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白鲸_中人物的精神生态困境
- 格式:pdf
- 大小:56.78 KB
- 文档页数:2
[摘要]本文以生态批评视角重新解读了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名著《白鲸》, 小说中白鲸是自然的象征, 亚哈象征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信奉者, 而实玛利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代言人。
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各形象的生态象征意义的探讨和对主人公亚哈从异化到毁灭的悲剧旅程的分析, 旨在更好的把握麦尔维尔的生态意识及其对人与自然生命联系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 《白鲸》;象征意义;生态意识1、引言《白鲸》是19 世纪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于1851 年出版的小说, 这部小说不仅是麦尔维尔的代表作, 而且被认为是所有语言中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史诗般的气势和悲情的笔触描写了捕鲸船“裴阔德号”艰难的海上历程, 再现了一段人鲸之间的惨烈战争。
但小说刚刚问世时却遭到了众多批评家的挖苦和攻击, 直到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开始重新解读《白鲸》,才肯定了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
20 世纪90 年代,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后现代批评流派兴起于美国并迅速蔓延到全世界, 这就为我们重新审视和解读麦尔维尔的《白鲸》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和所有后现代批评流派一样, 生态批评也受到了解构主义的影响。
紧握解构主义这一锐利的理论武器, 它挑战、揭露、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批评家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当今世界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
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性危机, 是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自然观方面的危机。
( 郭继德) 人类中心主义用主客二分的眼光看世界, 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中心, 其他一切生物都处于边缘; 人类是世界的主体, 处于支配地位, 而自然界是客体, 处于被动从属地位, 受人类的支配, 因此人类对自然界掌握着绝对权力, 人类可以理所当然的利用、征服、控制大自然。
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联系, 成为人类随心所欲的掠夺、奴役大自然的思想根源, 这就造成了近代以来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
而早在生态批评兴起的一个半世纪之前, 美国文学巨匠麦尔维尔就已经在他的代表作《白鲸》里深入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生命联系, 通过船长亚哈的捕鲸之旅以及最后鲸死、人亡、船沉的悲剧性结局, 表达了自己对工业文明的质疑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前瞻性批判。
意识的潜泳——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白鲸》赫尔曼·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是19世纪重要的美国作家,他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家和诗人,他以极其敏锐的目光关注着自己生活的时代极其社会变迁。
《白鲸》就是麦尔维尔经过敏锐观察和深入思索后创作出作品,也是美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著作。
它叙述了一位捕鲸船船长埃哈伯率全体船员追捕一条名叫莫比·迪克的白鲸。
莫比·迪克是一个令人心惊胆颤的海中怪物,埃哈伯的一条腿就是被它吞噬掉的,因此他决心捕杀白鲸复仇。
捕鲸船在海上日夜搜寻,终于和白鲸遭遇。
经过3天的追踪,白鲸终于被鱼叉标枪击中,发狂的白鲸撞翻了渔船,船长埃哈伯被鱼叉标枪上的绳索缠住,一起卷入海中。
最后,两败俱伤,船毁人亡,只有船员伊希梅尔生还,向我们讲述这个悲壮的故事。
《白鲸》在它诞生的19世纪不为大众所接受,原因可能在于麦尔维尔的意识较为超前,他对人的意识和无意识的状态研究与弗洛伊德有许多相合之处,时间上却比后者早了将近半个世纪。
本文将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白鲸》做出解读,从而更深层次地挖掘主题的意义。
一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白鲸》象征的生态意识透析麦尔维尔是19世纪时期美国比较著名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品《白鲸》被列入世界文学的经典,这部具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实玛利受雇于“裴廓德号”出海猎杀鲸,船长亚哈是一位精明又心机的水手,计划向一只在之前航行里让他失去一条腿的白鲸莫比·迪克复仇。
亚哈不听他人的劝阻一心想要复仇白鲸,在与白晶大战了三天三夜之后,将白鲸激怒得将“裴廓德号”撞翻,最终葬身大海的悲惨故事。
本文通过对小说的分析表达出对鲸的保护,充分的表现出了大爱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更是对人类因为欲望而丧失本性和道德伦理的一种嘲讽和担忧。
麦尔维尔的长篇小说《白鲸》说的时在十九世纪工业革命的背景之下,美国的捕鲸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小说以“我”实玛利为主人公展开故事。
实玛利原本是一名小学的老师,因为各种原因想换一份新工作选择去做一名捕鲸人。
他一心想要找到自我的人生价值但是一直没有如愿以偿,因此他想当一名捕鲸人,想从大海中找寻自己心中那份“道德规则”去支撑自己的精神追求,去探索人类和自然界不同生命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
他在寻找心中信念的时候遇到了船长亚哈,亚哈以及进行了四十多年的捕鲸了,这次他要和一条名叫莫比·迪克的大白鲸展开厮杀,最后葬身大海的故事。
这篇小说向读者们充分的展示出捕鲸行业里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以及文章里两个主人公实玛利和亚哈漠视大自然最后遭到了惩罚。
小说通过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个启示:人类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要合理的开发资源,尊重大自然,否则必会受到大自然的反噬。
一、对自然和生态意识的思考从文章的结局就看得出人类对其他生命物种的一种轻视。
例如文章中提到的南塔开特海港旅店的名称就可以感受得到,当时的人类对鱼类的轻视,还有旅店内的生活用具都是由鲸骨与鲸牙制作成的。
船长亚哈的领导以及他的船员们都是一群蔑视和随意捕杀海洋生物的人。
尤其是船长亚哈,他是一个不可一世的人,他妄想成为生物的统治者,他的宝座是由独角鲸牙制作成的;他的一条腿被白鲸咬断了,他始终想要去报复、去猎杀白鲸。
白鲸》的生态启示被英国作家劳伦斯誉为“最伟大的海洋预言家和诗人”,赫尔曼?梅尔维尔( 1819-1891 )是十九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以海洋生态著作蜚声文坛。
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发表于1851 年的小说《白鲸》被现代小说家毛姆列为从古至今世界上最伟大的是十部小说之一。
梅尔维尔的作品以描写自然环境探讨人与自然关系而闻名,《白鲸》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辈作家和现代环境主义者。
作为一部深刻的生态启示录,小说不仅具有丰富的生态意蕴,而且对现实具有警示和指导作用。
《白鲸》人与自然关系主题的现代价值表现在生态启示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
1. 生态启示一:通过重审西方文明,激发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从生态学上说,《白鲸》的第一个启示是通过重审西方文明,激发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
19 世纪是一个复杂而充满变革的时代,西方社会高举人定胜天的旗帜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和启蒙运动等一系列成功的改革,有力地展示了人类理性的力量和科学技术的威力。
这个前进的时代,西方环境问题尚不突出,人们沉浸在科学技术给工业社会带来辉煌成就的喜悦中,只有麦尔维尔等少数人在自豪的同时怀有一种危机感,他意识到了“上升时期的美国社会已潜着危机”,并对西方文明进行了思考和批判。
首先,麦尔维尔揭示了陆地人们对海洋生活的渴望的原因。
当时陆地上的人们在工业文明下成为像机器一样被异化的人,他们渴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渴望健康的海洋生活。
小说的叙述者以实玛利就是代表,这个患有抑郁症的神经质青年渴望出海的愿望十分强烈。
其次,麦尔维尔赞美原始文化并指责西方文明对自然的危害。
起初,以实玛利对食人生番魁魁格充满了恐惧感,但是经过同屋共床的经历后他们成为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
经过交流,以实玛利得知魁魁格是来自西南方一个岛屿上的野人,是酋长的儿子。
魁魁格从小就想了解文明人的国度并学习他们的优点。
为此,他乘着一艘经过他们港湾的捕鲸船来到了文明人的世界。
《白鲸》中亚哈的悲剧之生态解读[摘要] 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促使生态思潮在理论批评界日益波澜壮阔,生态思潮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进行文化批判。
《白鲸》是麦尔维尔的代表作,作品从表面上呈现给读者的似乎是悲观主义的思想意识,但却从反面启迪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只有两者的和谐相处才能达到共赢的终极目标。
本文以生态批评理论为指导,分析船长亚哈的悲剧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呼吁人类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关键词] 《白鲸》;悲剧;生态批评;自然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日益严峻,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潮流,在当前理论批评界受到了普遍关注。
生态批评把生态学的价值取向作为文学批评的逻辑前提,在生态人文主义关怀的推动下进行文本的阅读与重构。
生态批评为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供了切入途径,给文学创作和研究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当人们以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研究讨论蕴涵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文学作品时,“反生态文学”的文本完全能以恰当的方式纳入到生态批评的视野当中去,因为它们都或多或少、或正或反地在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方面做出了贡献。
《白鲸》就是诸多此类作品之一。
一、生态主义与生态批评20世纪中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人类物质文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同时出现的自然资源遭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更加突出,并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由此引发的对应的理论问题就十分丰富,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形成了现代生态学。
现代生态学超越了纯粹自然科学研究的范围,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
在文学领域,出现了“以生态学概念研究文学”或者说“运用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方法研究文学’的批评动向,即生态批评(ecocriticism)。
彻瑞尔•格劳特菲尔蒂(Cheryll Glotfelty)在《生态批评读本》的导言中将生态批评定义为“对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研究”,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运动的发展,其理论基础是生态哲学的发展,它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相互间的联系为最高价值,从生态中心主义的视角探讨文学、文化、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白鲸》看人与自然的冲突与和谐《白鲸》是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一部文学巨著,以捕鲸者与一只巨大的白色抹香鲸之间的斗争为主线,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与和谐。
其中,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剥夺和滥杀动物,以及自然界对人类的反抗和复仇,成为小说的核心主题。
通过对《白鲸》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双方的和谐共存。
在《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冲突主要体现在捕鲸活动中。
捕鲸者们为了获取鲸油和鲸骨,无视生态平衡和资源保护,大肆屠杀鲸类。
他们的目标是追逐一只巨大的白色抹香鲸-莫比·迪克,而这只鲸鱼则象征着无尽的力量和智慧。
人类的贪婪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追求,导致了与自然的冲突。
然而,小说并未一味地将人类描绘为自然的敌人。
相反,梅尔维尔通过一系列对人物的刻画,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可能性。
船长艾哈伊·艾哈伊布的理性和对人类存在的思考,以及船员伊舍曼和星巴克的善良和对自然的尊重,都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积极的力量。
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对话,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小说中提到的鲸鱼被描绘为强大而神秘的存在,它们有自己的情感和智慧,与人类并无敌对关系。
梅尔维尔通过描绘鲸鱼的复仇和报复行为,传达了一种警示:当人类无视自然,盲目侵犯它的权益时,自然界会作出反应,并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此外,小说中还揭示了人类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渺小和无助感。
尽管捕鲸者们手持强大的武器,但他们不得不面对自然的无法驾驭性。
他们尝试以武力征服自然,却最终被自然力量所征服。
这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对等和无法战胜的关系。
通过对《白鲸》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是可能的,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人类应该意识到自然的力量和自身所处的位置,不应过度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是要与自然建立起相互尊重和谐共存的关系。
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仅体现在保护环境和动植物资源上,还涉及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解读《白鲸》的生态伦理困惑
《白鲸》作为瑞典犹太作家耶鲁斯博克的一部著名小说,虽然它讲述的是一个童话般的故事,但也对当今社会中存在的生态伦理问题进行了有力的揭示。
小说中,娜塔莉和劳拉在一艘受污染的渔船上遭遇了抓鲸的白鲸,他们极其紧张和害怕,并且努力想要找到一种方法来拯救白鲸,但一路上他们也遇到了许多艰难和困惑。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把观众带到了污染的渔船上,向他们揭示了人类的能力对自然的破坏也是很严重的,可能会带来毁灭性的结果。
这里有一种令人难以割舍的生态伦理困惑:人类永远无法在他们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而就是这种平衡才能把自然和野生动物处于长期可持续的状态当中,否则人类就永远无法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去。
因此,这种生态伦理困惑正是小说中小女孩和小男孩所面临的问题,他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行为中保护白鲸,同时不受破坏自然的后果的牵绊。
《白鲸》的生态伦理困惑也让观众在思考当今的环境问题时变得更加警醒。
生态伦理困惑是小说里的核心想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现代社会的巨大发展也导致了自然资源的匮乏,科技的进步也提供了众多方便,但它也给大自然带来了许多危害,这是我们需要特别重视的地方,以维护自然,维护环境,并且慎重考虑如何与自然相处才行。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白鲸》解读摘要:《白鲸》是19世纪美国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该书为读者展现了大海的博大恢宏、捕鲸业的惊险刺激,以及人与自然的纠葛。
本文将从生态批评视角重新解读这一作品,即通过对亚哈和以实玛利价值尺度的探讨,重新分析小说中的一些故事情节,从而探寻小说中蕴含的生态意义以及小说中内含的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
《白鲸》不仅是对海洋问题的警告,同时也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思考。
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白鲸》中所体现的生态思想越发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白鲸》;生态批评;大海;人与自然;和谐一、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被认为是当代文学作品研究中的重要学派。
生态批评理论第一次实现了把生态理论与文学作品的结合。
文学来源于时代,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文学作品中往往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
而生态问题的反应也必然被会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生态批评理使人们开始以新的视角,分析文学作品,结合生态理论,分析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文学作品能达到呼吁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重视生态的目的。
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迅速,特别是在七十年代,生态批评理论随着生态环境被破坏而逐渐受到了重视,在生态批评理论出现的二十年以后产生了很多以此为主题的文学。
对于生态批评目前学界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理解,本文所使用的生态批评理论指的是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主要从文学的角度探讨,我们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与我们自身发展出来的文化存在一定的联系。
这个人认为只有从人类自身的思想深处寻找原因才能够找到目前的自然环境发生危机的原因。
人类最深刻的思想最多的体现就是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所以还是要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去寻找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生态批评理论最重要的任务是从文学当中寻找到人类与自然的答案。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息息相关。
在当今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首的时代,我们是否能正确的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不和谐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是生态批评理论想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想要传达的重要信息。
《白鲸》中的现代悲剧精神的开题报告《白鲸》是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于1851年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讲述了一个追逐白鲸的捕鲸船长艾哈布的故事,以及他与船员们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本文将探讨《白鲸》中所具有的现代悲剧精神。
一、现代悲剧精神的概念现代悲剧精神是指对于人生的绝望和无奈以及人类所受到的意义深思的精神状态。
现代悲剧通常体现为对于传统伦理道德和文化的冷漠和不屑,以及对于生命的无尽考量和探求。
现代悲剧精神突出了人类对于世界和自身的深刻困惑,以及对于自由意志的探讨,也展示了对于人性和历史的分析。
二、《白鲸》中的现代悲剧精神1. 艾哈布的自我毁灭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艾哈布渴望通过对于白鲸的追逐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和意志,然而由于对于白鲸的执着和痴迷,他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艾哈布的毁灭不仅是对于传统道德和伦理的无视,也是对于自由意志的探究和权力的追求。
2. 船员们的集体命运船员们本来是在一起共同寻找白鲸,然而艾哈布的痴迷以及他对于船员的驱策和操纵,令他们最终成为了艾哈布自我毁灭的牺牲品。
他们的命运不仅体现了人类面对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时的无奈和绝望,也反映了集体命运和个体命运之间的冲突与挣扎。
3. 对于人性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小说中的白鲸被赋予了超越自然和人类的神性,它不仅是艾哈布自我毁灭的象征,也象征着人类所无法掌控和理解的自然力量。
在面对如此无法理解的力量时,人类显得微不足道和渺小。
这反映了对于人性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人类面对自然力量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三、结论《白鲸》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通过对于艾哈布的自我毁灭、船员们的集体命运以及对于人性和历史的思考,展现了现代悲剧精神。
这种精神体现了人类对于自己的困惑和矛盾,以及面对无法理解的自然力量所面临的挣扎和困境。
《白鲸记》:人性与自然的冲突与和谐1. 引言1.1 概述在《白鲸记》这部经典文学作品中,作者赫尔曼·梅尔维尔描绘了人性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与和谐。
这个故事以座右铭"灵魂最深处的恐惧"为主题,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捕鲸船员与他们所追逐的白鲸之间激烈斗争整个过程,阐明了人类对自然的野心和欲望如何导致了冲突的产生,并探讨了人性在面临自然力量时的本能反应。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进行全面的讨论。
首先,在引言中我们将简要介绍文章的内容框架及各部分主题。
接着,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探讨人性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冲突,具体涉及人类对白鲸的追捕与猎杀以及白鲸对此的反抗和报复。
随后,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重点关注人性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包括白鲸与人类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自然环境对人性影响的体现。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主要观点和讨论内容,并提出对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管理的思考和建议,同时评价《白鲸记》对于这一主题探讨的贡献和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白鲸记》,探讨人性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冲突与和谐关系。
通过理解这些冲突及其根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与自然之间微妙而复杂的相互作用。
同时,我们希望能够反思并提出人类与自然关系管理上所面临的问题,并探索实现和谐共存的可能性和意义。
2. 人性与自然的冲突:2.1 人类对白鲸的追捕与猎杀:在《白鲸记》中,作者赫尔曼·梅尔维尔展示了人类对白鲸的追捕与猎杀行为。
在19世纪的美国,捕鲸业十分兴盛,激发了人们对于白鲸油的追求。
不仅是商业利益,人们也因为对未知海洋生物的好奇心而进行捕猎。
这种无限扩张的欲望导致了对生态系统和动物群体的破坏。
2.2 白鲸的反抗和报复:随着人类的频繁捕杀,白鲸逐渐发展出一种报复情绪,并开始主动反击捕鲸船只。
《白鲸记》中描述了巨型白鲸莫比·迪克(Moby Dick)以及船长亚哈(Captain Ahab)之间自相残杀的故事。
结合当今生态环境问题,再读《白鲸》摘要:《白鲸》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麦尔维尔的经典名著,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生态寓言。
它从人类悲剧的角度出发,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是对立的,而是平等的并且是紧密联系的。
同时也告诫人类,对大自然并不能一味索取,否则过犹不及。
本文结合当今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说明人类只有增强生态意识,适度开发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在与大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实现人类社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白鲸》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一、引言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这部经典之作《白鲸》问世虽已历经百年,但是其深刻寓意及深邃思想仍对后人有着强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人们对生态主义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再读此作品,会发现其中所蕴藏的生态启示,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对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自然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二、回顾作品中亚哈复仇亚哈,背井离乡,在海上过了四十多年艰苦的漂泊生活。
这些年亚哈是怎样维生的呢?因为鲸油、鲸脂等能够带来丰厚利润,所以多年来亚哈就以捕捞海洋生物为生。
然而,在某次捕捞过程中,亚哈被名为莫比·迪克的白鲸咬掉了一条腿之后亚哈这种行为的意义似乎发生了实质的变化。
当时人类沙文主义思潮泛滥,亚哈作为人类的典型代表,人类必定战胜自然的思想根深蒂固。
他认为,白鲸不仅是一头令他残疾的海洋怪兽,而且也代表着自然界一切邪恶力量,因此,亚哈对这头白鲸恨之入骨。
笔者认为,亚哈的这种仇恨来源有两点:肉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挫败。
在他看来,人类是自然的征服者和掌控者,他绝对不能容忍这头怪兽所带来的身心伤害,于是之后的捕鲸之旅实质上就成了亚哈对白鲸的复仇之旅。
当时亚哈被仇恨占据了头脑,听不得任何人的劝解,坚持认为人类必须要征服大自然。
亚哈(人类的象征)被莫比·迪克咬掉一条腿后,行动上不得不依赖用鲸骨做成的假肢。
此时亚哈仍然没有意识到原本观念的错误,没有对大自然的博大胸怀心存感激,而是继续向使他残疾的白鲸发泄仇恨。
《白鲸》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主义批评
《白鲸》是一部广为人知的美国反人类主义小说,片中故事通过一只被白色巨兽击沉的船
只故事,提出了深刻的反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主义的批评。
书中的主人公,船长桑奇是作家托尔·斯蒂芬·福斯特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
他是一个心
系船员和沉船英雄的船长,他决定冒险拒绝面对白鲸的冲击而不是离开,并用他的船只和
船员牺牲来偿还白鲸的伤害,从而表明了他非常重视船员们的安全和生命。
这种毫不犹豫
的牺牲精神对对社会有着很大的启迪,却被忽视了很多时候,这揭示出人类中心主义的问题。
船长桑奇他带着一种去保护穷困潦倒者,缴付有罪之人,表现出一种无私精神,相反,社会又多了更多的吝啬,收受腐败,这也说明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腐败性。
片中还详细描述了有关白鲸的苛刻生存困境。
人类对于白鲸的暴行和残忍的杀戮,已经改变了这种神圣的生物的生态环境,让它们失去了原有的自由。
托尔·斯蒂芬·福斯特通过集
体牺牲的故事表明了我们应重视生态的可持续性,尊重动物的权利以及作为环境守护者的责任。
总之,《白鲸》是一部屡获殊荣的反人类主义小说,它深刻地批评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主义,倡导我们以更深的意识去关注动物的权利,重视生态的可持续性,为环境的守护者负责。
最新《白鲸》读书感悟范文《白鲸》是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创作的一部文学巨著,它以神秘的白鲸为主线,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
在阅读这本小说后,我深受触动,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小说中人性的善恶辩证关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中的船长艾哈伊布斯是一个颇具冒险精神和正直品质的人,但是他为了追求复仇,不惜顶撞上帝,最终带来了灭顶之灾。
相比之下,白鲸莫比·迪克则被描绘成既巨大又凶猛的存在,犹如人性中的暴力与复仇的象征。
小说通过对这两个角色的描写和对比,传达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辩证关系的深刻思考。
其次,小说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
在船员们不断追击白鲸的过程中,他们逐渐遗忘了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他们不断剥削和摧毁海洋资源,最终引发了悲剧性的后果。
这让我深思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不能只关注自身利益,而是要更加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最后,小说中的宗教意象和象征性的描写也给我带来了启示。
白鲸莫比·迪克被赋予了上帝般的力量和神性,并被船员们视为一种宗教崇拜的对象。
而船长艾哈伊布斯则是如同受洗的维京勇士,其复仇行动和最终的命运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牺牲和救赎。
这样的象征性描写让我思考人类对宗教和信仰的追求,以及信仰对于战胜自我和追求目标的作用。
总的来说,读完《白鲸》让我意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辩证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
同时,它也让我思考了宗教与信仰的重要性。
这本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象征性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促使我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自我反省。
[摘要] 白鲸从出版时受到公众的冷落, 到后来日益被人们所重视与接受, 并成为世界文学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于生态批评语境之下作品所显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价值取向。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亚哈船长及其船上水手对鲸鱼的疯狂追杀、最后葬身海中的隐喻性叙事描写, 揭示出人类如果只以自身为主体, 过度张扬自身的力量, 蔑视自然界其他生物与人类同等存在的道德权利, 则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从中凸显了麦尔维尔前瞻性的生态危机意识和对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深沉思考。
[关键词] 白鲸; 麦尔维尔; 生态批评; 自然; 和谐赫尔曼#麦尔维尔的5白鲸6是一部关于人们追杀鲸鱼最后葬身海中的隐喻性海洋传奇小说。
从出版以来, 评论家对其主旨意义从宗教、伦理道德、人类学和心理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溯源与阐释, 试图揭示其深奥的思想内涵。
随着生态批评的出现, 评论家有了一种全新的批评视角。
从生态批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 我们会发现麦尔维尔超前的生态环境关怀与前瞻性的生态危机意识, 洞悉作品所指涉的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隐喻主旨。
生态批评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检视与探讨文学作品中人物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究竟是和谐统一, 还是彼此矛盾、互为异己。
有关人类对自然界的依存关系, 哲学家费尔巴哈早在19 世纪就认识到人应以自然为基础, 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物质统一体。
到了20 世纪初, 德国哲学家施韦策在文化哲学一书中, 提出了/ 涉及一切生物的道德原则0[ 1] 。
之后, 美国哲学家利奥波德在大地伦理学一书中/ 主张把良心、权利等概念扩大到自然界0[ 2] , 从而为/ 生态中心论定下了基调。
/ 生态中心论反对中世纪奉行的人附属于神并比神低劣的神学思想, 同时又反对14 世纪开始兴起的强调人比物高、宣扬人是宇宙主宰的现代资产阶级思想。
这些生态学家将道德关心的对象扩展到整个生命界, 构筑了以/ 尊重自然为终极道德观念的伦理学体系, 形成了/ 环境伦理学或/ 环境哲学[3] , 为后来的20世纪90 年代生态批评的壮大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本研究/电影文学M O V I E L I T E R A T U R E2009年第14期95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8BWXOO8);南阳师范学院专项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ytc2005K09);南阳师范学院校级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ynu200710)。
《白鲸》中人物的精神生态困境※■李小海(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南阳 473061)[摘 要] 生态危机不仅发生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同时也会发生在精神领域。
相对于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来说,人类的精神生态的危机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
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价值取向褊狭,情感世界苍白、人性扭曲变异等,都是精神生态危机的种种表征。
本文将从精神生态的审美高度,对麦尔维尔的《白鲸》中人物的精神生态进行探究,并尝试在精神领域寻找其生态学意义上的“污染”“变异”和“困境”的原因。
[关键词] 精神生态;变异;危机;困境一、引 言美国著名作家麦尔维尔(1819~1891)的长篇小说《白鲸》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英国文学批评家卡尔・范多伦称它为“全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海洋传奇小说之一”[1]3,如果说霍桑的《红字》是阐述“人性”善与恶的力作,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梭罗的《瓦尔登湖》是描写美好的自然,倡导一种返璞归真、自然生存的一部作品,《白鲸》就是一部阐述关于人性、自然、人与人以及人类与自然如何相处、生存的又一部《圣经》。
因此,它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作。
笔者试从精神生态的角度来解读《白鲸》中主要人物的精神生态困境。
二、精神生态的界说随着人类工业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摧残和戕害,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濒临崩溃的边缘。
尽管人类已经做出种种努力,但生态危机的局面仍在日益加剧。
那么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人类如何才能和谐、自然、诗意地生存在这个满目疮痍的地球上?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人类精神生态的危机,因为人类只有在思想上去认识,在精神上去改变自己,才能融入自然,回归“人类内部的自然”(nature ),即我们人的自然天性。
所以,建立一个健康的精神生态环境,清除人类精神生态方面的污染、净化人类的精神生态,才是消除生态危机之根本。
鲁枢元先生在《生态批评的空间》里,把生态学分为三类:“以相对独立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生态学’、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学’、以人的内在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精神生态学’。
”[2]92并且,鲁先生认为精神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主要是人)与其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一方面关涉到精神主体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还关涉到一个生态系统在精神变量协调下的平衡、稳定和演进。
”[2]93根据鲁枢元先生对精神生态的界定,精神生态学的研究可以分以下三方面:第一,在自然生态中实现自然地生态和谐、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即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和谐。
第二,在社会生态中实现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的生态和谐,即精神生态与社会生态和谐。
第三,在个体思维和内环境生态中实现人自我身心内外的生态和谐,即精神生态主体的自我和谐。
如果我们用精神生态学的这面镜子,映照现今精神困乏的时代,就会看出:地球上人类社会中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正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污染所造成。
本文从精神生态的审美高度,对《白鲸》中人物的精神生态困境进行探究,并尝试在精神领域寻找其生态学意义上的“污染”“变异”和“困境”的原因。
三、小说中人物的精神生态异化1.精神生态被异化的埃哈伯船长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应先于自然环境危机、自然生态危机。
“因为,人类的精神危机将导致异化,人的异化反过来又导致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和人的精神生态危机。
”[3]实际上,人类精神危机的根源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者把人类抬到万物之灵的地位,人类成了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宰!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也就是人类个体精神生态被异化的过程,在《白鲸》中,埃哈伯船长的精神异化主要就是疯狂的个人中心主义。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埃哈伯船长精神生态的异化。
(1)埃哈伯自我身心内外的生态异化,即精神主体的自我异化。
自我中心主义使埃哈伯自立、坚强、勇敢、充满了自信和力量。
然而,这种自我中心主义又使埃哈伯精神异化,变成了一个邪恶、偏执、狂热的复仇主义者,一个极度自恋、孤僻的精神病人和狂人。
他远离亲人,远离他的船员,远离社会,离群索居,沉默寡言。
他四十多年的时间都是在海上度过,是一种漂泊的捕鲸生活,同时,他的心灵深处又透露出一种孤独和恐慌。
四十年捕鲸生涯,四十年艰辛备尝,四十年危机四伏,四十年雨骤风狂!他经常把自己关闭在船舱里,远离众人。
四十年来,为了捕杀白鲸,他发誓走遍好望角,走遍合恩角,走遍挪威的大旋涡,走遍地狱的火坑,他发誓,不是鲸死就是船破。
这种变异的精神生态使他不能如常人一样去自然地生活,只能像魔鬼一样在海上疯狂。
另外,断腿的生理残疾也标志他内部的精神失衡,同时也象征着埃哈伯内心自我精神生态丧失了整体性、和谐感。
(2)埃哈伯精神生态对社会生态的异化,这主要表现在埃哈伯对社会、对他人的一种敌视和冷漠,同时还表现在他的渎神。
对神灵的不敬,对上帝的不敬实际上是对社电影文学/文本研究M O V I E L I T E R A T U R E96 2009年第14期会的不敬、也是对社会仇视、冷漠的象征。
他虽为基督徒,但不敬神灵,唯我独尊。
另外,埃哈伯精神生态对社会生态的异化还表现在他对水手的冷酷无情。
埃哈伯性格暴躁,对人冷漠,对待自己的水手犹如使唤奴仆一般。
在“披谷德号”上,埃哈伯自认为是船上的上帝,海中之王,当他的二副斯德布带着祈求的口气跟他说话时,埃哈伯暴跳如雷,破口大骂道:“下去吧,狗东西,到狗窝里去!”[1]143他甚至威胁道:“骡子,蠢驴子,给我滚,否则,我把你清出这世界。
”[1]144这种对他人的冷酷无情、对社会的仇视都是他精神生态变异的表现。
(3)埃哈伯精神生态对自然生态的异化。
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在人与自然的冲突中,“人类越来越狂妄和自以为是,他们逐渐抛却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而代之以对自然的贪婪和掠夺,甚至是一种疯狂的仇恨。
”[4]埃哈伯就是一个征服自然、掠夺自然、复仇自然的恶魔,一个追杀白鲸的疯子。
在追杀白鲸的过程中,他的一条腿被白鲸吞噬,这象征着在与自然的决斗中,人类是不可能完全战胜自然的。
相反,人类要遭惩罚,被大自然报复。
尽管如此,埃哈伯不仅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地寻找白鲸并与之决一死战,这种复仇的心理让埃哈伯变得行为异常,变得残酷无情。
为了捕鲸,他拒绝帮助他的同行寻找丢失的刚一岁的儿子;拒绝大副斯塔勃克放船员一条生路的请求。
不管天气是如何恶劣,海上的形势是如何险峻,他强迫船员发誓找到白鲸并与之决一死战。
这种发疯的复仇心理使他自己乃至所有的船员(除了以实玛利)走向灭亡,导致这场悲剧的发生。
2.精神迷途的以实玛利《白鲸》这篇小说,除了要体现埃哈伯征服、控制自然的精神思想外,还有一条很清晰的生态思想发展线索,即以实玛利对自然的观察和探索。
以实玛利富有探索精神,他随“披谷德号”出海,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自然的好奇并试图探索生活的全部奥秘。
他是这样描绘他对自然的好奇心的:“这样一头凶猛异常而又神秘莫测的怪物激起了我多大的好奇心啊。
其次,是那浩淼无际、远在天边的大海,而这怪物就在其中腾跃翻滚它那岛屿一般的身躯……所有这些都促成我的愿望产生。
”[1]27从精神生态学的角度看,以实玛利对自然的观察、探索彰显出人类希望有一种认识自然、融入自然的健康精神生态。
尽管如此,以实玛利最终以猎人的身份加入了“披谷德号”捕鲸船。
这种以猎人的身份去认识自然也体现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社会里一些人迷茫的精神状态。
在《白鲸》第十九章“预言生疑”里,也能看出他的精神迷途。
在这一章里,当以实玛利、季奎格和“披谷德号”捕鲸船签了协约后,一个衣衫褴褛的陌生人问:“你们当了他的水手了?……”不错,我说,“我们刚签了约。
”“上面有没有提到你们的灵魂?”“提到什么?”“噢,你们没有灵魂,”他急忙说,“不过那不算什么,我认识许多没有灵魂的人———祝他们走运;他们没有灵魂倒更安逸些。
”[1]110~111这个衣衫褴褛的老水手是以利亚。
在《圣经》中,以利亚是希伯来的先知。
这些对话的寓意是先知以利亚告诉以实玛利、季奎格他们加入“披谷德号”捕鲸船是没有灵魂的表现,签和约实际上是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以实玛利代表着渴望健康的精神生态,而又逃脱不了人类中心主义影响的一些精神迷途的人。
幸运的是,在追捕鲸鱼的过程中,以实玛利渐渐认识到自己的精神生态困境,从开始发誓捕杀鲸鱼到后来以实玛利以对鲸鱼的接受、欣赏,到和平共处,都表明了他对自然的理解、宽容,所以,最后只有他一人幸存下来。
3.季奎格———被摧毁的原始精神生态季奎格来自一个食人生番部落,他是原始道德、文明的象征。
他有着被毒日头晒成黄里透紫的原始人的肤色,有着粗壮、遍是伤痕的胳膊和胸膛,他穿着粗布厚外衣,是个异教徒,是原始自然生态文明向现代工业化文明过渡的象征。
在小说里,作者是这样描绘他的:“季奎格是个过渡状态的生物———既非毛毛虫,也非蝴蝶。
他开化的程度最好让他以一种最为稀奇古怪的方式来表现出他的粗笨。
”[1]49他粗野、诚实、善良,毫无文明人的虚伪和甜言蜜语。
季奎格高大的异教徒形象,崇高的气质及高尚的情操,对以实玛利的心灵上产生了巨大的震撼。
季奎格参加捕鲸船,象征着原始精神生态被现代文明所污染,季奎格的死亡象征着原始生态被现代文明完全摧毁。
在这一点上,麦尔维尔比任何一位美国作家更早地开始审视所谓的现代文明。
四、结 语生态人文精神的价值向度在于,将传统的人类文明扩展到地球生态文明。
人文精神生态已经超越了单纯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狭隘观念,而是将维护自然界的所有存在物视为自己责无旁贷的职责。
人类的自由也只有在自然界的良性发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
相反,人类如果仍坚持传统的人类文明的人文精神生态,使自身的精神生态受到“污染”而“变异”,进而处于“困境”,人类的命运就会同“披谷德号”捕鲸船的命运一样,最终船毁人亡。
这就是《白鲸》的重要意义所在,也是麦尔维尔给人类发出的生态预警。
[参考文献][1][美]麦尔维尔.白鲸[M ].成时,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2]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陈茂林.解构与建构:生态批评的批评策略与思想内涵[A ].郭继德.美国文学研究[C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66.[4]胡天赋.《愤怒的葡萄》:一部伟大的生态文学之作[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5):37.[5]岳庆云.《白鲸》:人与自然关系的悲剧性预言[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03).[作者简介]李小海(1969— ),男,河南南阳人,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