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考试辅导方剂学 705 清热剂
- 格式:doc
- 大小:84.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四章清热剂1、定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2、适应病证:里热证高热里热证≠里实热证炎症里热证的成因❖外感:六淫入里化热❖内伤七情,气郁化火❖饮食:过于辛辣或过用温补膳食❖久病阴虚,虚热内生里热证经热散漫之热郁热局部之热实热热毒搏结气血,腐败血肉里热陷心包热热结热实互结、瘀热互结、痰热互结、水热互结虚热热病后期,阴虚发热3、分类:清气分热--热在气分清热凉血--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清热解毒--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清脏腑热--邪热偏盛某一脏腑之火热证候清虚热--热病后期,余热未尽4、使用注意:⑴辨别热所在部位⑵辨别热证真假⑶辨别热证的性质:“寒之不寒,是无水也”⑷权衡轻重,量证投药⑸热盛格药时,可采用反佐法(种类少,量小)第一节清气分热白虎汤Ⅰ类《伤寒论》释名:《伤寒明理论》:“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
夏热秋凉,暑热之气,得秋而止,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
”主治: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证伤寒化热入阳明里热炽盛①大热②大汗③大渴温热邪气入气分④脉洪大治法:清热生津君:石膏辛散热张锡纯:石膏退热,不仅“以寒胜热”甘生津而且“逐热外出”寒清热质重降火臣:知母:苦寒、质润为何不用生地、麦冬养阴?佐: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防止苦寒伤胃小米:兼清热除烦,和胃安眠糯米:兼收涩之功黑米:长于补血粳米的作用:药液变稠,便于吸收钙离子保护胃气煎药时间以米熟为标志辩证要点: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使用注意: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脉见浮细或沉;血虚发热。
脉洪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
蒲辅周:“不可在白虎汤中加上三黄解毒泻火,这样方的性质,由辛凉变为苦寒,就成了死白虎,反不能清透其热。
”《蒲辅周医疗经验》27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许玉山医案》:张某,男,30岁,工人,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干,西医按感冒治疗后,症状不减,改服中药辛温解表,恶寒止,发热加重,烦躁,口干,喜冷饮。
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章节讲义方剂学——第五单元清热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清热剂的适用范围适用于气分热、血热、脏腑热以及虚热等里热证。
要点二清热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要辨别里热证的部位,若热在气而治血,必将引邪入里;热在血而治气,则血热难平。
2.要辨明里热证的性质,分清虚实,对于屡用清热剂而热仍不退者,为阴虚火旺,即王冰所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用甘寒滋阴壮水之法,使其阴复则热自退。
3.要分清里热证的真假,不要为假象迷惑,若为真寒假热,不可误用寒凉。
4.对于热邪炽盛,服凉药入口即吐者,可少佐温热药或用凉药热服法。
5.要注意顾护脾胃,因苦寒之品容易伤阳败胃,必要时可配伍健脾和胃之品。
细目二清气分热要点白虎汤《伤寒论》【组成】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经热证或肺胃气分热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或滑数有力。
【组方原理】本方证是由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或温病邪传气分所致。
里热炽盛无表证,故壮热面赤,不恶寒而恶热;热灼津伤,乃见烦渴引饮;里热蒸腾,迫津外泄,则汗出;邪热盛于经,鼓动脉道,故脉洪大有力。
治以清热生津为法。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善于清解阳明经热邪,透热出表,除烦止渴,故重用为君药。
知母苦寒质润,既助石膏清泻肺胃实热,又能生津止渴,为臣药。
君臣相须为用,既可大清气分之热,又能滋阴生津,功效倍增。
炙甘草、粳米益胃和中,并防石膏、知母大寒伤胃,为佐使药。
四药合用,使热邪得清,津液得复,诸症自愈。
【加减化裁】临证时凡外感热病属气分实热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若兼阳明腑实,见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可加大黄、芒硝以泻热攻积;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见神昏谵语、抽搐者,可加羚羊角、水牛角以凉肝息风;消渴病而见烦渴引饮,属胃热者,可加天花粉、芦根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力。
【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的鉴别应用】两方均含有石膏、粳米、甘草,都有清热生津之功,主治气分热证。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方剂学方歌:清热剂2016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方剂学方歌:清热剂凡用清热药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的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Formulae that Clear the Heat)。
以清热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的统称。
有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营凉血、清解暑热、清退虚热等作用。
主治里热证。
以下是店铺带来的相关内容,请看下文:清热剂4.1清气分热1.白虎汤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2.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清补气津又和胃,余热耗伤气津用。
4.2清营凉血1.清营汤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2.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热入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斑。
4.3清热解毒1.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烦狂火热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平。
2.凉膈散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上中郁热服之消。
3.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兰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4.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防芷贝粉甘酒煎,阳证痈疡内消法。
4.4 清脏腑热1.导赤散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煎加竹叶尝,清心利水又养阴,心经火热移小肠。
2.龙胆泻肝汤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3.左金丸左金连萸六比一,胁痛吞酸悉能医,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泄痢痛在脐。
4.苇茎汤苇茎瓜瓣苡桃仁,清肺化痰逐瘀能,热毒痰瘀致肺痈,脓成未成均胜任。
5.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清泻肺热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
6.清胃散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7.玉女煎玉女石膏熟地黄,知母麦冬牛膝襄,肾虚胃火相为病,牙痛齿衄宜煎尝。
8.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甘草伍,用时先将葛根煮,内清肠胃外解表,协热下利喘汗除。
方剂学之清热剂清热剂第一节清气分热1、白虎汤【组成】石膏(50g)知母(18g)甘草(6g)粳米(9g)【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第二节清营凉血2、清营汤【组成】犀角(30g)生地黄(15g)元参(9g)竹叶心(3g)麦冬(9g)丹参(6g)黄连(5g)银花(9g)连翘(6g)【功效】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邪初入营分证。
【方歌】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夜甚神不宁;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第三节清热解毒3、黄连解毒汤【组成】黄连(9g)黄芩(6g)黄柏(6g)栀子(9g)【功效】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
【方歌】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狂均可为。
第四节清脏腑热4、导赤散【组成】生地黄(10g)木通(10g)生甘草梢(10g)【功效】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主治】心经热盛证。
【方歌】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功;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5、清胃散【组成】生地黄(6g)当归身(6g)牡丹皮(9g)黄连(6g)升麻(6g)【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上攻证。
【方歌】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清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
6、玉女煎【组成】生石膏(5~13g)熟地(9~30g)麦冬(6g)知母(5g)牛膝(5g)【功效】清胃火,滋肾阴。
【主治】胃热阴虚证。
【方歌】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襄;胃火阴虚相因病,牙痛齿衄宜煎尝。
7、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6g)黄芩(9g)栀子(9g)泽泻(12g)木通(9g)车前子(9g)当归(3g)柴胡(6g)生甘草(6g)生地黄(9g)【功效】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①肝胆实火上炎证。
②肝经湿热下注证。
【方歌】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8、芍药汤【组成】芍药(15~20g)当归(9g)黄芩(9g)黄连(9g)槟榔(5g)木香(5g)甘草(5g)大黄(9g)官桂(2~5g)【功效】清热燥湿,调气活血。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方剂学》考点:清热剂2017中医助理医师考试《方剂学》考点:清热剂导语: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
以下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详细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适应症:里热证分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六类注意事项:①把握其适应证②辨热证虚实,邪热所在脏腑、阶段和程度③辨热证真假,若为真寒假热不可用④注意护胃保津⑤恰当使用反佐法(反佐药/服法反佐)清热剂23白虎汤《伤寒论》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病机:阳明气分热盛,津液耗伤治法:清热生津方解:石膏→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知母→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粳米/甘草→ 养胃护津 & (调和诸药)禁忌:①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②血虚发热或气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③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④脉见浮细或沉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24清营汤《瘟病条辨》主治: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时有谵语,口渴或不渴病机:热入营分治法:清营解毒,透热养阴方解:犀角→ 清营解毒,活血散瘀君玄参/生地/麦冬→ 滋阴清热银花/连翘→ 清热解毒,透热转气黄连/竹叶→ 清心泻火除烦丹参→ 清营凉血,活血散瘀功效:清营解毒,透热养阴25、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主治:Ⅰ热灼心营证Ⅱ热伤血络证Ⅲ蓄血瘀热证各种出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烦燥,舌红绛Ⅰ←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数Ⅱ←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Ⅲ←喜忘如狂,胸中烦痛,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病机:热入血分迫血妄行,血溢脉外治法: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方解:犀角→ 清热凉血解毒,散瘀生地→ 清热凉血以止血赤芍/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26普及消毒饮主治:大头瘟头面红肿、恶寒发热、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病机:风热疫毒,上壅头面、外郁肌表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散热方解:君:黄芩黄连清热解毒臣:连翘牛蒡子薄荷僵蚕疏散头面风热佐:佐:玄参、马勃、板蓝根、桔梗—清热解毒、利咽止咳。
第五单元清热剂概述清热剂的适用范围清热剂适用于里热证。
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或里热已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清热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辨明里热所在部位。
邪热在气则清气,入营血则清营凉血,热盛于脏腑则需结合脏腑所在的部位选择方药。
若热在气而治血,则将引邪深入;若热在血而治气,则无济于事。
(2)辨明热证真假,勿被假象所迷惑。
如为真寒假热之证,不可误投清热剂。
(3)辨明热证的虚实。
应注意屡用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仍不退者,当改用甘寒滋阴壮水之法,阴复则其热自退。
(4)权衡轻重,量证投药。
热盛而药轻,无异于杯水车薪;热微而药重,势必热去寒生;对于平素阳气不足,脾胃虚弱,外感之邪虽已入里化热,亦应慎用,必要时配伍护中醒脾和胃之品,以免伤阳碍胃。
(5)对于热邪炽盛,服清热剂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温热之品,或采用凉药热服的反佐法。
清气分热白虎汤《伤寒论》组成: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方歌: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速记:师母干净。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配伍意义:方中以入肺胃二经、辛甘大寒之生石膏为君药,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
苦寒质润之知母为臣药,既助石膏清肺胃之热,又可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
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之功益强。
粳米、炙甘草共为佐药,益胃生津,并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弊。
炙甘草兼以为使,调和诸药。
四药相配,共成清热生津之功,使其热清津复,诸症自解。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组成: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人参二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半升方歌: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珍,更加粳米同煎服,暑热烦渴脉虚寻。
速记:厦门人煮食干净米。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气短神疲,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中医《方剂学》清热剂(清脏腑热)——左金丸(《丹溪心法》)一、组成黄连六两(180克)、吴茱萸一两或半两(18~30克)。
二、用法上药为末,水丸或蒸饼为丸,白汤下五十丸(现代用法:为末,水泛为丸,每服2~3克,开水吞服。
亦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三、歌括1.左金丸左金黄连与吴萸,胁痛吞酸悉能医。
2.戊己丸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泄痢痛在脐。
3.香连丸香连相合治热痢,症现腹痛又里急。
四、功用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五、主治肝火犯胃,症见胁肋胀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脘痞嗳气,舌红苔黄,脉弦数。
六、方解本方证是肝郁化火所致。
肝经自病则为两胁疼痛,犯胃则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脘痞嗳气等。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可见,本方证呕逆、吐酸等皆为火热上冲所致。
肝火犯胃的呕吐吞酸,肝有火,胃也热,单用黄连苦寒治热,难以兼顾肝胃,故重用黄连,配少量吴萸(6:1),义在于以黄连苦寒泻火为主,少佐吴萸辛热,从热药反佐以制黄连之寒;且吴萸辛热能入肝降逆,以使肝胃和调。
前人对本方配伍意义,从五行的“母子”关系中用“实则泻其子”来解释,即肝木火旺,用泻心火(黄连)方法以平肝木,此说于理亦通。
本方在原书一名四令丸,(《医方集解》)又名为萸连丸。
七、附方及方论1.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连、吴茱萸、白芍,上药三味,各五两(各150克)、为末,面糊为丸。
功用:疏肝和脾。
主治:肝脾不和。
胃痛吞酸,腹痛泄泻,运化不力以及热泻,热痢等。
2.香连丸(原名大香连丸)(《和剂局方》):黄连二十两(600克),用吴茱萸十两(300克)、同炒令赤,去吴茱萸不用,木香四两八钱二分(130克)、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饭饮吞下。
功用:清热,化湿,行气止痢。
主治:湿热痢疾,胸膈痞闷。
赤白痢下,腹痛里急。
八、文献摘录(方论)胡天锡:左金丸独用黄连为君,从实则泻其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势,吴茱萸从类相求,引热下行,并以辛燥开其肝郁,惩其扦格,故以为佐,然必本气实而土不虚者,庶可相宜。
2021福州医疗招聘考试医学重点考点:方剂学之清热剂和解剂这一章节,包括三小节内容:清气分热剂、清营凉血剂、清热解毒剂、清脏腑热剂、清虚热剂。
在中医方剂学考试中,每年都会有相关知识点的考察。
今日笔者就为大家总结一些重点知识点,希望各位朋友在复习过程中,能够加以重视。
一、清气分热剂1.白虎汤(1)组成: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2)功用:清热生津。
(3)主治: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4)方歌:白虎石膏知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补气生津人参添。
(5)速记:白虎精食母肝(白虎粳石母甘)。
2.竹叶石膏汤(1)组成: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炙甘草、粳米(2)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3)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
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气短神疲,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4)特点: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5)方歌: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除。
(6)速记:厦门人煮食干净米(夏门人竹石甘粳米)。
二、清营凉血剂1.清营汤(1)组成:犀角(用水牛角代)、生地、元参、竹叶心、黄连、银花、连翘、麦冬、丹参(2)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3)主治:热入营分证。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4)特点:清营解毒为主,兼以养阴生津,透热转气。
(5)方歌: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睡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麦冬竹叶心。
2.犀角地黄汤(1)组成:犀角(用水牛角代)、生地、芍药、牡丹皮(2)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3)主治:①热入血分证。
身热,神昏谵语,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红绛起刺,脉数;或喜忘如狂,但欲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
(4)特点:清热中兼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之忧;凉血之中兼以散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方剂学——第五单元清热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清热剂的适用范围适用于里热证。
要点二清热剂的应用注意事项清热剂须在表证已解,里热炽盛,或里热尚未结实的情况下应用。
热邪伤阴者忌用苦寒药。
细目二清气分热要点一白虎汤《伤寒论》【组成】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组方原理】君:石膏—清阳明、气分大热,止渴除烦。
臣:知母—清肺胃之热,滋阴润燥。
佐: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防大寒伤中。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要点二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组成】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麦冬一升人参二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半升【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组方原理】君:石膏—清热除烦。
臣:麦冬—养阴生津,兼除暑热。
佐:人参—益气升清,半夏—苦燥降逆。
二药相伍,脾升胃降,呕逆自除。
佐:竹叶—清热除烦。
佐使:甘草、粳米—和中养胃。
方歌: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清补气津又和胃,余热耗伤气津用。
趣记:竹竿下高人卖米。
竹甘夏膏人麦米。
细目三清营凉血要点一清营汤《温病条辨》【组成】犀角三钱(水牛角代)生地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带心)二钱【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邪热入营证。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或细数。
【组方原理】君:犀角—清解营分之热毒。
臣:生地—凉血滋阴,麦冬—清热养阴生津,玄参—滋阴降火解毒(增液汤)。
佐:银花、连翘—芳香透散,使营分热邪透转气分而解,“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佐:黄连—清心解毒;竹叶心—清心热;丹参—清热凉血。
方歌: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夜甚神不宁,犀地玄麦连竹丹,透热转气需翘银。
趣记:(清营)皇帝住西单悄卖银元。
第五单元清热剂(一)概述1.清热剂的适用范围清热剂适用于里热病证,凡实热疫毒邪气入侵气分、营血、脏腑,或五志过极,脏腑偏胜,生热化火而导致的里热病证,见身热、恶热、口渴喜冷饮、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里热证常见临床表现的,均为清热剂的适应范围。
2.清热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辨明证候:清热剂须在表证已解,里热炽盛,或里热虽盛但尚未结实的情况下方可运用。
(2)辨别病所:若邪热在气而治血,则必将引邪深入;若邪热在血而治气,则无济于事。
(3)辨别热证的真假:真寒假热,不可误用寒凉而犯虚虚之戒。
(4)辨别热证的虚实:屡用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仍不退,若属阴虚发热者,当改用甘寒滋阴壮水之法,使阴复则其热自退。
(5)权衡轻重,量证投药:热盛而药量太轻,无异于杯水车薪;热微而用量太重,势必热去寒生。
(6)防止格拒:对于热邪炽盛,服清热剂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温热药,或采用凉药热服法,此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治热以寒,温而行之”的反佐法。
(二)清气分热剂白虎汤《伤寒论》【组成】石膏一斤,碎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乃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或温邪传入气分的热盛证。
治当清热生津。
重用石膏为君,既清阳明气分大热,又止渴除烦。
臣以知母,既助石膏清肺胃之热,又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并止渴除烦。
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又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弊,为佐药。
炙甘草兼以调和诸药,为使。
本方配伍特点主要有二:一是取辛甘寒之石膏与苦寒润之知母相配,君臣相须,使清热生津之力倍增。
二是寒凉的石膏、知母配伍和中护胃的甘草、粳米,以防寒凉伤胃,使祛邪而不伤正。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组成】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梗米半升【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章节考点:清热剂细目一:概述一、适用范围二、应用注意事项病势拒药时,适当使用“反佐”法。
细目二:清气分热白虎汤(《伤寒论》)【组成药物】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证候】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化裁运用】白虎加人参汤:若白虎汤证,身热、汗多而脉大无力,或暑病身热、汗出、口渴而背微恶寒者,是热盛而津气两伤之候,宜加人参益气生津。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组成药物】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证候】伤寒、温热、暑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配伍意义】佐以半夏,降逆止呕,防滋腻碍胃。
半夏:麦冬用量比为1:2。
细目三:清营凉血清营汤(《温病条辨》)【组成药物】犀角(今用水牛角)生地黄麦冬元参黄连银花连翘竹叶心丹参【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证候】热入营分证。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口渴或不渴,或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配伍意义】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轻宣透泄,为“透热转气”的代表药物。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组成药物】犀角(今用水牛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证候】热人血分证。
(1)热扰心神,昏狂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舌红绛,脉数吐血、衄血、便血、溲血等。
(3)蓄血瘀热,善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
细目四: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组成药物】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证候】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
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吐衄发斑,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亦治身热下利,湿热黄疸,外科疮疡肿毒等。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组成药物】生石膏生地犀角(今用水牛角)川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由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变化而来。
第五单元清热剂
一、概述
清热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清热剂适用于里热证,凡温热疫毒邪气入气分、营血、脏腑或五志过极,脏腑阳气偏胜,生热化火而致里热证,均为清热剂的适应范围。
清热剂须在表证已解,里热炽盛,或里热尚未结实的情况下应用。
热邪伤阴者忌用苦寒药。
假热而真寒之象,不可误用寒凉。
热邪炽盛,服清热剂入口即吐者,可采用反佐法。
二、清气分热
白虎汤
【组成药物】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配伍意义】本方配伍特点有二:
一为石膏、知母相须配合,知母助石膏清肺胃之热,又以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
二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亦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弊。
竹叶石膏汤
【组成】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人参二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半升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暑热病、温病余热未消,气津两伤证。
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鉴别】
竹叶石膏汤与白虎汤均治气分热证。
然白虎汤所治为正盛邪实之证,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有力为主要表现,为清泻之方。
竹叶石膏汤证则为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为清补之方。
三、清营凉血
清营汤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三钱、生地黄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二钱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配伍意义】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旨而立方。
全方配伍特点:一是咸寒药与苦甘药相配,使营分热毒外透。
二是清营解毒为主,配伍养阴生津药。
三是方中配银花、连翘、竹叶“透热转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