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11
摘要:日本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近几年,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越演越烈。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日农产品贸易,损害了两国以及企业利益。
本文总结了近年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现状、原因和动向,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求对解决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问题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中日;贸易摩擦;农产品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一、中日贸易现状截至2003年,日本连续11年都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其后,日本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欧盟和美国。
目前,中日贸易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中日贸易增速放缓。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起中日双边贸易进入缓慢增长期,由2004年的25.5%快速增长大幅下降至2005年的12.0%和2006年12.5%的增长水平。
2007年以来,中日贸易虽然继续增长势头,但仍没有摆脱自2005年开始的低速增长的趋势。
其次,对日贸易逆差扩大。
自2002年起中日贸易平衡状况发生逆转,中国由2001年的贸易顺差转为逆差,全年累计贸易逆差为50.32亿美元。
2003年中方逆差达147.4亿美元,2004年208.2亿美元,2008年接近350亿美元。
最后,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不断增长,这成为中日之间贸易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中日贸易由原材料、纺织品、蔬菜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转移,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的贸易结构转移。
二、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日本自然资源匾乏,耕地面积小,农业从业人员较少,农业在日本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仅为1.3%,其主要农产品自给率均不足供应居民消费,对海外农产品的依存度非常高,需要大量进口。
而我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加之我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产品具有成本优势,所以日本每年从中国进口大量农产品。
但近几年来,两国贸易联系加强的同时贸易摩擦也不断加重。
(一)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特点在近年来的双方贸易摩擦有以下几个特点:1.制造贸易摩擦手段更加隐蔽。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浅析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及对策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1 中日农产品贸易发展概况1.1中日农产品贸易现状2008年受日本设置贸易壁垒、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日元贬值等影响,中日农产品贸易进入了低谷。
2009年之后,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呈恢复性增长趋势,日本仍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第一大市场,我国农产品在日本市场占有率逐渐回升。
1.1.1出口总额基本持平,日本仍保持我国农产品出口第一大市场地位2009年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额为76.9亿美元,同比下降0.2%,但是比同期我国对全球农产品出口额增速高2.3个百分点,日本仍是我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
2007—2009年,我对日农产品出口额占我国年度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2.8%、l9.1%和19.6%,2009年比2008年对日出口份额增加了0.5个百分点。
按照日本政府的统计口,预计2009年中国农产品在日本市场份额将从11%提高到12%,与2008年比增加加1个百分点。
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保持顺差,以近期来看,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对日本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24.8亿美元,同比增长22.1%。
其中,出口23.5亿美元,同比增长22.8%,进口1.3亿美元,同比增长10.9%,累计贸易顺差22.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17.9亿美元)增长23.6%。
目前,日本在我农产品出口市场中排名第1位,(占比17.3%),在我农产品进口市场中排名第18位(占比0.7%)。
1.1.2初级农产品对日出口增长明显,加工农产品出口略有下降我对日出口前6大类产品依次为水产品及制品、食用蔬菜、畜产品及制品、杂项食品、食用油籽和食用水果及坚果,6类产品合计占对日本农产品出口总额62.1%。
2009年我国对日出口水产品及制品27.7亿美元,同比下降3.6%;食用蔬菜出口75.5万吨,同比下降2.6%,出口额9亿美元,同比增长4.9%;畜产品及制品对日出口2O.3万吨,同比下降2.8%,出口额8.1亿美元,同比下降1.4%;其中猪肉及制品出1:13.8万吨,同比下降8.9%,出口额1.44亿美元,同比下降6.6%;食用油籽对日出口12.1万吨,同比下降22.4%,出口额1.5亿美元,同比下降23.7%,其中,花生、大豆、芝麻分别出口1亿美元、3984万美元和830万美元,同比分别下降下降4.5%、39.7%和65.8%;对日出口水果4.4万吨,同比下降7.2%,出口额7512万美元,同比下降19%,其中,对日本板栗、松子仁出15额分别增长6%和1.9倍,对日本冷冻草莓、葡萄干、核桃仁出口额分别下降l1.5%、1.2%和28.1%。
中日贸易摩擦一、中日贸易战概况及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形势2001年4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和日本国内很多人士的反对,强行宣布自4月23日起至11月8日止的200天内,对我国向日本出口的大葱、鲜蘑菇、蔺草席3种农产品对日出口的超过限额(即大葱5383吨,鲜蘑菇8003吨和蔺草席7949吨)部分分别征收256%、266%、106%的关税。
针对日方行为,中国政府不得不宣布于6月22日对原产于日本的汽车、手持和车载移动电话、空调开始加征100%的特别关税。
一场贸易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此次日本对我国3种农产品设限是自1995年其成为WTO成员国至今第一次对外国产品真正实行数量限制,矛头直指中国农产品。
一石激起千层浪。
国内人士纷纷就这场“汽车——大葱”之战发表意见。
一些人欢呼“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确实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终于迫使日本战后首次率先采取制裁对方的贸易策略,中国农产品贸易离称雄世界的日子为时不远了”;而另有人士则不无担忧地叹息“中国农产品质量不高,产品差异性小,附加值低,此次对日本虽小有优势,但入世后,手握锄头的中国农民又怎敌得住用飞机电脑装备的多国同行的挑战?洋货压境,届时中国人如何应对?”这两种说法都只看到了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一个方面:前一种夸大了优势,容易滋生盲目乐观情绪;而后一种片面强调劣势,让人产生悲观心情。
这都不正确。
正确看待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既要看到优势,又要看到不足,要一分为二地去分析。
一方面,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优势不能忽略:首先,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如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价格及成本都低于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发展潜力大,完全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与交换。
在日本超市上,许多食品和蔬菜等,从优质的大葱、大蒜、鲜蘑菇到日式烤鳗鱼,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其次,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成本优势。
我国劳动力价格为发达国家的1/20,发展中国家的1/10,最不发达国家的1/5。
中日贸易摩擦研究共3篇中日贸易摩擦研究1中日贸易摩擦研究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壮大,日本与中国贸易关系成为亚太地区最为重要的贸易关系之一。
由于两国在区域内重要性,贸易中的摩擦频繁产生。
本文将从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及贸易摩擦的具体案例来探讨中日贸易摩擦的本质及解决途径。
一、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和日本都是东亚最具活力的经济体。
1991年至2010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为9.9%,日本的GDP年均增长率为1%,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较日本高出10倍以上。
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使得日本和中国的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
二、中日贸易摩擦的本质中日贸易摩擦的本质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贸易逆差、市场准入问题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一)贸易逆差自2012年开始,中日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2018年全年,中日贸易逆差同比增长40.9%,达到3034.7亿元人民币。
(二)市场准入问题另一个争议焦点是市场开放。
日本在汽车、家电、半导体等领域积极扩张,但中国对外资公司不平等对待,限制了外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和经营自由。
(三)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知识产权问题也是中日贸易摩擦的一个焦点。
过去,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但现在,中国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而日本对中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果提出质疑。
三、中日贸易摩擦具体案例(一)汽车行业中日贸易摩擦在汽车行业得到了最大的反映。
据2019年的数据,中国对日本的汽车进口额为154.1亿美元,而日本对中国的汽车出口额为125.4亿美元,中日汽车贸易存在较大的失衡。
在中国市场,日本汽车巨头如丰田和本田表现得十分活跃,但同样的情况并不适用于中国品牌在日本市场。
中国的汽车出口总额占总进口美元额的9.1%,其中对美出口总额达到305.1亿美元,而对日出口总额仅为126.4亿美元。
(二)日本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另一个争议焦点是日本的高新技术制造业。
在派出外国工人问题上,日本制造业企业家遥领一先生曾经多次引发日本舆论的争议,指责中国工人“没素质、勤奋和不听从指挥”,并提议要征收外国工人健保和社保,但遭到中国政府和媒体的严厉谴责。
浅析中日双边贸易摩擦及应对措施中日两国经贸关系历史久远,双边贸易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伴随着中日贸易额的逐渐扩大,中日两国间的经济贸易摩擦也日趋激烈,进而影响到中日两国间的经贸关系。
标签:贸易摩擦;世界贸易组织;关税一、前言1.国际化的大背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增长率经常超过生产增长率,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在于通过企业促进商品转化和要素流动,实现国家经济结构的提升,加速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从而增强本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力。
然而,全球自由贸易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各种贸易壁垒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WTO各项协议在为贸易自由化提供制度保证的同时,其中的某些规则如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又成了新的贸易壁垒。
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仍然是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如日本颁布的最新家畜传染病预防法实施细则等,都成为限制从别国进口产品的贸易壁垒。
实行自由贸易可以使贸易的参与者共同获益,可以获取发挥比较优势所带来的利益。
自由贸易消除或者减少了对国内市场的保护,使国内产业加入世界分工体系,国内中小企业也直接面对来自国外各企业的竞争,这为提高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为参与国际竞争,不断的进行新的改革创新。
2.区域化的背景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日两国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经贸领域的联系不断加深。
目前,日本是中国在亚洲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中国也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日两国间的经贸关系已经成为两国关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区域间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的国际背景下,对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及贸易特征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对于中日两国间经济合作及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中日双边贸易分析中日两国经济贸易关系紧密,双边贸易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原因在于中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中日双边经济往来的密切以及中国开始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逐步开放对外贸易,降低关税,有力的促进了中日双边贸易的发展。
【中日关系论文】浅谈中日农产品贸易【中日关系论文】浅谈中日农产品贸易摘要:中日农产品贸易是一种互利、互惠、互补性的贸易。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日农产品贸易前景乐观,但同样面临着不断的农产品贸易摩擦。
因此,我国应对此采取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日农产品贸易;互利性;互补性;贸易摩擦一、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中日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第一、WTO农业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农产品贸易开始走上制度化的道路。
市场准入规则是通过关税壁垒、关税升级问题等形式成为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重要障碍,尤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关税壁垒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作用迅速减弱,而非关税壁垒则愈显其重要,它将逐渐发展成为发达国家保护国内农业时常用的主要手段。
第二、发达国家为了争夺贸易利益加强了保护贸易措施:一方面,大肆补贴出口,积极推销农产品,酿成激烈的贸易战。
另一方面,加强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减少进口,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力。
刘多田(1994)认为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农产品进口国,指出“药残"是对日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并进一步对“药残"问题提出了对策分析。
指出日本农业缺乏比较优势,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性,对业的支持和保护程度极高,农业结构相对集中于水果和蔬菜,农业发展后继乏力,这是日本农业的现状和特征。
面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要求和开放市场的巨大压力,日本农业面临能否生存和如何生存的问题。
从贸易的角度来看,日本极力主张农业多功能性的终极目标就是保护农业,维护国内农业生产者的利益,由日本农业现状和特点所决定。
张德化(2002)论述了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由于我国农业的生产落后,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不明显,对外贸易处于不利地位,要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必须在WTO贸易规则的前提下,正确运用市场准入政策,实施农业补贴和农产品的缓冲储备政策,建立稳定和规范的风险保障机制。
中日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分析李蓓 沈丹萍 邵继勇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摘 要 日本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在我国整体的农产品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通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显示性比较优势等指数的测算评价了中日农产品贸易,进行了结果分析,并讨论了两个指数之间的联系。
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了提高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建议及对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中日农产品贸易 竞争力指数(T C)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中日之间的农产品贸易约占我国整个农产品贸易额的1/3,是中国农产品出口最大的目的国。
日本耕地有限、生产成本高、农产品高度依赖进口等原因造成了日本食品价格非常昂贵,由于受到本身国情的限制,农业在日本属于夕阳产业。
这为我国农产品进入日本市场带来了契机。
近年来,由于受到 绿色壁垒 的影响,两国之间农产品贸易发展缓慢,但是中日农产品贸易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是在上述背景下对中日之间农产品的竞争力及贸易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中日农产品的竞争力分析(一)中日农产品竞争力的测定在具体讨论我国与日本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时,我们首先引用竞争力指数,也就是TC指数作为分析工具。
T C=(Xi-M i)/(Xi+M i),Xi表示i类产品的当年出口额,M i表示i类产品的当年进口额。
T C的数值在l和-l之间,当TC=-1时,表明只有进口,没有出口;当T C=1时,表明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当T C=O时,说明比较优势接近平均水平,TC越接近1时,表明竞争力越大。
(二)数据的收集表一 中日农产品的TC指数中 国日 本19900.021-0.9219910.10-0.9119920.10-0.9119930.17-0.9119940.10-0.921995-0.11-0.921996-0.10-0.931997-0.97-0.9219980.01-0.911999-0.05-0.9120000.08-0.9220010.08-0.872002-0.06-0.912003-0.16-0.912004-0.31-0.91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FA OST A T Database。
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分析及我国的应对策略学生:刘丹系别:经济管理专业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班级: 100911104指导教师:冯英娟摘要:日本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严重影响,中日之间贸易摩擦的频率不断提高,激烈程度不断加重。
在各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全球经济逐步度过金融危机而进入“后危机时代”。
本文从后危机时代背景下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现状分析着手, 分析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诱因,进而提出后危机时代下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应对策略。
关键词: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特征一、引言日本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中日之间的农产品贸易约占我国整个农产品贸易额的三分之一,日本是中国农产品出口最大的目的国。
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中日农产品贸易额大幅下降。
经济危机缓和后,世界经济出现的一种较为平稳的状态。
但是这种状态是相对而言的。
在后危机时代的影响下,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出现了新情况新特征,未来一段时间,应采取加强中日经贸合作、做好市场调查,出口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应对策略。
中日两国迫切需要寻求和建立正确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共同维护两国人民的共同福祉。
二、中日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一)中日交易额上涨我农产品对日本市场出口总额自2002年至2007年持续增加。
但自2008年起,我对日农产品出口逐年下降,这其中既有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也与日本农产品实施的贸易壁垒有一定关系。
见表1数据: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对日农产品出口出现大幅下滑,降幅达到7.78%,为1995年以来最低水平。
全年对日出口食品77亿美元,仅与2005年出口额持平。
2009年我国对日出口农产品下降趋势得到扭转,带动了全年对农产品的恢复增长势头。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对日出口农产品76亿美元,同比下降0.13%。
这一数字不仅远远低于全国外贸出口20%以上的下降速度,也低于我食品出口的整体降幅。
内容摘要在中日的经济贸易交往中,农产品贸易摩擦一直是困扰着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
日本作为一个农业国际竞争优势较弱的国家,其在农产品保护问题上表现得异常强硬,中国作为一个农产品生产以及贸易大国,无疑,日本农产品市场对中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然而日本所设置的各种贸易壁垒却将中国农产品拒之门外。
因此,了解日本的农产品贸易壁垒,避免及缓解两国间的贸易摩擦,是实现中日两国间农产品自由贸易的关键。
本文通过对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案例分析,认识贸易摩擦的危害,提出相应的应对战略,以期达到缓解和避免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加深两国间农产品贸易合作的目的。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摩擦、比较优势分析、农产品贸易格局、措施ABSTRACTIn the intercourse of economic and trade proces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Farm produce trade conflicts have been always“A Stumbling Block”to disturbed the further d 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in economic and trade affair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lthough japan is the country with disadvantages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of agriculture, it’s attitude towards the question of protect their own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rket were exceptional strong, China as a giant of yield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rade it with other countries, there is no doubt,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rkets of Japan a have an intense attraction to China, but the trade barriers which set by Japan keep the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s out from the market. Therefore, How to avoided the trade barriers, to eliminated and abated the agricultural trade conflict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s the key factor to fulfill the fre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有关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分析中日两国距离较近,贸易不断往来。
历史因素的原因也影响着两国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两国的经贸关系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目前,日本是中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但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摩擦。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两国农产品的贸易如何发展,在挑战中抓住机遇,推动两国农产品贸易不断发展。
中日农产品贸易在波动中不断发展,也会因为一些客观因素而发生剧烈变化。
我国是农产品大国,是日本农产品进口的主要合作伙伴。
近年来,尤其从XX年后,我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
到XX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经济衰退,从而XX年我国对日本农产品贸易额为亿美元,较XX年下降了%。
从总体来看,中国对日本农产品贸易出口额不断上升。
但中国对日农产品的出口主要集中于一些水果、水产、和蔬菜类上,中国在一些对日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出口中竞争力不强,这是中国的一项弱势。
出口增加幅度小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农产品虽然有一些发展,但是出口增长速度缓慢。
在农产品出口上,对日本出口的增加幅度小于中国农产品整体增加幅度。
相对于中国总出口发展,对日本农产品的出口还是增长缓慢。
巨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丰富,以粮食为首,蔬菜,油料,水产品,烟草等农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也是遥遥领先其他国家。
但是,由于贸易壁垒保护,质量问题等原因,使中国对日的农产品贸易受到一定阻碍,巨大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
质量差,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中国农产品生产追求数量的增长而忽略质量的保证,出现了不同问题,如农药残留超过标准,一些食品的激素和饲料添加剂过高,还有重金属问题等,影响了中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形象,使国际竞争力下降。
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少,而且耕地面积仅为全国面积的%,人口老龄化,从事农业的不多,导致农产品很难满足国内需求,所以不断从外国大量进口。
中国面积大,资源富饶,劳动力也多。
农产品数量不仅可以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向国外出口。
中、日、韩农产品贸易争端分析及中国的对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所面临的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其农产品贸易在进一步增长的同时,也将出现更多的贸易争端。
贸易争端主要是由于中国加入WTO后,对日本韩国增加蔬菜、水果的出口,从而引起双边贸易摩擦,以及中国和韩国在其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日本,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另外,随着日本采取各种措施控制中韩农产品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农业,中韩两国也必将采取措施应对这些进口限制,这也增加了三国之间的贸易摩擦。
本文旨在通过中日韩三国的农产品贸易量以及出现的贸易摩擦,预测未来农产品贸易走势并提出为避免贸易争端应采取的对策。
一、中日韩农产品贸易状况分析在中韩双方建立外交关系前的1991年,两国间的贸易额只有44亿美元,但到2001年增长到了315亿美元。
其中,农产品贸易额1991年约为10亿美元,2000年为15亿美元,2001年为11亿美元。
1993年以来,中国与韩国的贸易稳步增长,2001年,中国与韩国的贸易总量约增加了49亿美元,在农产品上是9亿美元的顺差。
1991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农产品总额是300万美元,2001年增加到8400万美元,而同一时期的出口额增长却很少,仅从9.8亿美元增长到10.1亿美元。
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额显著下降,1998年和1999年只有7-8亿美元,但从2000年开始已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2001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经过加工的农产品,如蔗糖、面条、酒类和糖果,而谷物、豆类和水果的比例很低。
但自1998年以来,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坚果和人参大幅增长,人参的进口从1998年到2001年增长了11倍。
虽然中国从韩国进口的水果也逐渐增长,例如柿子和梨,但其进口量仍然保持着较低的水平。
2001年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农产品包括饲料谷物、玉米、花生、芝麻籽、大蒜、蕨菜和辣椒。
其中辣椒和大蒜的出口比2000年分别增长34.7%和70.4%。
目录目录 (1)摘要 (2)1 引言 (3)2 绪论 (4)2.1 研究背景 (4)2.2 选题意义 (4)3 中日贸易摩擦现状 (5)3.1 反倾销摩擦的数量分析 (5)3.2 反倾销摩擦的分类分析 (5)3.2.1 农产品 (6)3.2.2 纺织品、服装 (6)3.2.3 化工产品 (6)4 中日贸易摩擦的因素 (8)4.1 进出口数量大是摩擦基础 (8)4.1.1 巨大贸易额是摩擦的必要条件 (8)4.1.2 日本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是摩擦导火线 (8)4.2 中日经济水平不均等 (9)4.3 进出口产品的生产技术差异 (10)4.3.1 中日进出口产品竞争力悬殊 (10)4.3.2 中日进出口产品结构差异 (10)4.4 中日之间贸易政策不同 (10)5 结论 (12)5.1 中日贸易摩擦的影响 (12)5.1.1 影响我国对日出口额的增长 (12)5.1.2 增加产品出口成本 (12)5.2 对日本的影响 (12)5.2.1 不利于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 (12)5.2.2 影响日本企业自身利益 (12)5.2.3 使日本的消费者利益受损 (12)5.3 中日贸易摩擦的结果和规避对策 (12)5.3.1 完善政府职能,积极、主动应对中日贸易摩擦 (12)5.3.2 尽快普及和熟悉WTO相关规则 (13)5.3.3 调整产业分工结构,改善我国以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主的现状 (13)参考文献 (14)后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我国与日本之间从建交以来,政治和经济上的关系一直都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政治上冷淡相对,在经济上却密不可分,在改革开放时期,日本也大量到我国投资,在国家负债方面,中国也曾一度依赖日本。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研究题目专业学习中心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月日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的增长,伴随着我国贸易量不断地上升,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我国已经成为了贸易大国。
日本国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地缘上的绝对联系,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两国贸易上更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对日本自然资源匮乏自然情况,和其贸易型经济来说,中国的地大物博的自然优势更成为推动其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对于中国,在高技术的引进上,日本国都有着很大的互补性。
但在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对农产品实行保护的肯定列表制度应运而生,它的制定和施行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日本肯定列表制度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并在宏观上提出了建设意见。
本文通过日本农产品制订的肯定列表制度案例详细地介绍了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变化,和两国贸易因为在历史上的特殊关系以及最近日本政坛右倾化带给两国贸易方式和地位的变化,从根源上详尽地分析了最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日贸易;贸易关系;发展方向;未来展望目录一,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4)(一)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基本现状 (4)(二)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发展趋势分析 (5)二、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频发的原因分析 (6)(一)中日贸易结构不平衡,出口农产品结构失衡 (7)(二)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缺乏战略目标,一味求快 (7)(三)中国与日本农产品贸易摩擦由来已久 (7)(四)日本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日本政府采取限制措施 (8)(五)日本政治右倾化的走向,直接影响着两国的经贸关系 (8)三,中国应对日本农产品进口制度的措施 (8)(一)逐步建立双边贸易合作协调机制,促进稳定健康的贸易关系 (8)(二)熟悉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维护我国产品贸易的正当权益 (9)(三)建立产品多样化的生产方向,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 (9)(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组织企业应对绿色壁垒 (9)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0)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中日之间的农产品贸易约占我国整个农产品贸易额的三分之一,是中国农产品出口最大的目的国。
日本耕地有限、生产成本高、农产品高度依赖进口等原因造成了日本食品价格非常昂贵,由于受到本身国情的限制,农业在日本属于夕阳产业。
这为我国农产品进入日本市场带来了契机。
近年来,由于受到“绿色壁垒”的影响,两国之间农产品贸易发展缓慢,但是中日农产品贸易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是在上述背景下对中日之间农产品的竞争力及贸易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一)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基本现状2006年5月29日起,日本依据新修订的《食品卫生法》,实施对食品中农业化学品(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等)残留限量“肯定列表制度“,对食品、农产品中所有农业化学品残留物都作了明确规定。
其中15种农药、兽药禁止使用;797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了53862个限量标准;对没有设定限量标准的执行“一律标准”,即含量不得超过0,01毫克/公斤。
只有65种天然和化学合成物质(主要是营养剂)做为豁免物质不设限量。
从2006年5月29日起,只有符合”肯定列表制度”要求的食品、农产品才能进入日本市场。
该制度的实施将会使我国粮谷类、豆类、蔬菜类、水果类、坚果类、油糖茶作物类和禽畜及水产品类等产品出1:3增加贸易成本,影响通关速度并对农民的增收及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对日出口食品、农产品是一种新的壁垒,有专家认为,“肯定列表制度”实行后,日本对农药残留的标准之严,几乎达到了检测仪器的极限,只要仪器能检出,就有可能超标。
该列表一旦实施,将会极大地影响我国对日本的农产品贸易出口。
第一,和其他亚洲国家相比,中日两国具有要素禀赋的明显差异,而这种比较优势的差异是促进中日经贸发展的主要原因。
中国是世界人口、劳动力最丰富的国家,廉价而优质的劳动力使中国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日本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工业先进国家,拥有先进技术和丰富的资本,适合发挥资本、技术优势、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最终形成中日之间互补型分工体制;第二,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尽管历史上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两国人民同样使用汉字,共同的文化基础,地理上的优势是两国经贸发展的基础条件。
未来30年中日经贸摩擦将继续加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市场会进一步开放。
随着中国国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所得水平的上升,中国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消费大国。
随着中日贸易额的扩大,中日经济一体化的进展,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摩擦会越来越激烈。
经济贸易摩擦会影响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
1990~2000年期间,中日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棉纺品、农产品等属于中国的“强项”产品,日本的“弱项”产品。
例如,1994年,日本要求中国限制向日本出口大蒜、生姜和鲜蘑;1995年日本对从中国进口的棉纱、棉布实施设限调查;2001年4月日本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葱、香菇、灯芯草实施为期200天的临时进口限制措施等。
但随着中日两国企业水平分工的深化,中国工业制成品的竞争力会进一步提升,中日贸易摩擦很可能由中国的“强项”、日本的“弱项”产品扩大到日本的“强项”产品,即产生摩擦的产业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日贸易摩擦将呈现出与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相似的特点。
双边经贸摩擦将取代政治摩擦,成为妨碍中日经贸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发展趋势分析1.日本对中国农产品实施法律监管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食品进口制度是非常严格的。
然而,日本的食品进口制度在某些方面比其他发达国家更为严厉。
日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当重视,其法律法规也较为健全,日本直接对社会发生行政执法行为的部门只有两家,即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日本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安全卫生标准,包括动植物疫病、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等;一类是质量标准。
日本厚生劳动省颁布了 2000多个品种、1000多个残留限量标准;农林水产省已颁布7类、351种品质规格标准。
为了具体落实基本法,日本国会在肯定列表制度的前提下,通过了《流通三法》,即《特定农产品加工经营改善临时措施法部分修正的法律》、《批发市场法以及食品流通结构改善促进法部分条款修正的法律》和《关于农林物资规格化及其品质正确标记部分修正的法律》 (简称修正JAS法)。
修正JAS法实施后,农林物资规格调查会经过多次讨论,公布了有机农产品(食品)的特定JAS规格,修正JAS法规定,有机农业的栽培条件是,果树和茶在收获前3年、蔬菜和稻米等在播种前2年不使用农药和化学肥料,但转基因作物和有放射线照射的作物除外。
与此同时,被许可的有关肥料、土壤改良资料、农药、调节用的生产资料也有相应的规定。
另外,规定在加工食品中,有机农产品的比重必须占95%以上,对可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药剂也有相应的规定。
在标签上,必须标有“有机农产品”、“有机栽培农产品”、“有机XX”等字样。
如果是处于转换期间的,应在名称的前面或后面标有“转换期间”。
2.日本对中国农产品操作者实施严格的规定在规定必须标明有机农产品(食品)规格的同时,农产品(食品)是否确实按照所规定的标准进行栽培的,必须接受第三者的认定和证明。
根据修正JAS法的规定,被农林水产大臣指定的登记认定机关,可以对食品制造商、生产者(生产工程管理者)和进口商的农产品(食品)进行认证。
并且规定接受认证的业主有标记的义务。
关于认定机关审查(认定)者的资格,规定大学毕业生必须有从事有机农产品生产3年以上经验,高中毕业生必须有 4年以上经验、并且在农业生产有指导、检查、试验研究方面的经验。
没有学历的,则必须有5年以上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
3.日本对中国农产品进口实施严格的检疫程序日本对进口农产品、畜产品以及食品类的检疫防疫制度非常严格,对于入境农产品,首先由农林水产省下属的动物检疫所和植物防疫所从动植物病虫害角度进行检疫。
同时,由于农产品中很大部分用作食品,在接受动植物检疫之后,还要由日本厚生劳动省下属的检疫所对具有食品性质的农产品从食品角度进行卫生防疫检查等。
4.日本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严重的损害2002年以后,中日农产品贸易战表面上得到解决,但实际上贸易摩擦并没有结束,因为导致中日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并没有消除。
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由传统的正面交锋,转向隐蔽运作,即通过技术性贸易壁垒和严格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进行限制。
在新的贸易摩擦中,日本的动植物和食品检疫机构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日本有关部门不断加强对中国输日蔬菜等农副产品的检测、检验。
由于日本的农药残留标准极高,超过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水平,导致中国对日出口的部分蔬菜农药残留量不符合日本的要求,使得中国农产品在日本市场的销售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一国关税具有保护本国企业,提高本国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打击外国企业的作用。
为达到农产品方面的社会总福利最大化,日本采取了’提高农产品关税的方式,通过提高本国农民的利润及国家关税收入来提升本国的社会总福利。
两国农产品生产商观测到关税税率变化,就会调整各自的国内消费及出口量。
结果是日本4月份大葱进口量比3月份减少35%,鲜菇减少37%,而相应减少份额主要来自中国,使中国蒙受沉重的经济损失。
二、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频发的原因分析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大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一衣带水,经济往来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对农产品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下面将从中国和日本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中国方面分析:(一)中日贸易结构不平衡,出口农产品结构失衡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存在着结构失衡的现象:一是出口产品结构失衡,我国出口的农产品都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自身的附加值很低,没有进行深加工,虽然具有成本优势,但很容易给日本造成是低价倾销的印象;二是出口市场结构失衡,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以日本为目标市场,出口过于集中化,对日本某些地区出口量增加过快,冲击了当地市场的秩序,促使日本方面提出了肯定列表制度,提高了农产品进口制度的门槛。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缺乏战略目标,一味求快一方面,由于中国一些农产品出口企业盲目进行生产,产量大幅增加,但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目标市场的深入调查和总体把握,不能依据国际市场和日本的农产品行情波动及时调整出口农产品的价格和数量,致使出口数量迅速增加,造成日本农产品市场饱和,价格下降;另一方面,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本来具有比较优势,但农产品出口企业不积极提高自身科技水平,一味靠价格优势向日本出口,甚至采取竞相压价的不正当竞争,客观上造成了倾销倾向,日本方面就以农产品质量方面提出了肯定列表制度,来防范中国农产品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