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09普通物理实验(一
- 格式:ppt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49
高中物理实验力学实验1、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2、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含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3、验证牛顿第二定律4、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5、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6、碰撞中的动量守恒7、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8、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9、探究动能定理1、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实验目的]验证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原理]此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与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即:使橡皮条在某一方向伸长一定的长度),看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器材]木板一块,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一段,细绳套,弹簧秤两个,三角板,刻度尺,量角器等。
[实验步骤]1.用图钉把一张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用两条细绳套结在橡皮条的另一端。
3.用两个弹簧秤分别钩住两个细绳套,互成一定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如图所示)。
4.用铅笔描下结点O的位置和两个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弹簧秤的读数。
在白纸上按比例作出两个弹簧秤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根椐平行四边形定则用画图法求出合力F。
5.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与前面相同的位置O,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
按同样的比例用刻度尺从O 点起做出这个弹簧秤的拉力F'的图示。
6.比较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
7.改变两个分力F1和F2的大小和夹角。
再重复实验两次,比较每次的F与F'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
[注意事项]1.用弹簧秤测拉力时,应使拉力沿弹簧秤的轴线方向,橡皮条、弹簧秤和细绳套应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
2.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后的结点位置O必须保持不变。
[例题]1.在本实验中,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用两个弹簧秤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某一位置O点,以下操作中错误的是A.同一次实验过程中,O点位置允许变动B.在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刻度C.实验中,先将其中一个弹簧秤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调节另一弹簧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O点D.实验中,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O点时,两弹簧之间的夹角应取90°不变,以便于算出合力的大小答案:ACD2.做本实验时,其中的三个实验步骤是:(1)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张,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另一端拴两根细线,通过细线同时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线的结点达到某一位置O点,在白纸上记下O点和两弹簧秤的读数F1和F2。
沪科版中学物理实验大全初中基础型课程部分(15个)一物质1.用天平测质量2.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3.测定物质大密度二机械运动4.用弹簧测力计测力5.用DIS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6.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7.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8.验证阿基米德原理三电磁运动9.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10.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11.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12.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1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4.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四能量15.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初中拓展型课程部分一物质机械运动16.用DIS研究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过程17.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二电磁运动能量18.测定物质的比热容19.斜面机械效率的测定初中探究型课程部分20.利用简易激光发生器测量物体位置和形状的微小变化2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2.弦乐器音调和弦的长度、紧张程度的关系23.白炽灯、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24.视网膜上的像共计24个实验有2个DIS实验,6个探究性实验基础型课程高中第一年级第一学期1、用DIS测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2、用DIS测定加速度3、学生实验:研究共点力的合成4、用DIS验证斜面上力的分解5、用DIS实验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6、用DIS验证牛顿第三定律高中第一年级第二学期7、探索研究:自行车中的圆周运动8、探索研究:和弦中各单音的频率关系9、用DIS实验研究一下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0、用DIS实验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11、学生实验:用单分子油膜估测分子的大小12、用DIS实验研究温度不变的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13、用DIS实验研究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其压强与温度的关系高中第二年级第一学期14、用DIS:摩擦与热15、学生实验:探究太阳能转化为内能的效率16、用DIS实验研究小灯泡的U-I图像17学生实验:设计、组装简单的模块式电路18、学生实验:成立课题组,分组设计模块机器人19、DIS实验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感应强度高中第二年级第二学期20、学生实验: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21、DIS实验研究微弱磁通量变化时的感应电流22、DIS实验用G-M传感器探测 射线拓展课程1第一册23、DIS实验滑动摩擦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哪些24、学生实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25、学生实验:观察水波的干涉现象26、探索研究:波的衍射27、学生实验:观察液体的表面张力和毛细现象拓展课程1第二册28、学生实验:用DIS描绘电场的等势线29、DIS探究电源电动势和电源外电压、电源内电压的关系30、学生实验:用DIS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31、DIS实验电阻定律32、学生实验:研究磁通量变化的感应电流的方向33、用DIS实验验证楞次定律34、学生实验:观察光的干涉现象35、学生实验:观察光的衍涉现象36、探索研究:光的偏振拓展课程2 第二册37、学生实验: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38、DIS实验验证变力做功情况下的动能定理39、学生实验:用DIS验证动量守恒定律40、DIS实验变力作用下的动量定量的实验验证41、探索研究:物体的平衡条件42、用DIS研究回路中感应电动势大小与磁通量的变化快慢的关系43、DIS实验交流电的产生44、DIS实验用电陶瓷片制作传感器45、探索研究:光的折射46、学生实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47、探索研究:全反射48、激光条形码识别模拟实验共计48个实验。
实验论文用电热法测液体的比热容姓名:***学号:************学院:理学院班级:09物理用电热法测液体的比热容实验论文班级:09物理班学号:200902050216 姓名:李冉摘要:主要介绍了电热量热器测定水的比热容的一种新方法.当达到稳定状态时,电阻丝中电流产生的热量等于流过的水吸收的热量与散逸到环境中的热量之和,利用实验消去了散逸到环境中的热量这一未知因素,即对实验进行散热修正。
关键词:电热量热器温度电流电压热量质量散热修正比热容升温降温标准不确定度引言比热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升1℃时吸收的热量,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水的比热最大。
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
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
水比热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
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
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水的比热容是4.2*103焦/千克·摄氏度,蒸气的比热容是2.1*103焦/千克·摄氏度。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了解水的这一些性质,因此设计了如下用电热法测的比热容的实验方案,对水的比热容的大小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1. 试验目的:a.研究电热量热方法;b.用电热法测水的比热;c.学会进行散热修正,d. 学会一种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
2. 实验器材:量热器温度计稳压电源电流表电压表电子天平机械秒表小烧杯量筒3.实验原理:设在量热器中,装有质量为m、比热容c为的液体,液体中安置着阻值为R的电阻。
如果按照实验电路图6-1连接好电路,然后闭合开关,则有电流通过电阻,根据焦耳—楞次定律,电阻产生的热量为RT I Q 2=放本实验中,由电流产生热量。
如果电热丝两端的电势差为V ,通过的电流为I ,则电流在时间t 内产生的热量为VIt 。
假定损失的热量可以忽略,即全部热量用于提高量热器及水的温度,(初温T 0到终温T n )。
2009年2月理科综合物理实验部分(1)1.(17分)有一只电压表,量程已知,内阻为R v ,另有一蓄电池(电动势未知,但不超过电压表的量程,内阻可忽略),请用这只电压表和蓄电池,再用一个单刀双掷开关和一些连接导线,设计测量某一高值电阻R x 的实验方法。
(已知R x 的值与R v 相差不大)。
(1)在图甲的方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图:(2)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如图乙所示的实物图(其中部分已连好);(3)简要写出实验的主要步骤,并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推导出高值电阻R x 的表达式。
2.(14分)在电表的改装实验中(一)甲研究小组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量一灵敏电流表的表头内阻1.断开K 2,闭合K 1,调节R 1使 。
闭合K 2保持 不变,调节 使 (填入选项A ,B ,C 或D )A .R 1B .R 2C .电流表半偏D .电流表满偏2.若R 2读数为2Ω则表头内阻R g = (二)乙研究小组同学已测得一灵敏电流表头的内阻为3Ω,为将其改装成一量程为3V 的电压表,需 联一阻值为 Ω的定值电阻。
请将改装后的新表盘刻 度填好。
甲(三)丙研究沁组已将灵敏电流表改装成量程为0.6A 的电流表A 1,现用一标准电流表 A 2进行校准,请设计并画出校准电路图。
(请将电路图车到虚线框内)3.(18x 1之前,应将滑动变阻器R 的滑动片滑至 端. 为减小误差,接通S 1后,调节R 的滑动片使电流表A 中有一适当的电流值,然后将S 2先后合向1、2两位置,同时观察电压表V 和电流表A 的示数. 若A 的示数基本不变,应将S 2合向 ;若电压表V 的示数基本不变,则应将S 2合向 .(2)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中,装置如图. 双缝间的 距离d=3mm.①若测定红光的波长,应选用 色的滤光片. 实验时需要测定的物理量有: 和 .②若测得双缝与屏之间距离为0.70m ,通过测量头(与螺旋测微器原理相似,手轮转动一周,分划板前进或后退0.500mm )观察第1条亮纹的位置如图a 所示,观察第5条亮纹的位置如图b 所示. 则可求出红光的波长λ= m.(保留一位有效数字)4.(16分)一电流表A 刻度盘上共有10个小格,现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定其量程,提供的器材如下表(1)为能较准确地测出待测电流表A 的量程,标准电流表应选用 。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时间:2006-09-29培养目标培养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全球化视野,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其相关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领导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和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计算机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训练,具有计算机系统软件设计、计算机网络设计、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和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
本专业分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系统两个方向,两个方向修读同样的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在选修课上二者各有侧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1.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英语综合能力;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系统设计和开发能力;4.了解本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5.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
6.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逻辑与计算机设计基础、计算机组成、汇编与接口、数据库系统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基础、编译原理、计算理论教学特色课程外文原版教材的课程:程序设计基础及实验、离散数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基础、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原理、操作系统分析与实验、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系统设计与工程、数据库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JAVA程序设计全英语教学的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基础、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研究型和讨论型课程:软件工程、专题研讨、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计划学制4年毕业最低学分160+4+5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双学位说明要求修读数据结构基础等21门课程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取得55学分,可以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学位。
211C0020 数据结构基础 2.5 秋21120490 高级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 1.5 冬211C0010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2.5 春夏逻辑与计算机设计基础 3 秋冬逻辑与计算机设计实验 1 秋冬21186031 计算机组21186040 计算机组成实验 1 春夏211C0030 数据库系统原理 2.5 春夏21120050 操作系统原理 3 秋冬21120360 操作系统分析与实验 2 冬计算机体系结构 2.5 秋冬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 1 秋冬21120261 软件工程 2.5 春夏计算机网络基础 3.5 春夏网络系统设计与工程 2 夏21120470 编译原理 2 春21120500 汇编与接口 2.5 秋21191080 接口实验 1.5 冬21120520 计算理论 2 秋21190940 JAVA程序设计 2.5 夏21190831 嵌入式系21120460 毕业论文 8 春夏说明:已修读数字电子技术及实验的同学可免修逻辑与计算机设计基础及实验。
赣南师范学院物理学专业《课程论文1》课程论文一题目:千分表法测量金属的线胀系数班级:09物理学本科班姓名:曾林长学号: 090800045指导老师:罗兴垅千分表法测量金属的线胀系数09物理本科班:曾林长龙志刚刘斌指导教师:罗兴垅摘要:材料的线胀是材料受热膨胀是,在一维方向上的身长,线胀系数是选取材料的一个重要指标;测量线胀系数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测量伸长量△L。
关键词:金属线胀系数、温度、长度“热胀冷缩”是许多物体都具有的特性,在工程设计、机械制造、材料加工等过程中都必须加以考虑,定量地分析它所引起的结构变化. 材料的线膨胀指的是材料受热后一维长度的伸长. 固体线膨胀是选择材料的一项重要指标. 因此,精确测定固体线膨胀对于实验和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光杠杆法、光的干涉法等方法测定固体线胀系数. 光杠杆法所需设备多、调节难;光的干涉法测量固体线胀系数的精确度虽然比光杠杆法高,但其所需设备更多,甚至还要用到CCD图象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难以用于大学低年级的基础物理实验. 本文用千分表法测量金属的线胀系数.1 实验原理材料的线胀是材料受热膨胀是,在一维方向上的身长,线胀系数是选取材料的一个重要指标。
特别是研制新材料,少不了要对材料的线胀系数作测定。
在常温下,固体的长度L和温度t之间的关系为L=L(1+ α t)(1) 式中L0为温度t=0℃时的长度,α为线胀系数,它表示材料在温度为0-t度内每升高一度材料的相对伸长量,单位为每度,大量实验证明,不同材料的线胀系数是不同的,塑料的线胀系数很大,金属次之,殷钢、溶凝石英的线胀系数很小,殷钢和石英的这一特性在精密测量仪器中运用较多。
、实验还发现,同一种材料在不同温度区域内,其线胀系数不一定相同。
某些合金在金相组织发生变化的温度附近。
同时会出现线胀系数的突变。
因此测定线胀系数也是了解材料的一种手段。
但是,在温度变化不大的范围内线胀系数可认为是一个常量。
、设固体在温度t1是的长度为L,温度升到t2是的长度伸长△L,根据(1)式,并整理可得线胀系数的公式为α=△L/L(t 2-t 1) (2)金属的线胀系数测量的实验装置如图,YJ-RZ-4A 数字智能化热学综合试验仪。
日常物理小实验(共41个)一、瓶内吹气球思考:瓶内吹起的气球,为什么松开气球口,气球不会变小?材料:大口玻璃瓶,吸管两根:红色和绿色、气球一个、气筒操作:1、用改锥事先在瓶盖上打两个孔,在孔上插上两根吸管:红色和绿色2、在红色的吸管上扎上一个气球3、将瓶盖盖在瓶口上4、用气筒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5、将红色吸管放开气球立刻变小6、用气筒再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7、迅速捏紧红吸管和绿吸管两个管口8、放开红色吸管口,气球没有变小讲解:当红色吸管松开时,由于气球的橡皮膜收缩,气球也开始收缩。
可是气球体积缩小后,瓶内其他部分的空气体积就扩大了,而绿管是封闭的,结果瓶内空气压力要降低——甚至低于气球内的压力,这时气球不会再继续缩小了。
二、能抓住气球的杯子思考:你会用一个小杯子轻轻倒扣在气球球面上,然后把气球吸起来吗?材料:气球1~2个、塑料杯1~2个、暖水瓶1个、热水少许流程:1、对气球吹气并且绑好2、将热水(约70℃)倒入杯中约多半杯3、热水在杯中停留20秒后,把水倒出来4、立即将杯口紧密地倒扣在气球上5 、轻轻把杯子连同气球一块提起说明:1、杯子直接倒扣在气球上,是无法把气球吸起来的。
2、用热水处理过的杯子,因为杯子内的空气渐渐冷却,压力变小,因此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延伸:小朋友,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气球吸起来?三、会吸水的杯子思考:用玻璃杯罩住燃烧中的蜡烛,烛火熄灭后,杯子内有什么变化呢?材料:玻璃杯(比蜡烛高)1个、蜡烛1支、平底盘子1个、打火机1个、水若干操作:1. 点燃蜡烛,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以便固定蜡烛。
2. 在盘子中注入约1厘米高的水。
3. 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4. 观察蜡烛燃烧情形以及盘子里水位的变化讲解:1. 玻璃杯里的空气(氧气)被消耗光后,烛火就熄灭了。
2. 烛火熄灭后,杯子里的水位会渐渐上升。
创造:你能用排空的容器自动收集其它溶液吗?四、会吃鸡蛋的瓶子思考:为什么,鸡蛋能从比自己小的瓶子口进去?材料:熟鸡蛋1个、细口瓶1个、纸片若干、火柴1盒操作:1、熟蛋剥去蛋壳。
《普通物理实验(一)》学生实验安排表
(2014/2015学年第1学期)
一.实验须知
1 实验前认真预习讲义,预习报告不认真或未写报告者,不得进行实验,预习报告及正式
2按时进行实验,并按要求完成实验内容,不得迟到。
不得无故缺席,否则以旷课处理。
3实验完毕,填写仪器设备使用记录簿并与处理完结果的原始数据表一同交给指导教师经检查签字后,整理仪器,收拾桌椅,得到教师认可方能离开实验室。
4做第二次实验时,交前一次实验报告。
报告内容见上表,报告不得抄袭。
不合要求的报告,需退回重写。
5实验时需带好必用的学习用品及计算器、坐标纸等。
二.轮换表
注:樊——绪论、概述、长、设1范——静、惠、双
马——示、波、杨、声、设2王——线、弦、温、粘、准
设1:固体密度的测定(204) 设2:碰撞和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426)
三.对照表石湖校区逸夫楼A楼
2014-6-29。
高中物理实验力学实验1、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2、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含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3、验证牛顿第二定律4、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5、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6、碰撞中的动量守恒7、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8、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9、探究动能定理1、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实验目的]验证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原理]此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与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即:使橡皮条在某一方向伸长一定的长度),看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器材]木板一块,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一段,细绳套,弹簧秤两个,三角板,刻度尺,量角器等。
[实验步骤]1.用图钉把一张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用两条细绳套结在橡皮条的另一端。
3.用两个弹簧秤分别钩住两个细绳套,互成一定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如图所示)。
4.用铅笔描下结点O的位置和两个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弹簧秤的读数。
在白纸上按比例作出两个弹簧秤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根椐平行四边形定则用画图法求出合力F。
5.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与前面相同的位置O,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
按同样的比例用刻度尺从O 点起做出这个弹簧秤的拉力F'的图示。
6.比较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
7.改变两个分力F1和F2的大小和夹角。
再重复实验两次,比较每次的F与F'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
[注意事项]1.用弹簧秤测拉力时,应使拉力沿弹簧秤的轴线方向,橡皮条、弹簧秤和细绳套应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
2.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后的结点位置O必须保持不变。
[例题]1.在本实验中,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用两个弹簧秤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某一位置O点,以下操作中错误的是A.同一次实验过程中,O点位置允许变动B.在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刻度C.实验中,先将其中一个弹簧秤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调节另一弹簧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O点D.实验中,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O点时,两弹簧之间的夹角应取90°不变,以便于算出合力的大小答案:ACD2.做本实验时,其中的三个实验步骤是:(1)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张,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另一端拴两根细线,通过细线同时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线的结点达到某一位置O点,在白纸上记下O点和两弹簧秤的读数F1和F2。
普通物理实验I(力学)(学科基础课)Mechanics Experiment【课程编号】BX26115【课程类别】基础课【学分数】1。
5【编写日期】2010.3。
30【学时数】28【先修课程】高数【适用专业】物理学一、教学目的、任务力学实验是高等院校物理专业一门基础实验课,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①通过对力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力学量的测量,加深对基本力学概念和基本力学定律的认识和理解。
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力学实验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实验的一种实践活动,一般都有三个环节:1.课前预习、2.课堂实习(认真听取教师对实验的要求、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的讲解;仪器的调节;测量;记录)。
3.课后小结(完成实验报告)。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4 + 3 + 3 + 3 + 3 + 3 + 3 +3+3 = 28)绪论 4学时(课堂讲授学时)主要内容:1。
测量与误差 2。
测量不确定度 3。
有效数字 4.实验图像的描绘 5.最小二乘法 6。
实验报告。
教学要求:了解测量与误差及误差的种类,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完成实验报告。
第一章密度的测量 3学时(课程实验学时)主要内容:1、了解物理天平的结构,学会正确使用物理天平2、固体密度的测定3、学会使用气压计、湿度计教学要求:熟悉物质密度的测量方法及计算固体密度的不确定度.其它教学环节:完成实验报告第二章伸长法测钢丝的杨氏模量 3学时(课程实验学时)主要内容:1、熟悉杨氏模量仪的使用2、掌握光杠杆的原理及其应用3、学习处理数据的一种方法————逐差法教学要求:熟悉使用光杠杆测量微小长度变化其它教学环节:完成实验报告第三章气垫导轨上的实验 3学时主要内容:1、熟悉气垫导轨的调整和数字计时器的使用。
2、学习在气垫导轨上测量物体速度和重力加速度的方法.教学要求:掌握调节气垫导轨的方法,正确使用计时器测量速度和加速度。
实验类年级别演示实八验年级分组实验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目录(新人教版)实验序实验名称所在章节号1用刻度尺测长度第 1章第 1节2用秒表测时间第 1章第 1节4真空中的闹钟第 2章第 1节5音调和频率的关系第 2章第 2节6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第 2章第 2节7声波能传递能量第 2章第 3节8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第 3章第 1节10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第 4章第 2节12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第 4章第 4节13色散第 4章第 5节1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第 1章第 4节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第 3章第 3节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第 4章第 3节4测盐水和小石块的密度第 6章第 3节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目录(新人教版)年实验实验实验名称所在章节级类别序号1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第 7章第 2节2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第 7章第 3节3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 8章第 1节4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第 8章第 2节5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第 8章第 3节6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第 9章第 1节7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第 9章第 3节8探究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第 10章第 2节八9探究物体的动能跟那些因素有关第 11章第 3节年10滚摆演示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第 11章第 4节级1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 12章第 1节12探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第 12章第 2节13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第 12章第 3节分1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第 7章第 3节2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第 8章第 3节组3阿基米德原理第 10章第 2节实4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 12章第 1节验5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第 12章第 3节九年级物理全册实验目录(新人教版)年实验实验实验名称所在章节级类别序号1墨水在不同温度的两杯水中的扩散速度第13章第 1节2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第13章第 2节3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第13章第 3节4用传感器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第13章第 3节5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第15章第 1节演6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第15章第 1节示7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第15章第 3节九实8练习使用电流表第15章第 4节9练习使用电压表第16章第 1节年验10探究并联电路各支路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第16章第 2节源两端电压的关系级11比较小灯泡的亮度第16章第 3节12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第16章第 3节13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第20章第 4节分1探究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的关系第14章第 5节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2第14章第 5节组系实3伏安法测电阻第17章第 3节验4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第18章第 3节专业资料学习资料教育培训考试建筑装潢资料。
初中物理实验目录(新课程)初中物理实验目录〔新课程〕初二物理上学期实验目录【一】演示实验1、测一测你听觉的频率范围;2、探究声音的奥秘;3、观察水的三种状态记起特征;4、练习使用温度计;5、观察蒸发现象;6、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7、人工造〝雪〞;8、分解太阳光;9、观察色光的混合;10、观察颜料的混合;11、探测红外线的热效应;12、光的直线传播——手影;13、探究光的反射;14、观察镜面反射与漫反射;15、认识透镜;16、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17、测定凸透镜的焦距;18、透镜的应用;19、通过两个透镜观察物体;20、观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现象;21、观察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现象;22、探究透镜的奥秘;23、光的折射与透镜原理;24、比较课桌的长、宽、高;25、观察刻度尺;26、用刻度尺测量纸张的厚度;27、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28、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
【二】分组实验1、观察水的沸腾;2、探究水、松香的熔化特点;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4、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5、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
初二物理下学期实验目录【一】演示实验1、托盘天平的认识和使用;2、探究物体的形状、形态的变化对其质量大小的影响;3、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4、测量水的质量;5、探究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6、比较物质的硬度;7、认识物体的结构;8、探究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存在吸引力;9、观察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10、观察弹簧测力计;11、判断重力的方向;12、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力;1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4、探究大气压强;15、估测大气压的值;16、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17、探究浮力的大小;18、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19、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20、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21、探究阻力对物体的影响;22、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23、观察惯性现象;【二】分组实验1、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2、用量筒和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3、探究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大小;4、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5、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6、探究压力和压强的关系和效果;7、探究液体的压强。
初中物理实验归类复习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一、测量的理论(一)测量本质测量就是一种比较。
为了科学地进行比较,需要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量作为比较的依据,这个标准量就叫做________ 。
为了便于交流,人们制定了一套国际通用的单位体系——“国际单位制”,简称“SI”。
请填写在国际单位制中以下各物理量的主(二)误差理论1、误差与错误测得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任何测量都会有误差,误差是________(能/不能)绝对避免的;而错误是可以而且应该避免的。
2、影响误差的因素(1)测量的工具。
测量所用的工具越精密,误差就越陷越深______。
(2)测量的方法。
(3)估读。
测量总要估读,因而测量总要产生误差。
3、减小误差的方法(1)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设计更科学的测量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2)多次测量,取__________,是减小误差的重要方法。
注:1)“多次测量”,通常要有三次;2)取平均值时,平均值的数位必须与测量值的数位一致。
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一般要经历以下七个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2、做出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5、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与假设;6、得出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7、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交流与合作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始步骤,在学习和科研中有重要的意义。
在试题中,通常会有两种情况出现。
一是通过描述相关情境,直接提出相关问题。
这是一问题就是我们下面解题时要围绕的核心,所以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不能偏题。
二是要人们根据试题描述的情境,提出一个问题。
我们应根据试题描述的情境,合理地提出问题,不可随意发散。
这种情况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较多,考试时则较少出现。
(二)做出猜想与假设由于“猜想与假设”的发散性,故在考试中较少出现。
我们强调的是“猜想与假设”必须是在试题情境的基础上合理作出,反对随意猜想。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考查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