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残疾儿童父母倦怠的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听力障碍儿童的家庭教育沧州市第二幼儿园高玉凤胡春旭摘要:家庭作为儿童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最为深远,听障儿童的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康复以及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父母是接触听力障碍儿童时间最多,最了解听力障碍儿童的人,因此在帮助听力障碍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地位及重要性绝不亚于教师或相关专业人员,父母的角色与任务也是他人所不能取代的。
本文通过现实案例,提出了对听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听力障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社交活动听力障碍,是指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家庭作为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较为深远。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范围内由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孩子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
常言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两个“一”表明家庭在儿童教育中的特殊以及重要的地位。
孩子的未来掌握在父母手中,听障儿童的教育和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
父母是接触听障儿童时间最多,最了解听障儿童的人,因此在帮助听障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地位及重要性绝不亚于教师或相关专业人员,父母的角色与任务也是他人所不能取代的。
所以,听力障碍儿童的家长很有必要端正对待孩子的态度,认识到自己在听障儿童早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掌握科学、正确的方法对听障儿童进行教育。
本文就所接触的听力障碍儿童山林为例,谈一谈关于听力障碍儿童的家庭教育。
一、家长要正视现实,给孩子创设一个和谐和睦的家庭氛围2015年9月,山林上中班,被查出听力问题,正常人10分贝能听到的声音,他需要110分贝才能听到,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是多么的不幸,但是他的家长果断地选择让他退学,带领他到北京进行手术治疗,植入了人工耳蜗,手术非常成功。
首先,要正视现实。
作为一个听力障碍儿童的家长,应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情况,尽早让孩子接受专业的治疗与安排,不要让孩子错过学龄前最佳的康复期。
浅谈班主任对听力障碍学生家庭亲子沟通的指导听力障碍学生是指因生理原因导致听力上存在障碍的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都需要得到更多的特殊关注和照顾。
其中,家庭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环境,而家庭亲子沟通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和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
作为班主任,在学校中可以辅导学生,而在家庭中,则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促进孩子的发展和成长。
首先,班主任可以向家长传授一些听力障碍学生教育知识。
家长通常对孩子的听力障碍了解不够,会产生诸如“对孩子失去信心”、“期待不高”等情绪,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向家长介绍听力障碍的特点、孩子在学习、生活方面的需要和应对方法,推荐一些相关教育资源和应用软件,增强家长自信心和能力,激发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家庭亲子沟通的开展。
其次,班主任可以指导家长利用身边的环境来适应听力障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如果在课堂上,孩子的方向感较差,容易迷失方向,班主任可以建议家长为孩子制作一份个性化的校内地图,标注重要的地方,以供孩子查找参考,还可以向家长介绍一些特殊教育手段和技巧,例如使用助听器、调整课室环境等。
对于孩子在生活中的需求,班主任也可以建议家长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活动,鼓励孩子多进行口语练习等。
此外,班主任可以和家长一起制定关于孩子学习和生活的计划和目标,并指导家长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听力障碍学生需要特殊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班主任可以向家长推荐一些针对听力障碍学生的教育资源和方法,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家长在制定孩子的学习计划时,应注意制定周密的计划,分配合理的时间,适当加强孩子的听力训练,提高孩子的听力水平,解决孩子听力障碍对学习、生活造成的困扰,促进孩子发展和成长。
综上所述,班主任应当积极参与听力障碍学生的特殊教育过程,在班内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并在家庭中进行指导,促进家庭亲子沟通的开展,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共同为听力障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做出更多的贡献。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需求调查及分析特殊儿童是指由于智力、情感、行为或身体发育的障碍而需要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的儿童。
在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些家庭所面临的挑战和需求,以便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1. 特殊儿童的家庭背景分析特殊儿童的家庭通常面临着各种挑战,包括心理压力、经济负担、社会歧视等。
许多家庭为了照顾特殊儿童而放弃工作或经济来源,导致家庭收入减少,生活质量下降。
此外,特殊儿童的家庭往往也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压力和歧视,导致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感到孤立和困惑。
2. 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调查通过对特殊儿童家庭的教育需求进行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家庭最迫切需要的是专业的教育支持和指导。
他们希望能够得到权威的教育专家的帮助,为特殊儿童量身定制合适的教育方案。
此外,他们还需要得到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应对压力和挫折,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情绪。
3.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需求分析针对特殊儿童家庭的教育需求,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教育资源的获取、专业知识的学习、心理支持的获得等。
特殊儿童家庭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和信息,以便了解最新的教育和教育技术,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此外,他们也需要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如特殊教育理论、康复训练方法等,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特殊儿童提供更专业的支持和帮助。
4.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需求的解决方案为了满足特殊儿童家庭的教育需求,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可以建立更多的特殊教育机构和专业机构,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其次,我们可以加强对特殊儿童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家长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同时,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支持机构,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更全面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5. 总结通过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需求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家庭所面临的挑战和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特殊儿童家庭的教育需求,寻找更多的解决方案,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服务。
聋生常见的心理困惑个案解读高三聋生刘**同学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从小跟随外婆在大山中长大,小时候是一个十分懂事乖巧的好孩子。
但是现在却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自卑胆怯、怕见人、也不愿与人接触的人。
我将她的故事作为这篇文章的第一个案例,来剖析她的心理状况。
心理问题是指人的一种持久的行为和观念上的不适,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活动或者反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效率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从案例分析来看,刘**很明显地属于典型的心理障碍。
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的养育、社会环境的影响、自身经历、个人素质、社会歧视、老师和父母的教育等。
这里选择其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家庭的养育。
刘**从小失去了听觉,使得她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处于劣势,加上父母亲平日忙于工作没有空陪伴她,缺少情感上的关怀,使得她产生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因此容易形成封闭的心理。
二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高,而社会舆论又无意识地渲染了一些消极的声音。
比如,对残疾人群体的轻蔑,而对其实际需要、困难认识的片面、狭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这些来自于外界的压力必然会引起她心理上的波动。
教师首先要给她以温暖、鼓励和爱。
家庭的缺失可以在学校中得到弥补。
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重要的人物,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当做课程的主要内容,而不仅仅是心理课程。
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聋生尽快融入集体,让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快乐,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教师还要与学生交朋友,增加对他们的了解。
在人生道路上,总会遇到许多困惑,帮助他们减轻负担,开拓思路,寻找出路。
在人际交往中,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和纠纷在所难免,只有及时沟通、相互信任才能解决问题。
对于像刘**这样的聋生,更应该在班级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心理问题带来的危害。
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说一位患有先天性耳聋的小男孩到北京求医,被诊断为“低能”,这件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浅谈班主任对听力障碍学生家庭亲子沟通的指导在教育工作中,班主任是学校中非常重要的角色,负责管理和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对于听力障碍学生来说,家庭亲子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而班主任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就班主任对听力障碍学生家庭亲子沟通的指导进行一些探讨和总结。
一、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班主任需要了解听力障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听力障碍学生在语言沟通和信息接收方面存在困难,需要特殊的教学和家庭支持。
班主任应该与学校的特殊教育老师和家庭联系,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听力水平、沟通方式、学习需求等。
只有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才能更好地进行家庭亲子沟通的指导工作。
二、教育家长了解听力障碍学生班主任需要教育家长了解听力障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和支持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班主任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庭访问、电话沟通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听力障碍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孩子,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关爱。
班主任还可以向家长推荐相关的教育资源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三、引导家庭亲子沟通四、建立家校合作机制五、关注家庭情况和需求班主任对听力障碍学生家庭亲子沟通的指导工作至关重要。
班主任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育家长了解听力障碍学生,引导家庭亲子沟通,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关注家庭情况和需求。
只有积极投入这一工作,才能更好地为听力障碍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和支持。
希望未来在听力障碍学生的家庭亲子沟通工作中,班主任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2000字】。
浅谈班主任对听力障碍学生家庭亲子沟通的指导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残障儿童的关注和关爱也日益增加。
在学校中,听力障碍学生也成为教育工作者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
而对于听力障碍学生来说,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家庭亲子沟通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对于这样的学生家庭而言,如何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
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指导者,承担着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本文将从班主任的角度进行探讨,浅谈班主任对听力障碍学生家庭亲子沟通的指导。
一、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要想有效地指导听力障碍学生家庭亲子沟通,首先需要对学生家庭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了解学生的家庭成员、家庭情况、家庭教育方式以及与学生的关系等,对于班主任来说尤为重要。
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不仅可以让班主任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情况,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亲子沟通的指导和建议。
二、提供有效的家庭教育支持对于听力障碍学生的家庭而言,他们可能会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班主任可以通过提供有效的家庭教育支持,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成长情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班主任可以邀请专业的听力障碍教育专家进校,为家长开设相关的教育讲座或交流会,让家长了解如何与听力障碍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以及在家庭中如何给予听力障碍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班主任还可以给予家长一些教育学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和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家庭中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
三、促进学生在家庭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对于听力障碍学生而言,他们可能会面临着更多的交流障碍和自我表达困难。
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在家庭中进行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的训练,提高学生自我认知和自主意识。
班主任可以组织一些家长和学生的亲子活动,让学生在家庭中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进行自我表达和交流。
班主任还可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多进行交流和沟通,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高学生在家庭中的自我表达能力。
浅谈班主任对听力障碍学生家庭亲子沟通的指导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社会中,听力障碍学生家庭亲子沟通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听力障碍学生,提高沟通技巧,建立良好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学校中,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第一任导师和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班主任在指导听力障碍学生家庭亲子沟通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听力障碍学生往往面临着沟通困难、家庭生活不适应等问题,而班主任可以通过指导家长正确对待听力障碍学生,提高他们的沟通技巧,鼓励家长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以及推动家庭积极融入学生的生活,从而促进听力障碍学生与家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随着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班主任在家庭亲子沟通中的作用将愈发凸显,为听力障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1.2 相关意义听力障碍学生家庭亲子沟通的指导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孩子最主要的社会化环境,良好的家庭亲子沟通关系能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而对于听力障碍学生来说,由于其与正常听力学生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更需要家长和家庭的支持和帮助。
班主任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班主任作为学生在学校中的第一任导师和引导者,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
针对听力障碍学生家庭亲子沟通方面的指导,班主任可以通过理解听力障碍学生的特点,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听力障碍学生,指导家长提高沟通技巧,鼓励家长与听力障碍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以及提倡家庭积极融入听力障碍学生的生活等方式,帮助听力障碍学生与家人之间建立更加紧密和健康的关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班主任在家庭亲子沟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指导和支持将有助于促进听力障碍学生与家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 正文2.1 理解听力障碍学生的特点理解听力障碍学生的特点是进行家庭亲子沟通的第一步。
听力障碍学生往往在语言和社交交流方面面临挑战。
残疾儿童家长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残疾儿童家长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以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摘要本研究对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特殊教育学校的74名听力、智力、语言障碍及其他(身体残疾、孤独症等)等4类残疾儿童的家长进行了心理压力与社会支持的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不同残疾类别儿童家长心理压力具有差异,其中智力、其他类别残疾儿童家长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听力残疾和语言障碍残疾儿童的家长。
家长的相应表现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自责、逃避,其中智力残疾儿童家长的心理压力最大,经济是影响残疾儿童家长心理压力最主要的因素。
从政府出台相关救助政策、完善社会服务支持体系、积极开展家长心理健康工作等方面的建议出发,对残疾儿童家长给予支持。
关键词:残疾儿童;残疾儿童家长;心理压力A study on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parentsof whose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Taking Taoyuan special-education school of Changde,Hunan province asan exampleAbstractThis study take on 74 parents of disabled children in Hunan province Taoyua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including 4 categories of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to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kinds of disabled children parents' psychological pressure, the intelligence,and the other categories of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psychological pressu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hearing disability and language disorders i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The difference ismainly reflected in their escape remorse, and the parents of whose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is the highest mental pressure.Moreover,we can find that economic is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mental pressure of parents whose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of the government put some related assistance policy,to improve the social service support system, and to carry out the work of mental health activity,to support the parents of disabled children.Key Words:Disabled Children, Parents of Disabled Children ,Psychological Stress一、问题的提出1.选题的由来一个家庭对人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儿童的成长,更不用说对于残疾儿童而言了。
浅谈班主任对听力障碍学生家庭亲子沟通的指导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在家庭中的成长和教育环境。
对于听力障碍学生来说,他们在家庭中可能面临着沟通困难,需要老师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家长一些指导和建议。
本文将围绕班主任如何指导听力障碍学生家庭亲子沟通展开讨论。
一、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作为班主任,我们需要了解学生家庭的情况。
尤其是对于听力障碍学生来说,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家庭成员的情况以及家庭的沟通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和学生的家长沟通,了解他们在与听力障碍学生沟通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线索,使我们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及其家庭。
二、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在了解了家庭情况之后,我们需要和家长一起探讨建立起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让他们了解如何更好地与听力障碍学生进行沟通。
我们可以介绍一些肢体语言、简单的手语以及表情符号等方式,帮助听力障碍学生更好地理解家长的意图。
我们可以引导家长在说话的时候放慢语速,清晰地说出每一个字,并且注重面对学生的眼神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家长的意思。
我们也可以建议家长多和学生进行亲子阅读,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画和面对家长的口型来学习语言。
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对于听力障碍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家长的耐心和理解在指导听力障碍学生家庭亲子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家长培养耐心和理解。
家长需要理解听力障碍学生在沟通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和学生进行沟通。
我们要耐心地引导家长,鼓励他们和学生进行更多的互动,慢慢地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我们也要帮助家长了解听力障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鼓励他们更多地支持和理解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
四、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我们要和家长一起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指导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听力障碍学生,鼓励他们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中去。
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做手工、玩游戏、进行户外活动等方式,让孩子更好地感受到家长的爱和关怀,并且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家庭中。
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研究综述摘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听力障碍儿童往往产生一系列的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抑郁等心理现象。
对听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是一个关于听障儿童研究的热点。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解决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策略和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及教育的意义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并指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一些研究展望。
关键词:听障儿童心理问题教育对策前言:听力障碍又称聋、重听、听觉障碍、听力残疾等,是指“因听分析器病变或损伤,导致听力减退或丧失的状态”。
听障儿童,即听觉障碍的儿童,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因而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的环境声音及言语声的儿童。
2001年,卫生部"公安部"中国残联和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对全国0到6 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显示,听觉障碍儿童患病率为0.155%,平均发现率为0.221%,用此数据推算全国0到6 岁听觉障碍儿童有 15.8 万人,每年新增听力残疾儿童 2.3万人。
2006年,由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卫生部和中国残联等16个部委、团体组织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有听力语言残疾人2057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34.28%,其中6岁以下的聋哑儿童约80万,14岁以下的约200多万,每年还有3万多新增聋哑儿童。
有研究表明,聋生的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6.7%,至少有一项心理问题的比率为22.8%。
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听障儿童占残疾人总数的比例很大,且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他们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特殊生活经历与独特的情绪情感体验,使他们可能比健听人面临更多的挑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众多的听觉障碍儿童的康复机构,社区康复机构,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听觉障碍儿童。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我国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对于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听觉障碍儿童调查报告文中不能有标题相同的文字,直接开始写内容。
调查目的:本调查旨在了解听觉障碍儿童的生活情况、教育状况、社交活动和康复服务等方面的现状,为改善他们的生活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听觉障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了广泛的调研。
通过在线问卷、面对面访谈以及文献研究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调查结果:根据数据分析,以下是对听觉障碍儿童的主要研究结果的概述:1. 生活情况:大多数听觉障碍儿童的日常生活相对独立,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交通、应急事件等,他们的安全和自理能力存在一定的困难。
2. 教育状况: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普及率有所提高,但仍有许多儿童无法接受有效的教育。
特别是在边远地区和经济困难的家庭中,机构和资源的匮乏是主要问题。
3. 社交活动:听觉障碍儿童在社交活动中普遍面临沟通和交流困难。
他们缺乏与他人互动的机会,容易感到孤立和排斥。
4. 康复服务:尽管一些听觉障碍儿童接受了康复服务,但仍有一部分儿童无法获得及时的服务。
康复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建议和指导: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些有关改善听觉障碍儿童生活的建议和指导:1. 政府应加大对听觉障碍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康复服务。
2. 学校应建立专门的支持机构,提供适当的教育和康复服务,帮助听觉障碍儿童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
3. 社会应加强对听觉障碍儿童的包容和关爱,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和社交活动。
4. 家长应加强对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和康复意识,积极参与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鼓励。
结论:听觉障碍儿童的生活、教育、社交和康复服务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我们期待政府、学校、社会和家长能够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
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残障儿童的关注和关心也越来越多。
而其中,听障儿童作为一类特殊的残障儿童,其心理健康问题备受重视。
因为听力的缺陷会影响到儿童的交流能力和身心健康,引起社会、家庭乃至儿童自身的广泛关注和探讨。
本文将从影响因素和对策两个角度进行相关研究。
一、影响因素1. 生理因素听障儿童由于先天性因素或意外受伤等原因导致听力受损,这种生理因素是其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之一。
由于听力受损,儿童难以与外界有效地交流,这会影响到他们的情感表达和社交能力,进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2. 社会环境因素除了生理因素外,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孤立、歧视、欺凌等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由于社会对残障儿童的认知不足和不完善,导致他们往往面临社交、就业等不公平待遇,这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3. 家庭因素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而家庭的态度和环境对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家长对听障儿童缺乏理解和支持,或者家庭环境缺乏关爱和包容,都会给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二、对策研究1. 家庭教育和支持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制定对策。
首先是家庭教育和支持,家长需要接受相关的教育培训,了解如何与听障儿童相处、沟通以及如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关爱。
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向家长普及相关知识,鼓励他们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
2. 社会环境改善另外,社会环境的改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大对残障儿童的保护和教育,扩大残障儿童的社会融合程度,减少其面临的歧视和欺凌,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3. 心理健康干预对于已经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听障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心理沟通、心理治疗等方式来帮助他们调节情绪,树立自信,重建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4. 职业培训和就业支持针对成年听障人士,政府和社会应当加大对他们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支持,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充实自己的生活,提高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
听力障碍儿童家长指导方法一、常见的家长心态(一)理智型面对聋儿,他们也伤心难过,甚至痛不欲生,但他们能很快地冷静下来,去医院或康复机构检查、诊断,如果被确认为感觉神经性耳聋,就尽早地为孩子选配合适的助听器,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坚定的信心、耐心和恒心,科学地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积极与医务人员、语训中心教师配合,力争使自己的孩子像正常儿童一样成长。
这类理智型家长的聋儿,有很多都能进入正常的小学、中学学习,并且成绩优秀。
他们的孩子完全融入了主流社会,他们因自己的奉献使孩子聋而不哑,也为此倍感自豪。
他们是很多聋儿家长学习的榜样。
(二)非理智型一些聋儿家长产生的消极心理可表现为:攻击、倒退、冷漠、否认、固执、焦虑、自责等等。
这种心态与行为对聋儿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1.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不幸:因孩子耳聋这一打击,夫妻间出现对抗行为,互相责备,争吵,甚至转而攻击他人。
少数夫妻提出离婚或把聋儿推给祖父母,个别丧失良知的父母还会遗弃孩子,使本来已遭不幸的聋儿雪上加霜,处于更加不幸的境地。
2.盲目简单地生育第二胎:夫妻发现孩子耳聋后,不是积极诊治、查明原因,向有关医务人员及专家进行遗传咨询,而是在没有得到指导的情况下盲目地生育第二胎,由于缺乏基本的优生知识,结果第二胎又可能是聋儿,这就将给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
3.在悲伤的同时产生很深的自责心理:他们认为孩子耳聋是对自己的惩罚、报应,是自己的过失,因此一味地溺爱孩子,表现为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给予过分的关怀、照顾和迁就,导致聋儿胆小,任性,不尊重别人,自私自利,甚至发生攻击行为。
这种不良品质会给聋儿配戴助听器后的听力语言训练带来极大的困难。
4.盲目求医,贻误康复时机:到目前为止,对各种原因造成的感觉神经性耳聋还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尽早选配助听器是明智的做法。
一些家长听不进医生的忠告,当孩子已被确诊耳聋后,他们还是徒劳地、固执地到处乱求医。
他们道听途说,轻信一些虚伪广告(如:扎针、气功、服药等等),结果是浪费了时间,耗费了精力,花费了钱财,错过了孩子尽早配戴助听器以及学习语言进入有声世界的时机。
浅谈班主任对听力障碍学生家庭亲子沟通的指导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听力障碍学生在我们身边也越来越多。
这类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会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而他们的家庭也会因此面临着一些沟通和教育上的问题。
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特别是帮助他们家庭进行沟通指导,使他们在家庭中得到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我们需要了解听力障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听力障碍学生由于生理因素,导致了他们在语音、语言、听觉等方面存在障碍,这就意味着他们在家庭中的沟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更多困难。
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情况和需求,明白他们的困难和挑战,并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帮助家长了解他们的孩子,促进家庭的亲子沟通。
我们需要帮助家长进行沟通技巧的培养。
听力障碍学生在家庭中可能会感到孤立和困惑,家长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班主任可以为家长们提供一些沟通技巧,比如使用简单清晰的语言、面对面交流、使用手势和肢体语言等,以提高家长与听力障碍学生之间的沟通效果。
也可以建议家长多加练习与孩子的亲子互动,增强孩子的语言感知和理解能力。
我们需要帮助家长了解听力障碍学生的情感需求。
对于聋哑学生来说,他们通常更需要家长的理解和关心,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会面临到更多的心理压力。
班主任可以向家长介绍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提醒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给予更多的爱和支持,多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困难,让他们能够更自信地生活和学习。
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
班主任可以与家长保持经常的沟通,了解他们在家庭沟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
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家长学习班或亲子活动,邀请专业人士来为家长们讲解一些关于听力障碍学生的教育和家庭沟通知识,以提高他们的意识和能力。
班主任可以帮助家庭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除了在学校中关心和教育学生,我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帮助他们的家庭。
班主任可以积极与社会资源合作,为家庭提供一些相关的支持和帮助,比如专业的听力康复指导、心理咨询服务等,帮助家庭提升对聋哑儿童的关爱和教育水平。
儿童福利机构类家庭母亲职业倦怠舒缓的个案研究近年来,职业倦怠作为现代职业领域中日渐凸显的职业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逐步进入职业倦怠的高发期阶段,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出现在社会的各个职业领域,尤其是以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行业。
孤残儿童护理员是促进福利事业发展、保障孤残儿童健康生活的中坚力量,类家庭母亲当属其中一股力量。
然而,由于工作量大、社会地位低、待遇不理想、情感大量消耗等原因,愈来愈多的护理员承受着职业倦怠带来的危害。
研究类家庭母亲职业倦怠问题不仅有利于孤残儿童护理员队伍建设,也有利于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和稳定。
本研究以社会工作的视域为出发点,在查阅国内外关于儿童福利机构类家庭养育模式、类家庭母亲职业倦怠等文献资料基础上,立足于笔者在G市儿童福利机构为期一年的实习服务,以生态系统理论及认知行为理论为理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访谈法、观察法以及个案研究的方法收集资料以及分析实务过程。
笔者通过对G市儿童福利机构类家庭基本情况的详细了解,发现类家庭母亲普遍存在工作消极对待、情感冷漠、倦怠程度高的状况,分析其成因主要有工作任务重且繁杂、角色模糊与角色冲突、期望值高,成就感低、社会地位低,经济压力大五个方面。
笔者在儿童福利机构中选取了两位职业倦怠程度高的类家庭母亲为服务对象,分别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分析问题与需求,并分别制定了五个介入阶段,以此缓解两位类家庭母亲自身倦怠状况及增强与家庭、同事、领导之间支持。
在此基础上笔者利用相关量表后测对个案介入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个案工作能够有效的缓解类家庭母亲职业倦怠,但是个案工作在介入类家庭母亲职业倦怠也有局限性,笔者分别从伦理、介入过程、自身局限性进行了反思,个案工作介入职业倦怠问题难以改变类家母亲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组织认可、他人支持等因素。
基于反思,笔者针对类家庭母亲提出改善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调整工作结构、提高类家庭母亲生活质量、提供广泛性社会支持四个方面的对策思考。
听力残疾儿童父母倦怠的探究
作者:彭真梅
来源:《教育界·中旬》2013年第11期
【摘要】特殊教育不仅是提高残疾人素质的手段,也是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必要措施,对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听力残疾儿童为研究对象,结合听力残疾儿童的行为特质,分析并研究适用于他们教育的教学空间。
【关键词】听力残疾儿童父母倦怠探究
特殊儿童是生理或心理发展上有缺陷的残疾儿童。
其中听力残疾儿童是特殊儿童中较大的群体,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各种原因造成了听力残疾儿童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受其影响,伴之而来的还有语言障碍。
听力语言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听力残疾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我作为庆阳特殊教育的一线教师,面对本校听力残疾儿童的家长,觉得这些家长的心理压力大、存在焦虑和抑郁的状况,如经济负担,对子女未来的担心、终生的照顾负担、来自社会上的歧视等。
庆阳地处祖国大西北、陕甘宁三省的交会处,这里大山大沟,这里的经济比较落后,信息相对蔽塞,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
所以庆阳这里听力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康复问题,还有社会支助问题等让父母承受来自多方面的压力。
一、听力残疾儿童家长的压力较大
为了调查统计,利用放假接孩子的时间,我给家长发了一份问卷,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听力残疾儿童家长的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心理压力、经济压力、社会压力。
(一)心理压力
一般说来,一对夫妇在孩子出世前对未来都充满了美好的希望与憧憬。
然而,一旦生出患有残疾的孩子,他们就像跌落到深谷一样,眼前一片黑暗,没有光明,没有希望,无助的抱着孩子到处就医,到处检查,当医生的检查结果告诉家长没有办法医治,最好的方式就是康复的时候。
这些父母得知孩子有残疾到完全接纳,这个漫长过程中有了更多的内疚、自责还有自卑,觉得自己有个残疾的孩子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看见看到正常孩子的父母和自己的儿女喜笑颜开的时候,这些孩子的父母心理落差很大,羡慕之余就剩下自责、退避、求助等。
(二)经济压力
无可奈何的家长,到处打听康复的学校,当孩子两岁的时候就开始陪孩子在学校康复训练;在孩子的康复过程中,康复费用就是家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长期投入对一个家庭来
说就是巨大的经济压力。
大多数聋生家长都是母亲在家里照顾孩子,父亲一个人在外面打工挣钱,挣钱不但要养家糊口,还要承担康复费用。
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收入都支撑不了。
所以经济负担不了的家长就这样无望地把孩子带回家养着,有的家长就弃之不管,还有的家长等到孩子8、9岁的时候到当地的特殊教育学校识几个字,就是他们当父母的最大期望。
他们认为对这些聋孩子就尽了自己的最大责任了。
二、听力残疾儿童的家长存在着焦虑和抑郁
残疾儿童的家长普遍担心孩子的前途和未来,当看到自己孩子的前途和正常孩子有差距时,父母就会过分自责,家长也不愿意与外界接触,怕别人问起孩子的情况。
长期的内疚和自责会转化成过分的溺爱和纵容,以此来作为补偿,达到一种心理平衡。
还有的家长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有残疾,在群体生活中害怕别的同学欺负和歧视,会形成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当父母的看到自己付出这么多,孩子一点进步都没有的时候,心理就会产生焦虑和抑郁。
三、如何为聋生塑造一个健康的心理
尊重聋生,塑造聋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
1. 帮助聋生树立积极向上、乐观稳定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价值的核心成分,它决定着一个人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同时也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及其生活方式。
由于各种客观或主观的原因使得有的聋生不能正确地认识生活的意义,有的则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对生活采取消极的态度。
作为从事聋教育工作的教师,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则是我们教学工作的第一课。
态度决定一切,所以要告诉学生:生活是美好的,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兴旺发达,一天比一天强大,他们今天有幸生活在美好和平的年代,明天将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通过实际行动让他们知道教师是爱他们的,祖国是爱他们的。
在秋季运动会上,教师们和学生一起参加接力比赛、一起做游戏,学生们一个个劲头十足乐开了怀,沉浸在温馨和谐的气氛中的他们,俨然是一群活泼可爱的“会说话”的孩子。
2. 培养聋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可是由于听觉的缺陷,与之相反的自卑倒是困扰着大部分聋生,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
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
在我校聋班五年级有一名学生,他性格内向,写字的速度特别慢,每次作业总是最后一个交,为此,同学们都嘲笑他,有一次他难过得当场哭出来。
我在教育其他学生不应该嘲笑他的同时,安慰他说:“虽然你写得慢,但写得很漂亮,只要勤加练习定会有所进步的。
”在考试的时候我特意让他多做了几分钟,结果他考出了令人意外的好成绩,他高兴地笑了,并且逐渐恢复了自信。
3. 培养聋生坚强的意志和勇于战胜挫折的品格。
比起健全的儿童,聋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差一点,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往往更脆弱、更容易灰心丧气。
教师应告诉学生:“人生逆境十有八九,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如何战胜困难和挫折,成为生活的强者。
”在我的激励下,他们终于想通了,继而又恢复了往日的乐观与开朗。
总之,我们特教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从聋生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影响聋生健康心理形成的原因,不断探索塑造聋生健康心理的方法,有的放矢地对聋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培养聋生健全的人格,让聋生走出心理的阴影,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从另一个方面说:“残疾”不是造成残疾人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为残疾人提供的条件不够,因而使“残疾”成为一个问题。
所以,作为社会应该为残疾人提供各种补偿条件如:环境无障碍,信息无障碍,交通无障碍等,这样才能使残疾人真正的无障碍的接受教育,参与社会生活,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一个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