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五千年第七章 汉字与姓氏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47
汉字与姓氏文化中国历来有“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说法,姓氏不仅对一个家族来说,是最显著的标志,对个人来讲更是必不可少的识别符号。
认识一个人,要知道他的姓和姓名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中国的姓氏用字不仅对姓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汉字本身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要谈汉字的问题,特别是汉字的文化问题,那就非得要谈姓氏的问题。
这么巨量的汉字,不仅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家族结构,民族繁衍、种族结构和遗传的信息,而且汉字的姓氏用字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文化史。
一、中华姓氏的来源(一)以母亲所在氏族、部落的名称或标志符号为姓氏《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因生以为姓,从女生。
”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远古时期,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血缘群婚阶段,人们的姓氏,只能根据母亲的属性。
母亲所在氏族、部落的名称或标志符号就成了她出生的孩子的姓氏。
这就是从已知的资料来看,最早出现的姓氏,大部分都从“女”旁的原因。
五帝之一,有虞氏舜,姓姚,名重华。
一说,“姚”为舜的出生地。
故为姓。
其实“姚”字不仅有地名义,其古义还与女性有密切的关系。
《荀子.非相》:“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繯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
”杨杰注:“《说文》曰;…姚,美好貌;冶,妖。
‟”(二)以国名为姓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如著名的齐国,就是姜子牙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而被分封于齐(现今山东),成为齐国的始祖。
公元前1066年率兵三万,牧野一战大败商军,为武王奠定了周朝。
此后,“齐”不仅是诸侯国的国名,也陆续成为了人们的姓氏。
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侯,他的后代便以“邢”为氏了。
(三)以邑名为姓氏邑即采邑,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世袭封地称为邑,从邑中得到的税收作为这些卿大夫的收入。
从汉朝开始,也专称公主等女性封君的封地为邑。
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
中华传统姓氏文化常识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久远而古老,历史悠久,不仅丰富了我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象征。
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融合了汉字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格局。
“姓与名,是一个民族的两个精神招牌”。
从文字上讲,“姓”,古代指祖先,后指“宗族”。
而“名”,则是个人“身份”的标记。
中国古代的“姓名”,就是用文字表达古老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标志,是家族的财富。
中国姓氏的发展,历史久远,始于西周时期,以封建制度定型以来,姓氏就成为国家和家族的重要文化构件,在中华民族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姓氏文化已经渗透到每个中国家庭,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遗产。
古代中国分家姓氏的发展有:从源头、仰山、隐姓埋名、以谥号为姓、称谓更姓等,形成了渊源流长的中国姓氏。
据估计,目前全世界有30160个姓氏,其中中国的姓氏有36000余个,占全世界的比例大约为12%。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不胜枚举,他们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智慧,焕发出辉煌的光芒,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让他们的家族也享受到了荣誉。
其中,有自己的姓氏。
比如,孔子,笔名墨子,谥号太师,历史上有“孔家”之称;屈原,笔名禹锡,谥号屈尊,历史上有“屈家”之称;成吉思汗,笔名突则,谥号大长元,历史上有“汗家”之称;而毛泽东,笔名汉青,谥号无名,历史上有“毛家”之称。
他们留下的姓氏,代表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也展示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精神。
中华传统姓氏文化,在中华民族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尤其是在家庭礼仪方面,姓氏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极具特色。
如家族祠堂建筑,家族老宅改造,家族聚会,家训和祖宗祝福等,都成为中华民族重视宗族历史传承的重要方式。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言传身教”,自古以来,父母就习惯把自己的历史文化传承给子子孙孙,家庭教育也就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特别是传统的姓氏文化。
家庭教育使子子孙孙记住自己的历史文化,从而获得文化的归属感和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得以长存,把古老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保留到今天。
汉字五千年公元1793年9月,经过整整一年的颠簸,英国勋爵马噶尔尼率领着一个庞大的商业使团,浩浩荡荡地前来东方觐见大清国的皇帝乾隆。
这是一个新兴帝国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帝国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会晤。
为了这次来访,英国专门准备了能代表其最新科技水平的发明创造作为礼品,计有590件之多,包括天文地理仪器、自鸣钟、近代火器、轻便马车和船舶模型等,而由科学家、画家、测绘员、医生等135人,以及650名官兵和水手组成的使团更是阵容强大。
不过,这一干人等只有一人略通中文。
而且,在当时整个西方世界能使用汉字的,掐指算算也不会超过一百人。
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因为国力日渐衰弱。
于是,汉字与这块生养它的、命运多舛的土地一起,遭逢数次劫难,历经几多坎坷。
斗转星移,时光如梭。
在公元21世纪的门口,汉语在世界范围内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2004年开始,在短短的几年里,全球94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316所孔子学院和337个孔子课堂。
这是有史以来汉语和中国文化第一次应外国政府和人民的要求,成体系地走出国门。
目前,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数已超过了4000万。
然而,对于正在兴起的汉语热,这不过是波澜壮阔的大潮卷起的第一个浪头。
在岁月的长河中,历经沧桑而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是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
时至今日,随不同文明应运而生的各种文字,为什么只有汉字能够一帆数千载?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她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礼乐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理念、风俗习惯......成为华夏文明的旗帜。
中华文化就是一个很大的圆,而汉字就是它的半径,汉字走得越远,圆就越大。
总之,我们博大精深、灿烂无比的华夏文明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离开了汉字,我们民族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公元1793年至今不过二百多年,但这浴火重生的过程既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一面镜子,不论是我们的社会,还是我们的传统,甚至我们特立独行的汉字,都因此而获得了一个回望自己的角度......一、人类奇葩天、人、合、一《说文解字》:“天,颠也。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七集浴火重生《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七集浴火重生(点击链接,欣赏视频)1860年,历时四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结束。
在与英、法两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清政府首次明确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并且承诺在官方文书中,不再用“夷狄”来称呼西方人。
条约中对于中外文字也有明文规定,“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具有五千年生命历程的汉字,就在这种极为屈辱的情况下,与养育它的民族一起,开始了栉风沐雨的现代之旅。
【汉说文殊死也】公元1867年,大清同治六年,这一年由春及夏,北京城“天灾”不断,春季大旱,瘟疫流行。
阴历六月初十,黄沙遮天蔽日,紫禁城内有两个时辰几乎昏暗如黑。
一时间人心惶惶。
按照传统的认识,天灾都是由人祸引发的。
候补直隶知州杨廷熙上奏折说:“天象之变,必因时政之失,京师中街谈巷议,皆以为同文馆之设,强词夺理,师敌忘仇,御夷失策所致。
”同文馆的性质,相当于今天的国立外语学校,设立外语学校和气候异常,显然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它是导致“天灾”的原因呢?梅兰芳的老师齐如山,早年曾是“同文馆”德文专业的学生,他的《回忆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时人们的情绪。
“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
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几千年来,华夏文明从来没有遇到过真正的挑战,【唐乾陵陕西乾县】即便在普通百姓心目中,也充溢着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历代王朝一直以“朝贡”来理解国际交往,作为天朝上国,它从来不操心与外夷沟通的事情,那是朝贡者的责任。
天朝没有了解夷文夷语的义务。
而此时,在西方列强的威逼下,唯我独尊的汉字同那个懦弱的王朝一起,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进入人类不同文字相互交流的平台。
1861年一月十三日,恭亲王奕昕上了一份奏折,请求设立同文馆。
其中提出,如果想了解各国的情况,必须得先熟悉它们的文字,这样“方不受人欺蒙”,“闻广东、上海商人,有专习英、法、美三国文字语言之人”,请各省督抚挑选诚实可靠着共四人,携带各国书籍来京。
汉字姓氏的文化意义与语言规范化汉字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历史渊源悠久,内容丰富,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和语言规范化作用。
汉字姓氏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据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开始使用姓氏。
汉字姓氏在中国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人的社会身份、家族传承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汉字姓氏的文化意义也非常丰富。
它们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成为了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姓氏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成为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周”姓中的“周”,象征着“绵延不绝”、“长治久安”,寓意着家族的繁荣昌盛。
又如“华”姓中的“华”,则代表着“华丽”、“华美”,寓意着家族的尊贵富贵。
这些姓氏中的词语都是经过世代传承后形成的,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此外,汉字姓氏还对于中国语言的规范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古代,姓氏中的汉字词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最多的词汇之一。
汉字姓氏中词语的使用也影响着汉语语序、语法等方面的发展。
由于姓氏需要传承和沿袭,所以汉字姓氏中的词语也需要保持正规、正统的用法。
在这个过程中,诗歌、文学等又不断地对汉字姓氏中的词语进行吟咏、铭刻、典故等文化传承,形成了一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语言文化传承体系,这也促进了汉字的正规使用和规范化。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汉字姓氏的使用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变化。
一方面,随着人们的文化程度的提高,他们对于姓氏的认知和理解的深入,汉字姓氏也需要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运用,以便更好地传承语言文化;另一方面,随着一些地方文化的发展和推广,一些地方口音和方言对姓氏的影响也逐渐显现。
这对于保持汉语的语言规范和正常传承都是起着挑战的作用。
总之,汉字姓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仅广泛地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意义,而且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语言规范化作用。
在保持其历史传承和文化、语言幸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尽力推动其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使用,促进汉语的正规使用和规范化,实现汉族语言文化的更好传承。
汉字五千年网络课程汉字五千年一、汉字的特点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
据统计,使用汉字和汉语的人数达到16亿以上。
1.历史悠久,独特魅力。
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
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
2.汉字是读法最动听的文字之一。
汉字一字一音,每个音又分为四个音调,因此读起来响亮清晰,婉转动听,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用这种语言写成的诗文,有铿锵悦耳、抑扬顿挫的美感。
3.汉字也是最优美的文字之一。
优美到什么程度呢?它已成为一种艺术——书法艺术。
4.汉字很好认。
人类的眼睛视野总是一个面,而不是一条线,所以线性排列不易辨认;排成方块一目了然。
有更高的阅读效率。
5.汉字意思好懂,具有关联性。
汉字五千年网络课程【例】牛cattle 公牛bull 母牛cow小牛calf 牛奶milk全球94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316所孔子学院和337个孔子课堂。
这是有史以来汉语和中国文化第一次应外国政府和人民的要求,成体系地走出国门。
目前,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数已超过了4000万。
然而,对于正在兴起的汉语热,这不过是波澜壮阔的大潮卷起的第一个浪头。
更重要的是文明的传承的象征。
在岁月的长河中,历经沧桑而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就是这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
二、汉字的起源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形成文化。
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语言、交流信息。
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
仓颉造字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为轩辕黄帝左史官。
我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
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堪称人文始祖。
黄帝感他功绩过人,乃赐以“仓”(仓)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1.从堆石头,码贝壳到结绳记事不够用----仓颉得河图洛书创汉字五千年网络课程立符号来记录事情2.仓颉的功绩就在于,他广泛搜集民间的图画文字加以整理,创造了有系统的象形文字。
中国人的姓氏文化探源一、中国人的姓氏探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
中国古代姓氏传说产生于远古五帝时期。
从盘古氏开天地,历三皇、五龙氏,到伏羲氏定姓、氏,再经炎黄、尧舜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并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政权,姓、氏也混而为一。
中国姓氏的历史至少有五千年之久。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
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
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代表氏族的血统,最早起源于母系社会。
早期的姓出自氏族的图腾,氏族往往以天象星座、动植物作为其图腾的内容,在与周边的其他氏族的交往中以展示氏族图腾的徽记来表明其身份,区别不同的氏族和方位,这氏族徽记就是姓的最早雏形。
从时间上,姓的产生远远早于文字,有了文字以后,根据图腾徽记的图形产生了有文字意义上的姓。
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是私有制社会的特种产物,表示功勋和地位。
先秦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郑樵《通志·氏族略》)。
顾炎武总结的“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取胜》) 历来都以为中国人先有姓,后有氏。
事实上,姓、氏一直在混合使用,姓和氏的关系也在转变。
最早的氏为大氏族、部落、国家、氏族联盟的称呼。
传说中和文献上出现的这类氏有上百个,最早的是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龙氏时代,随后为钜灵氏、黄神氏、鬼隗氏、空桑氏、次民氏等二十二氏的循蜚纪时代,接着为辰放氏、蜀山氏、混沌氏、有巢氏、燧人氏、庸成氏等十三氏的因提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