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风味物质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93.68 KB
- 文档页数:3
香菇风味物质研究进展香菇是一种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食用菌,其风味物质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对食物品质和健康的追求,香菇风味物质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从香菇风味物质的类型、形成机制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香菇风味物质的类型香菇风味物质主要包括香气物质和风味物质两大类。
香气物质是指产生香味的化合物,主要包括醇类、醛类、酮类、酯类、酸类等。
而风味物质则包括味精、鸟嘌呤、酪氨酸等。
这些物质产生的香味和味道是食用香菇时所具有的特征。
二、香菇风味物质的形成机制香菇风味物质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代谢途径、发酵过程和后处理工艺。
香菇的代谢途径是香味物质生成的基础,通过代谢途径产生的物质会形成香味和风味。
在发酵过程中,香菇中的营养物质被真菌分解和转化,产生大量的风味物质。
而后处理工艺则是对香菇进行脱水、烘干等处理,从而增强香菇的风味和香气。
三、香菇风味物质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对食物品质的追求,香菇风味物质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香菇的风味物质可以用于食品添加剂、调味料、功能性食品等方面。
在食品添加剂方面,香菇的风味物质可以用于提高食品的口感和风味,增强食品的诱惑力。
在调味料方面,香菇的风味物质可以用于调味料的添加,增强调味料的香味和风味。
在功能性食品方面,香菇的风味物质还可以用于开发具有特殊功能的食品,如抗氧化、抗衰老等。
香菇风味物质的研究在食品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提高香菇的食用价值,还可以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香菇风味物质的形成机制,开发更多的应用,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香菇风味物质研究进展香菇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具有浓郁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
近年来,关于香菇风味物质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以下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关于香菇的风味物质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香菇本身的风味物质和香菇的熟成过程中产生的风味物质。
香菇本身的风味物质主要包括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
挥发性成分是指具有风味的揮发性化合物,包括酯类、醇类、醛类、酮类、烃类和含氮物质等。
非挥发性成分是指不易揮发的化合物,包括多糖类、多肽类、核苷酸类等。
研究表明,香菇挥发性成分是赋予其独特风味的关键物质。
香菇中含有多种醇类化合物,如己酸、戊醇、癸醇等,它们赋予香菇独特的香气;香菇中还存在大量的酯类化合物,如乙酸异戊酯、甲酸戊酯等,它们贡献了香菇的果香味和花香味。
香菇的熟成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导致产生新的风味物质。
研究表明,香菇熟成过程中产生的风味物质与酶的活性有关。
酶在熟成过程中可以分解香菇中的多糖类和多肽类物质,产生具有独特香味的低分子化合物。
酶的作用可以将香菇中的多糖类分解为低聚糖和单糖,这些低聚糖和单糖可以提供香菇独特的甜味。
近年来,基于风味物质研究的技术不断发展,为香菇风味物质的分析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方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对非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
嗅觉分析技术和感官评价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香菇风味物质的研究中。
香菇风味物质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深入了解香菇的风味物质对于提高香菇的品质和开发新的食品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将会有更多的风味物质被发现和应用于香菇的加工和利用中。
食品中的风味化合物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风味是食物中令人动心的一种特质,也是吸引我们品尝美食的重要因素。
食品中的风味化合物对于食物的味道和口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检测和分析食品中的风味化合物成为食品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食品中风味化合物检测与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研究的进展。
食品中的风味化合物包括香气和味道两类。
香气化合物是食物中令人闻之心动的香气物质,它们负责赋予食物独特的香味。
而味道化合物则为食物提供了酸、甜、苦、咸等味觉感受。
风味化合物的种类繁多,例如醛、酮、酯、醇、酸等。
这些化合物既可以存在于食材本身,也可以由食材在加工过程中产生。
目前,对于风味化合物的检测和分析主要依靠仪器仪表和生物技术的手段。
其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和气相色谱-嗅觉联用技术(GC-O)被广泛应用于风味化合物的分析。
这些先进的仪器技术能够高效、精确地定量和鉴定风味化合物的存在与含量。
以GC-MS为例,它通过将食品样品中的挥发性化合物蒸发后,与气相色谱进行分离,再通过质谱对分离出的化合物进行鉴定。
这种技术具有分离能力强、准确度高的特点,广泛应用于风味化合物的鉴定与分析。
LC-MS则是利用液相色谱对溶解于溶剂中的风味化合物进行分离,然后通过质谱对分离出的化合物进行鉴定。
GC-O则结合了气相色谱和嗅觉检测技术,可以直接对风味化合物进行嗅觉鉴定。
除了仪器方法外,生物技术也在风味化合物的检测和分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利用萃取和测定微生物产物的方法可以检测出食品中的微生物产生的风味化合物,如酸痛味化合物和芳香化合物。
此外,利用生物传感器和生物标记物也可以对风味化合物进行检测和分析。
近年来,风味化合物的检测与分析方法在灵敏度、准确性和高通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例如,使用电子鼻和化学传感器能够对食材的风味进行快速鉴别和定量,这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
同时,高通量分析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能够同时检测和分析多种风味化合物,加快了研究的进程。
食品分离技术的现状及研究进展1 分离操作在食品工业中的作用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化工单元操作不断向食品工业渗透并在食品加工领域内实践和提高,形成了适应食品加工特殊规定的新的单元操作。
由于食品加工所用的动植物性原料几乎都为固态和液态,为了使固体和液体原料成为多种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食品,一方面必须提取其精华,扬弃其糟粕,分离出不同成分并组合成不同种类的制品。
同时为了做到有益无毒,风味别致,又必须反复提纯和精制。
因此分离操作已在食品工业中占有相称重要的地位,研究分离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对食品加工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1]。
食品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具有相称重要的地位。
其重要性表为以下几个方面:(1)食品分离技术是食品工业的基础[2]。
绝大多数食品工业都分离不开食品分离技术,其中不少行业都是以分离工程为重要生产工序的。
例如植物油的提取,淀粉的分离,糖制品的分离以及精练提纯等等。
(2)食品分离技术能提高食品原料的综合运用限度。
在食品加工工程中运用分离技术可以有效的运用食品原料中的各种成分,提高原料的综合运用限度,就提高了食品原料的运用价值。
例如采用有效的分离方法可以从茶叶下脚料中分离出茶多酚、茶碱等,从柑橙中分离甘橙油、果胶等,使原料运用率大为增值。
制糖行业中色谱分离技术的应用使得产糖率大大提高。
(3) 食品分离技术能保持和改善食品的营养和风味。
采用现代分离技术可以将一些需在高温下完毕的工艺改为在常温下进行,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及营养。
如用膜分离技术代替常规的蒸发浓缩和真空浓缩咖啡、果汁、茶汁等[3-4]。
(4) 食品分离技术使产品符合食品卫生规定。
食品分离技术涉及提取原料中的有益组分和去除其中的有害成分。
如花生、玉米等油制品易受黄曲霉污染而产生黄曲霉素,所以在加工过程中必须用适当的方法将其去除。
(5)现代食品分离技术能改变食品行业的生产面貌。
现代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往往可以使行业的生产面貌大为改观。
食品风味物质分析技术研究发展作者:王哈妮学号:0910831240(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前言:人的生活离不开食品,而食品风味是食品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研究食品风味自然也成了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
研究食品风味有哪些意义呢?通过对食品风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化合物对风味的贡献,从而在探究食品风味本质及仿制风味食品制剂有重要的作用。
食品风味物质的研究随着人们对食品风味、食品安全等问题的日益重视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有着长足的进步。
研究食品的风味,就需要先研究风味物质的组成和成分。
除了常规的传统分析方法外,还包括一些较为先进的分析技术,如气相、液相色谱法,色(气、液)谱-质谱联用测定法,气象色谱-吸闻检测技术,电子鼻检测技术、顶空分析等方法。
综述将会对这些知识有进一步详尽的介绍。
摘要:食品风味物质的分析分为三部分:收集、分级分离和分离鉴定,其中包括:蒸馏、萃取、溶剂分级分离、柱色谱分离、微量真空蒸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现代物质分析技术。
Abstract:Food flavor analy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collection, fractionation, and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including: distillation, extraction, solvent fractionation, column chromatography, micro vacuum distillation,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and other modern materials analysis techniques.关键词:食品风味分析技术研究发展Key words:flavor substances;analysis technique;research progress。
食品中风味物质的提取与分析方法研究随着人们对食品口感和风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风味物质的提取与分析方法的研究也愈发重要。
本文将介绍目前常用的风味物质提取与分析方法,并探讨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首先,常见的风味物质提取方法包括溶剂提取、蒸馏提取和超声波提取。
溶剂提取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将样品与适当的溶剂混合,使风味物质溶解于溶剂中,再通过过滤、浓缩等步骤获得目标物质。
溶剂提取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大多数风味物质的提取,但由于使用溶剂可能导致风味物质的损失,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提取条件。
蒸馏提取则是通过加热样品,使风味物质蒸发后再冷凝回收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提取,如香料中的精油。
蒸馏提取方法可实现对目标物质的快速提取,但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以免影响风味物质的质量。
超声波提取是一种利用超声波的高频振荡作用使物质分子发生位移和冲击,从而实现风味物质的快速提取的方法。
超声波提取方法操作简便且提取效果好,但由于超声波作用对样品有一定的破坏性,因此需要合理控制超声波的强度和时间。
在风味物质的分析方法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
GC-MS方法主要适用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如香料中的挥发油。
通过气相色谱和质谱的联用,可以对样品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和鉴定,不仅可以确定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还能够对其质量进行评估。
HPLC-MS方法则适用于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如植物提取物中的多酚类化合物。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的联用,可以对样品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和鉴定,其分离效果较好且能较准确地测定目标物质的含量。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一些新的提取与分析方法在食品风味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固相微萃取(SPME)可以实现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快速提取,同时避免了溶剂的使用;电子鼻技术可以通过模拟人类嗅觉系统感知风味物质,用于食品质量检测和鉴别。
香菇风味物质研究进展香菇是一种食用菌,具有独特的口感和味道,是人们餐桌上经常使用的食材之一。
香菇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特别是其独特的香味物质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对近年来有关香菇香味物质相关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香菇的特殊香味是由多种香气物质共同作用造成的。
其中,香菇描主要的关键化合物是2-甲基-3-吡喃酮(2-methyl-3-furanthiol),其特有的芳香味道和低浓度下的臭鼬味使其成为香菇的典型香味物质。
此外,香菇中还存在大量的其他挥发性成分,包括醛类、酮类、酯类等,这些成分都对香菇的香味产生影响。
近年来,对香菇的香味物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香菇香气物质成分分析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等手段,对香菇香气物质进行了系统分析。
研究表明,香菇中的香气物质主要为挥发性成分,其中甲基丙烯酸乙酯、己酸乙酯、2,3-丁二醇、吡咯烷酮、橙烯、艾蒿烯等化合物是香菇典型的香气物质。
香菇香味物质的生物合成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研究人员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学分析,发现很多基因可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香气物质的合成过程。
鞘氨醇、酪氨酸、苯丙氨酸等代谢物是香菇香气物质的前体物质。
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揭示香菇香味物质的代谢途径。
香菇香味物质的形成机制至今还不完全清楚,研究人员认为香菇香气物质的合成与真菌的生长和发育阶段、环境、菌株品种等因素有关。
例如,研究发现在高温和低光照条件下培养的香菇含有较高的香气物质含量。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气味转移酶,在香菇香气形成机制的物质基础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中包括岩藻糖酶(Laminariaglycoside-hydrolase)和S-orbitidrophinoien脱氧酶(S-orbital Phytodienoic acid dehydrogenase)等。
总之,近年来对香菇香味物质的研究表明其含有多种特殊的化合物,这些物质不仅为香菇的独特香味贡献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香菇的营养保健和治疗疾病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的分离与分析技术研究风味物质是食品中使人感到风味或香气的化学物质,它们是食品中的关键成分。
对于风味物质进行分离与分析的技术研究在食品科学和工业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风味物质的分离与分析技术,并探讨其在食品研究中的应用。
一、风味物质的分离技术1.萃取技术萃取是利用溶剂将食品中的风味物质从固体基质或液体基质中提取出来的过程。
常用的萃取技术包括溶剂萃取、蒸馏水萃取和超临界流体萃取。
溶剂萃取是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根据风味物质的化学性质选择适当的溶剂进行提取。
蒸馏水萃取则适用于具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提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高效的分离技术,可以在维持良好的风味物质稳定性的同时提高分离效率。
2.色谱技术色谱技术是将混合物中的成分分离为单一化合物的过程。
气相色谱(GC)和液相色谱(LC)是常用的色谱技术。
气相色谱适用于具有良好的挥发性的风味物质的分离和分析。
液相色谱则适用于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离和分析。
色谱技术可以与质谱技术相结合,提高分析灵敏度和分离效果。
3.蒸馏技术蒸馏是将混合物中的成分根据其挥发性逐渐分离的过程。
传统的蒸馏技术包括批式蒸馏和连续蒸馏。
近年来,一些新的蒸馏技术如分子蒸馏、膜蒸馏和离子蒸馏等也得到了应用。
蒸馏技术适用于具有不同挥发性的风味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二、风味物质的分析技术1.质谱技术质谱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风味物质的质荷比(m/z)来确定其化学组成和结构的方法。
常用的质谱技术包括气质联用质谱(GC-MS)和液质联用质谱(LC-MS)。
质谱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分析结果,并可以与色谱技术相结合,实现更复杂的分析。
2.核磁共振技术核磁共振(NMR)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风味物质中的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下的行为来确定化学结构的方法。
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结构信息和定量分析结果。
NMR技术常用于无标记风味物质的分析。
3.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和分析风味物质的快速、简单和经济的方法。
香菇风味物质研究进展香菇,又名草菇、冬菇,是一种具有特殊风味和丰富营养的食用菌类。
它的风味物质被研究认为是香菇风味的关键因素,对于香菇的品质以及香菇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香菇风味物质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本文将就香菇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和总结。
第一部分:香菇风味物质的分类香菇风味物质主要包括香菇特有的气味和味道成分。
根据其化学性质和来源,可以将香菇风味物质分为三类:1.挥发性风味物质:挥发性风味物质是指在食物中能够蒸发并具有特殊气味的化合物。
香菇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脂肪酸类、醛类、醇类、酮类、酯类等。
这些化合物的挥发性使得香菇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味道,是香菇风味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气味前体物质:气味前体物质是指在食物中不具有明显香味的化合物,但在经过一定的处理或者条件下,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香味物质。
香菇中的气味前体物质主要包括硫氨基酸、酪氨酸、酪氨酸等。
这些氨基酸类物质在加热或者酶解的条件下会产生硫代醇、醛、酮等化合物,从而增强香菇的香味。
为了深入研究香菇风味物质及其产生机理,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分析、生物技术分析和感官评价。
1. 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是指利用化学分离、纯化、鉴定等方法,对香菇中的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PLC-Q-TOF-MS)、核磁共振技术(NMR)等成为了研究香菇风味物质的重要分析手段。
2. 生物技术分析:生物技术分析主要利用基因工程、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等技术,揭示香菇风味物质的产生途径和调控机制。
通过研究香菇的基因组,科学家们可以找到与风味物质生物合成相关的酶、基因等,并进一步进行功能验证和调控研究。
3. 感官评价:感官评价是通过专业的品尝和气味鉴定,评估不同香菇样品的风味质量。
通过感官评价,科学家们可以了解香菇风味物质的特点和特性,并为其生产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食品分离技术的现状及研究进展1 分离操作在食品工业中的作用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化工单元操作不断向食品工业渗透并在食品加工领域内实践和提高,形成了适应食品加工特殊要求的新的单元操作。
由于食品加工所用的动植物性原料几乎都为固态和液态,为了使固体和液体原料成为多种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食品,首先必须提取其精华,扬弃其糟粕,分离出不同成分并组合成不同种类的制品。
同时为了做到有益无毒,风味别致,又必须反复提纯和精制。
因此分离操作已在食品工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研究分离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对食品加工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1]。
食品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其重要性表为以下几个方面:(1)食品分离技术是食品工业的基础[2]。
绝大多数食品工业都分离不开食品分离技术,其中不少行业都是以分离工程为主要生产工序的。
例如植物油的提取,淀粉的分离,糖制品的分离以及精练提纯等等。
(2)食品分离技术能提高食品原料的综合利用程度。
在食品加工工程中运用分离技术可以有效的利用食品原料中的各种成分,提高原料的综合利用程度,就提高了食品原料的利用价值。
例如采用有效的分离方法可以从茶叶下脚料中分离出茶多酚、茶碱等,从柑橙中分离甘橙油、果胶等,使原料利用率大为增值。
制糖行业中色谱分离技术的应用使得产糖率大大提高。
(3) 食品分离技术能保持和改进食品的营养和风味。
采用现代分离技术可以将一些需在高温下完成的工艺改为在常温下进行,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及营养。
如用膜分离技术代替常规的蒸发浓缩和真空浓缩咖啡、果汁、茶汁等[3-4]。
(4) 食品分离技术使产品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食品分离技术包括提取原料中的有益组分和去除其中的有害成分。
如花生、玉米等油制品易受黄曲霉污染而产生黄曲霉素,所以在加工过程中必须用适当的方法将其去除。
(5)现代食品分离技术能改变食品行业的生产面貌。
现代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往往可以使行业的生产面貌大为改观。
食品风味物质的提取分析方法食品风味物质提取分析方法摘要:本文综述了食品风味物质的特点,提取和浓缩的方法以及风味物质的分析方法。
关键词:风味物质提取分析技术研究食品的风味, 首先就要了解风味物质的成分和组成, 即要对风味物质进行成分分析。
食品的风味是一种食品区别于另一种食品的质量特征, 它是由食品中某些化合物体现出来的。
食品的风味物质决定着食品的品质。
关键化合物的分析测定不仅可以使人们获得最基本的有关食品天然成分的化学信息,而且还可以为人们仿香、创香、合成新型的食品风味香物质提供科学依据。
任何新的香物质的创制合成,都与分离分析技术相关联。
所以,食品风味物质的研究测定,对新型香精香料开发创制,提高香精研究技术水平推动食品添加剂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食品风味物质的特点1.1香物质组成复杂任何一种食品的风味都是由多种香组分组成的,食品的风味正是众多香物质不同比例混合的集合效应体现。
豆腐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共有44种化合物被检出,其中包括12种醇类、12种醛类、10种酯类、2种酮类及8种其他化合物[1]。
长俊、狮子头和玉兰三种木瓜中分别含有香气成分62,60和53种,其中三者共有的香气成分为21种;3种木瓜果实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成分相同,均为4-甲基-5-(1,3-二戊烯基)-四氢呋喃-2-酮。
木瓜果实香气成分主要包括醇类、酮类、醛类、酯类和烃类,其中醇类、酮类、醛类、酯类物质是构成其芳香风味的重要物质[2]。
史琦云等对国内常见的8种食用菌的营养成分作了测定,结果发现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等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在食用菌中极为丰富。
尤其是在香菇、金针菇及双孢蘑菇中,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0%以上,因而它们口味特别鲜美、爽口[3]。
1.2 含量少,但对食品品质贡献大在一般食品中,香气风味物质大约占食品的10-8~10-14,味感风味物质含量因食品种类不同而差别较大。
风味物质含量虽微,但如果每吨水中含有5×10-6mg/kg 乙酸异戊酯,也能嗅到香蕉气味,2-乙酰基-3-(噻吩)浓度为0.0025g/100ml有蜂蜜样的感觉[4]。
doi:10.16736/41-1434/ts.2021.07.019天然香辛料风味物质提取技术与应用开发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n Extrac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of Flavor Substancesfrom Natural Spices◎ 马 钤,郭川川(四川天味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200)MA Qian, GUO Chuanchuan(Sichuan Tianwei Food Group Co., Ltd., Chengdu 610200, China)摘 要:本文对天然香辛料风味物质提取技术(水蒸气蒸馏、超临界萃取、溶剂萃取法、压榨法和亚临界萃取法)的研究概况以及提取物的应用开发进行综述,为天然香辛料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香辛料;超临界萃取;传递载体;复凝聚法;纳米乳液制备技术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flavor compounds from natural spices (steam distillation,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olvent extraction, pressing, sub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xtracts were review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natural spices.Keywords:spice; supercritical extraction; transfer carrier; complex coacervation; nanoemulsion preparation technology中图分类号:TQ654香辛料是指由某些植物的晒干组织,如种子、果实、树皮或根制成的食物调味品,在食物调味方面得到广泛使用,人们使用香辛料主要用来提升食物的香味,常见的香辛料有豆蔻、花椒、白芷、沙姜、桂皮等。
食品科技鸡肉风味物质研究进展陈友波1,2,吴杰东1,2,李 辉1,2,范国敏1,2,付 奇1,2(1.贵州大学高原山地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 550025;2.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摘 要:鸡肉是日常生活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肉类之一,鸡肉的风味是鸡肉品质的重要衡量标准,然而鸡肉的风味是由鸡肉的风味物质所决定。
该文综合分析了近年有关鸡肉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希望为进一步研究鸡肉风味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鸡肉;风味物质;因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肉类的需求从原来的吃得饱到现在的吃得好,对肉类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人们对肉类品质的判断依据主要是从色、香、味3个方面,颜色方面主要依据肉眼、香与味也就是风味的判断依靠味蕾与嗅觉,正常的肉鸡屠宰后肉色差异不大,风味是影响肉食品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消费者是否为肉产品买单的关键因素。
鸡肉风味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品种、基因、饲养管理、日粮水平、日龄和鸡肉产品烹饪方式等。
1 鸡肉中的风味物质及形成原理鸡肉风味,是由于风味前体物质加热产生的挥发性肉香化合物成分,通过味觉与嗅觉器官传递给大脑,对食物的一种本能性判断。
目前对鸡肉风味物质可以用蒸馏萃取、顶空分析、吹捕收集、CO2超临界流体萃取和固相微萃等方法提取。
采用气相色谱、电子鼻(舌)、指纹图谱、核磁共振等技术对鸡肉风味物质进行成分鉴定分析。
于亚辉[1]等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萃取得到多种关键风味化合物。
人们在肌肉中测定出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大约有500多种,其中大部分在鸡肉中发现[2-3]。
鸡肉的风味形成,主要由以下3个化学反应产生。
1.1 美拉德反应在美拉德反应过程中有3个阶段,①是还原糖与氨基酸之间产生的脱水缩合反应[4],产生的物质进行重排形成阿马杜里(Amadori)产物或者海因氏(Heyns)产物,糠醛、呋喃酮衍生物、羟基酮、二羰基化合物等在此阶段形成;②是由第一阶段的产物进行重排,包括各种糖类降解和氨基化合物的生成;③是与风味的形成密切即氨基化合物发生脱水、分解、环化、聚合反应,产生呋喃、吡咯、噻吩、噻唑和其他化合物。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Vol.27.NO.6食品风味物质分离技术研究进展刘亚琼1,2,朱运平2,乔支红2(1.河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河北保定071001;2.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摘要:食品风味物质是构成食品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分不同食品的重要依据,综述了近年来发展的物质提取和分离技术,包括固相微萃取、超临界CO2高压萃取法、固相微萃取GC-MS及GC-Millimass分析技术、GC-Olfactometry检测技术、HPLC-MS联析、电子鼻检测技术。
关键词:风味物质;分离;研究进展RESEARCHPROGRESSOFTECHNIQUEFOREXTRACTINGFLAVORSUBSTANCESINFOODLIUYa-qiong1,2,ZHUYun-ping2,QIAOZhi-hong2(1.CollegeofFoodScienceandTechnology,HebeiAgriculturalUniversity,Baoding071001,Hebei,China;2.CollegeofFoodScienceandNutritionalEngineering,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Abstract:Flavoursubstancesareimportantcomponentsoffood.Differentfoodhasdifferentflavour.Thispaperintroducedsomeusualseparationandextractionmethodsoffoodflavoursubstances,mainlyinclud-ing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supercriticalfluidextraction,moleculardistillation,SPME-GC,GC-O,HPLC-MSandelectronicnose.Keywords:flavoursubstances;separate;researchprogress作者简介:刘亚琼(1972-),女,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食品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HallR.L.(1986)将风味一词的含义概括为“摄入口内的食物使人的感觉器官,包括味觉、嗅觉、痛觉及触觉等在大脑留下的综合印象。
”。
Webster大辞典上风味一词的含义为“简而言之,风味是指所尝到的和嗅知及触知的口中食物的总的感受。
”。
可见风味是由气味和味道组成的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风味物质所特有的性质给其分离分析带来较大困难。
目前风味物质的精确分离和鉴定仍有待实现。
风味物质一般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1、大都以低浓度存在(如1×10-6g/L,1×10-9g/L,1×10-12g/L);2、风味化合物具有复杂性,如咖啡中已鉴定出四百五十多种挥发性化合物;3、挥发性极高;4、具有不稳定性以及与食品其他组分间存在动态平衡。
所以进行风味物质的分离鉴定需要特殊的分离分析技术。
人们对风味物质的研究始于香料香精的应用。
中国、印度、埃及、希腊等文明古国很早就开始使用从天然芳香植物和动物的分泌物中提取的香料,用于治病、杀菌、防腐、供奉、祭祀、沐浴和调味。
古代的人们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提取精油,这种方法一直延用至今。
我国在公元前8世纪就有使用麝香和灵猫香的记载。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风味物质的研究促进了香料香精工业的发展,丰富了食品添加剂的种类,近年来在风味物质的分离分析方面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现简介如下。
1提取技术除了传统的蒸馏、溶剂萃取技术以外,近年来人们广泛采用了一些新的提取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1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SPME)SPME是在固相萃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萃取分离技术,与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相比,具有操作时间短,样品量小,无需萃取溶剂,适于分析挥发性和非挥发性物质,重现性好等优点。
此技术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的,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气相色谱分析中,它通过特殊的涂有不同吸附剂的熔融纤维萃取头直接从液态样品中或密封试管的顶空提取待分析物,待达到平衡后,吸收了待分析物质的纤维将被取出,并通过气相色谱进样口的高温热解吸目标化合物。
然后进行气相色谱分析。
这项技术操作简单、快速,并且在样品制备和清洁时无需任何有机溶剂,因而也不会有有机溶剂排放到环境中。
它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面粉、茶、咖啡、香料、啤酒、白酒、水果汁、果味饮料和牛奶等食品的风味成分确定实验中。
同时它也可以配合其他实验方法,如色谱、光谱技术、热解吸和质谱分析。
1.2超临界CO2高压萃取法(SupercriticalCarbonDioxideExtraction)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它利用压力和温度对超临界CO2流体溶解能力的影响而进行物质分离的。
其基本原理是:当二综述181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Vol.27.NO.6氧化碳超过其临界点时(31.05℃,7.38MPa),就会成为同时具有气体和液体属性的超临界液体。
粘度近似气体而密度与液体相仿,具有优异的扩散性质,可通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扩散作用溶解大量物质。
不同物质由于在CO2中的溶解度不同或同一物质在不同的压力和温度下溶解状况不同,因而这种提取分离过程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萃取完成后,通过减压或改变温度,CO2重新变成气体,剩下的馏分便是所需的组分。
该方法的特点是:①萃取能力强,提取率高;②临界温度低,适用于热敏性物料的提取分离;③提取时间快,效率高,操作便于控制;④无溶剂残留,安全性高;⑤CO2可循环使用,成本低。
这种分离技术尤其适用于从香料、花、草本植物、树叶、种子和根中提取精油。
如周锡堂等人用此法得到的姜精油含有水气蒸馏法不能萃取到的姜醇,它是姜辣素的代表物,更能体现生姜的独特风味[2];李斌等人利用超临界CO2技术萃取玫瑰精油,不仅萃取率高、时间短,而且香气更接近天然玫瑰香气[3]。
许克勇等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对蒜汁中大蒜油进行萃取试验,在萃取压力15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11kg/h条件下蒜汁中大蒜素含量为40.39%,与破碎大蒜中萃取的大蒜油的大蒜素含量(40.14%)相当,且两者萃取的大蒜油成分基本相同[4]。
此外,还可用于柚子花芳香成分、花椒风味成分的提取等[5 ̄6],在开发高档香精、化妆品、保健食品、药品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
1.3分子蒸馏技术(MolecularDistillation)分子蒸馏亦称短程蒸馏,是一种在高真空度下对高沸点、热敏性物料进行的特殊的液—液分离技术,它不同于传统蒸馏依靠沸点差分离原理,而是靠不同物质分子运动平均自由程的差别实现分离。
因轻分子平均自由程大,重分子平均自由程小。
当液体混合物沿加热板流动并被加热时,轻、重分子从液面逸出后移动距离不同,轻分子到达冷凝板被冷凝排出,而重分子未达到冷凝板沿混合液排出。
从而达到物质分离的目的。
分子蒸馏装置主要有3大类:降膜式、刮膜式和离心式[7]。
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①真空度高、操作温度低、受热时间短(以s计)、分离效率高等,特别适宜于高沸点、热敏性、易氧化物质的分离;②可有效地脱除低分子物质(脱臭)、重分子物质(脱色)及脱除混合物中杂质③分离过程为物理分离过程,可很好地保护被分离物质不被污染,特别是可保持天然提取物的原来品质④分离程度高,高于传统蒸馏及普通的薄膜蒸发器。
在香料工业中用此种方法对香精油进行提取,可使其品质和价格得到大幅度提高。
如用分子蒸馏制备茉莉精油和大花茉莉精油,其主要香气成分含量高,品质好,香气非常浓郁、新鲜,其特征香尤为突出[8],应用不同的方法对四种发酵香肠中香气成分的分离发现,分子蒸馏技术萃取的香气成分的含量最高,并可得到126种挥发性组分[9]。
2分离技术2.1固相微萃取GC-MS及GC-Millimass分析技术风味物质大都由挥发性强的化合物组成,采用GC作为分析手段最为合适。
目前将气相色谱和质谱连结起来进行风味物质的定量分析已很普遍,它使用有高度分离能力的毛细管柱,通过质谱对气相色谱流出的物质进行分子量和分子结构的研究。
后者由GC和高分解能质谱仪直接连结而成,能把从气相色谱仪依次溶出的各种成分的裂解离子精密测定到1/10000质量单位并决定分子式。
目前这两种方法在食品风味物质的分离鉴定中应用广泛,如对不同品种苹果的主要芳香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不同品种之间芳香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的差异[10]。
葡萄酒中芳香成分的分析等等。
此外毛细管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GC/FTIR)及GC/MS/MS技术在食品挥发性成分分离鉴定中也有广泛应用。
2.2GC-Olfactometry检测技术气相嗅觉测量法最早是由Fulleretal.于1964年提出的,是一种近年来刚发展起来的鉴定气味活性化合物的有效手段。
它广泛应用于各类食品风味的研究,如火腿、茶等。
GC-O嗅味检测法的原理是在气相色谱柱末端安装分流口,分流样品到FID检测器/鼻子。
色谱峰/气味的相应关系由闻香师来确定。
闻香师在嗅味仪闻味口辨别从色谱柱流出的物质,并确定其香型和强度。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许多检测技术都与气相色谱有关。
GC/O这个由人的鼻子做为检测器的系统在很长一段时间被人们忽视。
然而人的鼻子却是通常比任何物理检测器更敏感的,GC/O系统有很广泛的适用性,例如可以用于食品香味,香水和任何臭味物品(如污染物)的检测。
嗅探技术通常有4种方法[11]:1是稀释法,它是基于连续稀释一种气味直到在嗅探口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2是频率检测法,它是采用一组评估员同时记录一种气味化合物的强度,并进行累积分析;3是峰后强度法,出峰后一定时间内记录气味强度变化的方法。
4是时间强度法,它基于气味强度的数量估测,评估人员记录气味强度和持续时间并描述该气味。
GC/嗅觉检测仪在食品、香料、香精等领域应用广泛。
例如用GC-O法鉴别金华火腿中的风味活性物质,可以有效地将原本样品风味轮廓中的88种化合物精简到22种比较重要的化合物,它们对金华火腿的整体风味贡献很大,是金华火腿的重要的风味化合物[12]。
此外,它还用于白兰地酒中香气成分的鉴定,干酪芳香成分的分离及牛肉中挥发性组分的检测等[13 ̄15]。
2.3HPLC-MS联析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在气相色谱原理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颖、快速的分离技术,具有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和操作自动化等特点,在食品风味分析中,适于分析氨基酸、核酸、碳水化合物等风味前体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