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跨国公司与合资企业的一般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173.00 KB
- 文档页数:28
1. 跨国公司的定义、特征与跨国经营的演变第一节跨国公司的定义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据《世界投资报告》的资料显示,在过去30年中,跨国经营企业的数量呈级数增长,规模越来越大。
以15个发达国家为例,跨国公司的数量从20世纪60年代末的大约7000家增至90年代末的63000家左右。
目前全世界的63000家跨国公司在全世界拥有超过800000家的子公司。
这些母公司构成了一个几乎包括所有国家和所有行业的多样化的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在全球经济中,500家跨国公司几乎获得了对世界经济的绝对的统治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的企业越来越多地加入国际生产的行列,来自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正在迅速成长,它们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和重要的支撑力量。
据统计,2003年,跨国公司的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40%,占国际贸易额的60%,占国际技术贸易额的60%-700%,,占全球科研和开发的80%,占外国直接投资的90%以上,而且,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外国直接投资每年都在2800亿-4300亿美元左右。
在2003年,世界上前100家最大的非金融跨国公司拥有20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资产,其子公司的雇员达到了600多万人,这些跨国公司集生产、贸易、金融和技术开发于一身,通过全球性经营战略,推动资源的全球性配置,其生产、销售、投资等活动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尽管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关于跨国公司的理论研究并不是很完善,而且其定义也非常不统一。
现在,联合国和一些重要的国际研究报告(例如《世界投资报告》)与中外文献,在使用跨国公司这个概念时,比较习惯于使用‘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or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TNCs或MNC。
),因此这个称谓已经越来越被普遍接受。
当然,一些学者常常使用“Enterpries”(企业)这个概念,这样跨国公司的简称便更改为“TNEs或MNE。
一、名词解释1、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就是指具有全球性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大型企业。
2、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国直接投资)指跨国公司在一个或数个国家通过直接投资设厂、建立原材料基地或销售渠道等实物性资产投资手段获取一定收益的活动。
3、技术优势:指企业独立拥有并能够在生产过程中被直接使用的信息。
通常被称为技术、生产技能、专门的管理技术和知识等。
4、消费者认同优势:指消费者对企业具有一定程度的特别偏好,这种偏好来自于企业商誉、品牌、商标、服务和对消费者具有吸引力的价格及产品的质量等。
5、区位优势:由东道国状况决定的,而跨国经营企业自身无法左右,主要包括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地理条件、人口状况等要素禀赋及东道国政治、经济制度及文化、语言、风俗等。
6、跨国进入方式:指跨国企业的产品、资本、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进入他国市场的途径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
7、价值链:指企业在供、产、销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能够创造出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的链式活动。
8、并购整合:并购双方在并购愿景的驱动下,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战略措施、手段和方法,对企业要素进行系统性融合和重组,并以此来创造和增加企业价值的过程。
9、基地公司:指跨国公司出于在第三国进行经济活动而获得最大利润的经营目的,以某一避税地作为基地并在该基地所设立的公司。
二、简答题1、战略联盟的动因战略联盟是介于市场和企业的中间组织。
战略联盟的五个形成动机分别是:技术交流、全球竞争、产业集中、规模经济以及作为兼并的替代方案的联盟。
2、文化整合中出现的冲突企业并购整合中会出现文化冲突。
这种冲突的影响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特别是对跨国、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企业并购,文化冲突会显得更加明显,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精神文化冲突,企业并购后,两种企业文化可能会相互抵触、排斥。
1、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1974年联合国《多国公司对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影响》中提出。
它的涵义和界定有各种说法,现实中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国家的私人垄断企业,它们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
2、全球战略是指现代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和国际经营时,将其全球范围的经营活动视为一个整体,以追求全球市场为目标,力求实现其全球范围内的利润最大化,而不仅仅考虑某一局部利益的得失。
3、内部一体化跨国公司把世界各地得子公司组成一个整体,形成内部一体化得独特经营体系。
公司得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子公司得投资,资金筹措,人事安排等重大问题都由总公司统一指挥,协调步骤,以符合公司得整体利益,形成整体效应。
4、出口进入模式出口进入模式是跨国公司市场进入模式的一种,分为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两种方式。
间接出口是企业使用本国的中间商或贸易商从事产品的出口。
直接出口是不使用本国中间商,但可以使用目标国家的中间商来从事产品的出口。
5、契约进入模式契约进入模式是跨国公司市场进入模式的一种,是国际化企业与目标市场的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的非股权联系,前者向后者转让技术或技能。
这种模式不涉及权益性的投资。
主要包括许可证,特许经营,合同制造,管理合同,交钥匙工程,技术协议,服务合同等。
6、投资进入模式投资进入模式是外国直接投资进入模式,是一种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进入模式,公司通过在目标国家占有部分或全部的所有权,将技术,人力,管理经验及其它产权转移到目标国家。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各国经济开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对外直接投资作为进入外国市场的主要模式。
7、国际合资企业国际合资企业是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独立企业,共同组合资产,成立公司,统一协调资金,使公司利益最大化。
合资企业在特定条件下是外国直接投资的最优化模式。
8、股权安排股权安排是合资企业的的一种分类标准,全资子公司占 95%以上,多数股权拥有子公司占 50%-95%,对等股权拥有子公司占 50%,少数股权拥有子公司占 50%以下。
第一章跨国公司与合资企业的一般概念1.1跨国公司与合资企业的一般概念1.1.1 跨国公司由一国的企业或公司,向境外其他国家或地区投资,并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办合资经营、合作经营或独资企业,这就是所谓的企业跨国化经营,也称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跨国企业从广义上指在国外从事生产作业或销售作业的厂商。
具有以下特点:在特定的国家设立总公司,由总公司直接投资,在其他若干国家设立实质上由其支配的附属公司,构成国际性的公司集团;在总公司的统一经营策略下,其生产、销售、资源分配、资金流动、技术转移等实行国际化操作;公司集团内部财务管理等大的决策由总公司统筹策划,有时分公司需遵从其强制性的指挥监督;跨国公司的业务活动,虽具有国际性,但大都不致超越总公司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条件。
1.1.2跨国企业的意义及其优势跨国经营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实现了内部的国际化。
它能够利用境外的优势资源组织生产,并将产品就地或就近销售,这有利于企业尽快达到规模经济水平和获取经济效益。
跨国经营的意义在于它符合时代的要求:1、实现企业内部的“国际分工”,符合现代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要求。
由于世界经济增长的推动,国际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地区与国家之间经济依赖关系的加强,促成了国际市场的拓展和贸易量的增加。
在这个过程中,大型跨国企业成为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主体。
它们具有快捷的信息网、优化的决策系统,雄厚的实力,能够冲破贸易堡垒和地区保护主义,利用多国资源。
2、实现企业内部的“国际分工”,有利于合理使用和组合国际资源,实现国内外、境内外的优势互补。
资源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类,主要可以利用国际经贸信息、国际闲散资金、境外资源、境外政策等。
实现企业内部的“国际分工”,就要按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管理模式、方法、标准等来操作,这有助于企业加快经营机制的转换,从而增强活力,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跨出国门,进行跨国化经营。
跨国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优势才能在境外扎根生存,必须要有东道国企业所不具备的一些优势,才能弥补自己在异境异地的劣势。
具体来讲,其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优势或技术优势:其独创性、先进性可以弥补东道国在这方面的空白。
2、管理优势:企业拥有较为先进有效的管理理念、思想、方法和手段。
3、营销优势:企业拥有广泛可靠的跨国营销网络,并有一整套富有成效的营销战略、策略、方法和技巧等。
4、资金优势:有雄厚的资金、具有可靠的融资渠道和获得贷款的优惠条件。
5、规模优势:企业资产雄厚,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工作效率高,有潜力扩大生产规模以获取规模效益。
6、人力资源优势:员工队伍庞大,人才荟萃,能感召和网罗人才为其服务。
7、声誉优势:企业的字号、产品的商标名称、信誉等,都是重要的无形资产,对其开拓新市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1.3 跨国公司的新趋势及其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新趋势表现为:1、跨国公司的规模迅速扩大,公司总数呈几何级数增长。
这主要是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而成熟的跨国公司不断增设新的海外企业。
2、跨国公司的投资领域由过去单一的发达国家转为多元化投资格局。
除有从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外,还有的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成为投资的新热土。
3、兼并与收购成为跨国公司在国外投资和开办新企业的主要形式。
这种方式有效而回报率高,为实力雄厚企业所青睐。
4、跨国公司与投资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联系日益紧密,公司人员、产品等有“当地化”趋势。
由于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兴起,跨国公司的生存之道由过去的两头在外转变为在当地开花、结果。
这要求经营者摆脱传统的民族观念,接受和适应异文化,了解当地的政府投资导向、政策倾斜、消费需求,人才素质和能力。
与国际成熟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海外企业还出在初始阶段,存在不少差距。
就目前来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体有四类:以贸易为主体的综合商社型跨国公司;工业型跨国公司;以金融为主体的跨国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以服务型为主的跨国公司等,其中80%的投资集中在贸易和资源开发领域。
其主要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快;规模小、方式单一,大多数企业的平均投资规模为120万美元,远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800万美元的平均投资规模,也低于发展中国家200万美元的平均投资规模;目标集中,主要集中在港澳台地区及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几个国家;市场进入方式单一,以合资和独资为主,约占80%左右,兼并和购置方式很少;适合与海外跨国公司的全面的管理人才缺乏。
我国企业的跨国发展的必要性:一是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参与新的国际分工;二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市场无国界,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三是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包括金融资源、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等;四是消化和转移我国过剩的加工能力,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在国内市场已经饱和的一些最终消费品、传统加工业,可以转移到有市场的地区和国家。
制定有效的跨国经营战略,积极开拓海外生存发展空间,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1.1.4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Chinese-Foreign Joint Venture)指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外国投资者,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同中国的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并按一定比例共同收益的企业。
Joint是联合或共同之意,Venture则有冒险的事业之意,合起来的意思指共同经营和共同承担风险。
企业合资的形式有多种。
在我们国家的中外合资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为股权合资企业(Equity Joint Venture),即合资经营企业,其特点是按各方的投资比例分担风险和分享利益,由股权决定经营权和分配权;一类为契约式合资企业(Non-equity Joint Venture),即合作经营企业,特点是按合同规定的条款分担风险和确定收益分配比例,以契约规定来约束各方的行为。
合资企业的性质主要表现为:1、资本权益协同体:投资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风险和收益统一在企业中,它的协同体现在各方的资产不是简单相加,各方的利益不是简单地分配,而是有机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以整体利益为考虑的重点。
2、经营管理共同体:尽管由股权或契约规定了各方管理权的不同分配,但合资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应是各方在文化理解基础上的共同行为。
这种共同体是合资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
3、精神文化趋同体;跨国投资从表面看是经济活动,从实质看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人与之间的文化差异、环境差异、个体差异等,必定会带来跨文化企业管理中的冲突、矛盾和摩擦。
解决这些冲突和矛盾的过程,就是文化理解、宽容、融会和趋同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不是非输即赢的博弈过程,而是各方精诚合作、取长补短的有机融合,并诞生一种全新的共同文化和心理模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外合资企业是精神文化趋同体。
1.2 合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1.2.1 合资企业与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巨大成功,利用外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自1993年以来,我国已连续5年成为世界第二位引资大国(第一位是美国)。
我国外资利用的一个特点是引入的直接投资逐年增长,以1997年为例,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中,外商直接投资已占63.2%,外债只占36.8%。
截至1998年底,全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24667家,合同利用外资金额5725亿美元,实际利用2671亿美元。
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一方面随着资金进入中国的有大量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跨国公司和合资公司企业是先进技术的重要载体,也是技术开发、利用和控制的主体,世界范围内的技术流动,越来越依靠跨国公司或合资企业的投资行为;另一方面还优化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了外贸发展和对外出口,增强了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投资方能将受资方纳入其全球生产、销售的分工体系,从而使受资方分享其在管理、销售、融资方面的经验,并提升出口产品和进口商品的结构,使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为主过渡为加工、机械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使进口商品有消费型结构转变为生产型进口结构。
从总体上看,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打破了我国经济原有的体制内循环格局,推动了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进程,有助于市场建设和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外资企业把新的市场营销观念带入中国,有助于中国有形市场的形成。
仅仅把资金、技术投入中国,并不能自动地培养出顾客群,外资企业还把自己独特的营销理念、新颖的促销方式、规范的市场操作,财务运作带入中国,既培养了潜在顾客,又带动了整个市场的形成。
2、外资企业把行业规范,交易准则、国际惯例、质量控制等带入中国,有助于中国市场制度建成。
市场经济构建的重要环节是法律制度的完善、市场操作的有序性。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市场经济的规范、操作很生疏,合资企业和跨国公司的进入带来了按照国际惯例操作和进行的规则,通过他们的主体活动,把新的市场制度观念带入中国,这有助于中国的经济立法,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国内市场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3、外资企业通过在其企业内就业的人力资源,把全新的市场观念、先进的管理和专业技术带入中国。
目前中国有近1800万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
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些员工主要集中于中下层管理领域与专业服务领域。
由于合资企业和跨国公司本身的规模和数量都在扩大,而且实行本土化策略,这些员工自身的层次和素质都在提高,他们既是中国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又是东西方文化、成熟市场和发展中市场的沟通者。
他们既是先进管理和专业技术的受训者,同时又培训和影响更多的中方员工。
这些员工对中国市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支重要的影响力。
1.2.2 合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特点合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中国逐渐成为投资热土,世界著名大公司、跨国企业纷纷抢滩中国。
改革开放之初,来投资的大多数是港澳同胞,办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数采取“三来一补”(来料、来样、定牌加工和补偿贸易)的方式。
由于资金缺乏,我国期初基本上是来者不拒,对对方的选择性不大。
随着我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外资纷纷看好中国,国家开始以产业政策和优惠待遇引导外资投向出口创汇和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充分发挥外资的积极作用。
近30年来的发展趋势是由小型合资企业向大中型合资企业发展,有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发展,由第二、三产业向一、二、三产业和基础工程全面扩展,由以港澳台资金为主,向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
这两年合资企业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大的跨国公司纷纷来华进行大规模的系统投资,使我国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合理安排国民生产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