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临床应用知识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20.66 KB
- 文档页数:5
参考文献[1]卫生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痰涂片镜捡质量保证手册.2004.7.[3]毛太兰,张琴,苟家容.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年12月第17卷第12期.掌长肌腱移植治疗拇长伸肌腱陈旧性断裂任建民李占奎李启才中图分类号:R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194(2008)15-0646-01拇长伸肌腱断裂临床多见,大多都一期缝合.但也有个别漏诊的病例,我院多采用食指固有伸肌腱移位功能重建,自2004年8月到2007年3月,收治3例患者,均背侧伸肌腱广泛损伤。
而采用掌长肌腱游离移植重建,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本组3例,均为男性,年龄17~56岁,左手2例,右手l例,钝割伤l例,爆炸伤l例,车祸伤1例。
损伤至手术时间:4周至2个月.随访时间:3个月至2年半.结果:3例患者伸拇功能均恢复,内收、外展正常,捏握有力.1手术方法臂丛麻醉,患肢上气囊止血带,拇指背侧延伸肌腱走向切口,找到拇长伸肌腱远断端,修剪整齐;腕背部切口于Li s t er结节尺侧缘尺骨中点作一连线,沿此连线延长切口,找到拇长伸肌腱近断端,向远端拉紧,测量短缩的长度,断端修剪整齐。
然后取掌侧切口,按照测量长度加2C M,取横行小切口切取掌长肌腱。
先将移植肌腱与伸肌腱远断端吻合,用肌腱导针将其自腱鞘拉至腕背切口,然后将腕关节在功能位时测量肌腱的张力,使拇指掌关节、指问关节调整在伸直位,用Pal vert aR法编织缝合.术后伸拇位石膏外固定3周,逐渐加强功能锻炼。
2结果例患者伸拇、对掌功能均良好。
3讨论l拇长伸肌腱断裂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于自发断裂或陈旧损伤患者,因肌腱断裂处撕裂或近端回缩较远,不能做直接吻合,只能做肌腱移位或游离肌腱移植2食指固有伸肌腱缺如或者腕背部的广泛损伤致食指固有伸肌腱缺损、粘连、无力时采用游离肌腱移植重建3、掌长肌腱常用于游离肌腱,有足够的强度和长度,对功能无影响.4、采用P ul ve rt af【法缝合肌腱,肌腱表面光滑、无粗糙面,大大地减轻了肌腱的粘连.4、肌腱止点和起点保持在同一直线上,保证直线传递拉力,最大程度地发挥伸拇功能。
《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临床应用共识》要点自20世纪初对佝偻病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以来,维生素D与钙磷代谢和骨骼健康的重要关联被不断发现。
维生素D及其相关制剂(或称类似物)的应用从根本上遏制了全球范围内佝偻病/骨软化症的广泛流行趋势。
然而,维生素D缺乏和营养不足在人群中仍普遍存在,全球约有超过10亿人群的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达不到维持骨骼肌肉健康所推荐的30μg/L(75nmol/L)水平,因此维生素D作为基本健康补充剂用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然而,维生素D缺乏和营养不足在人群中仍普遍存在,全球约有超过10亿人群的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达不到维持骨骼肌肉健康所推荐的30μg/L(75nmol/L)水平,因此维生素D作为基本健康补充剂用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维生素D在体内经过两步羟化后形成1,25双羟维生素D[1,25(OH)2D],后者是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活性形式并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又被称为“D激素”或“活性维生素D”。
近年来,有许多与维生素D结构相似且具有活性维生素D样作用的化学物质(活性维生素D类似物)被不断开发并应用于临床,特别是用于骨质疏松症、佝偻病、慢性肾脏病和皮肤病等疾病。
随着维生素D受体(VDR)和25OHD-1-α羟化酶(CYP27B1)在许多骨外组织中被发现,维生素D的作用已不再囿于调节钙磷代谢和维护骨骼健康,其在肌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自身免疫和炎性反应等中的作用也逐渐被关注,维生素D已成为临床及基础研究的热点。
维生素D概述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的开环固醇类物质,包括动物来源的维生素D3和植物来源的维生素D2,化学结构见图1。
维生素D在体内经25羟化酶的催化合成25OHD,是体内的主要贮存形式,反映体内维生素D的营养状态。
25OHD经过1α位羟化成为1,25(OH)2D,是体内维生素D 的主要活性代谢物,与组织中广泛存在的维生素D受体结合,发挥激素样作用,又称D激素。
维生素合理用药知识总汇(经典版)维生素是一类参与机体多种代谢过程的有机物质,它们在人体内含量甚微,既不能提供能量,又不作为机体的构成成分。
大部分维生素在体内不能自身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因此必须从外界摄取。
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
水溶性: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I2、烟酸、维生素C、叶酸等等。
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一、维生素C冬天来了,你是不是正在吃维生素C,或喝橙汁来预防感冒呢?或者你是不是吃过大量维生素C治疗感冒呢?美国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鲍林认为,如果缺乏维生素C,就可能出现牙龈出血、抵抗力下降。
维生素C能促进免疫蛋白合成,提高免疫力。
因此,鼓励人们服用维生素C抵御感冒。
但是,这些是在人体缺乏维生素C前提下,或者体外研究得出的结论。
最近的研究证实,维生素C在防治感冒方面的作用不大。
那些每天服用2克维生素C的人,同不服的人相比,发生感冒的几率是一样的。
维生素C的确可以帮助我们维持正常免疫功能。
但是,指望通过口服维生素C来增强免疫力却是徒劳的。
橙子、橘子、柚子等,也不是维生素C含量最多的睡过。
猱猴桃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橙子的近2倍,而酸枣的维生素C的含量是橙子的近30倍。
(一)主要生理功能1、促进骨胶原的生物合成,利于组织创伤□的更快愈合。
2、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
3、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利用。
4、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预防心血管病。
5、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床出血。
6、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
(二)作用机制1、胶原蛋白的合成需要维生素C参加,所以VC缺乏,胶原蛋白不能正常合成,导致细胞连接障碍。
人体由细胞组成,细胞靠细胞间质把它们联系起来,细胞间质的关键成分是胶原蛋白。
胶原蛋白占身体蛋白质的1/3,生成结缔组织,构成身体骨架。
如骨骼、血管、韧带等,决定了皮肤的弹性,保护大脑,并且有助于人体创伤的愈合。
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判定指标通常采用血清25(OH)D浓度,以XXX(AAP)、美国内分泌学会(ES)和欧洲骨质疏松症和骨代谢疾病学会(IOF)发布的维生素D缺乏、不足和正常的判定标准,即血清25(OH)D浓度<20ng/ml为缺乏,20~29ng/ml为不足,≥30ng/ml为正常。
2.我国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基于中国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0-2012)结果,我国0~17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率为9.7%,其中城市为6.1%,农村为11.2%,农村儿童维生素D缺乏率显著高于城市;男童和女童的维生素D缺乏率分别为10.3%(城乡分别为6.2%和13.3%)和9.1%(城乡分别为5.7%和11.5%),男女童维生素D缺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我国儿童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年龄差异,而且与户外活动时间、皮肤色素、季节、饮食惯等有关。
维生素D缺乏与骨骼发育不良和佝偻病的发生有关,同时还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肌无力、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因此,保证儿童足够的维生素D摄入和户外活动时间,是预防和控制儿童骨骼疾病和慢性疾病的重要措施。
二、我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的临床应用现状一)维生素A1.维生素A临床应用指征维生素A主要用于治疗儿童维生素A缺乏病(如夜盲症、干眼症、角膜软化症等),预防和治疗儿童感染性疾病(如麻疹、腮腺炎、肺炎等),以及改善儿童免疫功能。
2.维生素A临床应用剂量根据我国儿科学教材和《中国儿童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6版)推荐,维生素A的临床应用剂量应根据年龄、体重和病情等因素个体化确定,一般不超过推荐摄入量的10倍,同时应注意维生素A的中毒反应。
二)维生素D1.维生素D临床应用指征维生素D主要用于治疗儿童佝偻病和维生素D缺乏症,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等骨骼疾病,以及改善儿童免疫功能和心血管健康等。
【关键字】方法、传统、有效、平稳、良好、持续、加大、关键、精神、基础、作用、丰富、优先、改善、促进、适应、明显好转、减轻维生素C的临床应用【关键词】维生素C临床应用【药理】本品在新鲜菜蔬和水果如橘、橙、番茄、菠菜、枣等均含丰富。
临床上用的是合成品。
维生素C在体内参与糖的代谢及氧化还原过程,能促使组织产生细胞间质(缺乏时可引起坏血病),减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的凝固,刺激造血功能,促进铁在肠内吸收,促使血脂下降,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毒功能,具有抗组胺的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生成的作用。
【临床新用途】1.治疗血管性偏头痛运用维生素C治疗血管性偏头痛患者,可使头痛症状很快消失,总有效率为96%。
随访1~2年,均未见1例复发。
方法:先嘱患者取侧卧位,在颞部常规消毒后,用2ml注射器及5号针头,吸入维生素C注射液2ml(内含维生素C0.2g)注入和髎穴,避开血管,斜刺或平刺0.3~0.5寸,针刺有麻胀及触电感,回抽无血可缓缓注药,双侧和髎穴各注入1~2ml,1/d,1周为1个疗程。
病程短而病情轻者发病前期及间歇期均可注射。
一般用药1个疗程获愈,未愈者,应在下次复发前期行第2个疗程治疗。
注入药液后,少数患者可有胀感加重,甚至心慌、恶心、头昏等症状,拔针后平卧休息15~30min,上述症状即可自行消失。
2.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采用维生素C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使出血症状消失,血小板上升至正常,总有效率为86%。
疗效与对照组用泼尼松治疗相似。
方法:①维生素C1.5~2.0g /d,分3次口服。
待血小板恢复正常后,再持续服用60d;②维生素C1.5g;口服,2/d,温开水送服。
作者认为,维生素C仅适应于轻、中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对于重症患者,宜以优先使用泼尼松为佳。
胡咸等应用维生素C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12例,总有效率为92%。
3.治疗氟乙酰胺中毒据报道,杜先祥等在患者脱离中毒现场、洗胃、给予脱水剂、镇静剂、对症处理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维生素C治疗氟乙酰胺中毒患者,一般均在5~10d内全部获得治愈。
浅谈维生素B1临床应用摘要】目的讨论维生素B1临床应用。
方法查阅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
结论维生素B1临床还应用于防止铅积蓄中毒、治疗失眠、治疗特发性神经痛治疗荨麻疹、治疗泻泄、耳穴封闭麻醉、促进胃的蠕动、治疗灼口综合征、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妇女外阴白色病与治疗直肠癌术后尿潴留。
【关键词】维生素B1 临床应用【别名】硫胺、盐酸硫胺、维生素乙1。
【药理】维生素B1在体内80%以焦磷酸硫胺(TPP)的形式存在,10 %以磷酸硫胺素(TTP)形式存在。
其余10%以单磷酸硫胺素和硫胺素形式存在。
【制剂】片剂:每片5mg,10mg。
注射液:每支50mg(1ml),100mg(2ml)。
【注意】注射时偶见过敏反应,个别甚至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故除急需补充的情况外很少采用注射。
增大口服剂量时,并不增加吸收量。
1临床新用途1.1.防止铅积蓄中毒维生素B1,30mg/次,3/d,具有明显的排铅效果。
据认为,维生素B1的排铅作用,可能是通过维生素B1或其代谢产物与铅形成铅络合物而被排除,并阻碍或抑制铅的吸收。
因此,维生素B1可能在预防和治疗铅中毒方面,特别是防止中枢神经系统铅蓄积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1.2.治疗失眠以大剂量维生素B1口服治疗20余例失眠患者,近期疗效满意,未发现副作用。
方法:开始每晚睡前服7~8片,获效后逐渐维持剂量为睡前3片,可长期应用。
1.3.治疗特发性神经痛维生素B1能促进糖代射,使神经组织得到充分营养而改善其生理功能。
据《北京医学》穆熙若等报道,采用维生素B1治疗特发性神经痛患者150例,总有效率为98%。
方法:用维生素B1进行三叉神经封闭治疗,剂量为每次注射维生素B1 50~100mg/次,1/d,10次为1个疗程。
1.4.治疗荨麻疹维生素B1穴位给药对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的疗效。
用法:维生素B1注射液分别于合谷、曲池、三阴交及足三里各注射25mg,每周1次,连用4次为1个疗程。
患者治疗时间均为2个疗程。
维生素的作用及临床应用——11级食品科学与工程1班李颖瑞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它们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虽然机体需要量很小,但作用极大,且必须由食物供给。
一般来说,维生素可分为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脂溶性维生素的化学组成仅含碳、氢、氧,它们只溶于脂肪及脂溶剂而不溶于水,它们在食物中与脂类共同存在,在肠道吸收时也随脂肪经淋巴系统吸收,摄入后大部分贮存在脂肪组织中,所以脂类吸收不良时,如胆道梗阻或长期腹泻,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大为减少,甚至会出现缺乏症状。
1维生素A维生素A是第一个被认识和发现的脂溶性维生素,它是一类含紫萝酮环而且具有视黄醇活性的衍生物,包括视黄醇(维生素A1)、视黄醛、视黄酸、维生素A2。
维生素A不但可以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防止夜盲症,而且还具有维持上皮细胞的正常结构、维持正常的生长与生殖功能、保证骨骼正常生长发育、改善铁吸收和转运、促进糖蛋白合成、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癌症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临床上可用于促进伤口愈合、预防结疤,治疗色素沉着、夜盲症,以及预防感冒和中耳、肠道等感染,降低胆固醇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等。
维生素A是脂溶性物质,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如牛、羊、猪等以及鸡、鹅和海鱼的肝脏中,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中不含有维生素A。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吸收、转化等的原因,胡萝卜素的效价只相当于维生素A的六分之一。
一般情况下,色素较深的蔬菜和水果,胡萝卜素的含量较丰富。
胡萝卜素的特性与维生素A很接近,但利用率较低,稳定性差。
维生素A对热稳定,一般加工与烹调温度下,食品中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损失不多;冷冻干燥和微酸及碱对维生素A 活性影响也不大。
但暴露于光线和氧气时,维生素A极易被氧化破坏。
市场上销售的维生素A主要是维生素A醋酸酯和维生素A棕榈酸酯。
一般情况下,维生素A是比较容易缺乏的脂溶性维生素,尤其是需要集中视力者、经常进行有黏膜刺激性特点的作业者、夜间及弱光下工作的人,如驾驶员、矿工、电脑操作人员,以及长期发热、腹泻、患肝胆疾病者,上述人员均应适当增加维生素A摄入,但不可超过需要量的两倍,否则易引起维生素A中毒。
浅谈维生素K及其临床新应用作者:杨在奔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年第11期【关键词】维生素K;临床1概述1.1定义维生素K(英文vitamink)是一组抗出血活性的化合物,是2—甲基,4—奈醌及其衍生物的总称,包括指溶性维生素K1、维生素K2和水溶性维生素K3、维生素K4。
1.2性质维生素K1呈油状,维生素K2是黄色晶体,溶点52℃-54℃,不溶于水,溶于油脂及醚等有机溶剂。
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是人工合成的水溶物质,化学性质稳定,能耐热耐酸,但易被碱和紫外线分解。
2维生素K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2.1维生素K控制着凝血因子Ⅱ(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Ⅶ(转变加速因子前体)Ⅸ(cnvisma5)因子,为血浆促凝血酶原成份,ⅹ(stuan)因子在肝内合成。
2.2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是蛋白质C,蛋白质S和蛋白质Z,蛋白质C和蛋白质S是促凝血素,正常骨骼中代谢所需的两种骨基质蛋白质是维生素K依赖的,维生素K的两种蛋白质是骨钙素(BGP)和基质蛋白(MGP)钙结合蛋白对调节骨和肌体钙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增加骨密度,防止骨质疏松,对骨刺、动脉硬化钙斑及组织钙沉积硬化有清洁剂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讨论。
2.3羧化反应和维生素K循环,这是维生素K的利用途径,大剂量的维生素K(1-10mg)能克服香豆素的阻断,它是通过肝脏还原酶再生维生素K氢醌。
2.4维生素K溶于线粒体膜的类脂中,起着电子转移作用,维生素K被体酶还原而产生的半氢醌自由基,阻止细胞增殖,并能提高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可作为肿瘤放射治疗的增敏剂使用。
2.5维生素K有选择性直接松弛平滑肌,同时对乙酰胆硷引起的平滑肌收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有镇痛镇静的效果,并能增强水杨酸和吗啡药物的镇静镇痛效果。
3维生素K的临床应用3.1用于止血3.1.1维生素K缺乏对饮食影响尤为突出,可导致进食困难或不能进食,严重导致阻塞胆道,慢性腹泻所致吸收不良综合征,长期使用抗生素致内源性合成减少,此时应补充维生素K1或维生素K3。
维生素A有哪些临床应用?
维生素A临床上主要适用于治疗夜盲症、角膜软化、眼干燥症、视网膜色素变性、眼铁质沉着症等与维生素A代谢有关的疾病。
剂量与用法:口服:用于预防:每日200-4000u,1次/日;用于治疗:2.5万-5万u/次,3次/日。
肌注:不能口服者5万-10万u/次,1次/日。
不良反应与防治一般无毒性,当长期大剂量摄入时,可引起急慢性中毒。
表现为:颅内压升高伴视神经盘水肿、轻度眼球突出、脱发、皮疹、肝脾肿大、烦躁、溶血、贫血、眼内斜视等。
维生素A与新霉素、降胆固醇树脂、可减少维生素A的吸收。
口服避孕药可提高血浆维生素A浓度。
妊娠期对维生素A需要量略增多,但每日不宜超过6000u。
孕妇摄入大量维生素A时有报道可致胎儿畸形,如泌尿道畸形、生长迟缓、早期骨垢早闭等。
XXXX医院
维生素临床应用知识总结
一、区分维生素的预防与治疗
二、合理掌握维生素剂量
三、注意联合用药的影响
四、选择适宜的服用时间
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B1、B2、B6、C、烟酸、叶酸
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一、区分维生素的预防与治疗
已有充分平衡膳食的健康者,另行补充维生素并无受惠之处。
应用低热量(<1200cal/d)膳食者,才可能需要另外需补充。
二、合理掌握维生素剂量
剂量过大,在体内不易吸收,甚至有害,出现不良反应/事件。
不宜将维生素作为“补药”,以防中毒;
对儿童应用的维生素D、A和鱼肝油剂量要严格掌握,以防不良反应。
三、注意联合用药的影响
a.长期应用抗结核病药异烟肼等,可致体内B6大量排泄而缺乏,补充B6,防治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周围神经炎、视神经炎)。
b.贫血儿童服用维生素C过量,促进铁向二价铁转化,提高硫酸亚铁吸收量;
c.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可促使维生素C排泄增加,导致维生素C缺乏。
d.长期或大量就用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等抗菌药可致维生素B、K缺乏。
四、选择适宜的服用时间
维生素B2的特定吸收部位在小肠上部,若空腹服用则胃排空快,降低生物利用,餐后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