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4: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 格式:docx
- 大小:32.94 KB
- 文档页数:5
单元检测(四)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答案 C
解析 题干体现了北宋政权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容易导致冗官现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故本题选C。
2.据《文献通考》记载:“(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强干弱枝”
D.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 D
解析 本题的限定词是“不符”,由“尽收天下劲兵”可以判断A正确;由“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判断B正确;由“内外相维,上下相制”判断C正确;D与史实不相符,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故D与题意相符。
3.(2020·定远育才学校调研)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地主、农民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答案 A
4.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成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 )
A.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 B.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C.逃避免役法的义务
D.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
答案 B
解析 保甲法规定,农户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农闲练兵参与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让成婚的儿子分家而过,就是为了减少家中的男丁数,以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5.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是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
A.农田水利法 B.青苗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答案 A
解析 农田水利法促进了荒地的开垦,保证了农业灌溉,符合题干中“耕桑富”“河淤开亿顷”的信息,故A与题意相符。
6.(2021·榆林高二月考)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这说明( )
A.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
B.梁启超对变法的超前意识做了批评
C.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
D.梁启超指出了王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看,作者对王安石变法有溢美之词,充满了肯定,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商鞅列传》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材料二 雅典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梭伦之时开始的。梭伦以整个城邦公社的利益为重,主张不偏不倚的立场。他既痛恨贵族的顽劣,也不愿引发平民的暴动,主张以改革的方式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
材料三 《宋史》载: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带来的主要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通过什么措施“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影响。简述上述材料的这些改革给我们的启示。(4分)
答案 (1)措施: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推行县制。
影响: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发展了封建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2)措施:颁布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财产等级制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建立民众法庭,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使平民获得了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
(3)措施:实行免役法;推行方田均税法。
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启示:改革是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改革要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8.(2021·白银高二模考)王安石的“青苗法”一直备受争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介甫令(县令)吾浙之鄞(宁波),鄞滨海,其民冬夏乘筏采捕为生。有田率夺山麓……故民得指田为质,以货豪右之金。豪右得乘急重息之。介甫特出官钱,轻息以贷。至秋则田亩之入,安然足偿。所谓青苗法也。于鄞实善政,及为相,必欲推而遍于天下,则非矣。鄞人至今德之,立祠陀山下,神亦至灵。
材料二 以余观于前贤之论,而以今日之事验之,则青苗者,其立法之本意,固未为不善也。但其给之也以金,而不以谷……其职之也以官吏,而不以乡人士君子……是以王氏能以行于一邑,而不能以行于天下。
材料三 青苗法推向全国时,却引发了灾难性后果。各地都有固定的贷款准备金,上级下达的任务是要全部贷出去,并完成百分之二十的增值。有了硬指标,官员们就要用手段。他们根据农户的经济情况,将之分为不同等级,各自要承担不同的贷款额度,而不论是否需要。同时,为了保证还贷,又让富户与不同等级的农户结为利益共同体,由富户提供担保或抵押。青苗法实行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
(1)据材料一,简析青苗法“于鄞实善政”的原因,并指出王安石将青苗法推行全国的有利条件。(5分)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青苗法“不能以行于天下”的原因。(5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改革成功的因素。(5分)
答案 (1)原因:济困助贫;抑制豪右。
条件:在地方取得成功;任职宰相。 (2)原因:收息以钱;政府强推;用人不当;担保制度;自然灾害。
(3)因素:措施是否得当;是否以民为本;是否善于用人;是否完善制度。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条件,根据材料一“于鄞实善政”可知,青苗法在宁波一带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材料一“及为相,必欲推而遍于天下”可知,王安石出任宰相,为青苗法推广提供有利条件。第(2)问,根据材料二、三的信息归纳。第(3)问,根据材料一可知,改革是否措施得当、改革是否顺应民意;材料二可知,用人是否得当;材料三可知,是否有完善的配套措施。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
年财政收入 年财政支出
6 300-6 800万缗 军费 约4 800万缗
官俸 约1 200万缗
皇室 约720万缗
祭祀 约325万缗
岁币 75万两绢
材料二 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由此王安石提出了怎样的理财观?(6分)
(2)材料二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9分)
答案 (1)状况:入不敷出。
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2)长处: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
因素: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北宋中期年财政收入是6 300-6 800万缗,但是其支出却高达7 000多万缗,由此可知北宋财政状况是入不敷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提出的理财观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可知,作者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特急于见功”“知有利而不知有害”“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可知,制约王安石变法措施效果的因素有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变法手段简单粗暴。 10.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辄。……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材料二 张之洞: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6分)
(2)材料二中张之洞分别评价了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你如何看待他的评价,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9分)
答案 (1)目的: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举措: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分异令”(小家庭制);奖励耕战。
(2)看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符合事实,有一定道理。既看到商鞅变法在废除旧制度,确立封建制度,增强秦国综合国力的积极作用;也看到变法压榨民众的一面。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偏见,失之片面。只看到变法剥夺民众导致社会动乱的一面;没有看到变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