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积性肺炎(医学参照)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5
坠积性肺炎病例模板范文一、定义二、病因坠积性肺炎的主要病因包括:意识障碍(如中风、脑损伤、癫痫等)、吞咽功能障碍(如食管失弛缓症、食管狭窄、咽喉部肿瘤等)、胃肠道反流(如胃食管反流病、胆汁反流性胃炎等)以及机械性吸入障碍(如呕吐、咳嗽反射异常、气管插管等)等。
三、临床表现四、诊断五、治疗治疗坠积性肺炎的原则是积极控制感染、改善肺通气和保障患者营养状况。
具体治疗措施包括:对症治疗、抗生素治疗、气管护理和营养支持等。
对于特定病因引起的坠积性肺炎,需要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处理。
在对坠积性肺炎的治疗上,需要采取以下的举措:1.防止并纠正意识障碍: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应及时调整体位、保持上体位和休息、缓解气道梗阻等。
2.改善吞咽功能:采取药物治疗、食管扩张术或手术治疗等措施,改善吞咽功能,减少吞咽困难引起的误吸。
3.避免机械性吸入障碍:对于需要气管插管的患者,应注意气道管理,有效防止误吸。
4.抗生素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体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注意抗生素的种类和剂量的选择。
5.气管护理:包括呼吸康复训练、气道吸引和有效的呼吸机治疗等,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痰液排出。
6.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促进组织修复。
除了治疗之外,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也非常重要。
采取以下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坠积性肺炎的发生:1.积极治疗和控制原发病:如治疗咽喉部肿瘤、调整药物剂量及病时等。
2.注意饮食调理:老年患者或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应采用软或半流质饮食,并保持正确的坐位,避免横卧或低头进食。
3.定期口腔和牙齿检查:及时处理口腔健康问题,清洁口腔维持口腔卫生。
4.加强护理和做好康复训练:对于长期卧床、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应加强相关护理,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恢复吞咽能力。
综上所述,坠积性肺炎是一种常见的肺部感染,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同时,加强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
坠积性肺炎中西医护理查房课件(一)坠积性肺炎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可以通过中西医的治疗来缓解病情。
为了更好地掌握坠积性肺炎的护理知识,有必要了解相关的查房课件内容。
I. 医学常识在了解坠积性肺炎相关护理知识之前,有必要对医学常识进行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护理基本知识。
在医学常识的知识点中,包括人体的构成、人体的生理学知识、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II. 坠积性肺炎概述坠积性肺炎是指肺内以病原体为主要致病因素,伴随肺间质的纤维化、肺纹理增粗和直径增大、血管壁增厚等改变,以及不明原因的肺内炎症等症状的一种肺部疾病。
对于坠积性肺炎的患者,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病情进行分类,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III. 中西医护理方案1. 西医护理方案针对坠积性肺炎患者病情的不同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手术治疗等多个方面。
药物治疗是治疗坠积性肺炎最常见的方法,包括抗生素、中药等多种药物。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呼吸治疗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
手术治疗则是对重症患者的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
2. 中医护理方案中医护理方案主要采用调理机体气血、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方法来治疗坠积性肺炎。
其中主要包括针灸、中草药、推拿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身体免疫力,加速病情的恢复。
IV. 护理措施1. 空气质量管理对于坠积性肺炎患者,保持室内空气质量很重要。
医院需要提供新鲜的空气,定期更换过滤器和换气管道,保证患者呼吸的空气质量合格。
2. 定期观察患者病情坠积性肺炎患者需要定期观察体温、呼吸频率、血氧浓度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3. 营养支持治疗坠积性肺炎患者需要注意营养支持治疗。
医生和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营养方案,保证其身体充足的营养物质来提高身体免疫力。
4. 注重休息和睡眠坠积性肺炎患者需要注重休息和睡眠。
当患者休息不好时,会出现情绪波动等症状,导致病情恶化。
坠积性肺炎是什么引言坠积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是一种由误吸引起的肺部感染疾病,常发生于口腔、喉咙或食道内物质误入下呼吸道时。
该病病程复杂,临床表现多样,通常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以避免严重后果。
坠积性肺炎的成因坠积性肺炎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1.误吸:当患者在进食、饮水或呕吐时,口腔和咽部内的食物、液体或呕吐物可能会误吸到下呼吸道,导致肺部感染。
2.肺部吞咽反射功能受损:某些疾病或情况可以导致肺部吞咽反射功能受损,例如中风、神经系统疾病和麻醉等。
这会增加误吸的风险。
3.胃内容物反流:胃酸和胆汁等胃内容物的反流也是导致坠积性肺炎的原因之一。
坠积性肺炎的症状坠积性肺炎的症状因患者年龄和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常见的症状包括:1.咳嗽:咳嗽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伴有咳痰。
2.发热:感染引起的发热是坠积性肺炎的典型表现,体温可以升高到38度或以上。
3.呼吸困难:患者可能感到气短或呼吸困难,尤其在活动或躺下时更加明显。
4.胸痛:坠积性肺炎可引起胸痛,疼痛可能会加重深呼吸或咳嗽时。
5.呕吐:某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呕吐,特别是在误吸之后。
坠积性肺炎的诊断诊断坠积性肺炎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以下是常见的诊断手段:1.胸部X线检查:胸部X线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肺部是否有感染迹象,如肺实变或肺炎。
2.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检测炎症指标,如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等。
3.痰液培养和敏感性测试:痰液培养可以确定病原体,并进行敏感性测试以指导抗生素治疗。
4.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下呼吸道,帮助鉴别坠积性肺炎与其他呼吸道疾病。
坠积性肺炎的治疗治疗坠积性肺炎的目标是及时有效地清除感染,缓解症状,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通常采取以下治疗措施:1.抗生素治疗: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是必要的,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和病原菌的敏感性进行药物选择。
2.吸氧治疗: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吸氧治疗可以帮助缓解缺氧症状。
坠积性肺炎的鉴别诊断怎么写引言坠积性肺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在临床实践中,正确的鉴别诊断是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准确治疗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坠积性肺炎的鉴别诊断方法,帮助医生准确识别该疾病并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临床特征坠积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多样,但常见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胸痛•咳痰等此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等。
根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医生可以初步猜测坠积性肺炎的可能性,但仍需进一步的鉴别诊断以确诊。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在坠积性肺炎的鉴别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包括:•胸部X线检查:是最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观察肺部异常阴影和病变的位置、形状、大小等。
•CT扫描:对于复杂的病例,CT扫描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图像,有助于准确诊断和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
•放射性同位素扫描:一些情况下,放射性同位素扫描可以帮助鉴别坠积性肺炎和其他疾病,如肺血栓栓塞等。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以便尽快明确诊断。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对坠积性肺炎的鉴别诊断也非常重要。
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通过血液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从而判断炎症程度和感染情况。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可以确定病原体的类型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以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很重要的炎症指标,可以用于评估炎症的活跃程度。
医生可以根据实验室检查的结果来进一步确认坠积性肺炎的诊断并对其进行鉴别。
临床评分工具除了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外,医生还可以使用临床评分工具来辅助坠积性肺炎的鉴别诊断。
常用的临床评分工具包括:•CURB-65评分:该评分系统用于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分为五个指标,包括混乱、尿素氮、呼吸频率、低血压和年龄,并根据得分来判断患者的危险程度。
坠积性肺炎病理、发病原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坠积性肺炎坠积性肺炎好发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因高龄、长期卧床、人工气道、手术切口疼痛、原发疾病等因素,导致胸部难以扩张,导致进入肺部的有效通气减少,心肺功能进一步退化。
再加上部分患者病情较重或者年龄较大,可能无力进行深呼吸,将呼吸道内堆积的大量分泌物排出体外,于是,异常分泌物便会留在中、小气管中,为细菌的生殖繁衍创造条件。
这种情况下,就极有可能造成肺内感染,导致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发病原因1.年龄因素。
2.长期卧床:脑卒中、脑损伤等原因需要长期卧床,引起肺底部长期处于充血、淤血、水肿而发炎。
3.呼吸肌麻痹:高位脊髓损伤而造成肋间瘫痪、呼吸肌麻痹,可造成呼吸困难,肺不张、肺萎缩等情况,肺底分泌物蓄积增加。
4.呼吸道清除功能减弱或消失:肺纤毛的运动能力下降,保护性反射功能变弱,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在重力作用下进入肺底。
5.气管侵入性操作:气管切开或全麻气管插管等操作,使呼吸道原本的屏障功能破坏,细菌入侵肺部,造成感染,并发坠积性肺炎。
6.血液循环功能减弱:长期卧床血液循环功能下降,肺部易出现淤血或微血栓,导致并发坠积性肺炎。
7.全身性因素:如昏迷时患者误吸口咽、消化道分泌物。
诊断1.症状:患者住院期间,可频繁出现气促、咳嗽、咳痰等症状,伴或不伴胸痛,部分患者如果有呼吸道疾病史,可有原有呼吸困难加重,肺部出现啰音,听诊呼吸音降低,胸部叩诊实音,体温超过38°C等。
2.痰液培养:坠积性肺炎属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多为混合感染,且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大部分深部痰细菌培养为阳性。
3.实验室检查:坠积性肺炎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
4.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及CT检测是坠积性肺炎的有效检查方式。
X线检查多为双侧或单侧下肺片状、点状模糊阴影,或出现双侧或单侧下肺大面积模糊阴影,偶尔能够看出一侧的肺野透亮程度低于正常,胸壁内缘可见致密影和肋角变钝。
老人骨折:二防坠积性肺炎作者:陆海雯来源:《家庭医学》2019年第01期作者按寒冷的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老年人因各种原因导致长期卧床后,更容易出现咳痰增多、发热,甚至出现呼吸困难,这时候就需要考虑合并肺部感染。
医学上对这种肺部感染有一专有名词——坠积性肺炎。
什么是坠积性肺炎?它和我们常说的肺炎有什么不一样呢?坠积性肺炎是一种特殊的肺炎,它起病的诱因与一般肺炎不完全相同。
除了细菌感染以外,还与患者的体位密切相关。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导致胸廓活动度减少,肺底部处于瘀血、水肿的状态;这种体位又使得呼吸道分泌物由于重力作用难以咳出,淤积于中/小气道,从而成为细菌的良好培养基;而肺部是一个与外界开放的器官,并非是无菌,吸入肺部的细菌或原有的定植菌在体内大量繁殖,最终导致肺炎。
由于坠积性肺炎大多数情况下是混合感染,治疗难度大,这对长期卧床的患者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如果感染控制不好,可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脓毒血症、呼吸困难、心功能衰竭等,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
对长期卧床患者的预防建议注意室内环境家中有一名长期卧床的患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什么,才可以减少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呢?首先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即使是冬天也要每天开窗通风,以减少室内致病微生物的浓度。
一般每次通风30分钟即可,一日2~3次。
同时要注意室内温度,一般保持在20~24摄氏度为好,避免患者受凉。
尤其要注意的是,患感冒等呼吸道感染的家属,暂时不要与患者密切接触,以免传染患者。
定时改变体位由于患者的体位在坠积性肺炎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预防和治疗中,定时改变患者的体位尤为重要。
意识清楚的患者应力所能及地完成床上的康复活动。
条件允许的话,建议患者多种体位定期变化,如卧位变为侧位或坐位;尤其是饭后,建议保持2小时的坐位。
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需要家人定期协助患者翻身,同時扣击后背。
具体的扣击手法是轻握拳(手掌屈曲呈150度,注意手掌中空),由外向内,由下向上,有节奏地轻轻拍打背部或胸前壁。
髋骨骨折的并发症之坠积性肺炎作者:祝文涛来源:《家庭医学》2024年第12期有关资料显示,全球每年大约发生150万起髋部骨折。
临床上髋骨骨折的病死率非常高,骨折后1年内死亡率高达8.4%~36%。
其中老年人髋骨骨折多见,且由于各种原因,病死率远比年轻人高。
术后并发症是导致髋骨骨折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其中术后坠积性肺炎是髋骨骨折患者最常见和最重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并发症之一。
坠积性肺炎是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多因骨折、脑卒中、脑损伤等原因需要长期卧床。
其是由于患者呼吸道清除功能减弱,导致呼吸道内的分泌物难以咳出,蓄积在肺部而诱发的肺部感染。
年龄因素老年人是坠积性肺炎发病率最高的人群。
老年人因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衰退,咳嗽无力,气管顺应性下降,导致呼吸道内的痰液不易咳出,随重力流向肺底部,形成坠积性肺炎。
长期卧床患者因各类原发疾病需要长期卧床,日常活动受到限制,胸廓活动度降低且血流速度减慢。
由于重力及体位因素,双肺野后部长期处于充血、瘀血、水肿状态而引发炎性反应,进而诱发坠积性肺炎。
有研究指出,长期卧床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概率,与卧床时间呈正比。
原发疾病患者昏迷、颅脑损伤等,易出现咳嗽反射减弱及吞咽障碍,口腔内分泌物容易误吸进入气道,致使细菌入侵肺部,引起坠积性肺炎。
各种原因引起的肋间肌、呼吸肌麻痹,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胸式呼吸,造成呼吸困难、呼吸变浅,加重气道分泌物在肺底的蓄积,引起坠积性肺炎。
此外,老年人群钙质流失,引起骨质疏松,发生骨折致使长期卧床,是坠积性肺炎发生的重要原因。
手术切口疼痛外科尤其是心胸外科及腹部外科术后患者,术中使用气管插管,术后转送至ICU继续监护治疗。
在患者复苏成功、拔除气管插管后,由于手术切口疼痛的限制,常不敢用力咳嗽排痰,导致痰液淤积肺底,引起坠积性肺炎。
口腔清洁程度部分手术后的患者及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及经口进食能力,难以自行完成口腔清洁,或是通过食物咀嚼吞咽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导致细菌残留于口腔内并繁殖;残留的细菌随着口腔分泌液移行至下呼吸道,可导致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临床坠积性肺炎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预防措施及护理要点肺炎是老年患者患病率第一位的疾病,病死率高,资料显示,80 岁以上老年人的第一死因为肺炎。
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功能减弱、活动能力衰退以及基础疾病的存在等因素,卧床甚至长期卧床现象常见,随之而来的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而坠积性肺炎易反复出现,且病程迁延,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但是坠积性肺炎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减少其发生,而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对病情转归及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坠积性肺炎坠积性肺炎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患者长期卧床后而形成的一种常见的呼吸道并发症,多见于老年患者。
患者因如失能、骨折、手术等各种原因引起长期卧床,日常活动受到限制,胸廓活动度降低且血流速度减慢,由于重力及体位因素,双肺野后部长期处于充血、瘀血、水肿,而引发炎性反应,同时老年人身体机能生理性退化,机体抵抗力差,肺纤毛运动功能逐渐衰退,使呼吸道中分泌物难以咳出,痰液同样受重力及体位作用流向肺底部,淤积在肺底从而产生坠积性肺炎。
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等。
常见的CT 表现:双肺下叶或者单侧,主要靠近背侧以及脊柱旁的斑片影或实变影,后者密度比较高,在其内常存在充气支气管征,部分由于支气管腔存在阻塞性疾病进而使产生的肺内气体减少,或者是完全无气而导致下肺体积变小现象,且内缘边界模糊,患侧绝大部分会伴有轻度胸膜反应或少量至中量胸水(如图1)。
图1. 王某,44 岁女性,因小脑血管母细胞瘤切除术后12 年,发现复发 1 月余,行左侧卧位电生理监测经乙状窦后入路脑干复发血管母细胞瘤切除术,术后发生坠积性肺炎。
(来源:作者提供)坠积性肺炎治疗及时治疗对坠积性肺炎的病情转归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祛痰治疗以及吸氧、营养支持等其他治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抗生素的治疗,是否需要用,何时开始用,用什么抗生素。
抗菌治疗:一旦确诊坠积性肺炎需早期积极使用抗生素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坠积性肺炎具体症状有什么呢
导语:肺炎有很多种情况,最近有很多朋友在问坠积性肺炎是怎么回事?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这种肺炎症状的具体情况,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
肺炎有很多种情况,最近有很多朋友在问坠积性肺炎是怎么回事?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这种肺炎症状的具体情况,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坠积性肺炎多见于严重消耗性疾病,尤其是临终前由于心功能减弱,长期卧床,引起肺底部长期处于充血、瘀血、水肿而发炎。
坠积性肺炎属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多为混合感染,以革兰染色阴性菌为主。
坠积性肺炎,是因为脑血管疾病后气管插管导致的一个机会性的感染,在一个就是因为脑神经受损咳嗽反射不足,导致不能及时把呼吸道中的异物清除干净
指导意见:
首先还是需要留取痰液做一个细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给与抗生素治疗效果要好
在一个就是就要及时的排痰,可以使用化痰的药物,和辅助排痰的措施,针对脑血管疾病进行治疗,现在过了急性期,使用中医药活血化瘀治疗,是可以明显改善脑血管疾病的。
通过小编上面的分享,你对于坠积性肺炎是不是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一定要做好个人的保健护理,确保自身的防护措施,避免接触病原体。
坠积性肺炎的护理常规一、坠积性肺炎的定义坠积性肺炎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患者长期卧床,呼吸道分泌物难于咳出淤积于中小气管,成为细菌良好的培养基,从而诱发肺部感染性疾病。
二、病因1、年龄因素2、长期卧床3、呼吸肌麻痹4、呼吸道清除功能减弱或消失5、侵入性操作6、全身性因素三、临床表现1、呼吸困难2、发热3、咳嗽咳痰4、胸痛四、预防护理措施1、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注意通风,维持合适的室温(18-20℃)2、体位:保持舒适体位,采取坐位或半坐位有善于改善呼吸。
3、饮食:适当增加维生素及蛋白质的摄入,无心、肾功能障碍应给与充足的水分,每日饮水量达到1.5-2L,有助于呼吸道粘膜的湿润,促进排痰。
4、促进有效排痰①、有效咳痰:病人尽可能采用坐位,先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5-6次,然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呼吸3-5秒,身体前倾,从胸膛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
②、气道湿化:雾化吸入,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采用生理盐水加入适量抗生素、化痰及抗支气管痉挛药,以上药液经过超生发生器薄膜的高频振荡,使药液成为细微雾滴,药液随患者吸气到达终末支气管及肺泡,起到抗菌、消炎、解痉、湿化气道黏膜、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稀化痰液,促进排痰的作用。
③、胸部叩击:病人侧卧位或在他人的协助下取坐位,叩击者一手扶住肩膀,右手指弯曲并拢,使掌侧呈杯状,以手腕的力量,从肺部自下而上,由内向外,迅速而有节律地叩击胸壁,每一肺叶叩击1-3分钟,每分钟叩击120-180次,叩击时发出空而深的叩击音则表明叩击手法正确。
⑤体位引流⑥机械吸痰:对于无力咳嗽的患者,床旁备吸痰器,吸痰负压(成人:40-53.3kpa)时间不超过15秒,将呼吸道分泌物吸干净,做到有效吸痰,确保呼吸道通畅,还可利用排痰机机械排痰。
5、用药护理: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止咳及祛痰药物,观察用药不良反应。
6、做好健康教育:对于老年人及脑血管病患者,应告知患者和家属勤翻身拍背的重要性,取得患者与家属的配合。
卧床并发坠积性肺炎的健康教育
1. 坠积性肺炎的病因:
1.1 年龄因素:
老年人易患坠积性肺炎,这与衰老使肺纤毛运动功能下降,咳嗽反射减弱,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清出呼吸道,随重力流向肺底有关。
1.2 长期卧床:
患者长期卧床,不能自主改变体位,胸廓活动度小,双肺野后部易蓄积分泌物。
1.3 呼吸肌麻痹:
T4以上脊髓损伤可造成肋间瘫痪,呼吸肌麻痹,影响胸式呼吸,造成呼吸困难、呼吸变浅、肺不张、肺萎缩等情况,这些因素会加重肺底分泌物蓄积。
1.4 呼吸道清除功能减弱或消失: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清除无效,气管及双肺小气道的纤毛运动障碍,咳嗽、喷嚏反射等保护性反射减弱,患者不能将痰液、分泌物有效排出。
1.5 侵入性操作:
部分患者需气管切开、全麻气管插管等,破坏了呼吸道原有的屏障功能,增加细菌侵入呼吸道几率,造成肺部感染。
严重者炎性充血,水肿渗出,并发坠积性肺炎。
1.6 全身性因素:如昏迷等。
有研究表明:格拉斯哥分级法评分值越低易于导致坠积性肺炎。
考虑与昏迷后口咽、消化道分泌物误吸有关。
2. 诊断标准:
坠积性肺炎属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多为混合感染,以革兰染色阴性菌为主。
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和咳痰为主,尤以咳痰不利,痰液粘稠而致呛咳发生为其主要特点。
实验室检查一般为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痰菌检查和痰培养阳性;肺部X线检查双肺下部或单侧肺下部不规则小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匀。
依据长期卧床史和上述临床特点,坠积性肺炎的诊断并不困难,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以改善预后,防止发生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3. 护理措施与对策:
通过学习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发展机制,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和对策。
3.1 翻身拍背: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协助患者翻身及拍背,每
2h一次。
将患者床头摇高3O°一45°,半卧位与卧位变换,利于排痰及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
拍背时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由外向内,由下向上,有节奏的轻轻拍打背部或胸前壁,不可用掌心或掌根,拍打时力度应均匀一致,每次3—5min。
通过拍背,使支气管、细支气管内痰液因振动而产生咳嗽反射,同时鼓励患者进行咳嗽及深呼吸,痰液由小气管到大气管,痰液随即咳出。
3.2 湿化气道:
雾化吸入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将药物直接输送到支气管及肺泡,达到抗感染,解痉平喘,稀释痰液及扩张支气管等目的,因而是临床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一种有效手段。
中药雾化吸入,通过超声振动作用于雾化罐内的中药液,破坏其表面张力与惯性而产生雾液。
其雾液大,雾滴小而均匀,吸入时可深达肺泡,使药液在呼吸道深部沉积。
因肺泡是空气一血液进行交换的场所,它的特殊解剖结构使肺成为一个巨大的吸收部位,其吸收速度甚至不低于静脉滴注法。
常采用清金化痰汤、桑杏汤等加减,将中药加水200ml,煎3h后,约剩20ml,温度在30℃左右时,进行雾化吸入,1-2次/d,每次雾化吸入30min,7d为1疗程。
在雾化吸入过程中,护士须注意病人的病情变化,严密观察其反应、面色、心率、呼吸情况。
对于年老体弱的病人,雾量不宜过大,以免发生窒息。
雾化吸入后必须协助患者拍背,帮助排痰,因为病人痰呈胶状,雾化后使其溶解松动,由于痰液从支气管向气管流动需一定时间,叩背能使气管振动,可有效地使分泌物向大气管移动,有利排痰。
3.3 体位引流:
采用体位引流,可使呼吸系统分泌物或痰液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大气道排出。
引流期间配合拍胸拍背的措施通过叩击震动胸背部,可使附着在肺泡周围及气管内的痰液松动脱落排出体外。
早期使用体位引流.使肺内分泌物及时排出体外,减少了深部吸痰的次数,减少将细菌带人肺内的机会,同时减少了深部感染率。
而且体位引流操作简便
可行,节省经济费用,临床效果较好。
3.4 吸痰:
对于昏迷患者来说,吸痰是预防并发肺部感染的关键。
吸痰时操作要轻柔,插管深度不宜过长,吸引时负压渐增,并缓慢向上提升,左右旋转,吸引时间不超过lOs为宜。
另外吸痰管应每日更换2--3次,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切口局部应定期更换敷料、气管套管进行高压灭菌处理,并注意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或管道堵塞、脱落情况,从而降低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3.5 口腔护理:
对长期卧床患者应加强口腔护理,做好意识障碍病人的口腔护理是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前提和基础。
一般选用生理盐水,也可以根据PH 值选用漱口液,以达到改变口腔酸碱环境,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进行口腔护理时棉球不可过湿,并注意棉球不可遗留在口腔内,防止误吸。
3.6 健康教育:
坠积性肺炎的防治,有效控制感染和促进排痰、保持呼吸道畅通是关键。
应告知患者勤翻身拍背的重要性,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尽量鼓励其自行翻身、床上活动,上肢肌力正常的患者,可以让其用上肢支撑坐起,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如吃饭、洗漱、穿衣服、功能锻炼等。
上肢肌力稍差的患者,可以利用吸管吸水或漱口。
由于坠积性肺炎的患者多为老年人,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加之老年人多有其他合并症,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一些条件致病菌或原本致病性弱的细菌便乘虚而入,导致本病的发生与发展。
所以,对长期卧床病人来说,要注意原发病的治疗,并注意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
寒冷可使患者气管血管收缩,黏膜上皮抵抗力下降,细菌容易侵人呼吸器官。
因此,应告知患者注意保暖,病室温度保持在20-24℃。
告知患者注意保暖,尽量减少病室人员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