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关系辨证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作文的思辨性讲解思考的艺术思辨色彩浓厚的文章给人深刻而新颖的印象。
思辨本质上是哲学的,它涉及到对事物的过程和结果、整体和部分、对立和统一、主观和客观等哲学关系的理解。
这些关系是达成思辨性文章的逻辑基础。
思辨性文章通常包含着上下左右、古今中外、人生自然的包容之气,因此它们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多维的,展示了较高的思维能力。
XXX曾将思辨称为一种“理智的幸福”,这表明思辨不仅能揭示事物的内涵,而且能给思辨者带来心灵的愉悦。
对于学生来说,要培养思辨能力,必须具备以下特点:思辨是一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活动。
多角度思考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
在写作中,我们往往犯绝对化的错误,只从一个角度分析问题。
比如在分析韩剧《大长今》时,许多同学只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出发,分析此剧引起我们共鸣的原因,这是比较狭隘的。
因为“诚信有礼、尊重老人、长幼有序、重视家庭”这些优秀的品质,不仅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XXX及其它文化也都在倡导。
从儒家文化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只能涵盖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个角度。
而从关注平民百姓关心自己的生活境遇而产生共鸣的角度出发,也是一个角度。
倡导自尊、奋斗精神同样是一个角度。
有的同学会说,一篇文章我只能从一个角度分析呀!是的,一篇文章对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只要从一个角度分析就可以了,但是从一个角度分析你不能绝对。
如果你在分析之前就有了全面的观念、联系的意识、多角度的认知,那么你在写作时就会自然地呈现出思辨的特点,你就不会绝对化、单一化,你对问题叙述的整体感、则重感就会自然地呈现,思辨的味道也会很浓烈。
因此,如果文章缺少思辨的色彩、味道,就要从能否多角度思考问题这一方面找原因。
首先,思辨常常以相对或相反的形式呈现。
在XXX的散文《苏东坡突围》中,有一段话让许多人印象深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高中语文听课心得体会范文一、概述语文是学生中流砥柱,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学科,也是高中阶段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老师是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导师,他们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学期的语文课堂中,我认真听课,详细记录,积极思考,总结经验教训,岂止是为了走出高考的迷境,更是为了走进人生的康庄大道。
下面,我将围绕几个关键问题,总结自己的语文课堂听课心得。
二、感悟课文,悟出人生1. 精读与泛读的辨证关系在课堂中,老师常常提到精读与泛读的辩证关系。
精读是指深入研究一篇文学作品,分析剖析,理解深入,掌握精髓。
而泛读则是指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积累大量的阅读经验和阅读素材。
这两者的辩证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精读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感悟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和人生哲理,而泛读则能够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增加我们的阅读素材,从而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学习高中语文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精读层面,更要注重泛读,将阅读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习惯,持之以恒,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 哲学视野与人生境界语文课堂中的文学作品总是让我们不禁陷入深思。
它们不仅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更能启迪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在学习高中语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懂得分析文学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容美,还要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去思考人生的真谛。
文学作品是作者深入思考的结果,是作者心灵的表达,也是我们自己思考的起点。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学会善于提问,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拓宽我们的视野,不断丰富我们的内涵,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义。
三、提高阅读能力,提升写作能力1. 阅读技巧的运用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老师常常会教给我们一些阅读技巧。
比如,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要注意熟悉其时代背景、历史文化,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在阅读近代文学作品时,要注意关注作品的社会现实和文学风格,把握作品的时代特点。
辩证分析一、概念解析。
作点辩证分析,就是要从事物的两方面进行辩证思维,或一分为二认识事物,或从比较异同思索,或从侧面与全面、个别与整体的关系思考,都有助于全面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揭示事物特征,提出准确全面的观点或理由。
二、常用方法一般情况下,对议论中心进行辩证分析,通常要注意以下哲学观点的运用: ( 一)、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
论证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采用静止不变的观点分析,就不可能揭示出它的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背事理;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发展中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
例如下面这篇文章:世界一天一个样近日,一位心烦的母亲上门“诉苦”,说自己的孩子已初三了,成绩依旧在四五十分之间徘徊。
谈话中,她用得最多的话就是:“他还有什么前途?”说实在的,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我感到同情,为她伤心;第二次听到这句话,我感到难过,为她的孩子竟连母亲的信任都得不到;而当第三次听到这句话时,我感到的已是一种反感情绪了。
明天就一定和今天一样吗?有一则关于巴尔扎克的故事,说他看俩一个小学生的作文本后,根据这小学生书写迟钝、笨拙,做着了这孩子将来出息不大的结论,但有趣的是这正是他自己小时候的作文。
从这一点上,这位母亲和巴尔扎克的错误是一样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狭隘观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科学发展史表明,地球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太古代、远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社会发展史表明,社会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原始社会,经过了多少万年的发展才进入奴隶社会,此后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共产主义社会。
发展和变化是永无止境的。
人不也是如此吗?身体的发育,思维的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更改,知识体系的深化,在这之中谁能保证,自己一定会变得怎么样?昨日种种,那不过是今天的起点;明日种种,还要看今日的汗水几何。
狭隘的一成不变的观点是一种腐蚀剂,消磨了意志,消磨了自信,也就消磨了前进的动力。
185神州教育浅谈“情·知教学”理论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策略王晓婷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唐家房中心小学冷冉先生在八十年代提出的“情•知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应当是“认知与情感辨证统一的过程”,“情•知教学”理论的提出推翻了传统教学中将非智力因素中的兴趣、信心视作认知教学的辅助手段,从而将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提升到与智力因素并行的轨道中来。
这就使得学生学习过程成为人的认知能力与情性状态的互动过程。
这一理念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和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与当前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样具有高度一致性。
为使“情•知教学”理论切实落实到语文教学中来,近期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在“情•知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如何贯彻落实“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已达到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目的。
一、重朗读训练“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
”阅渎教学应以读为本。
长崔峦先生就曾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一)强化朗读的期待“不同的同学读这一自然段,读法是可以不同的。
像老师这样性格豪爽的同学可以这样亮开嗓门比较激昂地读(示范),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这样轻轻地比较深沉地读(又示范)。
只要把感情表达出来,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请大家自由读。
”特级教师窦桂梅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葡萄沟》中描写秋天美景的那个自然段的。
这种释放个性的指导强化了学生朗读的期待,满足了他们创新性朗读的需要,学生自然读得兴味盎然,眉飞色舞。
(二)注重朗读形式选择多元化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能把课堂装点得异彩纷呈,能够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证明: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 (三)优化朗读的评价课堂中的朗读评价实质就是促进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朗读既是目标,也是方法,所以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评价,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帮助学生读出文章意境,读出情味。
2021—2022,看高考思辨作文【2021年高考作文】2021年全国高考,有8套试题,分别是全国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以及自主命题的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卷。
2021年全国高考,有8套试题,其中有5套作文呈现出关系型思性作文。
教育部命制试题:【作文题目】(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
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
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
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
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思辨型:可为与有为,由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广大青年,赓续精神,勇担责任,在“可为”的时代做“有为”的青年。
【作文题目】(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
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
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
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思辨型:强与弱,由体育之强引申出“强与弱”辨证关系的深层思考。
【作文题目】(2021年高考北京卷)(1)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
阅读与写作关系辨证
摘要“以阅读为本位”的教学本体论思想在语文教学中可谓根深蒂固。
其基本观点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即认为阅读决定写作,只要读得好,就能写得好。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形成一种重阅读轻写作的倾向。
在这思想指导下,培养出来的是大量既不会读、也不会写的学生。
要改变这一状况,惟有正确认识读写关系,摆正读与写的位置,才可望提高语文教育的效能。
关键词阅读;写作;语文教学
一、阅读对写作的正面迁移
1.升华思想,丰富情感,汲取人类文化之精华
阅读能提高写作者的思想修养。
文章或作品的质量高低、价值大小、作用强弱,往往决定于它的思想深度,这与写作者的思想修养有密切关系。
思想修养涉及到信仰、觉悟、人生观、世界观、思想方法等。
文章或作品融注着作者的思想,表达了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
写作者在阅读过程中走进作者的思想天地,与作者一起思考,受作者思想的熏陶,人生观、世界观的启迪,学习到作者的思想方法。
长期经历这种思想的洗礼、磨砺,读者的思想会逐渐深刻起来,学会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建构理想的精神家园,树立起良好的写作品格,努力写出有价值、有深度的作品。
2.培养文体形式感,学习语言的运用
通过阅读,写作者可以培养文体形式感,明确文体的特征,敏感地把握到不同文体形式各自的优越性与局限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气质、才能、经历等条件,选择合适的艺术形式。
通过阅读,还可以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写作作为一种精神劳动,其最终成果是写出文章,即书面语言文字的表达。
语言文字作为写作的媒介,写作者是必定要掌握的。
人并不是生来就懂得语言文字,通过阅读,人们才认识到世界是我们用语言去命名、解释的世界。
有时我们不知道怎么写、怎么描述这个世界,并不在于我们没有认识、缺乏感受,而在于我们没有掌握相应的词汇去描述它,我们的词汇太少了。
二、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是有限的
阅读对写作尽管有许多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它的作用是有限的,通过阅读并不能了解到写作的全部奥秘。
阅读看到的文章,是静态的写作成品,而写作实践是动态过程,写作主体如何感知、构思、组织、表达、修改,其中经历了多少的反复与曲折,仅通过阅读是难以知道的。
这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缺憾。
写作,是写作主体向自己的写作目标(文章)逐渐趋近的过程。
这个过程要历经许多困难。
“世界上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强烈的痛苦了。
”(纳德松语)阅读不能亲身体
会到写作的语言痛苦,即把自己的所想化为文字的痛苦。
没有经历这些痛苦,也就不能获得驾御语言的能力。
可见,阅读和写作还存在一段距离。
这段距离对写作又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所吸收的并没有包含写作能力所需要的全部要义。
写作除了需要相关的智力因素外,还要借助于非智力因素,毫无疑问,阅读并不能提供给读者这些至关重要的东西。
阅读对写作的确有一些帮助,但它只是写作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一味寄希望于“读了就会写”、“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也会提高”是靠不住的。
正如叶圣陶所说,“写作是‘行’的事情,不是‘知’的事情。
要动脚,才会走;要举手,才会取;要执笔,才会写作。
”因此,语文教学要做的就是消除这段距离。
三、阅读与写作呈双向互动关系
阅读所吸收来的,毕竟比较模糊、零散。
“发表是吸收的利器。
”(胡适)通过写,可以使之系统化、有序化,从而使认识更加的明晰,加深了对读物的理解,并化为自己的东西。
同时,写作得越多,阅读的机会也越多。
事实上,写能包含读。
要进行写作,自然就得读书。
但读不能包含写,阅读行为中基本不包含写作行为。
阅读更多的是被动的吸收,进行的是再造性想象;写作是主动的表现,进行的是创造性想象。
两者是不同的行为。
读虽然可引发写作动机,但写作行为并不能由读来完成。
读就是读,读不能代替写。
诚如一些论者所言:就阅读行为而言,并不必然地包容写作行为。
固然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作作笔记或写写书评,但只读不写也未尝不可。
在一般情况下,单纯的阅读鉴赏活动或消遣活动,就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
写作行为就不同了,写作行为过程必然包含着阅读行为。
写作行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写作,写作,后写作。
“前写作”,指写作主体的心智、技能的修养和写作意念的孕育;“写作”,指萌生写作动机与作品的构思、行文、定稿;“后写作”指作品的阅读反馈与作者的反思。
这三个阶段都包含着阅读。
“前写作”,主体的准备状态的优劣,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学养,学养有赖于阅读;语感、文体感的形成也有赖于阅读;不少文章写作的意念也源于阅读。
“写作”,即文本的创造行为,在写的过程中,不但要“自读”(边写边读、边读边写、边读边改),而且还要“他读”(从读者的角度来“预读”“审读”作品)。
更为重要的是,在“后写作”阶段,作品问世后,必须被阅读。
未经读者阅读过的作品还只能算是“半成品”。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
此外,作为作者,还得“阅读”读者的反馈,反思作品的成败得失,把经验与教训融合进自己原有的写作认知背景。
至此,才可以说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写作活动。
由此可见,写作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阅读,写作包含着阅读,写作对阅读具有包容性。
结构主义也认为,阅读是一种“破码”行为,写作是一种“编码”行为。
能破码的并不一定会编码,但能编码的肯定会破码。
“编码”能力(写作能力)强的,“破码”能力(阅读能力)也肯定不弱。
写作能力弱的,阅读能力也肯定不高。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阅读的人未必会写作、而会写作的人必然会阅读的原因所在。
阅读与写作的这种内在机制上的差异应是构成读写观念与教学规范的基础。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应辩证看待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关系。
阅读对写作的确有促进作用,但阅读并不能代替写作者的写作实践。
读了并不一定就会写,阅读水平提高了,写作水平并不就相应地提高。
另一方面,写作对阅读也有帮助作用,写能促读,而且写中包含着读,写比读更具兼容性。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大力倡导以写作为本位的语文教学观,用它取代以阅读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
只有这样,才能迎来语文教学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