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乡诗词的鉴赏.doc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9
思乡的古诗及赏析思乡的古诗及赏析 1静夜思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夜雨寄北古诗词赏析及思乡之情夜雨寄北,是一首咏史抒怀的古诗,其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沉的思乡之情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对夜雨寄北进行赏析,探讨其中蕴含的思乡之情。
诗歌赏析夜雨寄北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全文共4首句,以古体诗的形式表达诗人内心深沉的思乡之情。
诗歌的第一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通过描绘夜雨涨秋池的景象,诗人将自己思乡之情隐晦地表达出来。
第二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脉连绵",诗人把巴山脉的高峻和连绵不绝形容为自己思乡的心情,希望与诗中的君共同剪烛点亮心中的思乡之情。
第三句是"若有人知郎骨肉,应怜屐齿寄微躯",诗人以郎字指代自己,苦苦思乡的辛酸与痛楚一览无余。
最后一句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诗人回忆起自己当初壮志未酬,远赴边疆戍守的曾经。
思乡之情夜雨寄北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追忆着巴山脉的高峻壮丽、川蜀的雨水和自己曾经的豪情壮志。
诗中充满诗人对家乡温暖的怀念之情,与世长辞后的思乡之痛苦,通过对夜雨和巴山等意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心灵的悲凉和彷徨。
此外,诗人还对自己壮志未酬的经历进行了回顾。
当年的他不仅有千里觅封侯的豪情,也有马蹄声震梁州的战斗激情。
但无论如何,他都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只能将寄托思乡之情的屐齿寄于微躯。
思乡之情是人们在离家漂泊时常常会经历的一种情感。
离别之时,我们往往会怀念起家乡的美好和亲人的温情。
正如王之涣在夜雨寄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充满了对故土、对亲人、对过往一切的思念与怀念,这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深沉情感。
总结夜雨寄北是一首展现了诗人思乡之情的优美古诗。
通过描绘巴山夜雨和思乡壮志未酬的经历,诗人王之涣感人地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彷徨和痛苦。
这首诗流畅优美的表达方式和真挚的情感,使其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离别之苦和思乡之情的力量。
导读思乡,实际是思念家,思念家人,就是思念家乡亲人, 睹物思人。
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
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
1.《泊船瓜洲》宋朝·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枫桥夜泊》唐朝·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次北固山下》唐朝·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静夜思》唐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春望》唐朝·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关山月》唐朝·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朝·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乡怀人诗词的鉴赏成都市武侯高中关志敏“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就是人间最难舍的情—亲情。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所以,表达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一、共同欣赏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抒写游子的思乡怀亲。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高度概括而又极自然地表达了年轻的诗人旅居在外对温暖的家庭和可爱的亲人的刻骨怀念。
每当佳节来临,而自己形影相吊之际,更使他忆及合家欢聚的情景,着既是诗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声,书写了他深挚的思亲之情;也传达了世人共有的情思。
此句流畅质朴,明白如话,千百年来已成为游子思乡的佳句。
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常常通过思乡怀亲表现出来。
中国人对故土的眷恋,以及“落叶归根”的思想,都是中国文化凝聚力的体现,是超越时代的。
作品中具有一种穿透时代的传统文化精神,并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
子夜吴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非常真诚缠绵,李白正是掌握住了这种表达感情的特点,在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
“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
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
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
“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
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念,更增加她的愁怀。
“不尽”既是秋风阵阵,也是情思的悠长不断。
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是那样执着,一往情深。
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返回家园和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
思乡的诗词及翻译关于思乡的诗词及翻译有人将闲云装进行囊,有人将故事背负肩上。
他们都在寻找那个属于心灵的原乡,接下来由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思乡的诗词及翻译,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思乡的诗词及翻译篇1《南浦别》唐代: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译文在南浦凄凉愁苦的分别,秋风萧索黯淡。
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注释(1)南浦:南面的水边。
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2)别:分别,别离。
(3)袅袅(niǎo):吹拂,这里形容西风吹拂。
(4)好去:放心前去。
(5)莫:不要。
《阴雨》唐代:白居易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译文今天的山岚雾霭特别的重,天涯广阔这里却是如此的偏僻深远。
闻见滩头江水带来的秋意扑面而来,山谷的气候湿润,晴天也多像阴天。
望向帝京但是云遮住了眼,想着故乡,檐上的雨一滴滴的滴到心里。
用什么来安慰我这幽深彷徨的思绪,唯赖这北窗下的琴来解我心中孤独。
《思乡作》作者:布燮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作者简介:布燮,长和国使人。
南诏郑氏篡蒙氏,改国号曰大长和。
布燮,官名,其宰相也。
大理国权臣高智升在帮助段思廉灭掉杨氏反叛后,为“挟天子以令诸侯”,也自称“布燮”《除夜宿石头驿》唐代:戴叔伦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译文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
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
回首前尘竟是一事无成,令人感到悲凉伤心;孤独的我只有苦笑与酸辛。
愁苦使我容颜变老,白发爬满双鬓,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
注释⑴除夜:除夕之夜。
石头驿:在今江西省新建县赣江西岸。
《全唐诗》题下注曰:“一作石桥馆”。
思乡思亲的诗词鉴赏1.思乡思亲的诗词鉴赏篇一悲歌两汉-佚名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这首古辞收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写游子思乡不得归的悲哀。
“悲歌可以当泣”,诗一开头,劈头劈脑拦腰斩断许多内容,不难理解,这位悲歌者在此之前不知哭泣过多少回了,由于太伤心,以至最后以放声悲歌代替哭泣,他为何这样悲哀?这首诗和《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在思想内容上相似。
最后两句均是“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但《古歌》是触景生情,而这首诗,既不写景,也不叙事,它以肺腑之言,真挚的感情痛苦的体验而动人心弦。
可以说,抒情诗的意境,并不在于写景和叙事,只要感情真挚感人能引起共鸣,那么诗的意境就在不同的读者的脑海中幻化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了。
2.思乡思亲的诗词鉴赏篇二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
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
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题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创作时间约在公元710年(唐睿宗景云元年)。
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在人生道路上从高峰跌入深谷,胸中不免充满了忧伤和痛苦。
当他到达大庾岭时,眼望那苍茫山色,想到一岭之隔,咫尺天涯,顿时,他那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于是写了好几首诗。
此诗是其中一首。
3.思乡思亲的诗词鉴赏篇三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
唐代思乡诗选赏析引言:唐代思乡诗的背景和特点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而唐代思乡诗则是其独特而且动人的一支。
这些诗歌记录了唐代诗人在离乡别井之后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乡愁的诗意表达。
这些思乡诗在深邃的情感表达和优美的语言构思上有着独到之处,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1. 唐代思乡诗的背景和社会环境唐代思乡诗的创作主要集中在盛唐时期,正值唐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时候。
大批文人士人为官场所束缚,外调边疆,为国家所用。
诗人们身在异地,思乡之情更加浓烈,于是便有了丰富多彩的思乡诗创作。
同时,唐朝社会发达,交通通畅,往来频繁,人们的思想触角也扩展到更远的地方。
这增加了人们对家乡的祭奠和怀念,进而促成了思乡诗的诞生。
2. 唐代思乡诗的主题和情感唐代思乡诗的主题主要围绕着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离别之苦的抒发展开。
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为复杂而浓烈,涵盖了对家乡人事物的思念、对远方亲友的牵挂、对家乡景物的描写等等。
同时,思乡诗还可以作为一种反衬,突出唐代社会的富庶与不富庶的对比,诗人们通过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命运不公的不满。
3. 唐代思乡诗的诗人和作品唐代思乡诗堪称辉煌,有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
其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孟郊的《登科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都是经典之作,以其深情和华丽的词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3.1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思乡名篇。
该诗主要通过诗人登上鹳雀楼的高处,俯瞰千里山河,用婉约而清新的笔触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所展现的景色,如青山绿水、碧云朵朵,勾勒出了一个熟悉而又清新的家乡形象,让人无限怀念和思念。
3.2 孟郊的《登科后》《登科后》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思乡诗。
该诗以孟郊登科归乡的故事为背景,借助对婉约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诗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和激昂的语言,烘托了孟郊内心强烈的乡愁情感,让人感受到他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3.3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佳作之一。
关于思乡诗词的鉴赏
思乡诗词的鉴赏
1、了解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思乡类诗歌的鉴赏方法。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
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
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
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常见情感:1.羁旅愁思 2. 征人思乡 3. 思亲念友 4 .闺中怀人
常见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
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
诗
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1.月——思乡的代名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思乡怀人的情思是最常用的笔法,
还可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2.杜鹃鸟(子归)——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
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
伤的象征了。
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
羁旅伤感。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
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使用也就普遍了。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4.鹧鸪——羁旅乡愁
古载“其志淮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
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5、柳
①、“柳”、“留”二字谐音,折柳又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据
《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所
以“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经常暗喻离别,表示留恋、伤感。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
忧愁的深刻水准。
6、燕
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
屋檐下,所以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
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
物类所能及。
7、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
飞蓬、孤雁、沙鸥等。
“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
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
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
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漂漂何所似,天地
一沙鸥。
”(《旅夜书怀》)
8、双鲤:代指书信。
9、桑梓:家乡,表示怀乡之情。
10、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11、西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
12、关山: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
其他信息
梦境。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
家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节日。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声音。
芦管声、乌鸦声、笛声、杜鹃声、角声。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
表现手法
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
1.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景和情的关系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虚实结合(化虚为实)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更加浓溢的情思。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
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
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
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
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3.衬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
衬两种。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 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 双调] 清江引?秋怀(元?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
雨声秋梦里。
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
不过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
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
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
彩浓丽的秋景图。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
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实战练习
1、闻雁(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 这两首都是抒发____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1)五言绝句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能够)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
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所以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
浓浓的乡愁。
2、南乡子[ 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
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③" 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答案: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③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3、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
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
未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