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物活性成分化学和营养学
- 格式:ppt
- 大小:10.02 MB
- 文档页数:143
第⼆章⻝物中的⽣物活性成分概述⾮营养素⽣物活性成分植物性⻝物动物性⻝物植物化学物分类植物化学物的⽣物活性1、抑制肿瘤;2、抗氧化;3、免疫调节;4、抑制微⽣物;5、降胆固醇;6、其他植物化学物的吸收、代谢与排泄吸收吸收率较低,但肠道代谢产物常可⼤量吸收代谢受消化道微环境影响过程:活性基团的改变、化合物部分或完全解体、化合物与其他分⼦结合等排泄形式:肠道代谢物类胡萝⼘素⼴泛存在于微⽣物、植物、动物及⼈体内的⼀类⻩⾊、橙⾊或红⾊的脂溶性⾊素结构与分类结构e g:胡萝⼘素类、叶⻩素类活性e g:可分解形成维⽣素A、不具有维⽣素A原的活性⽣物学作⽤1、抗氧化;2、抑制肿瘤;3、增强免疫;4、保护视觉多酚类化合物是所有酚类衍⽣物的总尘,主要指酚酸和⻩酮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e g:⻩酮和⻩酮醇类、⼆氢⻩酮和⼆氢⻩酮醇类等⻩酮类化合物⽣物学作⽤1、抗氧化;2、抑制肿瘤;3、保护⼼⾎管;4、抑制炎症;5、抑制微⽣物;6、其他皂苷类化合物皂苷⼴泛存在于植物茎、叶和根中的化合物结构和分类甾体皂苷、三萜皂苷⽣物学作⽤1、调节脂质代谢,降低胆固醇;2、抑制微⽣物;3、抑制肿瘤;4、抗⾎栓;5、免疫调节;6、抗氧化;7、其他有机硫化物⼗字花科蔬菜中的异硫氰酸盐类化合物结构与分类芥⼦油苷、异硫氰酸盐⻝物来源⼴泛存在于⼗字花科蔬菜中摄⼊量⼈体每⽇总膳⻝中摄⼊约10~50mg⽣物学作⽤1、对肿瘤的预防和抑制;2、对氧化应激的双向调节;3、抗菌;4、其他百合科蔬菜中的烯丙基硫化物结构与分类⽣物学作⽤1、抗微⽣物;2、抗氧化;3、调节脂代谢;4、抗⾎栓;5、调节免疫;6、抗癌;7、其他其他⽣物活性成分植物固醇结构环戊烷全氢菲主要⻣架、植物性甾体化合物、⽐胆固醇多⼀个侧链分类⻉塔-⾕固醇、⾖固醇、菜油固醇、相应的烷醇来源各种植物油、坚果、种⼦、⾖类摄⼊量每⽇150~400mg⽣物学作⽤1、降低胆固醇;2、抗癌;3、调节免疫;4、其他蛋⽩酶抑制剂结构与分类分类蛋⽩质和天然⼩分⼦类蛋⽩酶抑制剂⻝物来源蛋⽩类蛋⽩酶抑制剂⼴泛存在于植物中,⾖类、⾕类含量丰富多酚类在绿茶、果蔬、⼤⾖、药⻝两⽤植物等含量丰富摄⼊量胰蛋⽩酶抑制剂每⽇约摄⼊300mg⻩酮类化合物每⽇约摄⼊20~70mg作⽤机制1、抑制蛋⽩酶活性;2、下调蛋⽩酶基因表达⽔平;3、蛋⽩类蛋⽩酶抑制剂;4、天然⼩分⼦类蛋⽩酶抑制剂⽣物学作⽤1、抗病⾍害侵袭;2、免疫调节与抗炎;3、抗氧化;4、抗癌;5、保护⼼⾎管单萜类结构与分类结构萜类化合物分类1、⽆环;2、单环;3、双环;4、环烯醚萜⻝物来源萜类化合物⼴泛存在于植物中,尤以针叶树中含量丰富,是树脂及松节油的主要成分摄⼊量单萜类化合物每⽇摄⼊量约为150mg⽣物学作⽤1、抑制肿瘤;2、抗菌、抗炎;3、抗氧化;4、对神经损伤的保护;5、镇痛;6、其他植物雌激素结构与分类源于植物,具有类似雌激素的结构和功能;可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类雌激素或抗雌激素效应——双向调节作⽤主要属于多酚类化合物⻝物来源1、异⻩酮类;2、⽊酚素类;3、⾹⾖素类;4、芪类⽣物学作⽤1、预防⻣质疏松;2、改善围绝经期症状;3、抗氧化;4、保护⼼⾎管系统;5、抗肿瘤;6、对神经损伤的保护;7、植物雌激素的安全性植酸结构与分类结构含有六分⼦磷酸的肌醇酯⻝物来源⼴泛存在于植物体中,主要分布在种⼦胚层和⾕⽪⽣物学作⽤1、螯合作⽤;2、抗氧化;3、调节免疫;4、抗肿瘤其他动物性来源的⻝物活性成分辅酶Q结构与分类结构脂溶性醌类化合物⻝物来源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肝、肾细胞,酵⺟、植物叶⽚、种⼦等⽣物学功能1、作为呼吸链组分参与ATP合成;2、抗氧化;3、保护⼼⾎管;4、提⾼运动能⼒;5、免疫调节;6、抗炎硫⾟酸结构与分类结构天然⼆硫化合物⻝物来源主要来源于⾁类和动物内脏,⽔果和蔬菜提供少量摄⼊量⼈体每天摄⼊量约50~600mg⽣物学作⽤1、抗氧化;2、抗炎;3、调节糖代谢,改善糖尿病并发症;4、对⼼⾎管的作⽤;5、对神经损伤的保护作⽤褪⿊素结构与分类结构⿊素细胞凝集素,主要由松果体产⽣的胺类激素⻝物来源⾃然界分布⼴泛,动物性⻝物是良好来源,植物性⻝物如⽟⽶、百合、苹果萝⼘等⽣物学作⽤1、调节时间⽣物学节律;2、抗氧化;3、调节免疫;4、调节能量代谢;5、延缓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