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尔维尔
- 格式:ppt
- 大小:219.50 KB
- 文档页数:6
外国文学麦尔维尔《白鲸》的象征意义张晓慧哈尔滨师范大学摘要:麦尔维尔是美国19世纪伟大的诗人,其代表作《白鲸》是美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著作。
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宗教意义等。
它之所以能够赢得众人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本身所具有的深邃的象征意义。
本文通过对白鲸“莫比迪克”、船长埃哈伯、捕鲸船披谷德号象征意义的描述,对他们各自命运的解读,从而阐释《白鲸》这部作品所蕴含的无穷的内涵,以便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著作。
关键词:象征意义;莫比迪克;埃哈伯;披谷德号《白鲸》可以成为震惊世界的经典著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十分丰富且深邃的象征意义。
在这部作品中,麦尔维尔对象征手法的运用可谓是出神入化,作品中许多意象都被赋予了象征的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且韵味深远。
白鲸“莫比迪克”、船长埃哈伯以及捕鲸船“披谷德号”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成为这座象征大厦中的三根支柱。
一、白鲸莫比迪克的象征意义白鲸莫比迪克是小说中的一个主要象征物,他的象征意义是多重的,无论是哪一种象征意义,都可以找到支持这个观点的依据,正是白鲸的这种复杂的象征意义,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性和意蕴。
(一)上帝的象征《白鲸》以一个名叫以实玛利的男人自述,通过他来讲述发生在捕鲸船“披谷德号”上的故事。
捕鲸船船长埃哈伯率领他的船员们追捕一头体型硕大而神秘莫测的白色抹香鲸——“莫比迪克”,人与白鲸展开了殊死搏斗。
麦尔维尔深受加尔文教的影响,深信上帝的至高无上的力量与权威。
莫比迪克的皮肤是白色的,他喷出的水柱也是白色的。
白色,代表着纯净,会赋予一些事物以王者的气质,甚至在宗教中,白色也被用来象征神灵的白璧无瑕和无上权力。
在大海上,关于莫比迪克的传说是精彩神秘的,莫比迪克的力量是巨大而神秘莫测的,他释放出的无穷威力令人胆战心惊。
象征着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以及不可侵犯的神力。
(二)大自然的象征又或者说,莫比迪克象征着具有神秘力量的大自然。
莫比迪克生活在海洋里,宇宙初始,就是一片汪洋大海,可以说人类是大海孕育的。
《白鲸》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或三个不同的层次来理解和阐释。
第一个层次,从一般社会意义来分析和理解,这部小说通过“佩阔德号”捕鲸船出航捕鲸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血腥来源,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和黑暗,反映了捕鲸工人危险而又艰苦的生活,歌颂了工人们机智、勇敢、互相支援等高贵品德。
《白鲸》的第二个层面的意义是它的特殊的宗教意义。
麦尔维尔生长于加尔文教的环境里。
加尔文教强调宿命论,强调“原罪”,人类只有通过上帝的慈悲,而不是人本身的力量,才能得到拯救。
在麦尔维尔的小说中,白鲸就象征着“恶”与“原罪”,“佩阔德号”的远航象征着人生的漫漫旅途。
亚哈的决心再大,意志再坚强,也无法对抗白鲸所代表的超人力量,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另一种观点将白鲸与亚哈作了完全相反的理解。
这种观点将白鲸看作是上帝神力的象征,而亚哈则代表着人类的邪恶力量。
于是小说的主题成了谴责亚哈对神的反叛。
这样,梅普尔神甫的讲道便成了全书的画龙点睛之笔,“如果我们遵从上帝,我们就得违反我们自己;正是在这种违反我们自己中,包含有遵从上帝的困难”。
《白鲸》的第三个层面的意义是它的复杂的象征意义。
这种复杂的象征已包含着以上两层意义。
小说的永久的魅力以及它那超越时空的意义与价值也就在这里。
所以,这是一部象征小说。
麦尔维尔小说世界中的强权政治⑩麦尔维尔小说世界中的强权政治口刘静(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22)关键词:麦尔维尔契约关系国家律令强权政治摘要:麦尔维尔小说世界刻画的形形色色的契约关系,不仅决定了人物的行为模式和命运,更折射出麦尔维尔对生活,人性和权力机构的微妙态度.这些契约关系或出于对国家律令的尊敬,或出于对强权政治的恐惧.对这些契约关系的描绘包含着麦尔维尔对世界的态度,这种态度并非存在于他所描述的对象之中,而是麦尔维尔以文学形式介入现实世界所采用的一种姿态.在赫尔曼?麦尔维尔一系列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作品中,常常给人一种感觉,即这些作品"产生了重影,重影奇怪地聚合起来,创造了某种图画,某种星群,最后形成一种文学运动,一种美学,一种形式,或者一种意识形态——非指政治或哲学而言——这是一些视点,它们观察可见的现实,使人们看到在此以前看不见的,或无法感知的事物"①.虽然麦尔维尔曾经抱怨说"读者需要的东西我写不了,而我想写的又不被接受"②,但他的小说世界却倔强地以细弱的声音向读者叙说着:"在我的作品中有一种思想,如果没有这种思想,我是决不会写任何东西的,我的这个小花招从一本书延续到另一本书,相对而言,所有其他的东西都围绕着这一图案而展开."③这种重影或者图案似的现象用希利斯?米勒的话说,就是"任何一部小说都是由复杂的重复和重复中的重复构成的",因此"对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考察这种重复现象而得以实现的"④.在麦尔维尔的小说世界里,细心的读者会被这种不断由重影叠加构成的图画所震撼.这些重影构成的图案召唤读者把他的作品文本放在一个更大的文化背景中就文本所关涉的世界去探讨这些文本,体察文本的意向性以及麦尔维尔内心的波动和情感的矛盾.一,麦尔维尔小说中的契约关系游走在麦尔维尔所创造的世界里,读者看到的是:《泰比》,《奥姆》和《玛迪》的主人公对捕鲸船上现存秩序的厌恶,以及在忠诚伙伴的陪同下开始冒险,试图开辟一种全新的乌托邦式的生活经历;《伊兹莱尔?波特》和《阳台》中主人公对国家和理想的忠诚以及最后的幻灭;《白外衣》,《雷德伯恩》,《比利?巴德》中个体与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皮埃尔》,《誊写员巴特尔比》中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对立;在《白鲸》这部史诗般的巨着中,一船的水手在一个疯子船长的领导下,义无反顾地走向覆没的命运;《本尼托?切里诺》中由种族主义而导致的对简单符号的误读等等.概括地讲,麦尔维尔的作品谈到的是他那个时代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契约关系.这一契约关系不仅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模式,人的命运,更折射出麦尔维尔对人性,对权力机构的微妙态度.正如他在《骗子》中说"(小说)应该呈献给读者一个别样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我们感到与之联系在一起的世界"⑤.詹姆斯?米勒认为麦尔维尔所有作品中主人公的共性在于他们都是追寻者⑥,由于无法满足于现实生活,或是因为无法确定某种契约关系, 麦尔维尔早期的主人公常常竭力逃避现实生活,试图到遥远而又神秘的原始部落人群中寻找理想的乐土,但这种尝试却使得他深陷传统婚姻和死亡导致的宗教和道德困境⑦;在几近晚年时发表的长诗《克拉里尔》中,年轻的主人公仍然在找寻一种能让他坚持下去的信仰,"在哪里,哪里呀,那帮扶我们的,安慰我们的,告诉我,艾瑞巴斯."由此可见,麦尔维尔的小说世界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由各种各样的契约关系维系的世界,一个人们自觉或不得不委身其中的契约世界.二,基于国家律令的法律契约历史上最重要的契约理论家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认为,在与国家订立契约时,人们之所以签约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或者说他们对国家和政府有道德的和政治的义务.但在实际生活中众多个体经常被剥夺自由,而且个体之间是不平等的.传统社会契约论的诸多缺陷常因为"公共的善"而得以解决,但是福柯用他的一系列关于知识,话语等方面的论述指出,这种所谓的公共的善并非人们先天具备2010.7III的,也不是恒定不变的.事实上"如果我们审视一下法学家和神学家赋予它的真实内容,便会看到'公共的善'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所有臣民无一例外地遵循法律,做委派给他做的事情,尊重既定秩序,只要这种秩序符合上帝加之于自然与人的律法:换言之, '共同的善'实际上意味着遵循法律,不是尘世主权者的法律,便是上帝这个绝对主权者的法律,其特征简言之就是对主权的服从."法律本应是公众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制定的公正基础上的普适原则,但法律并不是正义和理性原则的创造者,而是用来掩饰作为社会和国家建立和巩固过程中的暴力行为.被喻为一座圆形监狱的《比利?巴德》中的"战威号"和其他军舰上的士兵们,被强行征兵而不能有任何的怨言;《白外衣》中的船被喻为一个漂浮的城市, 或者一个漂浮的国家监狱,或者一所疯人院,船上实施着工厂或监狱的制度,因为这艘船上承载的不仅是一群追求秩序的水手,还是一群混乱无序的穷人. 通过刻画白外衣的胡思乱想和抵抗,麦尔维尔把读者们带进了一个小说叙事的内部世界,去体验受制于某种权威的真正含义.这种体验是福柯式的,即社会的规训模式是通过惩罚或规训等措施使每个人都能朝着自我规约的方向发展,成为拥护社会契约要求的个体.按照社会契约论原则,所有公民都必须按照契约的精神遵守法制,因此,任何违法行为都是背叛契约的表现,如果个体拒绝与社会之间的契约关系,那么对其的规训将会无止境地继续下去,直到个体就范于这一社会契约.三,基于强权政治的契约关系虽然从理论上讲,契约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被逾越.因而在一个正义的社会中,平等的公民自由被看做是确定不移的,由正义说保障的权利不该受制于政治的交易和社会利益的权衡"⑧.但历史证明,在人生,政治之游戏网中,人们往往受制于强势话语的控制,从而构成和当下文化所认可的契约关系.这种契约模式规定着人们在生活中可能采取的某种潜在的角色.卢梭曾经以谴责的语气追问,"难道由于有力量把别人从这块土地上暂时赶走,就足以永远剥夺别人重新回来的权利吗?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若不是用该受惩罚的篡夺手段,又怎么能够攫取并剥夺全人类的广大土地呢?"⑨显然麦尔维尔是反对强权政治对道德契约的公然背叛行径的,他对西方列强的强盗行径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2010.7批判,这在他早期的小说"波利尼西亚"三部曲中都有较明显的表现.然而麦尔维尔终究未能摆脱本族文化对他的浸润性影响,在其作品中不时流露出自我优越感和对所谓"野蛮人"的蔑视.在《玛迪》中,当塔吉和加尔第一次成功解救了美女伊勒时不就得意洋洋地说:"让俄勒冈的那个印第安人在刺梅,野蔷薇等多刺灌木丛中,满山遍野地寻找敌人的足迹吧!不过如果让他到海上来试试运气,恐怕他只能望洋兴叹,束手无策."⑩这是因为,"作为胜利者,我当然有权任意处置手下败将的兵器".所以,塔吉和加尔成功制服萨摩亚和阿纳托之后,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帕基号的主人, 在忠心耿耿的加尔的帮助下,对萨摩亚和阿纳托实施统治,而且,"有时候,我像一个船长似的威严地站在加尔身边,或者在后甲板上巡视.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强烈地体会到作为船长指挥全船的那种成就感和责任感."虽然塔吉对萨摩亚的感情似乎越来越深,但有一件事却预示了他对异族人的真实情感:阿纳托在风暴中葬身大海并没有对塔吉产生丝毫影响,那么萨摩亚在他的心目中到底占多大分量呢?在《本尼托?切里诺》中,白人船长先验地认定了黑人奴隶对白人主子的恭顺才导致他忽略一些本来应引起他怀疑的蛛丝马迹.因为虽然原本"在哥伦布之前,非洲人和美洲人,美洲人和欧洲人之间就有着相当多的联系".但"哥伦布代表着这些关系的破裂",因为"从一开始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奴隶贩子和剥削者,对不同文化的人采取极其无情的冷漠态度"@.可见,因为缺乏初始共识而导致的人间悲剧何其之多. 海外殖民主义的兴起引起了种族主义的等级制度观念,这种观念衍生出了白人在心理上和所谓"野蛮人"之间的主奴契约关系,正如殖民主义的拥护者法国人茹尔斯?哈曼德说:"种族与文化的等级是存在的0我们属于高等民族和文化.还要承认,优越性给人以权力,但反之也赋予人以严格的义务.征服土着的基本合法性存在于我们对自己优越性的信心,而不仅是我们在机器,经济与军事方面的优越性,还有我们的道德优越性."@由此麦尔维尔对西方帝国殖民政策的本质的清晰认识也可窥一斑.如果说文学与一个时代的其他文化形式和表现归属于同一个网络,那么在特定时期的特定文化中的思维及文化形式则是读者应该密切关注的重要内容.麦尔维尔认为作者是真理的讲述者,因此他常常不得不把自己创作的意向性传达给少数读者.而文学文本作为作者生产的产品,包含着麦尔维尔对世界的态度,这种态度并非存在于他所描述的对象之中,而只是麦尔维尔以文学形式介入现实世界所采用的一种姿态.这种介入不是通过现实世界存在结构的平庸模仿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对现实世界进行改造来实现的.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文学作品都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作者一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作者在社会,历史,文化和文学体系等多重因素中做出选择的结果.而麦尔维尔的创作恰恰由于冲破了个人情感的狭隘性而表现出普遍意义,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个性内涵,道德理想相吻合,才成为引起读者无限兴趣的虚构世界,一个与我们的现实世界相关联,相对应的独特世界,而这些作品本身也才有了意义和价值.作者简介:刘静,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从事英美文学及外语教学研究.①杜小真编: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②MichaelT.Gilmore:TheBookMarket,『A1TheColumbia HistoryoftheAmericanNovel[C】EmoryElliott.Beijing: ForeignLanguages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5.⑧HenryJames:TheFigureintheCarpet.【M】.hup:~ames. /figureincarpet/figureincarpet3.htm1.④J.HillisMiller:FictionandRepetition【M】.Cambridge: 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2.⑤TerenceMartin:TheRomance【A】.TheColumbiaHistory oftheAmericanNovel[C】EmoryElliott.Beijing:Foreign Languages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5.⑥ler,Jr.:AReader'sGuidetoHerman MelvillefM].NewY ork:SyracuseUniversityPress.1998.⑦JohnBryant:ACompaniontoMelvilleStay[C】.NewY ork:GreenwoodPress,1986.⑧J.Rawls:ATheoryofJustic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71.⑨于布礼,孙志成编:卢梭作品精粹【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⑩赫尔曼?麦尔维尔:《玛迪》[M1.于建华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⑨盖亚特丽?查?斯皮瓦克:种族主义之前的种族:美国人的消失【A].王逢振编,2002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c】. 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⑥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北京: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责任编辑:范晶晶)E—mail:******************(上接第98页)该带着一个现实的思想进入说服型的讲台⑨.奥巴马在演讲中频繁使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we),让听众涉及其中并建立与听众共同立场等演讲技巧,把当前美国社会及世界安全所面临的众多问题一一摆在听众面前,同时也简略地提出了美国的总的态度和意向;针对一些敏感问题,他使用笼统的词如气候问题,安全问题和暴力现象等,使听众暂时忘记美国在上述问题上的对错是非,从而使听众相信的东西与自己的观点一致,听众的想法认同于自己的想法,使演说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奥巴马获奖感言的最后几句:和平事业"一直是美国的事业,一直是世界对美国瞩以厚望的原因,也是我认为美国将继续走在最前列的原因",干脆利落,简洁有力,收拢全篇,卒章显志.整篇演说对自己思想观点的表达既流畅又痛快和坚定,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获奖演说.整个演讲,声情并茂,情深意长,而且收放自如,可见其功力深厚,技艺高超,细细品味,还可以领悟鉴赏之外的更多东西,收获更多.作者简介:严魁,广东揭阳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实践,英美文学.①②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8—82.⑧Halliday,M.A.K.&Hasan,nguage,Contextand Text[M】.Victoria:DeakinUniversityPress,1985:23.④BradMcRae.DavidBrooks,TheSeyenStrategiesof MasterPresenters[M].2004:68.⑧Goafly,Andrew.ExplorationsInStylistics【M】.Oakville, CT:EquinoxPub.,2008:143.⑥陈平.角色认知与话语的最佳关联——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说起IJ1.福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25.⑦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M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01.⑧王佐良,丁往道.廿语文体学引论【M】.1987:221.⑨熊莉.从就职演说辞看肯尼迪演说的文体风格fJ1.重庆:西南民族大学(人文社科版).2004,(06):36.(责任编辑:范晶晶)E—**********************2010.7霉。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论《白鲸》中麦尔维尔对人性的刻画王慧 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白鲸》对人性的刻画生动形象,作者麦尔维尔通过外貌、性格、语言、行动等特征塑造出不同的人物角色,揭示出人是矛盾的统一体,人性既有优点又有弱点。
本文以船长亚哈和生番魁魁格为代表分析了该书对人性的刻画。
关键词:《白鲸》;人性;矛盾作者简介:王慧(1973-),女,四川威远人,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122-02《白鲸》是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尽管发表后曾经遭受冷遇,但最终得到肯定和推崇,被誉为“时代的镜子”和“美国想象力最辉煌的表达”。
多年来人们从宗教伦理、人与自然、象征主义、精神探索等不同角度来分析研究这部小说,该书的影响力和价值可见一斑。
背景不同性格迥异的一帮人聚在漂泊不停的捕鲸船上过着时而单调沉闷、时而惊险刺激的生活,船上和海里人与人的矛盾冲突和人与鲸的生死搏斗凸显出不同的人类本性。
本文试图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白鲸》中麦尔维尔对不同人物的刻画和对比。
有的学者认为人性的本质是人的个体性与群体性的对立统一,两者既相互对立制约,又相互交融。
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独有特征,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如欲望、感情、理性、非理性,等等(王和,2014)。
在《白鲸》小说里,亚哈船长为了报复毁掉他一条腿的白鲸,指挥着“裴廊德号”捕鲸船不惜一切代价追踪和捕杀“莫比﹒迪克”,他的偏执带来了灭顶之灾,最终导致船毁人亡。
除了亚哈,魁魁格、斯达巴克、斯塔布、皮普、费达拉等人都有各自的性格、情感、思想和理智,作者勾画出了这些人物特有的属于自己的人性。
一、斗志与偏执人是矛盾的统一体,完美的人几乎很难寻觅,一个人的身上往往好坏并存。
亚哈船长一直是具有争议性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无惧权威的英雄,是向命运抗争的勇士,代表着大无畏的冒险精神。
第五节麦尔维尔一、生平和创作赫尔曼·麦尔维尔(1819—1891)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19世纪美国最富有特色的小说家之一。
麦尔维尔出生于纽约。
祖先是苏格兰望族,祖父托马斯·麦尔维尔是位少校军官;外祖父彼得·甘斯沃尔特是荷兰移民,美国著名将军,在独立战争中曾建立过功勋。
父亲艾伦·麦尔维尔是位破产的进口商人,在作家12岁时逝世。
由于家道中落,麦尔维尔不得不中途辍学,外出谋生。
麦尔维尔15岁时投身社会,先后做过银行职员、商店店员、小学教员、农场工人等工作。
1837年他应募上了开往利物浦的帆船“高地人号”做侍役,开始过严酷的航海生活。
1841年麦尔维尔第一次登上了捕鲸船,这一偶然的行动对他日后走上创作道路具有决定性影响。
在以后三年艰辛的、充满浪漫奇遇的航海生涯中,麦尔维尔到过努库希瓦岛,在那里同泰比人一起生活了4个星期;1842年他去过塔西提岛,并在南太平洋群岛生活了约一年;此后,他还在檀香山做过一阵店员,以上这些经历,为他积累了创作小说的丰富的原始材料。
1846年他的第一部小说《泰比》出版,这部小说描写了努库希瓦岛上泰比人天真的田园生活,抨击了资本主义国家借传播基督教之名,推行殖民政策的丑恶行径。
《奥穆》(1847)被认为是《泰比》的续篇,描写塔希提群岛和马吉萨斯群岛以及他在岛上的奇遇。
《马尔迪》(1847)描写南海生活,小说将真实的冒险故事,通过一种融浪漫讽刺和哲学议论为一体的笔调描绘出来。
《莱德伯恩》(1849)描写了作者的第一次航海经验以及他在利物浦港贫民窟的见闻。
《白外套》(1850)描写美国海军军舰上的生活,对海员受鞭笞的野蛮惩罚制度提出了强烈抗议,这部小说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最后导致美国国会通过法令废除了体罚制度。
麦尔维尔于1847年婚后定居马萨诸塞州,同另一浪漫主义著名作家霍桑成为邻居和挚友,这以后他曾到过伦敦、巴黎、意大利、希腊和巴勒斯坦等地,这些旅行见闻构成了他晚期创作的素材与背景。
Selected Readings in American LiteratureUnit 5Herman MelvilleMoby DickHerman Melville (1819-1891)⏹Herman Melville(1819 –1891)was an American novelist, shortstory writer, essayist, and poet.⏹Although Melville has beenregarded throughout most of thetwentieth century as one ofAmerica's most powerful literaryartists, particularly for hismasterpiece Moby-Dick,he waslargely unrecognized in his lifetime.Herman Melville⏹Life Story⏹Literary Characteristics⏹Reading Moby DickLife Story⏹Childhood⏹CareerChildhood⏹Birth: New York City; August 1, 1819⏹Grandson of two Revolutionary WarHeroes⏹Father’s view of his son⏹Death of father in 1832Father’s Opinion ofHim“backward in speech and somewhat slow in comprehension…of a docile and amiable disposition”Career⏹Various jobs: bank clerk; clerk in a cap and fur store; farmhand; schoolteacher, sailor, whaler⏹Significant Events⏹Arrowhead⏹Clerk in New York Custom house for the last 20 years of his life⏹Death in 1891Significant Events⏹Going out to sea⏹Marriage⏹Friendship with HawthorneSea Experiences⏹“Cabin boy”of St. Lawrence in 1839⏹Whaler Acushnet in 1841⏹Whaler Lucy Ann in 1842⏹Whaler Charles & Henry⏹Seaman on United States in 1843Marriage⏹1847⏹Elizabeth Shaw (daughter of Chief Justice of Boston )⏹Extravagant lifestyle⏹Writing for moneyFriendship with Hawthorne ⏹Meeting Hawthorne in the summer of 1850⏹Influenced by his black vision⏹Revising Moby Dick⏹Dedicating Moby Dick to Hawthorne⏹“He will never rest until he gets hold of a definite belief. Itis strange how he persists… He can neither believe, nor be comfortable in his disbelief; and he is too honest andcourageous not to try to do one or the other… He has a very high and noble nature.”Melville’s GravePuritanism (Calvinism), Transcendentalism, Symbolism, IndividualismContents1.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Romanticism2.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3. Washington Irving 华盛顿·欧文(1783——1859)4. James Fennimore Cooper 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1789——1851)5. William Cullen Bryant 威廉·柯伦·布莱恩特(1794——1878)6. Edgar Allan Poe 埃德加·艾伦·坡7. Ralph Waldo Emerson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8. Henry David Thoreau 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9. Nathaniel Hawthorne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10. Herman Melville 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1891)11.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12. Walt Whitman沃尔特·惠特曼(May 31, 1819-March 26, 1892)13. Emily Dickinson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Company LogoLiterary Characteristics⏹Major Works⏹Features⏹Typee (1846)⏹Omoo(1847)⏹Mardi(1849)⏹Redburn(1849)⏹White-Jacket (1850)⏹Moby-Dick(1851)⏹Pierre(1852)⏹The Confidence-Man(1857) ⏹Clarel(1876)⏹Billy Budd(posthumous, 1924)Melville ’s Major Works •1) Typee «泰皮»•2) Omoo «欧穆»•3) Mardi «玛地»•4) Redburn «雷得本»•5) White Jacket «白外衣»from his adventures among the peopleof the South Pacificislands an account ofhis voyage toEngland his life on aUnited Statesman-of-warMelville’s Major Works⏹6) Pierre«皮埃尔»⏹7) Billy Budd《比利•巴德》(a sign that he had resolved his quarrel with God)⏹Clarel《克拉莱尔》( a poem)Features⏹Earlier Works—drawing upon his sea experiences —black and white⏹Later Works—Reconciliation between man and God —living by the rules of this world。
赫尔曼.麦尔维尔研究综述至今中国学者已翻译出版了麦尔维尔的大部分作品,各类文学史和评论文章也大量涌现出来,研究成果极为可观。
但仍不能与国内对海明威和爱伦坡等文学巨匠的研究相提并论。
本文拟将梳理国内对麦氏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其研究的大致类型,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
标签:赫尔曼·麦尔维尔发展脉络论文类型赫尔曼·麦尔维尔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第一个把他引入中国译介的是曹庸,曹译《白鲸》(1957 上海新文艺版)是《白鲸》在中国的第一个译本。
大体而言,国内学者对麦尔维尔的研究可分为四类,即评论、译序、论文和文学史。
本文主要考察论文这方面的研究。
笔者在中国知网里面输入关键词“麦尔维尔”,大致情况如下:大部分论文是对《白鲸》的研究,各时期情况如下:周珏良的《河、海、园——、、的比较研究》(《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04期)开了麦氏作品在中国研究的先河。
最新的是刘海燕发表在《荆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上的《有形的樊笼无形的囿囚——解读中“墙壁”意象与象征》。
一、发展脉络国内对麦氏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比较突出的除了周珏良还有吴加和李万钧。
八十年代对麦氏作品的研究还不多,论文只有8篇。
九十年代国内对麦氏的研究逐步深入,涌现了钱满素、汪义群等有影响的研究者。
钱满素的《含混:形式兼主题——文书与的联想》(《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03期)指出含混开拓了多元化的理解层次,有利于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
汪义群的《论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纪念麦尔维尔逝世100周年》(《外国文学研究》1991年04期)指出《白鲸》处处闪耀着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芒。
进入新世纪国内对麦氏作品的研究急剧深温,南京大学的杨金才尤其突出。
他撰写了9篇相关论文及1部专著。
他的专著《赫尔曼·麦尔维尔与帝国主义》(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掀起了麦氏作品在中国的研究高潮。
另外比较显著的有韩敏中和林元富。
二、研究类型1、总论型这类论文总共才三篇,一般是对作家的生平、创作特点及作品的综合研究。
麦尔维尔《白鲸》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麦尔维尔《白鲸》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白鲸》外国文学作品简析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麦尔维尔(18191891)的长篇小说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