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以礼待人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6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4.2 以礼待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4.2 以礼待人》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礼仪的基本知识,认识到以礼待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素养。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心。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自己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
他们对礼仪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做到以礼待人。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实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以礼待人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礼仪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礼仪的基本知识,知道以礼待人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素养,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礼待人。
3.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和谐人际关系,提高社会公德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礼仪的基本知识,知道以礼待人的重要性。
2.难点: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素养,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礼待人。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礼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以礼待人的看法和体会,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角色扮演法: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以礼待人的行为。
4.总结提炼法:在课程结束时,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提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讨论话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2.准备角色扮演的场景和剧本,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实践以礼待人的行为。
3.准备教学PPT,以便进行课件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礼仪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场景中的人是否做到了以礼待人?为什么?2.呈现(10分钟)介绍礼仪的基本知识和以礼待人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以礼待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4.2《以礼待人》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以礼待人》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课第二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礼仪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以礼待人。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做到以礼待人。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开始更加关注人际交往。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一些礼仪方面的问题,对于如何以礼待人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缺乏系统的礼仪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礼仪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礼仪的概念和重要性,知道以礼待人的基本要求。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以礼待人是一种美德,有利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礼仪的概念、重要性以及以礼待人的基本要求。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将礼仪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礼仪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礼仪故事,引发学生对礼仪的思考,导入新课。
2.学习礼仪:讲解礼仪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以礼待人的基本要求。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礼仪案例,让学生讨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礼仪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5.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场景,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以礼待人的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4.2《以礼待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4.2《以礼待人》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礼貌待人的重要性。
教材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引导学生认识礼貌待人的表现,以及不礼貌待人的后果,进而明白以礼待人的意义。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很好的实践性,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自己的看法。
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明确礼貌待人的重要性,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同时,由于网络的普及,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受到一些不礼貌行为的影响,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以礼待人,显得尤为重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礼貌待人的表现,知道不礼貌待人的后果,明白以礼待人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会以礼待人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热爱生活的价值观,增强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礼貌待人的表现,明白以礼待人的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以礼待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礼貌待人的思考,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讲解礼貌待人的表现,分析不礼貌待人的后果,让学生明白以礼待人的意义。
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不礼貌待人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后果,并提出改进措施。
4.情景模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实践以礼待人的行为。
5.总结提升: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以礼待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4.2《以礼待人》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以礼待人》是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礼节、礼仪、礼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以礼待人。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认识到了解礼仪、遵守礼仪、以礼待人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变化。
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同时,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了解礼仪、遵守礼仪、以礼待人,对于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礼仪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懂得在不同的场合遵守不同的礼仪规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以礼待人的意识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以礼待人的重要性,增强道德素养,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和礼貌用语。
2.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礼仪、以礼待人的意识和习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礼仪的短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解礼仪知识:讲解礼仪的基本知识和礼貌用语,让学生了解在不同场合如何使用礼貌用语,遵守礼仪规范。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与礼仪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以礼待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5.情景模拟: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模拟实践,运用所学的礼仪知识和礼貌用语。
思考:有些火说陌生人之间应该保持距离,也有人说陌生人也可以相互付出善意拉迟距离。
对此,你怎么看,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教师:待人礼为先,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
社会生活中,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材料二:“最萌鞠躬礼”这一温馨瞬间在网络上迅速走红。
这一场景发生在浙江省绍兴市中心医院,一个两岁的小男孩在病愈出院时,向照顾自己的护士长曹玲玲鞠了一躬,曹玲玲也立即回礼。
这一幕被一旁的医护人员拍了下来,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被大家称为“最萌鞠躬礼”。
更有细心的网友翻出一张百年老照片,照片中的老者是时任杭州广济医院院长的梅滕根先生,在巡查病房时也有小患者向他鞠躬致敬,他顺势弯腰回礼。
两张照片不仅人物动作相似,连背景也完美复制,上演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致敬。
这一幕不仅温暖了人心,也传递了医患之间尊重与关爱的美好情感。
思考:为什么这个小小的能够感动万千网友?礼节“鞠躬礼”真的那么重要吗?请谈谈你的想法......学生:教师:展现了医患之间的尊重与关爱。
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文明有礼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材料三:刚转行当网约车司机的陈诚,偶尔会因看错导航遭乘客埋怨。
回家他将经历和爱人说起时,也被10岁的女儿听到,暖心女儿给乘客写下纸条贴在车上“我爸人老实,一人担起我们家,希望您多一点包容和理解。
材料四:一妇女正带着一名小女孩过马路,见到有车辆驶来,两人下意识地停步打算退回。
车辆在斑马线前停下让行,两人过马路过程中,走到路中央的女孩向让行司机鞠躬致谢,又挥了挥手,接着跟妇女迅速通过了斑马线。
材料五:一对从工地归来的夫妇帕沾满泥的鞋弄脏地板,丈夫便脱下鞋进商店买东西,妻子则守在门口等待这种不用说出来的美好,就是教养,无关身份。
帕身上灰土弄脏车座宁愿坐地上,清理地铁上别人留下的垃圾。
第2课时 以礼待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礼是什么,文明有礼的重要性和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能力目标:懂得文明有礼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性,明白从语言、仪表、举止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并能在实践中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文明有礼意识,鼓励学生检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仪表,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素养
教学重点:文明有礼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情景设置法、探究活动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型:新授课
教课时:1课时
板书设计:
以礼待人⎩⎪⎨⎪⎧待人礼为先⎩⎪⎨⎪⎧礼是什么文明有礼的重要性⎩⎪⎨⎪⎧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做文明有礼的人⎩⎪⎨⎪⎧态度谦和、用语文明仪表整洁、举止端庄
在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故事)
一个年轻人要去张村,可他不认识去张村的路。
半路上遇见一位老人,年轻人喊道:
“喂,老头儿,这里离张村有多远?”老人脱口而出:“无礼!”年轻人足足走了五里的路程,也没有找到张村。
年轻人停下来想了又想,似乎悟出了什么。
思考:他悟出了什么?
教师明确:以礼待人是人际交往的最起码的要求。
做到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是我们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也是成功交往的条件之一。
引出课题《以礼待人》。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待人礼为先
(一)礼的含义
活动一:阅读教材——识礼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礼是什么?
教师明确: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社会生活中,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二)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活动二:情境讨论——文明有礼使人安身立命
(学生阅读教材P37“运用你的经验”)
1.思考:你认为小岩哪些地方做得不妥?应如何改进?
2.如果你是一起就餐的客人,你会有什么反应?会如何做?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讲述:1.到了就餐地后,“小岩抢先坐在沙发上,把脚放在茶几上,自顾自玩手机”,说明他不注意坐姿优雅,而且不注意帮家长操心聚餐安排;朋友来了后,不主动打招呼,“眼睛没离开手机”,说明他不尊重客人;“菜刚上齐,他就拿起筷子夹菜吃”,说明他不注意待客礼仪,请客人先吃菜;妈妈提醒他,他“很生气”,说明他不懂得以礼待人。
正确做法是:客人来之前查看饮食安排、注意坐姿端正,客人来时主动与客人
打招呼;就餐时应先请客人动筷子。
2.如果我是一起就餐的客人,我会觉得小岩缺乏道德修养和交际能力,而且觉得他根本就不尊重我;我可以找个借口早点离开,或者以后不参加这种有小岩参加的聚会。
教师总结:文明有礼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所以,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活动三:情境体验——文明有礼促和谐
(学生阅读教材P38“探究与分享”)
思考:同学们说出了对文明小区的什么期望?这些行为给小区居民造成了什么影响?
教师讲述:社区环境方面:垃圾应分类回收;机动车应注意低速行驶、不鸣笛;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解决冲突和矛盾。
垃圾随意堆放会影响社区环境卫生;汽车在小区内任意行驶会给出行的居民带来危险、同时造成噪音扰民;不能合理地处理冲突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
教师总结:文明礼貌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
所以,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活动四:情境感受——文明有礼扬国威
(展示材料)
情境一:2016年8月21日,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时隔12年后再次站上奥运最高领奖台。
颁奖仪式上,当宣布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全场观众起立,目视国旗,高唱国歌,国歌声响彻整个体育场。
1.思考:这个情境体现了什么?
情境二:泰国皇宫洗手间有一句中文告示:请便后冲水!珍珠港景区美国人特意在垃圾桶前写下中文告示:垃圾桶在此!巴黎圣母院有一则中文告示:请保持安静!据说,
这是他们专门写给中国人看的,而其他国家的游客没有这种“礼遇”。
2.读完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分组分别讨论这两个问题,最后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讲述:情境一:我们感受到了世界各国对我们国家的尊重,也是在为运动员的拼搏和公平竞争精神鼓掌。
情境二:我们感受到国人的文明素养有待提高。
在与外国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中国的形象。
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所以,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教师总结:文明有礼的重要性: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教师过渡:《荀子》中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家则不宁。
”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呢?
目标导学二:做文明有礼的人
(三)做到文明有礼
活动五:自主学习——知礼懂礼
学生阅读教材P39—40。
1.思考: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2.说说你所知道的文明有礼的相关要求。
教师总结:(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
(3)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四)教师评判学生讲述的礼的做法。
活动六:情境判断——明礼守礼
(展示校园中存在的现象)
①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帮老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②吊儿郎当地穿着校服,胸口衣裳大敞。
③在饭堂排队打饭,遵守秩序。
④在课堂上插嘴说话、坐姿懒散、吃零食。
⑤见到走廊或楼梯有纸屑、垃圾,顺手捡起,扔进垃圾筒。
⑥不给同学起“绰号”,不开恶意玩笑。
⑦在课室内讲粗言滥语、打闹嬉戏。
教师讲述:①正确,语言文明,举止文明;②错误,服装不整,不注意仪表;③正确,举止得体;④错误,举止不文明,缺少行为美;⑤正确,爱护环境,举止文明;⑥正确,语言文明;⑦错误,语言不文明,举止不得体。
教师总结:我们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同时,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礼,知道了礼的表现,懂得了礼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性,明白了做文明有礼的人就应从语言、举止、仪表方面努力,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做一个懂礼、明礼、守礼的人,并与身边的人一起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布置作业:学练考第4课第2框填空题、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课后反思:
3
4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对礼的认识,文明有礼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个文明有礼的人,来启发学生平时多思考,多反省自己的行为,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文明有礼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需要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践行,还要提醒身边的人,大家一起树立文明风尚。
本课时的文字比较浅显易懂,上课时要多准备资料,如我国出台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近期出现的不文明现象等,加深学生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