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 格式:docx
- 大小:17.52 KB
- 文档页数:5
总结评述道家的主要思想道家的主要思想是以“道”为核心概念,强调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
道家的思想体系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主要由老子和庄子所创立。
道家的核心概念是“道”。
道在道家哲学中被描述为无形、无名、无尽、无物的存在。
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一切存在的真理和规律。
与其他哲学思潮注重人类智慧和知识的追求不同,道家主张通过回归到自然状态中去,与社会的纷扰和人为的规则脱离,从而实现内心的安宁与宁静。
在道家哲学中,“道无为而无不为”。
这意味着追随道的人不做强制的努力或干预,而是顺应自然的力量和法则。
道家认为,强制的努力和无休止的欲望会导致人们与道相悖,使其迷失于虚妄的现实中,而不是与宇宙共同存在。
道家还认为,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源于过度追求个人欲望和权力的欲望。
他们主张要放弃私欲,回归到自然状态中,从而实现自我超越与和谐。
庄子提出了“逍遥游”的概念,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通过超越自我的边界,与宇宙合为一体。
道家的思想对于后来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政治层面上,道家主张无政府主义,认为政府的存在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
这种思想对于后来中国历史中的众多反叛和革命运动产生了影响。
例如,在秦朝崩溃后,刘邦采纳了道家的思想,实行了较为宽松的政策,从而建立了汉朝。
另一方面,在文化层面上,道家强调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和谐。
他们主张通过艺术、音乐和冥想来达到内心的安宁与宁静。
这种追求内心安宁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影响了绘画、诗歌、武术、中医等诸多领域的发展。
总而言之,道家的主要思想是以“道”为核心概念,强调回归到自然状态中,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宁静。
他们认为自然法则是人类行为和社会秩序的最高准则,人们应顺应自然而不是进行无谓的努力。
道家的思想对于政治、文化和宗教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等。
(一)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随着工业革命的大潮,科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极大地物质满足,然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一种掠夺式的开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引发诸如全球面暖,环境污染等问题。
现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重中之重,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道德经》中就有“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述,“天人合一”,这也是道家思想在对待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出发点。
它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了“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而现代生态学理论中有一条“在没有人类行为强烈干预的情况下,自然界通常都能够以它的最佳状态存在着,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和最高的效率,保持着最合理的发展速度和最长久的持续性。
”①因而人应当爱护自然,保持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关系,人的活动必然影响到环境,也必将通过环境反作用于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必须顺应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做到“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二)道家思想对现代科学的意义安徽大学史向前教授针指出“(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的思想基础。
道家哲学的自然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比其它任何古代哲学都可能更接近于现代物理学的微观和宏观领域中揭示出来的科学真理,道家所提倡的怀疑精神与直觉认识也是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的致思方法之一,被誉为最具魅力和自由创造力的现代思维方式。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
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道家思想的核心《老子》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结晶,讲述“道”生万物,万物发展变化的“道理”,以及人类社会应如何适应“自然”。
一旦掌握老子的思想,便能轻松通晓诸子各家思想,具有鬼神莫测之能事。
老子道家学说可以参照的现实意义。
道家思想(一)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天之道,利而不害;从之道,为而不争。
”(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第七十三章)提出人类应按照道的规律来行动,反对妄为。
人的行为应该合乎天道,这些思想对现今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需要顺应自然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具体表现在人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人类无节制与不合理的对待资源,产生由资源导致的人与人关系紧张,甚至产生资源大战。
老子“道”的思想就要求人们应该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二)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
老子十分强调“道”的自然性与无为性,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以为天地人当效法“道”的自然性。
可见,在道家哲学中,“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和君王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也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和社会发展的终极境界。
“自然”则是对“道”存在状态与本性的客观描述,意指万事万物非人为的、不受外力干涉的存在方式,即“自然而然”、“自主而然”。
传统的宗教信仰认为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道’法自然”的观念否定了超自然意志的支配,具有无神论的性质。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众多思想流派之一,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追求与自然规律相合的道,倡导无为而治、虚静无为、自然至上等理念。
本文将介绍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代表性思想家及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一、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道”。
道,亦称“道可道,非常道”,指的是宇宙与万物的根源和规律,是一种超越性和至高无上的存在。
道家强调了追求与道相合的生活方式,认为只有顺应道的规律,人才能够达到自身的完美。
与儒家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生活不同,道家主张通过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我完善。
他们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通过放弃杂念,不争不抗,顺应自然规律,寻求内在的平衡与和谐。
二、道家代表性思想家1. 老子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人,他的主要著作《道德经》被誉为道家的经典之作。
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相对于活跃的行为和繁琐的仪式,应该追随道的本真与自然。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背离权谋和欲望的行为,而是以柔弱、谦虚和虚静为准则。
老子的思想对于后世的道家思想家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老庄学派老庄学派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代表有庄子和列子。
庄子的思想强调完全放松的心态,通过贵无能为、随缘自然的境界来追求自由、宁静与淡泊。
列子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在,鼓励修养自身,达到道家的境界。
老庄学派对于后来的道家思想家以及文化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道家思想对古代社会的影响道家思想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理念道家思想提倡“无为而治”,反对过度干预和专横的统治,主张让自然规律和人事之理自行发展。
这种理念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方面限制了君主专制的权力,保护了个体自由和权益,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 文化观念道家思想倡导追求无为而治、礼法自然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追求宁静、和谐的生活态度。
这一观念在古代社会广泛传播,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评析老子中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而老子则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在《道德经》中,老子阐述了他对道、德、无为等概念的独特看法,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评析老子中的道家思想,以期深入理解其核心观点和价值观。
一、道的本质及其作用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中最根本、最深奥的存在。
他认为道是无形无体、无处不在的,包容万物,是宇宙、自然万物的原始本源。
道具有无穷无尽的表现形式,既是万物的来源,也是万物的归宿,以其无限包容性和无条件给予的特性而深受道家弟子推崇。
在老子眼中,道是一种超越人类认知的存在,无法被凡人理解或言喻。
在人们追求享乐、物质财富的同时,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著名观点,即宇宙起源于道,万物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
他强调人应当追求与道相合、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摒弃功利心,追求心灵上的平静与满足。
二、道德与无为老子对道德的理解与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伦理观念有所不同。
他认为道德并非一套具体的规范或道义准则,而是一种对自然的顺应和无私的行为方式。
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这一道家重要思想,即通过无为而实现事物的最佳状态。
老子认为,人们常常因为私欲和个人意志而破坏了自然和谐的状态,而无为则是一个人以道的意愿为主导,不推动、不干涉或执着于某种目标,反而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在无为的境界中,人能够顺应自然的变化,主动放下欲望,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内在的和谐。
三、反思尊卑、合理减少欲望老子对尊卑观念和欲望的反思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们常常通过对比来决定尊卑的次序,喜好贵族气质和地位,这导致了社会阶级之间的不和谐。
与此同时,老子强调欲望的压制与减少。
他认为欲望是苦难和不平静的根源,追求无止境的欲望只会导致痛苦,而减少欲望则能够使人更加满足和平静。
在老子的思想中,物质上的贫穷并非不幸,更多地依赖于内在的修养和自律。
他主张减少物质欲望,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满足。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学派,起源于先秦时期,主要代表者有老子和庄子。
道家思想强调“道”的概念,认为宇宙间万物皆由道构成,主张追求自然、随顺天道,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本文将探讨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道的概念道家思想的核心是对“道”的理解和追求。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和统一原则,是无法言喻的绝对存在。
道既是生命的源泉,又是无为而治的原则。
道家强调通过顺应天道、追求宁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升华。
二、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认为自然界的运行并非人为干预所能左右,主张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涉自然规律。
道家追求一种和谐的境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静心养性,守住无为自然的原则。
三、非对抗的思维方式道家思想反对权力斗争和竞争,主张避免对抗和无谋的拼争。
道家强调以柔克刚,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非对抗的思维方式对古代中国的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自由与放逐的价值观道家思想中强调个体自由的追求,主张排除外界的干扰,回归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道家强调物质世界的虚幻和欲望的束缚,鼓励个体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这种自由和放逐的价值观对古代中国的人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道家思想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道家主张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执着于物质和功利的追求会带来精神上的困扰。
道家认为真正的人生意义在于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升华,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达到心性的平和与满足。
六、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常常感到疲惫和迷茫。
道家思想主张返璞归真,回归内心,追求宁静与自由。
这种追求不仅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也有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强调追求宇宙真理的“道”,主张无为而治、非对抗的思维方式,强调个体自由与心灵的宁静。
道家思想的当代启示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派,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已经过去了数千年,然而道家思想中的一些核心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当代启示作用。
本文将探讨道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和谐共生的理念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主张和谐共生。
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等问题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未来。
道家思想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而不是互相对立。
我们需要意识到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其一部分。
只有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并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二、返璞归真的价值观道家思想主张返璞归真,回归内心的本真。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物质的欲望,追逐名利成就,这使得人们的心灵日益空虚。
然而,道家思想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我们应该关注内在的价值观,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平静与满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生活。
三、无为而治的智慧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即从容不迫地应对挑战,让自然的力量自行发展。
在当代社会,人们时常忙于追求成功和权力,却忽略了内心的平衡和宁静。
然而,道家思想告诉我们,不要过于执着于功利,而是要放下功利心,顺应自然的规律。
我们应该学会从容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各种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四、道法自然的行动原则道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即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功利,忽略了与自然的关系。
然而,道家思想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按照自然的规律去行动。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发展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五、自我修身的道德准则道家思想主张修身养性,注重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个人的品德与修养,而追求物质和权力。
然而,道家思想告诉我们,修身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关键。
我们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陶冶情操,培养道德品质。
论道家的理论内容和现实意义"道"是老子思想的基础。
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本体;"道"指规律性;"道"的基本属性是"自然无为"."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老子强调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精辟之处在于他将有为与无为,成与败,得与失等辩证地统一起来,成为改造世界借鉴的方法论。
老子崇尚自然的价值观念,是从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状况的观察思考中提升出来的。
老子认为社会混乱的根源是由于统治者过多地干涉和控制人民的生活,即是由于没有做到“道法自然”,而实行“有为”的结果。
他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这里老子精辟之处在于他将有为与无为,成与败,得与失等辩证地统一起来,发挥成为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使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因而统治者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就是“无为而治”,或者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以无为的态度和方法来治理社会。
不过,老子虽然反对“有为”,主张无为而治,但并不是排斥一切的政府行为,而是要取消那些违背自然和社会法则的不适当、不必要的政府行为,以保障社会的自然和谐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宁,从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无为中见有为。
在这点上,老子有一个十分生动形象的比喻,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意思是说,管理一个大国家,就像煎小鱼一般,需要动静适度,翻得过于频繁鱼虾就会因破碎而不成形,而完全不予翻动则会被烧焦。
所以,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是一种高度的政治智慧,是动和静的和谐统一,是自然主义的原则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贯彻和落实。
自然的才是好的,自然的东西才是最美的。
社会的发展在带来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弊端。
老子道家思想的精髓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而老子则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人和代表人物之一。
老子的思想,即道家思想的精髓,通过其代表性著作《道德经》传世于后世。
本文将探讨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其对中国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道的概念与特征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
在老子看来,道是世界运行的根本原理,是一切存在的本源和普遍规律。
道贯穿于宇宙万物之中,包含了一切事物的本质和真理。
它是一个无法准确定义和描述的存在,常常用诸如无、空、虚等词语来描绘。
道无形无声,却具有无限的潜能,能够自发地生成、滋养和调节万物。
二、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强调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无为而治”。
他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应该顺其自然,而不是经由人的主动干预来改变。
人应该像水一样柔软、顺应自然,遵循道的原则行事。
在社会治理方面,老子提倡放弃权力的滥用与干预,让人民自由发展,注重贫富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三、回归本源的修身养性道家思想注重个体修身养性,强调个人与道的联系。
老子认为,人应该返璞归真,回归本源,与道相合。
他认为人性本善,而堕落与不幸是由于人违背了道而导致的。
他提出了谦逊、智慧、柔和与无欲等修身之道,以达到身心自由、和谐与幸福。
四、无为自然与非对抗性思想道家思想的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无为自然与非对抗性。
老子主张人类应该摒弃对抗与竞争的观念,转而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
他引用诸如“柔弱胜刚强”、“居高临下”等比喻,表达了通过柔弱、无为的力量迎接外界挑战,获取胜利的观点。
五、老子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老子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儒家、佛家等思想都产生了影响,并在中国古代哲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其次,老子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谦逊、无为,这对于治理国家、维护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此外,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也对中国传统医学、园林艺术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道家“⽆为⽽治”思想及现代意义 道家⽆为⽽治思想包含尊道贵德、⾃然⽆为、柔弱不争、仙道贵⽣、清静寡欲、善待万物、利⼈济世,天⼈和谐、顺其⾃然、返朴归真、天道承负、善恶报应等⽅⾯,其内容是建⽴在以道为核⼼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并将⽆为思想贯彻于各项内容之中,“道常⽆为⽽⽆不为”是道家思想精髓。
⽆为思想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和主要内容,并在现实⽣活中发挥着积极作⽤。
⼀、⾃然⽆为,柔弱不争对于⽆为的含义王弼解释为“⽆为,顺⾃然也”。
⽆为在道家思想中被解释为“⾃然⽆为”“顺应⾃然”等,是⽆为思想的理论基础。
其内涵表达了⽆为所具有的天道、地道和⼈道的⾃然本性、顺应万物之⾃然⽽不为的“⾃然”规律。
在对待社会⼈⽣的处世态度和基本法则,道家认为天道⾃然⽆为,⼈的⾏事也应效法天道,不要妄⾃作为。
“道”是⾃然⽽然的,没有任何外在强加的⼒量,⼀切都有道所⽣,道⼜是⽆不为。
要做到⾃然⽆为,就要“远嫌疑、远⼩⼈、远苟得、远⾏⽌。
慎⼝⾷、慎⾆利、慎处闹、慎⼒⽃。
常思过失,忘其形骸”。
“柔弱不争”是⽆为思想在道家思想中的重要体现,是⽆为思想的理论基础。
《道德经》提出:“弱者道之⽤”,“柔弱”就是道的作⽤。
“柔弱胜刚强,守柔⽈强”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特征之⼀,并将这⼀思想衍化为修道长⽣和应世接物的修⾏观念和⽅法。
提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以柔弱为⽤,主张⼀切⾏为都不要太刚强,刚者易损,强者易折。
以静待动,守柔⽰弱⽽不妄动,从⽽开阔⾃我容让的胸怀。
“柔能克刚,弱能胜强”的辩证思想阐明了“柔弱”的功⽤和“刚强”的弊害,表达了⽆为所具有的⾏为特征和⾃然本性。
《道德经》⽈:“天之道,利⽽⽆害;圣⼈之道,为⽽不争”。
强调圣⼈不与俗争,唾弃功名利禄,反对贪求财⾊,合乎天道,⾃然⽽为,以彰显天理之道。
⼆、清静寡欲,返朴归真清静寡欲,返朴归真是道家思想的⼀项重要内容。
《道德经》第四⼗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
《⽼⼦想尔注》释⽈:“道常⽆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个人的幸福和人生成就与自身的品德以及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道家哲学代表人物“老子与庄子”的著作,给出了人类品德提升的方法和价值观。
分享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下面举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第一:虚荣心带来的痛苦
如果以品牌,炒作,证书来证明一个人或某件物的价值。
人们往往会被蒙骗。
人们应该去发现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真正价值所在。
因为虚荣心的关系,人们往往会花大价钱买性价比超低的东西。
好比一个人买了一件名牌花了两千,而他去在别人面前炫耀时,别人却会认为这件衣服值两佰元。
这是因为别人是以这个人的水准来横量这件衣服的。
这样花大价钱不仅没得到快乐反而得到痛苦。
有的人去有名的大
学校花几万学知识,只是为了证书。
而在名气小的学习班可能只要几千就能够学到同样多的知识。
往往学习班的老师在教授时会更用心。
等毕业大学校当然有证书,可是应聘去,老板要的却是实力,那个证书就没有用了。
而且如果以证书来评价一个人的水平时,往往会有一些人花钱买来假证书,滥竽充数。
使很多真正有才华的人不能去发挥自己的价值。
只有去掉虚荣心才能远离这些痛苦。
第二:无私的人才能成就自己
老子用天地做比喻,天地因为无私所以才长久。
这个道理其实以经证实了,很多伟人就是以群众的利义为第一,所以他就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而且会名垂千史。
就算老百姓,一个尊重别人,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事情的人,人际关系就不会变坏。
一个喜欢帮助人的人,自然也是受人喜爱的。
第三:去掉对物质过份追求,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的成就和人生观,如果建立在以金钱数量衡量和物质享受上。
就不容易树立自己发展的目标。
很容易变成那种如同无头苍蝇一
样乱窜没有目标的人。
还会因为自己的欲望,给社会和他人造成很多的不和谐。
这样就容易危及到自身的安危了。
一个人的人生观应该建立在个人价值体现与社会贡献上面。
有很多科学家,艺术家等。
他们追求是建立在发挥自己的专业领域上面。
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价值与人类发展这样的事情上面。
这样的人,对于物质享受非常淡泊。
他们创造了巨大的成就,也因此而名利双收。
不仅仅科学家,就是一个职位不是很其眼的人,做好自身的本质工作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快乐的。
物质享受这种东西是未不是本,不应本末倒置。
第四:不要从外表去衡量
被揭怀玉这一章里老子用圣人外面穿着粗布的衣服里面揣着宝玉这个比喻。
表达了人的行为和外表某些时候与内在本质不一样。
好比一个在人群中喜欢哗众取宠的人,这样的人比较不可靠。
一个太容易打动女人的男人,在感情方面往往是随便和不付责任的。
一个太注重外表着装体面的人,内在有可能是空虚的。
某些时候这样的人因为要掩饰内在的空虚和迂腐。
所以说人不能看外表。
现在人们往往会注
重一个商品的包装,可是包装越好,性价比越低。
第五:稳重很重要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这是说重是根本,静是主宰。
一个人的言行举指。
太过于轻浮,很容易丧失人格。
没有人格的人对他人而言是没有威信的。
如果一件事的大原则轻易改变,对这件事而言是不稳定的。
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会失去信誉。
失去信誉,就容易失去了做事的根本。
第六:懂得考虑全盘
道的思想其实很多就是从全盘来考虑事情。
人们往往会过于重视一时的情况而忽略整体。
有句话常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越容易得到的利益带来的弊端就越大。
进展的太快,就容易出不稳定。
正所谓物极必反。
图一时享乐而做出不道德的事,往往会很痛苦。
第二层意思,是指事物的发展是循环式上升的。
就是每件事都有上升期和下降期。
周而复始,从整体上看是上升的。
有时候人们会受到感情和事业的挫折,却不知道这些挫折是为了上升又一个高度而存在的。
好比
夫妻吵架,从整体上看是增进感情,增加了解。
事业不顺是为了让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
正所谓一阴一阳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