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测量值
- 格式:xls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2
7岁以下儿童体重、身高、头围、胸围正常值身体检查/健康评估加强营养及适当补钙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健康加强营养, 维生素AD滴剂,葡萄糖酸钙正常无异常母乳喂养,适当添加辅食[教学要求](1)掌握小儿身体评估特点;老年身体评估特点。
(2)熟悉小儿年龄分期;小儿体格生长评估;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
(3)了解老年人衰老表现;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量表的应用。
[教学重点]小儿身体评估特点;老年身体评估特点。
[教学难点]小儿体格生长评估;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
[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小儿健康评估儿童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我国有近3亿0~14岁小儿,约占总人口的23%。
增强儿童体质,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前提。
因此正确评估儿童的健康状况是一项不可欠缺的重要工作。
一、小儿年龄分期及意义小儿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发育是小儿的基本特点。
从受精卵到发育结束,可人为地划分为7个不同阶段或年龄期,从而有利于掌握健康评估的重点。
(1)胎儿期:从精子与卵子结合、新生命的开始,直到小儿出生为胎儿期。
遗传因素及孕期健康水平均能影响胎儿的发育。
(2)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到刚满28天为止的4周为新生儿期。
小儿开始独立生活,内外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由于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还不成熟,因此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3)婴儿期:从出生到满1周岁以前为婴儿期。
这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容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后半年易患感染性疾病。
(4)幼儿期:1周岁以后到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此时小儿生长发育稍减慢但活动范围增大,易发生意外创伤和中毒,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多。
(5)学龄前期:3周岁以后到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此阶段生长速度较慢,防病能力有所增强,仍可发生传染病和各种意外,并易患免疫性疾病。
(6)学龄期:从6~7岁入学起到12~14岁进入青春期为止为学龄期。
2019婴儿身高体重标准表(1岁-7岁宝宝身高体重对比表)
根据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国家卫生部妇社司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制订了《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该标准已于2009年6月2日由卫生部正式公布。
男孩和女孩的发育情况不同,家长可参考以下表格数据,看看孩子的身高体重是否正常。
需要注意的是,以下数据并非绝对标准,只要孩子的身高体重值在正常范围内,身体无异常病症,家长不必过分担心。
表1 7岁以下男童身高(长)标准值(cm)
表2 7岁以下女童身高(长)标准值(cm)
7-12月体重(公斤)=出生体重(或3公斤)+月龄×(公斤)
2-10岁体重(公斤)=年龄×2+7(或8)
婴幼儿身高标准的增长规律:
足月儿身长平均为50厘米,出生后第一年大约增长25厘米,所以一岁时大约是75厘米;以后每年大约平均增长5厘米,因此2—12岁以后小儿身长(厘米)=年龄×5+75(厘米)。
凡身高超过标准10%或不足10%者就算不正常。
中国7岁以下儿童重量指数的生长规律及参照标准建立宗心南;李辉;武华红【摘要】目的分析中国7岁以下正常儿童重量指数(PI)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制定0~2岁儿童PI的参照标准及生长曲线.方法体重和身高测量值来自2005年"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根据体重和身高测量值计算PI值[体重(kg)·身长-3(m-3)],并建立7岁以下正常儿童PI数据库.分析PI在各主要百分位(P3、P50及P97)上的变化规律,比较PI在性别和城郊群体水平上的差异.以3岁以下儿童为参照人群,采用LMS方法建立PI参照值及标准化曲线,模型构建使用LMS Pro软件.选择"转换年龄"模式,具体参数:男性自由度L-M-S=3-11-6,POWER=0.05及OFSET=0.10;女性自由度L-M-S=3-11-4,POWER=0.05及OFSET=0.15.结果0~7岁儿童总样本量为138 775名,其中城区69 760名(男34 901名,女34 859名),郊区69 015名(男34 650名,女34 365名),男女及城郊样本量各半,各年龄组1 496~1 666名.0~2岁儿童曲线拟合的数据:男23 703名,女23 625名,每年龄组1 512~1 622名.①PI随年龄增长先攀升,2~3月龄达峰值,然后急速下降,2岁以后趋缓,并随年龄增长持续缓慢下降.男女间、城郊间差异均不明显;但在1月龄至3岁,男性略高于女性,1~6月龄及2~3岁时郊区略高于城区.②采用百分位和标准差单位两种表达形式给出0~2岁儿童数值及标准化生长曲线图.结论本研究分析了中国7岁以下正常儿童PI的生长规律,建立了0~2岁儿童PI的参照标准及生长曲线,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PI奠定基础.%Objecitve To describe the ponderal index ( PI ) growth patterns of Chinese children younger than 7 years old and establish the standardized PI growth curves for infants younger than 2 years old.Methods Weight and height measurements came from the National Growth Survey of Children under 7 years of age in the Nine Citiesof China ( NGSCNCC ) in 2005, and PI was calculated as weight/( height3 ) ( kg · m-3 ).The database of PI was established.The PI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mpirical percentiles ( P3 , P50 and P97 ) were analyzed and the differences on PI were compared between genders, urban-rural areas and ages.The PI growth curves were constructed based on urban children younger than 3 years old from the 2005 NGSCNCC using the Cole's LMS method for fitting.The LMS Pro software was employed and the parameters for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 degree of freedom in boys was LMS = 3-11-6, POWER = 0.05 and OFSET = 0.10; in girls LMS = 3-11-4.POWER = 0.05 and OFSET = 0.15.Results A total of 138 775 children aged 0 to 7 years were enrolled, including 69 760 in urban area( 34 901 boys and 34 859 girls ) and 69 015 in rural area( 34 650 boys and 34 365girls ).There were 1 496 to 1 666 children in each age group.PI rised with age increased, reached the peak at 2 - 3 months of age , then rapidly declined and decreased slowly at preschool age in urbanrural areas.For example, PI of boys in urban area at birth was 26.03.reached the peak 28.29 at 2 - 3 months of age, then declined to 17.38 at 2 -2.5 years of age , decreased to 12.99 at 6 - 7 years of age.Overall.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exes or urban-rural areas , hut at 1 month to 3 years of age PI was slightly higher in boys than that in girls, at1 -6 months and 2 - 3 years of age PI was slightly higher in rural than in urban children.PI growth curves were given for Chinese children aged 0 to 2 years by two forms, percentiles and standard deviation scores including 23 703boys( excluded 18 boys ) and 23 625 girls ( excluded 17 girls ).ConclusionsThe study described the PI growth patterns of Chinese children and established the standardized PI growth curves which may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clinical practice and further explorations on the related issues in this field.【期刊名称】《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年(卷),期】2011(006)002【总页数】6页(P120-125)【关键词】儿童;重量指数;参照值;生长曲线【作者】宗心南;李辉;武华红【作者单位】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研究室,北京,100020;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研究室,北京,100020;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研究室,北京,100020【正文语种】中文重量指数(ponderal index, PI)是一个反映体重和身长(身高)综合作用的指标。
九市城区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测量参考值(2005)Anthropometric observed data for urban boys and girls under 7 years old in 9 cities in China (2005)男(boys)年龄组体重(Wt) 身高(Ht) 头围(Hc) 胸围(Cc) (Age group)Mean SD Mean SD Mean SD Mean SD 0~3d 3.33 0.39 50.4 1.7 34.5 1.2 32.9 1.51mo~ 5.11 0.65 56.8 2.4 38.0 1.3 37.5 1.92mo~ 6.27 0.73 60.5 2.3 39.7 1.3 39.9 1.93mo~ 7.17 0.78 63.3 2.2 41.2 1.4 41.5 1.94mo~ 7.76 0.86 65.7 2.3 42.2 1.3 42.4 2.05mo~8.32 0.95 67.8 2.4 43.3 1.3 43.3 2.16mo~ 8.75 1.03 69.8 2.6 44.2 1.4 43.9 2.18mo~ 9.35 1.04 72.6 2.6 45.3 1.3 44.9 2.010mo~ 9.92 1.09 75.5 2.6 46.1 1.3 45.7 2.012mo~ 10.49 1.15 78.3 2.9 46.8 1.3 46.6 2.015mo~ 11.04 1.23 81.4 3.1 47.3 1.3 47.3 2.018mo~ 11.65 1.31 84.0 3.2 47.8 1.3 48.1 2.021mo~ 12.39 1.39 87.3 3.4 48.3 1.3 48.9 2.02.0y~ 13.19 1.48 91.2 3.8 48.7 1.4 49.6 2.12.5y~ 14.28 1.64 95.43.9 49.3 1.3 50.7 2.23.0y~ 15.31 1.75 98.9 3.8 49.8 1.3 51.5 2.33.5y~16.33 1.97 102.44.0 50.2 1.3 52.5 2.44.0y~ 17.37 2.03 106.0 4.1 50.5 1.3 53.4 2.54.5y~ 18.55 2.27 109.5 4.4 50.8 1.3 54.4 2.65.0y~ 19.90 2.61 113.1 4.4 51.1 1.3 55.5 2.85.5y~ 21.16 2.82 116.4 4.5 51.4 1.3 56.6 3.06~7y 22.51 3.21 120.0 4.8 51.7 1.3 57.5 3.3备注:1.此表来源:《2005年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由中国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首都儿科研究所主编。
秦淮区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情况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对秦淮区2005年儿童体格发育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以掌握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的变化规律。
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调查秦淮区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状况,包括体重、身高(长)、坐高(顶臀长)、头围、胸围5项指标;分男、女22个年龄组(初生组由市所承担,秦淮区实际调查21个年龄组),男童765人,女童705人,共1 470人。
结果:儿童体格发育水平较10年前有明显提高,各年龄组体重、身高(长)与1995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超过WHO推荐指标以及2005年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1];部分年龄组超过2005年中国九城区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测量值[2]。
结论:本调查显示秦淮区儿童l0年来体重、身高(长)增幅明显,且体重增幅大于身高(长)。
关键词:儿童;体格发育;体重;身高儿童体格发育水平不仅是反映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卫生部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每10年在9个城市进行一次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先后于1975年、1985年、1995年和2005年进行了4次同样地区、同样方法的调查,以连续动态观察和掌握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和体格发育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南京市秦淮区于2005年6月~7月进行了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
现将儿童体重、身高(身长)资料整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数据来源于2005年秦淮区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从出生(3 d内)至不满7周岁,按性别分22个年龄组(初生组由市所承担,秦淮区实际调查21个年龄组),男765人,女705人,共1 470人。
1.2 方法:根据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下发的“2005年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实施方案,由南京市统一制定了调查实施方案和细则,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原则上与1995年儿童体格调查点一致。
根据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国家卫生部妇社司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制订了《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该标准已于2009年6月2日由卫生部正式公布。
男孩和女孩的发育情况不同,家长可参考以下表格数据,看看孩子的身高体重是否正常。
需要注意的是,以下数据并非绝对标准,只要孩子的身高体重值在正常范围内,身体无异常病症,家长不必过分担心。
表1 ? ? 7岁以下男童身高(长)标准值(cm)注:表中3岁前为身长,3岁及3岁后为身高表3 ? ? 7岁以下男童体重标准值(kg)表2 ? ? 7岁以下女童身高(长)标准值(cm)注:表中3岁前为身长,3岁及3岁后为身高表4 ? ? 7岁以下女童体重标准值(kg)说明:“中位数”,表示处于人群的平均水平;如果在“-1sd~中位数~+1sd”即:中位数上下一个标准差范围之内,属于“正常范围”,代表了68%的儿童;如果在“(-2sd~-1sd)或者(+1sd~+2sd)”即:中位数上下两个标准差范围之内,则定义为“偏矮(高)”,代表了27.4%的儿童;如果在“(-3sd~-2sd)或者(+2sd~+3sd)”即:中位数上下三个标准差之内,则定义为“矮(高)”,代表了4.6%的儿童。
极少儿童在三个标准差(<-3sd>+3sd)之外(比例小于0.5%)。
宝宝身高体重标准表计算方法身高、体重是衡量小儿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的一项重要指标。
现将小儿正常身高、体重标准计算公式方法介绍如下:婴幼儿体重标准测量公式:1-6个月时体重(公斤)=出生体重(或3公斤)+月龄×0.6(公斤)7-12月体重(公斤)=出生体重(或3公斤)+月龄×0.5(公斤)2-10岁体重(公斤)=年龄×2+7(或8)婴幼儿身高标准的增长规律:足月儿身长平均为50厘米,出生后第一年大约增长25厘米,所以一岁时大约是75厘米;以后每年大约平均增长5厘米,因此2—12岁以后小儿身长(厘米)=年龄×5+75(厘米)。
《7岁~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发育等级界值》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与项目编号、参与单位、简要起草过程、主要起草人及其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来源于国家卫生计生委《2010年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卫政法函{2010}162号),项目编号为20100504。
本项目的参与单位是: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拟定)。
自国家卫生计生委项目下达后成立起草小组,回顾以往从事学生身高标准研究经验,确定本标准的内容、制定策略方法。
沿用国际公认的身高等级划分标准,即将生长发育水平分成5个等级,-2SD以下属下等,-2SD到-1SD属中下等,±1SD属中等,+1SD到+2SD属中上等,+2SD以上属上等;对象覆盖7~18岁儿童青少年。
制定合理、准确的标准及相关技术参数,需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选好参照人群,使标准能充分反映亚裔儿童少年的种族遗传特征;二,使用LMS平滑曲线技术,使界值点(c ut-offs)合理分布。
根据这些思路,标准的制定按以下步骤完成:遴选参照人群→LMS备选界值点。
参照人群(reference population):是决定所制定筛查标准是否准确,能否在灵敏性、特异性方面达到要求的关键。
“适宜”的参照人群,首先应和目标人群有相同/相近的种族遗传特征;其次,应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有人群代表性。
按WHO专家的建议,该人群在调研属性(应来自横剖面现况调查)、年龄覆盖面、抽样随机化,测试方法等方面统一规范,对各性别-年龄组的人数、样本的社会人口属性等也应有严格要求。
界值点(cut-offs):用来判断某个体是否属于某性质、某种程度营养不良的“阈值”。
≤该值,“是”;>该值,“不是”;由此为作出正确的判断提供一个统一、规范的依据。
儿童青少年正在旺盛生长,界值点不能只依据某一点而定,须建立一个由身高在不同性别-年龄组的界值点组成的曲线来反映。
本标准的起草人有:马军、邹志勇、徐济达、王宏、尹小俭、张琳(拟定)。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体格评价一、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1、身长(length)身长为头部、脊柱与下肢骨骼长度的总和。
新生儿出生时仅50厘米。
0〜6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2.5厘米,7〜12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1.5厘米,生后第2年身长共增长10厘米左右,以后儿童身高(height)每年增长值波动在5〜7.5厘米左右。
接近青春期儿童身高每年增长达8 厘米左右,女童较男童略早开始2年。
身高估算公式:2〜10岁儿童身高(厘米)=年龄X 7 + 702、体重(weight)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3公斤,6个月内婴儿体重每月平均增长600克〜700克,6〜12个月体重每月平均增长250克〜300克,之后儿童体重每年增长约2公斤。
接近青春期儿童体重每年增长可达6公斤左右。
体重估算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于6月婴儿体重=出生体重(公斤)+月龄x 0.77〜12月婴儿体重=6(公斤)+月龄x 0.251〜10岁儿童体重(公斤)二年龄X 2 + 7(或8)3、头围(head circumference) 新生儿出生时头围34 厘米,,1岁内增长迅速,上半年8 厘米,下半年4厘米,1岁时达46厘米。
1岁后增长速度减慢,2岁时48厘米。
若有头小畸形,提示脑发育不良;若头围过大,则要怀疑脑积水。
4、胸围(chest circumference)胸廓与肺的发育可以用胸围测量。
胸围在第一年发育最快,1〜1 岁半超过头围,第二年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平均增长3厘米,以后每年平均增加约1厘米。
5、上臂围(arm circumference)测量上臂围可以筛选营养不良儿童。
1〜5岁儿童上臂围多在12.5〜13.5厘米间,>13.5厘米示营养良好,<12.5厘米为营养不良。
6、坐高(sitting height)坐高指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坐高可显示躯干的生长。
儿童1岁后身高增加主要是下肢增长,坐高占身高的比例随年龄而降低。
儿童体格生长与评价儿童体格生长与评价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评估儿童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的过程,它是儿童健康发展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儿童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指标的检测与评估,可以了解儿童的生长情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下面将从儿童体格生长的指标、儿童体格评价的方法和意义以及儿童体格生长评价的应用角度进行详细介绍。
一、儿童体格生长指标1.身高:反映儿童的身体高度,常用单位是厘米。
身高的增长是儿童发育过程中最明显、最直观的变化之一,也是最易于观察和测量的指标之一2.体重:反映儿童身体的质量,常用单位是千克。
体重的增长是儿童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儿童健康的评估和饮食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3.头围:反映儿童头部的大小,常用单位是厘米。
头围的增长与儿童脑部的发育有关,是评估儿童脑发育和神经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
4.胸围:反映儿童胸部的大小,常用单位是厘米。
胸围的增长与儿童肺部和心脏的发育有关,是评估儿童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
二、儿童体格评价的方法和意义儿童体格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生长曲线图、身高与体重的百分位数和BMI指数等。
1.生长曲线图:将儿童的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指标与同龄儿童进行比较并绘制成曲线图,可以直观地了解儿童的生长状况。
生长曲线图通常按照年龄、性别和种族进行划分,能够提供详细的生长参考标准,帮助评估儿童是否存在发育迟缓、超重或肥胖等问题。
2.百分位数:儿童的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指标可以通过百分位数来表示。
百分位数是指将儿童的项指标与同龄儿童相比,确定其所处的百分比位置。
例如,一个身高百分位数为50%,意味着该儿童的身高处于同龄儿童中的中位数水平。
3. BMI指数:BMI(Body Mass Index)指数是用来评估儿童体重和身高之间关系的指标。
计算公式为体重(kg)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通过比较儿童的BMI指数与同龄儿童的平均值,可以评估儿童的体重状况,判断是否存在超重或肥胖等问题。
根据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国家卫生部妇社司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制订了《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该标准已于2009年6月2日由卫生部正式公布。
男孩和女孩的发育情况不同,家长可参考以下表格数据,看看孩子的身高体重是否正常。
需要注意的是,以下数据并非绝对标准,只要孩子的身高体重值在正常围,身体无异常病症,家长不必过分担心。
表1 7岁以下男童身高(长)标准值(cm)注:表中3岁前为身长,3岁及3岁后为身高表3 7岁以下男童体重标准值(kg)表2 7岁以下女童身高(长)标准值(cm)注:表中3岁前为身长,3岁及3岁后为身高表4 7岁以下女童体重标准值(kg)说明:“中位数”,表示处于人群的平均水平;如果在“-1sd~中位数~+1sd”即:中位数上下一个标准差围之,属于“正常围”,代表了68%的儿童;如果在“(-2sd~-1sd)或者(+1sd~+2sd)”即:中位数上下两个标准差围之,则定义为“偏矮(高)”,代表了27.4%的儿童;如果在“(-3sd~-2sd)或者(+2sd~+3sd)”即:中位数上下三个标准差之,则定义为“矮(高)”,代表了4.6%的儿童。
极少儿童在三个标准差(<-3sd>+3sd)之外(比例小于0.5%)。
宝宝身高体重标准表计算方法身高、体重是衡量小儿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的一项重要指标。
现将小儿正常身高、体重标准计算公式方法介绍如下:婴幼儿体重标准测量公式:1-6个月时体重(公斤)=出生体重(或3公斤)+月龄×0.6(公斤)7-12月体重(公斤)=出生体重(或3公斤)+月龄×0.5(公斤)2-10岁体重(公斤)=年龄×2+7(或8)婴幼儿身高标准的增长规律:足月儿身长平均为50厘米,出生后第一年大约增长25厘米,所以一岁时大约是75厘米;以后每年大约平均增长5厘米,因此2—12岁以后小儿身长(厘米)=年龄×5+75(厘米)。
凡身高超过标准10%或不足10%者就算不正常。
2024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的修订摘要目的建立中国7岁以下儿童的生长标准值。
方法横断面研究基千2015年儿童生长发育国家调查数据,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千2015年6—11月在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昆明9个城市调查7岁以下健康儿童83628名。
采用统一的测量工具按照统一的测量方法获得儿童体重、身长(身高)和头围的测量值。
采用基千偏度、位置和变异的曲线平滑方法建立7岁以下男、女童年龄的体重、年龄的身长(身高入年龄的头围、身长(身高)的体重、年龄的体质指数的生长曲线模型。
将新建立的生长标准各指标的标准差单位曲线与2009年参照标准进行比较。
结果制订出7岁以下男女童年龄的体重年龄的身长(身高入年龄的头围身长(身高)的体重年龄的体质指数的百分位数(P3、P10、P25、PSO、P75、P90、P97)和标准差单位(-3、-2、-1、O、+1、+2、+3)标准值。
与2009年参照标准相比,体重在PSO上差值为-0.1~0.4 kg,身长(身高汪PSO上差值为0.1~1.3 cm,头围在PSO上差值为-0.2~0.2cm, 身长(身高)的体重在PSO上差值为-0.2~0.5kg,体质指数在PSO上差值为-0.2~0.2kg/m2,主要差别表现在:5.0~<7.0岁女体重在+2s上高0.4~0.6 kg, 2.0~ <7.0岁男女身高在-2s上高0.4~1.4 cm, 5.0~ <7.0 岁男女体质指数在+2s上高0.1~0.3 kg/m2。
结论新建立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实现了对2009年参照标准的微小修订,可在全国范围内用于儿童生长监测与营养评估。
生长标准是儿童生长发育评价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2009年卫生部妇社司印发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t简称2009年参照标准I1 J, 该参照标准采用2005年国家儿童生长发育专项调查数据制订[2, 3 1 2015年最新一轮的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已从快速增长期进入到缓慢增长期[4, 5],近10年来我国儿童的生长潜力得到更为充分发挥,制订标准的样本人群变得更加理想,因此有必要对2009年参照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