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英雄

  • 格式:ppt
  • 大小:434.50 KB
  • 文档页数:2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次婚姻
相差22岁的师生恋
在蔡元培54岁时,时任北大校长的他决定续娶,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条件:一、 本人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二、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 这时一个名叫周峻的女孩子,走进了他的生活。周峻是蔡元培先生原来在上海成 立的爱国女校的一位学生,这位学生对蔡元培先生一直抱有一种敬佩与热爱的情 感,她一直到33岁还没有结婚,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难以想象的。蔡元培和周峻两 人年龄相差22岁。1923年7月10日,蔡元培和周峻在苏州留园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后第十天,蔡元培和周峻携子女赴欧洲学习。周峻在相夫教子之余攻读西洋美 术课程,她把对蔡元培的爱倾注在她的作品———《蔡元培半身像》中。而蔡元 培则在上面题诗一首“唯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1940年3月5日, 也就是离周峻50岁生日还差两天的时候,蔡元培在香港因病逝世。
目录
(一)蔡元培 肖像及故居 (二)人物名片 (三)蔡元培情感 (四)生平主要简介 (五)教育的奉献 (六)革命事业 (七)北大生涯简介 (八)传世名言 (九)生涯总结
(一)蔡元培肖像及故居
(二)人物名片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 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 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 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原籍浙 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 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 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 “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 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三)蔡元培情感
第一次婚姻 父母之命 性格不合 婚礼之前从未见面 1889年,蔡元培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蔡元 培的第一次婚姻,可以说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 旧式婚姻,此时的蔡元培在婚礼之前甚至从来没有和王昭 见过面。王昭有洁癖,而且花钱极节省,但蔡元培却生性 豪放、不拘小节,他更有大男子主义,常常要求王昭在所 有事情上对他无条件服从,两人婚后经常发生口角。 1900年,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蔡元培开始重新思考女权 的定义,他写出了《夫妻公约》,重新调整与妻子王昭的 关系,这对结婚十多年的夫妻逐步互相理解、修复感情的 裂痕。可惜好景不长,就在这一年王昭因病离开了人世。
第二次婚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蔡元培和黄仲玉及子女
王昭去世的时候蔡元培刚满33岁,在江浙一带的知识界已经颇有名气了, 蔡元培和黄仲玉来他家里提亲的人踏破了门槛。蔡元培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磨浓墨、铺素 笺,挥毫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他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 二是识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改嫁;第 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消息传开来,媒人们顿时一个个退避三舍。 也许是姻缘天定,蔡元培在杭州办学的时候,有一天在朋友家看到一幅工笔画,线条秀丽、 题字极有功底。他一打听,作者是江西名士黄尔轩的女儿黄世振,又名仲玉。黄仲玉出身书香门 第,不但没有缠足,而且识字又精通书画、孝敬父母,完全符合蔡元培的择偶标准,于是他请朋 友从中撮合。1902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举办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礼。这次婚礼中西合璧。蔡 元培用红幛缀成“孔子”二字,代替悬挂三星画轴的传统,以开演说会的形式代替闹洞房。 1907 年,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开始了4年海外留学的生活。在德4年,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 蔡元培由最初的大男子主义思想,转变成为寻求妇女平等权利的斗士,他的第二位夫人黄仲玉可 谓对此作用不小。 1920年年底,蔡元培由北京大学派遣去欧洲考察。就在这期间,黄仲玉去世了。
(四)生平主要简介
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十六年会试贡士,未殿试。十八年补殿试,为进士,授翰 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补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 二十四年九月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教习。二十八年与蒋观云等组织中国 教育会,任事务长。夏,游历日本,同年秋回国,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任总理。并以《晨报》为阵地,提倡民权,宣传排满 革命。三十年冬与陶成章、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被推为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三十年赴德意志帝国留学。 民国元年(1912)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 民主教育体制。二次革命失败后,携眷赴法,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 五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五四”运动中支持 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被迫辞职后,多次赴欧洲英、法等国考察教育和讲学。民国十六年后担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大学院 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九· 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民国二十一年(1932)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 爱国运动。曾电救杨开慧烈士,援救许德珩等爱国民主人士,营救丁玲、朱宜权等共产党员。二十九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 华人公墓。 教育部北大在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 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 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培植家乡青年不遗余力,先后主办过绍郡中西学堂、绍兴府学堂、越郡公学、明道女校,曾任稽山中学名誉校董。绍兴城区笔 飞弄有蔡元培故居,今建为纪念馆,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新建“元培小学”、“元培中学”以示纪念。遗著辑有《蔡元培全 集》。《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有录。(中共绍兴县委宣传部供稿)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教 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 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 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 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 蔡元培也很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蔡元培对近现代中国教 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 1.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2.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