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语法知识,破解词类活用共43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50 MB
- 文档页数:43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词类活用语文文言文必考考点,考验学生们对文言文的熟练程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知识梳理】一、什么是词类活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
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
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
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
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类型及规律例句译法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其一犬坐于前(《狼》)#FormatImgID_0#像……一样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用对待……的方式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表示动作行为的依予分当引决(《指南录后依据……,按据序》)其势必不敢留君(《廉蔺列传》)照……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卒廷见相如(《廉蔺列传》)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在……,从……,向……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时公兵不满万(《三国志·武帝纪》)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当……,每……名词作动词后面有宾语或补语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军霸上(《鸿门宴》)(1)动+名:军,驻军。
(2)介+名+动:蹄,用蹄踢。
(3)换成动词:德,感激;风,吹拂。
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二月草已芽(《采草药》)三岁贯汝,莫我肯德(《硕鼠》)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蹄而杀之(《黔之驴》)项王复引兵而东(《项羽本纪》)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商君书》)两个名词连用,一个常活用面山而居(《愚公移山》)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说苑》)形作动后面有宾语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换成动词或动词短语:远,疏远;穷,到尽头;高,推崇;轩邈,争高争远前面有能愿动词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前面有助词“所”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其他表动态的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活用的类型例句译法说明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动+宾=使+宾+动有时也可译成一个动补式词语。
词类活用【考点讲解】一、考查形式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二、知识讲解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
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有:(一)名词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后有宾语或补语。
“朝服衣冠”:服,穿戴。
“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2、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二月草已芽”:芽,发芽。
“三岁贯汝,莫我肯德”:德,感激。
3、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
“蹄而杀之”:蹄,用脚踢。
“项王复引兵而东”:东,向东进发。
“男耕而食,女织而衣”:衣,穿衣。
4、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通常活用。
“面山而居”:面,面对着。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第二个风,吹拂;第二个雨,滋润。
5、句子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中“花”是“开花”。
名词作动词的译法是:(1)动+名,如驻军。
(2)介+名+动,用蹄踢。
(3)换成动词,如德,感激。
一狼洞其中(《狼》)洞:打洞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目:用眼睛看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赐福,保佑(二)名词作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译为“像……一样”“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人:像人一样。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犬:像狗一样地坐。
2、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
译为“用对待……的方式”“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用对待客人的方式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依据。
译为“用……”,“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4、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译为“按照……”“其势必不敢留君”势:按照那情势5、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
译为“在、从、向、往……”“东连吴会,西通巴蜀”,《隆中对》东西:向东、向西。
“卒廷见相如”廷:在朝廷上“间至军中”间:从小路6、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
例:(1 )早出暮归。
《促织》(2)草行露宿。
(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
《勾践灭吴》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
例:(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
例: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
例:(1)其一犬坐于前。
《狼》(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于此。
《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
《促织》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
《信陵君窃符救赵》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桃花源记》(2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 &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高中语文词类活用的知识点1.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①江海下百川 (居于……之下)②目吴会于云间 (看,遥看)③吾师道也 (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⑤辇来于秦 (乘坐辇车)⑥朝歌夜弦 (奏乐)⑦鼎铛玉石 (把鼎当做;把玉当做)⑧金块珠砾 (把金当做;把珠当做)⑨楚人一炬 (放火)⑩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11以地事秦 (侍奉)12义不赂秦 (坚守大义)1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遇)1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筑舍定居)15名之曰“褒禅” (命名)16则或咎其欲出者 (责怪)17莫能名 (说明白)18函梁君臣之首 (用木匣装)19微风鼓浪 (激起)20而此独以钟名 (命名)21噌吰如钟鼓不绝 (敲钟击鼓)22垣墙__ (砌上墙)23乳二世 (喂养)24以旌其所为 (表彰)25去今之墓而葬焉 (修墓)26其疾病而死 (患病)27为之声义 (伸张)28缇骑按剑而前 (上前)29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 (出任巡抚) 30然五人之当刑也 (受斩刑)31买五人之腹而函之 (用匣子装) 32而为之记 (写这篇记)33道少半 (走)34明烛天南 (照耀)35以绳天下之梅 (约束)(2)名词用作状语①雄州雾列 (像雾一样)②俊采星驰 (像流星一样)③骊山北构而西折 (向北;向西)④廊腰缦回 (像人腰)⑤檐牙高啄 (像鸟嘴)⑥日削月割 (一天天地;一月月地)⑦有泉侧出 (从旁边)⑧一夫夜呼 (在夜里)⑨仓皇东出 (向东边)⑩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用船,坐船) 11事不目见耳闻 (亲眼;亲耳)12雨泽下注 (向下)13使不上漏 (从上)14东犬西吠 (对着西面)1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亲手)16人皆得以隶使之 (像使唤仆人一样) 17汶水西流 (向西)18山巅崖限当道者 (像门槛一样)动词的活用动词用作名词①简能而任人 (有才能的人)②人之愈深,其进愈难 (前进的道路)③而其见愈奇 (见到的景象)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⑤谬其传 (流传的文字)⑥不敢复有株治, (株连治罪的事情) 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①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大的权力)②居域中之大 (重大的位置)③惧谗邪 (进谗言的邪恶小人)④择善而从之 (好的意见)⑤宾主尽东南之美 (俊美的人,俊杰)⑥传道受业解惑也 (疑惑的问题)⑦是故圣益圣 (圣人)⑧愚益愚 (愚人)⑨问其深 (深度)⑩常在于险远 (险远的地方)⑧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表率)12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的人)。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
”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
其类型有四:1.事物——成为该事物:微禹,吾其鱼乎!《左传》则蚓而后可者也。
《孟子》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从左右,皆肘之。
(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范曾数目项王。
(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戚夫人泣。
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史记·留侯世家》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
《史记·项羽本纪》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候雁北。
《吕氏春秋》二、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
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
其类型主要有四:1.比喻动作的状态。
例如:豕人立而泣。
《左传·庄公八年》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
《战国策·秦策一》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贾谊《论积贮疏》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词类活用★考试时;往往要求“加点词的用法”或“词性”“词类活用”;是同一个意思..★翻译时一定不要生硬地套用词类活用;在直译的前提下;结合语境;看看前后文;确定是否是词类活用..秘诀:①总的记住51、XX词活用为XX词:2、名词用作状语3、使动用法4、意动用法5、为动用法②后面的3种记住3---321:后面的3个项依次又是321名词的、动词的、形容词的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1、XX词活用为XX词两个“XX词”;“XX词”是指的词性;前一个指的是翻译前的古文;后一个指的是翻译后的现代文..这里的词性指的是他们分别在现代文中的词性最常用的词性是什么..①名词活用为动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鼓:击鼓..应该是:公一鼓;士兵作气;再鼓而衰; 三鼓而竭..原句和名词后面没有谓语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不矛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种植;培育会天大雨;道不通..大雨:下大雨江水又东.. 东:向东流驴不胜怒;蹄之..蹄:用蹄子踢②动词活用为名词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东西..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看尽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高:升高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亲近;远:疏远..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新;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⑤数词活用为动词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⑥数词活用为形容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思专一的缘故..2、名词用作状语..中:在中间;东:向东犬:像狗一样其;狼中的狼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下:向下..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孔雀东南飞东南:向东南⊙辨析:名词活用为动词和名词用作状语的不同比较两组句子:的后面没有动词;所以“东”临时充当了谓语;“东”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所以“东”是名词用作状语再如:①江水又东..东:向东流②黄河东流去.. 东:向东③一江春水向东流现代汉语中的句子;“向东”作状语辨析:名词活用作动词或名词作状语的区别:一般情况下;看名词后是否+动词;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3、使动用法:记住3名词的、动词的、形容词的原文中没有“使”字;①名词的使动用法汗牛充栋汗:使……出汗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使……为将辨析:1名词的使动用法..2使动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使动句中有“使”字;使动用法句子中没有“使”字;是某一个字词解释为“使……x”..②动词的使动用法惊天动地惊:使……惊..动:使……动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惊:使……震惊..泣:使……哭泣李白笔一落下使风雨震惊;写成诗使鬼神都哭泣了..烛之武退秦师退:使……撤兵..既来之;则安之来:使……来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苦:使……苦;劳:使……劳苦;饿:使……饿;空乏:使……空乏..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使……变绿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定⊙辨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形容词先活用为动词;再翻译为4、意动用法:记住2名词的、形容词的原文中没有“以……为”字;注意:古代汉语中“奇之”“怪之”“异之”中的“奇”“怪”“异”一定是意动用法..①名词的意动用法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为宾客幕天席地幕;以……为幕;席;以……为席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父利其然也..利:以……为利;把……看作有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以……为粪土..粪土当年万户侯;把万户侯当作粪土所以叫名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认为……是……”、“把……当作……”因为“以”和“为”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翻译为“认为……是……”、“把……当作……”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认为……奇渔人甚异之.. 异:以……为异;认为……奇怪..异之;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怪:以……为怪;认为……怪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认为……智聪明不耻下问耻:以……为耻是古非今是:以……为是;非;以……为非不远万里远:以……为远⊙辨析:所以叫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一般没有..2一定不是意动用法..如:A、虎见之;以为神..黔之驴B、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C、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D、民以食为天..5、动词的为动用法:记住1动词的君子死知己.. 死:为……死品德高尚的人为了解自己的人而死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动用法;为……哭泣泣之;为之哭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国:为……而死死国;为国而死伤仲永:为……而伤伤仲永:为仲永的遭遇而伤辨析:使动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使动句中有“使”字;使动用法句子中没有“使”字..意动用法:古文中有的句子中有“以……为”的句子;如“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民以.食为.天”;但不是意动用法..为动用法:死:为……死品德高尚的人为了解自己的人而死为动用法女为.悦己者容为动句上面的两个句子其实意思完全相同;只是“死”的用法不同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史·食货志为动句。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大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
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注:以上三项都可视作名词作状语现象。
〕〔5〕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
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化为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