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积的近似数》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2.49 MB
- 文档页数:20
五年级上积的近似数在我们五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积的近似数”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那什么是积的近似数呢?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计算乘法的结果时,因为实际需求,不要求得到精确值,只需要一个接近但比较简单的数值,这个数值就是积的近似数。
咱们先来举个例子感受一下。
比如,去市场买苹果,苹果一斤 358 元,我们想买25 斤,那总价就是358×25 =895 元。
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付款时一般只需要知道大概要付多少钱,比如我们会说大约要付 9 元。
这里的 9 元就是 895 元的近似数。
那怎么求积的近似数呢?这就要用到“四舍五入”法啦。
“四舍五入”法的规则是:如果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面的第一位数字小于 5,就把后面的数字舍去;如果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面的第一位数字大于或等于 5,就把后面的数字舍去并且在保留的小数位上进 1。
比如说,我们计算314×28 的积,得到8792。
如果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小数部分第二位,也就是百分位上的数字 9。
因为 9 大于 5,所以要向十分位进 1,十分位上的 7 就变成 8,最终得到的近似数就是 88。
再比如,计算 098×56 的积,结果是 5488。
如果要保留两位小数,就看千分位上的数字 8,因为 8 大于 5,所以向百分位进 1,百分位上的 8 变成 9,近似数就是 549。
在实际应用中,求积的近似数是非常有用的。
比如在计算一些物品的总价时,常常只需要知道一个大概的数值。
又比如在测量物体的面积或体积时,由于测量工具的精度限制,得到的测量值往往不是精确的,计算出的积也需要取近似数。
那同学们在计算积的近似数时,容易出现哪些错误呢?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没有明确要保留的小数位数。
比如题目要求保留两位小数,结果却只保留了一位。
还有就是在使用“四舍五入”法时,进位或者舍去出现错误。
为了避免这些错误,我们在计算时要认真看清题目要求,确定好要保留的小数位数。
计算完后,再仔细检查进位和舍去是否正确。
数学人教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_第04课时_积的近似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04课时主要讲述了积的近似数。
这一课时是学生在掌握了乘法运算和估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近似数的实际意义,学会利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乘法运算基础,对于估算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求积的近似数时,可能会对四舍五入法掌握不牢固,对近似数的实际意义理解不透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认知特点,通过实例引导,让学生充分理解积的近似数的求法及其应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够灵活运用积的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学生能够理解积的近似数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的理解,以及如何将积的近似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时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积的近似数的意义;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并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近似数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学生自主尝试求积的近似数,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3.实例分析:教师给出具体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运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