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民族头饰的欣赏
- 格式:ppt
- 大小:790.00 KB
- 文档页数:7
我国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头饰转变的文化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妇女的头饰是当地文化独特的体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是在流传民族传统文化及表现个人地位、婚姻状况等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在少数民族地区,妇女的头饰是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同时也反映出民族历史及社会发展状况。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头饰的转变已然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对我国几个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头饰转变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妇女头饰的演变及文化背景。
一、傣族头饰傣族是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的头饰为"罗汉帽"、"布癸"和"方巾"等。
在传统观念中,傣族女孩子到了18岁就需要带上大红罗汉帽,以表示成年。
而在婚姻之后,女性则会换上不同款式的头饰,如嫁妆中的"纱头"和"阳帽"等。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婚姻习俗的改变,傣族女性的头饰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传统的罗汉帽、方巾等头饰虽然仍然存在,但在婚姻礼仪中越来越少地出现。
相反,现在的傣族女性更愿意选择具有现代感的头饰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美感。
比如,现在的傣族新娘大多选择佩戴有钻石、珠宝和翎毛等装饰的头饰,这与传统的布癸头饰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和习俗闻名于世。
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头饰是一种重要的饰品,不同款式的头饰反映了不同的家族、阶层和地域文化特征。
蒙古族女性的传统头饰一般包括戴子帽、黄帽子和扎瓦格。
戴子帽为长方形的帽子,多用于成年女性;黄帽子为圆形的帽子,多用于少女;扎瓦格则是没有帽子的头饰,由彩色丝带和各种装饰制成。
在传统习俗中,蒙古族女性需要依据婚姻状况、家庭阶层等因素在不同的场合佩戴不同的头饰。
然而随着蒙古族地区传统文化的消逝和现代习俗的兴起,蒙古族女性的头饰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盘点唐朝潮流头饰大全入选秀女剧照中,武如意初入宫闺,稚气未脱,身着一席粉色纱裙,灵动婀娜。
发型:双环垂髻此发髻是将头发分为两部份,在头的两侧各盘成上卷下垂环。
在盛唐时最为流行,一般未婚女子或宫女、侍婢、童仆多梳此发髻。
看得出来,范爷在剧中的造型十分符合唐代秀女该有的特点。
头饰:金色钗朵唐代开始流行使用金银打造首饰,剧照中,武如意所戴的是金钗雕花朵形,被称为钗朵。
每一对钗朵都是一式两件,结构相同而图形相反,可以左右对称插戴,这种金银钗以镂花图案最为多见。
唐鎏金银钗赐名“媚娘”晋封才人从剧照中看,凭发髻可猜测是如意刚刚被太宗封为才人,并赐名“媚娘”的时候,成为后宫女人的众矢之的。
虽珠翠点缀不多,但华美之姿尽现。
发型:双环望仙髻此发髻是将头发分为两股,用黑毛线或黑带束缚成环,高耸于头顶。
因为有追求之感,瞻望之状,故称为双环望仙髻,流行于盛唐时期。
头饰:髻饰花和鬓唇武才人所戴的是髻饰花和钗朵,髻饰花是采用金和翠鸟的羽毛制成翠勹盍叶,唐代点翠较少,主要以金色为主,别在髻上,在清代多见于点翠头饰,被广泛使用。
而插在头发边上,一串垂到鬓边的珠饰则是叫做鬓唇,摇曳的珠串衬得武才人娇美动人,惹人怜爱。
华美武昭仪武媚娘仪态华贵,被唐高宗李治从感业寺接回,这时被封昭仪的她已因宫斗而“黑化”,服饰一改曾经的稚嫩灵动,取而代之的是雍容华贵,妩媚动人。
发型:盘桓髻是指先将头发收拢于顶,然后向上盘桓而成,再把长发绕在头顶,顶部为平形。
髻前插上对梳,髻上装饰金钗与步摇,显得武昭仪端庄大气干练持重。
第二套造型的发型是双环望仙髻或是惊鹄髻。
头饰:梳篦,盛唐开始流行,在发髻上插几把梳篦,比较讲究的梳子用的是金、银、犀、玉、牙等材料制成,露出半月形梳背,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发饰还有步摇、簪、翠翘等。
步摇属于簪的一类,一般形式多为凤凰、蝴蝶等,或缀有流苏或是珠串,女子走路时,金饰会随着摆动,栩栩如生,故名取其行步则动摇,唐朝非常流行。
朝鲜族传统头饰冠帽制作精细,造型丰富,独具特色。
冠帽制作原料多为丝、绸、缎、金、银、线、绢等,式样有包头式、卷檐式、高筒式等,种类有单只帽、对花帽、姑姑冠等。
其中姑姑冠是朝鲜族最隆重的传统民族服饰,为老年妇女的盛装,用丝绒或金丝缎制成,形似倒扣的盘花碗,高粱头,上缀长命灯笼穗,雍容华贵。
朝鲜族妇女服饰的另一个特点是喜用白色为基调或以鲜艳的颜色对比为装饰手段,更显朝鲜族人民纯朴、稳重、节俭的民族特点。
朝鲜族妇女发型多变,头饰也丰富多彩,这与其婚配习俗、性格爱好、审美观点以及劳动状态有关。
发饰种类繁多,白色为最高等级的颜色,以白色为基调的头饰象征纯洁和贞洁。
不同年龄段在头饰上也有差异,青年妇女多用黑色系蝴蝶结扎发,配上大红色头绳;中年妇女则显得更加稳重。
这种区别体现了“少女似花,少妇若云,老妇如山”的审美思想。
朝鲜族女性劳动状态不同头饰也有变化,劳动时喜欢将头发统统束起,戴上美丽的头饰,显得既精神又利落;在正式场合则要梳理传统的发式,戴上精美的传统冠帽。
总体来说,朝鲜族簇冠特点体现在精致的原料和多变的造型上,它不仅是个人审美的体现,也是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的象征。
这种独特的头饰文化反映了朝鲜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现了他们对于美和尊严的追求。
探索研究作者简介:宋美霖(1999—),女,汉族,河南巩义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摘 要]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风俗文化与精神信仰,这必然会影响各地的服饰文化。
不同的地域文化反映在头饰上表现出独特性与差异性,而这种独特性与差异性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域人民的性格、文化等。
通过从民艺学的角度对蟳埔女与惠安女的头饰文化进行探析,揭示不同的民俗文化对头饰文化的影响,为正确地认识我国的服饰文化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服饰文化;地域差异;民俗文化[中图分类号]J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18-0037-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宋美霖.从民艺学的角度看福建渔女头饰:以蟳埔女与惠安女为例[J].天工,2022(18):37-39.宋美霖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一、蟳埔女与惠安女头饰概述福建沿海渔业发达,大量男性出海打鱼,家中妇女不得不撑起半边天,她们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其中,蟳埔女和惠安女作为闽南“非遗文化”的代表,二者都以独特的服饰著称,其中头饰作为服饰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
(一)蟳埔文化蟳埔村,也作浔埔村,是福建省泉州市著名的渔村和历史文化名村。
蟳埔村始建于唐、宋,距今已经超过一千年。
它的前身是前埔村。
后来晋江洋埭村的一位乡亲,在一次妈祖诞辰时,误将“前埔”写为“蟳埔”,而当地居民亦以为这里出产红鲟、蚵虾,以蟳埔为名比较合适,于是便以“蟳埔”为名。
在蟳埔女的服饰文化中,蟳埔女的头饰最引人注目,她们将头发在脑后绾成发髻,用鲜花排列成环状,俗称“簪花围”,并在其四周插满鲜花,被称为“四季花园”。
这一方面反映了闽南渔女生产劳动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女性爱美的特征。
这种异域风格的特点与蟳埔头饰文化的起源紧密相连,相传宋元时期的泉州刺桐城作为“东方第一大港”接待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其中来自大洋彼岸的阿拉伯、波斯商人将戴花风俗遗留了下来。
纳西头饰造型设计理念纳西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纳西族头饰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纳西族人的日常装饰品,更是展示纳西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重要物品。
纳西族头饰设计理念体现了纳西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崇敬。
纳西族居住在云南的高山地区,对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纳西族头饰的设计灵感往往来自于大自然的景观、动植物和纳西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首先,纳西族头饰设计理念表现了纳西族人对大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追求。
纳西族居住在风景秀丽的高山地区,山水之间有着无尽的美景。
纳西族头饰往往以山川、江河等自然景观为灵感,通过精湛的工艺和精致的装饰来表现出山川的壮丽、江河的宽广和大自然的神奇美丽。
例如,纳西族头饰中的花朵、蒲公英等花草图案就是对大自然景观的致敬。
其次,纳西族头饰设计理念也体现了纳西族人对动物的崇敬和喜爱。
纳西族人民热爱大自然,崇尚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他们尊重动植物,将其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因此纳西族头饰中常常可以看到以动物为图案的设计。
例如,纳西族女子喜欢佩戴羊角形状的头饰,不仅是因为羊角具有祈福的寓意,更是因为纳西族人视羊为吉祥的动物,能够给人带来好运和幸福。
最后,纳西族头饰设计理念还体现了纳西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宗教信仰的虔诚。
纳西族人民有着宗教信仰,崇尚自然的力量和神灵的存在。
纳西族头饰常常是由金属、骨质等材料制成,设计时往往加入了宗教纹饰和祭祀图案,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并祈求神灵的保佑。
纳西族的传统头饰往往是由多个零部件组成的,每个零部件都有独特的纹饰和符号。
总的来说,纳西族头饰的造型设计理念充分展示了纳西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通过使用纳西族头饰,纳西族人能够展示自己的身份和文化传统,同时也让世人了解和认同纳西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纳西族头饰的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对纳西族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的呈现和传承。
壮族服饰壮族人的头饰和银饰有什么样的特色壮族男女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有不同的发型。
从广西花山崖画上可见早期壮人男子是剪短头发的。
崖画上有少量男子头上插有两支迎风舞动的羽翎。
画上有为数不多的少女留长辫,有一姑娘的发梢上还缀有一朵山花。
古书上记载,壮族祖先的发型还有披发,以及倒螺髻形的椎髻。
到唐代,男子仍“露发”(断发),女子挽髻垂于后,用三、四寸的竹条斜贯其中。
宋代壮族地区流行椎髻。
清代曾强迫小镇及读书做官的人留长辫子。
但乡村男子依旧剪断头发,不理清廷禁令。
1949年后,各地妇女的发饰仍保持肯定特色。
如广西龙胜老年妇女把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
青年女子在头顶留长发,四周剪成披衽,把顶心长发翻到前额,用白布扎好,插上银梳。
女孩子的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银饰帽,长大才留顶心发。
这些发型,明显是古代披发的遗风。
天峨女子也是留长发而不打辫,已婚的结髻,或梳顺后由左向右绕,用头巾扎上;未婚的反过来由右向左,用白印花或提花毛巾包扎。
桂南不大相同,有的地方少女是一条长辫加刘海;少妇则梳双辫;中年老年结髻,垂于脑后。
过去广东连山壮族女子的发型,宛如一条盘曲的蟠龙,贯以大簪,用青色的绸布条缠好。
大多数壮族地区的少女都喜爱留刘海,并习惯于用两股绞在一起的纱线把汗毛拔掉,特殊是婚期接近的姑娘,总是把后颈的汗毛拔光,露出嫩白的脖颈。
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普遍盛行。
据民国廿二年(1934)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载,百色“女子饰品,有发箍、簪及指约、手镯等。
”恩降“妇女装饰,城厢多尚金玉,乡村则重玉质银器。
”西林“惟女子最爱佩戴簪钗、耳环、手镯及盾牌等。
富者用金质,贫者用银质。
”桂东南的壮家少女,也“尚戴银质簪环”。
壮族银饰的种类主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脚环等。
土官时代,安平妇女最多戴四个银项圈,十多个戒指(有的一指几个),加起来重一斤多。
桂北壮族妇女的项链和项圈共达九个之多,胸排长方形,透雕,打成鸟兽花卉,下沿有小链穗,以银链挂在脖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