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其二)
- 格式:ppt
- 大小:351.14 KB
- 文档页数:35
此日六军同驻马与谁相关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李商隐《马嵬·其二》(第一首)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第二首)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译文:第一首,风云突变,安禄山举旗造反,叛军震天动地地杀到长安,无可奈何杀死宠爱的妃子,唐玄宗自己不久也抑郁死去。
如果说唐玄宗真认为杨贵妃具有倾覆邦国之能,皇帝的玉辇为什么要仓皇地逃往马嵬?第二首,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
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
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
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
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
岂料玉颜已成空。
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妹。
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
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
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
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解析:第一首,唐天宝十四年(755年),东平郡王、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叛乱。
范阳即幽州,在今河北省,古属燕国、冀州。
“冀马燕犀动地来”即是说此事件。
逃难路上,六军威迫唐玄宗下令缢死了“红粉”杨玉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初,玄宗也抑郁而死。
所以说他“自埋红粉自成灰”。
杨贵妃佳人绝色,明皇认为她能“倾国倾城”,以至放心地“从此君王不早朝”。
果真如此,危难来时只要玉环使个媚眼,就不愁安禄山不“倾马倾人”,也就不必路经马嵬仓皇逃难了。
第二首,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马嵬(其二)》-唐·李商隐-可可诗词网2019-05-11可可诗词网-咏史怀古诗唐·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玄宗仓皇出逃,行至马嵬驿(属陕西兴平县),随行将士杀杨国忠,并迫使玄宗令杨贵妃自尽。
史称“马嵬之变”。
作者以此为题材,写了《马嵬二首》,这是第二首。
此诗用倒叙方式,先从玄宗遣方士为杨贵妃招魂写起,逆笔折入,破空而来,“势如危峰矗天,当面崛起”(吴乔《围炉诗话》卷一)。
在海外仙境方士寻见杨妃,并带回金钗钿合之说,诗人用“徒闻”冷讽其事之虚妄。
所谓“愿世世为夫妻”的誓约,则以“他生未卜”点明其言之渺茫,而当前的现实则是“此生休”的悲剧结局。
语意精警而情致委婉,似是叹慨实则暗嘲玄宗之沉迷。
二联写“马嵬之变”。
用两件典型事物“虎旅鸣宵柝”与“鸡人报晓筹”形成强烈对照,烘托出玄宗夜宿马嵬的处境和心态。
禁卫军夜间击梆巡逻,暗示流亡途中六军不发的严峻形势。
冠以“空闻”二字,说明“宵柝”已无护卫皇帝的作用,反使玄宗惊悸不安。
鸡人敲更筹报晓,实指宫中高枕无忧的安乐生活。
“无复”隐括杨妃已死,玄宗难以忘情,但不能再共度良宵的凄惘。
三联承前续写,仍用两事对举。
“此日”指天宝十五载六月十四缢死杨妃之日。
“当时”言天宝十载七月七日夜,长生殿上相约之时。
“六军同驻马”点明禁军哗变。
“七夕笑牵牛”是说玄宗与杨妃七夕密约“愿世世为夫妻”,讥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
“笑”字下得颇有心机,李杨的爱情悲剧反不如牵牛织女之永世相恋,岂不贻天下人耻笑!“当时”与“此日”对照,见出“笑牵牛”与“同驻马”之因果关系。
尾联用设问反诘句式,表明看法。
玄宗在位四十五年,“四纪为天子”是约而言之。
为什么做了多年的皇帝,却不如卢家莫愁能够过上幸福生活、白头偕老呢?这是从前六句归纳出的问题,答案已在其中。
李商隐《马嵬(其二)》原文、注释、译文
【原文】
《马嵬(其二)》
唐·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注释】
海外、九州:指传说中的仙境。
他生未卜:指唐玄宗、杨贵妃二人曾订立的“愿世世为夫妇”的盟誓。
虎旅:指跟随唐玄宗的禁卫军。
宵柝(tuò):夜间巡逻报警的梆子。
鸡人:皇宫中负责夜呼晓唱报告时间的人。
晓筹:(竹签)报晓。
六军:泛指军队。
笑牵牛:嘲笑牛郎织女一年只能相会一次。
四纪: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唐玄宗在位四十五年,将近四纪。
莫愁:古代女子名,洛阳人,后嫁卢家为妇。
此句讽刺唐玄宗身为帝王,反而不如普通百姓夫妇能够白头相守。
【大意】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刁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此日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还嗤笑牛郎织女不休。
怎么历经四纪贵为天子,却不及普通百姓夫妻能朝夕厮守。
马嵬其二翻译及赏析马嵬其二翻译及赏析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所处的盛唐时代不同,李商隐的时代背景下唐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因此他的诗文也更晦涩难懂,下面就是店铺为您收集整理的马嵬其二翻译及赏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原文】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翻译】忽然听到传闻,说海外还有九州,贵妃就住在那里的仙山上;来生之誓约夫妇相守的事尚且虚幻渺茫,而今生的缘分已分明结束了。
只听得巡夜的禁军一声声敲着凄切的刁斗,再也听不到朱雀门外的卫士黎明时分传唱的报晓鸡鸣声。
如今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月七日在长生殿上,还笑话过人家牛郎织女相聚得太少呢。
为做了几十年的皇帝的天子,却赶不上卢家夫婿,能与妻子莫愁终生陪伴厮守?【赏析】李商隐,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进士及第。
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郁郁不得志。
诗歌成就很高,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或抒发政治失意之痛,或反映晚唐政治,或为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其描写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读者所喜爱。
构思新巧,辞藻华美,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文学价值较高。
有《李义山诗集》。
[3]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诗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
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现。
三四句承上铺写。
“空闻”、“宵柝”,即未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
《马嵬·其二》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马嵬·其二》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马嵬·其二》原文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马嵬·其二》原文翻译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1《马嵬·其二》诗歌赏析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幺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幺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
《马嵬(其二)》优秀课件精品•课件背景与目的•文本解读与赏析•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知识拓展与延伸•课件互动环节•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01课件背景与目的《马嵬(其二)》背景介绍诗人李商隐简介唐代历史背景李商隐的生平、代表作品及艺术风格,与《马嵬联系。
诗歌内容解析辅助教师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030201课件制作目的和意义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适用范围使用方法02文本解读与赏析原文呈现及注释解析原文呈现注释解析逐句逐段解读文本内容“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赏析诗歌意境及艺术特色诗歌意境本诗以马嵬驿兵变为背景,通过描绘唐玄宗的悲剧命运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表达了作者对唐朝由盛转衰的感慨和思考。
诗中运用了大量典故和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凄凉、哀婉的意境。
艺术特色李商隐的诗歌以深沉、含蓄著称,本诗也不例外。
诗中运用了大量典故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同时,诗歌语言简练、生动,形象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03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李商隐简介及时代背景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代著名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时代背景: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他一生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抑郁不得志,诗歌创作多抒发个人情感和政治感慨。
创作《马嵬(其二)》的动机和背景动机背景其他相关作品介绍《马嵬》组诗李商隐创作的《马嵬》组诗共三首,都是咏史诗,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手法,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评。
《无题》诗李商隐的无题诗在唐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政治讽刺诗李商隐还创作了一些政治讽刺诗,如《贾生》、《筹笔驿》等,通过咏史来抒发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批评和不满。
李商隐《马嵬(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古诗词阅读理解古代诗歌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马嵬(其二)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州,不过是空想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
“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
“笑牵牛”指玄宗笑牛郎织女不如他和杨贵妃可以永不分离。
D.尾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2.首联“徒闻”“未卜”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C2.先用“海外更九州”概括了术士在海外仙山寻见杨贵妃的传说,而后用“徒闻”加以否定。
“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明明白白地结束了,因此“徒闻”“未卜”流露出作者对唐玄宗、杨贵妃二人爱情的讽刺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意为在这危急之时”错误。
正确的理解是:“当时”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初七。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意思是: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露出作者对唐玄宗、杨贵妃二人爱情的讽刺之情。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马嵬·其二》意思|赏析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作者:佚名这是一首政治讽刺,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
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
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马嵬(其二)》赏析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
“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
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
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
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
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马嵬 (其二)》(李商隐)评析原文:《马嵬 (其二)》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评析:事物的偶然性,有时会使无足轻重的人物,成为历史闻人,令荒山僻野之地,永驻人们的记忆。
“杨玉环”和“马嵬”就是这样被刻在中国中古史上由盛及衰的转捩碑石上。
马嵬即马嵬坡,故址在今陕西兴平北二十三里,因晋人马嵬于此筑城避难,故名。
(《元和郡县图志》)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的“冀马燕犀”攻破了潼关。
唐明皇携带杨玉环姊妹同宰相杨钊(国忠)等,由禁卫军护卫仓皇奔蜀。
途经马嵬,兵士哗变,诛杀杨国忠并逼迫唐明皇赐死杨玉环,历史上称为“马嵬之变”。
酿成悲剧的原因和责任,旧史往往归咎于杨玉环,而以“女祸误国”为唐明皇开脱。
李商隐《马嵬》诗在哀叹感悼之中,却以反诘的口吻提出了另一见解:“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含蓄地指出,正是由于皇帝本人治国无方,才招致了杨玉环被缢身死的悲剧。
杨玉环被缢杀以后,唐代民间自士林至于野老便有许多关于她没有死的传说。
一种认为她居住在海上仙山,后来唐明皇命临邛道士为她招魂,在蓬莱找到了她,“海外徒闻更九州”写的就是这一虚无缥缈的传说。
题为《马嵬》,平庸作手会从史事述起,而诗人却从一件奇闻异事切入,如“危峰矗天,当面崛起”(吴乔《围炉诗话》卷一),寓历史兴亡于感慨突兀之中。
明皇思杨妃,历史上有明文记载。
明皇或者出以真情,或者由于悔恨,更或因失势后迁入南内,悲思感慨,对玉环生前之感情尤觉可贵。
然“此生休”矣!于是寄望于他生再结同心。
然而,“他生未卜此生休”,诗人用这一极具现实感的断语,将他的虚无渺茫的企望也彻底粉碎。
而“他生”、“此生”的复叠回环,又似为他们留下悔恨的绵绵相思,这一句与首句的“徒闻”又互相关应。
中间二联由“此生休”逗出,选取典型的细节,形象地概括了马嵬兵变的经过。
关于李杨悲剧,史传或小说当然记载得较为详细,如白居易《长恨歌》、郑嵎《津阳门诗》等。
李商隐《马嵬(其二)》原文与译文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季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译文: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
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
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
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
岂料玉颜已成空。
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姐。
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
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
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
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鉴赏】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
《探究李商隐诗歌的创作背景马嵬(其二)诗教案》。
一、马嵬(其二)的概括《马嵬(其二)》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共三十一句。
这首诗奇峭、绝妙,细致展现了唐朝时刻的形势和时代精神。
这首诗的情节来源于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的比较著名的一桩事件——“马嵬之变”。
二、马嵬之变马嵬之变,产生于唐德宗退位之后的二年,也就是819年。
在这年,曾任相国的李亨(唐宪宗)即位为帝位,掌握朝政实权的杨玉环也因此得志。
在这一天,皇室宴会上,杨玉环剧情表演,唐宪宗因疲劳而就寝,杨侍臣借机让另一位侍臣韦见素守卫,他随后又前往兵部尚书王维的府邸,重新调度兵马,希望通过改朝换代,将其自己的地位敕封为后。
而就在这时,群众被挑唆,开始反感素昧平生的杨玉环,因此,她在行动的半途中就被其捕获。
而她那些伙伴则都被杀死了,这也成为了唐朝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马嵬之变。
可见,这件事情对整个的唐朝朝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诗歌的解读考虑到这首《马嵬(其二)》的创作背景,其实它的内涵非常丰富。
当你仔细地品读这首诗,会发现它中间隐藏着很多与马嵬之变有关的元素,包括被捕者、官吏、百姓等等。
作者李商隐用生动的笔触,表现了一种寒冷的划痕感,并非常冷静地隐约清楚地描绘出了这一事件。
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读出李商隐对于唐朝末落寞、颓废的社会和政治现实的叹息。
同时,这首诗也有着对于李商隐个人命运和生命的怀疑和担心之情。
尤其是诗的最后一句“似泣如诉还似吟,云深不见底中心”,表明了作者对未来的彷徨与忧虑。
这也反映出唐朝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危机正在逐渐加剧,即便是李商隐这样的文艺家也不得不面对这种困境。
四、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李商隐的作品是真正的“思辨性”诗歌,具有强烈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
马嵬之变不只是一件历史事件,它还能引发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思考政治、人类的命运,这也是李商隐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首具有历史价值的作品的原因之一。
同时,借助这样的作品,我们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唐朝的文化和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