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长度守恒》
- 格式:docx
- 大小:11.36 KB
- 文档页数:2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长度的守恒》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比较与测量》第三节《长度的守恒》。
主要内容是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和掌握长度守恒的概念,学会使用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知道长度不受物体形状变化的影响。
2. 培养幼儿运用测量工具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长度守恒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直尺、绳子、彩纸等。
2. 学具:每组一把尺子、一张白纸、一支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两根长度相等,但形状不同的绳子,让幼儿观察并判断哪根绳子更长。
(2)引导幼儿进行思考:为什么这两根绳子长度看起来不一样,但实际上却是相等的呢?2. 新课导入(1)讲解长度守恒的概念。
(2)演示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
3.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让幼儿判断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
(2)引导幼儿运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长度守恒。
4. 随堂练习(1)发放白纸、彩笔,让幼儿分组测量并比较不同形状的纸片长度。
(2)讨论:为什么不同形状的纸片,长度却是相等的?(2)引导幼儿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可以用长度守恒来解释?六、板书设计1. 长度守恒的概念。
2. 长度测量方法。
3. 实践活动:比较不同形状纸片的长度。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生活中的长度守恒现象,并进行测量和记录。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掌握了长度守恒的概念,但部分幼儿在测量过程中,对尺子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在下一节课中,可以让幼儿尝试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运用长度守恒的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长度守恒》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六章《比较与测量》第三节《长度守恒》。
教材内容详细介绍了长度守恒的概念,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长度守恒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知道长度在改变位置和形状时,其长度数值保持不变。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并在实际操作中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长度守恒的原理,能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长度守恒演示板、直尺、彩笔、剪刀、胶带等。
学具:幼儿用直尺、彩纸、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出示长度守恒演示板,引导幼儿观察。
(2)教师演示长度守恒现象,让幼儿初步感知长度守恒。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演示板讲解长度守恒的概念。
(2)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实际操作,验证长度守恒现象。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发放练习纸,让幼儿独立完成长度守恒练习。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4. 小组讨论与分享(5分钟)(1)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练习中的发现。
(2)教师布置拓展任务,让幼儿课后寻找生活中的长度守恒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长度守恒2. 板书内容:(1)长度守恒概念(2)长度守恒实例(3)幼儿练习成果展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在A4纸上画出两个长度相等的线段,然后将其中一个线段剪成两段,再拼接到另一个线段上,观察长度是否发生变化。
(2)请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一个长度守恒的例子,并说明原因。
2. 答案:(1)长度没有发生变化。
(2)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长度守恒原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和例题讲解,让幼儿掌握了长度守恒的概念,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避免直接告诉答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长度守恒》教学要点
•掌握长度的概念
•了解长度的单位
•理解长度的守恒性质
教学准备
•铅笔、橡皮、卡尺
•白纸、颜色纸
•包装盒、小球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老师给学生们出示一段长条形的颜色纸条,让学生将其对折,问学生这样它的长度会变吗?引导学生探讨长度的概念和单位。
提出问题(5分钟)
老师将两个包装盒给每个小组,分别放一颗小球,问学生:如果两个盒子的长度相等,小球的位置不变,那么它们里面的小球数量会相等吗?
实验探究(15分钟)
学生们根据老师的提问,进行实验探究,通过使用卡尺测量包装盒长度和内部小球的位置来回答问题,并在观察小球移动的过程中理解长度的守恒性质。
讨论总结(10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归纳出长度的守恒性质,即长度相等的物体在没有发生伸缩或变形的情况下,它的长度是不变的。
然后再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度的概念和单位。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初衷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长度的概念和单位,并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理解长度的守恒性质。
因为幼儿园的学生尚未完全形成抽象思维能力,因此这节课采用了示例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具体地理解概念。
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活泼轻松,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实验探究和讨论总结环节,这为下一步数学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实验操作涉及到长度的测量,需要老师在教学前加强对学生操作安全的提示和引导。
另外,需要学生使用卡尺测量长度,需要保证卡尺使用正确定位,避免测量错误。
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实验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得到成长。
大班数学教案《长度守恒》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大班数学教材《数学乐园》的第四章第二节,主要涉及长度的概念、测量工具的使用以及长度守恒的原理。
具体内容包括:认识不同的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学会使用直尺和卷尺进行长度测量,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并正确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长度守恒的原理。
3. 学生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测量结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并正确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学会使用直尺和卷尺进行长度测量。
难点: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卷尺、不同长度的物体(如小棒、绳子等)、长度单位卡片。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把直尺、一张卷尺、几根不同长度的物体、长度单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不同物体,如桌子、椅子、窗户等,引导学生注意它们的长度。
2. 讲解长度单位:向学生介绍米、厘米、毫米三种长度单位,并用实物演示如何使用直尺和卷尺进行长度测量。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用直尺和卷尺测量手中的物体,并记录测量结果。
5.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例题,如“一根绳子原长2米,剪去一半后,剩下的绳子长度是多少?”引导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几道类似的题目,如“一张纸的长度是10厘米,剪成两半后,每半张纸的长度是多少?”7.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用直尺和卷尺测量家中的不同物体,并记录测量结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长度守恒:无论物体的长度如何变化,它们的长度总是保持不变。
七、作业设计1. 请用直尺和卷尺测量家中的桌子、椅子、窗户等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学生应能够正确使用长度单位,测量出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表达出来。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长度守恒》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数学乐园》第四章第三节,主要内容为长度守恒。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长度的概念,掌握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学会比较物体长度,并能运用长度守恒原理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掌握长度的概念,了解长度测量工具,学会使用工具测量物体长度。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物体长度的能力,并能运用长度守恒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长度守恒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物体长度的比较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卷尺、米尺、绳子、剪刀、彩笔等。
学具:直尺、绳子、剪刀、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准备一个故事情景,如小熊一家要去野餐,需要测量野餐布的长度。
引导幼儿关注长度问题,激发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直尺、卷尺、米尺等工具,让幼儿了解长度测量工具。
(2)教师演示如何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并讲解注意事项。
(3)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桌子、椅子、书本等物品的长度。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出示两个长度不同的绳子,让幼儿观察、比较,并引导幼儿运用长度守恒原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发放练习题,幼儿独立完成。
(2)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米尺等。
2. 长度守恒原理:物体长度不变,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不同,测量结果相同。
3. 物体长度比较方法:直接比较、间接比较(测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直尺测量书本、铅笔、橡皮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比较两个长度不同的绳子,运用长度守恒原理解决问题。
2. 答案:(1)书本长度:20厘米,铅笔长度:15厘米,橡皮长度:5厘米。
(2)绳子1长度:30厘米,绳子2长度:40厘米。
大班数学教案《长度守恒》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数学教材《幼儿数学启蒙》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长度守恒概念的学习。
主要包括长度守恒的定义、长度守恒的转换以及长度守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掌握长度守恒的转换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长度守恒概念的建立和转换方法的掌握。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理解和掌握长度守恒的概念及转换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绳子、彩纸、剪刀、透明胶带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尺子、绳子、彩纸、剪刀、透明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情景一:用绳子围成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幼儿观察、比较,引出长度守恒的概念。
情景二:请两名幼儿用不同长度的绳子比赛,看谁跳得远,引出长度守恒的转换。
2. 例题讲解(10分钟)例题一:通过比较两条绳子长度,让幼儿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
例题二:让幼儿将一条绳子对折,观察对折后的长度变化,讲解长度守恒的转换方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练习一:让幼儿用尺子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巩固长度守恒概念。
练习二:让幼儿将一条绳子剪成两段,再拼接起来,观察长度变化,巩固长度守恒转换方法。
4. 小组合作活动(15分钟)活动一:每组用绳子、彩纸等材料制作一个长度守恒的实验,共同探讨长度守恒的奥秘。
活动二:小组内分享实验成果,交流学习心得。
对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表现优秀的幼儿。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守恒的概念2. 长度守恒的转换方法3. 长度守恒实验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用尺子测量家中一件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答案:根据实际测量结果,记录物品的长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幼儿充分理解和掌握了长度守恒的概念和转换方法。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长度守恒》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
2.能够观察不同长度的物体,并判断它们是否相等。
3.发展幼儿的精确度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1.复制并准备好下面的资料:名称长度红色筷子10cm蓝色筷子10cm黄色筷子10cm绿色筷子20cm紫色筷子10cm2.打印并准备好实验记录表(见附录)。
3.准备至少5个有不同长度的物品,并放在教室可供幼儿使用的地方。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让幼儿拿起任意两个物品,问他们哪个更长一些,为什么。
引导幼儿发现物品的长度不同,然后进一步引导幼儿想象一个可以比较长度的标准物品。
2.让幼儿看一看长度相等的物品,问他们如何区分它们。
引导幼儿发现相等长度的物品,它们在很多方面都是相同的。
3.引入本次实验的目的:研究长度守恒。
实验环节1.让幼儿一组一组地拿出一把筷子。
让他们观察筷子的颜色和长度。
引导幼儿猜测这些筷子的长度是否相等。
2.让幼儿开始实验。
让幼儿逐一比较不同颜色的筷子,然后在实验记录表中记录它们的长度。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反应来帮助他们正确记录筷子的长度。
注意: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教师需要在记录筷子长度之前,核实一下它们的长度。
如果有些筷子长度不太准确,尝试自己测量一下并作出正确的记录。
3.让幼儿在实验记录表中填写每把筷子的长度。
引导幼儿使用语言描述它们的长度。
比如:“这根红色筷子有10cm长。
”4.让幼儿使用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猜测哪些筷子长度相等。
引导他们实验比较筷子的方法,例如:“可以把筷子放在一起,看看两个筷子的长度是否相等。
”5.让幼儿讲述她对实验结果的看法。
引导幼儿思考一下,他们都发现了什么。
引导幼儿想一想这个实验对长度守恒的认识有怎样的帮助。
延伸活动1.让幼儿找到教室中其他的物品,猜测它们的长度并记录到实验记录表上。
2.让幼儿试着“乘法”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
例如,将一把食物用一把筷子测量多少把食物长。
在实验中,让幼儿发现比较长度时应该用相同的比例。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计划:长度守恒(四篇)目录: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计划:长度守恒一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设计-《认识时钟》二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设计《悟空分桃》三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设计《蜘蛛和糖果店》四
- 1 -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计划:长度守
恒一
执教教师:
指导教师:
选送单位:
活动内容:长度守恒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让幼儿理解物体的位置、形状发生变化后,物体的长度不变。
2.能够用语言表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感知长度守恒,对量的守恒感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教师两根不同颜色、长度相同的塑料管,两条一样长的铁线.
2.幼儿操作材料:每人2根不同颜色长度相同的塑料管,两条一样长的铁线。
正方形表格一张,小塑料管8根。
活动预设:
(一)尝试发现比较两根木棍,长短的方法。
1.出示平行放置的2根不同颜色的木棍,这两根木棍一样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小结:小朋友,要想知道塑料管是不是一样长,不管你是横着放,还是竖着放,只要塑料管的一边对齐,然后进行比较,那它们
2 / 14。
大班数学教案《长度守恒》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测量与比较》第三节《长度守恒》。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通过实践活动,掌握长度守恒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认识到长度不会因为物体形状的改变而改变。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长度守恒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长度守恒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米尺、直尺、绳子、剪刀、卡片等。
学生准备:米尺、直尺、绳子、剪刀、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出示两根长度不同的绳子,让学生比较哪根绳子更长。
(2)教师将其中一根绳子弯曲成其他形状,让学生再次比较两根绳子的长度。
2. 新课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绳子弯曲后,长度没有发生变化?(2)教师讲解长度守恒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长度不会因为物体形状的改变而改变。
3.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有两根同样长度的绳子,一根弯曲成圆形,一根弯曲成方形,比较两根绳子的长度。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例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长度守恒。
4.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有一根长度为20厘米的绳子,将其弯曲成不同的形状,比较各形状的长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2)教师提出拓展问题:除了绳子,还有哪些物体可以验证长度守恒?六、板书设计1. 长度守恒概念2. 验证长度守恒的实践活动3. 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找一根绳子,将其弯曲成不同的形状,测量并记录各形状的长度,验证长度守恒。
2. 答案:各形状的长度相同,验证了长度守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了长度守恒的概念。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课后,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验证长度守恒,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长度守恒》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测量与比较》第三节《长度守恒》。
主要内容包括:理解长度的概念,掌握长度守恒原理,能够运用长度守恒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幼儿能够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掌握长度守恒的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掌握长度守恒的原理。
难点:运用长度守恒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绳子、彩纸、剪刀、胶水等。
学具:每组一张大白纸、彩笔、绳子、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出示两根不同长度的绳子,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长度。
(2)教师将两根绳子分别拉直,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长度变化。
(3)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绳子拉直后长度会发生变化?绳子本身的长度有没有变化?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彩纸,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的长和宽。
(2)教师将长方形彩纸沿对角线剪开,形成两个三角形,让幼儿观察并说出两个三角形的边长。
(3)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长方形彩纸剪开后,三角形的边长没有发生变化?3.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一组长度不同的绳子,让幼儿判断它们的长度关系。
(2)教师将绳子打结,让幼儿观察并说出打结后绳子的长度变化。
(3)教师引导幼儿运用长度守恒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出示一些长度守恒的实践案例,让幼儿观察并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长度守恒》2. 板书内容:(1)长度的概念(2)长度守恒原理(3)实践案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绳子的长度关系。
(2)运用长度守恒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理解了长度守恒的概念,掌握了长度守恒的原理。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质教案《长度守恒》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比较与测量》第三节《长度守恒》。
主要内容包括:理解长度守恒概念,学会使用工具进行长度测量,并能运用长度守恒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掌握长度守恒概念,学会使用直尺等工具进行长度测量。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守恒概念,运用长度守恒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工具进行长度测量,掌握长度守恒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绳子、彩纸、剪刀、胶棒等。
2. 学具:每人一把直尺、一张彩纸、一把剪刀、一支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幼儿帮忙测量教室长和宽,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长度守恒现象。
过程:分发直尺,让幼儿分组合作测量教室长和宽,观察测量结果是否一致。
2. 例题讲解:讲解长度守恒概念,通过具体例子让幼儿理解长度守恒。
过程:展示两根长度不同绳子,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长度。
然后,将其中一根绳子拉直,让幼儿再次观察和比较。
通过这个例子,让幼儿明白长度守恒概念。
3. 随堂练习:发放彩纸,让幼儿动手操作,进行长度测量和比较。
过程:让幼儿用直尺测量彩纸长度,并用剪刀剪下相同长度彩纸。
然后,将剪下彩纸拼接起来,与原彩纸进行比较,观察长度是否一致。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守恒概念2. 长度测量方法3. 长度守恒运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家中物品长度,并与家人分享长度守恒现象。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掌握长度守恒概念和测量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提高他们动手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在下一节课中,可以引导幼儿学习其他守恒概念,如面积守恒、体积守恒等,让幼儿更全面地理解守恒现象。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长度的守恒》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测量与比较》第三节《长度的守恒》。
主要内容包括: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掌握长度守恒的方法,运用长度守恒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知道长度不会因为物体形状、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2. 技能目标:使幼儿能够运用长度守恒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幼儿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发现、创新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运用长度守恒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掌握长度守恒的方法,通过实践操作,使幼儿能够将长度守恒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长度守恒演示图、尺子、绳子、剪刀、彩笔等。
2. 学具:每组一张长度守恒演示图、尺子、绳子、剪刀、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两根长度相等的绳子,一根拉直,一根弯曲,让幼儿判断两根绳子的长度是否相等。
(2)请两名幼儿到讲台上,用尺子测量两根绳子的长度,验证猜测。
2. 例题讲解:(1)教师通过演示图,讲解长度守恒的概念,让幼儿理解长度不会因为物体形状、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2)教师出示两根长度相等的绳子,一根剪成两段,让幼儿判断剪断后的绳子长度是否发生变化。
3.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一组长度守恒题目,让幼儿独立完成。
(2)幼儿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纠正错误。
4. 小组活动:(1)每组一张长度守恒演示图,幼儿用尺子测量并记录长度。
(2)小组内讨论,如何将长度守恒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教师提问,检验幼儿对长度守恒的理解。
(2)幼儿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守恒概念2. 长度守恒方法3. 长度守恒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长度会因为物体形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B. 长度会因为物体位置的改而发生变化。
C. 长度不会因为物体形状、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大班数学教案《长度守恒》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主题为“长度守恒”。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掌握长度守恒的运用,运用长度守恒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掌握长度守恒的运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长度守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长度守恒概念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教学课件、实物模型。
学具:尺子、彩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根长度为10厘米的绳子,提问:如何用这根绳子围成一个与这根绳子长度相同的正方形?学生讨论并回答。
2. 新课导入(10分钟)教师讲解长度守恒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长度守恒。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感受长度守恒。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讲解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长度守恒解题。
学生听讲解,跟随教师解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道实际问题的解决。
各组展示成果,交流讨论。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守恒概念2. 长度守恒运用3. 实际问题解决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一根长度为15厘米的绳子,围成一个与绳子长度相同的三角形。
2. 答案:将绳子对折,形成5厘米的线段,以此为边长,围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长度守恒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守恒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剪绳子、拼接木板等。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班数学教案《长度守恒》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长度的守恒》。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和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长度守恒的原理,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知道长度守恒的含义。
2. 能够运用长度守恒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长度守恒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和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长度守恒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剪刀、彩纸、胶带等。
2. 学具:每组一把直尺、一张彩纸、一把剪刀、一卷胶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一张长纸条,向学生展示长度守恒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新课导入(1)教师讲解长度守恒的概念。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理解长度守恒的含义。
3.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长度守恒原理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4. 随堂练习出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长度守恒的理解。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物体的长度守恒现象。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守恒》2. 内容:(1)长度守恒概念(2)例题及解答(3)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在家长的帮助下,寻找生活中的长度守恒现象,并拍照记录。
2. 答案: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完成,无固定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守恒的原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其他物体的守恒现象,如体积守恒、面积守恒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理解和操作。
2. 长度守恒概念的教学和学生的内化。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大班数学长度守恒教案大班数学长度守恒教案(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数学长度守恒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数学长度守恒教案1一、设计思路:新《纲要》及《指南》在科学领域目标中明确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这说明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软电线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材料,它具有可塑性、多变性,对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思维想象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平时幼儿接触的并不多。
利用软电线作为媒介进行长度守恒教学,能很好的吸引幼儿兴趣,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并在游戏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守恒概念。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
因此,本节活动适合放在大班教学。
二、活动目标:1、通过比较、测量等多种方法,感知软电线长度的的守恒。
2、通过玩一玩、做一做、比一比的游戏情境,学习并做到不受颜色、形状、粗细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认识到量的不变性。
3、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在活动中逐渐增强思辨能力。
三、活动准备:长度相等的软电线若干、线绳、记号笔等。
四、活动过程:1、玩电线,引发幼儿兴趣。
初步感知长度守恒。
(1)幼儿人手一根电线,与同伴对比,发现电线颜色不同、长度相同。
提问:你跟伙伴的电线一样吗?有什么相同或不同?(2)自由玩电线,发挥想象,变换各种造型。
师:这是一根可以变形的电线,变变看,看你能变出什么?(幼儿动手操作)提问:你变出了什么?现在你和伙伴的电线还一样长吗?(3)教师小结,引导幼儿感知守恒概念。
幼儿园大班《长度守恒》数学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长度守恒》。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理解和掌握长度的概念,学会用相同长度的物体进行比较和排列,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守恒的概念,理解长度是可变的,可互相转换的。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能够观察和比较不同长度之间的差异。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用相同长度的物体进行比较和排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长度守恒的概念,学会用相同长度的物体进行比较和排列。
难点:理解长度是可变的,可互相转换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长度不一的小棒、尺子、剪刀。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相同长度的小棒若干、尺子一把、剪刀一把。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中有一排长度不一的小棒,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长度差异。
2. 讲解长度守恒概念:教师用尺子量出一定长度的小棒,让学生观察并理解长度是可变的,可互相转换的。
3. 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相同长度的小棒进行比较和排列,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教师出一道例题,如:“请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摆出比这个长度更长的小棒。
”让学生上台演示,并解释原因。
5.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7. 板书设计:教师在黑板上写出长度守恒的公式,并进行解释。
六、作业设计1. 请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摆出比这个长度更长的小棒。
答案:学生可以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摆出比给定长度更长的小棒。
2. 请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摆出比这个长度更短的小棒。
答案:学生可以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摆出比给定长度更短的小棒。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长度守恒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长度守恒的概念。
大班数学教案《长度守恒》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长度守恒,及其特点。
2.能正确地运用长度守恒的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3.能够通过实验验证长度守恒的原理。
教学重点1.掌握长度守恒的原理。
2.学会如何应用长度守恒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理解长度守恒的定义和特征.2.能够正确地应用长度守恒的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概念说明1.什么是长度守恒?2.流体中长度守恒的特征是什么?实验1.长度守恒与管道传送实验应用1.长度守恒在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概念说明采用讲授和举例讲解的方式,以讲述实验结论和相关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和特征。
实验1.展示并演示实验方法,让学生跟随实验过程进行自己的实验观察。
2.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论,总结出流体中长度守恒的特征。
应用1.根据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和实际操作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过程Step 11.讲述长度守恒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守恒量的概念和流体中长度守恒的特征。
Step 21.展示实验装置和相关原材料,让学生自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结论,总结实验规律。
Step 31.通过案例演示和计算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守恒原理处理相应问题。
Step 41.复习概念及实验结论,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教学评估1.在概念理解上,学生能否描绘什么是守恒量、流体中的长度守恒特征。
2.在实验环节中,学生能否独立操作实验、总结流体中长度守恒的特征。
3.在应用环节,学生能否自主解决应用问题。
课堂拓展1.学生可进行更深层次的应用训练,引导学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应用长度守恒原理。
2.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应用探究,发掘更多的长度守恒例子。
总结长度守恒原理在生活和工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全面的理解和应用这个原理,有助于学生增强计算和理论分析的能力,并进一步探讨数学原理的应用和数学科学的实际意义。
大班数学教案《长度守恒》
一、教案概述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长度守恒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适用对象:大班学生
•教学时间:1课时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长度守恒的概念介绍;
2.长度守恒的实践探究;
3.长度守恒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概念介绍(20分钟)
1.引入话题: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如“小
明拿了一根棒棒糖,他将它分成两段,你们觉得这两段的长短会有什么变化吗?”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2.引导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认识到无论棒棒糖是怎么分的,它的总长度都是不变的,即长度守恒。
3.教师归纳总结:总结并概括出长度守恒的概念,可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如“无论是怎样分割,物体的总长度不变”。
步骤二:实践探究(30分钟)
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段长度不等的绳子。
2.活动要求:要求学生在每个小组内使用剪刀将绳子切割成几段,并记录下每段的长度。
3.实践操作: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实践,记录下每段绳子的长度。
4.活动总结:每个小组的学生分享并比较各自切割后绳子的长度,观察和解释结果是否符合长度守恒的原理。
5.教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解释进行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
步骤三:运用实践(10分钟)
1.引导学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发现和
应用长度守恒的规律。
2.示范演示: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实例,如杆子被剪成两段、绳子
被拉长或缩短等,让学生观察实例中长度是否守恒,并尝试解释原因。
3.学生操作: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答,以巩
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评价
1.教师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讨论,评价学生对长度
守恒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评估学
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自评互评:通过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并改进
自己的不足之处。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理解长度守恒的概念,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实践探究环节,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完全符合长度守恒的结果,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纠正。
同时,在教学评价中,可以加入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或思考题,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