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2
教育PPT融于教与学过程的教学活动案例《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教材分析】教材简单介绍了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最小公倍数法是一种比较简单和常用的配平方法,但学生对于化学式的意义,化学式前面数字的含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对配平的掌握有一定的困难。
利用教育PPT将知识生动的演示出来,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吸收起来更快捷。
直观的动画演示,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与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学会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2、过程与方法:利用教育PPT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步步为营、各个击破、先易后难、把握关键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人做事要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规律、掌握技巧【重点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教育PPT的使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复习]:教育PPT展示(1)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原则(2)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过渡]在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中,第①书写化学式和第③写条件、标符号的规则是“死”的,而第②配平的方法是活的。
接下来我们就重点讲一下配平的方法。
举例讲解各种配平方法并联系巩固[讲解]:教育PPT展示一、最小公倍数法:找出方程式两端各出现一次且原子数相应较大的元素,找出其最小公倍数,进一步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
列如:P+O2-----P2O5练习:Al+O2 ----- Al2O3[讲解]二、观察法:1、原子团反应前后不变的,将原子团当成一个整体来考虑配平例如:CuSO4+NaOH----- Na2SO4+Cu(OH)22、反应前后某种原子出现多次的可先观察反应特征再配平例如:Fe2O3+ CO ----- Fe + CO2[讲解]三、奇数配偶法:选择化学式中出现次数最多而且原子总数是一奇一偶的元素的入手。
例如:练习:H2S + O2—— SO2+ H2O[讲解]四、归一法:令组成较复杂的物质的计量数为1,确定其他各物质的计量数,若化学计量数不是整数,最后去分母即可。
化学实验教案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与解题化学实验教案: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与解题引言:在化学实验中,我们经常需要配平化学方程式,以确保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组成和反应的摩尔比例准确无误。
本教案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并提供解题技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一、化学方程式配平的基本原理及方法1.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结构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反应符号组成,反应物写在箭头的左侧,生成物写在箭头的右侧。
1.2 配平的目的和意义配平化学方程式的目的是使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相等,以满足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要求。
配平后的方程式可以准确反映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物质的转化关系。
1.3 化学方程式配平的常见方法(1)检查化学方程式中的元素种类和数量;(2)使用系数配平法,根据元素的摩尔数来平衡方程式;(3)使用氧化还原法,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配平方程式;(4)使用酸碱配平法,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配平方程式。
二、化学方程式配平示例及分析2.1 系数配平法示例例题:将未配平的化学方程式:H2 + O2 -> H2O 进行配平。
解析:根据氢气和氧气在反应中的摩尔比例,我们可以知道氧气的系数需要是2才能满足平衡。
因此,方程式的配平结果为2H2 + O2 -> 2H2O。
2.2 氧化还原法示例例题:将未配平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Fe + HCl -> FeCl3 + H2 进行配平。
解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我们可以将铁原子(Fe)和氯化氢(HCl)分别看作是氧化剂和还原剂。
通过调整各个物质的系数,使得每个原子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得到平衡,即可完成配平。
经过计算和调整,最终配平方程式为:3Fe + 6HCl -> 3FeCl3 + 3H2。
2.3 酸碱配平法示例例题:将未配平的酸碱反应方程式:H3PO4 + KOH -> K3PO4 + H2O 进行配平。
解析:酸碱反应的配平需要使得氢和氢氧根离子的数量平衡。
化学方程式配平教案教案标题:化学方程式配平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生能够运用配平规则和技巧,正确配平化学方程式。
3. 学生能够解释化学方程式配平对于化学反应的意义。
教学时长:2课时教学资源:1. 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教学PPT或投影片。
2.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练习题集。
3. 化学实验室设备和化学试剂(可选)。
教学步骤:引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提出问题:“你们是否知道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比例是如何确定的?”3. 通过示例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思考化学方程式配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讲解(20分钟):1. 使用PPT或投影片,向学生介绍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概念和目的。
2. 解释为什么化学方程式需要配平,以及配平的意义。
3. 介绍化学方程式配平的基本规则和技巧,例如保持原子数平衡和调整系数等。
示范(20分钟):1. 展示一个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过程,详细解释每一步的操作和推理。
2. 与学生一起完成几个简单的化学方程式配平练习题,引导学生掌握配平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解答他们在配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练习(30分钟):1. 分发配平化学方程式的练习题集,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
2. 监督学生的练习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3. 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难题。
总结(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化学方程式配平的重要性和应用。
2. 提醒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实验中注意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3. 鼓励学生继续练习和巩固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技巧。
拓展活动(可选):1. 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化学反应过程,并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配平化学方程式。
2. 给学生分发一些挑战性的化学方程式配平题目,让他们在课后自主解答。
教学评估:1. 在练习环节中观察学生的配平过程,并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2. 收集学生完成的练习题,检查他们的配平结果和解题思路。
化学初中配平技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方程式中元素的个数与配平的概念;
2.学习如何通过配平的方法来平衡化学方程式;
3.掌握简单的配平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配平问题。
二、教学内容:
1.化学方程式中元素的个数与配平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3.配平实例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化学方程式中元素的个数与配平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化学方程式配平的示例;
2.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方程式示例引入配平的概念,并引发学生对配平的兴趣。
2.讲解配平方法:讲解简单的配平方法,如先平衡离子数目相同的元素,然后平衡其他元素的个数。
3.配平实例练习:提供多个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实例,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并纠正他们的错误。
4.总结:总结配平的方法和技巧,提醒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多加练习。
六、教学反馈:
1.课后布置练习:布置一些化学方程式配平的练习题供学生自行完成,并在下节课进行批改。
2.学习困难学生帮助: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理解配平的方法。
七、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配平练习的情况,评估学生对配平技巧的掌握情况;
2.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化学高中三年级课堂教案:化学方程式的平衡与配平一、介绍与目的化学方程式平衡与配平是高中化学三年级的重要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到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与配平方法。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配平原理,并掌握相关的求解方法。
二、知识概要1.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理-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守恒原理与质量守恒定律的关系- 平衡状态下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条件:物质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平衡常数的定义与计算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调整系数法- 氧化还原法三、教学重点-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理- 掌握使用调整系数法进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了解氧化还原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相关课件、教材和平衡配平练习题目- 学生准备好笔记本、教材、课件和化学实验报告书五、教学步骤1.引入(10分钟)在介绍本课程内容之前,教师可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一些化学反应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方程式平衡与配平的兴趣,同时提醒学生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讲解平衡原理(25分钟)- 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条件。
- 通过示例演示平衡状态下的化学方程式,说明平衡状态的特点以及平衡常数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3.讲解配平方法(30分钟)- 介绍调整系数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以简单的化学方程式为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配平的基本方法。
- 着重讲解氧化还原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引导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及其在配平化学方程式中的作用。
4.示范配平(20分钟)教师通过板书或电子课件展示几个典型的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分别使用调整系数法和氧化还原法进行配平,并解释配平过程中的思路和注意事项。
5.练习与拓展(45分钟)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并互相讨论,巩固所学的平衡原理和配平方法。
教师适时搜集并分享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和实际应用的理解。
初中化学配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配平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及书写原则。
2. 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等价法等。
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方法及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配平方法的灵活运用,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试管架等。
2. 化学试剂:硫酸、盐酸、硝酸、碳酸钠、氢氧化钠等。
3. 教学课件与教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化学反应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引入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 讲解化学方程式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定义、书写原则及符号表示方法。
举例说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3. 介绍配平方法讲解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等价法等配平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配平过程。
4. 实验操作教学a. 讲解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b. 演示实验操作步骤:取试剂、量取液体、加热等。
c. 学生分组实验: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d. 实验注意事项:安全教育,强调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5. 总结与拓展a.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方法。
b. 提问:如何判断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c. 拓展练习: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了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书写原则和配平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配平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和辅导。
后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配平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配平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化学反应配平的基本规则和方法
3. 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化学反应配平练习
教学重点:
1. 化学配平的概念和意义
2. 化学反应配平的基本规则和方法
3. 化学反应配平练习
教学难点:
1. 能够熟练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化学反应配平
2. 能够解决配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化学反应配平的示例题目和练习题目
2. 教师准备计算器等辅助工具
3.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入化学配平的概念和意义,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化学反应配平的基本规则和方法,如平衡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平衡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原子数量等。
2. 通过实例演示不同方法进行化学反应配平的步骤和技巧。
三、练习(20分钟)
1. 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配平练习,教师在旁边指导和帮助。
2. 学生独立完成配平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和辅导。
四、总结(5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强调化学反应配平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2. 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对配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进行讨论和解决。
五、作业(5分钟)
布置化学反应配平的练习题目作为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认真完成。
教学反思:
化学配平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配平方法和规则,提高化学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勤奋练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2、理解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之间的关系。
3、能够正确使用数学方法进行方程式配平。
二、教学重点: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2、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2、如何正确理解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下介绍一种常用的方法。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2)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数量关系式。
(3)进行方程式配平。
(4)检查配平是否正确。
例如:化学反应:Cu + H2SO4 → CuSO4 + H2O(1)反应物:Cu,H2SO4;生成物:CuSO4,H2O。
(2)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数量关系式:1Cu + 1H2SO4 →1CuSO4 + 1H2O(3)进行配平:Cu + H2SO4 → CuSO4 + H2O(4)检查配平是否正确:反应物Cu的原子数和生成物CuSO4的原子数相同;反应物H2SO4的原子数和生成物CuSO4的原子数相同;反应物H2SO4的原子数和生成物H2O的原子数相同。
因此,方程式配平正确。
2、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之间的关系。
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之间有着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关系就是化学方程式中的摩尔比。
例如:化学反应:2H2 + O2 → 2H2O其中,2mol的H2和1mol的O2反应生成2mol的H2O,即:2mol H2:1mol O2:2mol H2O = 2:1:2五、课堂练习:1、化学反应:Fe + HCl → FeCl3 + H2O,请配平该方程式。
2、化学反应:KClO3 → KCl + O2,请配平该方程式。
3、化学反应:2H2 + O2 → 2H2O,请计算需要多少mol的H2和O2才能反应生成4mol的H2O。
六、作业:1、练习课堂练习中的题目。
化学初中配平技巧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反应中的配平概念;
2. 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化学反应的配平;
3. 掌握化学反应配平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化学反应配平的概念;
2. 化学反应配平的基本步骤;
3. 化学反应配平的常见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某些复杂反应的配平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技巧。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反应式中的原子数目相同,从而引出配平的概念。
2. 讲解:介绍化学反应配平的基本概念和步骤,包括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调整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等。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配平练习,加深他们对配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4. 拓展:介绍一些复杂反应的配平方法,如利用代数法或者观察法进行配平。
5. 总结:总结化学反应配平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处理化学配平方程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化学反应配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用刚才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解答,并在下节课上进行讲解和订正。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反应配平的概念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进行配平练习,提高了化学配平方程的能力和水平。
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加强化学反应配平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教案教案标题: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技巧和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原则和步骤,以及通过实例演练和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原则和步骤;2. 掌握化学方程式配平的常见技巧;3. 能够独立进行简单化学方程式的配平;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实例化学方程式;b. 确保实验室或教室中有足够的化学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学生准备:a. 预习相关的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知识;b. 带上化学实验室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吗?为什么需要进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探究(15分钟):1.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原则和步骤,包括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2. 通过实例演示和解释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过程;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原子数目进行配平。
实践(25分钟):1. 分发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进行配平;2. 监督学生的实践过程,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3. 鼓励学生相互合作,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的重要性;2. 总结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的原则和步骤;3. 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更多的练习和实践。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主寻找更复杂的化学方程式进行配平;2. 提供更多的实例和练习题,供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知识。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和解题能力;2. 收集学生完成的配平练习题,进行评估和纠正。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2. 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和练习,加深对化学方程式配平的理解和掌握。
配平化学方程式初中教案
教学内容:配平化学方程式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什么是化学方程式,能够区分化学式和方程式的区别;
2. 能够根据物质的质量守恒原理,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
3. 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教案、黑板、彩色粉笔、实验器材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等。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式和方程式的区别,以及质量守恒原理;
2. 通过示例引出配平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
二、讲解
1. 介绍配平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以及配平的方法;
2.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进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3. 强调配平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注意元素平衡和质量平衡。
三、练习
1.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独立尝试配平化学方程式;
2. 教师逐一指导学生进行练习,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
1. 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和配平的方法;
2. 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配平能力。
五、作业
1. 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练习配平化学方程式,要求完成指定练习题;
2. 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要不断强化练习,加深理解,提高配平能力。
高中化学配平法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正确编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内容:
1. 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3. 练习编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二、讲解(15分钟)
1. 解释化学方程式的组成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等。
2. 介绍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逐项配平原子数、不改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个数、保持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原则。
三、示范(15分钟)
1. 通过实例演示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让学生观察和学习如何正确编写化学方程式。
四、练习(20分钟)
1. 分发练习题目,让学生自行尝试编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配平。
2. 收集学生练习情况,对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和配平方法的应用。
2. 鼓励学生多进行练习,提高编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练习编写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正确编写化学方程式。
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际练习来提高自己的技能。
同时要注重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化学教案配平化学方程式1.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配平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规则,配平化学方程式;-通过配平化学方程式,提高学生对化学平衡反应的认识和理解。
2.教学内容-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结构和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配平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配平化学方程式中的平衡系数。
3.教学过程1)引入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意义,介绍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结构和表示方法。
2)讲解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在反应过程中的转化关系。
3)介绍配平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首先,分析和列出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的化学式;-其次,通过观察和分析化学反应中的原子数量变化,推测反应过程中一些原子的数量变化关系;-然后,按照推测的数量变化关系,选择适当的系数来配平化学方程式;-最后,检查配平结果,确保化学方程式中各元素的原子数量相等。
4)通过具体的化学反应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加深对配平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掌握。
5)常见的化学方程式配平规则:-氧化还原反应中,首先配平需要变化原子价态的原子;-不变价的原子和离子可以最后配平;-配平过程中需要通过调整系数来平衡反应物和生成物中不平衡的原子数量。
4.教学评价-结合实际操作和练习,进行课堂小测或考试,检查学生对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掌握情况;-参考学生操作和答题的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总结学生的思维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5.教学资源和技术支持-化学实验室和相关实验器材;-讲解投影仪和电脑,以展示化学方程式和配平过程;-教学课件和习题集,用于课堂讲解和学生练习。
6.教学反思配平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习中的基本技能之一,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反应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的练习来培养学生的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巧和能力。
高中化学教案: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与计算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与计算一、概述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符号表示方法,能够精确地表达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例关系。
在化学教学中,了解和掌握如何配平化学方程式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详细介绍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与计算方法。
二、什么是配平化学方程式1. 化学方程式中每个元素的原子数目必须相等。
一个配平好的化学方程式需要保证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每种元素的原子数目之和相等。
这意味着,在配平过程中,需要调整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个元素系数以保持其平衡。
2. 通过调整系数来实现配平在进行方程式配平时,主要通过添加系数(即乘以一个倍数)来调整各个分子或离子的数量。
调整系数时,需要注意不改变分子内部原子数目,并且保持守恒定律成立。
三、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步骤1. 确定未知系数首先,需要确定各个未知系数。
通常情况下,选择最复杂的分子或离子开始进行配平,并从该分子或离子的中心原子开始。
通过给予已知系数,可以将问题转化为计算方程组解的问题。
2. 原子质量的计算根据配平方程式中元素的个数,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得到每个元素的原子质量。
然后将其乘以系数,求出每个分子或离子所含每种元素的总质量。
3. 编写元素守恒关系编写各个元素之间的守恒关系式,即等号两边相应元素的原子数目相等。
这样可以构建一个包含未知系数的线性方程组。
4. 解线性方程组采用适当的方法解线性方程组,并确定未知系数的值。
常见解法有代入法、化学特殊平衡法、抽吸处理法等。
5. 检验结果将求得的系数代回化学方程式,检验各个未知量是否满足配平要求。
若配平不完美,则需要重新调整未知量,并继续进行计算和检验,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四、化学方程式计算示例以下是一个简单的配平化学方程式实例:H2 + O2 → H2O1. 确定未知系数假设H2和O2前面对应系数为a和b,H2O前面的系数为c。
2. 原子质量的计算H2的原子质量为2g/mol,O2的原子质量为32g/mol,H2O的原子质量为18g/mol。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教案教案标题: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生能够使用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规则和方法来平衡化学方程式。
3.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的概念和原则。
2.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的方法和步骤。
3.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的示例题目和练习题目。
2. 准备化学实验或实际应用的案例,以展示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为什么需要进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2. 通过实例或图示,解释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的概念和重要性。
讲解(15分钟):1. 介绍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的方法和步骤,包括:a. 确定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b. 根据元素守恒定律,编写未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c. 使用配平系数平衡方程式,确保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的原子数目相等。
示范(15分钟):1. 通过示例题目,展示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2. 逐步解答示例题目,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的技巧。
练习(20分钟):1. 分发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
2. 监督学生的练习过程,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实践应用(15分钟):1. 展示一个化学实验或实际应用的案例,说明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在实际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结(5分钟):1. 总结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的概念、方法和步骤。
2. 强调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在化学学习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拓展练习:1. 布置拓展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评估方式:1.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练习题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个人答题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评估。
教学延伸:1. 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更复杂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问题。
化学教案:配平化学方程式配平化学方程式一、引言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的简化表示,能够通过化学方程式准确描述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例关系。
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配平化学方程式是一个必备的基本技能。
本教案将介绍配平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表示形式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三部分组成。
以A和B为反应物,C和D为生成物,表示为:A +B →C + D其中,箭头(→)表示反应的方向,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
反应条件可以在方程式的上方加以标注。
三、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原则1. 存贮质量守恒: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数量总和应等于生成物的数量总和。
2. 原子守恒:各个原子的数量在反应前后应保持不变。
3. 电荷守恒:离子型化合物中,正、负离子的电荷总和应相等。
四、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步骤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可以通过调整系数来实现。
下面是一般的配平步骤:1. 列出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2. 根据原子守恒的原则,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个原子的个数。
3. 从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开始尝试配平,从较复杂的化合物开始。
4. 通过增加或减少系数来平衡各个原子的个数,但不要改变原子的类型。
5. 在配平过程中,可以通过在反应物或生成物前添加系数来增加或减少物质的分子个数。
6. 继续调整系数,直到每个原子的个数都平衡。
7. 最后,检查已配平的方程式是否满足电荷守恒的原则。
五、例题分析让我们通过一个例题来演示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过程。
示例:将二氧化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的化学反应配平。
1. 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二氧化硫(SO2)、氧气(O2),生成三氧化硫(SO3)。
2. 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的原子个数:SO2中有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O2中有2个氧原子,SO3中有1个硫原子和3个氧原子。
3. 开始配平,先调整较复杂的SO2和SO3:将SO2的系数设为2,SO3的系数设为2。
2SO2 + O2 → 2SO34. 检查硫和氧的个数,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4个氧原子,但只有1个硫原子。
高中化学配平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化学配平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配平的概念和方法
2.掌握配平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3.能够独立完成简单配平的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配平的概念和方法,掌握配平的基本步骤
难点:解决配平题目中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和计算错误的纠正
教学准备:
1.教师备好配平相关的讲义和案例题目
2.准备足够的教学实验材料和设备
3.准备配平练习题和作业
教学流程:
1.导入:通过展示实验现象引出化学配平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进行配平。
2.讲解:介绍化学配平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讲解配平的原理和步骤。
通过实例解析,让学生理解配平的具体操作过程。
3.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帮助他们掌握配平的计算技巧。
4.实验:进行实际的配平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配平的理解,培养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5.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原因,共同总结配平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6.作业:布置配平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配平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化学配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配平计算。
在实验环节,学生也能够培养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同时,需要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理解困难和计算错误,需要及时纠正并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初中配平化学方程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
2. 掌握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配平化学方程式。
二、教学内容: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写法。
2.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化学教科书等相关资料。
2. 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3. 实验器材:化学试剂、试管、量瓶等。
4. 各种示范化学方程式的例子。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引入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化学方程式的组成要素及其写法,包括反应物、产物和箭头的含义。
3. 示范:通过示范配平化学方程式的具体例子,演示配平的步骤和方法。
4. 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尝试自己配平化学方程式,教师及时纠错并指导。
5. 总结:总结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技巧,强调重点和难点。
6. 拓展:引导学生拓展化学方程式的应用场景,如工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五、课堂互动:1. 学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化学方程式配平问题。
2. 问题解答: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疑惑。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的成绩及时反馈。
2. 作业检查: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评查和批改。
3. 学生表现:综合考量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度,及时给予反馈。
七、教学反思:1.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2.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3. 不断反思和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教案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化学教案: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它用于揭示化学反应中各种化学物质的摩尔比例关系。
在本教案中,我将为您介绍化学方程式配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提供一些实例进行演示。
希望通过本教案的学习,您能够掌握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技巧,提升化学学习的能力。
一、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转化和改变的过程,其中各种原子、离子或分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组成,使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
二、化学方程式配平的原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为了满足质量守恒定律,需要配平化学方程式,使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关系正确。
三、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方法1. 检查化学方程式的元素个数,确保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包含的元素种类相同。
2. 根据元素的个数编写初始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
3. 根据配平的原则,从化学方程式中选择一个元素开始配平,通常选择原子个数最小的元素。
4. 将所选元素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两侧的原子个数进行比较,根据需要在化学方程式的系数前面写上适当的配平系数。
5. 继续选择其他需要配平的元素,并重复步骤4,直到所有元素都配平完毕。
6. 检查所得到的化学方程式是否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四、化学方程式配平的实例演示下面以酸碱中和反应为例进行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演示:HCl + NaOH → NaCl + H2O1. 检查元素个数,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包含H、Cl、Na和O元素。
2. 编写初始方程式:HCl + NaOH → NaCl + H2O3. 配平H元素:2HCl + NaOH → NaCl + 2H2O4. 配平Cl元素:2HCl + 2NaOH → 2NaCl + 2H2O5. 配平Na元素:2HCl + 2NaOH → 2NaCl + 2H2O6. 检查配平结果:2HCl + 2NaOH → 2NaCl + 2H2O通过以上步骤,我们成功配平了该化学方程式,满足了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会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2、 过程与方法:步步为营、各个击破、先易后难、把握关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人做事要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规律、掌握技巧
【重点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复习](1)化学变化的三种表示方法
(2)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3)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原则
(4)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
(5)举例
[过渡]在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中,第①书写化学式和第③写条件、标符号的规则是“死”的,而第②配平的方
法是活的。
接下来我们就重点讲一下配平的方法。
[讲述]有些参考书里会介绍很多种配平的方法,比如:观察法、奇数配偶法、最小公倍数法、归一法等。
但对于
很多同学来说,要掌握这几种方法并不容易,所以在配平化学方程式时,经常感到无从下手,虽然手里有十八般武器,却不知要耍枪,还是舞刀,亦或弄剑。
如果上了战场,敌人会不会给你那么多考虑的时间呢?等你想出来早就被KO 了!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以一统江湖的方法呢?俗话说:“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只要我们手里有一把“菜刀”,就能横扫天下。
现在,我就要把这把“菜刀”传授给大家。
请记住,我们的“武功秘笈”是——步步为营、各个击破、先易后难、把握关键! [练习]① □C + □O 2 —— □CO 2 ② □Mg + □O 2 —— □MgO ③ □P + □O 2 —— □P 2O 5 ④ □H 2 + □O 2 —— □H 2O 一:归一法
CH 3CH 2OH + O 2 ——CO 2 + H 2O
酒精的化学式CH 3CH 2OH 看似复杂,很多同学配平时也容易出错。
因为他们经常不按顺序来,喂饱了张三,饿坏了李四;等满足了李四,又不满了张三。
如果我们按顺序来,可以发现从左到右只有C 、H 、O 三种元素。
如果在CH 3CH 2OH 、CO 2、H 2O 之前乘以系数,则会改变其他原子的个数,所以我们只能在O 2之前乘以某个系数。
O 原子一共7个,CH 3CH 2OH 中占了1个,剩下6个,所以O 2之前要乘以3。
得到的最终结果是:
CH 3CH 2OH + 3O 2 点燃 2CO 2 + 3H 2O
总结归一法的要点:
1、从含有多种元素的化合物入手,暂定它的化学计量数为1;
2、将选定的化合物中各种元素依次配平;
3、若出现分数,要变成最小整数;
4、短线变等号。
(1) CH 4 + O 2 点燃 CO 2 + H 2O (2) C 3H 8 + O 2 点燃
CO 2 + H 2O
(3) C 4H 10 + O 2 点燃 CO 2 + H 2O (4) C 3H 6 + O 2 点燃 CO 2 + H 2O
(5)C 4H 8 + O 2 点燃 CO 2 + H 2O (6) C 2H 2 + O 2 点燃 CO 2 + H 2O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学生边做边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学习难点;
完成后找同学到讲台借助投影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将学生的内部思考彻底外显,了解学习情况。
二:最小公倍数法方法要点:
1、某种原子在短线两边出现各出现一次,但个数变化大;
2、求出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定化学计量数;
3、依次往下配。
三:奇数配偶法方法要点:
1、某种原子在短线两边出现的次数多,且原子个数有奇有偶;
2、在原子个数为奇数的化合物前加2 ,并以这种化合物中其他元素为起点,依次往下配。
教师讲解两种方法运用条件的不同,如何选择不同的方法,对比学习。
分组练习,边讨论边学习。
(1)P + O2 点燃P2O5(2)Fe + O2 点燃Fe3O4
(3)C2H2+ O2 点燃CO2+ H2O (4)C + Fe2O3 高温Fe + CO2
(5)FeS2 + O2 点燃Fe2O3 + SO2(6)Fe + Cl2 点燃FeCl3
结束后由学生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
四、观察法的要点:
数。
教师举例分析,CO、H2做还原剂时氧原子的转移,找出配平窍门。
(1)Fe3O4+ CO 高温Fe + CO2↑(2)WO3+ CO 高温W + CO2↑
(3)Fe2O3+ H2高温Fe+ H20 (4)Fe3O4+ H2高温Fe + H20
(5)WO3 + H2高温W + H20
分组边做题边讨论,争取每道题都能独立做出来,并且能掌握思路方法。
小结:学生复习本节课学习内容,将各种方法的要点复述比较一下,将知识整合。
小组里每两个人一组复述内化。
然后综合练习:
五
1. Mg + O2 点燃MgO
2. Fe + O2 点燃Fe3O4
3. Cu + O2 加热CuO
4. Al + O2 点燃Al2O3
5. H2+ O2点燃H2O
6. P + O2 点燃P2O5
7. S + O2 点燃SO28. C + O2 点燃CO2
9. C + O2 点燃CO 10. H2O 通电H2↑+ O2 ↑
11. H2O2MnO2 H2O + O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