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量的估计培训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如何估计失血量失血量的估计是急诊医生在处理创伤患者时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
准确地估计失血量有助于决定患者需要多少液体复苏、是否需要输血以及是否需要其他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失血量估计,并提供一些估计的方法和常见的失血量估计公式。
首先,了解失血量的影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失血量的估计需要考虑一系列因素,包括伤口的性质和大小、流血的速度、出血的部位等。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影响因素:1.伤口的大小和深度:较大和较深的创伤通常会导致更多的失血。
通过评估伤口的大小和深度,可以初步估计失血量。
2.出血速度:快速的出血可能导致更多的失血量。
医生可以观察流出的血液的速度来初步评估失血的程度。
3.出血的部位:一些部位的出血较难控制,例如头部、躯干等。
这些部位的出血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失血。
现在,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失血量估计方法和公式:1.估计失血量的目测法:这是一种最简单和常见的失血量估计方法。
医生通过直接观察伤口以及流出的血液量来判断失血的程度。
尽管这种方法不够准确,但在急救情况下是一种快速评估失血的方法。
2.估计失血量的容量法:这是一种常用的失血量估计方法。
医生根据患者的体征和症状来判断失血量的程度。
例如,心率的增加、血压的下降和皮肤苍白可能是失血的体征。
根据这些指标,可以大致估计失血量。
3. 估计失血量的Hemoglobin/Hematocrit(H/H)法:这是一种通过检查患者的血红蛋白和血细胞压积来估计失血量的方法。
血红蛋白和血细胞压积通常在失血后会出现下降。
根据下降的程度,可以估计失血量的多少。
4. 估计失血量的Parkland公式:这是一种用于估计烧伤患者失血量的公式,适用于估计大面积烧伤后的失血量。
此公式为:失血量(单位为ml)= 烧伤面积(单位为%)× 体表面积(单位为m²)× 血容量系数(通常为0.5-0.6)。
尽管此公式主要适用于烧伤患者,但在一些外伤患者的失血量估计中也可参考。
创伤病人失血量的估计失血量的估计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包括心率增快、血压先略升高继而下降、中心静脉压降低、尿量减少、黏膜苍白、末梢循环差等。
常用估算失血量的方法有:1. 测红Hct和Hb法以体重的7%为总血容量,将失血前后Hct或Hb的差值与失血前相应数值之间的计算比值,乘以总血容量即为估计的失血量。
需注意的是急性失血时首先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估计失血量,Hb、RBC或Hct不一定能反映实际的失血量,因为在失血的最初几个小时,体内血液的调整和平衡尚未完成(约需24~48小时),这三项测定都是用单位体积表示,体内的总血容量与之关系不大,故用它们来估计失血量并不一定可靠。
2. 通过测量吸引瓶内的血量,称量止血前后纱布重量的差值,以lg-=lml计为失血量,或者以一块干纱布吸血约20ml;一块纱布垫吸血约50ml估算,并检查手术铺巾和单被上的失血情况粗略估计出血量。
3. 利用染料吲哚氰绿不为机体吸收且肝脏单一排泄的特点,可以用于血容量测定,已有无创的脉动式分光光度法可以测定,但是存在一定的误差。
总之,监测医学的发展,为战创伤病人围术期全面、准确地评价全身各器官、组织的状况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客观依据。
但应注意动态观察,综合分析判断,以便为患者的生理调控提供良好依据。
一般而言,NIBP、SpO2、ECG及T是最基本的生命体征监测,全麻病人应实行麻醉气体监测、呼未二氧化碳监测、肌松监测、BIS或AEP监测,心率变异性监测等以保证麻醉深浅适当,既无“全麻下知晓”发生,又将麻醉对生理的干扰降到最低程度。
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出血量较大手术,估计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应采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CVP监测,肺动脉压监测,CO及SvO2监测。
对危重病人应对血流动力学、全身氧供/氧耗平衡作全面评估。
目前,评价组织氧合的指标已逐渐形成,如监测胃、食管下段乃至舌下PCO2,发现与组织灌流的相关性极好,并与血乳酸浓度密切相关,且变化要早,对血液化学的监测也很重要,目前有研究连续监测血液化学改变的学术发展趋势,并已有连续血气监测用于临床试验。
失血量的估计
失血量的估计
失血量的估计对进一步处理极为重要。
一般每日出血量在5ml以上,大便色不变,但匿血试验就可以为阳性,50~100ml以上出现黑粪。
以呕血、便血的数量作为估计失血量的资料,往往不太精确。
因为呕血与便血常分别混有胃内容与粪便,另一方面部分血液尚贮留在胃肠道内,仍未排出体外。
因此可以根据血容量减少导致周围循环的改变,作出判断。
一、一般状况
失血量少,在400ml以下,血容量轻度减少,可由组织液及脾贮血所补偿,循环血量在1h内即得改善,故可无自觉症状。
当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时,表示急性失血在400ml以上;如果有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时,表示出血量大,失血至少在1200ml以上;若出血仍然继续,除晕厥外,尚有气短、无尿,此时急性失血已达2000ml以上。
二、脉搏
脉搏的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
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最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心率加快。
小血管反射性痉挛,使肝、脾、皮肤血窦内的储血进入循环,增加回心血量,调整体内有效循环量,以保证心、肾、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
一旦由于失血量过大,机体代偿功能不足以维持有效血容量时,就可能进入休克状态。
所以,当大量出血时,脉搏快而弱(或脉细弱),脉搏每分钟增至100~120
次以上,失血估计为800~1600ml;脉搏细微,甚至扪不清时,失血已达1600ml
以上。
有些病人出血后,在平卧时脉搏、血压都可接近正常,但让病人坐或半卧位时,脉搏会马上增快,出现头晕、冷汗,表示失血量大。
如果经改变体位无上述变化,测中心静脉压又正常,则可以排除有过大出血。
三、血压
血压的变化同脉搏一样,是估计失血量的可靠指标。
当急性失血800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20%),收缩压可正常或稍升高,脉压缩小。
尽管此时血压尚正常,但已进入休克早期,应密切观察血压的动态改变。
急性失血800~1600ml时(占总血量的20%~40%),收缩压可降至9.33~10.67kPa (70~80mmHg),脉压小。
急性失血1600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40%),收缩压可
降至6.67~9.33kPa(50~70mmHg),更严重的出血,血压可降至零。
有人主张用休克指数来估计失血量,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
正常值为0.58,表示血容量正常,指数=1,大约失血800~1200ml(占总血量20%~30%),指数> 1,失血1200~2000ml(占总血量30%~50%)。
有时,一些有严重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胃肠道内的血液尚未排出体外,仅表现为休克,此时应注意排除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或过敏性休克,以及非消化道的内出血(宫外孕或主动脉瘤破裂)。
若发现肠鸣音活跃,肛检有血便,则提示为消化道出血。
四、血象
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血细胞压积可以帮助估计失血的程度。
但在急性失血的初期,由于血浓缩及血液重新分布等代偿机制,上述数值可以暂时无变化。
一般需组织液渗入血管内补充血容量,即3~4h后才会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平均在出血后32h,血红蛋白可被稀释到最大程度。
如果病人出血前无贫血,血红蛋白在短时间内下降至7g以下,表示出血量大,在1200ml以上。
大出血后2~5h,白细胞计数可增高,但通常不超过15×109/L。
然而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时,白细胞计数可以不增加。
五、尿素氮
上消化道大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增高,1~2天达高峰,3~4天内降至正常。
如再次出血,尿素氮可再次增高。
尿素氮增高是由于大量血液进入小肠,含氮产物被吸收。
而血容量减少导致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则不仅尿素氮增高,肌酐亦可同时增高。
如果肌酐在133μmol/L(1.5mg%)以下,而尿素氮>14.28m mol/L(40mg%),则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在1000ml以
肱骨骨折出血量約 100-800ml
橈尺骨骨折出血量約 50-400ml
股骨骨折出血量約 300-2000ml
脛腓骨骨折出血量約 100-1000ml
骨盆骨折出血量約 500-5000ml出血量的临床估计方法:
1,休克指数=脉搏÷收缩压(mmHg)
正常值为0.54,休克指数为1时失血量为循环血量的23%(**约1000ml),休克指数1.5时约为33%(**约1500ml),休克指数为2时约43%(**约2000ml)2,来院时收缩压小于80mmHg时,失血量大于1000ml
3,如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快速输注而血压不回升,提示失血量大于1500ml
4,颈外静脉塌陷时,失血量1500ml以上
5,一侧大腿非开放性骨折时,失血量达500-1000ml
6,典型骨盆骨折无尿路损伤时,失血量达1000-1500ml
7,胫骨骨折时,失血量500ml
8,上腕骨折时,失血量350ml
9,一条肋骨骨折时,失血量125mlery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