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 20190901
- 格式:docx
- 大小:185.80 KB
- 文档页数:47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10.《三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三峡风光片)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
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3、请大家齐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
(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过渡: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
归纳起来看: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第二课时四、拓展延伸:过渡: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9三峡【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研究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研究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XXX《早发白帝城》中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描写的就是三峡的风光,今天我们将一起研究XXX的《三峡》,再次领略三峡的风光。
二、资料助读XXX(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
XXX幼年时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查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
且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川散文汇集。
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首创者,对后代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1.生字注音。
阙(quē)嶂(zhàng)曦(xī)襄(xiāng)御(yù).....溯(sù)湍(tuān)啸(xiào)属(zhǔ)涧(jiàn) .....2.通假字(1)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2)哀转.久绝(“转”通“啭”,悠扬发声)3.古今异义(1)至于..XXX(古义:到了;今义:另外)(2)或.XXX(古义:有时;今义:连词,表选择) 4.一词多义(1)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从)自.非亭半夜分(表示假设的连词,如果)(2)绝沿溯阻绝.(动词,断)绝.多生怪柏(副词,极,特别)5.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2)良.多趣味(形容词用作副词,实在,真的)(3)空谷..传响(名词用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
三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朗读,读出韵味。
1.听读。
听录音,或听教师泛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教师提出如下字词,请学生要注意读准字音:阙曦襄陵沿溯御素湍飞漱属引哀转2.默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懂文意。
结合课后练习三,解释重点词语:重岩叠嶂(山崖和峰峦一层一层的。
)夏水襄陵(夏季,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
)乘奔御风(骑着快马,驾着疾风。
)素湍绿潭(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
)绝山献(极高的山峰。
)飞漱(急流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3.吟读,要求读准节奏,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本文语句特点:本文多用四字对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
四字对偶句一般二二停顿,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散句要根据意义来停顿,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梳理课文1.分组分别找出描写三峡的景物及相关语句。
板书: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色2、简要说说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山和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突出四季景象之不同。
3、动情朗读,学生自我体会语气、语调、语速,体会景物特点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
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春冬:春、冬:清澈见底,奇异峻秀摇曳多姿秋:悲寂凄凉忧伤,令人伤感4、为什么先写山?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呢?(结合课后题)(提示学生从“峡”字的意思“有山有水的地方”延伸理解。
)四、品读,读出意味。
1.品读课文,说描述性的话:同学们,三峡很美,那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美,你看(听)。
"的句式说一说吗?学生品读课文,然后发言。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本单元的研究旨在通过阅读古代诗文,让学生领略自然山水的美妙,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内容,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同时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本单元的重点是通过反复诵读和整体感知,深入品味诗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同时提高自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经典之作。
中国拥有丰富的山水资源,而古代文人也非常善于欣赏山水之美。
从《诗经》到魏晋南北朝,古代诗文中描绘自然风物的诗句层出不穷,文人们也在山水之中体悟自然之美,发现独到的审美趣味。
这些诗文以描写景物为主,融入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因此,通过研究这些经典之作,可以让学生领略自然山水的美妙,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回忆《三峡》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教师活动2:介绍《三峡》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
环节二:欣赏课文,领略三峡美景教师活动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让学生熟练掌握课文。
教师活动2:引导学生品析课文,让学生领略三峡的美。
教师活动3:引导学生讨论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环节三:研究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教师活动1:介绍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让学生了解这种写作技巧。
教师活动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写作技巧。
环节四:情感体验,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师活动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祖国美丽河山的感受和想法,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祖国的美丽河山。
学生活动活动一:回忆《三峡》的主要内容,理解全文。
活动二:朗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熟练掌握课文。
活动三:品析课文,领略三峡的美,讨论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
其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写得逼真如画,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
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写作”的内容是“学习描写景物”,主要是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词语、修辞对景物进行多角度描写的能力,以及运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让学生将前面课文中学到的写景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
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单元中的一些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子,理解其含义。
2.了解诗文创设的优美意境,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等写景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凝练、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把握诗文节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还原作者观景时的情景和视角,在脑海中再现作者描绘的景物,体会景物的特点。
感受诗文意境,感受山川之美,体会作者寄托于山水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联系诗文内容,感受祖国的壮丽河山,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感受诗文描绘的自然美景,体会诗意美、韵律美,感悟人生美。
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在掌握内容的基础上,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学习作者描写自然风光的方法。
2.品味凝练、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诗文描绘的山水情境和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2.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1.诵读品味。
古代诗文语言凝练而内涵丰富,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绝大多数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0 三峡【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第1课时一、激情导入李白《早发白帝城》中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描写的就是三峡的风光,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郦道元的《三峡》,再次领略三峡的风光。
二、辅读资料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
郦道元年少时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
且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1.生字注音阙.(qu ē) 嶂.(zh àng ) 曦.(x ī) 襄.(xi āng ) 御.(y ù) 溯.(s ù) 湍.(tu ān ) 啸.(xi ào ) 属.(zh ǔ) 涧.(ji àn ) 2.通假字(1)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 (2)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发声) 3.古今异义(1)至于..夏水襄陵(古义:到了;今义:另外) (2)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连词,表选择) 4.一词多义(1)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介词,从 )自.非亭午夜分(表示假设的连词,如果) (2)绝⎩⎪⎪⎪⎪⎨⎪⎪⎪⎪⎧沿溯阻绝.(动词,断)绝.多生怪柏(副词,极,特别)5.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良.多趣味(形容词用作副词,实在,真的) (3)空谷..传响(名词用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学习目标】1.透过背诵注解和工具书,增加自我背诵古代诗词文的力量,并累积文言实字和虚词。
2.通过反复朗读和整体感知,仔细阅读诗文,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思想感情。
3.从古人的诗歌中获得美的享受,洗涤心灵,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本教学单元设计十节精讲精读课型,包括《三峡》一节、《短文二篇》两节、《与朱元思书》一节、《唐诗五首》两节,旨在帮助学生累积要点文言词汇,通过重复诵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怀,从而更好地掌握文学知识。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是一门课程,旨在学习如何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三峡》是郦道元的作品,它描述了三峡的壮美景观。
作家先描述了三峡的总体形势,然后根据季节特点,依次描述了夏天、冬春之时和秋天的情景。
文章结构自然,思路清晰,用简洁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三峡的雄伟险峻和清幽秀丽。
《短文二篇》精心挑选了两篇画风迥异的写景短章,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
《答谢中书书》以清新的笔触勾勒出秀丽的山川景物,传达出作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乐趣,表现出大酒古乐在林息的情调;《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一段短小的日志,记录了作家夜游承天寺的经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诗意的艺术氛围,表达出作家繁杂而又微妙的心绪。
《与朱元思书》以书札的形态,记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美丽的山水画风光,文字精练而又恬淡隽永,是六朝山水画小品中的精品之作,其中的诗歌以叙述景色居多,融合作家深沉的情感,场景交织,令人叹为观止,有着极高的审美艺术价值。
《唐诗五首》为教师呈现了五首独特的律诗,其中《野望》是一篇整齐的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个宁静而萧瑟的秋天。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惆怅和孤独感,语言流畅自然,风格简洁清新,摆脱了初唐时期的浮华和艳丽。
《黄鹤楼》是一篇令人叹为观止的诗歌,它描绘了黄鹤楼上美丽的景色,虽然不协律,但声调嘹亮而不拗口,一气呵成,深受历代人士的赞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教学内容:三峡第1课时讲课型教学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义,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景物的特点和描写方法,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义,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掌握景物的特点和描写方法,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工具书、录音机。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写的《三峡》一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疏通字词1.走近作者及作品:郦道元是一位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的作品《三峡》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性散文。
2.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3.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障碍。
4.指名朗读。
5.听录音,从整体把握课文。
6.教师点拨,解释通假字和一词多义的用法。
7.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分析写法二次备课:提问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了三峡的美?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分别做好记号。
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
明确:山和水。
写山的关键字词:连、无阙、重、叠、隐、蔽。
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高峻美。
提问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了三峡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提问3:山和水在本文中都是重要的描写对象,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在描写夏季的水时,作者运用了形象夸张的手法,如“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同时也写实地概括了水流的情况,如“沿溯阻绝”。
而在描写春冬季节的水时,作者则注重描写水的颜色,如“素”“绿”“清”。
此外,作者也强调了山和水的相互关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板书设计:山水描写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夏季水形象夸张写实概括春冬水注重色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练设计:1.请结合课文,解释“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句话的意思。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一、课标要求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4.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5.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二、教材简析【单元篇目】本单元内容为山川美景,共有四课,涉及到四篇文言文和五首古诗词。
四篇文言文分别是《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五首古诗词分别是《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单元说明】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美。
3.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怀,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章主旨】《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信,信中以清丽、凝练的文辞,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睡,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一起在庭院中漫步的情景。
作者通过描写月光下庭院中的美景,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传达出复杂微妙的心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6.板书设计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课外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试比较三峡的古今。
2、背诵全文。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整个教学环节就是学生们以三峡为原点,不断地发现新的兴趣点,不断进行探究和研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事先完全安排好的过程。
其次表现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特色。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问题的探究,然后协同研究小组(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资源共享,交流研讨,形成研究小组相对集中的观点,在课堂上进行多流向的公开交流。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整个课堂只想遵循一点,那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上教师注重人文、伦理、知识评价,尊重学生的独物感受,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
知识上避免把美文搞得肢离破碎,遵循“课标”中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解决文意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优美散文的赏析能力。
八上第三单元单元设计一、教材分析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是统编教材中第一个文言诗文单元。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
古代文人们流连山水,体察自然之趣,体悟风物之美,发现独到的审美趣味。
从人文主题来看,学习本单元课文可以让学生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之美,陶冶情操,感受古代文人的审美趣味。
从语文知识来看,利用本单元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积累文言字词的方法,学习写景的方法,在想象和联想中提升形象思维。
这些诗文篇幅短小,都以描写景物为主,融入作者的细腻的情思。
抓住借景抒情这条主线,可以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同时,每篇文章风格特点又各有不同,在教学时需要有所侧重。
郦道元的《三峡》先总写三峡雄奇的山势,再分写不同季节下三峡江水的景色。
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语言凝练,景物特点鲜明。
《短文二篇》是两篇风格迥异的写景短文。
《答谢中中书》带有骈文色彩,以清峻的笔触多角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浸山水的愉悦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以散句为主,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微妙的心境。
《与朱元思书》描绘了富阳到桐庐段富春江的奇异景色,清新隽永,骈散结合,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鄙弃功名,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唐诗五首》是五首律诗。
五首诗歌,借自然风光抒发了不同的情思,遣词造句、意境格调各有特点。
二、单元教学任务1.充分朗读,培养文言语感,体会诗文韵律美。
统编教材反复强调文言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本单元作为学生第一个集中学习文言的单元,应该承担文言朗读方法的教学任务。
同时,选文中有三篇带有骈文色彩,句式整齐,韵律优美;《记承天寺夜游》散句整句结合,语调舒缓自如;唐诗五首格律严整,这些都适宜学生充分朗读。
2.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学习景物的描写方法。
本单元选文用简洁准确的语言鲜明展现了大自然风光,赋予了它们独特的意境。
应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还原作者观景时的情境和视角,体会景物之美,同时品味文言用语的精妙。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课、集体教研教案(群文阅读教法教案)一、单元研究目标本单元的研究目标包括:1.积累文言实词和常用虚词和句式,掌握它们的读音和用法。
2.反复诵读课文,品味其中的优美意境,培养整体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研究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山川景色,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自然。
二、《课标》链接根据《课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1.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诵读古代诗词,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4.重点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以及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三、教材解读分析与群文阅读教学建议本单元所选课文大都是以抒写自然景色为内容的古代诗文。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图片、音像等,使学生对课文有更直观的认识,便于理解书面语言。
在教学中,诵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训练学生研究诵读的基本技能,从而达到理解、品读、鉴赏的目的。
教学组织上,应分为两步走:首先,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理解各课基本内容,背诵部分内容;第二部分,基于群文阅读教学方法,分析课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在研究古诗文中,词句理解依然是一个重难点,不能放松。
为了调动学生的研究自主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放手,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自行翻译,避免一言堂的情况发生。
此外,为了全面了解作家作品,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做到“立体的懂”,而不是“平面的懂”。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三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其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解课文教师可以先讲解《水经注》的背景和作者___的生平,介绍《三峡》的写作意图和文学特点。
然后逐段讲解课文,注重解释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内涵。
1、听读课文2、读准字音——给划横线的字注音略无阙处(quē)重岩叠嶂(zhàng)不见曦月(xī)夏水襄陵(xiāng)沿溯阻绝(sù)乘奔御风(yù)素湍绿潭(tu ān)绝山献多生怪柏(yǎn)飞漱其间(shù)高猿长啸(xi ào)属引凄异(zhǔ)巫峡长(wū)3、全班齐诵读课文四、【整体感知】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各段依次描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明确:时间顺序。
1段、三峡两岸的山;;2段、三峡的夏水;3段、三峡的春冬景色;4段、三峡的秋天景象。
五、【疏通文意】1、结合注释与自己的预习,小组讨论,互相帮助,疏通文意。
(温馨提示:注意依字译句和译文的方法)2、勾画并质疑,提出组内的疑难词句,班内共同解决。
参考译文: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住天光日影。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了。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候只要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啊。
春冬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深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每逢秋雨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在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所以打鱼的人唱到:“巴东有三峡,属巫峡最长,猿猴叫几声,泪水沾湿衣裳!”六、【课文研习】重点知识补充:描绘景物的方法1、描绘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2、描绘景物的方法很多①可动、静相互衬托;②可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③可调动视、听、嗅、味、触多种感观多角度写;④还可从高、低、远、近方面写;⑤还可以仰视、俯视、平视不同的视角写。
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小贴士:正面描写是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远观,或近视,或仰望,或俯瞰,或动,或静,或明,或暗。
也叫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是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引用他人语言来刻画,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也叫虚写,完成《同步解析》第优效预习、增效作业部分。
1)多种视角相结合——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出来。
猿鸟乱鸣,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3.“一切景语皆情语。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主题总结本文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七、【美点寻踪】这篇短文历来为人称道。
你觉得本文美在哪里?示例一: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示例二: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色彩配合之美示例三: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万物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示例四: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小结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表达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
八、【巩固练习】一、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青林翠竹,四时(俱都)备。
3、晓雾将(歇消散),猿鸟乱鸣;4、夕日欲(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
5、未复有能(与指欣赏)其奇者。
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明确:总—分—总的结构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
九、【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完成《同步解析》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这一时期,这篇仅80字的短文真实的记录了苏轼当时谪居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听读朗读】1、听读课文2、读准字音——给划横线的字注音解衣欲睡(jiě)遂至承天寺(suì)怀民亦未寝(qǐn)水中藻荇(zǎo xìng)盖竹柏影(bǎi)3、读出节奏(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全班齐诵读课文要求:全班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初步感受月夜美景。
四、【疏通文意】1、结合注释与自己的预习,小组讨论,互相帮助,疏通文意。
(温馨提示:注意依字译句和译文的方法)2、勾画并质疑,提出组内的疑难词句,班内共同解决。
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资料链接: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
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
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五、【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将文章分为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明确:记叙(1-3——寻伴夜游描写(4句)——庭中月色议论(抒情)(5-7句)——月下感叹2、找出记叙部分的六要素?明确:的悲凉。
(3)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作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而自己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景。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潇洒人生周新华老师著作中的评价:闲人“闲人”既有被置闲之悲,又有得闲之喜;有傲视尘俗的自豪,又有启人深思之理趣。
试想一个胸有大志、才智过人之士,却被迫成为投闲置散之人,只好放情山水,借江上风月化解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实在可悲!但正因为贬谪,使他被抛出了名利是非场,才有了闲暇的时间与机会,尽情欣赏这绝色美景,因此又是因祸得福。
东坡不以贬谪为苦为累,却有闲情逸致“游目骋怀”,享受自然美景之愉悦,成为江山风月的主人,足以自豪自傲。
那些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为眼前俗务而忧虑不止的人,即便走进东坡笔下的情境之中,也会一无所见,茫然无所得。
换言之,要想获得东坡式的“闲中趣”,首先就要从得失荣辱的物累之中解放出来,保持精神的自由与“余裕”。
“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主旨归纳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资料链接:苏轼的一生是贬谪的一生他在遭贬途中怡然自得,一路享受自然风光,人情风物。
初贬黄州时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通判杭州时沉浸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景中(《饮湖上初晴后雨》);远谪岭南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食荔枝》);流放海南时仍高歌“枝头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春景》)。
小结: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七、【巩固练习】1、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B)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完成《同步解析》导入新课资料链接检查预习新课传授之称的富春江的美丽景色吧。
听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1、根据你听到的读音,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缥碧(piǎo) 急湍(tuān) 轩邈(miǎo)泠泠(líng) 鸢飞戾天(yuān lì)经纶(lún) 横柯(kē) 窥谷(kuī)2、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3)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听完课文后,你觉得哪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富春江的秀丽景色?明确:从富春江的水和山两个方面来写的。
先写水的清澈,后写山的高冷。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梁武帝天监初年为吴兴主簿,累迁奉朝请。
后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官。
不久又奉诏撰《通史》,事未竟而卒。
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时称“吴均体”。
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俱以写景见长,文笔清丽,韵味隽永,是齐梁山水小品中的骈体佳作。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
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吴均也因动乱而生发热爱山水风光之情,《与朱元思书》是吴均融合其情后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骈文写成的书信。
骈文,又称“骈体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骈体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
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