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543.0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

和运行机制的内涵及实践框架材料汇编

一、研究背景

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内涵及实践框架材料是基于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总结性评估整理出来的。此次总结性评估是对电大试点项目进行全面检查与评价,客观地鉴定试点项目取得的成果,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理、以评促发展。

评估目的是促进广播电视大学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确立教学模式、完善管理规范、提高教学质量, 使其在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化社会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求通过试点进一步探索总结电大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促进电大向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方向发展。试点是要探索、总结出电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所以把试点对电大发展的作用和效果作为核心指标。

评估核心是检查广播电视大学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已基本形成。评估重点: 即在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 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及相应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建设的成果。与中期评估相比,评估观测点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从对试点的认识到试点对电大总体发展的促进; 从试点教学条件的创建到条件的完善和应用; 从试点规章制度建立到实施情况检测和经验推广; 从教学、管理形式的变化到教学与管理模式的确立; 从重视质量保证措施到试点教育最终质量和效果的核查。

二、核心概念的内涵描述和理论框架

(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本框架和实践模型

1.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过程与方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实现该目标和规格的教育过程

●实施该过程的管理和评估制度

●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在此基础上,各试点单位依据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思想、理论和特点,为培养面向基层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种媒体资源,结合本地特点创设出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学习方式,通过办学系统对学习过程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和管理,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此培养过程所总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就应当是适合本地的实践模型。

(以上摘自任为民在总结性评估网上培训会上的讲话)2.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现代开放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使教育对象达到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多种媒体,对远程教育系统及要素进行优化设计,形成的以学生个体化自主学习为主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方式。

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建设适应成人在职学习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第二、建立“天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传输系统和应用环境。

第三、构建导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第四、形成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促进学生保持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第五、完善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 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包括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的指导下, 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 根据培养目标, 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 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质量等) , 反馈到社会, 接受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的评价, 即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群体是否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

文化以及教育发展的需要; 反馈到学校自身, 接受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即学校培养

出来的毕业生群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否符合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而且, 人才培养结

果还必须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予以评价。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与

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或者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时, 学校必须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

规格与培养方案、培养途径进行调整。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层次

第一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即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是学校总体主动适应社

会的表现。在国家的经济体制、科学技术体制进行重大变革或者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体制进

行重大变革的时候,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种重大的变革, 进行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它

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 首先优化学校的专业总体结构, 并对每一个专业, 包括增设的专业、

合并后的专业重新定位其培养目标、设计其培养规格、制定其培养方案、选择其培养途径。

第二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是专业整体适应社会的表现。当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 包括类型与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反馈给

社会, 社会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 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不太符合时代

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时候,学校应当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

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调整, 进而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

与培养途径, 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符合时代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第三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主要是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的改革, 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局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用原先定位的培养目标予以评价时, 学校认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 不能很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时, 应当以学校的定位和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 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 即更好地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

(摘自曾冬梅等《从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 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 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