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及其对美国黑人文学的影响(精)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美国非裔戏剧美学百年流变万金【摘要】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愈演愈烈,黑人文艺理念也伴随艺术发展初具规模,各种形式的艺术竞相争鸣,非裔戏剧却处于缺位状态.以杜波依斯为代表的早期黑人文艺理论家在阐释黑人文学理论时,着重强调了对非裔戏剧发展的希冀,并总结黑人艺术的美学目标——作为宣传的艺术.非裔戏剧美学秉承杜波依斯的美学理念,并以黑人运动为背景,不断呼应、表现、反思、补充黑人的生存抗争.时至今日,非裔戏剧逐步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艺术意识形态束缚,形成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一批黑人剧作家作品进入严肃戏剧殿堂而成为经典.本文试结合社会历史语境和戏剧文本,梳理20世纪初期杜波依斯、中期依马穆·巴拉克和奥古斯特·威尔逊以及新生代戏剧家的戏剧美学思想,分析以美国黑人运动为背景而不断演进的非裔戏剧美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当代戏剧美学理论及黑人文艺美学理论研究,有助于把握美国戏剧文学发展的整体脉络.【期刊名称】《文化艺术研究》【年(卷),期】2018(011)004【总页数】7页(P64-70)【关键词】美国非裔戏剧;美学;政治;审美【作者】万金【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341936年尤金·奥尼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奠定了奥尼尔的剧坛地位,还将美国戏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
20世纪20年代蓬勃兴起的哈莱姆文艺复兴此时也日臻成熟,黑人文艺在小说、诗歌、戏剧创作等方面达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广度和多样性,强烈而清晰地展示着“新黑人”的精神面貌。
兰斯顿·休斯以“美国黑人桂冠诗人”的身份,在美国诗歌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时黑人小说的发展也表现出汹涌之势,创作手法力图突破现实主义藩篱,探求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以适应“新黑人”的精神面貌。
相较而言,非裔戏剧“仅存在短短不过一个世纪”[1],虽然在主题上有所创新,试图在舞台上描绘黑人的形象,却不免落入欧洲中心主义的“佳构剧”俗套,为博得商业成功而刻画形象刻板的黑人。
作者: 刘捷
出版物刊名: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5-21页
主题词: 美国黑人文学 美国黑人小说 双重意识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 非洲中心主义 文学传统 黑人美学 废奴主义 述评 种族主义
摘要: 就最广泛的意义而言,传统是指从过去继承的风俗、习惯、信仰和制度,它源于过去的经验,对现在产生定向性和规范的影响,在历史沉淀扬弃的淘涤中,形成文化的连续性.对美国黑人来说,过去是历史的同义词,它意味着欲达难尽的内涵,黑人美学家和社会学家杜波依斯在其里程碑式的文集《黑人的灵魂》中深刻地写道:“美国黑人的历史是这样一种抗争的历史——渴望获得有自我意识的人的地位,渴望把他的双重自我融入更好更真的自我.在这种融合之中,他希望不要失去原来的自我.他不会漂白他的黑人魂,因为他知道,黑人的血对世界有启示意义.他单单希望使之成为可能的是:一个人既是一黑人,又是一个美国人,不被他的同胞诅咒和唾弃,不让机会之门当着他的面粗暴地关上.”要理。
黑人精神思想百年流变探析作者:张弛来源:《理论观察》2022年第03期摘要:黑人精神(Négritude)意味着黑人一切文化价值的总和,通过黑人运动来表达。
从杜波依斯的《黑人的灵魂》到迪奥普的《黑非洲国家联盟的经济和文化基础》,从描绘原始黑人概念到对非洲复兴的探求。
一方面透漏出20世纪非洲主流思潮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百年时间里非洲精英们之间话语的连续性。
种族、种族主义、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仍然是大西洋两岸黑人生活和斗争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实现非洲独立和复兴的绊脚石。
本文通过梳理百年非洲黑人精神思潮,试图厘清当代非洲社会思潮的内在逻辑,论证黑人精神思想的重要意义和当代价值,服务于中国对非友好大局。
关键词:黑人精神思想;殖民主义;非洲复兴;思想史;桑戈尔中图分类号:B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3 — 0043 — 05关于非洲和非洲问题的研究绕不开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的历史背景。
非洲批判理论体系归根结底就是对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的反思。
国内对非洲理论的分析往往也基于殖民议题。
①是否有一种新的方法研究非洲国家社会,探寻非洲未来?答案是肯定的。
黑人精神思想就是这样一个从思想史的角度创新研究非洲社会的切入点,是非洲、非洲裔黑人自发、自觉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思想氛围。
由于非洲传统和现实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黑人精神思想与时俱进,体现出黑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黑人的“存在”长久以来饱受争议。
早期黑人思想家就意识到为“黑人存在”正名的紧迫性,力求摆脱殖民统治、实现黑人自由。
在今天,越来越多的黑人学者开始关注从经济发展、能源资源角度寻求非洲复兴的途径,为经济谋发展、为黑人谋幸福。
本文从黑人精神运动出发,探寻黑人精神思想在非洲百年社会思潮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前人(杜波伊斯等人)和后人(桑戈尔、迪奥普等人)的思想特点,试图厘清百年非洲社会思潮的内在逻辑,论证黑人精神思想的重要意义和当代价值。
黑人学者、思想巨人——杜波依斯
朱白兰(Klara Blum)
【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65(000)001
【摘要】黑人的灵魂——一八六八年——一九零四年黑人学者、作家、反帝战士威廉·爱德华·伯格哈德·杜波依斯(一八六八——一九六三年)是一个非洲黑奴的外玄孙。
他的外高祖父被一个(可能是荷兰的)商人取名为汤姆·伯格哈德,卖到美洲去。
【总页数】17页(P68-84)
【作者】朱白兰(Klara Blum)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512
【相关文献】
1.浅谈音乐性文本的翻译--以杜波依斯的《黑人的灵魂》中的《悲歌》一章为例[J], 张晓艳
2.美国城市化崛起时期黑人高等教育的论争:华盛顿与杜波依斯 [J], 周菲菲;李朝阳;
3.杜波依斯“双重意识”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 [J], 岳莹
4.美国城市化崛起时期黑人高等教育的论争:华盛顿与杜波依斯 [J], 周菲菲;李朝阳
5.杜波伊斯的黑人“经济国中国”与“自我隔离”思想 [J], 张聚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黑人的困惑与纠结作者:辛珏如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25期【摘要】托尼·莫里森在其作品中力求为读者还原真实的美国黑人生存状况。
美国黑人社会中长期存在黑人民族主义思想,二战后虽涌现大批黑人中产阶层,但放眼整个黑人社会,自我隔离的思潮仍阴魂不散。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黑人犯罪阶层分化【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意蕴丰富的小说中,以一位冷静的社会观察家的态度,对黑人社区进行客观的剖析。
通读其小说,读者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对黑人的高犯罪率、黑人内部的分化等困扰美国社会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黑人的犯罪现象美国黑人的历史渗透着泪水和酸楚,但其高犯罪率也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在当今的后民权时代,美国黑人的暴力犯罪率依然很高。
1995年统计数据显示,“尽管黑人仅占美国总人口的13%,但在联邦的监狱中,43%的罪犯是黑人”。
曾是美国第五大城市的底特律,如今黑人占绝大多数,该地区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
作为富有历史使命感的作家,莫里森在对种族歧视声讨力伐的同时,把黑人社区的暴力痼疾也赤裸裸地公之于众。
《爵士乐》中,男主人公乔在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中迷失了自我,陷入了一段不伦之恋。
当情人多卡斯移情别恋时,乔精神崩溃并枪杀了她。
《所罗门之歌》中,吉他进行以暴抗暴的滥杀白人行动,也毫不犹豫地对昔日好友举起了枪支。
《乐园》中,当封闭小镇不自觉地接受外来渗透时,小镇男性长辈认为修道院里的女人败坏了小镇的风气,并对女修道院进行大屠杀。
《柏油娃》中,男主人公森一时冲动杀害了通奸的妻子。
在莫氏的小说中,部分黑人的暴力行为是针对白人的。
这种暴力行为源于黑人对白人由来已久的仇恨,上世纪六十年代马尔康·X以他的观点“白人是黑人一切苦难和不幸的根源”概括了黑人的仇恨心理。
黑人在这种“我们见不到美国梦,只有美国噩梦”的心理驱使下,对白人频用暴力以示报复。
同族相残的故事也频频出现在莫里森小说里。
美国黑人文学中的黑人身份解析摘要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在反映作家“双重意识”的同时,也在传达他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
本文对美国黑人文学中的黑人身份进行解析,指出自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黑人作家们的创作及其创作出来的主人公们渐渐走出了“双重意识”的误区,观念上已经变成“我是美国人,又是黑人”的倾向,并以这个为定位开始人生奋斗。
而作家的双重意识,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美国黑人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美国黑人小说“双重意识”建构文化身份倾向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在《黑人的奋斗》中,杜波伊斯第一次使用了“双重意识形态”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存在三个层次的含义:1、在黑人的形象总是以反派被定义的时候,黑人该怎么寻求自我;2、美国黑人处于社会底层,他们被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要如何面对自己是美国人这一事实。
3、其身为“非洲人”与“美国人”的身份定位产生的心理冲突。
“双重意识形态”反映了美国黑人的一个主要问题,这个问题在黑人的奋斗史中始终困惑着他们,在建构美国黑人身份的历程中,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其内里的矛盾和苦难、追求和抗争,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供作家们探寻、定义黑人的阶层身份。
20世纪,美国黑人在法律层面上获得了平等自由,但这在后来被证明是一张空头支票,无法兑现,黑人们依旧无法享有公正的待遇,他们依旧徘徊在社会底层。
美国黑人在这样的境遇里显然无法平静,他们的心理极为复杂:作为美国统一的参与者,他们是美国得以统一的功臣,却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无法得到允诺的自由和平等。
在为不公正的境遇感到不平之余,他们也感到了困惑。
其中,“我是谁”、“我该是谁”,是美国黑人们尤为困惑的问题。
受困于双重意识,黑人作家们的作品也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倾向。
在20世纪的美国黑人文坛上,作家的创作都在努力为自身的文化身份正名。
对于这段时间内的作品进行一个全面的回顾和思考,我们可以得出,在美国黑人的文化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几种类型:第一,赋有“融入”的思想,即他们都希望能够被白人所接受,融入他们的世界中;第二,较为重视“黑人性”,比较强调自己本族的文化,而且十分在乎自己种族的凝聚力,希望能建立一个有实力与白人世界抗衡的团体;第三,强调他们属于美国人,同时也强调他们是黑人民族。
《紫色》的双重象征意蕴作者:邱国红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1期内容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以西丽从逆来顺受、麻木不仁到改变自己、实现自我的成长历程,反映了美国黑人女性在“双重意识”的文化境遇中所遭遇的精神困惑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作者通过对蓝色、红色、紫色等颜色的巧妙运用,以独到的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的“妇女主义”思想主张:反种族主义、反性别主义、非洲中心主义、人道主义。
关键词:紫色象征妇女主义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Alice Walker,1944—)的长篇小说《紫色》(The Color Purple,1982)是一部非同凡响的力作。
它貌似冰山的一角,实则博大精深,无论在思想主题方面,还是在创作手法方面,都可谓匠心独具,力求创新,在当代美国黑人文学中独树一帜,成为经典之作。
小说出版的翌年,就荣获了代表美国文学最高荣誉的三大奖项: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家协会奖。
此后,它又被改编为电影和音乐剧。
直到今日,《紫色》一直是美国高校黑人文学与妇女文学课程的必读作品之一。
《紫色》由92封书信构成了一个既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又颇具现代主义特点的书信体长篇小说。
沃克紧紧抓住非裔美国妇女的“双重意识”,展现了令读者振聋发聩的心灵剖析。
小说充分展现了黑人女性深受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双重压迫的政治状况、社会地位和生活境遇,及其对这种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对完善自我的渴望与追求,从而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的“妇女主义”(womanism)思想的深刻内涵。
一.颜色的象征意蕴美国历史上的早期黑人不是正常的移民,而是蓄奴制的产物。
残忍的奴隶贩子将黑人从非洲绑架到北美洲大陆,黑奴没有人权,遭受了种族歧视的残酷迫害。
1897年,美国著名民权运动领袖杜波依斯(Du Bois)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提出了“双重意识”概念。
他在《黑人的灵魂》一书中,再次重申了这一思想。
第28卷第4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 o l.28N o.4 2008年7月 Journal of South2Central U niversity fo r N ati onalities(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ul.2008美国黑人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Ξ罗 虹,张 静(1.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陕西科技大学外语系,陕西西安710021)摘 要:美国黑人文学揭示了黑人长期被迫面对的种族歧视和文化身份危机,也记载和推动了黑人文化身份意识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而文化身份意识的增强也促进了黑人文学的发展。
从黑人文化身份意识的发展路程可以看到,通过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来加强文化身份认同及建构是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黑人文学;身份危机;文化身份意识;中图分类号:I7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08)0420165204 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出现过三次繁荣,大致经历了“从描绘到抗议、从激进到内省、从对黑人民族性的倡导到对人类共同问题的关注这一逐步成熟的阶段”[1]。
黑人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是同美国黑人的独特的历史传统和身份认同紧密相关的。
因此,本文将在文化身份理论的支撑下,来分析寻踪美国黑人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身份意识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探讨这一发展过程如何与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互相促进,阐释并评价文化身份意识对黑人文学与文化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以及保持和发扬黑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对加强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巨大作用。
一、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认同荷兰学者瑞恩・赛格斯(R ien Segers)认为,文化身份同时具有固有的“特征”和理论上的“建构”之双重含义,也就是说,文化身份既隐含着一种带有固定特征的“身份”之含义,同时也体现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所寻求的“认同”之深层涵义[2]。
百年来,美国黑人建构自由、独立文化身份的呼声和努力从未间断,黑人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文化身份自觉意识逐渐增强。
例析“黑白”文化冲击下的黑人男性无论是非裔美国女性还是男性,他们作为一个整体都是值得同情的。
杜波伊斯曾提出“双重意识”来概括黑人所处的矛盾境地及其产生的身份困境:“在一个黑色躯体里面,一名美国人、一名黑人,两个灵魂,两种思想,两种不和谐的抗争,两种交战的理想……”他们经历着双重性,属于美国又不属于美国,在美国之中又在美国之外,突显着又隐身着。
强势文化往往强化现存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并凭借其有利地位对弱势文化发起一轮轮冲击。
强势文化有更多机会向人们证明其合法性,灌输自己作统治者的天经地义。
久而久之,这不平等的现象便会被接受为生活的自然秩序。
”。
“白人们要以黑人的贫穷和丑陋来陪衬自己的富贵和欢乐;忘了本的黑人也要用本民族的可怜人来显示自己的健康和优越。
”1 《宠儿》中黑人社区的拯救者——斯坦普·沛德当斯坦普的妻子瓦施蒂被自己主人的儿子霸占后,他尊妻子意愿,未杀死自己主人,保住了性命,但也埋葬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他改了自己的名字以此作为对奴隶制有力的回击。
他在新名字中肯定了自我,展示了自己的力量,但也隐含了一些丧失的意味。
他认定他已经把余生情感上和道德上的债都还清了,他不欠任何人任何东西了。
“所以他通过帮助贫困的人们偿还和清算债务,来把这种无债可还向其他人推广。
”所以像贝比·萨格斯一样,他也被公认为是黑人社区的拯救者,镇上家家户户都欢迎他。
他曾是“地下铁路”组织的成员,帮助过塞丝使她重获自由,后来又救了丹芙的命。
而到了小说的结尾处,他意识到了自己还欠着124号里住户的人情,还应该给他们以保护和关爱。
社区里人对塞丝、丹芙和保罗·D的忽视激怒了他,他开始考虑社区对其居民应负有什么性质的义务。
他的觉醒不但帮助了众多黑人女性而且也促成了像保罗·D这样黑人男性的成长。
这都表明继贝比·萨格斯之后又一个有能力的社区领导人物出现了,他会引导社区的人们团结起来共建一个健康团结的集体。
教研探索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6 从双重意识到三重意识:非洲裔美国批评的新视野◆庞好农理查德赖特在其文学作品里不仅揭示出双重意识是黑人意识形态的普遍现象,同时还揭示出一部分有叛逆精神的黑人的意识形态已从双重意识发展到了三重意识。
三重意识中的第三种意识虽然具有消极性和积极性,但是它的出现戳穿了白人种族主义者贬低和丑化黑人的种种谬论。
赖特的文学作品开辟了非洲裔美国批评的新视野。
双重意识 三重意识 非洲裔美国批评 赖特 非洲裔美国批评是研究美国黑人文学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受到文学评论家和读者的青睐。
美国学者洛依斯泰森认为,这种批评方法着重“分析文本是如何削弱或加强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而这个形态长期以来在政治上压迫黑人,在经济上掠夺黑人。
”非洲裔美国批评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文学作品的主题研究;另一个是理论框架的采用。
在主题方面,非洲裔美国批评把种族问题,如种族身份、黑人文化传统、黑人心理和黑人的政治权利等,作为研究的首要目标。
任何非洲裔美国人撰写的文学作品都可作为非洲裔美国批评的范本,白人作家的作品里涉及黑人的内容也可采用非洲裔美国批评方法作相关的评论和研究。
在理论框架方面,非洲裔美国批评对各种理论的使用呈开放性,既可以采用美国黑人理论家或思想家的理论,也采用白人理论家和思想家的理论,如形式主义、女权主义、生态批评和后殖民主义等。
“非洲裔美国批评的多项性、多层面、交叉性、互文性和复合性,开启了批评理论的多样性和阅读阐释的无限可能性。
”因此,只要有助于非洲裔美国文学文本解读的文学批评理论皆可采用。
W.E.B.杜波依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名重要非洲裔美国思想家,本世纪以来有许多学者采用他的双重意识理论来分析和评论托尼莫里森等人的文学作品,但笔者认为这些研究尚局限于双重意识的领域,不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非洲裔美国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作品主题。
笔者在研究美国20世纪中期作家理查德赖特时,发现该作家的作品已突破双重意识的写作局限,把非洲裔美国文学的创作和评论引入一个新的领域。
非洲根文化的衰落与第三种意识的崛起摘要赖特在其小说《长梦》里揭示了白人文化移入对非洲裔美国人的重大影响:白人文化移入提高了美国黑人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黑人的种族自尊心,同时也可能引起黑人青年对白人文化的追捧和盲目崇拜,进而导致了黑人非洲文化的逐渐衰落。
美国种族社会对黑人的压迫和对黑人人权的践踏必然导致黑人第三种意识的形成和爆发,而这种新意识有助于黑人建立自信心,推动黑人意识从双重意识向三重意识方向的转变。
关键词:非洲根文化第三种意识理查德·赖特《长梦》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从1619年起,非洲黑人不断被西方殖民主义者卖到美洲大陆为奴。
从大西洋“中间通道”中幸存下来的非洲黑人被强迫在北美大陆的十三个英国殖民地当奴隶。
他们与非洲文化的直接联系从此被截断,而且他们本身所遗有的非洲文化遭到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歧视和打击。
虽然这些黑人的非洲根文化遭受到致命打击,但没有被完全灭绝。
根文化对人的浸透性和依附性不是任何外来环境和人为因素能够消除的。
“在美洲为奴的岁月里,这些黑人竭力保存黑人文化,如音乐、神话等。
”被卖到美洲的黑人来自非洲大陆的不同部落和地区,很少有来自同一文化区域的黑人能够呆在同一个种植园当奴隶。
而且,即使是来自一个家庭的黑人也被奴隶贩子拆散,卖到不同的地方。
实际上,带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非洲各地的黑人来到美洲后,形成了非洲文化的大交融和大裂变。
若干年后,几乎没有一个黑人能说清楚他是隶属于那一种或那一地区的非洲文化。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黑人的非洲文化显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
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非洲文化成分的痕迹出现在美国黑人的语言、音乐或风俗习惯里。
任何强迫性的或欺骗性的文化移入可能改变黑人的思维方式、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但难以改变黑人根文化中的核心信仰——美国黑人是人类。
这个基本信条是美国黑人与种族歧视作斗争时必不可少的武器。
黑人固有的或残留的非洲文化成分已与他们吸收的白人文化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文化,那就是非洲裔美国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美国新黑人知识分子对发展黑人文化意识所作的贡献 作者:周 斌 李惠娥 商爱华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10期
【摘 要】 在一个时期,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原因,黑人族体一直处于弱势,黑人民族文化意识也很淡薄。第一次世界大战唤醒了美国黑人的民族意识,新黑人知识分子推动了一场以复兴黑人文化和自尊,争取黑白融合和黑人融入美国社会的黑人文化解放运动。黑人作家在这场文化运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作品一方面呈现出黑人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大胆地展现黑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本文将主要探讨新黑人作家的作品如何在这场新黑人文化运动展示黑人文化意识。
【关键词】 新黑人文化运动;文化意识;民族认同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几乎包括了世界上所有的民族。这些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他们在美国这个大家庭里相互交融,共同形成并发展了美国文化。黑人是构成美国社会的一个重要民族,在美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一个时期,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原因,黑人族体一直处于弱势,其在美国社会的作用和地位也被忽略,他们的民族文化意识也变得淡薄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唤醒了美国黑人的民族意识,进而推动了美国黑人文化解放运动,黑人文化从而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般说来,美国黑人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过渡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黑人逐步城市化开始的。城市黑人聚居区的形成促进了黑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城市黑人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美国社会中。新黑人批判并否定汤姆叔叔驯顺型的旧黑人形象,表现出新的精神面貌。新黑人知识分子肯定黑人民间文化遗产,发扬黑人个性,追求和渴望自由平等,关心黑人民族形象,抗议种族歧视等。以保尔•劳伦斯•邓巴和查尔斯•W•切斯纳特为代表的黑人文化开始了以民族意识为特点的现代转型。黑人作家开始有意识地用黑人民间文化遗产反映黑人生活及其所面临的问题。邓巴通过自己的方言诗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黑人身上和黑人作为艺术处理题材的可能性上。他的最后一部小说《上帝的运动》因描写黑人在纽约的生活而被视为以纽约为背景的哈莱姆文艺复兴小说的先驱。切斯纳特更多地关注肤色界线的摩擦和黑白两个世界的交往与冲突,努力纠正重建时期的白人小说对黑人形象所作的各种歪曲描写。他的小说《女巫婆》等涉及了新黑人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源泉之一,即黑人民俗传统。杜波依斯的《黑人的灵魂》探讨了美国黑人的双重意识问题,对有抱负的年轻黑人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该书有好几篇文章谈到民俗、民间音乐和灵魂经历的严峻考验。詹姆斯•韦尔登•约翰逊的布道诗为年轻一代黑人诗人的创作打下了基础。他的小说和克劳德•麦凯的诗篇描写了美国黑人生活的现实及寻求民族认同的努力,成为20年代新黑人文学的直接先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篱笆》的隐喻解读一、引言美国著名非洲裔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于1945年生于宾夕法尼亚州,他从小倍受种族歧视,对美国黑人的生活苦难刻骨铭心。
长大成为作家后,他一直不遗余力地用自己的笔墨展现黑人的生活状态,为世人了解黑人及其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代表作《篱笆》以1957 年为时间背景,描述了黑人特洛伊的生活故事。
他早年曾经是出色的棒球运动员,但由于肤色,无缘参加职业联赛,只能做一名清洁工。
正是由于这样的坎坷经历有刻骨铭心的痛,特洛伊才坚决反对儿子成为职业运动员,从而断送了儿子的前程。
特洛伊背叛了自己的妻子,与情人生下了私生女,并将抚养这个孩子的重任交给了妻子。
特洛伊一生默默无闻,不得施展才华,被社会错误对待,也错误对待身边人。
他的世界是各种藩篱组成的世界,在那里他四处碰壁,生活充满艰辛、困惑、愤怒和创伤。
不知不觉中他也为别人制造着藩篱,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难以打破。
该剧的结尾表现特洛伊死后一家人聚在一起参加他的葬礼。
他们不计前嫌,是爱将他们紧密连在一起。
显然,剧作家所要表现的就是,爱是推倒人与人之间藩篱的最强大力量。
威尔逊在《篱笆》中深刻反映了美国黑人在社会中被隔离的他者状态。
以往有关威尔逊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其生平及戏剧创作的梳理(周丽英,2006),其作品对美国黑人历史的建构(曾艳钰,2007),其非洲中心美学(刘风山,2008)以及美国黑人身份认同(黄坚, 2009)等方面。
而对其作品本身的文体特征研究甚少。
该剧最重要的文本特征是隐喻的使用。
如其题目所示,《篱笆》一剧充满全局性的隐喻意义。
胡壮麟认为,“当我们从一个语篇中发现较多的隐喻,特别是隐喻的内涵渗透于整个语篇,渲染语篇的主题时,应该认为隐喻的使用构成了这个语篇的文体特征”(胡壮麟, 2004:157 )。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人们往往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而1980 年, 莱柯夫和约翰森在其作品《我们依以生活的隐喻》中从哲学的角度研究隐喻,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Lakoff & M. Johnson, 1980:5 )。
他不仅把这种技巧用于段与段之间,故事与故事之间,而且还扩大到几个短篇集之间。
尽管每个集子都有相对集中的内容,分开来看,事件和细节可能是零散的,互不联系的,但同时人物和场景又可以跨越几个集子。
如果读者有心把它们串联起来,就会像中国画中的“反复皱染”的方法一样,人物和事件将得到充分地凸现,内容也就互为联动,依稀可见。
又如穆尔豪斯在《夜场演出中》把事实、虚构和戏剧混合在一起,描述了一个步入耆年的主人公如何追求时尚,因而闹出一系列的笑话。
小说以讽喻的笔调通过对澳大利亚城市中荒谬现象的嘲讽,显示了作者洞察世情的敏锐;同时作者通过虚幻的想象给读者提供了多样而繁复的通路,让读者进行自己的思考与再创造。
同时,穆尔豪斯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既有短篇的特色,又似乎承担了长篇的功能。
他把它们演化成一种体裁,用不同的短篇组成一个长篇,既不同于短篇,又有别于长篇。
说它是短篇,因为它自成一体;说它不同于短篇,是因为每个故事的线索在其他短篇中又被重新拾起,与原先的故事互为映照;说它是长篇,因为这些短篇可以根据读者自己的理解再把它们组合联缀起来,尽管它实际上并不是长篇而是各自独立的短篇,但实际上这种“间断叙述”,比一般的短篇具有更大的容量。
读者尽可以把它当作短篇来读,但读完之后,又很自然地联想起作者在同一本书的其他短篇中所涉及的人与物乃至同一环境,从而给读者对这些人与物以及场景以更大的想象空间,对人物有更深层的理解。
这些都体现了后现代派的创作手法与审美特征。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作家介绍美国传记作家———杜波依斯 杜波依斯(W.E.B.Du Bois ,1868—1963)作为20世纪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黑人作家、政治家在我国也颇具知名度。
他曾先后两次来中国访问,并受到毛泽东主席及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1993年10月12日,为纪念其125周年诞辰,在北京成立了杜波依斯研究中心。
杜波依斯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声名主要依赖于其对美国黑人历史问题研究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而作为著名的黑人传记文学家则在我国文学界还鲜有论述,尽管其90岁时的自传早已被译成中文。
奴隶制度废除50年之后,美国黑人依然存在阶级鸿沟1903 年,在他那篇著名的论文《天才的十分之一》(The Talented Tenth)中,20 世纪前半叶最重要的学者威廉·爱德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W. E. B. Du Bois)指出了黑人社会责任的紧迫性——其中的 10% 指的是需要有 10% 的黑人来带领其他的黑人实现一个完整的、平等的美国。
在《天才的十分之一》中,杜波依斯呼吁由“受过大学教育训练的男性”主导“有头脑的领导层”,这些人要全心全意地“完全理解黑人大众和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奴隶制度被废除半个多世纪之后依然深深地存在于黑人社群之中,而这些有头脑的领袖们的目标则是要解决它们。
45 年后,让杜波依斯感到悲愤的是,他的呼吁基本上被人们忽略了。
他大声地表达着自己对于美国黑人社群内部越来越大的阶级差异的担心,他还指出了这种差异将如何影响“向上走的时候提升自我”(lifting as we climb)这一目标的实现——这句话是全美有色女子俱乐部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ored Women’s Clubs)的格言,它描述了中产阶级帮助黑人实现向上流动的权益和负担。
确实,到 1948 年的时候杜波依斯就感觉到,新的黑人中产阶级已经忘记了这一崇高的使命。
就连他在菲斯克大学(Fisk University,传统黑人大学,译注)读书时,都看到过让人忧心的标语说:“那些以非常低的成本接受了菲斯克大学教育的机敏的年轻人有一种清晰而专注的念头,那就是要看看他们自己如何能从所受的教育中获得最大化的收益,而不会去想用所受到的这些教育去让别人受益。
”当然杜波依斯也知道,当时任何一个黑人都必须努力去除自己面前的屏障去提升自我、让家庭进步。
但这还不够。
他说,成功的黑人必须意识到,他们的生活地位不过是机遇使然。
“如果这样的机遇能得到延续和扩大,那么就会有 1000 倍人数的黑人可以加入受教育、有能力的黑人的行列,而不是让自己身陷贫穷、疾病和犯罪之中。
论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及其对美国黑人文学的影响
[ 09-02-14 10:06:00 ] 作者:郭晓洋马艳
红编辑:studa0714
摘要:通过对杜波依斯的介绍及其“双重意识”概念的解释,阐述了美国黑人的内在心理冲突问题和困惑所在。
指出杜波依斯“双重意识”的概念是欧洲浪漫主义和美国超验主义的产物,从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两方面讨论了“双重意识”的内涵。
指出“双重意识”揭示了黑人性格的二重性和黑人作家的两难抉择。
分析了黑人文学作品中出现同化和分离之间的持续张力的原因,强调了杜波依斯提出的“双重意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杜波依斯;双重意识;美国黑人文学;二重性;同化与分离
长期以来,美国黑人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他们为实现种族平等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在这一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美国黑人文学在许多方面有别于美国白人主流文学,它反映了黑人大众的不幸遭遇和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同时也弘扬了黑人争取民主、自由和平等权利的斗争精神。
美国黑人文学作品是现实的产物。
作为一种语言媒介,它存在的价值在于去直接反映黑人追寻自我的经历,表现置于“双重意识”围绕之下黑人的困惑,以及黑人在美国社会中被置于不知何去何从、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并展现黑人自豪和黑人自我实现的精神[1]。
由于美国黑人在北美英属殖民地的双重文化身份,只有更好地理解杜波依斯提出的“双重意识”才能正确而又全面地欣赏黑人文学作品。
一、杜波依斯与“双重意识”
杜波依斯(W.E.B.Du Bois)是20世纪上半叶极有影响力的黑人运动领袖。
他极力反对华盛顿(Booker T. Washington)接受种族隔离的做法,强调争取黑人政治权利,以尽早争取到全面的人权。
杜波依斯参加创立了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1909),并担任协进会会刊《危机》的主编,猛烈抨击任何对其人民产生不良影响的东西。
他认为在罪恶的种族主义盛行的残酷形势下,只有通过反抗才能使黑人的解放运动得以全面的实现。
早在1897年杜波依斯就首次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上发表了有关“双重意识”观念(concept of double-consciousness)的文章,后在形式上略有改动,重新在1903年发表的《黑人的灵魂》(The Souls of Black Folk)一书中进一步用“双重意识”这一概念解释黑人的经验——“黑人生来就带有面纱,在这个美国世界中被赋予了洞察力——这是一种没有真正自我的意识,而仅仅是通过另一世界的尺度来衡量自己灵魂的感觉。
这是一种奇特的感觉,这是双重意识,一种总是通过别人的眼光来看自己、用另一世界的尺度来衡量自己灵魂的感觉”[2]2。
换言之,“双重意识”反映出美国黑人在处于黑
人文化和白人主流文化两种不同文化世界观之间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冲突状态。
这一解释对当时有抱负的年轻黑人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该书通过黑人民俗、民间音乐和黑人灵魂所经历的严峻考验,探讨了美国黑人的“双重意识”问题,切中了黑人问题的要害,指出了黑人的困惑所在。
二、“双重意识”内涵的界定
1. “双重意识”的象征意义
杜波依斯“双重意识”的概念是欧洲浪漫主义(European Romanticism)和美国超验主义(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的产物。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英语系教授贝尔(Bernard W. Bell)在其撰写的《当代非裔美国小说:其民间溯源与现代文学发展》(The Contemporary African American Novel: Its Folk Roots & Modern Literary Branches)一书中指出:“美国黑人小说不仅是欧美小说的一支,也是美国黑人口头文学传统的发展。
”[3]贝尔在其研究中展示了黑人小说的“双重文化传统”:源自非洲的口头文学和源自欧美的书面文学。
杜波依斯正是依据美国黑人对非洲和欧洲的双重文化遗产的态度,对口头和书面遗产的态度,用“双重意识”一词的象征意义来体现这二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张力:既是非洲的也是欧美的;既是黑人的也是白人的。
早在杜波依斯之前,美国超验主义的中心人物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在其1843年发表的名为《超验论者》(The Transcendentalist)一文中就曾经使用过“双重意识”一词。
文中爱默生用“双重意识”形象地喻指超验主义论者在寻求自我与自然统一的过程中面临的两难困境:一个是人类难以挣脱的向下的引力——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其难以避免的物质追求;另一个是寻求与圣灵相融合的向上的拉力——人类对于真理、美好和良知的不断向往和追求。
2. “双重意识”的比喻意义
如果说超验论者的“双重意识”是源于追求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识,那么杜波依斯“双重意识”的比喻意义则体现在其他三个方面。
(1) 白人的陈词滥调(即白人血统至上的观念)对于黑人的思想和生活的影响。
文化与种族一样,从本质上说不应该有优劣贵贱之分。
不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在同一社会背景下相遇时却可因各自的经济、政治实力和影响的差异而形成强势和弱势的区别。
强势文化往往强化现存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并凭借其有利地位,对弱势文化发起冲击。
强势文化有更多机会向人们证明其合法性,灌输自己做统治者的天经地义。
久而久之,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就会被接受为生活的自然顺序。
被统治者不再质疑和反抗是统治者的目的[4]26。
从这个层面来看,“双重意识”揭示了白人强势文化冲击对黑人文化迷失所造成的悲剧。
(2) 以“双重意识”来突出种族问题是令人深思的。
“双重意识”从文字层面上形象地折射出美国黑人的双重身份(既是黑人又是美国人)所引发的内在冲突——“一个黑色身体中两种敌对的思想,只有凭借顽强的力量才使它没被撕开”[2]3。
而这种双重身份正是黑人实现自我进程中的障碍。
杜波依斯认为奴隶制和种族隔离不仅是一切罪恶、痛苦和偏见的根源,同时在黑人和白人之间设置了一道不可逾越的沟壑。
他强调黑人生来就带有厚重的面纱(vast
veil)。
“面纱”这一准确的比喻暗指了两个种族之间存在的曲解与误解。
(3) 杜波依斯希望用“双重意识”给黑人以希望——“继埃及人和印度人、希腊人和罗马人、日耳曼人和蒙古人之后,黑人是所谓的第七个儿
子”[2]2。
因为这前六种人在历史上都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时刻,所以杜波依斯借此来暗示黑人作为第七个儿子同样有开创历史的机会。
杜波依斯认为,由黑人所特有的口头叙述、民间传说(Black folklore)、独特的布鲁斯音乐和顽强的忍耐力所构成的黑人魂是非裔美国人区别于世人的最明显特征。
他用这样的“黑人魂”意识对比白人的物质意识和商业意识,以暗示他笔下的“黑人的血液里含有向世界传达的信息”(Negro blood has a message for the world)是黑人世界与白人世界明显对照的精神性和纯洁性。
同时为了迎合当时流行的看法,杜波依斯指出“美国有许多可以传授给非洲和世界的东西”,却又以“白色美国风尚”(white Americanism)暗讽当时美国白人文化之弊端——日益蔓延的物质至上主义的风气。
这样,杜波依斯就迎合了白人和黑人双方读者的心理需求[5]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