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国时期中学课外活动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民国时期(1923—1924年)女校课外活动及其价值探究作者:胡依晗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23期摘要:民国时期风气初开,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各种思潮的涌入,女子教育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各地女校也随之建立。
民国的女校除了教授基本课程之外,还举办了一些极具特色并且具有时代意义的课外活动,不仅包含体育类活动,也包括纪念会、辩论会等活动。
民国时期女校开办的课外活动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就业。
关键词:民国时期;女校;课外活动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3-0123-03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想的不断传入,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到了民国时期,各种思潮在社会中涌流,加之妇女运动的开展以及学校教育的普及,民国女性开始逐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除此之外,女校还通过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来增强女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期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女性不仅仅可以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也可以参加一系列的活动,开阔视野,强健体魄,提高能力。
民国时期的女校不仅仅提供了一个可以让女性增长知识的平台,也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来增强女性对自身成长的关注,这些课外活动的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民初女校课外活动的主要类型(一)体育类民国初年的女校,开展了一系列体育类的课外活动。
据《妇女日报》1924年6月18日的一则报道記载,上海女校举行了队球决赛。
“上海民立女中与裨文女校于十四决赛队球,地点在裨文操场。
裨文于今春始,与本埠各女校逐一比赛,唯与民立女中未比,乃于此做最后之决赛,时间下午四时起,计历一小时许,凡比三次,请黄翠英女士为评判。
初次裨文得二十一点,民立十九点,裨文胜。
第二第三两次绩赛,为二十一于六及二十一于十八之比。
均民立胜。
结果,民立夺得锦标。
球员中最佳者,民立为苏祖琦,周镒秋,周彩凤,苏祖慧,朱善英等。
现代经济信息浅谈民国儿童的娱乐活动石中玉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摘要:现代儿童的娱乐活动,无疑是花样翻新的。
而在民国时期,儿童的娱乐活动并非是想象中的那么贫乏。
娱乐活动,不但有以锻炼身体为主的运动类活动,也有开发智力,提高实践能力的益智类游戏,更有愉悦身心的享受型活动;而儿童的玩具,也是种类丰富,特点鲜明。
当然,对于儿童的娱乐活动,政府层面给予了相当大的重视;而社会层面则更不甘落后,针对儿童种类繁多的娱乐活动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为更好地让儿童享受娱乐活动出谋划策。
关键词:民国儿童;娱乐活动;玩具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1-0376-02儿童,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在历史上屡次被忽视。
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近代社会,对于儿童的记载总感觉是稀少的。
远的不谈,就谈100年前的中国,儿童的衣食住行是什么样子的呢,似乎都说不太清楚。
那么与儿童息息相关的娱乐活动又是什么样呢?似乎也是不清晰的。
有关于民国儿童的娱乐活动的研究,整体上还是比较少的,主要是集中于儿童玩具方向,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刘媛的《1927-1937年上海儿童娱乐及其教育导向》;刘利的《民国时期儿童玩具与儿童教育初探》;陈茶丽的《民国时期儿童玩具业研究》。
总体上看,对于民国儿童的娱乐的研究还是相对匮乏的。
本文则试图对民国儿童的娱乐活动进行一些简单的梳理,同时对民国时期社会对儿童的娱乐活动所持的态度进行分析,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儿童娱乐的经验教训。
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和所利用的材料有限,其观点和看法难免存在着不合理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儿童娱乐活动的种类民国时期,儿童们可以参与的娱乐项目,虽然同现代社会的娱乐活动的形式和种类相比,可能稍显落后。
但整体上依旧是比较丰富的。
根据民国时期成都的《社会调查与统计》,成都儿童的娱乐活动包括:喂雀子、放风筝、学胡琴、吹箫、耍狮子、放花炮、捉迷藏、骑竹马、抓子、当兵、唱歌谣、跳拱、跳房子、打乒乓、丢帕子、滚铁环、蛮子偷营、斗虫虫、装姑娘等[1]。
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中学生教育更是受到了广泛的。
本文将以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为主题,通过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中学生生活的现状,探讨这个时期中学生生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民国时期是指1912年至1949年期间的中国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生活是指在这个时期内就读于中学阶段的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情况。
在这个时期,中学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与中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
在民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中学生生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国时期的政治环境相对复杂,社会动荡不安,这对于中学生们的思想和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民国时期的经济相对薄弱,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这也给中学生们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民国时期的文化氛围相对活跃,新思想、新文化不断涌现,这对于中学生们的价值观和思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采用了文献回顾、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全面了解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的现状和问题。
文献回顾主要是对当时的报刊杂志、教育法规、教育著作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问卷调查主要是针对当时的中学生及其家长、教师等进行了调查,以了解他们对于中学生活的看法和意见。
实地调研主要是对当时的中学进行了实地考察,以了解中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情况。
通过文献回顾、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多种研究方法,我们得出以下民国时期中学生人数迅速增长,但教育资源仍然比较匮乏,很多学生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中学生们的学习压力比较大,课程设置相对单一,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同时考试制度也比较僵化,这使得学生们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中学生们的校园生活比较单调,缺乏多样化的娱乐活动和社交平台,同时学生们的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这使得他们的成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民国时期学校英语教育活动探析探析民国时期学校英语教育活动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英语教育在学校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民国时
期的学校英语教育活动更是值得深入探究。
首先,民国时期学校英语教育活动涵盖了英语学习、英语写作、英语词汇和英语听力等环节。
学校利用课堂授课和课后强化训练来推进英语教学。
此外,英语水平检测也是必不可少的,民国时期的学校会定期组织英语水平检测及名师答疑活动,以提高整体水平。
其次,民国时期的学校结合课堂上的英语教育,加入了大量英语社团活动,包括各项学术比赛、文艺演出、报告会、出国参观研究以及英语广播等。
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拓展学习英语的目标,从而提高兴趣和促进教学效果。
此外,在民国时期,学校也推出了大量教材,比如语法教材、听力教材、练习
册以及翻译教材等。
这些教材涵盖了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作为学生复习和强化的辅助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知识。
总之,民国时期的学校英语教育活动是多个环节涵盖面广、规范完善的。
它既
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校外活动,在英语教学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培养学生英语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浅谈中学历史课外活动作者:姜秀丽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84期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开阔了视野,调动了学习的兴趣,发展了的个性特长,全面提高了素质,收效显著。
在学校教育中,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
历史课外活动是历史开拓教育的有益补充,是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有充分发挥历史课外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才能促使整个历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一、历史课外活动在整个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历史课外活动是指在国家《历史教学大纲》的规定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历史知识的教育活动,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另一种教学形式。
历史课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二、历史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历史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多样化的。
各种活动都应有计划、有安排、要讲求实效,要有知识性、趣味性。
既要适合青少年心理上或知识水平上的实际情况,还要注意尽量与当前学生的课内教学内容有一定联系。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开展课外活动的几种主要形式。
1.外出参观。
外出参观是一项学生很喜欢的历史课外活动形式。
参观的对象是各种展馆及历史名胜古迹。
锡市是优秀的旅游城市,有蒙元文化苑、贝子庙等优秀景点,我充分利用这一地区资源优势组织学生进行参观,以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文物中了解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
外出参观时我要做的工作有以下几点:①提前联系参观地点的管理人员,确定是否免费开放,确定开放的时间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参观时间,并且协商能否安排免费的讲解员。
②选择出行的交通工具。
我会向学校申请校车出行,既方便又能保证学生的校外人身安全。
民国时期江苏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反思民国时期的江苏中小学教育发展经历了许多的历史变革和改革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以下是对其历史经验和反思的总结:1. 着重培养师资队伍:民国时期,江苏中小学教育注重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
政府加大了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建立了专业的师范学校。
这为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应该继续注重培养和提升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 重视教育资源的统一分配:民国时期,江苏中小学教育致力于统一分配教育资源,尽力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这一举措使得城乡教育差距得到一定程度的缩小。
今天,我们也应该重视教育资源的统一分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3. 尊重和保护学生权益:民国时期,江苏中小学教育注重保护学生的权益,提供安全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设立学生会等组织,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活动。
这一做法为今天的学校管理和学生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 提倡创新教育理念:民国时期,江苏中小学教育积极探索和推广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学校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和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一经验提醒我们,当今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应该继续推广和发展创新教育理念。
5.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民国时期,江苏中小学教育注重与社会的联系,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校企合作。
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今天,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培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江苏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需要注重培养师资队伍和提供教育资源,需要尊重和保护学生权益,需要推广创新教育理念,需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这些经验对于今天的教育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看民国的一间中学怎样办学作者:傅国涌来源:《视野》2013年第14期字迹潦草、墨迹斑斑的作文卷竟获第二名民国年间,包括北师大附中、南开中学以及过去许多成功的中学,它们之所以成功,无非就是最大限度地实施了人的教育,不是以培养考试能手、习题高手作为首要的教育目标,而是以培养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具有公民意识的公民为目的。
抗战前后的重庆南开中学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无法替代的活的先例。
南开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1945年,抗战胜利的那个秋天,南开举行作文比赛,题目是“论述南开精神”。
一位高一学生突然想到南开精神就是“五四”精神,“允公”就是“民主”,“允能”就是“科学”,“日新月异”就是破旧立新,他“越想越激动,字迹潦草,墨迹斑斑,卷面肮脏”,结果竟获得了第二名。
一丝不苟的喻传鉴主任亲自找他谈话:“你知道你写得这样乱为什么还得第二名吗?就因为你论述南开精神有独到之处……可见你肯于思索,有头脑……现在的中国就是需要民主、需要科学啊!”作为人的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教育的特点就是开放、多元、兼容,允许自由讨论。
学校里并排张贴着《中央日报》与《新华日报》,学生可以对照着看。
高年级学生经常对各种思想观点开展讨论。
1943年1月,这些少年学子曾就真理标准展开过一场无拘束的讨论。
在每周的周会上,学校经常会邀请各种不同观点的社会名流来演讲,周恩来、冯玉祥、马寅初、孔祥熙、何应钦、陈立夫、孙科、翁文灏、王芸生、王云五、胡政之、老舍、曹禺以及访华的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等都在其中。
“在那个讲台上,你能获得不少虽然零碎但却是课堂上没有的知识,你也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
”“第二次世界大战谁胜?”成为学校时事辩论题时事辩论赛也是南开的家常便饭,“战争促进抑或毁灭文化?”“世界持久和平能否实现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谁胜?”等等辩论题让人难忘。
一位女生记得,高二那年她参加全校男女生两部举办的一次辩论赛会,题目本来是一件生活琐事,张伯苓校长散步时偶然看见海报,说没出息,什么时候了,净辩论这些小事。
民国时期的教育普及与素质提升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积极推动教育的普及与素质的提升,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教育普及和素质提升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时期的教育变革。
一、教育普及的努力在民国时期,中国的教育普及程度迅速提高。
这得益于政府的改革措施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积极推动了教育的普及。
民国政府成立后,立即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法律法规,确立了全民受教育的权益。
政府大力投资于教育事业,设立了许多学校,并提供了充足的师资力量,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此外,政府还颁布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法律,确保了每个孩子都可以免费上学。
其次,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教育普及中来。
在民国时期,知识分子们纷纷投身于教育事业,他们希望通过教育来振兴中国。
许多知名学者和教育家积极倡导普及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建立了许多私立学校,并以自身的榜样来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到教育事业中来。
此外,许多富有的商人也积极捐资助学,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教育机会。
通过政府的改革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在民国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教育普及成就。
大量的学校建立,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尽管教育发展还有不平衡的地方,但整体上,中国的教育水平大大提高,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到教育。
二、素质提升的关键在教育普及的基础上,民国时期还注重提升人们的素质,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
首先,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民国时期,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中国的教育内容发生了重大变革。
传统的科举制度逐步废除,代之以注重实用性和应用能力的教育。
新课程设置广泛涉及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多样化能力。
同时,教学方法也有所改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其次,推动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民国政府大力投资于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
各级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师范学校,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教师。
浅论民国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借鉴意义内容摘要:民国时期的教育为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还有民国的学前教育、职业教育、边疆教育等都很有特色。
民国几十年,中国战事频繁,论教育的规模、基础教育等肯定是不及现在的。
但当时教育的态度,以及教育的制度都很完善。
民国时期受西方影响很大,学校提倡培养人的独立人格,更是出现了很多大教育家,远非现在的当代教育所能比。
中国现在经过几十年发展,经济规模有了很大提高,教育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影响肯定也会有所改善,但教育的灵魂却不复存在。
当年的民国教育是一种很大的格局,既仰仗了典雅、古朴的民初之风和波澜壮阔的“五四”之风,又有赖于一大批民国学人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非靠一日之功、非毕一日之力可以抵达,当代教育任重而道远。
教育乃千秋之大业,民国办教育的很多做法都值得今天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教育概况教育理念教育特色一.民国时期的教育概况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
”1946年国民政府制定了《教育宪法》,定位准确,要求明细,兹列举几条:“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
”“国家应注重各地区教育之均衡发展,并推行社会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之文化水平。
”等等。
民国时期成立了中华民国教育部,作为中华民国负责学术、文化及教育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并监督地方政府教育主管机关。
中华民国成立后,即将清朝的学部改名为教育部,当时底下有承政厅、普通教育司、专门教育司及社会教育司,从事国内教育兴革相关工作。
至1926年3月于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后,再由教育行政委员会接管相关任务。
1927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厚,中华民国大学院接替原先所设的教育行政委员会,成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关,由秘书、高等教育、中央研究所等部门分别负责国人的教育事项。
龙源期刊网
浅谈民国时期中学课外活动
作者:毛佩玉
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版》2019年第08期
摘要:当人们意识到书本知识并不能带来学生的全面发展时,寻求其他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理所当然。
而课外活动就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式之一。
课外活动在民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它的概念如何,种类是否丰富,又有哪些应注意的原则,本文在这三方面给予关注。
关键词:民国中学;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8C-0010-02
课外活动是当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手段,却并不是当前社会独有的教育形式。
其实,早在我国古代,已经出现了课外活动这一教育形式。
《学记》中记载:“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所谓正业就是指课堂教学,“居学”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活动,也就是说,受教育者在课堂学习之外,还要进行与课堂学习有关的课外活动。
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安礼”“乐学”,从而实现“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虽离师辅而不反”的目的。
20世纪初期兴新学以后,在1904年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将学生的游戏列入学校工作范围。
此后,课外活动作为补充课堂教学的方式不断得到重视。
而本篇文章主要论述的是中学课外活动,原因在于“一个人在小学时代,究竟年少识浅,一切自主的活动,轻易还谈不到。
一到中学时代,那是一生事业奠基的时代,除了爱好学问,种种应世处事的能力,也何尝可以忽略”。
可见,在中学开展课外活动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一、民国中学课外活动的概念
查阅资料发现,民国中学课外活动虽没有固定的概念,但本质上与今天有相同的地方。
赵廷为在《课外活动》中认为,其是指“不属于课程范围以内的各种学生活动而言”。
王鸿俊在《如何从事课外活动》中将“课外活动”定义为:“课外活动是种种用以补充正课的合理活动,由学生自己的需要和努力产生,在相当指导之,俾完全实现教育目标。
”彬然在《谈课外活动》中,将说明“课外活動”指“课内作业以外的种种活动而言。
现行的《中学法规》里,规定以学生自治会为课外活动的中心组织。
就活动的性质说,分为德育活动、智育活动、体育活动和群学活动四大种集会;就活动的种类说,包括各种集会,体育及娱乐活动,办图书馆、壁报、校刊,生产劳动,社会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