以导师制为平台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260.68 KB
- 文档页数:3
2009年3月长春教育学院学报M ar.2009第25卷第1期J ournal of Changchun E ducat i on Inst i t ut e V ol.25N o.1————————————————————————收稿日期:5作者简介:陈昌奇(65—),男,江苏萍乡人,广东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修辞与翻译。
5以“校外导师制”为主的高职师范生教育实习模式研究陈昌奇(广东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广东罗定527200)摘要:传统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导师是临时的,多是学生自己联系确定,导师既无协定的义务责任,更无权利报酬,学生实习因得不到应有的指导而流于形式。
以“校外导师制”为主的高职师范生教育实习模式明确了导师应尽的义务、责任以及享有的权利,确保了学生教育实习的质量。
关键词:高职师范生;教育实习;校外导师制中图分类号:G 6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6531(2009)01-0095-02高职教育类人才的培养既要符合高职办学路子,又要顺应时代变化,培养符合教育行业急需的具有优良综合素质的专门人才。
毕业生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更要具备较强的教育实践技能和教育技术。
为适应教育人才素质培养要求,我院开始探索以“校外导师制”为主的高职师范生教育实习模式,以期帮助师范生更好、更快、更全面地掌握教育职业能力。
早在19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
导师制不仅要求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的新型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一、高职师范生教育实习“校外导师制”的优势与必要性为高职师范生教育实习聘请校外优秀的基础教育教育工作者或基础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做校外实习指导教师,有利于缓解师资结构性短缺,降低办学成本,构建毕业生信息反馈和行业沟通对话渠道,使实习生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更快地熟悉行业从业要求,牢固掌握教育教学技术、技能,更快更准地获得教师招聘就业信息,并为实习地及周边学校等用人单位提供实习者专业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等一手信息,为师范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局限性、课程体系建构缺乏时代性、教育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校企合作缺乏深入性的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优化应当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建构、创新专业教学方式、全面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展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明确人才培养特殊定位,充分重视职业技能培养以行之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为导向,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素养,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应当明确人才培养特殊定位,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调整,在充分关注产教融合相关需求的基础上,凸显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本文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常见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常见问题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目标定位不清晰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高职院校只是将人才培养工作看作基本的社会责任,而没有真正考虑到职业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目标定位不够清晰,最终导致人才培养整作用。
1.2 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局限性教师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推动者,同时也是高职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相关投入较为有限,没有真正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全面优化,这是影响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教师队伍建设受到局限的重要原因。
在人才引入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相关目标要求缺乏科学定位,没有真正考虑到职业能力素养的重要性,在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活动组织中面临较大问题,这是影响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原因。
还有部分高职院校本身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略显不足,没有真正考虑到相关教育模式的优化调整在师资建设中缺乏完善的培训管理,这也导致教师工作能力素养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
基于个性化教育的高职院校导师制的实践探索【摘要】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将开展本科职业教育,打破专科学历的天花板。
本次改革,使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春天。
高职院校教育在职教变革的时代背景之下,应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型、实用型专业人才。
根据“三全育人”工作要求,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导师制作为一种新型学生管理模式应用逐渐增多。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出现的学生个体差异、师生比失调等困境,提出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加强专业量化考核与激励机制等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导师制;个性化;实践探索一、高职院校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的意义现阶段,导师制已经普遍应用硕士生以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培养,还应用于部分院校教育的本科生培养,是被证实的行之有效的培养办法。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见长的教育,因为职业技术能力及学术研究能力存有类似的思维方式,因而导师制课堂教学的一些先进教学方法及观念对职业教育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并且如今高职院校学生显现出个性化发展愈加突出的势头,怎样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教育亟需解决的难题。
导师制在高职院校个性化教育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由于在高职院校推行导师制有着:鼓励高职生角色定位、提升高职生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指导高职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挖掘与培养高职生的操作技能专长、指导学生求职等重要作用。
在高职院校采用导师制进行个性化教育试点与探索,将专业个性教育和班级制教育有机结合,发掘部分杰出高职学生个性化特性,培养具备比较高专业整体素质的高职专业人才,为培养建设有中国民族特色社会主义品学兼优的中高级知识型及实用型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二、高职教育学生管理模式现状目前,高职院校主要有班主任制、辅导员制和导师制三种学生管理模式。
班主任制是以班级为基础单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班级日常管理。
该制度虽然是主流形式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该类机制的主要弱点是:对管理者要求中较高,管理者要对所有繁杂事情具有耐心,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耗费管理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坚持把服务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努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此基础上积极倡导实行人生导师制,探索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人生导师制的实践背景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它在大规模造就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同时,也为高等教育自身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特别是扩招带来的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的持续扩张,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无奈选择。
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学生在灰暗中带着郁闷的心情走进校园,他们有的生活依赖强,生活能力差;有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对学习缺乏自信心;有的不了解、不关心自己的专业,或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
凡此种种都是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上述特点和思想现状,我院深入实际,审时度势,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全人教育理念,分析借鉴英国牛津大学导师制、国内研究生导师制以及部分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优点和可行性,系统分析各类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导师制“关注学生的个体、依赖师生双方的合作以及对待知识的独特态度”理念,为部分“潜能学生”增配人生导师,重点关注他们的生活、心理、学业和就业,实现辅导员(班主任)的统一性教育管理与人生导师的个性化引导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人生导师制的机制构建1.准确定位人生导师工作职责。
我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明确人生导师的内涵重在对部分弱势学生人生的导航,其只是对辅导员工作机制的完善和补充,而不是替代,其与研究生、本科生的导师有着本质的不同。
基于产教融合下的“1234”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以我校理化测试与质检专业为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是现代化建设大业,而“器”则是先进的检测手段。
我国检测事业是在五十年代与航空航天事业同时起步的。
当时的从业人员大都已届退休年龄。
许多单位的检测人员都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现象,直接影响我国制造业对检测人员的需求。
预计到2020年,机械领域人才缺口将达300万人,检测专业在机械制造领域中属于小众学科,不会出现大热专业毕业生多而就业难的现象。
一、专业定位我校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专业成立于2008年,是江苏省焊接专业群主干专业,是长三角地区唯一一家单独开设此专业的高职院校,是全国为数不多开设此专业的高职学校。
理化测试与质检专业既不属于大热专业又不属于机械制造领域重点专业,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且出特色正是我们所努力追求的。
依托我校企业办学优势,根据多方调研、走访、现场勘察等方式,我们将理化测试与质检专业定位为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为主体,主要面向高铁地铁等国有重大装备制造,辐射航空航天、船舶制造、压力管道安装等行业。
采用“三以三培养”模式—即以企业科学家为引领,以大师工作室为平台,以行业证书为抓手,培养从事“高大上”的设备操作工;培养能对产品进行理化测试工业技术分析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高认同企业文化的无损检测工程师。
致力于为中国轨道交通行业服务。
二、专业建设内容一句话:一个目标,两个突破,三项改革,四项重点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那就必须要突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突破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脱节的瓶颈。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实施三个方面的改革;做好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实训基地、服务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建设工作。
三、课程体系设计与改革(1)“433模式改革”—产学结合,校企互动经过调研和专家论证,立足“两个面向,三位一体”的中车职教办学理念,我校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从事产品检验及质量检测工作。
高职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社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专业化和个性化。
对如何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的对接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并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分析。
一、高职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高职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产学合作教育的一种形式。
产学合作教育强调学校与产业部门的合作,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形式,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种教学环境中共同培养人才。
它突破了以往在相对固定的校园课堂授课为主的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是社会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开放式教育模式。
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操作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合作教育模式。
此种教育模式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某一领域或流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他们独立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为他们做好就业前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准备。
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立足于学院的专业优势,在行业企业的指导下,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全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定制式培养的对应性更宽,更侧重于为一个领域或行业培养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一)高职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必要性订单式培养所创造出的高就业率,以及其所带来的招生优势,使之成为近年来校企合作中的一种主要形式。
然而,学校专业的总体建设不能仅依赖于少数的订单式培养案例。
由此,从高职院校整体专业建设的角度,针对行业需求的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突出。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目前西南五省区唯一一所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自诞生起,就一直与广西铁路建设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这吸引了诸多铁路局、轨道交通公司和各大型企业来校洽谈并开展合作。
针对企业的需求,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
近年来,各铁路局和轨道交通公司等在与学院的合作中出现新趋向:在学生进校学习一年之后,再进行人才的选拔,即各企业从二年级起参与到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