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中书体的演变(1)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8
书法极简史:5分钟读懂中国书法变迁史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华书法变化多端,难以穷尽,我们大体可以按照字体变化、书写介质变化、书法审美变化三个方面去理解这一博大精深的艺术。
先秦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文字发展期,实用为主传说中的仓颉造字以后,汉字就成了传承中华记忆的特殊载体。
在先秦时期的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书法的面貌。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即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已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刻有文字的龟甲商朝时,金文也开始萌芽。
金文即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叫钟鼎文,在周朝达到鼎盛。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西周,大盂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书体也出现了蝌蚪文、鸟书等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书写载体更加多样,出现了竹木简牍、帛书、石刻等,其中刻在石头上的石鼓文,是迄今所知传世的最早的石刻文字,为大篆书体,为秦朝的官方字体小篆的前身。
秦石鼓拓片,故宫博物院秦秦篆、隶书文字开始变为艺术李斯、程邈秦朝很短暂,却是字体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
秦灭六国后规定“书同文”,官方文字为小篆(秦篆),民间流行书写更加简便的隶书。
小篆由李斯等人改造,形体长方,用笔圆转,用笔均匀,结构协调,字体典雅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李斯泰山刻石(明拓本)故宫博物院藏由于篆书书写复杂,更加简便(偷懒)的隶书出现了。
隶书由秦朝程邈从篆书简化而成,秦隶将篆书的圆变方,笔画更简便。
云梦睡虎地秦简,湖北省博物馆汉篆、隶书、草书书写达到高度自由张芝、蔡邕小篆、隶书为汉代通行文字,为了进一步“偷懒”,书写更便捷的草书也出现了。
草书就是草率的隶书,逐渐发展为有章法可循的章草,再进一步放纵不羁爱自由,不拘泥章法的就是今草。
东汉张芝创今草,世称张芝为"草圣"。
草书出现意味着人们的书写达到高度自由,可以通过笔墨随性地表达个性,抒发情感。
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体的演变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书法逐渐形成了七种不同的书体,每一种都代表着不同的时代和书法风格。
本文将以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体的演变为主题,探讨其起源、特点和影响。
第一种书体是隶书,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朝,是中国书法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隶书以刚劲有力的笔画和规范的结构而著称,它保持了古文字的特点,字形严谨,笔画间的衔接紧密有序。
隶书的典范代表是《兰亭序》,它以优美的文字和流畅的布局展示了隶书的独特魅力。
第二种书体是楷书,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楷书整齐划一,结构规范,书写工整。
它是中国书法中最常用的书体,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楷书的代表作品有《乾隆御笔》等。
楷书的出现使书法艺术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种书体是草书,草书是隶书和楷书的衍化体,以潇洒奔放的笔触和独特的形态而著称。
草书在唐朝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唐朝文人墨客的最爱。
草书的特点是写意性强,形态自由,书写速度快。
它的代表作品有《怀素碑》等。
草书的出现使书法艺术更加自由和富有个性,打破了传统的规范和束缚。
第四种书体是行书,行书是隶书、楷书和草书的结合体,是宋朝时期的产物。
行书在书写速度和书法艺术之间取得了平衡,形成了一种中庸之道。
行书的特点是笔画流畅,结构严谨,字形秀美。
它的代表作品有《东坡先生帖》等。
行书的出现使书法艺术更加灵活和自如,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
第五种书体是草隶书,草隶书是楷书和草书的结合体,以骨骼粗壮、行云流水的笔画而著称。
草隶书在元朝时期达到了高峰,成为了元代书法的代表。
草隶书的特点是字形规整,笔画丰满,极具力量感。
它的代表作品有《王羲之帖》等。
草隶书的出现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形式和表达,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六种书体是隶变体,隶变体是隶书和草书的结合体,以其独特的笔法和形态而著称。
隶变体在明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明代书法的代表。
书体的演变和时代(一)、甲骨文----商朝甲骨文为殷商时人们将文字刻在龟甲上,纪录占卜的结果。
字体很多是象形的,接近于图画。
(二)、金文----商、周朝介于文字与图像之间。
金文是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也有人称金文为「钟鼎文」。
、周代所有铸刻的铭文内容多是关于祀典、约契之类的。
(三)、篆书大篆----春秋战国小篆----秦朝大篆:字画较繁,字体较方。
小篆:称「秦篆」。
是秦始皇时期删繁就简而创制的一种书体,以方便施政、教化。
(四)隶书----秦、汉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五)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
草书分三种。
1、章草:可用于草写奏章上,始于汉初。
2、今草: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偏旁互相假借,成为一般的草书。
3、狂草:到了唐代,张旭、怀素等人将「今草」写得更放纵。
(六)、楷书----三国时完备成形结构搭配匀称,章法形式也随之朗、整齐。
形态平稳、端正。
(七)、行书----晋代以后将楷书、草书,融汇一炉的书体。
功能是快写与简化。
历代书法家及作品秦统一后,小篆成为官方文字。
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
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
秦汉时期代表作家1张芝的草书《冠军帖》《终年帖》《二月八日帖》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
2蔡邕的隶书《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
李斯的小篆《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
两晋南北朝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草、楷、行各体已完全成熟,中国书法的技法体系基本形成。
隶书简化了篆书的笔画,加上了粗细长短的变化。
产生了横、竖、撇、捺的不同形式。
书法字体的演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殷商—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商周—金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春秋战国—大篆: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
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秦朝—小篆:小篆也叫“秦篆”。
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
通行于秦代。
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汉朝—隶书: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
三国—楷书: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始于东汉。
两晋—行书: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法的演变
中国书法史上有七种主要的书体,它们是: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草隶、隶草。
1. 篆书:篆书是中国最早的一种书体,起源于商代和西周时期。
篆书以其方正、刚劲的特点而闻名,字形规整,笔画饱满。
篆书在秦汉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官方公文和铭文的主要书体。
2. 隶书:隶书是汉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用于代替篆书的繁琐,更适用于书写日常文书。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清晰、结构严谨,行笔流畅,具有较高的书写效率。
3. 楷书:楷书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成为了中国书法的主流书体。
楷书的特点是字形工整,笔画平稳,结构规范,被广泛应用于书写文稿、书法作品和印刷文字。
4. 草书:草书是一种行书的变体,以其潇洒、奔放的风格而著称。
草书的特点是字形流畅,笔画连绵,经常出现连笔和变形。
草书在唐代达到了高峰,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5.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字形流畅而有力,书写速度较快。
行书保留了楷书的规范性,同时融入了草书的自由性,具有一种中庸之美。
6. 草隶:草隶是草书和隶书的结合体,字形奔放而有力,结构规整。
草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书写时常出现草书的连笔和变形,但整体上仍保留了隶书的规范性。
7. 隶草:隶草是隶书和草书的结合体,字形奔放而自由,笔画流畅。
隶草在宋代以后逐渐兴盛,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书体形式。
这七种书体的演变代表了中国书法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风格特点,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简述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中国书法发展史详细介绍如下:1、先秦书法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2、秦代书法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3、汉代书法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4、魏晋书法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
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5、南北朝书法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6、唐代书法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6、五代书法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迭起。
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
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8、元代书法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
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
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9、明代书法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
法帖传刻十分活跃。
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10、清代书法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
书体的演变顺序及过程
书体的演变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下,书写文字的形态和样式发生的变化。
下面简要介绍一些主要的书体演变顺序及过程: 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记载文字,出现在商代晚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甲骨文以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为主,字形复杂,线条粗犷,具有浓厚的图案和象形特征。
2. 金文:金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阶段之一,主要流行于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金文相对于甲骨文来说,字形更加规范,结构较为稳定,开始出现了一定的篆刻风格。
3. 篆书:篆书是古代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字体体系,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3世纪)。
篆书笔画简练、方正,结构稳定,逐渐发展成为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
4. 隶书:隶书起源于篆书,主要流行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公元2世纪至公元7世纪)。
隶书字形工整、笔画清晰,适合快速书写,成为官方文书和书法作品的主要字体。
5. 楷书:楷书是中国书法中最为常用的字体,发展自隶书。
楷书具有规范的字形结构、简洁明快的笔画和平衡的布局,流传至今,被广泛应用于书法创作和印刷排版。
此外,还有草书、行书、草隶等其他书体,它们都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书法家的创作中得到了发展和演变。
每个书体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对书写艺术的追求和创新。
总的来说,书体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变化与创新过程,不
同的书体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承,也展现了人类书写艺术的多样性和魅力。
军队我国汉字书法中书体演变的分析归纳表汉字的字体经历了哪几个演变发展阶段各什么主要特点一、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商)→ 金文(周)→ 小篆(秦)→ 隶书(汉)→ 楷书(魏晋)→ 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1、甲骨文: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从商朝开始的。
2、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又称钟鼎文。
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
4、小篆: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5、隶书:篆书笔画圆转。
符号性显然大加强。
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6、楷书: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
字形结没有什么变化,书写更为简便。
7、草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字形奔放。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二、关于汉字1、起源: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年)历史;还有七千年前的双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夏墟的水书。
早期的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属于初步成熟阶段。
这些考古发现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也可能是各种文字发展的不同源流。
2、20世纪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
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
3、简介: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可识的成熟汉字系统是商代的甲骨文。
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中国书法字体演变顺序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
其中,“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中国书法字体演变顺序是怎样的?一起看看。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中国书法字体,希望你们喜欢。
中国书法字体欣赏中国书法字体演变顺序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
其中,“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一、书法的涵义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
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生活中,书法一词另具备以下含义。
第一,某幅书写作品的代称,或者所有书写作品的统称;第二,一种艺术类别,一般指书写汉字的艺术。
二、书法的起源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
”因此,产生了文字。
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
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类文字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非现人能识别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绍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
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
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
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
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
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书体演变历程及书体特点书体的演变历程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漫长且丰富的过程,历经了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的形成与发展。
下面是对主要书体演变历程及其特点的简介:1.甲骨文:-发展时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商朝晚期至西周初期。
-特点:刻在龟甲兽骨上,线条刚劲有力,形态朴拙,字形结构尚未完全规范化,反映了早期汉字的原始风貌。
2.金文(又称钟鼎文):-发展时期:主要流行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特点:铸刻在青铜器上,线条饱满圆润,结构逐渐规范,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图案美,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审美。
3.篆书:-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标准书体,由大篆简化演变而来。
-特点:线条均匀圆润,笔画工整严谨,结构整齐,布局均匀,奠定了汉字方块字的基本格局。
-大篆:指先秦时期各国的文字,如石鼓文、金文等,风格多样,字形较为繁复。
4.隶书:-发展时期:始于秦朝,成熟于汉代。
-特点:相较于篆书,隶书的笔画更趋于平直,结构趋于扁平,撇捺舒展,起收笔顿挫明显,字形更加简洁规整,易于书写和辨认,标志着汉字从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的重要阶段。
5.楷书:-发展时期:始于汉末,成熟于魏晋南北朝,唐代达到巅峰。
-特点:楷书又称真书,字形端正,笔画清楚,结构严整,是现代汉字印刷体和日常书写的基础。
楷书中又有诸多流派,如欧体(欧阳询)、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等,各有其鲜明的艺术风格。
6.行书:-发展时期:源于东汉,成熟于魏晋。
-特点: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兼具楷书的规矩与草书的灵动。
行书笔画连绵,节奏流畅,书写快捷,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书体。
7.草书:-发展时期:起源较早,成熟于东汉末至魏晋。
-特点:草书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形式。
章草保留了一定的隶书痕迹,笔画简练,今草则笔画更加自由奔放,结构紧凑,而狂草则最为飘逸,笔势连绵起伏,艺术性极强,但识读难度较高。
中国书法的书体演变历程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书体和流派。
以下是各个时期中国书法的书体演变历程:一、先秦书法先秦时期,是中国书法的起源时期。
这一时期的书法以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为主,其特点是以象形为基础,笔画粗细不一,起笔和收笔均较为圆润。
这些书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于中国书法的演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秦代书法秦代是中国书法的转折点,也是第一个统一的时代。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之一就是统一文字。
小篆成为官方文字,隶书也开始逐渐流行。
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以《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为代表,笔画结构严谨,章法布局有序。
三、汉代书法汉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黄金时期。
隶书成为主流,草书也开始崭露头角。
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以《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等为代表,笔画起伏多变,结构优美,章法布局灵活。
四、魏晋书法魏晋时期,中国书法进入了新的阶段。
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逐渐形成和完善。
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以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等为代表,笔画简洁流畅,结构优美大方,章法布局自然。
五、隋唐书法隋唐时期,中国书法达到了新的高度。
楷书成为官方文书的主要字体,行书和草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作品为代表,笔画端庄规范,结构严谨大方,章法布局合理。
六、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书法进入了全面繁荣的阶段。
各种书体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
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以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人的作品为代表,笔画灵活多变,结构多样丰富,章法布局独具匠心。
七、清末至民国时期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书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西方文化的影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使得中国书法在现代时期有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以沈尹默、于右任等人的作品为代表,笔画流畅自然,结构新颖独特,章法布局富有创意。
总之,中国书法的书体演变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书法的源流及书体演变书法的源流及书体演变一、甲骨文(约公元前一千三百年到一千一百年)是殷商时期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收卜辞或记事用刀直接刻在甲骨上。
它的特点是字形长短大小不一,变化多姿,平衡稳定,分行布白自然,错落疏朗,结字紧密严整,笔画劲峭,古朴秀美。
二、篆书(约公元前840—200年)篆书分钟鼎文、石鼓文和小篆三个时期。
钟鼎文:亦称金文,是周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特点是字形方圆长宽不等,错综成趣,风格丰富多彩,有凝重,有姿放,有圆润,有雄奇,结字浑穆纯厚,用笔豪放质朴,代表作有《散氏盘铭》、《毛公鼎铭》、《虢季子白盘铭》等。
石鼓文:战国(约公元前384—324年)为我国第一批石刻瑰宝,刻于石鼓上,内容是“诗经”体载的四言诗,特点是字形圆不至规,方不至矩,结字端姿旁逸,婉丽通畅,书法工整均匀,线条圆劲。
康有为称:“如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凡整载,自有奇采”。
苏轼诗赞:“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佳禾秀良莠”。
唐代张怀□称:“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
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命李斯作小篆。
据记载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等处石刻。
特点是结构严谨,对称中求变化,笔画秀劲,用笔圆起圆吸,方圆得宜。
唐代张怀□誉为“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唐人书评》中说:“骨气丰匀,方圆绝妙”。
唐书续说:“送脚如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
形容其流动自然。
三、隶书:汉代由小篆的萦徊转向隶书的劲直。
晋代卫恒《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
它的特点是:1、扁方横势,左右分展,若“燕展双翅”。
2、起笔蚕头,收笔燕尾。
波势捺脚,笔势舒展。
但一字中横画挑脚,不宜重复,称为“燕不双飞,蚕不二设”。
3、变弧为直,笔增提顿。
清代刘熙载说:“隶形与篆相反,隶意却要与篆相同,以峭激蕴纡余,以屈强寓款婉。
斯微品量,不然如抚剑疾视,适足以见其无能为耳”。
4、布列均匀,平中寄奇。
有均称美,在均称中求变化。
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体的演变一、篆书篆书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早的一种书体,起源于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篆书注重笔画的遒劲有力,字形方正稳健。
随着历史的发展,篆书逐渐演变为小篆、隶书等不同的变体。
篆书的特点是线条刚劲有力,结构严谨,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
二、隶书隶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二种书体,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为了适应秦朝大规模文字繁简之间的转换而产生的。
隶书的字形工整,结构严谨,线条流畅。
它注重笔画的变化和结构的整齐,给人以秩序和规矩的感觉。
三、楷书楷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三种书体,起源于东汉时期。
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字形端庄工整,线条流畅。
楷书注重笔画的平稳和结构的均衡,给人以庄重稳重的感觉。
楷书是中国书法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书体,也是书法教学的基础。
四、行书行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四种书体,起源于东晋时期。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字形独特,线条流畅有韵律感。
行书注重笔画的连续和结构的变化,给人以流畅自如的感觉。
行书是书法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力较强的书体,充满了个性和创造力。
五、草书草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五种书体,起源于东晋时期。
草书字形简略,笔画激烈,线条凌乱而有力。
草书追求笔墨的奔放和自由,给人以豪放不羁的感觉。
草书是书法艺术中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六、隶变隶变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六种书体,起源于唐代。
隶变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字形丰满圆润,线条流畅有力。
隶变注重笔画的变化和结构的丰满,给人以秀丽婉约的感觉。
隶变是书法艺术中的一种华丽风格,充满了装饰性和艺术性。
七、狂草狂草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七种书体,起源于唐代。
狂草字形激烈,笔画凌乱而有力,线条极具张力。
狂草追求笔墨的疯狂和自由,给人以激情四溢的感觉。
狂草是书法艺术中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个性和冲击力。
通过对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体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第一次培训中国书法史中书体的演变(一)汉字书体及其演变1.汉字的起源汉字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且是世界上使用历史最长久的文字。
汉字起源于图画和契刻。
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等地陶器上发现的刻画符号,据专家分析,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我国古代有仓颉造字之说,但实际上,汉字为一人所造之说是不确切的,汉字是在原始的图画记事的基础上由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出来的,一些“史官”加以整理和系统化,创造出最初的系统的文字。
如果仓颉确有其人,可能是一个搜集和整理文字的贤哲。
2.汉字书体的演变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汉字的发展来看,可以分为古文字时期和今文字时期,古文字时期指自甲骨文至小篆,今文字时期指从草书、隶书到楷书。
(1)古文字①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成熟的汉字体系。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是甲骨文的“直系后裔”。
另外,在陕西周原也发现了西周的甲骨文。
甲骨文已表现出相当的成熟度,六书构字法在甲骨文都可找到例证,许多汉字基本定型,在结构上至今没有大的改变,甲骨文已初具书法美了。
②金文金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古代文字。
殷代金文在构形上和甲骨文相同,西周金文与甲骨文在构形上也很接近,但从字体上看,金文圆笔较多,线条自然,圆润,庄重,字形趋于工整,具有相当程度的书法美。
③篆书篆文是指官吏用的文字,也就是官府办公用的文字。
篆书一般分大篆和小篆两种。
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所有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各国的文字。
狭义的大篆,是指籀文。
今存石鼓文是这种字体的代表。
石鼓文是我国最古的刻石文字:它的结字颇有法度,笔画遒劲流畅。
小篆,是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的政策,丞相李斯在秦大篆的基础上,吸收各国文字整理而成。
小篆中国史上首次出现的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
《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相传是李斯小篆的代表,笔画圆浑,体势雄健,是秦篆书法的上乘之作。
小篆比大篆更加规范化,而且更加抽象化,较大的减少了象形的意味,将汉字的图案化进一步向符号化推进。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一、篆书篆书是汉字书体的最早形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篆书笔画简练,线条刚劲有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篆书常用于刻印印章,是古代文人的重要书写方式。
二、隶书隶书是汉字书体的第二个阶段,出现在秦朝。
隶书笔画规整,清晰易辨,适用于大规模书写,成为官方文书和文件的书写体。
隶书是篆书的演变形式,保留了篆书的特点,但更加规范和工整。
三、楷书楷书是汉字书体的发展阶段,出现在东汉时期。
楷书笔画平稳流畅,结构均衡,成为书写的主流形式。
楷书是隶书的演变形式,去除了隶书的繁复笔画,更加简洁明了。
楷书被广泛应用于书法和印刷。
四、行书行书是汉字书体的后续阶段,出现在唐朝。
行书笔画激励流畅,书写速度较快,给人以奔放豪放之感。
行书是楷书的演变形式,书写时常有连笔和变形,给人以活泼自由之感。
行书在书法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
五、草书草书是汉字书体的最后阶段,出现在晚唐时期。
草书笔画奔放自由,形似草木丛生,给人以狂放不羁之感。
草书是行书的演变形式,书写时常有省略和变形,极富创造力。
草书在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六、今字体今字体是汉字书体的现代形式,是在传统书体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
今字体保留了传统书体的特点,同时结合了现代审美和印刷技术的要求,更加规范、简洁和易读。
今字体广泛应用于印刷、出版和电子媒体等领域。
总结: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是由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到今字体。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艺术魅力,体现了汉字书体的丰富多样性和演变发展的历程。
这些书体不仅是文字的书写方式,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第一次培训中国书法史中书体的演变(一)汉字书体及其演变1.汉字的起源汉字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且是世界上使用历史最长久的文字。
汉字起源于图画和契刻。
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等地陶器上发现的刻画符号,据专家分析,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我国古代有仓颉造字之说,但实际上,汉字为一人所造之说是不确切的,汉字是在原始的图画记事的基础上由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出来的,一些“史官”加以整理和系统化,创造出最初的系统的文字。
如果仓颉确有其人,可能是一个搜集和整理文字的贤哲。
2.汉字书体的演变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汉字的发展来看,可以分为古文字时期和今文字时期,古文字时期指自甲骨文至小篆,今文字时期指从草书、隶书到楷书。
(1)古文字①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成熟的汉字体系。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是甲骨文的“直系后裔”。
另外,在陕西周原也发现了西周的甲骨文。
甲骨文已表现出相当的成熟度,六书构字法在甲骨文都可找到例证,许多汉字基本定型,在结构上至今没有大的改变,甲骨文已初具书法美了。
②金文金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古代文字。
殷代金文在构形上和甲骨文相同,西周金文与甲骨文在构形上也很接近,但从字体上看,金文圆笔较多,线条自然,圆润,庄重,字形趋于工整,具有相当程度的书法美。
③篆书篆文是指官吏用的文字,也就是官府办公用的文字。
篆书一般分大篆和小篆两种。
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所有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各国的文字。
狭义的大篆,是指籀文。
今存石鼓文是这种字体的代表。
石鼓文是我国最古的刻石文字:它的结字颇有法度,笔画遒劲流畅。
小篆,是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的政策,丞相李斯在秦大篆的基础上,吸收各国文字整理而成。
小篆中国史上首次出现的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
《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相传是李斯小篆的代表,笔画圆浑,体势雄健,是秦篆书法的上乘之作。
小篆比大篆更加规范化,而且更加抽象化,较大的减少了象形的意味,将汉字的图案化进一步向符号化推进。
篆书已具有显著的书法美,大篆雄浑,小篆精巧。
(2)今文字①隶书隶书是经过简化,草化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
因秦国官吏最先使用并在秦朝时整理,故称秦隶。
西汉是秦隶转化为汉隶的时期,到了汉代后期,隶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汉字完成了由古文字到今文字的转变。
所以,汉代的隶书称为“汉隶”“今隶”。
隶书变篆书圆转的线条为方折,比篆书的笔画大为减少,几乎摆脱了图案化,变成符号化的线条。
汉隶笔画有轻有重,波(左撇)磔(右捺)分明,“蚕头燕尾”显然。
汉隶的书法艺术《华岳庙碑》,属于秀丽的一类有《乙瑛碑》、《曹全碑》等。
“隶变”是汉字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②楷书楷书是从隶书发展演变而来的,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完全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到今天,是通行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楷书便于书写,堪为学字的楷模,故称“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
楷书同汉隶的基本结构相同,主要区别是笔意不同,形体方正稳定,笔画平直明确,成为书写自然的文字,充分体现了汉字的书法美。
著名者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颜真卿的《多宝塔》、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都是楷书书法的楷模之作。
③草书和行书草书自草篆而来,是隶书的草写体,起源于西汉,称为“隶草”;东汉时盛行,称为“章草”。
“章”即规矩之意。
它保存了汉隶的波磔,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
东晋以后楷书的草体,称“今草”。
今草自章草变化而来并有所改变。
形式连绵,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笔画连写,多省略,书写简易快速,但不易辨认。
唐代书法家张旭的“狂草”,变化多端,极难辨认,变成了纯书法的艺术品。
行书产生于东汉末年,由楷书变化而来,盛行于晋。
一般称接近楷书的行书为行楷,称接近草书的行书为行草。
行书近楷而不拘,近草而不放,笔画连绵,各字独立,成为魏晋以后日常使用的主要字体。
(二)中国书法的特色1.汉字体势是构成书法视觉形象美的基础书法是一种诉诸视觉感官的造型艺术。
书法艺术创造的是一种特殊的视觉形象美。
如果说绘画、雕塑塑造的是具体生活形象的话,那么书法塑造的则是汉字的形象。
早期的汉字不仅具有较浓的象形成分,同时也具有象征性的意蕴。
汉字的创造,实质上就是一种直观的视觉形象和抽象的意蕴之问的巧妙结合。
随着汉字的发展和演化,汉字的整体形态逐步增加了抽象性而减少了象形成分,但汉字构造基本原则没有变化,依然是直观的视觉形象与抽象意蕴的结合。
这种结合的结果就是汉字的体势。
汉字自身的体势特点,正是书法艺术视觉形象的构成基础。
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都深悟其中的道理,他们总是将自然万物的物象与人的意象紧紧连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书法艺术视觉形象美。
例如:王羲之从群鹅戏水的景象中悟出书法的技巧;张旭从观赏公孙大娘舞剑器中获得启发,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狂草技法;黄庭坚曾说自己以前的书法常常是“意到笔不到”,直到晚年入川后,见到江上船夫荡桨的情景,才深有所悟,书法也有明显的长进;三国时书法家钟繇曾道:“每见万物,皆书象之。
”足见书法家对自然物象的重视。
东晋卫夫人《笔阵图》中,把横比作“千里之阵云”,把竖比作“万岁之枯藤”,把点比作“高峰之坠石”……总之,在书法家的眼中,字的一笔一画乃至整个字、整幅字都是生命的象征,或者是书法家对生命的一种观照。
所以前人观王羲之书法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称钟繇的字好像“飞鸿戏海、舞鹤游天”,怀素的草书如“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很有道理。
汉字的多种书体所体现的不同时代或不同类型的审美意识,赋予汉字体势美的丰富性和可变性,书法家又可以根据自己对汉字体势的理解和对自然、人生的领悟,在书法艺术天地中作自由的驰骋,从而造就出书法艺术的丰富的视觉形象:或朴拙、粗犷,或潇洒、流畅,或端庄、严谨,或纵肆、奔放……汉字意蕴的多变性,还体现在:字与字合为词、词与词合为句、句与句又可组合成章。
单字的意蕴总是随词、句、章的意蕴而有所变化。
所以,书法家在重视单字的视觉形象美的同时,往往都没有忘记字与字之问组合起来的整体视觉形象美。
汉字的章法美其实正是汉字体势美的拓展。
所以书法艺术是一种奇妙的“形”的艺术,是一种汉字体势美的创造艺术。
2.笔墨、笔韵是书法视觉形象美的重要因素书法艺术的视觉形象美,和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的笔、墨等工具有着重要的关系。
书法家历来重视笔法、墨法,强调多种运笔、用墨的技巧,目的就在于增强书法的视觉形象美。
所谓“笔韵”、“墨趣”是针对运笔、用墨而产生的审美效果而言的。
书法的视觉形象,主要是由毛笔带墨运行的笔迹墨相而形成的。
前人在毛笔和墨的发明制作上,花费了很多心血,表现出聪明智慧,从而赋予笔和墨以特殊的功能。
笔锋的柔韧而富有弹性,墨的黏稠度的可变性和光泽性,使笔墨能将书家指、腕、肘的运动状态,十分精细微妙地表现出来。
运动过程中力量的强弱、速度的疾徐、节奏的变化等,最终全由笔墨在宣纸上反映出来。
如富有体积感、质感和色泽感的形态各异的笔画线条,以及这些笔画线条的组合形态,或沉稳凝重,或‘‘绵里藏针”;或飘逸潇洒,或“八面出锋”;或丰腴敦厚,或瘦劲坚挺;或明快畅达,或滞涩跌宕……总之,在静态的笔迹墨相中,透露出书家运笔时的提按,使转、垂缩、映带等一系列复杂的运动情状。
所谓笔韵、墨趣,就包含着这种运动的力感和韵律感。
张怀瓘说是“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笔韵构成墨趣,十分含蓄、抽象,而又耐人寻味,令人赞叹不已。
所以书法艺术又是一种深邃的、写意性很强的造型艺术。
3·书法艺术的情感性和个性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没有情感和个性的作品,不能算作真正的艺术品,书法艺术也不例外。
由于艺术门类的不同,艺术家表露情感、个性的方法也不一样。
那么,书法艺术中,书家的情感、个性是怎样表露的呢?前人书论中有“书如其人”、“书为心画’’等说法,即重视书法作品中(书家)精神美、性情美的创造。
当然,书法艺术中情感、个性的表露要曲折得多,也抽象得多。
广博的文艺修养和全面的智能结构,独立的高尚的人格是书法家成功的基石。
人是最为天下贵的万物之灵长,而艺术是人类最高精神活动。
在各类艺术中,书法是最自由、最心灵化的艺术。
书家以真情面对人牛,从万物中提取出生命的律动,用“淡然无极”的黑、白作为宇宙幽邃而丰富的总体之色;在线条的流动律变中体现出阴阳刚柔、运转不息、争斗拼搏而又相谐不悖的生命原则,并且融入主体精神的光辉,创造出“众美从之”的理想境界。
它是无声的音乐,静态的舞蹈,抽象的绘画,是大自然气象万千的风云变幻,是书法家心潮起伏的波澜壮阔的图画,是中华族的瑰宝,中国人民的骄傲,是华夏文明五千年的灵魂。
(三)中国书法流派、代表人物及著名书法作品中国的书法遗产是一座无比丰富的艺术宝库,下面,我们以五种书体为线索,介绍历代中国书法流派、代表人物及著名作中国书法的开端在商代。
当时的人们已有了将汉字书写得整齐美观的观念甲骨文中,出现了不同的书写风格,书法中雄齐美观的观念,在甲骨文中,出现了不同的书写风格,书法中雄浑、精细、奇恣等美学范畴初露端倪,西周青铜器的铭文更是绚丽多姿。
到战国时期,秦系书风出现了石鼓文,石鼓文作为大篆之典范,被称之为“书家第一法则”。
它结字紧密,点画圆融,用笔圆健挺劲,圆中见方,布局章法开阔均衡。
秦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字的小篆。
小篆的代表作《泽山碑》《泰山刻石》,碑文为李斯书“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字体结构谨严,笔面秀劲圆健。
值得一提的是,到清代,篆书异军突起,出现了许多金石文字学家兼篆书大家,其中有较大成就的为邓石如,他的篆书特点是挥洒自如,笔势流畅,神采飞_动,生气勃勃。
他的作品对当代和后世影响很大,被尊为碑学的典范,包世臣列其为神品。
现代以写石鼓文著称的吴昌硕,可以说是邓石如一路篆书的继承者。
2.隶书东汉是隶书的成熟和鼎盛时期。
当时碑刻盛行,民间无名书家大量涌现,作品蔚为大观,美不胜收,达到了中国隶书艺术的高峰。
其代表作按风格区分,遒劲凝练者如《礼器碑》,厚重古朴者如《张迁碑》,飘逸秀丽者如《曹全碑》,工整精细者如《华山碑》,奇纵恣肆者如《石门颂》。
3.楷书东汉之后的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
钟繇,善各体书,尤以楷书见长,后代奉为楷法之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王羲之,东晋人,字逸少,官至右将军,故世称“王右军”。
他早年从卫夫人(铄)学书,后广泛学习张芝、钟繇等名家书写的优秀作品,继往开来,把古朴的书体变成娇美流便的今体,于楷书、行书、草书均有创造性的贡献,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历来奉为书家典范,传世楷书有《黄庭经》等。
王献之,羲之第七子,自幼从父学书,最有成就,后世将他与其父并称。
传世楷书作品有刻本《洛神赋》,又称“玉版十三行”。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楷书高峰。
初唐有欧、虞、褚、薛四大家,都以楷书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