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八年级音乐下册 川江船夫号子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3
《川江船夫号子》教案教案:《川江船夫号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音乐教材的第五章第二节,主要学习中国四川地区的民间音乐——川江船夫号子。
通过学习号子的起源、特点以及演唱技巧,使学生了解川江船夫号子的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川江船夫号子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2. 学习川江船夫号子的演唱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 培养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尊重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号子的节奏变化和音准掌握。
2. 教学重点:号子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音响设备、投影仪。
2. 学具:乐谱、歌词、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川江船夫号子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号子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川江船夫号子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讲解号子的节奏变化和演唱技巧。
3. 示范:教师演唱川江船夫号子,展示演唱技巧。
4. 练习:学生跟唱,教师逐一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5.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进行川江船夫号子的演唱比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川江船夫号子2. 板书内容:起源与发展节奏变化演唱技巧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课后复习川江船夫号子的演唱技巧,并练习演唱。
2. 答案: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川江船夫号子的演唱技巧,正确演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川江船夫号子的演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演唱中提高音乐素养,培养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号子的节奏变化和音准掌握(1)分解教学:将号子中的复杂节奏分解成简单的音符,让学生逐一掌握。
(2)节奏练习:运用拍手、敲击等肢体动作,让学生感受节奏的变化,提高节奏感。
川江号子教案教案标题:川江号子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川江号子这一传统音乐形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通过了解川江号子的历史背景、乐器演奏方式以及音乐特点,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中国音乐文化,并通过参与音乐活动,提高音乐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案目标:1. 了解川江号子的起源、历史背景和音乐特点。
2. 学习川江号子的基本演奏技巧和乐器知识。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音乐合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川江号子的概念和起源,并播放一段川江号子的音乐片段,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解:2. 介绍川江号子的历史背景和音乐特点,包括其在江苏和浙江地区的流行程度以及在农田劳动中的应用。
3. 介绍川江号子的乐器,包括号子、锣、鼓等,以及其演奏方式和基本技巧。
音乐欣赏:4. 听取学生对川江号子的第一印象,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中的乐器声音和节奏特点。
5. 播放一些川江号子的经典曲目,让学生欣赏并表达他们的感受和意见。
乐器体验:6. 给学生提供川江号子乐器的简单演奏体验,如敲击锣鼓、吹奏号子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
7. 分组让学生尝试合奏川江号子的简单旋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音乐合作能力。
创作活动:8. 鼓励学生根据川江号子的音乐特点和乐器声音,进行创作,可以是编写简单旋律或设计新的乐器演奏方式。
9.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进行互动和讨论。
总结评价:10. 总结川江号子的学习内容和体验,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和感受。
11.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指导学生如何继续深入学习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
教学资源:1. 川江号子音乐片段的音频或视频。
2. 川江号子乐器的实物或图片。
3. 川江号子的历史背景和音乐特点的介绍材料。
4. 川江号子的乐谱和简谱。
5. 学生创作乐曲的素材和工具。
教学评估:1. 学生对川江号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评估,可以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作业或小组讨论来进行。
《川江号子》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朗读和赏析感受本诗那一种悲壮的意味,特别是其中的悲慨与孤寂。
2、体会诗歌字里行间及其展现的生命意志背后隐藏着的人格的力量。
3、了解本诗的语言特点和想象思维。
过程与方法:读读议议评评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船夫激昂的生命活力,了解其悲壮的情怀,更好地体会生命的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情感导引】川江在连绵起伏的群山峻岭中,野性十足。
卷起巨大的浪涛,朝两岸陡峭的悬崖凶猛的撞了过去,“轰”的一声摔得粉碎,飞溅起无数个浪花和雪白的泡沫。
岸边纤夫们正呼着号子拉着一艘木船逆流而上,无论是烈日当头还是风雨交加,他们都裸着脊梁在沿江嶙峋的石岩上和松软的沙滩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足迹。
纤带勒紧他们古铜色的胸膛,汗水从他们的面颊上流淌下去。
他们高亢的号子声和咆哮的江水声在两岸逶迤的石壁中回荡,发出震撼人心的共鸣。
他们以信念、勇气和力量,唱出了人与大自然抗争这个千古不朽的主题。
“脚蹬石头,手爬沙滩,风里来雨里去,牛马一般。
拉急流走遍了,悬崖陡坎。
”凄婉悲凉的川江号子在峡谷中回荡,汇合着江中的流水声悠扬流畅、逼人泪下。
一个船工就是一部历史,揪人心肺的号子唱出了船工的辛酸和苦难。
多少年来,一泻千里夹带泥沙的川江不知吞没了多少船只;吞噬了多少船工;吞下了多少纤夫号子手。
但是,苦难的生活铸造了纤夫号子手的坚强性格。
他们在奔腾不息的川江上,在万夫莫开的激流险滩上,敞开嗓门、高昂豪迈的唱起号子,把一只只木船送到水势平缓的地方,向江河显示出不可战胜的伟力。
川江的激流巨浪冲不走船工、号子客的追求,当他们象一张弯弓聚着力、憋着劲、赤着脚蹬在凸凹不平的石头上,在内力爆发的那一瞬间,发泄出对人世不平的愤怒。
雄浑悲壮、跌宕起伏的号子,是川江船工的生活写照。
他们以生命创造出人类与江河斗争的最强音。
【知人论世】蔡其矫(1918-2007)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福建晋江人。
1930年入培元中学在学校壁报《激流》首次发表文章。
《川江号子》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意象解读诗歌。
在读中体会诗的感情。
提升学生解读诗歌的水平。
教学步骤:导入1、让学生挺歌曲《船工号子》提问:什么是号子?号子:号子也称劳动号子、哨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民间歌曲,流传于中国各地。
早在原始时代,凡"举重",必唱"劝力之歌"。
所谓"劝力之歌"就是后来的劳动号子。
一些协作性较强而劳动动作在节奏、速度上经常变化的集体劳动,需要步调一致、动作协调,如果没有统一的指挥号令,动作就会参差不齐、力量分散,劳动就无法顺利实行。
劳动号子就是人们在这类劳动场合,为了统一节奏、协调动作、激发劳动热情和缓解疲劳而唱的一种歌。
所以,产生"号子"的必备条件首先是集体劳动,同时还必须是需要互相协作的集体劳动劳动号子曲调高亢激奋,节奏沉稳有力,调式调性变化频繁。
一领众和或众人齐唱,变化多端。
在节奏较缓的劳动中,“领”句较长,“合”句稍短。
而在较为紧张的劳动中,领句、合句都十分短促。
另外,多数情况下,领句唱完之后,合句再接唱,但也有合句在领句结束以前就进入的,两个声部由此构成重叠状态。
这种劳动号子虽然也有曲调,但主要还是强调节奏以便人们在同一的有规则的节奏中实行劳动。
紧张的劳动动作、沉重的体力负荷,赋予劳动号子的歌唱以吆喝呐喊的特点,所以,民间习惯称它为“吆号子”、“喊号子”和“哨子”等。
一、走近作者1、你了解蔡其矫吗?作者简介蔡其矫(1918.12.12——2007.1.3)著名诗人,福建作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顾问,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1918年12月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市紫帽镇园坂村,幼年随家迁居印尼泗水,少时回国读书、生活,1938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1年在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大教书,以诗歌《肉搏》成名,上世纪50年代诗歌《雾中汉水》、70年代《祈求》曾闻名遐迩。
出版《回声集》《涛声集》《祈求》、《福建集》、《迎风》、《醉石》、《诗歌回廊八册》等共22本单合本诗集。
初中音乐苏少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演唱:黄河船夫曲》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感受号子音乐中传达的民族气概和民族精神。
2.用高亢、流畅的声音演唱《黄河船夫曲》,了解音乐旋律的对比和反复。
3.大方参与音乐活动,和同学配合喊号子。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民族音乐作品的认识不够,教师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号子音乐
教学难点:唱出歌曲的陕北风格,表现出船夫面对惊涛骇浪时坚韧不拔的精神。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黄河船夫曲
一、导入
中国民歌浩如烟海,有同学们熟知的诸如《茉莉花》类婉转柔情的的小调,有热情奔放的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类的山歌。
今天我们将走进一种特别的民歌,劳动号子。
1.播放相声《劳动号子》
首先我们通过一段相声,开始今天的话题。
2.了解号子分类
播放图片和音乐
二、学唱《黄河船夫曲》
1.播放石占明演唱视频《黄河船夫曲》
提问:A我们了解了劳动号子的基本分类,请你判断这段演唱属于哪一类型的劳动号子?(渔船号子—行船号子)。
《川江船夫号子》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川江船夫号子》,能够认识劳动号子的特点。
2、通过欣赏,体验川江船夫号子和劳动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3、通过学习劳动号子,使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川江船夫号子》的各段体验和感受,辨别各段的不同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劳动号子1、学生活动:四人抬一重物。
先请4位学生抬一重物,这时候学生搬起来不一致。
师:谁有办法能让他们抬起重物?这时候学生就会提出,让一个学生喊口令。
师接着喊:“一、二”学生一起叫“加油”搬。
请同学说说感受。
通过有口令和没口令两种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口令的作用。
2、学生感受劳动号子:赛龙舟。
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做划船姿势,师当领队喊口令,同学们划桨赛龙舟。
(通过这样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他们进一步感受号子的特点。
)3、讨论交流劳动号子的特点。
(这种讨论是基于刚才的实践体验基础上的。
)师:刚才老师和同学们喊得就是号子。
通过刚才我们的活动知道劳动号子有什么特点呢?A、在集体活动中B、一领众和C、节奏与动作的节奏一致。
4、列举生活中,哪些活动还需要号子?在打夯、伐木、采石等劳动中使用的工程号子;在装卸、挑担、推车等劳动中使用的搬运号子;在打麦、舂米、车水等劳动中使用的农事号子;在水运、打渔、船务等劳动中使用的船渔号子……二、欣赏《川江船夫号子》1、出示图片,介绍船夫背景。
(作为背景音乐第一次为学生播放完整的川江船夫号子)来,我们一起看一组图片,你知道这些人是做什么的吗?(船夫)。
这些船夫世代生活在我国四川省川江岸边。
在这段航道上布满了艰险,密布着险滩、暗礁、石林等,水流湍急。
千百年来,在这航道上柏木船就是唯一的交通工具,而木船的动力可不是机械的,你们猜木船靠什么动力前行的?江上木船的动力来自我们船夫的身体。
川江船夫顺水推桡,逆水拉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川江上闯荡。
2、你对船夫劳动时的哪个姿势印象最深刻。
苏少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目录第一单元乐鸣江河第一课时长江之歌第二课时黄河船夫曲第三课时欣赏《川江船夫号子》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第二单元海滨音诗第一课时大海啊,故乡第二课时踏浪第三课时欣赏《海港之夜》和《海洋与辛巴德的船》第三单元清明雨花第一课时雨花石第二课时共和国之恋第三课时游击队歌第四单元曲坛音韵第一课时江南好第二课时演唱《情系二人转》及欣赏《忆江南》《重整河山待后生》第五单元亚非拉掠影第一课时演唱《划船曲》第二课时咿呀呀欧雷欧第三课时欣赏《樱花》及《小伙伴》第六单元交响时空第一课时钟声嘀嗒第二课时G大调小步舞曲(贝多芬)第三课时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四课时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第一单元乐鸣江河第一课时长江之歌教学目标:1.通过演唱《长江之歌》、欣赏《祖国颂》体会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
2.能够主动参与与分析《长江之歌》的曲式结构,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演唱《长江之歌》教学重点:学唱《长江之歌》课时:1课时教具:磁带、录音机、幻灯片、幻灯机、投影片、投影仪、录像带、录像机、黑板、钢琴、银幕。
教材分析:《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
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
教学过程:1.创作练习(1)聆听《长江之歌》的旋律教师:请听一段旋律,这段旋律的节奏、旋律是什么?(教师弹奏《长江之歌》的旋律)学生:节奏比较平稳、宽阔,比较舒展。
学生:旋律起伏比较大。
教师: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段旋律。
从情绪上你的感受是什么?(师生共同唱《长江之歌》歌谱)(2)为旋律创作歌词教师:下面我们以“祖国母亲”或者老师为题,为这段旋律填词。
你可以按照原来的节奏填词,也可以自己设计。
分成4个人为一组进行讨论。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我们听一听各组同学的歌词,一起来唱一唱学生的创作。
学生创作:“你是历史古国,经过风雨的洗礼,你是东方巨龙,蕴藏着无穷的力量。
《川江船夫号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第四章《民间音乐》第三节《劳动号子》,详细内容为《川江船夫号子》的学习与鉴赏。
川江船夫号子是我国四川地区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民间音乐的丰富多样性,感受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川江船夫号子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及音乐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通过学唱川江船夫号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川江船夫号子的节奏、音高、唱法等技巧。
教学重点:川江船夫号子的地域特色、音乐特点及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钢琴、黑板、粉笔。
学具:歌词单、音乐教材、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川江船夫号子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其背景和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川江船夫号子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音乐特点等,为学生学习打下基础。
3. 示范:教师演唱川江船夫号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其音乐魅力,同时讲解歌曲中的节奏、音高等技巧。
4.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川江船夫号子的特点,并尝试演唱。
5. 练习:学生跟随教师学唱川江船夫号子,注意节奏、音高、唱法等技巧。
六、板书设计1. 《川江船夫号子》2. 内容:a. 历史背景:四川地区、劳动人民b. 地域特色:节奏鲜明、唱法独特c. 音乐特点:旋律优美、富有感染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川江船夫号子》,并分析其音乐特点。
2. 答案要求:a. 演唱:注意节奏、音高、唱法等技巧。
b. 分析:从旋律、节奏、唱法等方面阐述川江船夫号子的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邀请当地民间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川江船夫号子。
b. 组织学生参加民间音乐活动,体验民间音乐的魅力。
c. 鼓励学生创作以川江船夫号子为素材的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目标预设】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感受、体验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的音乐风格,逐步产生对民歌的喜爱之情。
2、积极参与演唱、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对民歌演唱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仿、体验劳动号子。
2、准确演唱歌曲,用自然豪放的歌声有韵味的表达音乐的情感。
3、通过对比欣赏,了解民歌特点的形成因素三、知识与技能1、体验劳动号子。
2、准确演唱《黄河船夫曲》并尝试表现陕西地区民歌特点与风格。
3、了解装饰音和“重复”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感受陕西音乐风格及特点,准确演唱《黄河船夫曲》。
2、了解装饰音及音乐创作手法“重复”的运用。
二、教学难点:力求准确并有韵味地演唱、表现歌曲。
【设计思路】本课以挖掘号子的特点与陕西民歌的特点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通过感受、品味、探究、体验来了解和掌握陕西民歌的特点,通过模仿和动情的方言演唱有韵味地表现作品,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民歌的魅力。
《黄河船夫曲》是一首陕西民歌,旋律跳跃性较强。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整个课堂我设计了从体验号子入手。
通过分析号子到歌曲歌词到陕西方言到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歌曲再到对比欣赏船夫号子来感受音乐;从音乐要素、重复手法的运用来学唱歌曲;从倚音与下滑音运用的深入探究来品味旋律的韵味;从方言及师生的体验活动来提高合作意识、表现陕西民歌。
力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民歌、了解民歌、喜爱民歌,为今后的民歌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板块一、组织教学,搬钢琴导入:1、老师请几位同学帮老师抬钢琴。
(师生一起抬)2、通过抬钢琴,让学生体验喊号子。
(全班同学用“加油,嘿哟”四个字为抬钢琴的同学呐喊加油)3、教师带着学生一起体验号子。
(投影出示:什么叫号子它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初步感受号子,为导入号子的定义做铺垫。
引出号子的定义及特点。
通过师生共同练习号子,让学生掌握号子的音乐特点】板块二、激情演唱,引入新课:1、教师范唱新歌《黄河船夫曲》让学生喊号子为老师呐喊助威。
初中音乐船工号子教案课型:音乐欣赏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号子的概念及其特点,感受船工号子的音乐风格和节奏特点。
2. 通过聆听和学唱《船工号子》,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感受劳动号子的音乐风格和节奏特点。
2. 分析《船工号子》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船工号子》的节奏和唱腔掌握。
2. 对劳动号子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音响设备。
2. 《船工号子》乐谱。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劳动号子的概念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对劳动号子产生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劳动号子吗?知道它是什么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播放《船工号子》音响,让学生初步感受号子的节奏和风格。
2. 教师讲解《船工号子》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三、学唱《船工号子》(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学唱《船工号子》,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号子的节奏和唱腔。
2. 分组进行学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欣赏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船工号子》,分析歌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学生讨论:这首歌曲表达了哪些情感?它是如何反映劳动生活的?五、拓展活动(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如编排舞蹈、创作类似的劳动号子等。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劳动号子的特点和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劳动号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在学唱《船工号子》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热爱劳动的态度。
备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
船工号子教案优质设计船工号子音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劳动号子》,详细内容为“船工号子”。
通过对该章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船工号子的历史背景、音乐特点及其在劳动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船工号子的相关知识,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魅力。
2. 学会演唱船工号子,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
3. 通过学习船工号子,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民间音乐的丰富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船工号子的音乐节奏和集体合作演唱。
教学重点:掌握船工号子的基本旋律,了解其音乐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音乐教材、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船工号子的实际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船工号子的音乐特点。
2. 新课内容学习(15分钟)(1)介绍船工号子的历史背景和音乐特点。
(2)讲解船工号子的节奏、旋律,指导学生跟唱。
(3)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船工号子的演唱。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0分钟)(1)出示船工号子谱例,讲解演唱技巧。
(2)带领学生一起演唱,指导学生掌握节奏和旋律。
(3)分组进行随堂练习,加强学生对船工号子的掌握。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船工号子的音乐特点。
(2)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其他类型的劳动号子,了解其特点。
六、板书设计1. 《船工号子》2. 内容:(1)船工号子的历史背景(2)船工号子的音乐特点(3)船工号子的节奏、旋律(4)船工号子的演唱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船工号子,并将其演唱录制下来。
2. 答案:根据课堂所学,学生完成演唱并录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于船工号子的学习兴趣较高,但在节奏和旋律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了解其他类型的劳动号子,提高对民间音乐的兴趣。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劳动号子比赛,增强实践能力。
川江船夫号子(男声合唱)-苏少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川江船夫号子歌曲的歌词、曲调和表演形式;2.掌握男声合唱的唱法和技巧;3.理解和感受歌曲所传达的情感,体验合唱艺术的魅力。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和表演能力;2.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3.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化意识,弘扬川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歌曲的含义和情感表达;2.学生能够掌握男声合唱的技巧和唱法;3.学生能够在合唱中充分发挥个人和团队的优势。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川江文化的博大精深;2.如何让男生在合唱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挥个人特色;3.如何保证合唱的整体协调性和演出效果。
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1.大声朗读歌曲歌词和翻译,引导学生加深对歌曲含义的理解;2.引导学生了解川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3.分组讨论川江文化和歌曲的关系,让学生充分吸收川江文化的精髓。
2. 听歌学唱1.教师演唱歌曲,并分段指导学生练习;2.逐步加速,增加唱腔变化,让学生感受川江文化独特的音乐韵味;3.分组合唱,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合唱训练1.分组合唱比赛,让学生能够竞技和协作兼备;2.加强合唱练习,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和音乐表演技能;3.评选出过硬的合唱团体代表学校参加各种音乐比赛和文艺演出。
四、教学评价1.通过对每个环节的合理规划和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敬爱川江文化的精神;2.通过对学生的合唱训练和比赛,提高了他们的音乐鉴赏和表演水平;3.通过对合唱团体的评选和荣誉表彰,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拓展1.通过参观川江文化景点和博物馆,加深学生对川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2.通过社区文化演出和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川江文化的生动性和互动性;3.通过学校合唱团的成立和演出,培养学生长期坚持音乐学习和文化传承的意识和信念。
欣赏《川江船夫号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赶牲灵》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提高对优秀音乐作品的鉴赏与审美能力,了解中国民歌在世界上引起的强烈情感轰动,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知识目标:通过了解,学习民歌,知道我国民歌分为三类,掌握山歌、号子及小调的特点,并会区分其特征。
3、技能目标:通过对民歌相关知识的介绍,听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川江号子》的活动中,运用民歌的知识进行歌曲的辨析,掌握不同体裁的民歌,能够通过对歌曲的学习与欣赏编排情景动作。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民歌的欣赏与演唱,掌握民歌的种类与风格。
2、学会对欣赏、演唱过的歌曲进行种类的辨析,逐步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具教学过程:1、教学组织:师生问好2、导入教学同学们,在这节课当中,老师将给大家带来中国的民歌、以及中国民歌的分类。
(1)、欣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提问:在聆听的过程当中思考这样的问题,这首歌曲有什么样的特点山歌的概念及歌曲的特点。
说明:学生通过对歌曲主题旋律的学唱与感知,加深对旋律的印象,锻炼学生对乐谱识别、演唱能力的提高,使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充分体现在音乐实践当中来。
特点:曲调高亢,舒展,演唱的声音高亢嘹亮,并用到了大量的衬词接下来通过这首作品为大家介绍民歌的特点:短小、生动、淳朴民歌的分类:山歌、劳动号子、小调(2)欣赏《川江船夫号子》介绍劳动号子的概念及特点(3)欣赏山歌《赶牲灵》通过对作品的了解,了解民歌中的山歌的概念及其特点(4)欣赏《茉莉花》介绍小调的概念,小调又称小曲,诞生在日常的生活及风俗中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中国的民歌可以分为三类,并且在课程中对每一类的概念及分类都有了详细的了解,相信同学们从听觉上能够分辨出民歌的不同。
川江船夫号子(男声合唱)-苏少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简介《川江船夫号子》是著名的四川民歌,旋律悠扬、优美动听,多次被各地的合唱团、音乐推广组织进行演唱和传播。
苏少版的八年级音乐下册中,把这首经典的四川民歌编成了男声合唱,充分体现了四川民歌的文化特色和音乐魅力。
本教案将以苏少版八年级音乐下册为基础,介绍如何教学《川江船夫号子》男声合唱。
教学目标1.了解《川江船夫号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熟悉《川江船夫号子》的音乐形态和表现手法。
3.学会合唱技巧,能够演唱《川江船夫号子》男声合唱版本。
4.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和表现能力。
教学内容•川江船夫号子男声合唱•《川江船夫号子》扬琴、笛子、二胡伴奏版本播放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川江船夫号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四川民歌的文化特点。
2.播放扬琴、笛子、二胡伴奏版本,让学生聆听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加深学生对《川江船夫号子》的认识。
第二步:学唱歌曲(30分钟)1.老师分段演唱《川江船夫号子》男声合唱版本,让学生跟着唱,理解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2.逐句分析歌曲的发音、节奏和情感表现,教授合唱技巧,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演绎《川江船夫号子》。
3.教师指挥学生分成男声合唱团,分角色安排学生排练歌曲。
第三步:合唱练习(30分钟)1.学生分角色练习《川江船夫号子》男声合唱版本。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合唱,注意音准、节奏、情绪表达等方面。
第四步:表现和评价(20分钟)1.分组表演,让学生按照角色分组合唱歌曲,并进行互相评价。
2.教师在评价中向学生指出问题,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学生表现能力。
第五步:总结反思(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成果,回顾学习过程。
2.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反思,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川江船夫号子》的文化内涵和音乐形态。
2.学生能够熟练歌唱《川江船夫号子》男声合唱版本,掌握基本的合唱技巧。
《船工号子》教学目标1、蕴含情感指导学生欣赏男声独唱《船工号子》,进一步体验号子和劳动歌曲的特点与风格,获取知识。
2、通过聆听歌曲,能听懂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提升能力。
3、能随着音乐即兴编创动作进行表演。
课前准备钢琴、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
二、导入1、师播放影片《漩涡里的歌》插曲《船工号子》,设问:歌曲采用的是什么演唱形式?2、生听后回答:男声独唱。
3、师:今天我们将欣赏《船工号子》。
三、作品介绍师简介船工号子:《船夫号子》是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一种船工劳动号子,由8首不同特点的号子联缀而成。
行船时,通过号工的领唱来指挥、协调大家的动作。
领唱部分旋律婉转,装饰音较多,常用远距离音程,和唱部分节奏富于变化,常与领唱交织重叠,构成多声部合唱。
每种号子有不同曲调,可以独立唱,也可以联唱。
其中,有表现在平静江面上航行时唱的悠扬动听的《平水号子》和《下滩号子》;有发现险滩后,准备投入紧张战斗时唱的、坚定有力、充满信心的《见滩号子》;而在闯滩夺险与凶滩恶水搏斗时,唱近似呐喊的急促紧张、气氛强烈的《上滩号子》与《拼命号子》。
四、学习歌曲1、师播放《船工号子》,设问:你听到了哪些号子声?能否模仿一下?2、生相互讨论:吆哦、吆呵、咳哟。
3、师设问:这些词加入歌曲中有什么作用?4、生回答:衬托歌曲的情绪。
5、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注意情绪的变化。
6、指导学生跟随音乐演唱歌词。
7、启发学生随着音乐即兴创编动作进行表演,如:划船等动作。
五、拓展延伸1、带领学生分析歌曲,逐步掌握劳动号子的特点。
2、让学生随着音乐表演,形象地感受船工号子的特点。
六、小结通过歌曲的欣赏,能够对我国各地的劳动号子有一定的认识,丰富学生们的知识,了解我国多元文化。
通过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船工号子的特点。
能够对我国各地、各民族的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号子和劳动歌曲。
《川江号子》导学教案教学设计整体感知这首诗源于作者游历长江的感受,借助于对江上号子的动人的刻写,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蕴涵的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
在诗中,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共同塑就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
全诗共二十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面九行为第一部分,写如生命浪潮般的川江号子;随后的七行为第二部分,写搏斗在急流上的船夫;最后四行为第三部分,作者发出了几许无奈的感慨。
诗的原稿的末尾本来还有几句:“歌声远去了,∕我从沉痛中苏醒,∕那新时代诞生的巨鸟,∕我心爱的钻探机,正在山上和江上∕用深沉的歌声∕回答你的呼吁”,作者后来把它们删去了,用省略号留给读者不尽的想象和余味。
此诗的首行,就以“碎裂人心”将川江号子的撼人魂魄的音色展现了出来;随后两行中的“万丈断崖”和“飞箭般的船”,交代号子的“源地”,凸显了号子的陡峭与迅疾。
接下来的三行指明了号子的去向--“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它们在结构上与前三行相同,写到号子的“回声”的“震荡”,里面渗透着悲音,“悬岩”和“漩涡”进一步烘托了号子的旷远与激越。
接着的三行,先用“吆喝”“长啸”使号子具体化,然后用一个比喻“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十分形象(“浪潮”和后面的“流来,流来”,恰好与江、号子同时取得了联系)地将号子与生命勾联起来。
这一部分从不同侧面刻写了川江号子的气势,及其带给诗人的听觉上的震撼。
“你”的使用,创设了诗人与船夫之间的对话关系,末了以“向我流来,流来”,将号子的宏大音流引向了“我”。
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便自然地转入了“我”的视角。
第二部分连续用四个“我看见”,将“摄像镜头”直接转向号子的发出者--船夫。
先是“巨大的木船”映入眼帘,接着目光移向船上的“桨”,最后聚焦于桨边的人。
诗人用两个比喻“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来形容木船的急速行驶。
很快,“雨点”的意象转化成船夫们“千年的血泪”,诗人的感受也随之升腾:那些“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传达了船夫们充满悲慨的心声。
《川江船夫号子》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川江船夫号子》,能够认识劳动号子的特点。
2、通过欣赏,体验川江船夫号子和劳动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3、通过学习劳动号子,使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
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
《川江船夫号子》的各段体验和感受,辨别各段的不同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劳动号子
1、学生活动:四人抬一重物。
先请4位学生抬一重物,这时候学生搬起来不一致。
师:谁有办法能让他们抬起重物?这时候学生就会提出,让一个学生喊口令。
师接着喊:“一、二”学生一起叫“加油”搬。
请同学说说感受。
通过有口令和没口令两种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口令的作用。
2、学生感受劳动号子:赛龙舟。
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做划船姿势,师当领队喊口令,同学们划桨赛龙舟。
(通过这样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他们进一步感受号子的特点。
)
3、讨论交流劳动号子的特点。
(这种讨论是基于刚才的实践体验基础上的。
)
师:刚才老师和同学们喊得就是号子。
通过刚才我们的活动知道劳动号子有什么特点呢?
A、在集体活动中
B、一领众和
C、节奏与动作的节奏一致。
4、列举生活中,哪些活动还需要号子?
在打夯、伐木、采石等劳动中使用的工程号子;在装卸、挑担、推车等劳动中使用的搬运号子;在打麦、舂米、车水等劳动中使用的农事号子;在水运、打渔、船务等劳动中使用的船渔号子……
二、欣赏《川江船夫号子》
1、出示图片,介绍船夫背景。
(作为背景音乐第一次为学生播放完整的川江船夫号子)来,我们一起看一组图片,你知道这些人是做什么的吗?(船夫)。
这些船夫世代生活在我国四川省川江岸边。
在这段航道上布满了艰险,密布着险滩、暗礁、石林等,水流湍急。
千百年来,在这航道上柏木船就是唯一的交通工具,而木船的动力可不是机械的,你们猜木船靠什么动力前行的?江上木船的动力来自我们船夫的身体。
川江船夫顺水推桡,逆水拉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川江上闯荡。
2、你对船夫劳动时的哪个姿势印象最深刻。
你能模仿吗?
3、初听。
A、请同学们竖起耳朵来聆听这惊天动地的川江船夫号子,请你说说你的听后感。
B、介绍歌曲的劳动场景:平水、见滩、上滩、险滩、下滩(出示视频或图片)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在这段航道上布满了艰险,密布着险滩、暗礁、石林等,水流湍急。
船只在运行当中往往会出现平水、见滩、上滩、险滩、下滩等劳动过程。
船上的号工是一船之主,船行船停,闯滩斗水,该快该慢,众船工都听专门的号工。
号工根据江河的水势水性不同,明滩暗礁对行船存在的危险性,根据劳动节奏,编创出一些不同节奏、不同音调、不同情绪的号子。
就是流行于这一带的一种船工劳动号子,有“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下滩号子”联缀而成。
4、听“平水号子”。
师:老师这有段音乐,听听看这段音乐是这些劳动号子中哪一段?
师:为什么你会这么觉得?
5、聆听“见滩号子”,完成表格。
师:接下来听听见滩号子的音乐,看看平水号子与见滩号子在速度、情绪上有什么不一样。
6、欣赏“上滩号子”,说说船工们是怎么样上滩的?然后模仿。
师:前面就是明滩暗礁,惊涛骇浪,船工们却不畏惧,做好准备迎刃而上,我们来听听船工是怎样上滩的?
7、听两段音乐,哪段是拼命号子?哪段是下滩号子?
8、介绍《川江船夫号子》。
9、完整的欣赏《川江船夫号子》。
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片段?
10、小结。
昔日里川江上那几人、几十人划船,十几人乃至上百人合力拉纤,号子声震撼河谷的场面已经看不见了,甚至连昔日的号工也余下无几。
但是“川江号子”作为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文
化已经深深地融进了川江流域广袤的大地中,让我们爱护它、保护它如同珍惜中华民族的每一项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