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十二回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23.00 KB
- 文档页数:9
人性的各种悲剧贾代儒往荣府来,希望讨一点人参,王夫人命凤姐称二两给他,凤姐回答说:“前儿新近都替老太太配了药,那整的,太太又说留着送杨提督的太太配药,偏生昨儿我已送了去了。
”这当然是敷衍,事实上她是嫌恶贾瑞,恨不得他早点死了算了。
王夫人道:“就是咱们这边没了,你打发个人往你婆婆那边问问,或是你珍大哥哥那府里再寻些来,凑着给人家。
吃好了,救人一命,也是你的好处。
”王夫人是念佛的人,心存慈悲,她知道王熙凤平常也蛮大方的,不知道怎么这一次这么小气,但是她相信了王熙凤的话,提醒她去凑一凑,在王夫人看来,贾家这样的人家,怎么会凑不出二两人参来呢。
可是王熙凤心里有一个结——她恨贾瑞。
因为她心高气傲,她觉得我是何等门楣的人,你凭什么来追我?如果说贾瑞有一个当局者迷的“迷”的话,王熙凤也有自己难悟的“迷”。
贾瑞是那种父母早亡、家势卑微、一生受侮辱的人的悲哀;王熙凤则是千金小姐、富贵太太,永远是高高在上,去整别人的,身上永远带着傲慢之气的“迷”。
这个时候她就不能稍微厚道一点吗?在她的心理上,她觉得自己的身份跟这个人如此不同,连喜欢她都是侮辱她,所以她心里非常恨贾瑞。
《红楼梦》的精彩在于,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各种悲剧,王熙凤绝对不知道自己有一个悲剧根源——她骨子里高人一等的傲气。
人参一定可以救贾瑞吗?肯定救不了,他的悲剧命运是势必要走向死亡。
可是在王熙凤看来,人参可以救贾瑞,她不给,是存心想要他死。
凤姐对贾瑞的作弄,刻画了王熙凤高傲、自负的性格和强烈的复仇心理。
这种性格和心态导致权力之滥用,也成为贾府败亡的主因凤姐也不在意王夫人的劝,“也不遣人去寻,只得将些渣末泡须凑了几钱,命人送去,只说:‘太太送来的,再也没了。
’”她说是太太送来的,绝不说是她送来的,她根本不想跟这个癞蛤蟆有一点关联。
贾瑞的冤孽之症那“贾瑞此时要命心胜,无药不吃,只是白花钱,不见效。
”他才二十岁,要他死,他当然不甘心。
对于一个强烈渴望活下去的年轻人,临终时会很苦很苦,因为他还有那么多梦想,那么多没有实现的愿望,那么多没有做过的事情。
红楼梦第十二回内容讲解
《红楼梦》第十二回是小说中的一篇重要章节,描写了贾宝玉梦游金陵,入了荣府。
以下是对第十二回内容的简要讲解:
第十二回以贾宝玉在荣府梦游为主线,通过他的梦境揭示了一系列故事。
在梦中,贾宝玉与黛玉的感情得到深化,也揭示了后续剧情的伏笔。
梦中,贾宝玉见到黛玉化作了一只蝴蝶。
这一景象既是对贾宝玉心底深藏的对黛玉的爱意的表达,也是对两人感情的一种超然、灵动的描绘。
这段情节为后续贾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纠葛埋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贾宝玉在梦中还见到了大观园的建筑与景物。
这是对贾宝玉情感世界的一次深入剖析,也为后来贾宝玉在大观园中所经历的故事提供了一种象征性的预示。
在梦游中,贾宝玉进入了荣府,与荣府众人发生了一系列对话。
这一部分描写了贾宝玉在梦中对荣府环境的感知,展示了贾宝玉对自己身世的疑惑和对荣府众人的感情。
这些对话也为后来贾宝玉对自己身世真相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第十二回以贾宝玉的梦境为主线,通过对梦中情节的描写,展示了贾宝玉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矛盾。
这一回扩展了小说的情节,为后续的故事埋下了伏笔,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贾宝玉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红楼梦第十二回内容讲解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
第十二回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篇章,以下是对该回的内容讲解:
第十二回名为“宴大观园重话旧情”,主要围绕着贾宝玉在大观园举办盛大的宴会展开,整个宴会在欢声笑语中进行,但其中也显露出一些情感的纠葛和隐忍。
首先,宴会的举办是为了庆祝贾母寿辰,是一场盛大的家庭聚会。
大观园是贾府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贾宝玉等人聚会的地方。
这一举办宴会的场景通过描写菜肴、音乐、舞蹈等元素,生动地展现了宴会的热闹和繁华。
然而,整个宴会过程中也透露出一些复杂的情感。
贾宝玉作为贾府的少爷,与林黛玉、薛宝钗等女性都有着特殊的关系。
在宴会中,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交往引起了一些侧目和议论。
林黛玉作为一个聪明敏感的女子,她与贾宝玉之间的关系也显露出一些曲折和不确定的因素。
此外,宴会中还出现了一些儿女间的争执和心结。
贾府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贾宝玉等人的情感纠葛,为整个小说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的刻画,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贾府的家族关系和各个人物之间的情感纷争。
总体来说,第十二回《宴大观园重话旧情》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篇章,通过宴会这一场景,展现了贾府的繁华和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
这一回的内容丰富多彩,是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情感纠葛的重要节点,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红楼梦第十二回原文与解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其中的第十二回是小说中的重要篇章,该回以贾府学宴为主线展开,揭示了贾府家族中的阴谋与心机,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虚伪。
原文节选:深院静无人,寒灯独耐夜。
豫亲王正犄角,抬头望明月。
若人花迎芳路堕,何留孤客身孤鸿。
玉签著从来未动墨池龙。
人知猿智实难穷。
解析:这一节描述了豫亲王在贾府学宴上观察着周围人的动态,对贾府内部政治争斗的洞察力以及他的高傲自负都在这段文字中得到了展示。
通过玉签著从来未动墨池龙和人知猿智实难穷两句话,揭示出豫亲王隐忍的一面和他对自己机智聪明的自豪感。
在这章中,贾府的学宴上出现了许多富贵人物。
人们说话吐字啊声调啊,举止优雅,充满了古代社会斯文的气息。
这一回中,宴会氛围交替清雅和世俗,贾府大家族内的复杂关系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比如袭人和宝钗之间的微妙关系,王夫人和贾母的争斗,都通过这一回得到了详细的描述和阐释。
这一回也涉及了贾府家族内的懵懂青年贾宝玉的感情世界。
在学宴上,贾宝玉遇到了他心仪的黛玉,对黛玉的才情和风貌赞不绝口。
这一回中的描写揭示了贾宝玉对于真情和美的向往,也预示着他与黛玉之间的纠葛之后将更加复杂。
全文细致地描写了每个人物的神态、言谈举止,突出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立体性和丰富性。
同时,对于学宴的描写也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爱面子、虚伪的风气。
总之,红楼梦第十二回是整部小说中的精彩篇章,通过对豫亲王、贾宝玉等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对于学宴的细致描写,展示了小说中人物的复杂性以及当时社会的伪善和虚荣。
这一回也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详细读红楼梦读书笔记第十二回苦海无边爱河无底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这一回写得比较集中,即贾瑞因可笑又可怕的风月执念而丢了性命的事情。
但这件事情并不是在三五天完成的,而是前后有一年多时间。
从上回贾瑞调戏王熙凤,到他最后因照风月鉴而死,我们会看到执念让人像是魔怔了一样,在这么久的时间里,仿佛是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幻境中,任他人如何警戒,任自身如何遭罪,都执迷不悟,直至奉上性命。
贾瑞的执念,是个隐喻,它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执念,不一定是风月,也有可能是功名,还有可能是钱财,抑或是我们觉得正当或者伟大的某种固守,其中,也包括像王熙凤这样的对聪明的执念。
有执念的人,就像佛教所说的“无明”之人,他认为自己是清醒的,但其实他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曹雪芹在这一回里,以文学的笔力阐发出哲学的智慧,以善良的审视触及到人性的沉痼。
上一回,王熙凤用巧妙的话语拒绝了贾瑞的骚扰,谁知贾瑞完全是按照自己心中的路径去解读那些言辞的,以至于宁府之见后,他还多次来到王熙凤的院中请安。
直到有一天平儿和王熙凤聊起来,两人才觉得贾瑞的执念到可恶何等地步。
王熙凤说:“这畜生合该作死,看他来了怎么样!”平儿说:“癞蛤蟆想天鹅肉吃,没人伦的混账东西,起这个念头,叫他不得好死!”两人提到贾瑞,都这般咬牙切齿,但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王熙凤是“胜者心态”,她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要当主角、当胜者的,贾瑞的出现,让她的权力受到挑衅,她觉得贾瑞不知好歹,也不看看姑奶奶是谁,你就敢来骚扰,没轻没重的,几次三番地来找死,不耍弄一下你,你都不知道我的厉害。
而平儿是“优者身份”,她觉得被贾瑞惦记上是一种侮辱,因为这里既有贫富优劣的差别,又有人伦道德的规矩,可是贾瑞的一个念头,将这些封建社会所倚赖的稳固的秩序全都给打破了,想到这里,平儿就恨恨不已。
很多时候,性不仅仅是性,它除了与欲望相关,更多的时候,与权力、与身份也密不可分。
王熙凤所设的相思局,环环相扣,愿者上钩。
这12回前半回的内容承11回发展而来。
贾瑞和凤姐的情与恨的纠葛在11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见熙凤贾瑞起淫心”便发生了。
事情是这样的:一日凤姐在园子里观赏景致,猛然遇到贾瑞,贾即向前对凤姐说道:“请嫂子安”。
贾瑞是凤姐丈夫贾琏的同族兄弟,父母早亡,由祖父贾代儒教养。
贾瑞是小叔子,凤姐是大嫂子。
他们之间本是叔嫂关系,所以贾瑞对凤姐才有那样的称呼。
听了贾瑞的问好,凤姐随即应酬了一声。
贾瑞则继而又道“也是合该我与嫂子有缘。
我方才偷出了席(贾敬寿筵),在这个清静的地方略微散一散,不想就遇见嫂子,也从这里一来,这不是有缘么?”,而且一面说着,一面拿眼睛不佳的觑着凤姐。
一句话里两出“有缘”缘,即缘分。
有缘即隐含天意做合,命中注定之意。
这哪里是男女之间,更何况叔嫂之间可以随便来说的话呢?而贾瑞却一再重复地说了出来,并且眼球还死死地盯着凤姐,色迷迷地看个不够。
见此光景,凤姐已猜透了他的用意,于是两次“假意”含笑答话,并催贾瑞离开,而“心里暗忖”,“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那有这样禽兽似的人呢?”贾瑞听了凤姐虚意应酬的话,却“身上已木了半截,慢慢的一面走着,一面回头来看”,恋恋不舍,几乎是一步三回头。
这是贾、王情与恨情节的开端,也可谓他们情恨对阵的第一回合:贾是一见生情,淫心溢于言表,既以言语调戏,又有眼神勾留。
王则明知对方邪念,随机假意应付,心生厌恶,从容周旋。
简而言之,贾瑞有情,凤姐无意。
贾瑞是主动进攻,凤姐是被动招架。
开弓没有回头箭。
接下来,贾瑞便多次直奔荣府,偏都没能遇见凤姐,于是又派人去打听凤姐在家没有。
凤姐听到这个消息是怎样反应的呢?她说:“这个畜生合该作死,看他来了怎么样”。
平儿也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没人伦的混仗东西。
”凤姐和平儿的话,反映出他俩对贾瑞的厌恶和痛恨。
第11回便到此结束。
第12回开章,贾瑞第一个登场,直奔贾府而来,再次找到凤姐。
见面之后,“满脸陪笑,连连问好”。
在对凤姐的说话中,不时语带调戏,而听了凤姐的答话则又是几乎“酥倒”,又是“喜的抓耳挠腮”,又是感到“越发撞到心坎上”。
红楼梦第十二回赏析
1. 红楼梦第十二回里那贾瑞可真是作死啊!你看他对王熙凤起了那不该有的心思,这不是自讨苦吃吗?就像那扑火的飞蛾,明知道危险还往前凑,最后落得个悲惨下场。
这贾瑞咋就这么糊涂呢!
2. 王熙凤在这一回里的手段那叫一个厉害呀!她设局骗贾瑞,就跟那猎人设陷阱抓猎物似的,一抓一个准。
这贾瑞也是傻,咋就看不出来呢,真是可怜又可恨啊!
3. 贾瑞去会王熙凤的时候,那心里得多激动啊,哎呀呀,估计跟那小鹿乱撞似的。
可他哪知道等待他的是啥呀,这不就是被表象迷惑了嘛,真是蠢得要命!
4. 第十二回里的场景描写得多细致呀!就好像我们也在那场景里似的,能感受到那种阴森的氛围。
这描写功力可真不是盖的,难道你不想去感受感受?
5. 王熙凤的狠辣在这一回体现得淋漓尽致啊!她对付贾瑞毫不手软,这就像那冬天的寒风,刮得人刺骨地疼。
她咋就这么绝情呢,真是让人又怕又佩服!
6. 贾瑞被捉弄了一次还不醒悟,还眼巴巴地往上凑,这不是犯贱吗?就像那明知是火坑还往里跳的人,咋就这么倔呢,真让人无语!
7. 这一回里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好精彩呀!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贾瑞的欲望和王熙凤的算计,这不就跟那精彩的谍战剧一样嘛,让人看得欲罢不能!
8. 贾瑞最后的结局真是悲惨啊,难道他就没想到会这样吗?这就好像那走在悬崖边的人,一不小心就掉下去了,太可悲了!
9. 红楼梦第十二回真的值得好好琢磨琢磨,里面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都好有意思呀!你难道不想深入探究探究吗?
10. 我觉得红楼梦第十二回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丑恶和愚蠢。
贾瑞的贪婪,王熙凤的狠辣,都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
这一回真的太有深度了!。
红楼梦十二回赏析整理.doc
“红楼梦”十二回赏析
第十二回:峡中别,卷卵悬石
此回发生在峡谷边,本就诗意的峡谷添上几人的婉约倾心,更显洒脱的壮美。
此回首先以素娥的女儿晴雯携香蝶、素琴把吴三桂斗胆送锦衣回去的剧情引出,还有
晴雯给了吴三桂一枚玉佩,这枚佩子的故事也牵扯到当初的刘兰芝。
并将把吴三桂所作
的一首诗歌“燕子双飞随谁去,瑞雪兆丰年”诗流放出。
后有詹元船上和元起之罗平安之戏,宛若群星拱月般,娓娓勾芒,又能得到贾宝玉种种关照,实乃佳景不可多得。
及至于峡谷里,尤妙,梅婵娟引花的又诗一片:“分袂乘醉听芳草,再携迴首羡长安。
弄清瓘检映素钿,拾得犀具作金樽”,不仅充分地叙述出当时三人手指那片无与伦比的情景,还形象地表现了斗胆欢送,芳心明灭间的苦乐容颜。
从歌中,感受到离别的场面
上苍茫的悲凉,柔软的温情,令人伤感。
晴雯素娥带着素琴,把吴三桂送回去,晴雯弹奏一曲《折桂令》,以形容晴雯无限的
哀思,如雨把山流淌,有难书的味道。
乔峰的一段诗,更直抒胸臆之情,心弦温润:“青
山隐隐水迢迢,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九重城阙空落欢。
”此诗细腻入微地
抒写了离别后两人心中的思念、伤感、牵挂,写尽了离别一轮痛苦而不舍的容颜。
总而言之,这一回描绘了一段离别的感情场景,既有撒手的伤感,又有爱的永恒,融
合了故乡的思念,情感的真切和离别的撇节,描写得淋漓尽致,婉转动人,令人难忘。
[精品]红楼梦十二回赏析整理
第十二回礼部侍郎贾府宴宾雪恨袭薛蟠
第一节出关薛蟠出关前后宴宾
宴宾雪恨,姑苏慕容氏,就宴起来了,贾母就坐宴宾厅,宴宾座上放有梅花果,朱桂茸,佳肴云云,当时宴宾结束前,贾政说:“娘出关薛蟠出关,我们家也该宴宾一番,以表示吉利。
”贾母说:“既然我们家不这样做,咱们就当闭口不谈吧!”于是,他们就准备另行宴宾,以礼遇出关薛蟠。
第二节后宅宴宾寓意深长
薛姨妈出关一日,贾政便在后宅为他们准备了一场盛宴,参加宴宾的有中状元晋士,尚书省解元及好友,就在宴宾上,贾政宴请了敦煌七贤之一的魏博士,让他讲述陈胜吴广英雄诗词的情节,以此来表明,他的宴宾不仅只是为了欢迎薛姨妈出关,而且还有着寓意深长的一面。
第三节宴宾中穿插节礼
宴宾中,贾政还特别安排了众人穿插节礼,“客从谁言谢休,都行字节奏”,以展示他家的尊贵光禄,并和宴宾中宾主互贺,取悦薛姨妈,这也是社会上晚辈对长辈以及客人所行的节礼。
第四节甄士隐赠礼
更有甄士隐,他知贾政是江南名士,之前已有礼物赏赐,宴宾之际又捐1000两,同时,丰天下的刘姥姥也遗赠莲礼,贾政和薛姨妈都感激不尽,依然和客人一起盛大宴宾。
红楼梦第12回的摘抄赏析《红楼梦》第十二回主要讲一件事儿----贾瑞不知天高地厚,贪恋凤姐美色,一步步走入凤姐设的圈套中,在“死了也愿意”的执迷不悟中,最终走向了死亡的深渊。
俗话说:食色性也。
本来男子喜欢女子并没有什么不妥,然而贾瑞明知凤姐是贾琏的妻子,还这样举止轻薄,那就有失体统了。
最可恨的是,贾端不但爱上不该爱的人,还爱得死心塌地。
他明明听说了凤姐的厉害,还敢色胆包天地去打她的主意,并且声称为凤姐死了都愿意!可以说他已经在情欲中迷失了自我,以至于不能自拔,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如果说,最初贾瑞喜欢凤姐那是自不量力,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那么,当他第一次被凤姐愚弄,傻傻地冻了一晚上之后,不知悔改,仍旧厚着脸皮去骚扰凤姐,招致凤姐狠毒地对待他,那就是他不知死活了。
正是因为他不吸取教训,又不死心,才有了第二次被戏弄,这一次他不仅在贾蓉和贾蔷面前丢尽了脸,还被勒索了钱财,回去之后还被祖父重罚,以上种种情况叠加在一起,导致他后来生了一场大病。
贾瑞正是这样,因为淫心不改,以至走火入魔,再到病入膏肓。
正当此时,跛足道人拿着“风月宝鉴”前来救他,他却不遵守:只能照反面的“医嘱”,只一心迷恋正面所看到的凤姐的美丽幻影,甘心入瓮,走进王熙凤为他设的陷阱,临终还不忘那面镜子,沉醉在自以为的“快乐”中不能自拔,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是人世间最大的悲哀。
他整日醉生梦死,以至阳气耗尽,精尽而死,最终将自己送上了黄泉不归路。
这“风月宝鉴”好比一把照妖镜,照出来的正是人们的内心,然而人们常常不能正视自己的真实内心,总是以虚假的面具示人。
通过贾瑞这一方面教材,借助着“风月宝鉴”,作者似乎也在提醒人们,不能一味地贪恋美好的表象(正面),也要去正视问题所在(反面)。
有时候人们眼睛看到的不过是海市蜃楼,我们总爱把自己关在自以为的“理想国”之中不能自拔。
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天赐的祥瑞”不过是假象和美好的寄托,实际上贾天祥和贾家的“祥瑞”都是假象,祥瑞不再,似乎也预示着贾家的衰败。
红楼梦第十二回内容讲解
《红楼梦》第十二回的题目是《薛蟠恃宠爱凤姐儿刘姥姥议亲事贾母》,以下是这一回的内容讲解:
第十二回主要涉及了薛蟠与凤姐儿之间的矛盾,以及刘姥姥提议的亲事。
薛蟠与凤姐儿的矛盾:薛蟠是贾母的孙子,性格狂放、任性。
他常常得宠爱,但与凤姐儿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在这一回中,薛蟠恃宠而骄纵,与凤姐儿发生争执,凤姐儿不满薛蟠的行为,并上告贾母,贾母责备薛蟠。
刘姥姥的到来:与此同时,刘姥姥是一个来自外地的老妇人,她来到贾府,被贾母和贾母的女儿们热情接待。
刘姥姥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提议,建议将贾府的女儿与外地富贵人家的儿子联姻,以加强家族关系。
贾母对这一提议产生了兴趣,看重刘姥姥的智慧。
这一回突出了薛蟠与凤姐儿之间的矛盾,展示了薛蟠的骄纵和不守规矩的一面。
同时,刘姥姥的到来引发了一个新的情节线索,关于贾府女儿的婚姻和家族联姻的讨论。
这一回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同时也反映了贾府内部的家庭纷争和权谋。
红楼梦第十二章文学风格评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巨著,人们对它进行文学研究已有数百年,不断揭示其中的深意,相信大家都不会对此感到陌生。
本文旨在对《红楼梦》第十二章的文学风格进行评析,通过对小说中的语言、意境、结构等方面的探讨,进一步了解其优美深刻的文学魅力。
一、语言《红楼梦》第十二章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第一次私下约会的情节。
在描述两人心情交流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流畅婉约、细腻贴切的语言,给人以回味无穷的美感。
作者首先通过对天气的描写来烘托气氛,笔下的晚秋时节是“枯黄的荒草地上噼啪的响着些菜子,落叶纷纷不尽,处处秋意,鸟雀已疏”,令人感受到淡淡的忧伤之情。
在这个背景下,林黛玉传来消息说要来看贾宝玉,这个突如其来的喜讯让贾宝玉顿时感到无比欣喜,他的心情由忧转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随后,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和比喻手法,准确地描绘了两人之间日渐升温的感情。
比如,作者描写林黛玉的言谈和容颜时,使用了“似含春意真埋没,好披露珠夜寒花不露”等形象生动的词汇,使人感受到她的娇美和清新;而在描写贾宝玉的心境时,则用了“如刺入心一般,忧从胸臆生出来”等抒情的修辞手法,深刻表现了他内心的悸动。
可以说,《红楼梦》第十二章中的语言运用非常精湛,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功底。
二、意境《红楼梦》第十二章的意境充满了情感和思想的交错,深情绵绵,让人叹为观止。
首先,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构建出一副优美的自然风景画面,以此来烘托出两位主角的纯真动人之情。
其次,在情感描写方面,作者表现出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纯真的、自然的感情,把读者带入了两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互相倾心的温暖。
最后,在意蕴方面,《红楼梦》第十二章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气息。
通读全文,人们会发现作者通过两位主角的对话和行为,阐发了对爱情的探讨和对人性的思考。
在林黛玉和贾宝玉的交往中,不仅有情感上的交流,也有对人生与爱情的感悟和体验。
这种思想感性的交流,让文学形成了更为深刻的内涵。
红楼梦第十二回贾宝玉与巧姐的结缘与黛玉的相思红楼梦第十二回,贾宝玉与巧姐的结缘与黛玉的相思在《红楼梦》的第十二回中,贾宝玉与巧姐的结缘以及黛玉的相思成为了故事情节中的重要一环。
本回展示了宝黛之间的情感纠葛,丰富了小说的人物关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揭示了一些社会和文化问题。
本文将以这两个主题为线索,分析贾宝玉与巧姐的结缘,以及黛玉对宝玉的相思之情。
贾宝玉与巧姐是两个成长于大贾府的年纪相当的小孩,因此他们的性格和教育背景都有很多共同之处。
巧姐是宝玉的同母异父妹妹,他们两人自小一起玩耍成长,互相依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巧姐温婉贤淑,与宝玉的天真烂漫形成鲜明的对比。
她的智慧与宝玉的聪明才智互补,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互相帮助和影响。
尽管他们是亲人,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兄妹情谊,而是一种更加纯洁而深厚的感情。
这一点在他们成年后的互动中更加明显。
在故事中,贾宝玉与巧姐相互包容、理解和支持,无论在喜怒哀乐中都能构建出一种特殊的情感纽带。
巧姐是宝玉的倾诉对象,他们可以心无芥蒂地分享彼此的忧伤和快乐。
巧姐也是宝玉最为信任的人,他会向她倾诉心事,而巧姐则总是能够给予他真诚的忠告。
他们的交流不仅仅停留在言语上,更多的是通过默契和眼神交流来表达。
这样的关系使得贾宝玉在他心灵纠结的时候,总能够从巧姐那里获得精神支持和慰藉。
他们的关系不受任何社会、家族或者亲缘关系的束缚,纯粹地建立在心灵的相通和互相欣赏上。
然而,就在贾宝玉与巧姐的关系愈发亲密的时候,黛玉的相思之情却开始涌上心头。
黛玉是另一个深受贾宝玉喜爱的女孩,她的出现让宝玉的心开始摇摆不定。
黛玉是一个聪明、敏感和多愁善感的女子,她与巧姐完全不同。
黛玉与宝玉之间的关系始终带着一种暧昧不清的情愫,既有着深厚的感情纽带,又伴随着无尽的忧伤和痛苦。
黛玉深深地爱上了贾宝玉,但她却明白自己与宝玉之间注定没有结果。
她是贾府的姑娘,注定要嫁给别人,而宝玉的前途更加光明,他也一定会有更好的归宿。
红楼梦第十二回读书笔记
《红楼梦》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主要讲述了王熙凤设计害死贾瑞,以及秦可卿卧病的故事。
在这一回中,王熙凤对贾瑞假意殷勤,设下相思局,让贾瑞在腊月的寒夜中白白冻了两夜,又被贾蓉、贾蔷捉弄勒索,最终因惊吓和风寒病倒。
即使有道士送来风月宝鉴,贾瑞也因自己的邪念而丧命。
这个故事展示了王熙凤的精明和狠毒,也反映了贾府中一些人的堕落和无耻。
另一方面,秦可卿的病情日益严重,这也预示着她的命运将走向悲惨的结局。
这一回中还描写了太医们的无能和贾府中人们的冷漠,进一步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这一回展示了贾府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人性的阴暗面,也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红楼梦》十二回赏析人性的各样惨剧贾代儒往荣府来,希望讨一点人参,王夫人命凤姐称二两给他,凤姐回答说:“前儿新近都替老太太配了药,那整的,太太又说留着送杨提督的太太配药,偏生昨儿我已送了去了。
”这自然是搪塞,事实上她是嫌恶贾瑞,恨不得他早点死了算了。
王夫人道:“就是我们这边没了,你打发个人往你婆婆那处问问,或是你珍大哥哥那府里再寻些来,凑着给人家。
吃好了,救人一命,也是你的利处。
”王夫人是念佛的人,心存慈善,她知道王熙凤平时也蛮大方的,不知道怎么这一次这么吝啬,但是她相信了王熙凤的话,提示她去凑一凑,在王夫人看来,贾家这样的人家,怎么会凑不出二两人参来呢。
但是王熙凤内心有一个结——她恨贾瑞。
因为她骄气十足,她感觉我是何等门楣的人,你凭什么来追我?假如说贾瑞有一个当局者迷的“迷”的话,王熙凤也有自己难悟的“迷”。
贾瑞是那种父亲母亲早亡、家势低微、一世受欺侮的人的悲痛;王熙凤则是千金小姐、荣华太太,永久是高高在上,去整他人的,身上永久带着骄横之气的“迷”。
这个时候她就不可以略微老实一点吗?在她的心理上,她感觉自己的身份跟这个人这样不一样,连喜爱她都是欺侮她,因此她内心特别恨贾瑞。
《红楼梦》的出色在于,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各样惨剧,王熙凤绝对不知道自己有一个悲剧本源——她骨子里高人一筹的傲气。
人参必定能够救贾瑞吗?必定救不了,他的惨剧命运是必然要走向死亡。
但是在王熙凤看来,人参能够救贾瑞,她不给,是存心想要他死。
这种性格和心凤姐对贾瑞的捉弄,刻画了王熙凤骄横、自负的性格和激烈的复仇心理。
态致使权利之滥用,也成为贾府败亡的主因凤姐也不在乎王夫人的劝,“也不遣人去寻,只得将些渣末泡须凑了几钱,命人送去,只说:‘太太送来的,再也没了。
’”她说是太太送来的,绝不说是她送来的,她根本不想跟这个癞蛤蟆有一点关系。
贾瑞的冤孽之症那“贾瑞此时要命心胜,无药不吃,不过白花费,不奏效。
”他才二十岁,要他死,他自然不甘愿。
关于一个激烈盼望活下去的年青人,临终时会很苦很苦,因为他还有那么多梦想,那么多没有实现的梦想,那么多没有做过的事情。
红楼梦十二回赏析整理————————————————————————————————作者:————————————————————————————————日期:《红楼梦》十二回赏析人性的各种悲剧贾代儒往荣府来,希望讨一点人参,王夫人命凤姐称二两给他,凤姐回答说:“前儿新近都替老太太配了药,那整的,太太又说留着送杨提督的太太配药,偏生昨儿我已送了去了。
”这当然是敷衍,事实上她是嫌恶贾瑞,恨不得他早点死了算了。
王夫人道:“就是咱们这边没了,你打发个人往你婆婆那边问问,或是你珍大哥哥那府里再寻些来,凑着给人家。
吃好了,救人一命,也是你的好处。
”王夫人是念佛的人,心存慈悲,她知道王熙凤平常也蛮大方的,不知道怎么这一次这么小气,但是她相信了王熙凤的话,提醒她去凑一凑,在王夫人看来,贾家这样的人家,怎么会凑不出二两人参来呢。
可是王熙凤心里有一个结——她恨贾瑞。
因为她心高气傲,她觉得我是何等门楣的人,你凭什么来追我?如果说贾瑞有一个当局者迷的“迷”的话,王熙凤也有自己难悟的“迷”。
贾瑞是那种父母早亡、家势卑微、一生受侮辱的人的悲哀;王熙凤则是千金小姐、富贵太太,永远是高高在上,去整别人的,身上永远带着傲慢之气的“迷”。
这个时候她就不能稍微厚道一点吗?在她的心理上,她觉得自己的身份跟这个人如此不同,连喜欢她都是侮辱她,所以她心里非常恨贾瑞。
《红楼梦》的精彩在于,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各种悲剧,王熙凤绝对不知道自己有一个悲剧根源——她骨子里高人一等的傲气。
人参一定可以救贾瑞吗?肯定救不了,他的悲剧命运是势必要走向死亡。
可是在王熙凤看来,人参可以救贾瑞,她不给,是存心想要他死。
凤姐对贾瑞的作弄,刻画了王熙凤高傲、自负的性格和强烈的复仇心理。
这种性格和心态导致权力之滥用,也成为贾府败亡的主因凤姐也不在意王夫人的劝,“也不遣人去寻,只得将些渣末泡须凑了几钱,命人送去,只说:‘太太送来的,再也没了。
’”她说是太太送来的,绝不说是她送来的,她根本不想跟这个癞蛤蟆有一点关联。
贾瑞的冤孽之症那“贾瑞此时要命心胜,无药不吃,只是白花钱,不见效。
”他才二十岁,要他死,他当然不甘心。
对于一个强烈渴望活下去的年轻人,临终时会很苦很苦,因为他还有那么多梦想,那么多没有实现的愿望,那么多没有做过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没有那么多欲望的话,走的时候应该会比较平静一点、安心一点的。
“忽然这日有个跛足道人来化斋,口称专治冤孽之症。
”《红楼梦》里每当某个角色的人生处于最迷茫的时刻,就会有道士或者和尚出来。
《红楼梦》其实是一部非常不支持儒家立场的书,作者相信真正可以救助人的是道家与佛家,因为它们可以让人大彻大悟。
书中来点化世人的人不是癞头和尚,就是跛足道人,他们总有一部分是残缺的。
那残缺代表什么?代表他经过人世间的沧桑,受过人世间的磨难,所以他修道成功了,只有他才知道什么叫做宽容。
太过顺利的生命,其实不容易有领悟。
他的意思是说当你有身体上的痛苦,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悲悯。
这都是佛、道的一些思想。
和尚与道士又出现了,在每一个重要的情节里,在每一个可怕的命运里,似乎都有他们的影子,从开篇一直到终篇。
他们二人既在天上,又在人间,真实而又迷幻。
在这里和尚和道士既是超现实的世界操纵者,又是这个世俗世界的成员,现身说法,劝化世人,而使人枉自执迷不悟,实为可叹也!这里的和尚与道士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片苦心所化。
我们都是看故事的人,然而我们又都是故事里的人。
当我们与作者一道,与和尚、道士一道站在命运的高处俯视着整个世界,我们会有无限的感慨,我们会有会心的一笑,我们像是一个智者。
可是一旦抛书,我们立即成为故事里的人,我们再也看不清世界,再也没有思考、领会、参悟,惜乎!无法自救的贾瑞跛足道人来了。
“那道士叹道:‘你这病非药可医。
我有个宝贝与你,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
’说毕,从褡裢中取出一面镜子来——两面皆可照人,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
”作者在这里开了一个玩笑,说有这么好一面镜子,可以治邪思妄动,有济世保生之功,“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照看”。
因为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常常会在情欲里纠缠,所以他要来为他们治这个病。
然后叮嘱说:“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我来收取,管叫你好了。
”作者特别安排了这样一个道士,而且自救的方法也不难,只须照镜子的反面。
贾瑞这个时候也不知道正面是什么,反面是什么,然后他就开始玩正和反这个游戏。
三天的时间,照照镜子而已,不算难嘛,可是情欲的可怕就在于连三天都克制不了。
作者在告诉我们,当所有该知道的事情都知道以后,你还做不到,大概是必死无疑了。
众人苦留不住,这个道士走了。
贾瑞拿了镜子以后想:“这道士倒有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
”他拿起风月宝鉴来,照道士的意思只看反面,结果他看到一个骷髅在里面。
西方的美术史里面常常有骷髅,修行的时候旁边也有骷髅头,是要告诉你生命的终结就是这个,你每天看,就能提醒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东西都是假的。
作者要借风月宝鉴度化贾瑞,告诉他你最后就是这个样子,现在有什么好邪思妄动的,你所拥有的东西不过是一个幻象。
何苦以假为真“心中到底不足,又翻过正面来,只见凤姐还招手叫他,他又进去,如此三四次。
”人无奈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一次不够,两次、三次。
他就是不要看那个骷髅,他永远不能面对生命的本质。
那个跛足道人其实早已知道,贾瑞必须走,走之前给他照一照镜子,让他明白生命是怎么一回事。
“以假为真”,是《红楼梦》里非常深的格言。
在人间行走,我们都在不同程度地以假为真,作者对人生最大的领悟与最大的悲悯也在于此。
作者没讲明到底什么是真的,真的难道就是那个骷髅吗?那么在成为骷髅之前人的生命到底要怎么度过?如何自处?他也没有讲。
这里作者只是提醒,让你觉得你眼下所眷恋、执著、放弃不了的东西,其实都是梦幻泡影。
我不认为《红楼梦》是要你放弃对生的所有眷恋,只是在提醒你没必要对终成虚幻的东西过于执著。
人永远跨不过的门槛“铁槛寺”的意思是,有一个门槛,你是永远跨不过去的,那就是死亡。
贾瑞死了,寄灵于铁槛寺;秦可卿死了,也寄灵于铁槛寺,人最后去的地方是一样的。
秦可卿高贵、优雅;贾瑞卑微、难堪,最后的终局是一样的。
这里,贾瑞的死隐伏了秦可卿的死,还有林黛玉父亲的死。
结尾处提到贾瑞的丧事,略略几笔,不过说了说哪家给了多少银子,可马上13回就是一场大出殡,那可就是事无巨细了。
这样看似冲撞,但恰恰成了一个引子,反倒更突出了可卿丧事的奢靡,而这又反过来更说明可卿之死的蹊跷之处。
总结贾瑞调戏在先,是因;凤姐狠毒在后,是果。
这样我们可以回到正题,即本回赏析的主题上来看:王熙凤的狠毒起因至少是有那么一点: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而贾瑞不听跛道人之言,是应为其“淫心”已经病入膏肓。
所谓“维权”是按照现代人的说法,就是“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阅读本回至少让我们可以了解到,事件的起因,分明是贾瑞的“淫心”所致;王熙凤的反击,是维护女性尊严的“自卫”性质,是有一定的价值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但有一点要说明:王熙凤对于贾瑞的挑逗,不予理睬也就罢了,更不需要借助外来的封建压迫力,而恰恰相反的是,王熙凤就是喜欢调动自己身上的那股子邪劲儿,这样一来,扼杀了它的生命,她内心拒绝贾瑞,表面却给贾瑞以希望,贾瑞却至死不悟。
对于王熙凤而言,她如此对付贾瑞,一来表明她自己身份高贵,二来表明她不肯屈尊俯就。
她设计反击,更是为了显示当家少奶奶的淫威,“几时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可见,按照现行法律,王熙凤防卫已经过了底线,即维权过当。
然而顺着曹雪芹文章的思路分析下去,王熙凤维权施计是与贾瑞运用宝鉴护身之间的一次较量。
我以为,这一次王熙凤虽然赢了,但赢得是那样可憎,她把自己已经赢得毫无价值,这是十分可惜的,为什么我要这样说,是因为王熙凤还没有来得及认识和理解自己行为的“价值”,那“价值”就被她亲手撕毁了,这是多么可悲、可鄙的毁灭。
写贾瑞,借他的行为来揭开贾府污浊混乱的一面。
因为红楼梦主要写的是荣府,宁府的事情一般都是蜻蜓点水,但已经能让你管中窥豹了。
前一回说到可卿的病,后面一回写大出殡,那个贾珍正好和贾瑞是一明一暗,两相对照。
正应了老话所谓的“万恶淫为首”。
红楼梦中归结出有三种人在这个表面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大家族中,一种是如宝玉、黛玉、宝钗等人,可称逍遥派。
这些人其实对大厦将倾的局势有所感觉,但由于为人高蹈,不屑世俗之事所以无所作为。
这些人本质上只想追求自我和精神的完美,对外界事务抱着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
另一种人就是贾珍、贾瑞等等纨绔子弟,不肖之辈。
只知道安享尊荣,声色犬马,有一时无一世。
然则贾府的崩塌,倒未必是这些人责任最大,因为纨绔毕竟是纨绔,不过是一群白蚂蚁,不会一下毁掉整座大厦。
还有一种人,就是凤姐、探春,甚至也包括贾琏、贾蓉或者贾蔷这些人。
他们还是努力想维持贾家的,但其努力却在另一方面加速了大厦的倒塌。
比如前面所说王熙凤高傲、自负的性格和强烈的复仇心理。
这种性格和心态导致权力之滥用,也成为贾府败亡的主因贾瑞的身世作者以第一人称出来交代贾瑞的身世:“贾瑞父母早亡,只有他祖父代儒教养。
”贾代儒书读得很好,可是却屡试不第,没有办法做官,一辈子都很寒酸,最后只能在贾家的私塾里做了个教书先生。
这样的人内心郁积着一种不平,他们总觉得自己是最正义的,教训也最严格。
所以贾瑞很惨,在这样一个严格的、做老师的祖父跟前长大,贾代儒把他一生不得志的郁闷都发泄在孙子身上:“那代儒素日教训最严,不许贾瑞多走一步,生怕他在外吃酒赌钱,有误学业。
”然而,这个被严加监管的孙子一旦出事,就是大事。
因为他根本没有人生经验,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如果他从小就调皮捣蛋,也不会被王熙凤骗成这样。
贾瑞的悲剧在于他完全是一个傻瓜,对于他的傻,他的祖父要负很大的责任。
“今忽见他一夜不归,只料定他在外非饮即赌,嫖娼宿妓,那里想到这段公案。
”贾瑞其实蛮乖的,他竟然到二十岁才第一次逃家。
而作为权威的祖父,根本不问孙子一夜不归做什么去了,只是想到最坏的情况。
可见所谓权威的父权,是从来不问小孩子在外面做什么的,反正你一夜不回来非饮即赌,要不然就是嫖娼宿妓。
我现在常常会看到父权里面对孩子的猜测,他总是往坏的地方去想的,不会说坐下来,问问孩子晚上到底去了哪里,这才是真正的对话关系。
亲子教育里面最悲惨的事情是根本不能沟通。
贾代儒为人师表,对孙子又是那样的严格要求,一门心思培养他读书向学,将来走仕途,谋个一官半职,也好光宗耀祖。
贾瑞好歹算是他的“入室弟子”了,他对贾宝玉叨唠的诸如“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之类的教条,怕也时常在贾瑞耳边嗡嗡的;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套,那更是无一时不灌输入耳的。
可效果呢?且不说贾瑞在节骨眼上的表现,就是平时,他那德行也很成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