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物理实验
- 格式:ppt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46
实验一扭摆法测定物体转动惯量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时惯性大小的量度,是表明刚体特性的一个物理量.刚体转动惯量除了与物体质量有关外,还与转轴的位置和质量分布(即形状、大小和密度分布)有关。
如果刚体形状简单,且质量分布均匀,可以直接计算出它绕特定转轴的转动惯量。
对于形状复杂,质量分布不均匀的刚体,计算将极为复杂,通常采用实验方法来测定,例如机械部件,电动机转子和枪炮的弹丸等。
转动惯量的测量,一般都是使刚体以一定形式运动,通过表征这种运动特征的物理量与转动惯量的关系,进行转换测量.本实验使物体作扭转摆动,由摆动周期及其它参数的测定计算出物体的转动惯量。
一、实验目的1、用扭摆测定几种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和弹簧的扭转常数,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2、验证转动惯量平行轴定理。
二、实验原理扭摆的构造如图(1)所示,在垂直轴1上装有一根薄片状的螺旋弹簧2,用以产生恢复力矩。
在轴的上方可以装上各种待测物体。
垂直轴与支座间装有轴承,以降低磨擦力矩。
3为水平仪,用来调整系统平衡。
将物体在水平面内转过一角度θ后,在弹簧的恢复力矩作用下物体就开始绕垂直轴作往返扭转运动。
根据虎克定律,弹簧受扭转而产生的恢复力矩M 与所转过的角度θ成正比,即 M =-K θ (1)图 (1)式中,K 为弹簧的扭转常数,根据转动定律 M =I β式中,I 为物体绕转轴的转动惯量,β为角加速度,由上式得 IM=β (2) 令 I2K=ω,忽略轴承的磨擦阻力矩,由式(1)、(2)得θωθθβ222-=-==I Kdtd 上述方程表示扭摆运动具有角简谐振动的特性,角加速度与角位移成正比,且方向相反。
此方程的解为:θ=Acos(ωt +φ)式中,A 为谐振动的角振幅,φ为初相位角,ω为角速度,此谐振动的周期为 KITπωπ22==(3) 由式(3)可知,只要实验测得物体扭摆的摆动周期,并在I 和K 中任何一个量已知时即可计算出另一个量。
本实验用一个几何形状规则的物体,它的转动惯量可以根据它的质量和几何尺寸用理论公式直接计算得到,再算出本仪器弹簧的扭转常数K 值。
大学普通物理实验报告模板实验名称: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即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通过实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器材:实验器材包括:电子秤、砝码、滑块、滑轨、支架、砝码等。
实验步骤:1. 安装好实验装置,确保滑块紧贴滑轨。
2. 将电子秤调零,并记录电子秤读数。
3. 将砝码挂在支架上,作为阻力。
4. 将滑块置于支架上,并调节阻力大小,使滑块做匀速运动。
5. 记录滑块的质量、阻力、速度等数据。
6. 在滑块上添加砝码,改变滑块的质量,重复实验步骤4-5。
7. 记录每次实验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滑块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单位:g):| 质量(kg)| 阻力(N)| 加速度(m/s²)| 加速度与质量的比值(m/s²/kg)| 加速度与阻力的比值(m/s²/N)|| --- | --- | --- | --- | --- || 0.1 | 0.5 | 5.0 | 50.0 | 1.0 || 0.2 | 1.0 | 2.5 | 50.0 | 0.5 || 0.3 | 1.5 | 2.5 | 57.1 | 0.433 || ... | ... | ... | ... | ...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即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实验数据与理论值相符,说明我们的实验方法正确,实验结果可靠。
此外,我们还学会了如何使用电子秤等实验器材,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讨论与建议:本次实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误差,需要进一步优化实验方法,提高实验精度。
其次,实验数据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环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最后,我们可以考虑增加一些有趣的实验内容,如不同阻力的实验等,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掌握程度。
大学普通物理实验绪论
第一节普通物理实验的重要性、目的及要求
一、重要性
二、目的
1. 学习基本知识、方法、技能。
2. 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物理概念和
规律的认识,扩大知识面。
3.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实验报告内容
第二节如何学好物理实验
第三节物理量的测量及分类
一、测量
测量就是把被测物理量与选作计量标准单位的
同类物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找出被测量是计量单位的多少倍。
这个倍数值称为测量的读数,读数带上单位记录下来便是数据。
第四节测量的误差和不确定度
测量的任务就变为:
(1) 、设法把测量的误差减至最小。
(2) 、求出测量的最近真值。
(3) 、对最近真值的可靠程度进行评价。
一、误差的定义与表示
1、真值:(客观存在值)A
二误差的分类
(一).系统误差
这种误差总是使测量结果向一个方向偏离,其数值一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
(二).随机误差
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物理量,所得误差时大时小、时正时负,既不可预测又无法控制。
这种由偶然的或不确定因素造成的每一次测量值的无规则涨落叫偶然误差,也叫随机误差。
由人类感官的灵敏度和仪器精度所限,受起伏条件的干扰所造成的。
如气流的扰动电磁场的干扰等。
普通物理实验设计性实验方案实验题目:用气垫导轨研究动量守恒定律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用气垫导轨研究动量守恒定律序言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一样,是自然界的一条普遍适用的规律。
它不仅适用于宏观世界,同样也适用于微观世界。
它虽然是一条力学定律,但却比牛顿运动定律适用范围更广,反映的问题更深刻。
由动量守恒定律知,如果一个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为零,那么系统内部的物体在作相互碰撞,传递动量的时候,虽然各个物体的动量是变化的,但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如果系统在某个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则系统在该方向上的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定律在生产技术和科学实验上毒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实验原理在一个力学系统中,如果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或在某方向上的合外力为零,则该力学系统的总动量守恒或在某方向上守恒。
这就是动量守恒定律。
本实验利用气垫导轨上两个滑块的碰撞来验证一维碰撞三种情况的动量守恒定律。
图1 气垫导轨上两个滑块的碰撞如图1所示,在水平放置的气垫导轨上放两个滑块并让它们相互碰撞,两滑块之间除了碰撞时受到相互作用的内力之外,水平方向不受力的作用,因而碰撞前后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即11221122m v m v m v m v ''+=+ 式中:v 1,v 2和v 1',v 2'分别表示质量为m 1和m 2的两个滑块碰撞前后的速度。
因为完全弹性碰撞是一个理想模型,即使在气垫导轨上也难以实现,碰撞过程中总有一定的能量损失。
所以,只在非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的条件下进行实验。
1.非完全弹性碰撞在两滑块的相碰端各装上一个弹性环,它们的碰撞过程可看作非完全弹性碰撞。
如果让m 2的初速度为零,即v 2=0,则有111122m v m v m v ''=+ 2.完全非弹性碰撞在两滑块的相碰端上贴上尼龙搭扣或橡皮泥,这样两滑块碰撞后将粘在一起以同一速度运动,从而实现了完全非弹性碰撞。
北京大学“普通物理实验” 课是北大基础物理实验中心面向全校理科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北京大学优秀主干基础课之一,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和北京大学精品课。
“普通物理实验”课程是北大几代实验物理教师努力建设的结晶,有很好的基础,曾在1989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01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物理学院理科基地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含本课程的贡献。
作为课程的支撑实体“北京大学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2006年被评为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近十年来,为了解决普物实验如何继往开来,如何实现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又有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目标,课程组在长期思考、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再一次使这门课程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台阶,构建了具有强基础、高起点、多层次、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基础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在全国同行中得到认可。
“普通物理实验”课程改革的特点是:指导思想明确,即遵循“加强基础,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的改革思路;改革内容具体;取得成效显著。
课程组一贯重视教材建设,上世纪80年代出版了全国第一本普通物理实验课教材:《普通物理实验》林抒、龚镇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出版。
该教材于1988年获得国家教委第一届教材二等奖。
2002年3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基础物理实验》教材(北京大学“九五”规划教材), 2006年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编基础物理实验》(“十五”国家级教材)。
该课程的创新点和特色是:1、在全国首先将一批有重要的近代物理内容,有现代实验技术,在实践中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实验引入到面向全校理科的基础物理实验中,构成了高水平的基础平台,学生受益面广。
在全国介绍教改经验十多次,得到同行认同,并在全国推广。
2、一批本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提高了教学水平,为兄弟院校提供了一批符合我们教学理念、具有开拓性的物理实验新教学仪器。
3、在全国率先对非物理类基础物理实验进行了全面改革,设置了系统、完整的课程内容,在全国广泛介绍经验,我们的教学大纲多次作为“教委高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实验组”讨论教学大纲的蓝本,供全国综合、师范院校参考。
《普通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指南《普通物理实验》课程代码为,是我院首批重点建设课程之一,被评选为甘肃省首批精品课程。
分为《力学实验》、《热学实验》、《电磁学实验》、《光学和原子物理实验》四部分。
总共114学时,在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和第五学期开设。
力学实验《力学实验》是《普通物理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全面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了解力学实验课的有关信息,现编制《力学实验》课程教学指南,供学生在实验中使用。
《力学实验》一般在第二学期开设,共42学时,分组循环实验,课程选用的主要教材是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实验》。
与教材有关的主要教学参考书和刊物有:⑴《大学物理实验》编写组在1998年1月编写由厦门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物理实验》。
⑵龚镇雄,刘雪林在1990年9月编写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物理实验指导》。
⑶杨述武在2000年5月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物理实验》(一、力学及热学部分)第三版。
⑷黄志敬在1991年5月主编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物理实验》。
⑸李平舟等在2002年2月主编由西安电子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物理实验》。
⑹曾贻伟等在1989年11月编写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物理实验》。
⑺赵家凤在2000年6月主编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物理实验》。
⑻方鸿辉,刘贵兴在2000年6月主编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创造性物理实验》⑼历年的《物理实验》杂志。
⑽历年的《大学物理实验》杂志。
《力学实验》是用实验的方法去观察、研究物理现象、规律。
教学目标是应用所学得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验,从理论和实验的结合上加深、扩展对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力学实验》一共有11个,在《普通物理实验》中占总学时的37%,占总成绩的37%,在整个《普通物理实验》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训练学生基本技能的重要作用。
《普通物理实验》课程标准说明普通物理实验是三年制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物理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1. 接受基本实验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训练,熟练掌握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原理和常用的测量方法,能合理选择与正确使用基本仪器,能正确运用有效数字并掌握基本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能对实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能写出符合要求的实验报告。
2. 用实验的方法去观察、研究物理现象、规律,应用所学得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验,从理论和实验的结合上加深、扩展对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指导中学实验的能力。
本课程总学时为114学时,每个实验为3学时。
教学内容绪论(9学时)1. 普通物理实验的地位和作用2. 普通物理实验的过程和各个教学环节的要求3. 实验室规则误差和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一)1. 测量和误差的基本概念2. 测量结果的正确表示3. 误差的估算及其意义4. 有效数字的概念和运算法则5. 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误差和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二)1. 随机误差的概念2. 标准误差的计算3. 系统误差的一般知识力学实验(33学时)力学实验是师专物理专业首先开设的基础物理实验,除了起到加深对物理规律认识、培养实验基本技能的作用外,还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验课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科学实验习惯的培养,为以后的实验教学打下基础。
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长度、时间、质量三个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懂得正确使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测量显微镜、秒表、数字式毫秒计及光电门、天平、气垫导轨、光杠杆等基本测量仪器和实验设备。
能应用误差理论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正确的分析。
本部分共列出15个实验。
实验一长度的测量1. 分别用游标卡尺及螺旋测微计测量长方形、球形、圆环等试样的尺寸,并求体积。
2. 利用测量显微镜测一半导体集成电路图形(或类似图形)的尺寸。
练习在弯游标及不同的测微螺旋上读数。
3. 多次测量误差的运算,求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普通物理尝试》教学大纲课程性质:必修先修课程:普通物理学总学时:63学时尝试个数:16个适用专业:电子信息系开课学院:皖江学院教研室主任大纲执笔人:教学院长审定:一、尝试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物理学是尝试科学,尝试是物理学的根底。
凡物理学的概念、规律及公式等都是以客不雅尝试为根底的,即物理理论绝不克不及脱离物理尝试成果的验证。
人们在有目的地去测验考试实践时是对自然的积极探索,会提出某些假设或预见,为对其进行证明,需筹划适当的手段和方法,按照由此发生的现象来判断原设计假设或预见真与否即为科学尝试。
物理尝试是一门根底尝试课,是常识的底层,其重要性不问可知。
普通物理尝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本质和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通过物理尝试课的学习,从理论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根本概念、培养推理演绎及运算技巧的能力,对物理概念进一步系统理解;从尝试方面,培养根本尝试技能与动手能力,提高对现代技术的应用程度,初步掌握一些尝试设计的思想和对尝试方法的选择能力。
学生在尝试过程中应自觉注意自身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要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坚韧不拔的苦干精神,并且还要具备实事求是和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使物理尝试在人才科学本质培养中真正起到重要作用。
二、尝试课程目的与要求1、接受根本尝试理论和尝试操作技能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尝试习惯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具有吃苦钻研、勇于探索和创新开拓精神;2、掌握根本物理量的测量道理和常用的测量方法,能合理选择仪器和正确使用尝试仪器;3、能正确熟练运用有效数字、误差阐发和根本的数据处置方法,对尝试成果进行阐发和判断,写出符合要求的尝试陈述;4、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地应用理论常识指导尝试,提高不雅察尝试现象和阐发问题能力,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及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提高综合和设计尝试的能力,初步具有独立研究工作的能力。
四、尝试陈述的形式尝试陈述的内容主要包罗三个方面(1)简要说明为什么和如何做尝试这包罗尝试目的、尝试道理及尝试步调。
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激光波长实验操作技能要点:1.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状态调节要领,熟悉调节步骤,能正确读数。
●迈克尔逊干涉仪状态调节要领:调节平面镜M2与M1,使满足相干条件的二束光产生干涉,在观察屏能看到干涉条纹。
●迈克尔逊干涉仪调节步骤:点亮He-Ne激光器,使激光束大致垂直于M2。
↓转动粗动手轮,将移动镜M1的位置置于机体侧面标尺所示约32mm处。
↓将扩束镜(一片毛玻璃)移出光路,在E处观察屏可看到两排激光光斑,仔细调节M1与M2背面的三只螺钉,使两排中两个最亮的光斑严格重合,则M2'与M1就互相平行了。
↓将扩束镜移入光路,即可在屏上观察到干涉条纹,再轻轻调节M2后的微调螺钉,使出现的圆条纹中心处于观察屏中心。
↓转动粗动手轮和微动手轮,使M1在导轨上移动,即可观察到干涉条纹的“吞”、“吐”条纹随程差的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正确读取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数据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定位标尺构造原理类似于螺旋测微器,读数由主标尺,手轮和微动鼓轮副标尺组成,动镜移动的最小读数0.0001mm。
2.在读数与测量时要注意以下两点:●转动微动鼓轮时,手轮随着转动,但转动手轮时,鼓轮并不随着转动。
因此在读数前应先调整零点(具体方法参阅实验讲义)。
●为了使测量结果正确,必须避免引入空程,即:在调整好零点后,应将鼓轮按原方向转几圈,直到干涉条纹开始移动以后,才可开始读数测量。
2.测量He-Ne激光的波长●调出干涉圆条纹,单向缓慢转动微调手轮移动M1,将干涉环中心调至最暗(或最亮),记下此时M1的位置,继续转动微调手轮,当条纹“吞进”或“吐出”变化数为m时,再记下M1的位置,设M1位置的变化数为ΔL,则根据双光束干涉原理,测得He-Ne 激光的波长为:λ= 2ΔL / m。
●测量时,m的总数要不少于500条,可每累进100条时读取一次数据。
普通物理实验Ⅲ(光学)
课程代码:83010130
课程名称:普通物理实验Ⅲ(光学)
英文名称:Experiments of General Physics Ⅲ (Optics)
学分:2 开课学期:第5学期
授课对象:物理类本科二年级学生
课程主任:王爱芳、高级实验师、本科
课程简介:
普通物理实验Ⅲ(光学)是普通物理实验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几何光学、波动光学的大部分实验,以及近代光学基础的一些实验。
光学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光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以及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
通过做光学实验,懂得正确使用基本的光学仪器,并作初步的误差分析,提高对实验方法和技术的认识。
通过研究一些基本的光学现象,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光学的有关物理概念,加强对光学理论的理解。
课程考核:
1.实验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探索能力占30%,要求实验过程的独立性、完整性和动手能力的展现,较圆满的完成实验项目。
2.实验报告成绩:60%。
3.实验改革性论文:10%。
指定教材:
[1] 王爱芳、杨田林、吕英波、丛伟艳等.《普通物理实验》.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参考书目:
[1]胡连军. 《大学普通物理实验》.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2]严燕来.《大学物理拓展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陈守川.《大学物理实验教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
[4]管立.《大学物理实验》.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普通物理实验题库力学及热学部分实验一 长度测量(基础性P66)1. 用游标卡尺测量圆柱内径,测三次,求测量不确定度。
2. 用螺旋测微计测一钢丝直径,测三次,求测量不确定。
3. 用移测显微镜测一头发的直径,使用中要注意哪三点?4. 调节天平,测天平的灵敏度,怎样消除天平不等臂引起的系统误差。
实验四 密度的测量(基础性P79)1. 设计一个测量小粒状固体密度的方案。
2. 将一物体用二细线如图4-4吊起,两侧加上质量已知的砝码1m 和2m ,此外有一杯水,你设法用此装置测出被测物的密度。
3. 简述用静力称衡法测固体密度的原理(水ρ为已知),假定测利铁块的密度为7.903/cm g (铁块密度的标准值为7.863/cm g ),求测量相对误差,写出测量结果。
4. 简述用静力称衡法测液体密度的原理(水ρ为已知),假定测得酒精的密度为0.7703/cm g (酒精密度的标准值为0。
7893/cm g ),求测是相对误差,写出测量结果。
实验六 杨氏模量的测定(伸长法)(综合性P88)1. 设计一种不用光杠杆测量δ的方法,并估计其不确定度。
2. 安放好光杠杆,调节望远镜至看清标尺的像。
3. 已知测量杨氏模是的函数式为1228kd d gLd E π=,取L ,2d ,d 为直接测量量,写出计算E 值的标准不确定度u(E)的计算式。
设算得21010*5437.20-⋅=m N E,21010*03.0)(-⋅=M N E U ,写出E 的测量结果的表达. 实验九 自由落体运动(基础性P103)1. 设计只用一个光电门去完成些实验的方案。
实验十 倾斜气垫导轨上滑块运动的研究(基础性P106)1. 根据你的测量记录和计算结果,评论你做的实验。
实验十一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验证(设计性P114)1. 如果在测量误差范围内你的实验结果可认为a a Fβ+=线性关系中的0=a ,其物理意义如何?如果不能认为0=a 又如何解释?2. 你能否提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其它方案?3. 实验中怎样测定气轨的粘性阻尼常量b ?4. 简述实验中验证牛二定律的判据。
实验一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目的】1.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学会镜尺和停表的使用。
2.研究单摆摆长和周期的关系。
3.学会用图解法处理数据。
【实验仪器】1.单摆2.机械秒表或电子秒表3.钢卷尺4.游标卡尺机械秒表,是测量时间的常用仪器,它有一长的秒针和一短的分针,如图1-1所示。
K图 1-1 停表(秒表)的构造示意图秒针每转一大格是一秒,最小分度值为0.1秒,转一圈为30秒,秒针转一圈,分针转一小格(二小格为一大格)。
秒针上方按钮K用来旋紧发条,在上发条的过程中当感到有弹力时切勿再拧,以免拧断发条。
用表时,用手握紧表,大拇指按在按钮K上,稍用力即可按下。
第一次按下,秒针启动,第二次按下秒表停止,第三次按下表针就回到零点(这称回表)。
使用完毕后需把秒表启动,让发条全部走松,方始保存。
回表后,如秒针不指零,应记下其数值(零点读数),实验后,从测量值中将其值减去(注意符号)。
【实验原理】在一根细轻的悬线末端悬一重物,就成为一个单摆,单摆的振动周期为:⎪⎭⎫⎝⎛+θ+θ+π= 2sin 6412sin411242g L T …………(1) 取前二项得:⎪⎭⎫ ⎝⎛θ+π=2sin 41122g L T 当摆角很小(一般小于5o )的情况下,周期公式可表为:gL T π=2 由上式可得:224TLg π=…………(2) 式(2)就是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式,其中L ——摆长,g ——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实验步骤】1.调节立柱铅直,将摆线作校准垂直用。
调节水平螺丝至正面看摆线在立柱正中;从侧面看摆线与立柱平行时止。
2.用刀口钢卷尺和游标卡尺测单摆摆长L (L 取1米以上)。
2DL L -'= 式中:L '——悬线上端固定点至小球球下端之间的距离(用刀口钢卷尺测),D ——小球的直径(用游标卡尺测),如图1-2所示。
3.测量单摆周期,使单摆摆动的摆幅较小(如小于5o ),用停表测量振动50个周期的时间50T ,求平均值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