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的中医论治及现状
- 格式:pdf
- 大小:344.41 KB
- 文档页数:4
麻疹1.病因病机病因:感受感受麻疹时邪。
病机:邪犯肺脾,肺脾热炽,外发肌肤。
其主要病变在肺脾。
2.诊断要点1)易感儿,流行季节,近期有麻疹接触史。
2)初期发热,流涕,咳嗽,两目畏光多泪,口腔两颊黏膜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
3)典型皮疹自耳后发际及颈部开始,自上而下,蔓延全身,最后达于手足心。
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可散在分布,或不同程度融合。
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褐色色素沉着。
3.辨证要点麻疹首先要判断证候的顺逆。
1)顺证:身热不甚,常有微汗,咳嗽而不气促。
3~4天后开始出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次延及头面、颈部,而后急速蔓延至胸背腹部、四肢,最后鼻准部及手心、足心均见疹点,疹点色泽红润,分布均匀,无其他合并证候。
疹点均在3天内透发完毕,后依次隐没回退,热退咳减,精神转佳,胃纳渐增,渐趋康复。
2)逆证:见形期疹出不畅,或疹出即没,或疹色紫暗;高热持续不降,或初热期至见形期体温当升不升,或身热骤降,肢厥身凉者;并见咳剧喘促,痰声辘辘;或声音嘶哑,咳如犬吠;或神昏谵语,惊厥抽风;或面色灰青,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均属逆证证候。
4.病证鉴别1)感冒一般无明显目赤胞肿、畏光羞明、眼泪汪汪等眼部症状,无麻疹粘膜斑。
2)风痧发热1天左右,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可伴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
皮疹初见于头面部,迅速向下蔓延,1天内布满躯干和四肢。
出疹2~3天后,发热渐退,皮疹逐渐隐没,皮疹消退后,可有皮肤脱屑,但无色素沉着。
无畏光、泪水汪汪和麻疹黏膜斑。
3)奶麻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突然高热,持续3~5天,身热始退或热退稍后即出现玫瑰红色皮疹,以躯干、腰部、臀部为主,面部及肘、膝关节等处较少。
全身症状轻微,皮疹出现1~2天后即消退,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斑。
4)丹痧多见于3~15岁儿童,起病急骤,发热数小时到1天内皮肤猩红,伴细小红色丘疹,自颈、胸、腋下、腹股沟处开始,2~3天遍布全身。
在初诊是可伴见口周苍白圈、皮肤线状疹、草莓舌等典型症状。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和“阴阳”概念,以及调节体内气血和脏腑功能为核心。
中医认为荨麻疹是由体内湿热、风寒、血瘀等因素引起的失调所致。
治疗荨麻疹的关键在于寻找和调整病因,促进体内的整体平衡。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辨明病因和病机。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风热型、湿热型、血瘀型、肝肾不足型等。
根据辨证结果,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2. 清热解毒:对于荨麻疹伴有明显的湿热症状(如囟门红肿、口干苔黄、尿涩便秘等),中医常使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方剂,如黄连解毒片、连翘败毒饮等,以清热燥湿,排除湿热邪气。
3. 补益调理:对于荨麻疹伴有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情况,中医常采用补益调理的方法。
通过补充营养、调理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4. 调理情志: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也是导致荨麻疹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中医治疗荨麻疹还包括调理情志,通过心理疏导、情志平和的方法,缓解情绪不稳定对荨麻疹的影响。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是基于整体观念,注重调整身体的内外环境,并维持人体的平衡状态。
这种综合治疗方法可以改善免疫功能,调整机体功能,从根本上减少荨麻疹的发作频率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然而,对于严重的荨麻疹病例,中医治疗可能需要配合西医药进行综合治疗。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1 】中医辨证论治:(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辨证为风热袭表,肺卫掉宣,治以辛凉透表,宣肺清热,方以“荆防方”加减.荆防方【药物构成】荆芥穗2钱,防风2钱,僵蚕2钱,金银花4钱,牛蒡子3钱,丹皮3钱,紫背浮萍2钱,干地黄3钱,薄荷1钱半,黄芩3钱,蝉蜕1钱半,生甘草2钱【方子功能】疏风解表,清热止痒.(2)风寒型,多见于严寒性荨麻疹.辨证为风寒束表,肺卫掉宣,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以“麻黄方”加减.麻黄方【处方】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功能主治】辛开腠理,和血止痒.主气血缺少,卫外掉固,腠理不密,玄府掉固,风邪内侵,肌肤掉养.(3)贫血受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辨证为阴血缺少,风邪束表,治以滋阴养血,分散风邪,方以当归饮子加减;(4)脾肺两虚,风寒束表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辨证为脾肺两虚,卫气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气固表,方以玉屏风散合多皮饮加减.中药药方: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子中药方子(一)【辨证】脾掉健运,复感风邪,郁于肌肤.【治法】健脾除湿,疏风和血.【方名】多皮饮.【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出处】赵炳南边.中药方子(二)【辨证】气血缺少,卫外掉固,腠理不密,玄府掉固,风邪内侵,肌肤掉养.【治法】辛开腠理,和血止痒.【方名】麻黄方.【构成】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出处】赵炳南边.中药方子(三)【辨证】脾虚兼风.【治法】健脾利湿,祛风静痒.【方名】荨麻疹汤.【构成】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出处】屈舒信方.中药方子(四)【辨证】阴血缺少,风淫湿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气诱发.【治法】养阴益血,以清算血分为主,佐以疏风利湿.【方名】加减当归饮.【构成】当归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乌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龙9克,路路通15克,地肤子12克,乌药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甘草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出处】俞长荣方.中药方子(五)【辨证】洗澡当风,邪客经络,气血阻痹,而致风疹绸缪.【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经.【方名】麻黄连翘小豆汤合胡煎方.【构成】麻黄3克,连翘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乌9克,苦参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出处】何任方<荨麻疹>别的中医疗法:1.活血祛风法实用病人舌质暗紫,有瘀斑及血瘀症状,其实不轻易分辩风寒及风热症状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荆芥.防风各10克.依据辨证不合又可分为:(1)活血辛凉透表法:适于有风热症状者.方药:血府逐瘀汤加辛凉解表药,经常应用:浮萍30克,地肤子30克;升麻6克.葛根15克;浮萍30克.地肤子30克.升麻6克.葛根15克.(2)活血辛湿透表法:适于有风寒症状者.可用永安止痒汤.(3)活血湿阳法:并用于湿寒型及大多半皮肤划痕症.可用血府逐瘀汤加:附子10克,桂皮或肉桂10克;血府逐瘀汤加金匮肾气丸,每日两丸.(4)活血健脾法:适于有脾虚腹泻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参苓白术散.(5)活血固表法:实用于易汗出,汗后产生风团,相当于部分胆碱型荨麻疹.可用血府逐瘀汤加玉屏风散.2.清热疏风法用凉血消风汤.3.凉血祛风法用凉血消风汤.4.祛风通络法实用于兼有风湿症状者,用独活寄生汤.5.健脾理湿法实用于舌苔白腻,胸脘满闷,或有溏泻者.可用加减胃苓汤.6.散寒化饮法兼有慢性气管炎者.可用加减小青龙汤.7.其他治法个体是病人依据不合辩证,采取不合方药,且体有五味消毒饮.麻桂参半汤.湿热方.消风散及寒湿方等.8.针灸等疗法针刺风府,大椎,曲池.足三里.血海与三阴交等依据辨证取穴与不合补泻法治疗.艾灸疗法,耳针疗法,划耳疗法等也有必定后果.。
麻疹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冬春较多,5岁以下的孩子易于罹患。
毒从口鼻吸人,侵犯肺脾。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毒邪轻而体质较好的,则邪从肌表外达,出疹顺利,经过10天左右,疹回热退,脱屑而愈,此为顺证;若病毒较重而正气虚弱,无力外托,邪毒不能尽从皮毛肌肤外达,可闭肺攻喉,内窜厥阴,产生喘逆昏痉等逆证,则病情凶险,多有恶变。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广泛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麻疹发病率大大降低,且症状较轻。
【诊断】1.未接种麻疹减毒疫苗,未患过麻疹的易感儿童,在流行季节,有与麻疹患儿的密切接触史。
2 .初起发热咳嗽,眼泪汪汪,口腔有柯氏斑(颊黏膜臼齿处出现针尖样小白点,周围充血)。
3 .正常的麻疹,颗粒分明,高出皮肤,色泽红活,疹回则热退,皮肤出现糠皮状脱屑。
若疹点稀细色淡或色紫暗红,密集成片,或出后早回,或麻疹虽回而热仍不退者,要注意产生并发症。
4 .出疹过程,咳嗽剧烈,气急鼻煽,烦躁不安,或声音嘶哑,呼吸困难;或神昏痉厥者,提示邪毒闭肺攻喉,内窜厥阴,产生肺炎、喉炎、脑炎等合并症。
5 .必须与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鉴别(见猩红热节)。
【治疗】一般麻疹轻症,只需治以简易方药,加强护理,即能痊愈。
若痛毒较重或出现并发症,要加强治疗措施,及时处理。
一、辨证论治麻疹为痴毒引起,治疗方法以解毒为主,按其疹前、出疹、疹回的不同时期,采用宣透、清热、养阴之法。
虽然麻疹的临床表现有顺证和逆证区别,但也要根据不同的出疹过程应用宣、清、养三大法则,以因势利导,祛邪助正。
对于并发的险逆证,需在三法的基础上,辨证治疗。
1.顺证(1)疹前期(从发病到麻疹透布,为期3天):初起身热,咳嗽流涕,泪水汪汪,倦怠思睡,身热逐渐升高,发热第2〜3天,口颊黏膜出现柯氏斑,舌苔薄白或薄黄。
此邪留肺经,欲从外泄。
治法:辛凉宣透。
方药举例:清解透表汤加减。
牛劳子、连翘、豆豉各IOg,葛根、荆芥各6g,升麻、蝉蜕各5g,甘草3g。
麻疹的中医治疗
麻疹是由麻疹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恶寒,咳嗽咽痛,鼻塞流涕,泪水汪汪,羞明畏光,口腔两颊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周身皮肤依序布发红色斑丘疹,皮疹消退时皮肤有糠状脱屑和棕色色素沉着斑为特征。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6个月至5岁发病率较高,容易并发肺炎。
病因病机
病因:感受麻疹时邪。
主要病变在肺脾。
诊断要点
1.易感儿,流行季节,近期有麻疹接触史。
2.初期发热,流涕,咳嗽,两目畏光多泪,口腔两颊黏膜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
3.典型皮疹自耳后发际及颈部开始,自上而下,蔓延全身,最后达于手足心。
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可散在分布,或不同程度融合。
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褐色色素沉着。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鼻、咽、。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治疗进展【关键词】慢性荨麻疹中医疗法综述慢性荨麻疹属中医“ 瘾疹”范畴,中医认为与素体禀赋不足、外感风湿热或饮食生活失调有关。
慢性荨麻疹由于病因复杂,较棘手,目前西医治疗仍以抗组胺类药物为主,停药易复发,中医则强调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无风无湿不痒”。
《内经》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记载,又“心主血”。
认为此类疾病多为“湿热隐于血,外受风邪所致”,故可从风、湿、气血三方面论治。
1从风论治[1]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善行数变,易袭肌表,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气滞则血瘀,血瘀则脏腑功能失调,终致机体正气受损,无力驱逐内袭之风,使风邪留恋不去,而致“风团”迁延不愈,皮疹此起彼伏。
张云平[2]采用活血祛风汤治疗慢性荨麻疹,治疗组66例服用自拟中药活血祛风汤,对照组50例,予扑尔敏4mg,维生素C 0.2g,葡萄糖酸钙0.5g,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阮一民等[3]用加味消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42例,服药期间停用抗过敏药物。
对照组予西替利嗪、酮替芬、雷尼替丁口服。
治疗组总有效率90.5%,复发率9.5%,明显优于对照组。
田侃等[4]用祛风止痒汤为主治疗慢性荨麻疹60例,对风热型、风寒型荨麻疹有效率分别为85.0%、92.0%。
王均[5]采用黄芪祛风汤治疗慢性荨麻疹48例,有效率87.5%。
林沛君等[6]用防风通圣丸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总有效率为90.7%。
田刚[7]用四物消风饮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总有效率为90.0%,王红亮[8]用补血消风散治疗荨麻疹54例,治愈29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4%。
陈红[9]、施向红[10]、刘真[11]、周琳[12]等都采用玉屏风散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总有效率分别为77.3%、94.2%、95.8%、95.0%。
孙子玲等[13]用玉屏风散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3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玉屏风散加减治疗组和西替利嗪对照组。
黄虹教授从脾胃论治小儿丘疹性荨麻疹经验
黄虹教授是一位中医专家,他以其在脾胃论治小儿丘疹性荨麻疹方面的经验而闻名。
以下是对他的经验的简要介绍。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消化系统的核心,其功能主要包括运化水谷、输布营养和排
清废物。
脾胃功能的失调被认为是小儿丘疹性荨麻疹的主要原因之一。
黄虹教授提出了一种基于脾胃论治的治疗方案,旨在调整脾胃功能、改善体内湿热等
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小儿丘疹性荨麻疹的目的。
黄虹教授强调了饮食的重要性。
他认为,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调理脾胃功能非常重要。
他建议患儿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和过热的食物,尽量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增加饮食
中的蔬菜和水果摄入量。
黄虹教授推荐了一些中药来调理脾胃功能。
他认为,中药可以调理体内的湿热,改善
消化功能,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一些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升麻、白术等。
黄虹教授指出,小儿丘疹性荨麻疹也与情绪紧张和过度劳累等因素有关。
他建议患者
尽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过度激动,并进行适当的休息和放松。
黄虹教授的治疗方案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根据他的观察,在接受他
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丘疹数量减少,且复发的概率较低。
需要指出的是,黄虹教授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每个患者的体质和
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治疗方案也需要因人而异。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
首先,中医认为荨麻疹是由于外感风寒、湿热等病邪侵袭所致,也与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因此,治疗荨麻疹
首先要解表散寒、清热燥湿,中药常用薄荷、连翘、金银花等具有
解表散寒、清热利湿的药物,以清除体内的病邪,调整体内环境。
其次,中医强调荨麻疹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辨证
施治。
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荨麻疹的发病也有所差异,因
此在治疗荨麻疹时,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比如对
于气滞血瘀型的患者,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红花等进
行调理;对于湿热郁结型的患者,可以选用石膏、栀子等清热利湿
的中药进行调理。
此外,中医治疗荨麻疹还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荨麻疹的发病与饮食、作息等生活习惯有关,因此在治疗
荨麻疹时,医生会指导患者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充
足的睡眠等。
总之,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是综合运用中药调理、辨证施治
和调整饮食生活方式,从根本上调理人体,改善体质,达到治疗荨麻疹的目的。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方法独特,疗效确切,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重视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早日康复。
老中医治荨麻疹的经验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过敏症状,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是由于
人体内虚实不调、气血运行障碍、感邪致病等因素所致。
根据中医经验,荨麻疹的治疗需要从病因、症状、体质等多个方面入手,以下为
老中医治疗荨麻疹的一些经验:
1. 调节体质:中医认为体质虚弱或过于亢奋均易患上荨麻疹,
因此要针对患者的体质进行调节。
对于体质虚弱的人可采用益气补血、滋阴润燥的中药来调节;对于体质过于亢奋的人可采用清热解毒、平
肝降火的中药来调节。
2. 药物治疗:中药治疗荨麻疹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活血祛
瘀等方面的药物可选。
具体的药物配方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以及症状
来调配。
3. 调整饮食:中医认为荨麻疹与饮食过敏有关,因此应注意调
整饮食。
刺激性、辛辣、油腻、冷热不均的食物应当避免,多吃清淡
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粥类等。
4. 调整生活作息:荨麻疹还与生活作息紊乱有关,应当保证规
律的生活作息,保持足够的睡眠和运动。
中医治疗荨麻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患者应
当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遵循医嘱进行治疗。
荨麻疹又称“风疹块”,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疾患。
皮肤突然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淡红色或苍白色疹块,有的象丘疹,有的成片成块,高出皮面,边缘清楚,局部瘙痒难忍,此起彼伏,反复发作,或缠绵数月、数年不愈。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粘膜过敏性反应,其特征为:具有剧痒的一过性局限性水肿性发疹。
其病因复杂,包括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因子,如食物(特别是虾、蟹、牛奶等蛋白质类),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痢特灵等),寄生虫(如蛔虫),病灶(如蛀牙、扁桃体炎中的细菌产物),吸入物(如花粉,羽毛)等。
根据病程的长短,可分急、慢性两种,急性经过1~2周左右就可痊愈,慢性的可反复发作数月,甚至数年。
荨麻疹根据山东淄博古方中医疑难病研究所多年临床治疗经验,治疗荨麻疹辨证分型病症分析:
血虚风燥:皮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重;可伴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舌质淡红苔白而少津,脉沉细。
当归加减:
当归15克、川芎15克、熟地15克、白芍10克配备古方玉风散进行治疗,1个疗程可彻底治愈。
荨⿇疹中医的辩证与治疗⼀、荨⿇疹中医的认知 祖国医学称荨⿇疹为⿁饭疙瘩、风(痦癱)、风疹、瘾疹、风疹块、风瘙瘾疹、⾚疹、⽩疹。
⾎管性⽔肿归于⾚⽩游风、风注等范畴。
瘾疹之名,始见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痹癌疹”。
古⼈形象地将其描述为:形如⾖瓣、堆累成⽚、来时⽆影、去⽽⽆踪。
及⾄隋朝,巢元⽅认为,病机主要在于卫弱表虚,汗出伤风,风热⾊⾚,风寒者疹⽩。
此后《医宗⾦鉴)、《外科症治全书》病机论述均有鉴于此。
怠到明清,对该病认识可谓是蔚然⼤观。
朱丹溪从脾脏论治,认为病机为风湿犯脾,⼊⾥化⽕⽽成。
《证治准绳·疡医》主张理应师从仲景,按六经辨证,以⼤柴胡汤、防风通圣散等分⽽治之。
程钟龄提出风瘙痒证有外燥、外寒、内热、⾥虚不⼀,治疗可选川芎茶调散、惺惺散、解毒汤、理中汤不同。
古⼈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些有效的验⽅、外⽤药,如矾⽯煎⽔、⽯楠汁、百部酒外擦,还可施以曲池⽳针灸。
近代中医对荨⿇疹的研究也取得了很⼤成绩。
从经典⽅剂到验⽅、从临床观察到借助于现代医学技术纵深研究。
研究中发现⿇黄、防⼰、丹⽪、苦参、防风、黄芩等单味中药,葛根貮、丹⽪酚等中药单体,防风乌蛇⽌痒丸等中成药均有抗过敏的作⽤,⽤于治疗寻⿇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他疗法如药浴、⽔针、体针、⽿针等也极⼤地丰富了荨⿇疹的治疗⼿段。
总之科学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们对荨⿇疹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尽管现在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对症治疗,但我们深信在不远的将来必定有更为理想的治疗⼿段。
⼆、荨⿇疹中医病因 1. 风邪外袭本病发病多与外感风邪有关。
素体禀赋不耐,表虚卫外不固,则易为风邪侵袭。
风为百病之长,常夹寒、夹热等邪⽓侵犯机体。
汗出当风,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郁于⽪⽑肌媵之间,产⽣风寒、风热表证。
2. 脾胃湿热饮⾷不节,过⾷腥荤发物,或肠道素有寄⽣⾍,皆可使脾胃运化失调、湿热蕴结,复感风邪,则风、湿、热、邪郁于肌肤胰理⽽致本病。
『麻疹』中药方--麻疹中医疗法大全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
本病传染性强,多流行于冬春季节。
自麻疹减毒活疫苗应用以来,发病年龄推迟,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大幅度下降。
目前发病以散发为主,周期流行特征消失,重症麻疹减少,轻型、不典型麻疹增多。
中医因本病疹点高出皮肤,如触麻粒,故名麻疹,属温病范畴。
辨证论治1.顺证(1)疹前期[证候] 从开始发热到出疹3天左右。
热势渐升,咳嗽,流涕,目赤畏光,泪水汪汪。
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 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方药] 宣毒发表汤。
主要药物:升麻、葛根、荆芥、防风、枳壳、薄荷、木通、连翘、牛蒡子、竹叶、前胡、桔梗、甘草。
若高热无汗加浮萍,以助透疹散邪;咽痛明显加马勃、射干,以散风热、清肺利咽;热不高、无汗,冬季患病者可重用荆芥、苏叶、防风辛温解表。
(2)出疹期[证候] 皮疹从见点到透齐3天左右。
发热不退,咳嗽加剧,疹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头面、胸背、腹部、四肢,最后手掌足底见疹,即为出齐,疹色呈暗红色的斑丘疹。
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 清热解毒,佐以透发。
[方药] 清解透表汤。
主要药物: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升麻、葛根、蝉衣、紫草、西河柳、甘草。
若疹点红赤、紫暗、融合成片者,加生地黄、牡丹皮清热凉血;壮热、烦躁、口渴者,加生石膏、山栀、黄连清热泻火;咳嗽甚,加桔梗、桑白皮、杏仁清肺化痰;齿衄、鼻衄,加藕节炭、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证候] 从疹点透齐至收没3天左右。
发热渐退,咳嗽减轻,疹点依次渐回。
疹退处皮肤呈糠状脱屑,留有色素沉着。
舌质红,少津,苔少,脉细弱或细数。
[治法] 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方药] 沙参麦冬汤。
主要药物: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桑叶、扁豆、甘草。
若余热不清加地骨皮、银柴胡,以清肺退虚热;胃纳不香加山药、谷麦芽、神曲以健脾消食;大便干结加全瓜蒌、火麻仁以润肠通便。
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一、概述荨麻疹作为皮肤科的常见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黏膜出现大小不等的局限性水肿性风团,伴随剧烈瘙痒,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困扰。
由于其病因复杂且多样,约四分之三的患者难以明确具体病因,这进一步增加了治疗和预防的难度。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荨麻疹的发病机理主要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类。
免疫性荨麻疹多与变态反应相关,其中组织胺是最主要的致病介质。
而非免疫性荨麻疹则多由某些物质刺激机体产生过敏毒素或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引发。
西医治疗荨麻疹主要依赖于抗过敏和对症治疗,尽管作用迅速,但往往存在停药后易复发的问题。
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则基于其深厚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认为荨麻疹的发病与风邪、湿热等内外因素密切相关,治疗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史及临床表现,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方法多样,包括内服中药、针灸、拔罐等,其优势在于作用持久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随着中西医结合理念的不断深入,中西医结合治疗荨麻疹已成为一种趋势。
通过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也降低了复发率。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并重点探讨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通过深入分析荨麻疹的病因、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也为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荨麻疹的定义与流行病学特点中医称其为“瘾疹”或“风疹块”,西医则定义为一种皮肤血管反应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小血管暂时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导致局部水肿,并在皮肤上形成大小不等的团块状隆起,这些隆起通常呈现为鲜红色或苍白色,并伴有明显的瘙痒感。
荨麻疹的发作常伴随着剧烈的瘙痒,使得患者饱受其苦。
从流行病学特点来看,荨麻疹是一种相当常见的皮肤病,其发病率在不同年龄段均有所体现,整体发病率为15。
尽管大多数荨麻疹病例的具体原因难以确定,但过敏体质的人群往往更容易发病。
慢性荨麻疹中医辨治研究概况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难治病,是指皮肤黏膜由于暂时性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的局限性水肿。
通过综合近年来文献报道的中医对该病的辨证分型、临床用药等方面内容,为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提供一定的参考。
标签:慢性荨麻疹;中医辨治;综述荨麻疹,俗称风团块,属中医“瘾疹”范畴。
目前西医学认为荨麻疹病因复杂,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精神负担,治疗也比较棘手,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尤其是慢性荨麻疹,西医治疗本病常选用抗组胺药物,起初症状可控制,但长期治疗效果不佳,而中医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经整理分析,发现慢性荨麻疹中医辨治首要辨虚实。
根据各代医家经验及对辨证的分型,现将其经验总结归纳,将慢性荨麻疹分为实证和虚证来综述如下。
1实证11风寒束表证《诸病原候论·风瘙身体瘾疹候》有记载:“邪气客于肌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痒疹”。
证见:风团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舌淡苔白。
高媛媛等[1]认为该型当以疏散风寒,调和营卫,常予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防风、黄芪、桂枝、炒白术、麻黄、白芍、生姜、大枣等),酌情加白鲜皮,海桐皮、刺蒺藜等祛风止痒之品。
张作舟[2]治此证以疏散风寒,解表止痒为治疗原则,方以麻黄汤基本方加入疏风合血药物组成麻黄祛风汤(荆芥、麻黄、防风、桔梗、当归、杏仁、白鲜皮、羌活、刺蒺藜)。
12风热犯表证《诸病原候论》曰:“若赤轸者,由凉湿折于肌中之热,热结成赤轸也,得天热则剧,取冷则灭也”。
本证多由禀赋不耐感受风寒之邪入里化热而致。
证见风团鲜红,灼热剧痒,遇热加重,得冷则减,可伴发热恶寒,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陈潍等[3]治疗风热犯肺型慢性荨麻疹治疗以疏风清热,予以消风散加减(牛蒡子、荆芥、防风、蝉蜕、苦参、苍术、木通、生地黄、火麻仁)。
唐定风[4]治疗风热型慢性荨麻疹,治疗以疏风散寒,自拟防风消疹汤(黄芪、地骨皮、牡丹皮、防风、桑白皮、赤芍、地黄、僵蚕、蝉蜕、甘草)。
荨麻疹的中医治疗方法如下:1、汤药疗法(1) 防风乌梅汤(《中医学报》)祛风清热专家意见:治疗荨麻疹,风热犯表,风团色鲜红,灼热,遇热则皮疹加重,瘙痒剧烈。
准备原料:防风9克,乌梅6克,甘草3克。
自己动手:每日1剂,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早、晚温服。
秘诀:方中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乌梅收敛生津,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防风有解热、镇痛、镇静和抗惊厥、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乌梅具有钙离子拮抗作用,治疗皮肤过敏。
(2) 桂枝汤(《伤寒论》)疏风散寒专家意见:治疗荨麻疹,风寒束表,风团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冬重夏轻。
准备原料:桂枝、白芍、生姜各9克,甘草6克,大枣12枚。
自己动手:每日1剂,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早、晚温服。
秘诀:方中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散寒止痛,白芍养血柔肝、敛阴收汗,生姜散寒解表,大枣补中益气,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效。
2、药膳疗法(1) 使君猪肉(《皮肤病妙用中药》)消食化积,健脾杀虫专家意见:治疗荨麻疹,虫积伤脾,泛发风团,瘙痒,或兼脐周腹痛。
准备原料:使君子9克,山楂18克,瘦猪肉90克。
自己动手:先将猪肉洗净、切小块,使君子去壳取肉、捣烂;再将山楂加水2 000毫升,煎煮滤取药液1 500毫升;最后将使君子、猪肉放人山楂水中,小火煮至肉熟烂,捞出使君子即可。
每日1剂,1次服完。
秘诀:方中使君子杀虫消积;山楂健脾胃、消食积、散瘀血;瘦猪肉主要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B2,磷,钙,铁等,能滋阴、润燥、补血。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使君子有驱蛔虫、驱蛲虫的作用(2) 姜醋木瓜(《皮肤病妙用中药》)祛风除湿专家意见:治疗荨麻疹,风湿蕴结,风团大小不一,肿胀明显,面部血管性水肿,痒甚。
准备原料:米醋100毫升,木瓜60克,生姜9克。
自己动手:将木瓜、生姜洗净,与米醋共放入沙锅中,用小火煎煮,待醋干时,取出木瓜食用。
荨麻疹患者如何通过中医治疗?荨麻疹,这个让人烦恼不已的病症,常常困扰着许多朋友。
它发作起来,皮肤上会突然出现一块块红肿、瘙痒的斑块,不仅影响美观,更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那么,对于荨麻疹患者来说,中医治疗或许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有效途径。
中医认为,荨麻疹的发病与人体内部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
常见的病因有风邪侵袭、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血热生风等。
因此,中医治疗荨麻疹,并非仅仅针对皮肤表面的症状,而是从整体出发,调理身体内部的平衡,达到治本的目的。
首先,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荨麻疹的重要方法之一。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开出个性化的中药方剂。
比如,如果是风邪侵袭导致的荨麻疹,可能会用到祛风止痒的中药,如荆芥、防风、蝉蜕等;若是脾胃虚弱,常用的有白术、茯苓、山药等健脾祛湿的药物;对于气血不足的患者,当归、熟地、黄芪等补气血的中药则会派上用场;而血热生风型的荨麻疹,可能会用到生地、赤芍、丹皮等清热凉血的药材。
除了中药内服,中医的外治法在治疗荨麻疹方面也有不错的效果。
其中,中药熏洗就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将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作用的中药煮水,然后用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适宜后再进行浸泡清洗。
这样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缓解瘙痒症状。
另外,针灸治疗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曲池、血海、足三里等,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从而减轻荨麻疹的发作。
在饮食方面,中医也有相应的调理建议。
荨麻疹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发物等刺激性食物。
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等容易助热生风,加重病情;油腻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行;生冷食物则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水湿内生;发物如海鲜、羊肉、竹笋等,可能会诱发或加重荨麻疹。
相反,患者可以多吃一些具有健脾祛湿、清热凉血作用的食物,如薏米、绿豆、冬瓜、莲藕等。
情志因素在荨麻疹的发病和治疗过程中也不容忽视。
中医认为,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