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通史之中国古代音乐史
- 格式:doc
- 大小:118.5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音乐通史题型填空题词条解释简答题问答题远古、先秦一、简答题1.词条解释:贾湖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大司乐: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六代乐舞:黄帝——《云门大卷》祭天神,云神崇拜唐尧——《大咸》祭地神,水鱼崇拜虞舜——《九韶》祭四望,三代文治武功夏禹——《大夏》祭山川,歌颂大禹治水商汤——《大濩》祭先妣,歌颂商汤伐桀周武王——《大武》祭先祖,歌颂武王伐纣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2.简述周代宫廷礼乐机构的主要构成:(与大司乐有关)3.周代八音分类法的依据是什么?(每类各举二种乐器)石类:鸣球二、问答题1.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对音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曾侯乙墓出土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意义如何?汉代一、简答题1.乐府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2.词条解释相和歌:李延年:鼓吹乐:百戏:汉代百戏,上承周代,是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之总称。
包括角觝、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表演中伴有音乐的唱、奏。
京房六十律:(理论律学)二、问答题:1.简述汉代相和歌的发展历程2.简述汉魏时期相和大曲的结构形式3.阐述《乐记》的主要音乐美学观点4.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其后两千多年来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一、简答题1.词条解释清商乐: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所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通,被称为“清商三调”。
吴歌:西曲:何承天:《广陵散》:2.简述《声无哀乐论》的主要美学观点二、问答题1.简述魏晋时期古琴音乐发展的主要内容历史上的魏晋时期是一个战乱与分裂的时代,也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
中国音乐通史题型填空题词条解释简答题问答题远古、先秦一、简答题1.词条解释:贾湖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大司乐: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六代乐舞:黄帝——《云门大卷》祭天神,云神崇拜唐尧——《大咸》祭地神,水鱼崇拜虞舜——《九韶》祭四望,三代文治武功夏禹——《大夏》祭山川,歌颂大禹治水商汤——《大濩》祭先妣,歌颂商汤伐桀周武王——《大武》祭先祖,歌颂武王伐纣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2.简述周代宫廷礼乐机构的主要构成:(与大司乐有关)3.周代八音分类法的依据是什么?(每类各举二种乐器)石类:鸣球二、问答题1.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对音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曾侯乙墓出土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意义如何?汉代一、简答题1.乐府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2.词条解释相和歌:李延年:鼓吹乐:百戏:汉代百戏,上承周代,是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之总称。
包括角觝、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表演中伴有音乐的唱、奏。
京房六十律:(理论律学)二、问答题:1.简述汉代相和歌的发展历程2.简述汉魏时期相和大曲的结构形式3.阐述《乐记》的主要音乐美学观点4.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其后两千多年来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一、简答题1.词条解释清商乐: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所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通,被称为“清商三调”。
吴歌:西曲:何承天:《广陵散》:2.简述《声无哀乐论》的主要美学观点二、问答题1.简述魏晋时期古琴音乐发展的主要内容历史上的魏晋时期是一个战乱与分裂的时代,也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第一节;概述:隋王朝自建立到灭亡只有37年时间,是我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然而,隋朝的建立实现了南北的统一,结束了从东汉末年以来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
自此以后,国家的统一成为我国中、后期封建社会的主要历史潮流,音乐文化的发展随之步入极其辉煌的阶段。
隋朝统治者创立“教坊”机构;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各方面的音乐文化成果,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造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之上;民间散乐百戏的发展也受到高度重视。
这些开放性的文化政策,不论统治者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起到了推动我国封建社会的音乐文化朝着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世界性规模发展的作用,其历史意义显然是不容低估的。
唐袭隋制。
大唐帝国统治的近300年中,尤其自唐太宗的“贞观之治”(627-649)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713-741)的100多年问,国家强盛、民族和睦、经济繁荣、社会富裕,使唐王朝一度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稳定的朝代,同时为文化艺术的高度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全民族文化素质的空前提高,促使诗歌、音乐、绘画、书法、舞蹈、建筑等文化领域取得了全面的突破。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宣宗《吊自居易》),“《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白居易《杨柳枝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等等,乃是唐代音乐高度发展与普及的盛况在诗歌中的生动反映。
唐朝国都长安是世界文化名城,西凉、龟兹、天竺、高丽、扶南、中亚及国内各民族的歌舞荟集于此(图4-1)。
唐代宫廷音乐的规模与水平也是其他任何朝代难以企及的。
唐代交通四通八达,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联结亚、欧两洲。
因此,在国内外各民族音乐文化长期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创造出崭新风格的唐朝音乐,即使与欧洲拜占廷帝国、阿拉伯诸国相比也当之无愧站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对亚洲东部国家更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国古代音乐史发展概述[选修]中国古代音乐发展概述姓名:刘珊珊学号:6100510052专业班级:信管102班中国古代音乐发展概述中国音乐的历史,古代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
尽管关于黄帝的传说夹杂着后人的理想成分,并有不少神怪内容,不完全可信。
现代考古发现已把中国音乐的历史,从黄帝时代大大向前推进,其历史远比黄帝时代古老!1986年—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出了随葬的至少16支骨笛,据碳14测定,这些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之久!这些骨笛用鹤类尺骨制成,大多钻有7孔,在有的音孔旁还遗留着钻孔前刻划的等分标记,个别音孔旁边另钻一小孔,应是调整音高用的。
经音乐工作者对其中最完整的一支所作测音可知,号称以五声音阶为主的中国,其实早在七、八千年之前,就已具备了有着稳定结构,超出五声的音阶形态了。
这也证明当时的音乐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我国音阶可以肯定最晚形成于晚商时期,距今约3000年。
现今已出土的埙,在晚商时期已发展至五音孔,可吹奏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可以发出八个连续半音。
埙的大量出土,为研究我国古代音阶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实证。
西周到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更大。
一、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受到严格训练的专业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
二、歌唱,这个新乐的典型特征,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
“采风”制度就是采集民间歌谣以查民情,其产物为《诗经》和《楚辞》。
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民间歌手。
三、器乐在这个时期获得较大发展。
1.乐器已有约70种,有系统化的乐器分类法,称作“八音”。
2.器乐合奏相当发展。
最重要的形式有以编钟、鼓为主体的“钟鼓之乐”。
3.这个时期的一些乐器发展为独奏乐器,并出现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琴曲。
四、这个时期已形成古代乐理观念。
出现了十二律以及计算乐律的三分损益法。
五、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规定十分严格。
《中国音乐史》参考书目(古代部分)教材: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出版。
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出版,2000年第2次印刷。
参考书目:王光祈:《中国音乐史》(上、下册),1931年序,中华书局1934年出版。
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写于1944年),上海万叶书店1952年出版。
李纯一:《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一分册)》,音乐出版社1957年初版,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增订版。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出版。
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出版。
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出版。
刘再生:《中国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出版。
李纯一:《先秦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出版。
蔡仲德:《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出版。
(日本)林谦三:《东亚乐器考》,音乐出版社1954年出版。
(台湾)薛综明:《中国音乐史——乐谱编、乐器编》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民国三十二年版。
现有香港太平书局1964年版。
黄翔鹏:《中国古代音乐史——分期研究及有关新材料、新问题》,台北:汉唐乐府1997年出版。
黄翔鹏:《溯流探源》(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
黄翔鹏:《中国人的音乐和音乐学》(文集),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李纯一:《中国古代乐器综录》,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出版。
薛艺兵 2003:《中国乐器志•体鸣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音乐书谱志》,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出版。
《中国音乐辞典》(上、下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9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3年。
中国古代音乐史“八阕”(=葛天氏“八阕”):《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的八阕,反映葛天氏部落的原始农牧生活的组歌,包含八首曲子,表演者手执牛尾巴,边跳边唱。
“八阕”分别是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礼乐:周代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始于周公。
礼乐思想的核心是区别君臣、父子、上下、亲疏、尊卑的规范。
这种规范体现为对于一切礼仪和音乐活动所规定的制度。
作为音乐制度,包括乐悬、舞列、用乐等,都有等级森严的规定,都是不许逾越的。
这些规定,一方面贯彻在由大司乐进行的国子教育之中;一方面体现于祭祀、燕享等日常的雅乐活动中。
并为此设立了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
在春秋战国间,随着周王统治地位的动摇进入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但作为一种思想和意识形态,历史影响却极为深远。
大司乐:周王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设置了我过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
其中最高乐官为大司乐。
大司乐的职能是掌管宫廷音乐活动和贵族子弟的音乐学习。
六代乐舞:简称“六舞”,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尧时代的《咸池》;舜时代的《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大濩》以及周初创作的《大武》。
在周代受统治者重视,由最高乐官大司乐亲自掌教。
乐舞由舞蹈、歌唱、器乐结合而成。
《诗经》:春秋末期,经过文人的选择形成的诗三百的集子。
现存305首,分三类:风、雅、颂。
《风》是《诗经》的精华,《诗经》的首篇是《关雎》。
曾侯乙墓编钟: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敦地区曾国诸侯王乙的墓穴中出土。
整套编钟共64枚,钟分上、中、下三层。
这套钟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可奏出完整的五声、七声音阶,中部音区可演奏十二个半音。
采用了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复合生律法。
钟上刻有错金铭文,为研究古代乐理提供了实证资料。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显示出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三分损益法:春秋时期产生的以弦长为其计算基础的计算乐律的理论叫做三分损益法。
中国古代音乐史•发展•远古夏商•音乐起源:精神起源说、情感起源说、模仿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两周•礼乐制度一佾8人•天子:4面乐队,8佾舞队•诸侯:3面乐队,6佾舞队•卿大夫:2面乐队,4佾舞队•士:1面乐队,2佾舞队•礼乐机构•春宫•官职:大司乐、乐师、大师•职能:音乐教育、传授乐艺、表演和其他音乐事务。
•秦汉•音乐机构:乐府•时期:产生于秦,兴盛于汉,罢于汉哀帝•职能:大规模大范围的采集民间歌谣,对其进行加工、改编、创作和填词,并研究理论演唱、演奏。
•人物作品:汉武帝时期协律都尉李延年根据西域音乐《摩诃兜勒》创作的《新声二十八解》,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军乐作品。
他的作品还有《佳人歌》。
•隋唐五代•太常寺由政府管辖,是封建社会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
•大乐署:兼管雅乐和燕乐,队音乐艺人的训练考核。
•鼓吹署:专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
•宫廷•教坊:训练培养乐工。
•梨园:专习法曲,专搞器乐。
市民音乐蓬勃发展•音乐场所勾栏在瓦舍中•瓦舍:又名瓦市、瓦肆、瓦子,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地。
•勾栏:又称“乐棚”,民间艺人演出的固定场所。
•新兴职业:路岐人(流动民间艺人)•形态•远古夏商周•古歌•出自《吴越春秋》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原始狩猎生活•出自《吕氏春秋•音初篇》的《候人兮猗》最早的情歌•古乐舞•远古:《八阕》,又名《葛天氏之乐》原始农牧生活•黄帝:《云门》以云为图腾,崇拜天神•尧:《咸池》以水鱼为图腾,崇天,祈求五谷丰收•舜:《箫韶》•地位: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以排箫为主奏乐器,共有九个段落,故又名《九韶》•评价:孔子“三月不知肉味”,提出中国最早的音乐审美原则:“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夏:《大夏》歌颂大禹治水•商:《大濩》歌颂商汤伐夏桀•周:《大舞》孔子评价:“尽美矣,未尽善也。
”•鼓吹乐•概况:是一种以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黄门鼓吹:天子专用•骑吹:车马驾行•横吹:军中马上演奏•短箫饶歌:军队凯旋奏唱•百戏•含义:上承周代散乐,是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包括角抵戏,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一·上古音乐(原始社会)1.贾湖骨笛:●在河南舞阳县于1986和1987年两次发掘“骨笛25件,完整17件,残器6件,半成品2件。
”●贾湖骨笛是目前所知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骨笛出土于不同时代的墓葬,其年代跨度长达两千余年,音阶结构随着年代的距离而变化。
●描述贾湖骨笛:早期,距今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5孔6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至今八千六百至八千二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7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八千二百至七千八百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一些变化音阶2.骨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160件,用鸟禽类中段肢骨制作,有2—3孔。
3.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这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表演形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八支歌内容:《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4.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5.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是一部远古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
咸池是天上西宫星名,古人称它是西方日落之处。
6.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乐舞有9个段落,所以称《九韶》;有9次歌唱,称《九歌》;有9次变化,称《九辨》。
二、(夏商周春秋战国)西周:1.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和乐舞,在周代包括用于宗庙、宫廷礼仪、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
雅乐一直延续至清末。
2.六代之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
●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禹《大夏》歌颂大禹治水。
中国音乐通史12题型3填空题4词条解释简答题56问答题7远古、先秦一、简答题891.词条解释:10贾湖骨笛:1112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13大司乐:1415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16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17六代乐舞:18192021黄帝——《云门大卷》祭天神,云神崇拜22唐尧——《大咸》祭地神,水鱼崇拜23虞舜——《九韶》祭四望,三代文治武功24夏禹——《大夏》祭山川,歌颂大禹治水25商汤——《大濩》祭先妣,歌颂商汤伐桀26周武王——《大武》祭先祖,歌颂武王伐纣27三分损益法:2829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302.简述周代宫廷礼乐机构的主要构成:(与大司乐有关)3132333.周代八音分类法的依据是什么?(每类各举二种乐器)343536石类:鸣球37二、问答题38391.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对音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04142434445462.曾侯乙墓出土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意义如何?47484950汉代5152一、简答题531.乐府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5455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56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5758596061626364656667682.词条解释6970相和歌:7172李延年:7374鼓吹乐:75百戏:7677汉代百戏,上承周代,是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之总称。
包括角觝、杂技、78武术、幻术、民间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表演中伴有音乐的唱、奏。
京房六十律:(理论律学)79808182二、问答题:831.简述汉代相和歌的发展历程8485862.简述汉魏时期相和大曲的结构形式87883.阐述《乐记》的主要音乐美学观点89909192934.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94少的。
95《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其后96两千多年来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中国音乐通史
题型
填空题
词条解释
简答题
问答题
远古、先秦
一、简答题
1.词条解释:
贾湖骨笛:
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
大司乐:
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六代乐舞:
黄帝——《云门大卷》祭天神,云神崇拜
唐尧——《大咸》祭地神,水鱼崇拜
虞舜——《九韶》祭四望,三代文治武功
夏禹——《大夏》祭山川,歌颂大禹治水
商汤——《大濩》祭先妣,歌颂商汤伐桀
周武王——《大武》祭先祖,歌颂武王伐纣
三分损益法:
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2.简述周代宫廷礼乐机构的主要构成:(与大司乐有关)
3.周代八音分类法的依据是什么?(每类各举二种乐器)
石类:鸣球
二、问答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对音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曾侯乙墓出土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意义如何?
汉代
一、简答题
1.乐府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
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2.词条解释
相和歌:
李延年:
鼓吹乐:
百戏:
汉代百戏,上承周代,是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之总称。
包括角觝、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表演中伴有音乐的唱、奏。
京房六十律:(理论律学)
二、问答题:
1.简述汉代相和歌的发展历程
2.简述汉魏时期相和大曲的结构形式
3.阐述《乐记》的主要音乐美学观点
4.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其后两千多年来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
一、简答题
1.词条解释
清商乐:
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所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通,被称为“清商三调”。
吴歌:
西曲:
何承天:
《广陵散》:
2.简述《声无哀乐论》的主要美学观点
二、问答题
1.简述魏晋时期古琴音乐发展的主要内容
历史上的魏晋时期是一个战乱与分裂的时代,也
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
魏晋南北朝文人不仅弹奏琴曲,而且也自创琴曲。
在琴论领域,嵇康的《琴赋》,是一篇深入而富有诗意的琴论。
文献中明确提到徽的是嵇康《琴赋》中“徽以锺山之玉”,但文中没有提到具体的徽数。
此时的古琴,已经确定无疑地呈现出其成熟的“合体全箱式、七弦、两足、十三徽”的风姿。
2.南北朝时期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隋唐五代
一、简答题及名词解释
1.开皇乐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唐代宫廷音乐机构的主要构成
3.唐代擅长演奏琵琶的音乐家有哪些
唐代世居长安的曹保,其子曹善才,其孙曹纲,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为世人所推崇,诗人对其高超技艺亦多有诗作赞颂,曹纲的演奏,右手刚劲有力,“拨若风雨”,
另与之齐名的裴兴奴则左手按弦微妙,“善于拢捻”,故当时乐坛有“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之誉。
来自西域疏勒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唐太宗最看重为宫廷乐师之一,他首创了
琵琶手指弹法;
康昆仑号称琵琶第一手,段善本则是有名的佛殿乐师,后与康昆仑琵琶比赛后,进入宫廷成为皇家乐师。
4.词条解释
苏祗婆:
万宝常:
《霓裳羽衣曲》:
李龟年:
唐玄宗时乐工,善歌,并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
创作的《渭川曲》尤受唐玄宗的赏识。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南方,最终郁郁而死。
《碣石调·幽兰》:
减字谱:
《离骚》:
此曲由晚唐琴人陈康士,根据诗人屈原的同名长诗创作的一首抒情的大型琴曲。
全曲共18段,可分三部分。
体现出诗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主题,是唐代琴曲中的一部优秀作品。
文字谱:
俗讲:
变文:
《踏谣娘》:
又称《谈容娘》。
产生于北齐,既有歌唱又有对白的歌舞戏,用鼓笛伴奏。
讲述北齐苏郎中醉酒后殴打其妻,妻悲愤之余向邻里哭诉。
二、问答题
1.唐代大曲繁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简述立部伎与坐部伎的主要区别
3.列举唐代任意两部知名的燕乐大曲作品,并阐述唐代大曲的曲式构成宋元
一、简答题
1.宋代都市中进行音乐艺术表演的场所有哪些
2.宋代市民音乐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3.诸宫调由谁创制的
4.唱赚的结构形式是什么
5.名词解释
唱赚:
陶真:
鼓子词:
诸宫调:
《唱论》:
《白石道人歌曲集》:
《乐书》:
郭沔:
6.元杂剧的结构是由哪三部分构成的
(表演形式)
7.下列乐曲或作品的作者是谁
《扬州慢》《杏花天影》姜白石《潇湘水云》郭楚望《琴史》朱长文
《窦娥冤》关汉卿《琵琶记》高明《西厢记》王实甫
二、问答题
1.宋代戏曲、说唱等俗乐繁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南戏和杂剧有什么区别
明清
一、简答题
1.下列著作或乐曲的作者是谁
《浣纱记》
《纳书楹曲谱》
《松弦馆琴谱》
2.名词解释
魏良辅:
汤显祖:
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字义仍,号清远道人。
其代表作《还魂记》(又名《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
朱载堉:
新法密率:
《神奇秘谱》:
《弦索备考》:
《溪山琴况》
是古琴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国美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
二、问答题
1.阐述明代魏良辅对昆山腔所作的改革要点
2.阐述明代的四大声腔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