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13风雨(讲)(提升版,教师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19.00 KB
- 文档页数:3
《风雨》
通过朗读、分析文中重点语句,掌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
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一同感受这瑟瑟的秋风
)
)
tiào)
一些。
,并概括这些对象
捶腿)
(提示:赏析的时候,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首先是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篇都在写“风雨”。
而这种描写并不是正面的直接刻画,而是通过描写各种、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风雨的?写出了风的什么特点?
的描写,也有具体的细节描写,如第二段对垂柳、杨叶等的描写。
就这样,。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风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 1、2三、课时 1课时四、教学过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一)导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那么同学们你们经历过这样的风雨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贾平凹又是怎样描写风雨的呢?(二)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三)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正音正字并评点、指导、范读。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第5段:第6段:第7段:第8段:明确: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明确: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
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
(30分 30分钟)一、积累运用(12分)1.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刹那(chà)半晌(xiǎng)倾向(qīng)栅栏(zhà)B.屏息(bǐn)倏忽(shū)绰号(chuò)焚香(fén)C.屋檐(yán)黄晕(yùn)发髻(jì)炽热(chì)D.搓捻(niǎn)澄清(dèng)感慨(kǎi)威慑(shè)【答案】C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宽宏大量压雀无声屋檐威慑B.繁花嫩叶整妆待发攀附抖擞C.翻来覆去不可抗拒徘徊争执D.持之以恒混为一谈弧形背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中应是“鸦雀无声”B中应是“整装待发”D中应是“背篓”。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面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大凡到过岳阳楼的诗文家都曾留下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至今还被人们广为传颂。
B.学完《核舟记》后,明代王叔远雕刻在核舟上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
C.这么好的天气去秋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D.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许多道理,列举了大量名人的事例。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天伦之乐:指家庭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
同学之间,不属于“天伦”。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通过老师的一番教育,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B.中学生上网吧,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班主任老师的重视。
C.是否多读书,也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D.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答案】D【解析】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课13《风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3《风雨》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识记重点生字词。
2.分析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
3.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威力,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好语言文字的信心。
2.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天气也分很多种,阴天、晴天,下雨、下雪…不知道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天气,老师比较喜欢下小雨的天气,看着非常细密的雨丝从天而降,掉到那个小水洼散开一圈圈的水晕,非常漂亮。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贾平凹的《风雨》,是我喜欢的那种细密小雨呢,还是狂风大作的暴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一探究竟。
(二)展示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识记重点生字词。
2.分析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
3.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威力,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好语言文字的信心。
建议:可以请课代表或值日班长将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板书在黑板上。
二、先学(一)自主学习1.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拓展材料,简介本文作者贾平凹,提取关键信息写在课文题目下面。
(提示:名字、国家、称号、作品、成就)拓展阅读: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着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13.风雨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⑴朗读课文,理解、品味优美的语句。
⑵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语言描写和修辞方法对景物描写的作用。
2.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课。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是出自名家之手,具有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特点。
3.中招考点“赏析语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赋1分的居多。
七年级的学生,对阅读现代文的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具体如何解决问题还是掌握不太好。
二、学习目标1.通过品味语言,能学会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2.通过品读语言,能学会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课文,学习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在课堂开始之前,老师请大家仔细地欣赏几幅图片。
欣赏过后,请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此刻你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二)预习检测1.作者介绍贾平凹,某某丹凤人。
原名贾平娃。
某某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
曾多次获文学大奖,1988年《浮躁》获得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别具一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哲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风格。
偌大蘑菇刹那蜷曲倏忽栅栏屋檐鸟巢撩起锥形捶打芦苇槐树攀附弧形(四)当堂训练描写一段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的优美文字,运用修辞手法,200字左右。
【学习要点】1.识记作者的文学常识2.赏析形象而精炼的词语,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根据汉字注音偌.大()刹.那()蜷.曲()屋檐.()疏.忽()锥.形()2.释义偌大:刹那:疏忽:【反馈矫正】1.ruò chà quán yán shū zhuī2.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疏忽:忽然,很快。
☆课堂探讨☆要点一:识记作者的文学常识【探究活动】识记作者的文学常识【教师释疑】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课堂提升】下列文学常识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朱自清——现代B.《济南的冬天》——老舍——现代C.《钱塘湖春行》——刘禹锡——唐代D.《风雨》——贾平凹——当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C.《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
要点二:赏析形象而精炼的词语,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探究活动】作者在描写风姿雨态时,运用了很多形象而精炼的词语,请从文中选择两个词语进行品味,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教师释疑】中考题型:题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题方法:(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
【讨论明确】示例:词语一:忽大忽小,忽聚忽散;赏析:文中用了连词,形象而贴切的讲述了风雨来时,树林的姿态,把无形的风化作有形了。
风雨写了哪些景物。
3.师生点评学生活动设计三:赏析语言,学习写作技巧1.生反复诵读,体会语言技巧2.组内合作,欣赏语言及写作手法。
组长合理分工,做好展示准备。
小组展示,组间互补,教师点评、点拨生整理笔记,识记巩固,师抽查学生活动设计四:拓展练习,体会行文妙处拓展:积累写风雪云雨的诗句生一人说一句,包括作者、题目和名句其他学生摘记,补充。
师投自己准备的诗句,学生任选五句识记并摘记。
课下整理好笔记,可从级部查阅,可从打印的资料上摘抄。
练习:写作训练片段练习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采用的是侧面烘托的写法。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中“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略)诗中风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2.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雪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X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一、积存与运用1.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利用合乎标准..........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读了拜伦的诗,就想到西班牙去,想看看西班牙女郎的头发是黑的,仍是金黄的?B.在中华大地上,我要去的地址就更多了,因为我以为中国的山山水水、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是世界上最美的。
C.为了对演出市场及演员进行标准治理,文化部近日发出了“演员个人营业演出活动治理暂行方法”。
D.她说:“有这么多热心的民警,有这么多好街坊,我呀!还得活一生啊!”【答案】B考点:正确利用标点符号。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口语交际:依照语境及表达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4分)周日你到郊区游玩,阳光宜人,景色优美,可是午后开始下大雨,第二天你的朋友问你:“昨天玩得高兴吗?”你会怎么回答?(每处不超过30个字)消极表达:踊跃表达:【答案】⑴别说了,真是倒霉透了,好好的突然下起了大雨,真愁闷⑵固然高兴了!专门是午后突然下起了大雨,人们一个个抱头鼠窜,那场面可真够逗的;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阅读短文,回答后面问题。
(13分)一个走运的人秦文君在我家周围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盛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
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漂亮的女子,她最喜爱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女店主老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
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爱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致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
“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
”我说,“专门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景,“碰到了一个明白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爱,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类小饰物,我惊讶地发觉,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久开不败的四季花。
《风雨》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二、教学重点
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四、课时教学内容
1课时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侧面描写:风雨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13 《风雨》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 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把你的疑惑写下来。
课堂学习一、导入1、展示两张暴风雨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认识作者,认识“凹”二、初感风雨景。
1. 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风雨的?2、这些景物大致可以分几类?这些事物在风雨中什么共同的特点?3.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侧面烘托: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4、实例认识正面描写。
三、共赏风雨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前两段两至三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①丰富的想象。
②贴切的比喻。
③精准的动词。
④精细入微的描写。
2、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3、小结:文章运用大量篇幅描写景物,以细节凸显风雨之大之猛烈。
在这些景物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4、作者最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四、摹写风雨景请模仿课文,写一段话,来描写一个非常炎热的夏天,约100字左右,用上今天学习的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指导:选景、修辞、写作顺序。
五、布置作业:把课堂小练笔扩展成一篇写景的小作文,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学习要点】侧面描写在写作中的运用☆课堂探讨☆要点一:侧面描写在写作中的运用【探究活动】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
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分析这种写法。
【教师释疑】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
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侧面描写几乎所有的作家都喜欢。
侧面描写,是指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常常能起到正面描写达不到的效果。
【讨论明确】侧面描写,文里没有提到“风雨”二字,但是处处表现出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从被吹乱的树林、垂柳、鸟巢等均可看出来【课堂提升】良心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
“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
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
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
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
他问,二子,你看呢?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
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
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
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
《风雨》一、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高明的手法,感受文章生动的侧面描写。
2、积累文中生字词。
3. 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二、教学重、难点:⑴教学重点:赏析作者是如何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⑵教学难点:掌握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手法,学会运用修辞并注意精确用词来传神表达事物的情态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赏读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流程:㈠菲特图片展示激趣导入:同学们看到了怎样的风雨景象?请两位同学说说.这是同学们眼中的风雨,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一位名家的《风雨》是怎样的?介绍作者贾平凹,补充介绍“凹”的字音,贾平凹小名平娃。
㈡初感风雨景1.落实字音偌大( ruò ) 蜷曲( quán)倏忽(shū)模样( mú)葡萄蔓( wàn )撩起( liāo)槐树(huái) 栅栏(zhà)刹那(chà)锥形(zhuī)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风雨,并逐段在书上划描写的景物。
3.明确每段景物初读课文, 这篇课文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这篇文章不着风字不着雨字,又是怎么让你们感受到狂风暴雨的呢?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女孩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池水鱼儿木架油灯老头孩子们……明确:作者在狂风暴雨中,能观察到这么多的景物,告诉我们,一定要有一双细致观察的眼睛。
这种不是直接描写风雨而是通过其它景物在风雨中的景象烘托风雨的写法,叫侧面描写。
㈢共赏风雨奇请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一个景物进行细细品读,并和同学分享。
预设:①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 ……(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子在大风下的狂乱。
)②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 ……(直接描写景物细节,观察非常仔细.动词比较精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羊在大风中的弱小,侧面写出了风之大.)③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 ……(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了落叶在风中的狂乱。
【学习要点】
侧面描写在写作中的运用
☆课堂探讨☆
要点一:侧面描写在写作中的运用
【探究活动】
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
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分析这种写法。
【教师释疑】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
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侧面描写几乎所有的作家都喜欢。
侧面描写,是指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常常能起到正面描写达不到的效果。
【讨论明确】
侧面描写,文里没有提到“风雨”二字,但是处处表现出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从被吹乱的树林、垂柳、鸟巢等均可看出来
【课堂提升】
良心
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
“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
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
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
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
他问,二子,你看呢?
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
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
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
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
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
可那
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
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
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
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
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⑦“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
”医生对我们说。
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
病床上的父亲已被自己的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
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这份柔情有悖于他一贯的钢铁个性。
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万一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我们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
⑧“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
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
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
⑨“因为二子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父亲说着又把眼光移到我脸上,“二子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我实在不放心。
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
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二子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
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
”父亲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
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
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为了良心。
⑩我的身世让我震惊。
⑪我的狭隘让我羞愧。
⑫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⑬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
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真是虚惊一场。
⑭而我,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
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1.在整个事件中“我”对父亲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将下表补充完整。
(4分)
冷漠——()——()——感激
【答案】不满(2分)、羞愧(2分)
考点:分析文章的抒情线索。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选文第⑤⑥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概括其主要内容,并结合选文分析作用。
(4分)
【答案】运用插叙(1分),交代了“我”冷血和憎恨父亲的原因(1分),与下文父亲手术前的话相
照应(1分),更突出父亲的形象(更突出了父爱的崇高)(1分)。
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分析选文⑦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
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
【答案】“只好”是只能够、不得不的意思(1分),表现了“我”当时的不情愿(2分)。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上句“我”想尽快离开而却不能离开可明确答案。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第⑨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运用了神态描写(1分),传神的写出了父亲对“我”的疼爱(1分)、惦念(1分)和对自己不能给儿子美好人生的愧疚之情(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掌握常见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以及概括描写等。
本题中虽父亲的神情的描写是“神态描写”,并能明确其中有父亲对“我”的“疼爱”、从上文父亲的一番话可感知还有对“我”的“惦念、愧疚”之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