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4《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共1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10.59 KB
- 文档页数:4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徐泓学习目标:1.了解气候变化的不同时间尺度,知道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联系实际说明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3.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1)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
(2)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有十年至百年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阅读“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图",说出全球气温变化的趋势.4.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从19世纪末至今,全球的气候虽然有波动,但总体的趋势是在读图并根据坐标说出气温变化的趋势。
了解气候变化的特点变暖。
全球平均气温在20世纪升高0.4~0.8℃。
什么原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1.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中最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是哪个?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趋势与气温变化趋势有什么共同特征?回答问题:自然因素主要有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等。
人类活动容易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需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考虑.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与全球平均气温升高趋势比较吻合,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思考:CO2等温室气体如何使全球气温升高?思考:人类哪些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总结: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
全球气候变化的人为原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破坏植被等。
大气成分阅读资料,了解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与全球气温升高的趋势呈正相关.回顾2.对农业的影响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气候变化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冰川融化,从而使海平面升高,影响沿海低地淹没等5个方面。
了解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回顾情感共鸣,并突出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淹没.并通过老师总结,构建完整的“对海平面和拓展练习:全球变暖可能给下列现象带来什么影响?①雪线高度; ()②陆地面积; ( )③农作物种植的海拔高度;( )④冬季采暖能耗; ( )⑤夏季制冷用电量;( )⑥旱、涝灾害频次;()环的环节和过程,回答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地理必修一教案:2.4全球气候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2.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气候变化,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概念。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1.历史时期和19世纪末以来气候的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教学设计】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气候变化的概念气候变化是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根据不同的时间尺度,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近代气候变化。
2.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特点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
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
从地区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是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从季节分布看,我国冬季增温最明显。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全球变暖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是海平面上升,并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和整个水循环过程。
如三. 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如下图所示:。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案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地理科组胡继兰【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一学生2.学科:地理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利用百度搜索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课标要求】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①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
②举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的读图分析,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②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提高资料整理分析的能力,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和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渗透环境教育和情感教育,使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②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全球气候变化”是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在教材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对于重难点的突破比较容易解决。
教材中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用了很多不确定的词语,如“很可能是”“可能影响”等,笔者认为本节课思想性大于知识性,因而本节课的重点其实是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环境教育和情感教育。
【教学重难点】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渗透环境教育和情感教育【教学资源】人教版必修1教材、全球气候变化相关图像、电影《后天》剪辑视频、学生互联网搜索的资料【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投影有关全球变暖的图片【百度图片】bbb://baike.baiduaaa/albums/758611/758611.html#2197651$83cab81eb022 787f403417f6bbb://baike.baiduaaa/albums/758611/758611.html#2197651$4075890a2cbf a07f94ca6bf6bbb://baike.baiduaaa/albums/834804/834804.html#0$9252ae7e6330cc1b0d d7da71教学环节1:电影片段欣赏【导入】说到全球气候变化,有一部电影,对全球变暖的后果做了大胆的假设,它就是《后天》。
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说出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2.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举例说出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的对策。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通过阅读图表,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和规律。
3.推测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代表性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2.培养学生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4.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重点、难点]1、通过阅读图表归纳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的周期和特点。
2、引导学生从原因中去寻找措施,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得出气候变化的缓解对策、适应对策和根本对策。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讨论法、读图归纳法、问题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投影)珠峰、岛国图瓦卢美丽海岸线、企鹅照片1、据新华社沈阳2003年9月14日电(记者张玫、沈科)中国科学家测量发现,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峰顶覆盖的千年积雪30余年来正在不断融化变薄。
使珠峰的雪面高程33年持续下降了约1.3米。
2、2004年2月19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
这个四季风景如画的南太平洋小国目前正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3、据报道,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从1975年的 1.5万对减少到目前的9000对左右。
你们知道这与什么因素有关吗?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全球气候变暖”——这不是一个新名词,是大家似是而非知道的,现在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有把“全球气候变化”的来龙去脉弄得清清楚楚的意愿。
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标解读:1、能够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是第二章的最后一节,是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全球气候是有变化的,使学生一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和现象,从而学会客观分析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已知我们生活的地球现在在变暖,但更多的同学认为是人为原因,而忽略自然原因,同时对全球变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缺乏理解,需通过本节学习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2、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气候变化,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教学方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作业:做本节的同步作业。
地理2.4《全球气候变化》教案(人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2•通过资料了解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周期。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从中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5.在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6.通过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设计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应使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够正确看待全球变暖的原因,并以积极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去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不断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着眼于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地理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十分微弱、极其漫长的变化过程,学生是很难感受得到的。
因此,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教师可采取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或引导学生观看直观的图片,或通过呈现文字材料等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知全球气候在漫长的地球演化过程中确实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1、下列材料中的某些史实可在教学时参考:科学家恢复的地球历史气候据地质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已知道过去2亿多年里(二叠纪冰期以后)全球气候与现在大不相同。
那时各大陆上根本没有冰,海平面比今天大的高80米,全球气候温和,赤道地区(25- 30 C)与两极地区(8- 10C)温差很小。
约4万年前,赤道与两极的温差开始加大。
由于板块运动,北方的劳亚古陆已分裂,北冰洋形成。
此时南半球高纬区海水温度也迅速下降。
2500万年前,南极半岛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断开,环极洋流形成,造成南半球高纬度地区至极区的极低温环境,南极大陆戴上永久的冰雪之盔。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C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C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
20XX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
因此, 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活动】探究活动一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9-50《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 、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 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 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 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 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⑤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 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 年以来, 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 C。
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 我国气温上升了0.4 —0.5 C,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C。
3、全球气温升高, 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 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 甚至下降。
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板书:
1 、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 气温升高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活动】探究活动二
讨论:
下图是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图中灰色线条代表的是仅考虑自然变化得到的模拟值, 红色线条代表的是实际气温变化曲线。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近50 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 为什么?
(2) 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 年来的气候变暖, 哪方面因素起主导作用?收集相关资料, 说明该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
学生回答: 略。
教师总结:
(1) 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 不能解释近50 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
二者的变化差别很大。
( 2 ) 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对于近50 年来的气候变暖, 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
该因素是通过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毁林等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
过渡: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大家公认的事实,那么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呢?请大家阅读结合教材P51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部分思考这一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
板书: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学生回答: 略。
教师总结: 对于有些地区来说, 许多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
板书:1 、最明显的后果之一: 海平面土升。
介绍: 海平面上升是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的海水上涨现象,它是长期缓慢进行的。
许多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最高将会上涨88厘米。
海平面的上升会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 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
板书:2 、通过影响温度而影响气候和农作物, 甚至会加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
介绍: 温度是农业生产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 生长期延长,对提高作物产量无疑是有利的。
但是, 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 造成供水不足, 这又会使作物减产。
科学家预测, 就地区而言, 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 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
由于不少发展中国家位于低纬度地区, 因此, 气候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性,可能会使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
板书:3 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介绍: 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 可能使蒸发加大, 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
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 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
随着径流减少, 蒸发增强, 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活动】探究活动三
转折: 既然全球变暖会引起很多不利影响, 那么作为人类应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呢? 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
板书: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讨论:请大家阅读结合教材P5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部分讨论人类应如何面对全球变暖这一问题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 世界很多国家一方面提高
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
(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
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5、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课后习题
板书: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 气温升高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最明显的后果之一: 海平面土升。
2、通过影响温度而影响气候和农作物, 甚至会加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3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