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控技术气侵与溢流培训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466.05 KB
- 文档页数:41
井控技术培训教程井控技术,是石油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它可以有效地控制井底流体的压力,保证井口安全,维持油田的安全生产。
而井控技术培训教程,则是对井控技术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让学习者深入了解井控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
一、井控技术的意义井控技术是针对井下地层压力和流体性质的变化,对井筒内的流体进行加压控制,使井筒内的压力和方向保持平衡,防止井筒破裂和钻井液溢出等危险事故的发生。
井控技术可以保证钻井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也是油气开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
二、井控技术的分类井控技术根据不同的操作对象、工作环境和目标要求,可以分为钻井井控、完井井控和产生井控三类。
钻井井控主要是以防止钻井漏失为主要目的,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钻井液加压控制。
完井井控主要是为了防止井口的塌陷、井身外壳破碎和油井环空和扶堤失稳等。
产生井控则是为了防止井底油水双相的混合,或是防止油气井受到外来压力的侵袭。
三、井控技术培训教程的目标井控技术的培训教程,在学习者对领悟井控技术的理论和技能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习者通过系统的培训和教学,可以减少工作中出现的差错,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培训教程重点包括:1、理论知识的学习。
井控技术的理论知识包括油气管道、井筒结构、井口装置等内容。
学员需要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掌握井控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井控技术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历程。
2、技能实训的开展。
培训教程将针对井控技术培训学员进行实地操作实践,以加强学员对井控技术的实际应用认识和把握。
实训过程中,学员需要学会使用各种井控仪器设备,掌握钻井液控制,防喷求和井口环空中的压力控制技能等。
3、规范操作要求的落实。
学习者要学习和掌握井控的操作要求,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安全流程,从而保证井控过程的安全和工作质量。
四、井控技术培训教程的策略井控技术培训教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需要考虑以下策略:1、分类培训。
由于井控技术的不同类别有着不同的工作内容和技术难点,培训教程应该依据类别进行分类培训,使教学内容更为专业和针对性。
井控技术培训教程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井控技术在油气钻井作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井控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对油气井的压力、流量、温度等参数进行有效控制,确保钻井作业的安全、高效进行。
本教程旨在为从事油气钻井作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系统的井控技术培训,提高井控技术水平,保障油气钻井作业的安全、顺利进行。
二、井控技术基础知识1.井控技术概述井控技术是指在油气钻井作业过程中,通过控制井口装置、井身结构、钻井液性能等参数,实现对井底压力、流量、温度等参数的有效控制,确保钻井作业的安全、高效进行。
2.井控技术分类根据控制参数的不同,井控技术可分为压力控制、流量控制、温度控制等类型。
在实际钻井作业中,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井控技术,以满足不同工况的需求。
3.井控技术的基本原理井控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井口装置、井身结构、钻井液性能等参数,改变井底压力、流量、温度等参数,实现对油气井的有效控制。
具体包括:(1)井口装置:通过调节井口装置(如防喷器、节流阀等)的开度,控制井口压力、流量等参数。
(2)井身结构:通过调整井身结构(如套管、筛管等)的尺寸、位置等,改变井底压力、流量等参数。
(3)钻井液性能:通过调节钻井液的密度、粘度、切力等性能参数,影响井底压力、流量等参数。
三、井控技术操作要点1.井口装置操作要点(1)防喷器操作:在钻井作业过程中,要根据井口压力的变化,及时调整防喷器的开度,防止井涌、井喷等事故的发生。
(2)节流阀操作:通过调节节流阀的开度,控制井口压力、流量等参数,保持井底压力稳定。
2.井身结构操作要点(1)套管操作:在钻井作业过程中,要根据地层压力、井深等参数,合理选择套管尺寸、壁厚等,确保井身结构的稳定性。
(2)筛管操作:在完井作业中,要根据油气层特性、井深等参数,选择合适的筛管类型、尺寸等,提高油气井产能。
3.钻井液性能操作要点(1)密度控制:通过调整钻井液的密度,控制井底压力,防止井涌、井喷等事故的发生。
石油与天然气钻井井控培训教材前言井控工作是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多年来,各级领导一直高度重视井控工作,始终把井控工作放在安全生产的突出位置。
井喷失控是油气田生产过程中的灾难性事故。
岗位员工的安全行为对充分做好井控工作,保证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要建立井控安全长效机制,实现井控本质安全,关键在于提高员工井控素质。
井控培训是提高岗位员工井控素质和井控安全意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培训,将增强员工的井控意识,丰富井控知识,提高井控操作技能,有力地推动井控基础工作的进一步加强,为井控安全生产发挥重要作用。
为加强井控培训工作,推进井控培训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着眼于提高员工的井控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高素质石油工程技术作业队伍,特编写该井控培训教材。
教材在理论上未做深入的探讨,侧重于阐述成熟的井控基本理论及工艺技术,强调现场实践环节,注重教材的实用性。
为了增强先进性,并考虑与国际接轨,教材内容参照了最新颁布的行业标准、集团公司的有关规定,和国外一些井控培训机构的教材。
同时,为使教材内容涵盖面更广,操作性更强,请各油田具有多年井控经验的钻井专家进行了审阅,并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另外,教材还增加了硫化氢的基础知识和防护的有关内容。
该教材是集团公司所属各井控培训中心进行井控培训的专用教材,同时也可作为各级领导、地质工程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安全环保人员、岗位操作人员的自学用书。
该教材主要由郝立军、徐绍林、邵玉田、黄振富、陈斌、居曼·依买尔等同志共同编写完成。
其中第一、二、三章主要由郝立军、陈斌、居曼·依买尔完成;第四、九章主要由徐绍林、郝立军完成,其中有关小井眼和水平井的井控技术分别采用了刘硕琼和徐优富的文章;第五、六、七、八章主要由郝立军、徐绍林、邵玉田完成;设备部分主要由黄振富、郝立军、徐绍林、邵玉田完成,其中第十四章由王晓颖、李真完成;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章主要由邵玉田、黄振富、徐绍林完成;最后由郝立军负责全书的通稿和修改工作。
答:溢流物在环空占据高度h=1.8/12*1000=150米溢流物的密度ρw=1.5-(3.7-2)/0.00981/150=0.34 g/cm3判断溢流物为天然气,选 B教材压井工艺如果ρw在0.12~0.36 g/cm3之间,则为天然气溢流。
如果ρw在0.36~1.07 g/cm3之间,则为油溢流或混合流体溢流。
如果ρw在1.07~1.20 g/cm3之间,则为盐水溢流。
答:溢流物在环空占据高度,先算钻铤环空溶剂占满了没有,0.018*120=2.16立方米,还剩2.26-2.16=0.1方占据钻杆环空,占钻杆环空高度为h=0.1/25*1000=4米,总共是120+4=124米溢流物的密度ρw=1.5-(2.5-1)/0.00981/124=0.27 g/cm3判断溢流物为天然气,选 A答:先计算压井液的密度,ρ=1.5+2.5/0.00981/2500+4/0.00981/2500=1.765 g/cm3再计算终了循环压力为P=1.765/1.5*5=5.88Mpa选C答:设需要G吨则加重后的密度等于溶质质量除以溶液体积,即1.6=(G*0.95+1.3*100)/(100+G*0.95/4.25)解出G=50.85吨选C答:加重后的密度等于溶质质量除以溶液体积,ρ=(50+1.10*100)/(100+50/4.25)解出ρ=1.43 g/cm3选C答:先求气体运移的距离H=(7-2)/1.7/0.00981=299.81m 然后求上升速度v=299.81/77*60=233.62选A答:压力梯度=1.24*0.00981=0.01216Mpa=12.164Kpa选B答:溢流物的密度ρw=1.5-(4-3)/0.00981/80=0.23 g/cm3判断溢流物为天然气,选 D答:压井液密度ρ=1.3+2.45/0.00981/2500=1.40 g/cm3初始循环压力=2.45+6.4=8.85Mpa终了循环压力=1.4/1.3*6.4=6.89Mpa选 A答:初始循环压力为重浆达到钻头时的井口压力,既泵入1300冲。
井控技术气侵与溢流培训教材1、溢流的原因与预防当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底压力小于地层压力时,将会产生井侵与溢流。
溢流井喷发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14个方面:(1)起钻抽吸,造成诱喷。
(2)起钻不灌钻井液或没有灌满。
(3)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溢流。
(4)发现溢流后处理措施不当。
比如,有的井发现溢流后不是及时正确地关井,而是继续循环观察,致使气侵段钻井液或气柱迅速上移,再想关井,为时已晚。
(5)井口不安装防喷器。
井口不安装防喷器主要是认识上的片面性:其一,实行口井大承包后,片面追求节省钻井成本,想尽量少地投入钻井设备,少占用设备折旧;其二,认为地层压力系数低,不会发生井喷,用不着安装防喷器;其三,井控装备配套数量不足,配有的防喷器只能保证重点探井和特殊工艺井;其四,认为几百米的浅井几天就打完了,用不着安装防喷器。
(6)井控设备的安装及试压不符合《石油与天然气钻井井控技术规定》的要求。
比如:放喷管线、钻井液回收管线、内控管线各部位的连接不是法兰丝扣连接,而是现场低质量的焊接;连接管线的尺寸、壁厚、钢级不合要求。
弯头不是专用的铸钢件,弯头小于90度;放喷管线不用水泥基墩固定,或是虽然固定了但间隔太远;放喷管线没有接出井场,管线长度不够;防喷器及节流管汇各部件没有按规定的标准试压,各部件的阀门出现问题最多,有的打不开,有的关不上,有的刺漏;防喷器不安装手动操纵杆,不安装灌钻井液管线,而是把高压内控管线当作灌钻井液管线使用;井口套管接箍上面的双公升高短节丝扣不规范,造成刺漏;防喷器与井口安装不正、关并时闸板推不严,造成刺漏;防喷器橡胶件老化,不能承受额定压力;控制系统储能器至防喷器的液压油管线安装不规范,漏油;储能装置控制系统摆放位置不合要求等。
(7)井身结构设计不合理。
表层套管下的深度不够,技术套管下的深度又靠后,当钻到下部地层遇有异常压力而关井时,在表层套管鞋外憋漏,钻井液窜至井场地表,无法实施有效关井。
还有的井应该在打开油气层前实施先期完成,可往往设计上却是后期完成,给井控工作带来了麻烦。
井控技术气侵与溢流培训教材
1、溢流的原因与预防
当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底压力小于地层压力时,将会产生井侵与溢流。
溢流井喷发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14个方面:
(1)起钻抽吸,造成诱喷。
(2)起钻不灌钻井液或没有灌满。
(3)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溢流。
(4)发现溢流后处理措施不当。
比如,有的井发现溢流后不是及时正确地关井,而是继续循环观察,致使气侵段钻井液或气柱迅速上移,再想关井,为时已晚。
(5)井口不安装防喷器。
井口不安装防喷器主要是认识上的片面性:
其一,实行口井大承包后,片面追求节省钻井成本,想尽量少地投入钻井设备,少占用设备折旧;
其二,认为地层压力系数低,不会发生井喷,用不着安装防喷器;其三,井控装备配套数量不足,配有的防喷器只
能保证重点探井和特殊工艺井;其四,认为几百米的浅井几天就打完了,用不着安装防喷器。
(6)井控设备的安装及试压不符合《石油与天然气钻井井控技术规定》的要求。
比如:放喷管线、钻井液回收管线、内控管线各部位的连接不是法兰丝扣连接,而是现场低质量的焊接;连接管线的尺寸、壁厚、钢级不合要求。
弯头不是专用的铸钢件,弯头小于90度;放喷管线不用水泥基墩固定,或是虽然固定了但间隔太远;放喷管线没有接出井场,管线长度不够;防喷器及节流管汇各部件没有按规定的标准试压,各部件的阀门出现问题最多,有的打不开,有的关不上,有的刺漏;防喷器不安装手动操纵杆,不安装灌钻井液管线,而是把高压内控管线当作灌钻井液管线使用;井口套管接箍上面的双公升高短节丝扣不规范,造成刺漏;防喷器与井口安装不正、关并时闸板推不严,造成刺漏;防喷器橡胶件老化,不能承受额定压力;控制系统储能器至防喷器的液压油管线安装不规范,漏油;储能装置控制系统摆放位置不合要求等。
(7)井身结构设计不合理。
表层套管下的深度不够,技术套管下的深度又靠后,当钻到下部地层遇有异常压力而关井时,在表层套管鞋外憋漏,钻井液窜至井场地表,无法实施有效关井。
还有的井应该在打开油气层前实施先期完成,可往往设计上却是后期完成,给井控工作带来了麻烦。
(8)对浅气层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许多人认为浅气层井浅,最多几百米深,地层压力低,不会惹麻烦。
而实际上,井越浅,平衡地层压力的钻井液柱压力也越小,一但失去平衡,浅层的油气上窜速度很快,时间很短就能到达井口,很容易让人措手不及。
而且浅气层发生井涌井喷,多是在没有下技术套管的井,即使关上井,很容易在上部浅层或表层套管鞋处憋漏。
所以,浅气层的危害性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要从井身结构和一次控制上下功夫。
(9)地质设计未能提供准确的地层孔隙压力资料,造成使用的钻井液密度低于地层孔隙压力。
(10)空井时间过长,又无人观察井口。
空井时间过长一般都是由于起完钻后修理设备或是等技术措施。
由于长时
间空井不能循环钻井液,造成气体有足够的时间向上滑脱运移。
当运移到井口时已来不及下钻,此种情况下关闸板防喷器不起作用,关环形防喷器要么没有安装,要么胶芯失效,往往造成井喷失控。
(11)钻遇漏失层段发生井漏未能及时处理或处理措施不当。
发生井漏以后,钻井液液柱压力降低,当液柱压力低于地层孔隙压力时就会发生井侵、井涌乃至井喷。
(12)相邻注水井不停注或未减压。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老油田、老油区打调整井的情况。
由于油田经过多年的开发注水,地层压力已不是原始的地层压力,尤其是遇到高压封闭区块,它的压力往往大大高于原始的地层压力。
如果采油厂考虑原油产量,不愿意停掉相邻的注水井,或是停注但不泄压,往往造成钻井的复杂情况发生。
(13)钻井液中混油过量或混油不均匀,造成液柱压力低于地层孔隙压力。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深井、探井、复杂井,出于减少摩阻、改善钻井液性能、稳定井壁、钻井工艺的需要,往往要在钻井液中握入一定比例的原油。
但在混油过程
中,加量过猛导致不均匀,或是总量过多,都会造成井筒压力失去平衡。
此外,当卡钻发生后,由于需要泡原油、柴油、煤油解卡,从而破坏了井筒内的压力平衡,此时如果不注意二次井控,常常会造成井涌、井喷,酿成更重大的事故。
(14)思想麻痹,违章操作。
由于思想麻痹、违章操作而导致的井喷失控在这类事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解决这个问题主要要从严格管理和技术培训两个方面入手,做好基础工作。
下面针对溢流发生的原因提出一些预防溢流的具体措施。
1.1起钻时灌钻井液问题
起钻时,灌入钻井液体积小于起出钻柱体积,会使井内液柱高度下降,从而引起井底压力降低,严重时导致溢流与井喷。
1.1.1起钻时灌钻井液的原则
起钻时灌钻井液的原则如下:
(1)至少每起出3 5个立根的钻杆,或起出一个立根
的钻铤时,就需要检查一次灌入的钻井液量。
灌钻井液前决不能让井内的液面下降超过30m。
(2)应当通过灌钻井液的管线向井内灌钻井液,不能用压井管线灌钻井液。
使用压井管线可能会使管线和阀门腐蚀,这样在应急的情况下就不能发挥其作用。
(3)灌钻井液管线在防溢管上的位置不能与井口防溢管的出口管同一高度,如果两管同一高度则经过灌钻井液管线灌入可能直接从出口管流出,从而误认为井筒已灌满。
(4)保证灌入钻井液体积等于起出钻柱的体积,以满足井底压力与地层压力的平衡。
1.1.2灌入钻井液体积的测量
在起钻时必须清楚地知道起出钻柱的体积、并及时测量实际灌入井内的钻井液体积。
起出钻柱的体积取决于其长度、外径、内径。
大多数普通尺寸的钻杆与钻铤,其尺寸可由钻具体积表查出。
尽管体积的数值很容易计算,但是由于钻杆接头的影响,给钻具体积的计算增加了许多困难。
因此钻具体积表对于知道起出钻柱的体积是特别有用的。
实际灌入钻井液的体积可用下列装置中的一种进行测量:
(1)钻井液补充灌;
(2)泵冲数计数器;
(3)流量表;
(4)钻井液池液面指示器。
钻井液补充罐是最可靠的测量设备。
从井内起出一定数量的立根之后,它可以显示出需要灌多少钻井液来充满井眼。
钻井液补充罐是一个高而细的钻井液罐(容积为1.6 6.4m3),0.2m3的钻井液进入井中后,罐内的钻井液面高度可显示出十几厘米的变化。
钻井液补充罐通常用50L或100L的增量来刻度。
容积的测量可以使用这种刻度或者使用与正规钻井液池上装的类似的气动浮子传感器来进行。
最普通形式的钻井液补充罐是重力式灌注罐。
钻具从井内起出,钻井液依靠重力从罐里流入井内。
其他类型的补充罐使用一个小离心泵不断地把钻井液从补充罐循环到井里,溢流返回到钻井液补充罐。
不论用那一种补充罐,都要从主
钻井液罐定期地泵送钻井液,装满钻井液补充罐。
钻井液补充罐在井控作业中还有其它用途,一方面可以用来测量泵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是强行起、下钻作业的一个组成设备。
若井场没有钻井液补充罐,可以用钻井泵向井内灌钻井液,由泵的冲数计来计量泵入钻井液的体积。
根据泵缸套尺寸和泵的冲程,就可以知道泵送一方钻井液需要多少冲数,只有精确知道泵的效率才能计算出精确的排量。
泵的排量表不适合这项工作,如果使用泵冲数计数器,就需要定期地校验泵效率。
流量表可以用来监控泵送到井内的钻井液量,但是只有少数钻机上装有这种表。
大多数流量表的精确度也受钻井液流变性的影响,如果没有校正和适当保养就可能得不到准确的数值。
钻井液池液面指示器反应钻具起出井筒后的钻井液应灌入量,但是大钻井液池里这种液面的变化不易检测出。
起钻时,在主钻井液池上使用传感器,也不是一种计量灌注钻
井液量的好办法。
而有些钻机安装几个钻井液池,并可单独隔离一个小钻井液池,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计量的灵敏度,常常是一种可取的计量灌浆量的方法。
不论使用哪种灌钻井液的设备,灌入的钻井液量必须与起出钻具的体积进行比较,使之相等。
现已有专门设备可以自动地进行上述这种比较,但大多数钻机上还没有配这种设备。
在一定条件下,井队人员中增加一人专门负责控制灌入钻井液是完全必要的。
在核对对灌入井内的钻井液体积是否等于起出钻柱的体积时,还应考虑起钻时钻台上喷钻井液而引起的损耗,有时此值较大。
如果井眼不能充满适当的钻井液量,起钻作业就要停止,并采取安全措施。
这需要重新下钻到井底,进行循环。
1.2过大的抽吸压力
1.2.1过大的抽吸压力引起溢流的原因
引起过大抽吸压力的原因是:
(1)起钻时加速度或速度过大;
(2)钻井液粘度、切力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