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212.00 KB
- 文档页数:39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第一章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分类1. 农业手工业:耕作、养殖等2. 家庭手工业:纺织、编织、陶器等3. 手工作坊:铁器、铜器、金银器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1. 家族传承:手工业技术主要依靠家族传承2. 作坊生产:手工业以作坊形式进行生产3. 技术保密:手工业者严格保守技术秘密4. 市场需求:手工业生产受市场需求影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影响1. 促进经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市场的发展2. 改善人民生活:手工业产品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3. 技术进步: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第二章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商品交换2. 发展:夏商周时期商业活动逐渐繁荣3. 市场形式:市场、市集、夜市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1. 市场调节:商业活动受市场供求关系调节2. 货币交易:商业活动以货币交易为主3. 区域性: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知识点三:中国古代商业的影响1. 促进经济繁荣:商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2. 加强地域交流:商业活动促进了地域间的交流和合作3. 文化传承:商业活动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1. 农学:农学著作如《农政全书》、《齐民要术》等2. 医学:中医药学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3. 天文学:历法、天文观测等4. 数学:算术、几何、代数等5. 工程技术:建筑、水利、冶金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 实用性:科学技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2. 传承性:科学技术主要通过书籍传承3. 创新性:科学技术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创新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1. 推动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于生产、医疗等领域,推动社会发展2. 文化传承:科学技术的传承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四章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时期出现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2. 发展:夏商周时期出现儒家、道家等学派3. 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出现“百家争鸣”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点1. 多元性:各种思想学说并存,互相竞争2. 传承性:思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3. 包容性: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1. 塑造民族性格: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2. 影响政治制度: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3. 促进文化繁荣:思想文化的繁荣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第五章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成就1. 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等2. 散文:儒家经典、史书、文学作品等3. 小说:明清小说等4. 艺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1. 抒情性: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强调抒情言志2. 寓意性:文学艺术作品富含寓意和哲理3. 地域性:文学艺术作品受地域文化影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1. 丰富文化内涵:文学艺术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2. 传承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作品传承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3. 审美教育:文学艺术作品对人们的审美教育和道德修养产生影响第六章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知识点一:古代世界的战争类型1. 城邦战争:古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2. 帝国征服: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3. 民族迁徙:日耳曼人、匈奴人的迁徙战争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主要战争与征服1. 特洛伊战争:希腊城邦与特洛伊城的战争2.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3. 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帝国对欧洲、北非、中东的征服知识点三:古代世界战争与征服的影响1. 促进文明交流:战争与征服带动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2. 疆域扩张:战争与征服使帝国疆域不断扩大3. 破坏与重建:战争带来破坏,但也催生新的政治、文化重建第七章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一:古代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1. 古埃及:建筑设计、医学、数学等2. 古希腊:哲学、数学、物理学等3. 古印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4. 古阿拉伯: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思想文化成就1. 古埃及:宗教信仰、象形文字等2. 古希腊:哲学、戏剧、雕塑等3. 古印度:佛教、印度教、梵文等4. 古阿拉伯:伊斯兰教、阿拉伯数字等知识点三:古代世界科技与文化的影响1. 促进人类思维发展: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推动了人类思维的发展2. 传承与创新: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3. 对后世的影响: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梳理总结,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的阶段特征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是通过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和手工业从属商业资本而逐步实现的。
这一转变过程的最初阶段是简单协作时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定期向小生产者收购产品,运到较远的市场去出售,他们成为包买主。
多数小生产者则由于贫困,不得不求助于包买主出售其产品。
这样,商人的收购和贩卖活动,打破了小生产者和消费市场的直接联系;很多小生产者变成受商业资本剥削的雇佣劳动者。
简单协作与后来手工工场的主要区别是没有劳动分工,产品在一个家庭或一个生产单位内就可以完成。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就是在简单协作的基础上形成的。
手工工场有分散和集中两种形式,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之初以分散的手工工场为主要形式。
生产者仍分散在各自家庭中劳动,但是他们在企业家的组织下形成一个生产集体,有一定的劳动分工。
商人为保障其货源,将统一购买来的原料交给雇佣工人去加工,付给一些报酬,然后销售成品。
所谓报酬实质上就是工资。
这已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但又不彻底,因为加工的工具大都是那些受雇者自己的,劳动过程也是工人在各自家里分散进行,每一种产品是依次经过不同的家庭工人的劳动制造出来的。
分散的手工工场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工人一无所有,集中在资本家的厂房内,使用资本家提供的劳动工具,在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
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他们与雇主的关系是彻底的雇佣关系。
在集中的手工工场,分工越来越细,一件产品的制成要经过许多道工序。
简单协作、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三种形式,它们虽然在时间上是承袭的,但又往往是并存的。
下面让我们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典型的英国为例进行考察。
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于毛纺织业。
毛纺织业兴起之初,其生产组织在城市是行会作坊,在农村是家庭手工业。
农村中没有行会的控制,手工业者的分化比较迅速。
商人以各种方式控制分散的生产者,简单协作很快过渡到手工工场。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详解
公元前约1600年的商代时期,工艺品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商代玉器、青铜器等工艺品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而且在制作工艺上也已经有了相当的成熟。
从商代开始,手工业逐渐形成了以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为特点的制造业。
在周代,手工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周朝以青铜器制作而闻名,这需要高度熟练的技工和复杂的制作工艺。
当时的手工业已经有了专门的工坊和作坊,如铁匠铺、木工房等,各个地方都有相应的手工业中心。
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在秦汉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秦朝的冶铁业、陶器业、瓷器业等工艺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农业方面,人们开始使用犁耕和田间灌溉设施等先进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和市场需求。
而汉朝时期的手工业发展更是达到了巅峰。
汉朝开启了丝绸之路,与西域、罗马等其他国家进行经济贸易往来。
这极大地推动了手工业的繁荣和技术的交流。
丝绸的生产和出口成为当时的重要产业,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汉朝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手工业人才,如著名的匠师齐民要和刘君孟轲,他们对手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汉宣帝时期创立的国营作坊制度也对手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到了晋唐时期,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多元化的制造业得以建立。
冶铁业、造船业、染料业、造纸业等各个行业得到了积极发展。
随着手工业的
发展,冶铁技术不断改进,民间特别是农民也开始雇佣工匠制造工具和农具。
第三章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近代科学技术兴起的背景一、十字军东征在渡过500年最黑暗的年代后,到11世纪时,欧洲开始了为时200年的十字军东征。
这次远征在形式上是打着夺回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的宗教旗号,实质上是在摆脱穷困、掠夺财富、扩大教会势力等诸多因素的支配下的侵略战争。
其结果是一方面促进了整个欧洲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恢复和城市的复苏;另一方面,在东方文明、古希腊文明和他们所继承的罗马文明的融合中,推动了一种新文明的诞生。
二、工场手工业和远航探险15世纪下半叶,新工厂主、商人的经济实力越来越雄厚,他们要求扩大贸易和到海外去寻找财富,远洋航海和探险事业应运而生。
西欧各国最初是为了寻找从海上通往印度和中国的航路,结果,意大利航海家哥仑布(C.Columbus,1451-1506)1492年发现了今天称作美洲的新大陆。
葡萄牙海员麦哲伦(F.deMagalhaes,1480-1521)率领的船队从1519年8月10日到1522年9月8日实现了环球航行的壮举。
远航探险和地理大发现,对欧洲的社会和科学技术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在这场航海探险中所体现出的自信和冒险精神,也为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
三、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发端于意大利,随后波及整个欧洲的反神学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宗教神学的黑暗统治和封建专制,借助复兴古典文化运动,利用古希腊文化中蕴藏的世俗观念、民主思想、理性主义和探索精神,与宗教神学中的专制主义、蒙昧主义、经院哲学相抗衡。
他们在文学、绘画等方面极力宣扬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
四、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从14、15世纪开始,在西欧与中欧国家兴起,运动的目的是改革教会,建立起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教义,同时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对改革政治制度的要求。
五、东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在欧洲的传播中国、印度和阿拉伯等东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在中世纪陆续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的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在工业革命的早期,工场手工业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手工业制造逐渐被机械化的工厂生产所取代,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
这一转变不仅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组织和劳动条件。
工场手工业的定义工场手工业是指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阶段,工匠和手工业者在工厂中进行生产。
在此之前,手工业者通常在自己的家中或小工作坊中进行生产。
然而,随着机械技术的进步和大规模生产的需求增加,手工业者逐渐开始在规模较大的工厂中进行生产。
这一转变背后的动力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
资本家开始投资和组织生产,雇佣工人在工厂中劳动。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工人常常是无产阶级,他们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取生计。
工场手工业的影响生产效率的提高相较于传统的手工业制造,工场手工业在生产效率上有了明显改善。
通过引入机械和设备,工厂能够大规模地生产商品,并在相同时间内生产更多的产品。
机械化的生产还降低了成本,使商品更具竞争力。
这一变化促使着工业化的加速,进一步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组织的变化工场手工业时期,标志性的变化是工人的集中。
工人不再在个体手工业者的小作坊中工作,而是聚集在规模较大的工厂中。
工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加,劳动力得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
这种集中劳动力的趋势进一步催生了劳工运动的兴起,工人开始为改善劳动条件和获得更好的待遇而组织起来。
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改变。
工业化的加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迁徙到城市,以寻找工作机会。
这种城市化的趋势,推动了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并导致城市社会经济结构的重组。
城市中工人阶级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农村则逐渐变成了提供粮食和原材料的地区。
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发展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
资本主义通过雇佣劳动力、大规模生产和竞争市场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工场手工业的机械化生产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分工的细化和劳动分工的加深。
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是指以手工操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工业形态。
在工厂手工业中,工人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和简单的工具进行生产,没有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设备和高科技的支持。
本文将从工場手工業的起源、特点、发展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工场手工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
在古代,工匠们常常在家中或小作坊中使用简单的工具,手工制作各种商品。
他们依靠多年的经验和技艺,将原材料加工成各种精美的产品。
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还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媒介,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工场手工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力劳动的主导地位。
相比机械化生产,工场手工业更加注重工人的工艺技能和技术水平。
工匠们通过手中的工具,将原材料一步一步地加工成为精美的产品。
他们对每一个细节非常讲究,追求产品的完美。
正是这种专注和精细的手工制作,使得工场手工业的产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品质保证。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推动。
在早期社会中,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和技术条件的约束,手工业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工场手工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手工制作的产品因其独特性和高品质而备受青睐。
从古代的陶器、纺织品到现代的手工艺品、家居用品,工场手工业涵盖了众多领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
工场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工场手工业为就业提供了很多机会。
相比机械化生产,工场手工业更加依赖于人力,需要大量的工匠和手工艺人。
这为许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劳动力的就业稳定和经济的增长。
其次,工场手工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手工业传统和特色产品。
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当地人的需求,还通过市场交流和出口,扩大了经济的影响力。
一些以工场手工业为特色的地区因此成为了知名的工艺品产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者,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最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也有助于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课本第三章)一. 本周教学内容: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课本第三章)学习方法:1.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2. 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开会,形成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维也纳体系。
3.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4. 由于本章内容多,故分两部分学习。
此期按资本主义的经济、国际关系、政治三条线索掌握。
第一部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国际关系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一)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1.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资本的原始积累:⑴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⑵殖民掠夺。
⑶圈地运动:①18世纪,英国圈地运动盛行。
②地主获得大量土地,革新农业技术,改良畜牧业品种,促进农牧业的发展。
③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入城市,沦为雇佣劳动者。
3. 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作用:⑴积累了丰富生产技术知识。
⑵使生产分工日益深化,作用:①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②使劳动工具进一步专门化,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4. 煤铁资源丰富,可以提高铁产量,促进机器的推广和使用。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1. 工业革命的进程:⑴18世纪60年代,英国棉纺织业开始发明和使用机器,以后机器生产扩展到:①采煤、②冶金、③交通运输等各行各业。
⑵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于1785年投入使用,并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
⑶评价:①工业生产逐渐由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过渡。
②传统的手工工场日趋衰落,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兴旺发达。
③生产力大幅度增长,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革,人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工业革命。
④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机器制造业建立起来,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2. 工业革命的扩展首先是西欧和北美法国:⑴进程:①18世纪到19世纪初,法国一些纺织业开始使用机器和蒸汽动力,其他部门也逐渐效仿。
课文注释:日本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和发展18世纪中期,日本商业资本开始首先渗入农村的纺织业。
商人以“换棉”(供给农民皮棉,让其在家纺成纱,再织成布,按成品数量支付工资)、“出机”(供给农民棉纱和织机,按成品多少支付工资)等方式逐步控制生产者。
“出机”商人进一步设立自己经营的作坊,从穷苦农家招雇“机织下女”即女工,形成以分工为基础的手工工场。
19世纪前半期,手工工场从纺织业扩展到油、酒、纸、糖、陶瓷、蜡烛、采矿、海产加工等生产部门,数量也不断增加。
1854年,日本全国雇用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约有300所。
1867年,全国各生产部门的手工工场共约400多所。
丝织业和棉织业仍是其中发展较快的生产部门。
如:桐生的丝织手工工场达到二百六七十家,每家有织机六架至十架;足利的棉纺织手工工场,通常每家拥有三五十架织机,多的甚至达到一二百架。
手工工场的出现和发展,开始触动封建制度的基础,因而遭到代表旧生产关系的幕府和大名的抑制。
但是,当时日本的工场手工业还未达到高度发展阶段,资产阶级也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1/ 1。
手工业发展历程
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最初,手工业是人们满足生产和生活需求的主要方式。
在这个阶段,人们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技术,通过手工劳动完成各种生产任务,例如农业、纺织和陶器制造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掌握了更多的技术和工艺,手工业的规模和复杂性也逐渐扩大。
在古代文明的发展中,手工业成为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古埃及的石匠、中国的丝织工、印度的铁匠等都展示了手工业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械化和工业化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
机器的广泛应用和大规模生产使得手工业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大规模的工厂和生产线替代了手工劳动,许多传统的手工业工艺逐渐式微。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重新认识,手工业经历了一次复兴。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手工制品的独特价值和文化内涵。
手工业逐渐从传统制造业转变为一种具有艺术性和奢侈品属性的产业。
当前,手工业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的一部分。
很多国家和地区将手工业作为重要的经济支柱和文化资源进行发展。
现代的手工业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也结合了现代设计和市场需求,推出了各种高品质的手工制品,包括陶瓷、纺织品、工艺品等。
总的来说,手工业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最初的简单
生产到工业化的冲击,再到如今的复兴和发展。
手工业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价值和文化传承的产业,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