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繁殖记录表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1
《现代养猪生产技术》实验实训指导书实验一、猪品种的认别与鉴定一、目的要求:学生利用多媒体、录像带、幻灯片等途径认识和鉴别常见猪的品种,并能复述其突出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
二、实验的设备和材料:不同猪的品种图片、模型、多媒体课件、VCD等。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实验采用多媒体课件观看和讲解,使学生对我国饲养的主要猪的品种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进行识别和掌握,并通过猪的模型和实地观察进行猪的外貌鉴定。
先由指导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录象带等,结合讲授有关内容后进行归纳。
再由师生共同反复辨认各个品种,总结出每个品种的突出外貌特征、经济类型及主要生产性能。
最后再放片子,由学生指出其品种名称、突出外貌特征、经济类型。
1. 主要引入品种猪: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夏猪、汉普夏猪、皮特兰猪等2. 主要地方品种猪:太湖猪、东北民猪、金华猪、内江猪、藏猪、香猪等福建省猪的“八大”品种(槐猪、武夷黑猪、闽北花猪、福州黑猪、莆田黑猪、平潭黑猪、福安花猪及官庄花猪)3. 主要培育品种猪:三江白猪、苏太猪、军牧1号、上海白猪等四、实验报告根据对片子的观察与辨认,按品种、突出外貌特征、经济类型及主要生产性能的格式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二、根据育种记录选择种猪一、目的要求:使学生学会根据育种记录选择种猪。
二、实验的设备和材料:猪的育种记录及相关资料三、教学内容与方法:先由教师讲解,然后每个学生根据本次实习所布置的作业进行种猪的选留1、根据母猪繁殖成绩记录确定育种核心群母猪生产力指数SPI = 100 + 6.5 (L – AvL) + 1.0 (W – AvW) L=产仔数; W=断奶重; Av=平均数举例:根据实表-1母猪繁殖成绩确定选留顺序2、根据数据繁殖与生长测定数据选留后备猪公猪以父系指数TI:TI=100-1.7×D-66.14×H母猪以母系指数MI:MI=100+6×(L – AvL)+0.4×(W – AvW)-1.6×D-31.89×HD—校正达100kg体重日龄与同期校正均值之差H—校正达100kg体重背膘厚与同期校正均值之差其中:校正达100kg体重日龄=实际日龄-(实测体重-100)/CDCD=1.826*实测体重/实测日龄(公猪)CD=1.7146*实测体重/实测日龄(母猪)校正达100kg体重背膘厚=实测背膘厚*CB CB=A/(A+B*(实测体重-100))A=12.40 (公猪)、13.71(母猪)B=0.1065(公猪)、0.1196 (母猪)四、实验报告根据实表-2育种记录选留3头公猪实验三、猪的体尺测量及体重估测一、目的要求猪的体尺测量是外型鉴定的辅助方法,通过测量,更加准确地掌握猪的生长发育情况,为外型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母猪-最佳的繁殖状态目录1.繁殖的目标是 (2)2. 断奶至配种管理 (2)3 配种后7天内管理 (3)4 配种后7天至95或100天管理 (3)5.妊娠95-112天管理 (3)6.在哺乳母猪饲料中添加4%脂肪粉 (4)7. 提高初生重、断奶重和仔猪成活率 (4)8.如何饲养才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4)9.造成哺乳母猪减重的原因 (6)10.破坏母猪连续性生产能力的重要原因 (6)11.哺乳期内保证母猪的引水 (6)12. 高能状态下增加高产哺乳母猪赖氨酸日进食量 (7)13. 28天平均断奶体重不小于8千克 (8)14.限制早期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因素 (9)15. 仔猪断奶后的最大问题是肠绒毛损伤 (10)16.仔猪在45日龄体重超过14千克 (10)17.断奶过渡料变得越来越重要 (11)18.玉米的粉碎粒度问题 (12)19.建议 (12)母猪-最佳的繁殖状态如何提高母猪质量,使生产水平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延长使用年限,让大部分母猪都有希望生产到第七胎,尽量减少导致母猪过早淘汰的各种因素。
1.繁殖的目标是增加排卵数提高受精率提高胚胎的着床率减少胚胎死亡率分娩时生产大量均匀、健康、活泼仔猪提高哺乳期饲料[营养]摄入量减少母猪组织损失(控制哺乳期减重)发挥母猪最大泌乳潜力,提高断奶窝重缩短断奶发情间隔期2. 断奶至配种管理使用哺乳母猪料(高能高蛋白)。
效果:短期优饲,饲料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促进母猪排卵(1-2枚)。
原因:不饱和脂肪酸是卵巢卵细胞生成的重要基本物质。
错误作法:断奶后立即改用妊娠母猪料(轻空胎料),由于缺少不饱和脂肪酸和能量过低,失去短期优饲,排卵数减少,产仔数下降。
猪场自我评估的主要指标我们在拜访猪场老板的交谈中,感觉现在的猪场老板很容易满足,只要猪群不发病,每头母猪年上市15 ~17头商品猪就万事大吉了。
猪场老板也知道生产中出了问题,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以及严重程度。
有没有一套参考的评估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增重成本的标准?现推荐一个,建议规模化猪场实现数据管理。
猪场的主要问题是母猪群繁殖能力普遍低下、生长猪死淘率高和育肥时间长。
母猪群的繁殖率,常常以每头母猪年上市商品猪的数量来衡量。
影响每头母猪年上市商品猪数量的最重要因素是母猪的非生产天数即NPDS(NPDS越多,母猪的年产胎次就越少);其次是窝产活数和生长猪的全程死淘率。
目前猪场的普遍问题反映在:(1)窝产活仔数少。
窝产活仔数少于10头,普遍在9.2 ~9.7,初产就更低,与欧美国家相差甚远(见表1)。
(2)分娩率低。
分娩率低于85%,普遍在75%~82%。
母猪的年产胎次在1.90 ~2.10。
丹麦2005年5个好的猪场分娩率在86.5%~92.5%之间,分别为86.5%、90.7%、91.1%、92.2%、92.5%。
《猪与禽》杂志2007年第5期报道有550头的种猪场2001~2005年的分娩率分别为83.7%、80.6%、85.9%、90.8%、94.0%。
我国猪场母猪的分娩率、年产胎次有待提高。
(3)初生重偏小,普遍在1.2 ~1.3kg之间。
(4)母猪哺乳期采食量饲喂不足。
母猪泌乳不充分、断奶体况差、仔猪断奶窝重小。
(5)生长猪的死淘率高,大于12%~15%,甚至高达25%以上。
(6)生长猪100kg的上市日龄延长,上市日龄大于175~185d。
生产数据可分为三个水平:优秀、一般、差。
可与自定目标、纵向与以往的数据、横向与邻居场数据相比,反映不足或良好。
生产数据虽然反映了已发生的事件,但最终体现了猪场的生产水平、健康水平和盈利能力!自我评估的繁殖性能指标有:后备母猪初配日龄;母猪群体况、胎次、分胎次产活仔数、窝死胎木乃伊胎率;母猪群断奶后7d内的发情比例;返情率、流产率、空怀率、分娩率;母猪群的非生产天数;初生重、断奶重;产房内仔猪死亡率;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商品猪数。
猪场管理软件Pigknows公式定义一、主菜单-性能监控:1、繁殖群性能:此部分数据,按照配种时间进行统计。
(1)断奶后第一次配种母猪:统计时间段内配种的母猪中,属于断奶后第一次配种的母猪。
(2)断奶7天内配种母猪:统计时间段内配种的母猪中,属于断奶后第一次配种,且在7天内配种的母猪。
(3)%断奶七天配种率:(以配种时间开始计算)2、分娩性能:此部分数据,按照分娩时间进行统计,与上一部分繁殖群性能的数据没有关系。
(1)分娩率:统计时间段内分娩的母猪数/统计时间段内分娩的母猪数+统计时间的起始和截止时间向前平移115天后配种的母猪返情、流产、空胎、妊检阴性、死亡、淘汰的数量。
(2)校正分娩率:扣除配种死亡、淘汰的母猪数量最后所计算的分娩率,分娩母猪数/(配种母猪数-死亡、淘汰的母猪数)(3)产房仔猪损失:统计时间段内分娩的母猪所产的仔猪,截止到当前损失的数量。
3、断奶性能:此部分数据,按照断奶时间进行统计,与上两部分的数据没有关系。
(1)断奶后7天配种母猪:统计时间段内断奶的母猪,截止到断奶后7天时配种的母猪数。
(2)%断奶前死亡率:(统计时间段内断奶的母猪分娩时的产活仔数+净寄养数-断奶的母猪的断奶仔猪数)/(断奶的母猪分娩时的产活仔数+净寄养数)(注:必须根据母猪耳号记录断奶仔猪数)(3)基于死亡记录的断奶前死亡率:统计时间段内断奶的母猪断奶前有记录的死亡仔猪数量/(断奶的母猪分娩时的产活仔数+净寄养数)、(注:仔猪死亡记录必须根据母猪耳号进行登记;净寄养数=寄入-寄出)死亡率计算注意事项:A、不根据母猪耳号记录仔猪死亡的使用基于断奶记录的断奶前死亡率B:不根据母猪号记录断奶仔猪的用基于死亡记录的断奶前死亡率断奶窝均重:断奶仔猪/断奶母猪产房成活率:A:批次算法:以分娩批次为统计基础,=1-批次死亡数/批次产活仔数。
批次断奶后的成活率数值与(1-断奶前死亡率)基本一致,可分析小于(1-断奶前死亡率)B:概括性算法:概括性算法有多个计算公式,每个计算公式仅适合某几种数据变化,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例如常用的算法=1-死亡数/基数.如:统计时间段内死亡数小于产活仔数且期末存栏大于期初存栏时,基数=产活仔数,若死亡数大于产活仔数时,基数=平均存栏数或其他。
猪繁殖性状遗传力1.产仔数即总产仔数(包括木乃伊和死胎在内)和产活仔数。
大量研究表明,产仔数的遗传力低,一般只有0.1左右,其计值的变动范围为0.05―0.30(McCarter等,1987)。
我国猪与此接近,就是繁殖力高居世界首位的太湖猪,其主要类群产仔数的遗传力也是低的,总产仔数为0.07-0.16和产活仔数0.11一0.22(张文灿等,1982)。
产仔数是一个复合性状,受排卵数、受精率和胚胎成活率等三个因素的影响。
在一个发情周期内,母猪所排出的卵子均多于产仔数,可达14―20枚之多。
通常将母猪在一个发情周期内的排卵数称为猪的潜在繁殖力。
受精率的高低,受精子和卵子的生活力及其配合力以及配种时间和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由于猪是异期排卵动物,所以,受精率一般较其他家畜为高。
猪的胚胎成活率一般较低,是造成实际繁殖力与潜在繁殖力之间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
猪胚胎死亡大部分发生在受精后25d内。
一般认为,猪胚胎的死亡时期有3个高峰:①受精后第9-13d,即受精卵着床的初期;②妊娠后大约第3周,即器官形成期,该时期胚胎的死亡率约占合子的30%-40%;③妊娠后期约60―70天时,胎盘停止生长,而胎儿迅速生长,此时也易引起胎儿死亡。
死亡的原因,在着床前决定于合子的生活力,着床后决定于子宫条件。
近年来,国外在研究太湖猪的高繁殖性能时,认为子宫内环境与胚胎成活率有很大关系。
Bidanel等(1990)认为,梅山青年母猪产仔数高的主要原因是胚胎死亡率低,这与子宫内各种激素分泌较早以及前列腺素的产量较高有关。
试验表明,梅山猪在妊娠30日龄时,胚胎存活率高达85%-90%,而大约克夏猪只有66%-70%。
Bazer等(1989)认为,胚胎―子宫内膜互作是高繁殖力的主要决定因子。
Haley等(1990)的研究表明,梅山猪在排卵数及胚胎存活率方面均比大约克夏猪高,并进一步指出,卵子成熟不完全以及染色体异常是引起胚胎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