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角膜变性与营养不良
- 格式:pdf
- 大小:363.46 KB
- 文档页数:8
眼科角膜变性和营养不良诊疗技术一、角膜老年环(一)概述角膜老年环是角膜周边部基质内的类脂质沉着。
常见于老年人,也可发生于青壮年,也称青年环。
可能与脂质等代谢紊乱有关。
(二)临床表现(1)发病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
80岁以上的人中几乎都有老年环。
如果年轻人发病需要进行全身检查,特别是血脂的检查,因为往往伴有高血脂。
(2)双眼发病。
(3)无自觉症状,不影响视力。
(4)角膜缘内1mm,深层基质内灰白色、逐渐加重的环行混浊,其外界与角膜缘之间存在狭窄透明带。
(三)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可诊断。
(四)鉴别诊断边缘性角膜变性:是一种非炎症性、双眼慢性变性角膜病。
病因不清,边缘部角膜灰白色混浊,基质逐渐变薄,可有新生血管长入。
(五)治疗(1)眼部无需治疗。
(2)针对全身情况,如动脉硬化、高血脂、高胆固醇等进行治疗。
(六)临床路径1.询问病史注意血脂代谢情况。
2.体格检查注意角膜缘的改变。
3.辅助检查一般不需要。
必要时可进行血脂、血胆固醇检查。
4.处理无需处理。
5.预防少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二、带状角膜变性(一)概述带状角膜变性又称带状角膜病变(bandshapedkeratopathy),是主要累及角膜前弹力层的表浅角膜钙化变性。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常继发于眼部慢性葡萄膜炎、长期眼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硅油填充手术后和维生素D中毒等引起的高钙血症、遗传性疾病或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二)临床表现(1)单眼、双眼均可发病:慢性进行性发展,病程可达10余年。
(2)病变起始于睑裂区角膜边缘部,角膜前弹力层有细点状钙质沉着,逐渐混浊向中央部发展,形成带状混浊,表面粗糙不平。
(3)部分病例出现角膜上皮糜烂,甚至溃疡,明显的刺激症状。
(4)晚期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
(三)诊断根据慢性过程、角膜改变,或有钙、磷代谢紊乱的全身疾病史和临床表现,可以诊断。
(四)鉴别诊断中央部角膜斑翳:角膜外伤或炎症恢复后遗留的角膜瘢痕。
(五)治疗(1)针对病因治疗。
家族性角膜营养不良
家族性角膜营养不良(familial dystrophy)是一组侵犯角膜
基质的遗传性角膜病变或角膜变性。
(一)颗粒状营养不良(granular dystrophy)是Groenouw
Ⅰ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双眼对称。
表现在角膜中央区浅层基质内,呈现白色点状混浊,形态各异的变性改变;混浊病变间的角膜基质透明。
本病多开始于20岁以前,青春期明显加重,呈进行性,偶而病变
可侵犯到基质深层。
(二)斑状营养不良(macualr clystrophy)是Groenouw
Ⅱ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双眼发病。
表现在全厚基质层内,出现各
种各样的混浊斑点。
混浊区角膜轻度隆起,斑点间基质呈现轻微的弥
漫性混浊,病变可扩展到角膜周边,混浊点可逐年增多。
有间歇性刺
激症状。
晚期角膜上皮和前弹力层可受侵犯。
青春期发病,进行缓慢,但中年后视力可明显减退。
(三)格子状变性(lattice dystrophy)又称Haab-climme
r-Biber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双眼受累。
病变限于角膜基质浅层;
除斑点状混浊外,还存在微丝状混浊线,错综交叉成格子状或蜘蛛网状。
多在幼年发病、病程缓慢。
病变可侵犯上皮层,破溃后形成慢性
溃疡,晚期可伴有新生血管。
多在中年后视力显著减退。
治疗
无特殊药物治疗办法,可根据病变和视力损害程度,选择
板层或穿透角膜移植手术,以增进视力。
角膜营养不良按解剖部位可分为以下4类:(1)上皮及基底膜营养不良(前部):Meesmann角膜营养不良(Meesmann corneal dystrophy,MECD)又名遗传性青年性上皮营养不良,是角膜上皮的家族性营养不良,为常显,角蛋白K3或K12基因突变所致。
该病常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发病,病情进展缓慢,早期无症状,常在长大后,眼部出现视力减退和刺激症状时才来院就诊。
临床表现:双眼角膜上皮内可见无数小的灰白色混浊,偶见于Bowman膜上。
病变常反复发作,发作时有畏光、流泪、异物感等症状,但视力损害较轻。
组织学检查可见角膜上皮不规则增厚,基底膜上有大量空泡细胞。
上皮内有囊泡形成,其内聚集PAS阳性物质。
电镜下发现上皮细胞内有纤维颗粒状特殊物质。
上皮基底膜营养不良(epithelial basement membrane dystrophy,EBMD)常见,又称为地图-点状-指纹状营养不良。
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基底膜增厚,并向上皮内延伸;上皮细胞不正常,伴有微小囊肿,通常位于基底膜下,内含细胞和细胞核碎屑。
显性遗传,成人女性多见,人群发病率为2%,本病多为双眼自发性反复发作的患眼疼痛、刺激症状及暂时的视力模糊。
临床表现:自发性反复发作的眼部疼痛,刺激及暂时性视力模糊,裂隙灯下可见角膜上皮层及基底膜出现指纹状细小线条、地图样线和灰白色小点或微小囊肿,可发生上皮反复性剥脱。
(2)Bowman层营养不良(Bowman corneal dystrophy,BCD)(前部):Reis—Bücklers角膜营养不良(Reis-Bticklerscorneal dystrophy,RBCD)又称I型Bowman层角膜营养不良,常显,为TGFB I基因产物突变所致。
双眼对称性疾病,5岁前即可发病,早期症状为反复发作的角膜上皮糜烂,位于前弹力膜的角膜混浊逐渐扩大、融合, 随年龄的增长引起视力障碍。
Thiel.Behnke角膜营养不良(Thiel.Behnke corneal dystrophy,TBCD)Thiel—Behnke角膜营养不良,又称蜂窝状角膜营养不良、Bowman层角膜营养不良Ⅱ型(cDBⅡ),眼部表现为位于Bowman层的蜂窝状混浊。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角膜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
导语:相信大家肯定都知道什么是角膜吧,角膜如果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不但会给我们带来不舒服的感觉而且还可能影响到我们的视觉,所以大家在
相信大家肯定都知道什么是角膜吧,角膜如果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不但会给我们带来不舒服的感觉而且还可能影响到我们的视觉,所以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角膜的健康,一旦角膜出现了疾病要及时去治疗。
角膜营养不良是角膜常见的一种疾病,下文我们介绍一下角膜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
角膜营养不良为一系列与家族遗传有关的原发性进行性角膜病变的总称。
该病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性;原发于角膜,很少伴随其他眼部病变或全身病变;起病大多在20岁以前;多侵犯角膜中央,双眼对称;病程缓慢,病变区多无新生血管生长;开始只侵犯角膜的某一层;晚期可波及邻近层次,甚至影响全层角膜;药物治疗无效。
影响视力者可行角膜移植手术治疗。
1.角膜上皮基底膜营养不良:30岁后发病,反复发作性上皮糜烂。
中央上皮层可见许多灰色斑块,油滴状微小囊肿及指纹状混浊。
2.颗粒状营养不良:角膜上皮粗糙,中央前基质层内出现边界清晰的灰白色混浊块,晚期混浊块之间出现弥漫性混浊,严重影响视力。
3.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中老年以后发病,女性多见。
角膜内皮变性和丧失进而失代偿,发生上皮大泡变性。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角膜,我们知道角膜对于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角膜如果出现问题将给我们带来多方面的影响,角膜营养不良是角膜疾病里面的一种,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角膜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一、角膜变性广义:组织变性(组织退化变质+功能减退)特点:单眼不对称、发病晚、无遗传史、周边部角膜(伴新生血管)、进展快、合并眼部或全身疾病二、角膜营养不良特点:双眼对称、发病早、有遗传史、中央角膜(不伴新生血管)、进展慢、不合并眼部或全身疾病1.Meesman营养不良(上皮)•出生幼年(微囊肿)→青年(囊肿数量密度增加)→中年(自行溃破,修复):无需特殊治疗•典型表现:璧侧上皮小圆形囊肿;相似的微囊肿如飞沫泡状和水泡状(后照法);囊肿为灰色点状,融合成一簇或串状(直接光照),常在上皮内,若高出则易破,染色(+)。
•其他:进展期囊肿大小不一;有些角膜变薄;向上皮基底膜发展→不规则散在性改变•≥30岁女性•典型表现1)地图:浑浊线粗、不规则、像地图边界或海岸线2)点状:灰白色小点或微小囊肿,不规则圆形、椭圆形、逗号,边界清,于地图边缘或下方--“Cogan微囊肿”3)指纹:发丝3.Reis-Bucklers角膜营养不良(Bowman层)•儿童(反复,3-4次上皮糜烂/年,角膜敏感性、视力降低)→±30岁稳定•典型表现:上皮水肿、混浊,上皮下灰白混浊(形态各异,如“嵴”“轮辐状”凸起,边界不清,中央最密,周边“毛玻璃”)4.角膜基质层营养不良1)颗粒状(Ⅰ、Ⅱ、Ⅲ)2)斑状3)格子状4)凝胶状5)云状6)结晶状斑状:初期与颗粒状相似初期(中央前基质细小Haze样混浊,半透明环状)→溶合成块状(向周边和深部)→凸出角膜表面“结节状”从发展到晚期,角膜均可变薄,角移术者小心:术前测角膜厚度鉴别点:角膜变薄、向中央、深部发展(斑状)--向深部,不向周边发展格子状与颗粒状有相似的发病特点5.角膜内皮细胞营养不良❖Fuchs角膜内皮细胞营养不良❖后部多形性角膜内皮营养不良❖ICE: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1.Chandle综合征2.原发性进行性虹膜基质萎缩❖先天性角膜内皮细胞营养不良。
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滴状角膜,角膜滴状变性)【病因】(一)发病原因本病有一定的遗传性,遗传方式尚不十分清楚,有些病例已证实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病因不明,可能是多方面的,一些尚未被认识到的因素干扰了角膜内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了内皮泵功能的失代偿。
本病除散发病例外,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001年,Biswas等对一家系进行基因组分析,发现位于第1号染色体短臂1p34.3-p32内的、Ⅷ型胶原Alpha2(COL8A2)基因发生了Q455K错义突变。
这可能使Ⅷ型胶原对角膜内皮细胞的终末分化作用受到了干扰,扰乱了角膜内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使其产生异常的基底膜与纤维胶原产物――滴状赘疣。
滴状赘疣进一步使角膜内皮细胞受到损伤,终于引起角膜泵功能和抗细胞凋亡功能的失代偿,以致丧失有用的视力。
原发性营养不良的角膜内皮细胞可能引起位于后弹力膜后面的胶原沉积。
单纯的滴状角膜组织学表现为疣或赘生物样外貌,其他情况则可表现为局部胶原沉积、额外覆盖的基底膜或均匀增厚的后胶原层。
然而,曾在一例Fuchs内皮营养不良的角膜标本上发现病毒颗粒,提示获得性病因的可能。
(二)发病机制虽然Fuchs内皮营养不良中内皮的根本异常尚不清楚,但临床所见的发病机制有以下几方面。
1. 胶原组织产生增加多在后弹力层后方及上皮下。
正如许多其他角膜疾病,Fuchs营养不良的不正常内皮细胞产生多余的胶原,包括有稀疏胶原的异常,基底膜及多层较疏松的原纤维胶原。
上皮下结缔组织来自从角膜缘或基质迁徙来的成纤维细胞,但其中一部分亦可能来自上皮。
2.内皮屏障作用及泵功能降低在内皮退行性变而遭破坏的同时可以出现。
细胞顶端间隙的连接破坏,使房水穿过内皮屏障进入基质及上皮。
由于病变内皮不能将这些液体泵出,而上皮屏障又阻止其从角膜前面排出,致使角膜发生水肿。
病变晚期,由于上皮下瘢痕形成阻止液体进入上皮,基质瘢痕形成使角膜不再增厚,后部胶原组织使角膜后部韧性增加而较难肿胀,故角膜结构较前紧密,患者也感觉较为舒适。
角膜变性和营养不良治疗角膜变性(corneal degeneration)是指由于某些先期的疾病引起角膜组织退变并使功能减退。
病情进展缓慢,病变形态各异。
常为双侧性,多不伴有充血、疼痛等炎症刺激症状。
仅部分患者可发生在炎症之后。
病理组织切片检查,无炎性细胞浸润,仅在角膜组织内,出现各种类型的退行性变性。
如脂肪变性、钙质沉着、玻璃样变性等。
确切的原因不明,有的表现为家族遗传性。
角膜营养不良(corneal dystrophy)是指角膜组织受某种异常基因的决定,结构或功能进行性损害,出现具有病理组织学特征的病变,与因食物摄入不足引起的营养不良无关。
一、角膜老年环【诊断要点】根据患者年龄以及角膜周边部与角膜缘有透明带相隔的环状白色浑浊等特征,可以诊断。
【治疗方案及原则】一般无特殊治疗。
二、带状角膜病变【诊断要点】根据角膜上出现位于前弹力层界面、横跨角膜睑裂区的灰白钙质沉着带等特征,可以诊断。
【治疗方案及原则】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慢性葡萄膜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慢性肾衰竭等。
2.病症轻微者局部使用依地酸二钠眼药水滴眼,重症者在无菌条件下表面麻醉后刮去角膜上皮,用2.5%依地酸二钠溶液浸洗角膜,通过螯合作用去除钙质。
或配戴浸泡有依地酸二钠滴眼液的治疗性角膜接触镜,也有一定疗效。
3.浑浊严重者可行板层角膜移植术或准分子激光治疗(PTK)。
4.治愈后数年内病变常复发,复发病例重复上述治疗仍然有效。
三、边缘性角膜变性【诊断要点】1.根据临床表现可以诊断。
2.P1acido盘和角膜地形图检查,见角膜前后曲率高度不规则及周边部变薄等改变。
角膜曲率计检查见角膜屈光度明显增加或高度散光状态。
验光多为高度近视散光,视力矫正不良。
这些结果支持诊断。
【治疗方案及原则】1.早期应验光配镜,以提高视力。
2.患眼角膜周边部进行性变薄,有自发性穿破或轻微外伤即可导致破裂危险者,可行板层角膜移植术。
如果角膜小范围穿孔,仍可行板层角膜移植,穿孔范围较大且伴眼内容物脱出者,需行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
角膜营养不良按解剖部位可分为以下4类:(1)上皮及基底膜营养不良(前部):Meesmann角膜营养不良(Meesmann corneal dystrophy,MECD)又名遗传性青年性上皮营养不良,是角膜上皮的家族性营养不良,为常显,角蛋白K3或K12基因突变所致。
该病常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发病,病情进展缓慢,早期无症状,常在长大后,眼部出现视力减退和刺激症状时才来院就诊。
临床表现:双眼角膜上皮内可见无数小的灰白色混浊,偶见于Bowman膜上。
病变常反复发作,发作时有畏光、流泪、异物感等症状,但视力损害较轻。
组织学检查可见角膜上皮不规则增厚,基底膜上有大量空泡细胞。
上皮内有囊泡形成,其内聚集PAS阳性物质。
电镜下发现上皮细胞内有纤维颗粒状特殊物质。
上皮基底膜营养不良(epithelial basement membrane dystrophy,EBMD)常见,又称为地图-点状-指纹状营养不良。
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基底膜增厚,并向上皮内延伸;上皮细胞不正常,伴有微小囊肿,通常位于基底膜下,内含细胞和细胞核碎屑。
显性遗传,成人女性多见,人群发病率为2%,本病多为双眼自发性反复发作的患眼疼痛、刺激症状及暂时的视力模糊。
临床表现:自发性反复发作的眼部疼痛,刺激及暂时性视力模糊,裂隙灯下可见角膜上皮层及基底膜出现指纹状细小线条、地图样线和灰白色小点或微小囊肿,可发生上皮反复性剥脱。
(2)Bowman层营养不良(Bowman corneal dystrophy,BCD)(前部):Reis—Bücklers角膜营养不良(Reis-Bticklerscorneal dystrophy,RBCD)又称I型Bowman层角膜营养不良,常显,为TGFB I基因产物突变所致。
双眼对称性疾病,5岁前即可发病,早期症状为反复发作的角膜上皮糜烂,位于前弹力膜的角膜混浊逐渐扩大、融合, 随年龄的增长引起视力障碍。
Thiel.Behnke角膜营养不良(Thiel.Behnke corneal dystrophy,TBCD)Thiel—Behnke角膜营养不良,又称蜂窝状角膜营养不良、Bowman层角膜营养不良Ⅱ型(cDBⅡ),眼部表现为位于Bowman层的蜂窝状混浊。
角膜营养不良遗传规律《角膜营养不良遗传规律到底是啥?》嘿!你知道吗?角膜营养不良这个事儿可神秘啦!它的遗传规律就像一个藏在迷雾中的秘密宝藏,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
先来说说什么是角膜营养不良吧。
想象一下,我们的角膜就像是眼睛这个小窗户上的一块超级重要的玻璃,如果这块玻璃出了问题,那可就麻烦大啦!角膜营养不良就是让这块玻璃变得不那么完美的一种情况。
那它为啥会遗传呢?这就好像是一个神秘的密码锁。
如果家族里有人有角膜营养不良,那其他人就好像被这个密码锁悄悄“盯上”了。
比如说,爸爸妈妈有这个问题,那孩子得这个病的可能性不就像一颗随时可能发芽的种子吗?比如说,爸爸的基因里带着这个“小麻烦”,妈妈的基因里也藏着它,那孩子从爸爸妈妈那里都继承到这个不好的基因的概率,不就跟抽奖连续抽到两个最差的号码一样吗?再想想,如果爸爸妈妈只有一方有这个问题,那孩子会不会就像走在一条有点危险但又不是绝对危险的小路上,可能会遇到这个麻烦,也可能幸运地避开呢?而且角膜营养不良的遗传方式还不止一种呢!有的就像是直接递过来的一个包裹,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接着;有的却像是在一堆礼物里,你不一定能抽到那个不好的。
我就好奇啦,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规律呢?难道是老天爷在跟我们开玩笑?和小伙伴们讨论这个的时候,小明瞪大了眼睛说:“这也太可怕了吧,如果知道家里有人有这个问题,那得多担心自己啊!”小红也跟着点头:“就是就是,感觉就像头上悬着一把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掉下来的剑。
”我觉得吧,虽然角膜营养不良的遗传规律很复杂很神秘,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就不去了解它。
只有弄清楚了,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眼睛呀!反正我是下定决心,一定要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可不能让这神秘的遗传规律给我们的眼睛带来大麻烦!。
第三节角膜变性与营养不良角膜变性(corneal degeneration)指由于某些先期的疾病引起角膜组织退化变质并使功能减退。
引起角膜变性的原发病通常为眼部炎症性疾病,少部分原因未明,但与遗传无关。
角膜营养不良(corneal dystrophy)指角膜组织受某种异常基因的决定,结构或功能进行性损害发生具有病理组织学特征的组织改变。
一、角膜老年环角膜老年环(cornea arcus senilis)是角膜周边部基质内的类脂质沉着。
病理组织学上,类脂质主要沉积于靠近前、后弹力层的部位。
50-60岁老年人中,约60%有老年环,超过80岁的老人几乎全部有老年环。
双眼发病。
起初混浊在角膜上下方,逐渐发展为环形。
该环呈白色,通常约1mm宽,外侧边界清楚,内侧边界稍模糊,与角膜缘之间有透明角膜带相隔。
偶尔可作为一种先天性异常出现于青壮年,又称“青年环”,这时病变常局限于角膜缘的一部分,而不形成环状,也不伴有血脂异常。
老年环通常是一种有遗传倾向的退行性改变,但有时也可能是高脂蛋白血症(尤其为低密度脂蛋白)或血清胆固醇增高的表现,尤其为40岁以下病人出现时,可作为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参考依据。
本病不需治疗。
二、带状角膜病变带状角膜病变(band-shaped keratopathy)是主要累及前弹力层的表浅角膜钙化变性,常继发于各种眼部或系统性疾病。
常见于慢性葡萄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高钙血症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血磷增高而血钙正常如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以及长期接触汞剂或含汞的溶液中,如长期使用某些含汞剂滴眼液。
【临床表现】早期无症状。
当混浊带越过瞳孔时,视力下降。
上皮隆起或破损,可有刺激症状和异物感。
病变起始于睑裂区角膜边缘部,在前弹力层出现细点状灰白色钙质沉着。
病变外侧与角膜缘之间有透明的角膜分隔,内侧呈火焰状逐渐向中央发展,汇合成一条带状混浊横过角膜的睑裂区,沉着的钙盐最终变成白色斑片状,常高出于上皮表面,可引起角膜上皮缺损。
有时伴有新生血管。
【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
病症轻微者局部使用依地酸二钠滴眼液点眼,重症者表面麻醉后刮去角膜上皮,用2.5%依地酸二钠溶液浸洗角膜,通过螯合作用去除钙质。
配戴浸泡有依地酸二钠溶液的接触镜和胶原帽也有较好疗效。
混浊严重者可行板层角膜移植术或准分子激光治疗(PTK)。
三、边缘性角膜变性边缘性角膜变性(marginal degeneration)又称Terrien边缘变性(Terrien marginal degeneration),是一种双侧性周边部角膜扩张病。
病因未明,其角膜上皮、后弹力层及内皮层正常,而Bowman膜缺如或不完整,基质层有大量的酸性粘多糖沉着。
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角膜变薄区内有胶原的电子致密区,目前认为和免疫性炎症有关。
男女发病比为3:1,常于青年时期(20~30岁)开始,进展缓慢,病程长。
多为双眼,但可先后发病,两眼的病程进展也可不同。
【临床表现】一般无明显疼痛、畏光,视力呈慢性进行性下降。
单眼或双眼对称性角膜边缘部变薄扩张,鼻上象限多见,部分患者下方角膜周边部亦变薄扩张,若干年后变薄区在3点或9点汇合,形成全周边缘性角膜变薄扩张区域,通常厚度仅正常的1/4~1/2,最薄处仅残留上皮和膨出的后弹力层,部分患者继发轻微创伤而穿孔,但自发穿孔少见。
变薄区有浅层新生血管。
进展缘可有类脂质沉积。
角膜变薄扩张导致不规则近视散光,视力进行性减退且无法矫正。
【治疗】药物治疗无效,以手术治疗为主。
早期应验光配镜提高视力。
患眼角膜进行性变薄,有自发性穿破或轻微外伤导致破裂的危险者,可行板层角膜移植术。
如果角膜小范围穿孔,仍可行部分或全板层角膜移植,穿孔范围较大且伴眼内容物脱者,需行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
四、大泡性角膜病变大泡性角膜病变(bullous keratopathy)是由于各种原因严重损毁角膜内皮细胞,导致角膜内皮细胞失代偿,使其失去液体屏障和主动液泵功能,引起角膜基质和上皮下持续性水肿的疾病。
常见原因为眼球前段手术尤其是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无晶状体眼的玻璃体疝接触内皮,绝对期青光眼,单疱病毒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损伤内皮,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的晚期阶段等,均可导致此病。
【临床表现】患者多有上述病史。
患眼雾视,轻症者晨起最重,午后可有改善。
重者刺激症状明显,疼痛流泪,难以睁眼,特别是在角膜上皮水泡破裂时最为明显。
结膜不同程度的混合性充血,裂隙灯检查见角膜基质增厚水肿,上皮气雾状或有大小不等之水泡,角膜后层切面不清或皱褶混浊。
病程持久者,角膜基质新生血管形成,基质层混浊,视力明显减退。
【治疗】轻症可局部应用高渗剂和角膜营养剂,上皮有缺损时应加用上皮营养药及用抗生素眼药预防感染。
症状顽固,对视功能影响较大者应考虑穿透角膜移植术或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板层角膜移植可短期缓解症状。
其它的方法有角膜层间烧灼术、角膜层间晶状体囊膜植入术等。
五、脂质变性脂质变性(lipid degeneration)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二种。
原发性脂质变性罕见,病因未明,可能与角膜缘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
引起继发性脂质变性的疾病通常有角膜基质炎、外伤、角膜水肿及角膜溃疡,常发生于出现新生血管的角膜。
临床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视力急剧下降。
角膜病灶为灰色或黄白色。
脂质变性形状像扇形,有羽毛状边缘,常出现于无炎症反应无活动性的新生血管区域,病灶边缘可见胆固醇结晶。
急性炎症的区域则多为致密的圆盘状病灶。
诊断原发性脂质变性时,必须具有下述条件:无眼部外伤史,家族成员中无相似病史、无角膜新生血管、全身无脂质代谢性疾病、血脂在正常水平。
脂质沉着可位于角膜中央或周边部,在周边部时外观上像扩大的老年环。
除影响美容外,本病还可影响视力。
原发性脂质变性引起视力明显下降者,可考虑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但有报道,术后移植片上仍可出现脂质沉着复发。
继发性者脂质变性由急性炎症引起者脂质沉着通常逐渐消退。
但当视力下降时,可考虑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六、角膜营养不良角膜营养不良是一组少见的遗传性、双眼性、原发性的具有病理组织特征改变的疾病,与原来的角膜组织炎症或系统性疾病无关。
此类疾病进展缓慢或静止不变。
在患者出生后或青春期确诊。
角膜营养不良可根据其遗传模式、解剖部位、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超微结构、组织化学等的不同而分类。
近年来,对一些角膜营养不良已找出其遗传相关的基因,例如Meesman角膜上皮营养不良为17q12上的角蛋白12和12q13上的角蛋白13基因发生改变;颗粒状和格子状I和III型角膜基质营养不良为5q31染色体位点上的角膜上皮素基因突变;II型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为9q34染色体位点上的Gelsolin基因发生改变;后部多形性角膜内皮营养不良为20p11.2-q11.2染色体位点发生突变所致;胶滴状角膜营养不良则和M1S1基因异常有关。
临床上多采用解剖部位分类法,根据受犯角膜层次而分为角膜前部、实质部及后部角膜营养不良三类。
本节各举一种常见的典型病种加以介绍。
(一)上皮基底膜营养不良(epithelial basement membrane dystrophy)是最常见的前部角膜营养不良,表现为双侧性,可能为显性遗传,也称地图-点状-指纹状营养不良(map-dot-finger print dystrophy)。
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基底膜增厚,并向上皮内延伸;上皮细胞不正常,伴有微小囊肿,通常位于基底膜下,内含细胞和细胞核碎屑。
【临床表现】女性患病较多见,人群中发病率约2%。
主要症状是自发性反复发作的患眼疼痛、刺激症状及暂时的视力模糊。
角膜中央的上皮层及基底膜内可见灰白色小点或斑片、地图样和指纹状细小线条。
可发生上皮反复性剥脱。
【治疗】局部使用5%氯化钠眼药水和眼膏,人工泪液等粘性润滑剂。
上皮剥脱时可佩带软性角膜接触镜,也可刮除上皮后,压迫绷带包扎。
部分患者采用准分子激光去除糜烂角膜上皮,可促进新上皮愈合,有较满意效果。
适当用刺激性小的抗生素眼药水和眼膏预防感染。
(二)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granular dystrophy)是角膜基质营养不良之一,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目前的研究证实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为5q31染色体位点上的角膜上皮素基因发生改变所致。
病理组织学具有特征性,角膜颗粒为玻璃样物质,用Masson 三重染色呈鲜红色,用PAS法(过碘酸-雪夫氏染色)呈弱染,沉淀物的周围部位被刚果红着染,但通常缺乏典型淀粉特征。
颗粒物的确切性质和来源仍然不清。
可能是细胞膜蛋白或磷脂异常合成或代谢的产物。
【临床表现】患者10-20岁发病,但可多年无症状。
双眼对称性发展,青春期后明显。
发病时除视力有不同程度下降外,可不伴随其它症状。
当角膜上皮出现糜烂时可出现眼红与畏光。
角膜中央前弹力层下可见灰白点状混浊,合成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的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形态各异,逐步向角膜实质深层发展,病灶之间角膜完全正常透明。
【治疗】早中期无需治疗。
当视力下降明显影响工作与生活时,考虑进行角膜移植术或准分子激光的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一般可获良效。
但术后可复发。
(三)Fuch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uch endothelial dystrophy)是角膜后部营养不良的典型代表。
以角膜内皮的进行性损害,最后发展为角膜内皮失代偿为特征的营养不良性疾病。
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病理显示角膜后弹力层散在灶性增厚,形成角膜小滴,凸向前房,其尖端处的内皮细胞变薄,内皮细胞总数减少。
HE染色和PAS染色可显示蘑菇状半球形或扁顶砧样的角膜小滴轮廓。
【临床表现】多见于绝经期妇女,常于50岁以后出现症状及加重。
双侧性眼病。
早期病变局限于内皮及后弹力层时无自觉症状,角膜的后弹力层出现滴状赘疣,推压内皮突出于前房。
后弹力层可呈弥漫性增厚。
有时内皮面有色素沉着。
当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时,基质和上皮出现水肿,主觉视力下降,虹视和雾视。
发展为大泡性角膜病变时出现疼痛、畏光及流泪。
【治疗】早期病例无症状,无有效治疗手段,可试用角膜营养药和生长因子。
角膜水肿、内皮失代偿者治疗方案参见大泡性角膜病变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