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复习课的教学理念

语文复习课的教学理念

语文复习课的教学理念
语文复习课的教学理念

语文复习课的教学理念

宾川县第四完全中学语文组张化

复习是一种典型的学习方式,德国哲学家逖慈根曾强调,重复是学习之母。复习,能使学习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习者形成流畅、快速、自动化的基本能力,还有利于学习者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复习课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科学认识复习课教学,既要遵循学科课堂教学的共性,更要突出复习课教学的个性。

一、语文复习课教学要符合语文学科教学的一般规律性要求

复习课教学是学科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复习课教学首先需要符合学科教学的一般规律性要求,如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传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等。具体到语文学科复习课,自然需要符合语文学科教学的一般规律性要求,如教师需要用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激情,用积极的对话互动让学生保持学习主体的地位,用生动幽默的话语活跃课堂气氛,用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不竭动力。语文学科注重思考的过程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实际的语文能力,因此,在语文学科的复习课上,依然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大学生思维训练的力度。现实的情形是,复习课往往很难得到学生的欢迎。一方面,学生很清楚复习课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复习课的乏味又是常见的现象。究其原因,这与复习课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情感因素参与、过多的训练削弱了学生原本就淡薄的语文兴趣等有关。复习课成了知识的讲堂、做题的赛

场。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未能充分重视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未能充分地认识到采取积极措施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重要性,而是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到了毕业年级,为了个人前途自然会努力学习。

二、语文复习课教学须遵循复习教学的宏观理论要求

我们认为,复习课教学包含广义与狭义两种含义,狭义上的复习课教学指具体的一堂复习课,广义的复习课教学则是指毕业年级所进行的指向高考的教学活动。对于复习课教学的研究不应是零碎的对某一考点、某一种题型的研究,而应将整个复习教学视为一个整体,我们倡导建立起复习教学的整体化视野,对整个语文复习教学进行系统研究与建设。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复习板块顺序的安排要科学。高考的试卷结构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复习板块主要包括语言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三大板块,怎样安排这三大板块的顺序才更科学?是按照试卷题目顺序安排,还是依循语文学科教与学的内在规律性来安排?当下绝大部分学校的做法是先语言基础知识再阅读再写作。这样的安排,其科学性是有待商榷的。我们认为,应该首先进行阅读板块专题复习,写作板块穿插进行,最后进行语言基础知识板块。其内在的科学性是,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花较多的时间训练提高,而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语言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二是应试答题能力体系须完善。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一般而言,各学科考试大

纲会列出所要考查的能力点,这是教师确定复习内容、编制训练试题的主要依据,教师应该依据考试大纲确定具体的知识点、能力点,深入研究本学科应试答题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建构起能力点的系统,依据系统的能力点进行系统的复习。

如《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学科》提出的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能力层级,构成了高考语文应试答题能力的内在体系,六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每一种能力自有其相应的特征、形成规律及对应的题型。语文教师应该以这六种能力为基础建立起语文高考应试答题能力的体系,并以之指导具体的复习课教学。

三是要把握科学复习轮次的区分及其各自特点。虽然没有权威的理论证明高考复习分为一轮与二轮,但一线教师基本上都采取了这一说法。一般而言,一轮复习强调全面性,突出知识点的面面俱到,重在建立起知识结构的整体性,需要在广度上下功夫;二轮复习强调专题性,突出知识的“点”,重在“查缺补漏”,需要在深度上下功夫。

四是科学安排考点复习的详略。客观地来看,高考命题还是有着一定或明或隐的规律性,特别是某些具体的考点,往往呈现出或者轮换出现、一个阶段相对稳定的特点。当然,猜题押宝式的念头是危险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安排考点复习时要充分考虑到考点的全面性与详略安排的问题。为保险起见,只要是《考试大纲》里列了的考点,复习中都要顾及,但复习时间毕竟有限,平均使力虽可避免顾此失彼的

局面,却又带来重点缺失、效率低下的问题。语文教师需要对当年的考点复习在详略上做出科学的划分,划分的基本依据,在我们看来,应该是着眼于三到五年的高考原题,对这几年的考题进行考点的详细梳理,从中找出相应考点设置的规律性,对于重点考点需要多花时间巩固。

五是科学进行复习教学设计。上文所谈语言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三大板块内容是着眼于整体的内容划分,具体到各个部分内部,依然有丰富的考点及其知识点。具体到一个板块内容考点复习顺序的安排,我们仍需考虑考点与考点之间内在通连的关系,以及前后考点之间的铺垫照应。

三、语文复习课教学须符合复习教学的内在规律

我们以“有用”与“有趣”两个词语来概括语文复习课教学内在规律性要求的最基本特征。“有用”应该是摆在第一位的,复习课教学最重要的使命是帮助学生掌握获取高考更高分数的方法、技巧与能力,毕业年级大谈分数是必要的,并不可耻。“有趣”居于次要地位,复习课堂的“有趣”,将更有助于实现“有用”的目标。要实现有趣的目标,需要语文教师尽可能采用生动鲜活的例子,尽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当然,语文课堂是否有趣,与教师的性格特点、长时间形成的班级生态、具体的教学内容等因素有关,较为理想的复习课教学是在有趣的基础上不断走向有用,但有趣并非有用的必要条件。

有用的复习课教学,包含着语文学科复习课教学更为丰富的学理依据。

第一,复习课教学应该将应试答题能力培养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在当下的教育语境中,我们认为,应试答题能力与应试教育是两个本质不同的概念,毕业年级学科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应试答题能力,应试教育则视分数为唯一追求目标,并且在非毕业年级的教学也只追求分数。在还没有比考试更为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的情境下,到了毕业年级若还不将培养学生的应试答题能力摆在首位,这是学校与教师工作的失职。更为理性的思考是,语文学科应试答题能力具体有怎样的特征?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更为有效?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如何更快地提高学生的应试答题能力?将这些问题提高到学理层面,将带动语文复习课教学几乎所有的问题,接下来的阐述,本质上是回答上述几个问题的,即怎样的复习课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应试答题能力。当然,将培养学生应试答题能力摆在首位,并非全然不顾学生应有的人文素养培养,这是自明的道理。

第二,复习课教学应该对学生应试答题能力的特征、要素、培养机制等具有科学的、鲜明的体现。语文学科应试答题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依据高考考试大纲(有的表述为高考说明)来确立语文学科应试答题能力的要素,一般而言,表现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级。具体来看,阅读部分的应试答题能力大致包括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题干要求、明确答题角度、组织语言作答等内涵;写作部分的应试答题能力大致包括准确

理解作文试题内涵、明确作文试题要求、准确表达主旨、符合文体特征及其要求等内涵;语言基础应用部分的应试答题能力大致包括准确理解题干要求、语言运用简明连贯得体、准确辨析语病等能力。复习课教学应该根据上述应试答题能力要素,组织教学内容,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应试答题能力。

第三,复习课教学应该遵循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接受规律。教学的对象是有着独特生命意识与思想的学生,开展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规律。教学要遵循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规律,在学习动机、问题解决、创造力培养、学习策略、学生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教学交往与课堂互动等等方面,发挥心理学知识的指导作用。学生的认知接受与学习心理一般遵循由熟悉到陌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与一般到特殊相结合的内在规律性。在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知识指导下的复习课教学,将能避免盲目主观而更显科学,从而更为有效。

第四,复习课教学应该确立科学的教学起点。起点与终点是一组紧密相关的概念,在一个阶段内,终点往往是唯一的,而起点则可能是多个。复习课教学的终点是培养并提高学生应试答题能力,起点则包括学科应试答题所需的知识体系与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语文学科应试答题所需的知识体系除了考试大纲所明确列出的考点之外,还应该包括与之相关的汉语语法、修辞手法、文章学知识。汉语语法知识是语文学习与应试答题的基础,虽然考试试题中并不直接考察汉语语法知识,但诸多试题均需要汉语语法知识的支撑,换言之,熟练掌握

汉语语法知识将帮助学生更快捷、更准确地答题;而文章学知识则为阅读答题与优化写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是语文复习课教学的另一个重要起点。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复习的主体是学生,因而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这也是不言而喻的,关键是如何准确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即准确把握学生学情。把握学生学情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提问形式,从学生的回答中去了解;也可以是学生意见反馈的形式,从中去发现;我们特别提出在分析学生试题解答中去掌握学生情况,就是通过对答题情况的分析,去发现薄弱点。强调对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掌握,要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及时调整教学安排,把学生存在最多的问题解决好。

第五,复习课教学应该科学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内在关联。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不同学科的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的重要程度会有不同,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会有不同的特点,具体到语文学科,语文知识的学习并非重点,语文能力的培养才是重中之重。识记语文知识只是语文学习中一个比较次要的方面,语文知识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识记的目的是促进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语文学科考试以能力命意,简单的识记考查已经被证明不是语文学科考试的基本内容。因此,语文学科的复习课教学,在知识教学方面,从时间角度来分析,不宜费时太多;从教学目的角度来分析,应该明确指向与知识相匹配的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六,复习课应该科学采用归纳与演绎的教学方法。归纳是指从个别或特殊的经验事实出发推出一般性原理、原则的推理形式、思维

进程和思维方法,演绎是指由一般性知识的前提出发得出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结论的推理形式、思维进程和思维方法。一般说来,归纳与演绎之间的区别是:归纳是由特殊到一般,演绎是由一般到特殊。在认知过程中,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抹杀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把两者对立起来,孤立地强调其中一个,而贬低另一个,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从上述归纳与演绎的理论中,我们认为语文学科复习课教学应该确立“归纳演绎相结合,而以归纳为主”的教学方法。语文学科试题的特点是以能力考查为核心,知识蕴藏在能力之中,千变万化的阅读材料与试题,蕴藏着语文素养与答题能力的“一般性原理、原则”,这种原理、原则也可视为一种规律性的存在。语文复习课教学需要演绎,需要运用原来语文学习中已经掌握的一般性原理、原则来具体分析语文试题中新的阅读材料与试题;但复习课教学与考场应试答题毕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场景,考场应试答题所需的“一般性原理、原则”是在复习课教学中所得来的,要获得这些原理、原则,又需要在大量的试题分析中归纳得出。从学生的认知接受心理规律来看,从原有的特别是从高考试题中归纳出一类试题的应试答题技巧、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与掌握,并更有效地转化为相应的能力。

第七,复习课应该注重程序性知识的传授。根据现代知识观,一般来说,人类的知识大致上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语言信息方面的知识,用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主要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操作步骤,它与实践操作

密切联系,解决的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是从不会做到会做,到熟能生巧的过程。复习课教学的关键就是要使学生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前文已述,语文复习课教学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语文方面的知识(如表达技巧的知识,解题技巧方面的结论性知识等),而在于让学生借助知识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试答题能力,从而获得高分。因此,我们主张,语文复习课教学应该注重程序性知识的传授,重点要教会学生怎样去答题,即使是传授解题技巧方面的知识,也应该在学生具体的解题过程中相机传授知识,让知识转化为能力。

第八,复习课教学应该突出“以组织训练为主线”的特点。虽然当下对语文学科中的训练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争论,但从心理学的规律性要求来看,能力的形成必须在训练中实现,离开科学的训练,能力无法真正形成。语文学科的学习离不开训练,这是一个不需要争论的问题,需要深入思考的是,我们需要怎样的训练以及如何组织训练的问题。语文学科复习课教学需要突出“以训练为主线”的特点,这也是一个不需要争论的问题。当然,以训练为主线,并非时时、处处都只讲训练,而是强调在训练中实现理解并掌握知识、形成并提高应试答题能力。我们主张语文学科的复习课教学要避免低效的、过度的“题海战术”训练,而采取以思维训练为主要形式的训练,我们认为,科学的语文复习课教学,应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训练场;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构建起学生思维训练的平台,力避教师唱独角戏或学生埋头题海。教师与学生要形成充分

而有质量的对话互动,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第九,复习课教学应该在规律的总结上下功夫。虽然每年的高考试题都不相同,但在千变万化的试题中,总有一些或明或隐的规律存在,这样的观点应该是可以站得住脚的。从命题角度上来说,语文学科的考点数量是有限的,试卷长度、试题量也是有限的,两种“有限”,需要一种调和,人们一般采用“考点轮换或轮空”的说法来表述这种调和。从答题角度上来说,同一种类型的试题,答题的角度、要点的分布、术语的运用等方面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广大毕业年级的一线语文教师对此应该是持认同态度的。当然,我们这里谈复习课教学要在总结规律上下功夫,显然不是要老师们去“猜题押宝”,去“揣摩命题规律”,而是主张从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去科学探寻从试题命制到答案组织中蕴含的复习内容安排、答案拟写的规范精准等方面的启示

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

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 网络转载 我们的学生考起试来,分数是高的;实际工作起来,能力却不高。我们的中学生在国际大赛中屡屡获奖,而我们却与诺贝尔奖无缘。为什么?难道是我们的学生不聪明?不,问题出在我们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行为。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过程的研究,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却忽视启发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开发,甚至遭到了扼杀。早就听说以色列和中国家长对放学后问的不一样,一个是“作业做完了没有”,一个是“你问老师问题了吗”,简单的一句话就透出教育理念的不同。这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导致国民素质的差异。 如果我们仍停留于传统的教育理念,不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就会一直进行下去。我们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热情、创新意识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立即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 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是教育活动的指南,是教育行为的向导,也是动员人们为之努力的精神力量。可以说如果没有一个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可能有先进的教育行为,也就不可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因此我们至少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更新教育理念: 1.变传授知识为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因为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2.变希望学生掌握知识为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得的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知识不是一层不变的,知识的本质并不在于它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恰恰相反,知识的本质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于它的不断变化,知识的本质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学习科学知识很重要,而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更重要。所谓开展态

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06848755.html, 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作者:李秋华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10期 一、何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 从古代孔圣人开办讲堂开始,就始终坚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而实现这一职责的基本做法就是将学生置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位置,学生在校园中能享受的各种权利以及如何施展自身才华,都是学生个人的选择和教师与校方应当协助完成的。同理,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还原的是学生的本性,坚持把孩子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正引导孩子走向全面健康成长的道路。法国知名心理学家索尔芒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他认为将孩童处在主导地位,有利于增加孩子对自身的信心,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中最应避免的误区是,在本质上提高了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的同时,并没有贬低教师的价值,而是两者处于平等的地位,作为教师一方应当格外关注身心尚未发育完全的孩童。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价值 (一)从“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内涵出发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扎根于此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新时代新教育模式下延伸出的产物,在教育改革中,确立学生的主导地位至关重要。在社会关于国家新课标课程选择、未成年人教育出现的问题研究尤其是幼儿教育方面,学生都是作为问题的主角,国家在整个过程中围绕着学生,确立整体的教育方针和策略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更好的素质人才。 (二)“以学生为中心”对心理学的研究价值 事实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具有意识层面的哲学价值,“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作为一种意识,是由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变化而来的产物,它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它能够支配着幼儿教师在从事工作时刻坚持这一基本原理,将工作完成得更加出色,更加系统理论化地将校园中所有的教育设备设施、基础资源合理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使用。在思想上,教师应以学生为主,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创造思维,应用开拓的视野看待身边的事物,不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强加在学生的身上;在课堂上教师追求的是学生听懂了多少而不是自己的教学课程是否推后,教师要做到的是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检验和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的真谛。

办学理念集锦

办学理念的含义 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是校长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办学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 办学理念的功能 办学理念的功能就是要回答学校的全部活动所涉及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共同解决了学校的终极问题:学校是什么? 为什么要确立办学理念 首先,树立办学理念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校长的办学理念有两个最基本的作用。 (1)使校长个体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 (2)在此基础上,使学校的整体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 第二,树立办学理念是在办学趋同化的大潮中,一所学校形成或保持自己独有的个性和特色的需要。 第三,树立办学理念是校长的职业成长需要。作为校长,应该经常思考:一定时期内的办学目标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去实现办学目标?校长有了这种思考,就有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动力,而有了这样的自觉的校长,就可能办出一所好学校,校长个人也可能在办学实践中成长为教育家。 因此办学理念是中小学办学的总体指导思想,是由学校全体成员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追求组合而成的复合体。它具有导向性、明晰性、独特性、渗透性、相对稳定性等特征 怎样提炼形成办学理念 办学实践是校长办学理念产生的源泉,理性思考是办学理念丰富和提升的必然过程。校长在提炼办学理念时进行理性思考的四个维度如下: (1)政策理论基础。办学理念应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为指导,在领会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树立现代教育观,思考形成怎样的办学理念。 (2)继承传统与创新。以学校的优良传统为基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发展,这是办学的基本思路。 (3)借鉴外校经验。各兄弟学校都有各自丰富的办学经验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借鉴兄弟学校的经验,将会

“英语听说课”教学方法

“英语听说课”教学方法交流探讨 现行外研版英语课本的每一单元的第一课安排的都是“听说课”。那么应该怎样上好一节英语听说课呢?首先教学目的要明确,教学目标要具体,突出课型。既是“听说课”,就应该体现听、说两个重要环节。不可以上成语法课或只是讲解其中知识点、做练习。备课时要列出本课要达到的目标及要掌握的语言点、功能及听说技能。 具体的教学步骤: 1.教学新单词。听说课不同于阅读课,它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技能,所以在真正听说之前要教会学生掌握新单词及一些重要的短语,特别是它们的发音。(此部分也可结合2 “听前活动”一起进行)。 2.听前活动 听前指听前准备阶段。即该阶段师生所进行的活动。其目的是介绍听说语篇的主题,文体或听力的目的,使学生对该语篇有所感知,这样学生就可以有备而听。而且可教学部分重要的新单词、词组。如初二上半学期,以莎老师在教Module4 Unit1时,通过一段与学生的free talk“Who is your good friend?”等问题自然引出like the same thing 和get on well with等短语,在教新单词的同时也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有时我们也可以给出主题,让学生猜测将会听到什么内容。当然,我们也可通过图片、录像、录音、有关话题、引导性的问题等介绍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或设置与课文有关的情景,引出课文中的生词、句型及内容。 3.听中活动 要求学生不看书听录音磁带,包括泛听和精听。听第一次获取课文中的一般信息。(对话过长的教师可处理为2-3个独立部分);精听阶段要求学生在初步理解语篇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语篇的细节和重要事实,所以听第二次时应提出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以获取课文中的具体信息。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设计的检查学生理解能力的题型有难、易之分,其中包括单项/多项选择题、对错题、搭配题、改错题、问答题等。(有些较难的句子中间可停顿,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开放型问题可逐渐增多)。 4.跟录音带朗读。 5.语言点的讲解。 6.读:其形式包括朗读、默读、对话、角色扮演等。 以上只是我们在英语听说课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尝试,希望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思想政治课开放式教学实验实施方案

思想政治课开放式教学实验实施方案 山东省青州实验中学王国喜 从今年开始,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在全国全面展开,我们每一位思想政治老师都应从时代发展的高度,立足现实,增强未来意识,自觉思考新课改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展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发展趋势,迎接未来的挑战,捕捉发展机遇,培养一代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一、实验的背景 进入21世纪,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浪潮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开来,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把握这次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为在新世纪的剧烈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未来社会的根本特征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变革迅猛异常,综合国力竞争剧烈。从我们国内来看,我国现在还处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国外国内环境的变化发展,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已是如火如荼地开展,如何适应新课改,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已摆在了我们广大政治教师的面前。 虽然我省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三年是时间,广大教师也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和探索,但是处于种种原因,特别上旧有的应试教育的巨大惯性,致使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无论是从教学手段还是从教学模式上看,所沿袭地基本上仍是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其弊端集中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过于强调单一的课堂教学,教师单纯地讲授,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老师讲得累,学生也学得枯燥无味。究其原因,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仍处于应试教育模式中,一方面,丰富的教学内容被简化为对应考试的条条,教师照本宣科地教,学生死记硬背地学;另一方面,为通过强化记忆取得好成绩,教师有阅不完的试卷,学生手里有答不完的试题。这种教学往往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书面认同和行为的脱节,使思想政治课失去了原有的德育效果和意义,学校教育丢掉了这块主要德育阵地,还极大地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长此以往,形成了教师为抓分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的观念,以及“教师划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教学模式。因此,必须变“封闭式”的面向应试教育的单一教学为面向素质教育的“开放式”的立体教学,这是新课改赋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任。 二、实验的内容 (一)“开放式教学”内涵初探 “开放式”教学是针对“封闭式”教学而提出的。所谓“开放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全面开放,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途径、作业布置和教学效果等全方面的开放。一是教学内容的开放。在教学内容上,不要铁板一块,机械地侧重于“本本”,要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和拓展教学内容。在把教材内容落实到实处以外,还必须从本地,本校和当前的社会实际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二是教学形式的开放。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上课形式,探索更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学生认识兴趣的教学形式。三是教学时间的开放,教学不再受原来规定的课堂授课时间的限制,在保证教学计划完成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调整教学时间和课堂形式,使教学不受上课下课铃声的限制,凡达到学习目标的学生可以自由按排时间。四是学习空间的开放,学生在课堂内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追求,自由地选择学习场所,或者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安排学生到异地学习。五是教学效果的开放,改变传统的以学生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手段的评价方式,不要把两眼只盯在分数上,而应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实际与精神状态,不仅要看学生在

教师需要转变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需要转变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支持者,其行为直接关系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的思维形式和学习行为发展方向。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受教育教学思想支配的,教师必须树立正确教育教学观,彻底放弃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未来发展方向不相适应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才能自觉实施正确教育教学行为。 一、教师要放弃“相信自己告诉学生什么,学生就能学会什么”的观念 教师要“相信只有学生自己学习才会更有效,相信学生的学习结果要通过某种活动来实现,只有当学生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才能学会”。学生的各种学习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主动探索、反复体验,获得知识、懂得道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而教师的讲解“告之”,学生只能记忆和背诵教师给定的内容,不可能消化和理解,也不可能掌握和应用,提即不可能学会“什么”。 二、教师要放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教师奖惩的结果”的观念 教师要“相信学生要做出的学习行为,是与满足学生

自我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教师的“奖惩”符合学生心理需要,学生才能产生行为动机,只有学生反复获得自我满足后,才能增强自信心,确立行为信念,选择符合规范的行为。如果学生认为教师的表扬是虚假的,或能导致他脱离集体,尽管教师想激励学生进步,学生也会不买账,而做出不良反映;如果学生认为教师的批评是恶意的、跟他过不去,或能丧失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尽管教师出于“恨铁不成钢”,学生也不会理解,必然产生抵抗情绪,或反抗行为。可见认为“较多地对学生优点或错误做出反映是好意”,未必妥当。因为学生会因教师的批评成为消极目标,也会因教师的表扬使学生成为众矢之的。但绝不是说学生不需要教师的表扬和批评。关键是教师的表扬和批评必须选择时间、场合和对象,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情绪、性格,以及学生的家庭、集体中的处境和突发事件的基础上,从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的实际出发,选择真实和适度的表扬与批评,使学生乐于接受,自觉发扬长处,改正缺点。 三、教师要放弃“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教师的任务就是设法使学生‘知识瓶’装得满满”的观念 教师在这种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数量与质量同教师的传授知识的数量与质量成正比。于是当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了最多的知识时,会感到很自慰。当学生安静地听教师讲课时,教师会感到很自豪。

试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应用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应用 张静马晓燕(西安思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38) [摘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广泛的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当中来。本文从与“以教师为中心”相比,“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优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具体应用等两各方面作了论述。 [关键词]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人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N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09)6(a)一0045 O1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杜威极力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在“做中学”。杜威在他的教学实验中基本上完全尊重儿童自己的意愿,儿童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教师基本上对学生采用放任自流的态度。虽然杜威的教学实验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系统地传授科学知识有所忽视,但杜威的实验成果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一、与“以教师为中心”相比,“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优点 “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立面便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通常采用集体的、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相应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 从这几年的教学经历中,我就深深体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导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主导在教学成效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体现了素质教育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主导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导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选择以应试教育为主还是以素质教育为主。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只是审时度势的关注当前学生的成绩提高问题和升学率问题,关注学生能否考上一所好的中学或大学,而忽视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以及心理的健康。这无疑是不能以学生的真正需要为出发点,不能尊重学生的意愿。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也采用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接受,很难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而素质教育则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研究和了解学生的求知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更加重视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例如我们都应该知道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懂得如何通过满足个人的需求从而达到对其的激励作用,那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求知需要,有的放矢的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也许就是我们常常讲到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理论来源吧。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质上就是要求教育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等,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只起一个帮助者的作用。而且今天的“学习者中心”是在新的社会发展和技术

最新教育理念集锦

最新教育理念集锦 1、知识教育靠“灌输”,人文教育靠熏陶。 2、我国教育的一些优势(如学生的计算能力强等),现代技术是可以代替的,而我们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创新能力弱等),却是现代技术无法代替的。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改革的主要原因。 3、我们教师要牢记:没有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没有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永远不可能从某一位成功教师那里克隆相同的教育艺术或方法来对自己的学生实行成功教育。如果真的能够那样,世界将是只有领袖、政治家、科学家、诗人、银行家、企业家和大富翁的世界,世界也将变得无法存在。 4、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学校】 5、我们不应该片面理解学校只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为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师发展能更地促进学生发展,放弃教师发展而追求学生发展,最终学生的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教师】 6、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的未来。

7、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应自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则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前者是授人以鱼,后者是授人以渔。 8、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9、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10、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11、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家的。 12、这几种比喻很值得我们教师欣赏: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味大餐。 【课堂教学】 13、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题。如果学生提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是学生提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难怪有人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

听说课的教学设计

听说课的教学设计 一、激趣:热身:营造愉悦的日语环境日语歌、日本绕口令、日本文化猜谜。首先,在每一节听说课前,全班学生齐唱或欣赏一首日文歌曲,或准备一个日语的绕口令,一个日本文化的猜谜,通过课前这一热身活动,学生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听说课的情景之中,全神贯注地聆听。二、引入针对本课所涉及的中心话题,联系学生以往所学的有关内容,创设适当的语境,带领学生复习与话题有关的单词、短语,句式和时态等语法知识。也可以开展头脑风暴活动,联想与话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旧带新,拓展知识,为新课做知识准备。三、导学:学习目标语、进行图画描述。通过图片谈论导入新语言知识的学习,学习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目标词汇、句式等,在图片所提供的情景或者创设新的语境来进行交际练习,体会、使用新目标语言。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引导学生就图画进行观察,描述自己在图片中看到的内容,在此期间,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初步展示学生对新目标语言的口语表达能力。四、练习:听力训练1.听前活动设计:听前活动设计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补充相关文化和背景信息,扫除生词,并预测听力材料的内容和结构,为之后的听力理解活动做好铺垫。为此听前活动设计要选择学生熟悉的,了解的和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图片,对话,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1)话题导入为了引起学生对听力活动的兴趣,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认真分析听力

材料的话题,找出话题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找到切入点,激活学生头脑中相关的背景信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为之后的听力做好铺垫。(2)词汇梳理为了降低听力难度,提高听力效果,需在听前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听力材料中的生词和短语。(3)预测内容听前,可以利用标题,插图,题干引导学生对听得内容进行预测。教师可根据预测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投入的去听。 2.听中活动设计听力活动中,首先,让学生整体听一遍,要求听懂并叙述主要内容。再提出细节性问题,然后逐段听,把握细节。最后,再整体听一遍,整体感知材料,提升认识,完成课本题目。精听,泛听相结合,同时培养学生边听边记的习惯与能力,引导学生记录时间,地点,人物,关系等关键信息,传授记录的技巧和策略,提升听力水平。五、说的练习:对话练习(听后活动设计)1 听录音跟读听力练习后,学生已有了较完整的听力材料,再通过听录音跟读,让学生朗读录音材料中的句子、问题、对话等内容,训练正确的语音语调,进一步巩固目标语言。2 根据对话内容,进行模仿练习。3 运用:竞赛与口语表达:竞争是诱发进步的动力,小组竞赛是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上进心。竞赛不仅是与其他同学的竞争,也是对自我的挑战,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活跃,把课堂推向高潮。但要注意的是:竞赛前,将竞赛规则、过程、内容明确让学生了解,使他们做好相应准备,准备越充分,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就越高,在取得成功后,他们能从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相应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意图是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但认为学生可以通过听课来获得这种理解,学生无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他们的知识观念或已有的观念。为了改变已有的观念,学生需要自己建构他们的知识结构,为此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按照这种标准来分析当前的课堂教学,大多数课堂教学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而且是认认真真、辛辛苦苦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李培根校长语)。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课堂教学应该是老师点燃学生追求真理思想的火焰。 以教师为中心的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便于高效率地将前人所创造的知识系统传递给学生, 便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教学过程。其严重不足之处是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不利于培养学习能力, 不利于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人才的成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要求学生由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 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要求教师由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不是传授的内容而成为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也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而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所形成的要素结构与以往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 其基本特征是: ( 1) 学生角色发生变化, 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 2) 教师角色发生变化, 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者,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 ( 3) 教学方法发生变化, 由考虑如何高效、系统讲授转变成考虑如何通过创设情景, 组织协商会话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 ( 4) 教学内容发生变化, 学生由单纯从书本获取知识,转变成通过自主学习从其他途径( 课本、网络、图书馆)获取大量知识; ( 5) 教学媒体( 黑板、教具、电子课件) 作用发生变化, 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毫无疑问,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发现,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创造型人才培养。特别是在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 形成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能力, 甚至比掌握一两门学科知识还来得重要。当然在这种模式中, 由于强调了学生的“学”, 因此当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 就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当学生学习能力差别大时, 就不容易使学生整体达到培养要求; 当学习复杂知识时, 就会因主动探索而使得效率降低。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1.自主学习设计, 这是该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常用方法有“支架式”、“抛锚式”、“随即进入式”。不管用什么方法均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有机会让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应用所掌握的知识, 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 其目的是为了个人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小组讨论、协商, 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教师根据不同的主题设计不同的协商会话形式。 3.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的方式有小组对个人、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对自己。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能力、协作过程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等方面。评价的形式注重过程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态的特点是: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这样的大纲是教师和学生做必备的指导手册;要求学生了解学习的目标、评估方法和评估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方式,与学生共同探讨学

教育理念名言集锦

教育理念名言 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3、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4、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5、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6、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中。”

7、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学生喜欢,因此,要想有所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学生。只有改变了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8、衡量教学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9、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10、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11、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12、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13、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

总结听说课教学设计需要哪几个方面

总结听说课教学设计需要哪几个方面 是最新的《总结听说课教学设计需要哪几个方面》,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一、听力部分的教学设计 1、准确定位主题内容 听说课教学设计前要对听力课文进行研究和分析。教师要搞清楚本听力语料的主题内容及所承载的重点语言知识,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例如,外研版初中英语初一 (上 )第六模块第一单元 :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cinema?作为导入 Activity 1,有三个不同的地名需要处理,Activity 3,七个表示星期几的词汇也要学习,虽然 Activity 4&5的听力语料涉及到了这三个地名和星期的表达,但是本单元重点内容不是谈论这些地方和星期几,教材编者的意图是通过听力语料,一方面提高学生获取听力信息的能力,一方面感知交际用语 ----邀请的句型: Would you like to …?来邀请别人一起去干某事,因此教师的思路不能仅仅定格在地点名词和星期几,要定位听力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上面。 2、准确定位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听力课文的另一个目的是定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篇听力语料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不只是根据听力语

料确定,而要建立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特点和需求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不能绕着难点走,学生只有在一个学段中突破一些听力难点,学生的听能才有所发展。例如,外研版,初一上 Module 7 My school day Unit 1 I like maths!听力课文的难点就是所学学科名称和时间的表达,对于来自英语实验班或者是重点中学的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突破不会很费劲,设计的听力理解活动可以是让学生根据录音回答问题或填写出课程表的形式;但对英语水平不太高的学生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重点设计这部分的听力活动,可以分层次如先进行 match,之后再完成句子的练习,可以采用精听这部分听力内容。 总之,教师要全面、整体分析教材中围绕听力课文所设计的活动,明晰每一项活动要到达的目的,选择使用适宜的活动及活动的顺序,并要设计如何开展活动。而活动开展的过程应是培养听力策略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效开展听力活动的策略及完成听力任务的策略。 二、听说课教学设计 听说课的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是成功教学的保障。教学目标制定要明确、具体、全面。听说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有听力理解技能提高目标、语言知识感知、学习、运用目标、主题口语能力提高目标。同时要兼顾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渗透。

思想政治课开放式教学的理念和实践

思想政治课开放式教学的理念和实践 思想政治课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论教育的一门课程。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想、如何做人的一门学问。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基本坚持了“三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其越来越不适应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其弊端日益突出:一是“课堂中心”,把课堂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使教学在时空上形成自我封闭,脱离现实实际,脱离社会生活,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割裂,认知和情感脱节,思想与行为背离,学生难以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二是“书本中心”,把教材和教参作为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来源,不利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把握和实践能力的养成,还会造成学生求知欲萎缩,学习兴趣下降。三是“教师中心”,把教师视为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并赋予他们至高无上的观点解释权威,不利于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学生健全人格和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更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及其对思想政治教学和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思想政治课改革的不断深化热切地呼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大胆创新,积极实施体现思想政治课特点和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开放式教学策略。 一、开放式教学的理念和原则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老的“五大解放”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借鉴。思想政治课教学须密切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学生生活,融入学生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由被动转为主动,在学生主动的学习和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自主创新、自我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思想政治课必须着重把握和运用好以下原则: 1、学校小课堂和大社会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之一,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教好马克思主义,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唯一正确途径。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把学校小课堂的形式和大社会活生生的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而传统教学把理论抽象化,过度关注理论和规范的传授,用理论体系和概念建立起来的理想取代学生的现实生活,忽视学生周围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的教育因素,其弊端日益突出。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规律,坚持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并通过深入的引导激发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真正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和价值体系内化进自己的心理结构,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自我研究、探索,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提高。

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一)世界教育的五大趋势 1、教育终身化。终生教育原则普遍地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在70 年代进行教育改革的国家中,日本最先提出终生教育为教改前景,“必须建立以向终生学习体系过渡为主轴的新教育体系。”日本面向21 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终生学习的社会”。1991 年 4 月18 日,前美国总统布什发布的《美国2000 年计划》的教育战略中进一步强调,学习是终生的事业,要求全体美国人终生学习知识和技能,一辈子当学生,并号召开展一场把美国改造成“学生之国”的运动。 2、教育民主化。教育对象多元化、教育方式多元化。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价值。包含三层含义:一指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尊重人和人的个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二指教育的个人化和个别化;三指学校的个性特色。 3、教育以人为本、面向世界。传统的课程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课程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课程

的组织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承认和尊重人们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性,在各种观点、观念相互冲撞、融合的过程中寻求一致或理解。 4、教育信息化。全球涌动的数字化教育浪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巨浪澎湃。在美国,自前总统克林顿1992 年上任之后,就实施了多项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据美国教育部2000 年2 月16 日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中小学日益重视以多媒体电脑和因特网为手段的现代教育方法,100% 的中小学上网,是从小学到大学实行“人、机、路、网”成片的唯一国家。表现方式主要有: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远程教学。教育信息化对现行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师生角色、教育目标)五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 5、教育国际化。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流动;国际教育援助活动;各国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相互交流和影响;国际上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举办国际教育学术会议。美国已确定在中国设点招生考试。 (二)当代世界共同追求的教育理念:要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会学合作;学会负责。曾经有一位记者采访一个正在山区放羊的孩子,问:“你放羊干什么?”“放羊挣钱。”“挣钱干什么?”“挣钱娶媳妇。”“娶媳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书名:《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 作者:杨开诚 读书心得: 本书不是对已有教学设计理论的概括或者综述,而是在此基础上发现不足,提出自己的理论模型或观点,以下几段是我在读这本书时自己的一些体会或者书中可以引起我的一些想法的精彩部分的分析。 通过该书关于知识本质的讨论,我认识到了知识是意义、过程和价值的综合体。知识的学习不是一种接受现成知识意义的过程,而是在学生那里再次建构意义的过程。现在的教学如果是单纯性的知识意义的学习,而不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建构新知识,则会落入“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在课堂上让学生死记硬背已有的知识,以此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学目标,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些基础性的公理、公式是需要学生记忆的,但更多应该是让学生理解公理公式的原理或者推导过程,以便学生理解之后存储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便于以后面临相应刺激时更快地提取出来与新知识进行整合、内化。知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构建新刺激,以达到构建自己的知识架构的过程。而不应该是知识单纯性的机械学习和机械灌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懂”了没有,而不是问学生“记住”了没有。 关于师生关系,作者在本书中也提到了以活动理论为支持来看待教学系统中的师生关系。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应该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学要实现的是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从他导他律向自导自律转移。结合现实,我对这点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以小学生为例,每个学生的自主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差,而有些学生的自律能力很差,如果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一个给定的主题以此希望他们能够习得知识,也许还不如传统课堂的灌输能让他们接受的知识多一些。但是课堂灌输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死”的——不能引起他们共鸣,也就达不到意义建构,也就不能很好地内化到学生的知识框架中,这也不利于知识的习得。所以我认为应该把讲授法和自主探究结合起来利用,再

听说课教学案例

听说课教学案例 湖北丹江口市实验中学王义霞 课题:Where is my backpack? (Period 1)(新目标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过程 Step 1. Warm up T: There is something in our classroom. Is there a blackboard in our classroom? Ss:Yes. (Ask children to say some sentences with "There is ?") Step2. Presentation 1. Lets do. Ask students take out their hands and make gesture "in/ on /under /near /behind". (Students do with the teacher.) 2. T:I have a backpack, But I cant find it, can you help me? Ss: Yes. T: Where is my backpack? 3.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Listen and circle. Step3. Practice 1. Reading practice. BACKPACK show a dialogue, children read and think. 2. Ask children take out their pictures and describe their rooms. 3. Writing practice. Ask children to write a composition about their rooms. 二、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不同介词的用法,并会表达不同的方位。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语言。但在教学中,学生在读的时候都是没有出声的,不叫朗读,叫默读,看不出读的效果。在写的训练上也流于形式,没有给范文,就让学生直接写,而且写的时间太短,就一分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充分发挥在情境中教学,逐步引导学生去感悟,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三、成果经验。在本节课上,教师教学设计合理,容量大,重难点突出。在英语听、说、读写四个环节上,均有所体现,遵循了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教学原则。在听说教学上落实得还可以,到了读写的时候明显有走过场的痕迹,但是,教师充分发挥在情境中教学,逐步引导学生去感悟,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首先,从课堂教学氛围来看,感觉有些单调,初中生不像小学生那样大胆,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他们好像是被动的, 老师叫到了就主动参与, 没叫到就不发言。其实这种学习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如果课堂上少了学生的积极发言,那学生不就成了观众了吗?这样的课堂缺乏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那么我们应该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说,鼓励的微笑和眼神、行赏的话语、关注的神态,暖暖的掌声,分组活动,做游戏等,从各方面去启发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不仅能学会教的语言,还能创造新的语言。 其次,在本案例中,小组合作的方式有所体现,教师将学生分成 6 人小组,并且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搭配,在讨论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这样很好。但总感觉讨论得不是很热烈,合作的氛围不浓,还有些学生说当地方言。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落到实处,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可能运用评分、比赛的办法,让小组里的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加小组的活动,并能在活动中获得知识。 最后一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虽然得以落实,但在教学评价上似乎也有所欠缺,其实在小组中完全可以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评价,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也有助于老师从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