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756.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第1课时课时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1.长江三角洲包括哪些区域?
2.长江三角洲以什么地形为主?
地势、河流、湖泊各有什么特点?
3.图7.12和图7.14两幅图说明了什么?
4.读图,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
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这里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
地势: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
河湖:河湖密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小结: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
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这里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二)位置
学生活动:
1.在图7.13上找到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大湖京护铁路和高铁线、东海、黄海。
如果把长江比作“箭”,把东部沿海地区比作“弓”,那么长江三角洲就位于箭头的位置。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
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年级八年级下册[来源:学+科+网]科目地理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授课类型新课课标依据●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来源:学科网ZXXK]知识与[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技能[来源:学.科.网]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
om]3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来源:学科网ZXXK]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学会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学生初步具有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二、江海交汇之地(板书)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7.13,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致范围(板书),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读图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板书:(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发表小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气候: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天津市普育学校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号)课题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学案课型新授主备审核学习目标:1.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并分析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导学过程一、江海交汇之地1.在下图中找出长江、京杭运河、黄海、东海;由图可知,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游,濒临海和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2.找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由图可知,长江三角洲包括市、省南部,省北部地区。
3.本区地势,地形以为主,盛产(粮食作物),河网,湖泊星罗,也是我国重要的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
4.找出南京、扬州、南通、苏州、上海、杭州等城市,可见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这里依靠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见联系广大的地区,同时这天津市普育学校当堂达标检测<<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姓名:(组号)班级:分数: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一、选择题1、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的特征是()A、地表支离破碎B、地形平坦,一望无垠C、地势平坦,湖泊河网密集D、以丘陵为主2、长江三角洲是驰名中外的()A温带水果之乡B、鱼米之乡和丝茶之府C、亚热带动植物王国D、旅游胜地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民居墙体高,房顶坡度大是为了()A、防寒保温B、便于拆迁适合游牧生活C、防止冬天积雪过多D、通风防潮、便于排水4.下列城市既是我国著名的河港又是海港的是( )A.重庆B.上海C.松花江D.青岛5.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的描述正确的是()A.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福建省的北部及浙江的东北部B.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浙江省、杭州湾、舟山群岛以及江苏省东部C.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D.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中部与南部及安徽省东北部6.作为我国南北海上运输航线的中枢,并扼长江入海的交通要地是()A 江汉平原B长江三峡C都江堰D长江三角洲7.下列城市中,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是()A.上海B.南京C.杭州D.武汉8.下列关于上海的叙述,正确的是()A.上海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城市B.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煤炭输出港C.上海是我国最大的民工接收地D.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商业中心9.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叙述正确的是:()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学习目标1.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学习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学习难点优越的地理位置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作用。
自主学习1.人们常用、来赞美长江三角洲。
2.地理位置:长江三角洲主要位于________(河流)下游地区,濒临_______和_____(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是我国的中枢。
3.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________市、________省南部和________省北部地区。
4.地形、地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以_______为主,地势________,河网_________。
是我国重要的产区、重要的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
5.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是。
合作探究完成教材P51—52“活动”课堂检测1.下列城市既是我国著名的河港又是海港的是( )A.重庆B.上海C.松花江D.青岛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特点是()A.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B.地表平坦开阔,一望无际C.地形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在50米以下D.地势平坦,湖泊、河网稠密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特点是()A.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降水丰沛B.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较少C.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降水稀少D.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4.京沪铁路经过下列哪个城市( )A.武汉B.南通C.杭州D.上海5.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三大平原中的平原,平原有利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位于(温度带)、(干湿地区),耕地类型以(水田、旱地)为主,农作物一年可以熟,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课堂检测参考答案1.B2.D3.A4.D5.长江中下游北温带湿润区水田一。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导学案课时编号: 002 课型:新授课编写人:张冬梅班级八8 姓名刘健春【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等资料,说出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及其地理位置优越性。
2、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3、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学习重难点】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及其地理位置优越性。
在地图上落实相关知识点。
【学习流程】(一)自主学习一、江海交汇之地1、人们通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赞美本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文景观有:苏州园林。
2、范围: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位置:位于的4、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里可以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5.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1、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稠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上海,我国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其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作用。
3、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步加强。
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1、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
(在书中做标注)2、了解长江三角洲有哪些传统的文化。
(在书中做标注)(二)合作探究完成课本51-52页活动题1-2(三)展示提升1、完成课本55页活动题1-32、完成课本57页活动题1-2【构建体系】:【课堂检测】1.下列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是(A )A:江苏省 B:上海市 C:安徽省 D:浙江省2.下列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产品的是( D )A:水稻 B:棉花 C:淡水鱼 D :甜菜3、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也是我国最大城市的是( B )A:北京 B:上海 C:杭州 D :深圳4、下列属于长江三角洲旅游景区的是( A )A.苏州园林 B.明十三陵 C秦始皇兵马俑 D.布达拉宫5、有关长江三角洲的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叙述不正确的是( B )A 能源丰富B 海陆空交通运输业发达C 劳动力充足D 科技力量雄厚6.读“长江三角洲”图完成。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域(第一课时)【目标锁定】(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1 、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域的地点和范围,并剖析该地域地形、天气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2、以长江三角洲地域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要点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域的自然环境;河流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自主研究】(独立自主,快乐收获)1、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来赞叹 _______ _____地域。
这里水网浓密,自古水运发达, ______是一条重要的水道。
2、读图 7.13,图 7.14,回答:(1)长江三角洲地域主要包含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 。
(2)长江三角洲地域地势低平,以____________为主,是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__产区,这里河网___________,湖泊星罗,是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_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有名的“ _____________ ”。
【合作研究】(要点难点都在这里)研究 1:(1)长江三角洲地域位于①_____(河流)的下游地域,濒临② ______和③ ______海,可看法处江海交汇之地。
(2)找出南京、扬州、南通、苏州、上海、杭州等城市,察看这些城市的地点特色,可见这里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3 )这里依靠 _______ 干支流发达的水运,能够联系广大的______________地域;同时这里又是我国南北___________ 的中枢,并经过 __________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4)假如把长江比作“箭” ,把东部沿海地域比作“弓”,那么 ____ _______就位于箭头的地点。
这里北连 __________地域,南接 __________ 地域。
得天独厚的 __________ ,为长江三角洲地域的发展供给了优胜的条件。
研究 2:认识河流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沿江沿海,南北居中交汇的区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课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为课题,主要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特及影响因素。
这两个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是本节内容的主线,也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思想。
本案例将当前的经济危机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发展外向型经济受国际形势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掌握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对区域经济分析的一般认识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演示图片资料,探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点。
影响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因素。
【教学方法】本节知识的学习,多采用读图分析法,图文资料演示法,加强直观印象,以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图片、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在合作与交流中既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又获取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教具准备】课件、图片、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演示夫子庙、杭州西湖和东方明珠塔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谈从图文资料中获得的信息。
过渡:是什么机遇,使这些城市在经济,环境,城市建设等社会各项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今天我们走进为其提供发展机遇的地区长江三角洲,来了解那里的经济状况——引出课题板书: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新课讲授:演示图片:“长江三角洲位置图”学生活动: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小结:传统的地理位置指长江与钱塘江在入海处沉积成的长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人教版(新课标)地理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各月降水量较成都市均匀,影响因素为海陆因素。
3.气候湿热,所以饮食比较清甜(二)地形特征:1.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形图,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主体为长江以南的太湖平原。
零星散布着一些小山丘。
2.结合气候,得出适合西湖龙井的种植环境。
(三)河湖特征:1.在地图上找出长江、钱塘江、太湖,并圈注。
2.展示其他河湖位置。
3.引导学生得出: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水源充足。
所以这里河产丰富。
4.河湖联系:观察地图得出:京杭运河沟通了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
5.水文特征:结合地形和气候特征,得出这里江阔水深,水流平稳,有利于水运。
(四)土壤特征由于这里是冲积三角洲平原,农耕历史悠久,经过长期耕作,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小结:三、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一)渔业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为什么被称作“鱼米之乡”?1.展示淡水渔业2.展示桑基鱼塘(二)种植业1.粮食作物:水稻2.经济作物:油菜,茶叶,桑蚕(三)活动探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探究河流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补充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根据图文资料认识河流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3.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利与弊。
利——为成都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弊——水量大的时候岷江会泛滥成灾,对成都的农业造成损失。
4.说说都江堰工程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的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
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5.讨论:长江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上游:主要体现在生态保护、水能和灌溉方面;下游: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灌溉、航运、养殖等方面。
小结:四、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1)学生观察图“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认识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地区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城市和产业,引导学生分析其经济发展特点。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
3.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以便在课堂讨论中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特点。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全面阐述,旨在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具体的地理区域,学生可能对其认识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4.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准备相关问题。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七章其次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课堂导学学问点 1江海交汇之地1.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2.自然环境长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有名的"鱼米之乡"。
3.优越的条件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这里依托长江干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宽敞的内陆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学问点 2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1.城市分布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城镇兴盛。
这里有南京、杭州、苏州、扬州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
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进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一一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2.上海的重要性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和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上海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3.城市的进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进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沟通日益频繁。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像是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
学问点3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1.水乡的文化特色(1)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和杭州西湖。
(2)水乡风貌:江苏的周庄、同里,浙江的乌镇、西塘等。
2.发达的旅游业长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便捷的交通、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之一。
典型示例1.长江三角洲地区有我国"鱼米之乡"的美称,是由于这里盛产(C)A.海洋水产和小麦B.大米和面粉C.稻米和淡水鱼D.鱼和热带水果解析:甲表示的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工农业特点以及经济发展等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这一重要经济区域的特色和发展现状。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等有所了解。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及其经济发展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特点。
2.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农业特点及其经济发展。
3.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特点。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农业特点及其经济发展。
3.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及其经济发展。
2.使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像资料、实例资料。
2.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划分小组,准备小组讨论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像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特点,以及工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状况。
3.操练(15分钟)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及其经济发展,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总结学习内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如何保护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
人教版地理八下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第1课时教案播放图片:上海东方明珠塔、杭州西湖、苏州园林、钱塘江大潮等特色景观,提出问题:你认识这些美景吗?它们都是位于我国哪个地区?你认识繁体字苏吗?你能分解它的结构吗?引入:“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的学习4.说河流出示长江三角洲的河湖分布图,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太湖、东海和黄海等;并总结该地的河湖特点。
材料拓展:了解京杭运河——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网稠密,自古水运发达。
京杭运河是一条重要的水路,历史上不仅沟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经济联系,而且促进了扬州、苏州、杭州等沿岸城市的发展。
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京杭运段运输依然繁忙。
5.出示图片:稻米种植、长江三角洲的渔业养殖等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该地区的农业发展——鱼米之乡总结:给学生建立自然环境影响物产的意识。
2.图示分解——动画展示3.归纳总结:(师生共同总结)长江优越的地理位置体现在……(1)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2)依托长江发达的水运,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
(3)我国南北沿海航运的中枢,可通过远洋航线联系世界各地的主要港口。
(4)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拓展:出示都江堰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都江堰在治理成都平原水患过程中的作用。
5.对比分析:合作探究:长江上游和下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素材积累】1、冬天是纯洁的。
冬天一来,世界变得雪白一片,白得毫无瑕疵,白雪松软软地铺摘大地上,好似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
松树上压着厚厚的白雪,宛如慈爱的妈妈温柔地抱着自己的孩子。
白雪下的松枝还露出一点绿色,为这白茫茫的世界增添了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2、张家界的山真美啊!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摘一座碧如翡翠的山上,还点缀着几朵淡紫、金黄、艳红、清兰的小花儿,把这山装扮得婀娜多姿。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分析该地区的自然环境;
2.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重点】
1.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分析该地区的自然环境;
2.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步骤】
问题设计、知识要点(含分工)。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播放视频《鱼米之乡》,提醒学生找出歌曲和视频中出现的“鱼米之乡”的独有的景观。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江海交汇之地
1.地理位置和范围
(1)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________游地区,濒临________海和________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2)长江三角洲包括________市、________省南部和________省北部地区。
2.“鱼米之乡”
本区地势________,河网________,湖泊星罗,盛产________(粮食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________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
3.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沿江沿海港口众多,这里依托________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________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________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________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如果把长江比作“箭”,把东部沿海地区比作“弓”,那么长江三角洲就位于箭头位置,参照本图,说明京津唐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如何进行经济合作的?
2.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
说一说长江上游和下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3.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
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地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
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灌区
都江堰
(1)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和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长江三角洲是驰名中外的( )
A.温带水果之乡 B.鱼米之乡 C.亚热带动物王国 D.革命旅游胜地
2.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的特征是( )
A.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B.地面平坦广阔,一望无际
C.地势低平,湖泊河网密集 D.地形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50米以下
3.长江三角洲地区民居墙体高、房顶坡度大是为了( )
A.通风防潮、利于排水 B.便于拆迁,适合游牧生活
C.防寒保温 D.房顶坡度大是为了防止冬天积雪过多
4.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与阿拉伯半岛纬度大致相同,为什么我国江南是“鱼米之乡”,而阿拉伯半岛水资源匮乏( )
A.地形因素 B.海陆位置 C.洋流影响 D.纬度位置
5.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福建省的北部及浙江的东北部
B.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浙江省、杭州湾、舟山群岛以及江苏省东部
C.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D.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中部与南部及安徽省东北部
6.被称为“紫色盆地”的地形区是( )
A.四川盆地 B.塔里木盆地 C.准噶尔盆地 D.柴达木盆地
7.下列各项中,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平原是指(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三江平原 C.江汉平原 D.成都平原
8.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9.读“长江三角洲地区分布图”,回答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________海,B________海,C________运河,D________(河流)。
(2)该地区的气候以________气候为主,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3)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________为主,是我国重要的________(粮食作物)产区;由于这里河湖众多,也是我国重要的________产区。
因而本区有“________”的美誉。
(4)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有何优越性?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