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21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群落的概念和组成。
o掌握群落的结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和种间关系。
o了解群落演替的类型、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观察和分析群落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o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认同群落结构和演替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过程。
•难点:群落演替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群落结构和演替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群落演替的实验材料和案例。
•相关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o引入群落的概念,强调群落结构和演替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群落的概念和组成o介绍群落的概念,解释群落与种群的区别。
o讨论群落的物种组成,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等。
3.群落的结构特征o讲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o分析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
4.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过程o介绍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o讲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和机制,包括物种的入侵、竞争和替代等。
5.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o讨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污染等。
o分析气候变化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包括全球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等。
6.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o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群落结构和演替的相关问题。
o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7.总结与提升o总结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过程。
o引导学生思考群落结构和演替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8.作业布置o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群落结构和演替的理解。
o准备一个与群落结构和演替相关的案例或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学习。
五、板书设计《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群落的概念和组成- 概念与种群的区别- 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二、群落的结构特征- 空间结构:垂直、水平- 种间关系:竞争、捕食、互利共生三、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过程- 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过程:物种入侵、竞争、替代四、群落演替影响因素- 人类活动:土地利用、环境污染-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过程。
第4课时生物群落的结构课标要求 1.概述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影响因素。
2.简述群落的季相。
1.群落:是特定空间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提醒(1)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与群落都是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种群,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群落。
(2)群落并非是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
2.群落结构概念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具有一定的功能,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类型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模型表现呈现不均匀的片状分布,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镶嵌特征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因素光照的强弱、地形的差异、湿度的不同和动物的活动植物:主要受到阳光的影响;动物:食物和特定的栖息环境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3.影响群落结构的其他因素(1)生态位(2)捕食例如,野兔往往捕食竞争力强的植物,这样的捕食提高了草原上草的多样性和草原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反之亦然。
(3)生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①阳光分布的不均匀性是影响池塘中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
②阳光也是影响池塘中动物昼夜分布变化的重要因素。
③不同季节的光照条件不同,也会引起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状况发生变化。
4.群落随时间而改变(1)区分群落的标志群落的外貌是区分不同群落结构及类型的主要标志。
(2)群落结构的特征群落的外貌常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是群落结构的重要特征。
(3)群落的季相随气候的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这就是季相。
延伸应用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不是(填“是”或“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原因是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属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
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策略在引导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时,依然要与生命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思想相联系。
教师要强调,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的斗争或互助,种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建立起的有机整体。
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物种的生物集合体,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
群落是从比种群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由此引出在群落水平上科学家要研究哪些问题。
利用“问题探讨”中的素材,通过一些事例,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并且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
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应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教师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例如,我国新疆北部的森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南方许多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2)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
例如,在热带森林的生物群落中,植物种群数以万计,无脊椎动物种群以10万计,脊椎动物种群以千计。
但是,在冻原和荒漠的生物群落中,种群数量要少得多。
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首先,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
其次,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
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
第32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考纲要求]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群落的演替(Ⅰ)。
3.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一、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 群落(1)概念要点:①同一时间;②一定区域;③各种生物种群。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 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判一判]1. 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提示 群落包括该环境中的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只是全部鱼,还包括其他动物。
2. 物种丰富度从两极到赤道逐渐增大,而山上则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 √ ) 二、种间关系 [连一连][解惑] (1)大鱼吃小鱼⎩⎪⎨⎪⎧⎭⎪⎬⎪⎫同种鱼——种内斗争不同种鱼——捕食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2)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是看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辨析] 山上植被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东西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水分。
四、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过程(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草本植物阶段2.演替的类型(连一连)[判一判]1.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 提示森林形成必须有适宜的气候条件。
2.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 提示光影响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3.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 ×) 4.冰川泥上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 提示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5.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考点一明析生物之间的关系易错警示几种难辨别的种间关系(1)要正确区别竞争和捕食的关系:①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
第29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一、考纲要求:1.群落的结构特征(I)。
2.群落的演替(I)。
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二、教学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并说明不同群落有不同物种组成的原因。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5.描述群落的演替过程。
素养培养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演替,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及生命系统发展与稳态的观点。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种间关系的模式图,培养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群落演替的特征,培养归纳与总结的思维习惯。
3.科学探究:通过“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掌握科学研究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
4.社会责任:通过总结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丰富度的概念;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过程2.教学难点: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过程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考点一群落的结构(一)知识梳理:(学生自主看书填空、课堂学生间交流反馈纠正)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⑴概念要点①同一时间:②一定区域:③各种生物种群。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不同。
深化拓展 图示解读四种种间关系项目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数量坐标图眨也时间(上陋0 聆而门而个 体 致7 0时自营养关系图常见形式:畸4 .群落的空间结构 ⑴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⑵类型型.分,量现象特点度人与动物的卷响⑶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 ①形成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初中群落的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群落的概念,知道群落是由哪些生物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群落的结构特点,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节律。
3. 让学生了解群落的种类和分布,知道不同群落的生态环境。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群落的概念:在一定生活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
2. 群落的结构:(1)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如森林中的树冠层、亚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
水平结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如草原上的斑块状分布。
(2)时间节律:生物在时间上的变化,如昼夜节律、季节节律等。
3. 群落的种类和分布:(1)森林群落: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
(2)草原群落: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草本植物为主。
(3)灌木群落: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灌木植物为主。
(4)湿地群落:分布在湿润地区,以水生植物为主。
(5)城市群落:分布在城市区域,以人类活动相关的生物为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生态系统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群落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群落是由哪些生物组成的。
3. 讲解群落的结构特点,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节律,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群落的结构。
4. 讲解群落的种类和分布,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群落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5.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群落,分析其结构和特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群落结构观察和实践的作业,如观察校园里的群落结构,调查周边环境的群落种类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群落的概念、结构和种类。
2. 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群落的结构特点。
3.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群落调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群落的结构教案教案:群落的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群落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常见群落结构的分类及其特点;3. 分析群落结构对生物种群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介绍群落的概念和组成要素,引起学生对群落结构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a. 群落的结构分类: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物种分布格局等;b. 群落的结构特点:物种的相对丰度、物种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按照不同的群落结构分类,分析具体的群落实例,并探讨其结构特点和生态功能。
a. 物种组成:以海洋群落和森林群落为例,讨论物种组成对群落结构的影响;b. 物种丰富度:以草地群落和河流群落为例,讨论物种丰富度对群落结构的作用;c. 物种分布格局:以湖泊群落和珊瑚礁群落为例,探讨物种分布格局对群落结构的重要性。
4. 学生活动(15分钟)学生自主分组,选择一个具体群落实例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其结构特点和可能的影响因素。
5. 总结(5分钟)学生汇报调查研究结果,归纳总结不同群落结构对生物种群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6. 提问与讨论(10分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群落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群落结构如何适应环境变化?7. 延伸拓展(10分钟)邀请专家、学者或安排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更多群落结构相关的研究成果,并激发学生对生态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学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群落的结构特点并加深对其生态功能的理解。
通过学生自主调查和研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合作能力。
但是,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问题,避免在教案中出现相同的标题文字,以增强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4课时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课标要求 1.阐明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2.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考点一群落的主要类型1.2.陆地生物群落的比较群落类型荒漠生物群落草原生物群落森林生物群落生存环境极度干旱;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匀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湿润或较湿润群落结构物种少;结构非常简单物种较少;结构相对简单物种繁多;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生存生物特点动植物具有耐旱特性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动物善于挖洞或快速奔跑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利用光能较强,动物善于树栖和攀缘3.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所以说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考向群落的主要类型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类型的说法,错误的是()A.导致群落类型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地形以及其他环境条件B.热带雨林和温带阔叶林的物种组成不同,占据优势的物种也不同C.荒漠植物的根系很发达,是适应自然的结果D.苔原中生物数量少,各种生物之间不存在种间竞争现象答案 D解析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不同类型生物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有明显不同,占据优势的物种类型也不同;荒漠地带由于缺少水分,植物的根系都很发达;苔原虽然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但是各种生物之间依然存在争夺资源的种间竞争关系。
2.荒漠中生物适应缺水环境,具有耐旱特性的表现为()①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②骆驼刺植株可高达15 m,但根才几厘米长③蜥蜴和蛇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④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形式排泄含氮废物,减少了水分排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C考点二群落的演替1.群落演替的概念和过程(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学生姓名年 级学 科授课老师日 期上课时间课 题群落的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并会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2.会区分不同的种间关系,掌握群落的空间结构3.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和类型。
4.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5.用群落演替的知识解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实际问题。
复习检查1.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答案B解答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B.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得出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D.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答案D解答3.如图为某同学建构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迁出率、迁入率、死亡率和出生率B.春节前后,某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③和④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⑤,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D.悬铃木在某市街道旁每隔5米种植一棵,这是对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答案B解答4.巴西红耳龟是我国入侵物种之一。
在其原产地,由于有鹭鸶、浣熊等众多野生天敌猎取龟卵、幼龟,巴西红耳龟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巴西红耳龟在我国将一直呈“J”型增长B.在原产地,龟卵、幼龟被天敌猎取导致巴西红耳龟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调查某湖泊中巴西红耳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D.在巴西红耳龟种群数量达到K/2时防治,可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答案C解答5.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图2是在理想环境和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各种种群之和=群落,或种群2.物种组成探究示例1(2010·广东理综,是( )A.竞争B.共生C.寄生探究点二群落的空间结构完成下列填空:1.群落的垂直结构(1)植物的分层现象与________有关,弱,依次是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2)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3)动物的分层与其________________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群落的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的生物种群。
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探究示例2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听课记录: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4)下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______学习任务一、1.种群 2.(1)物种 (2)丰富度3.(2)①资源和空间 (3)体表 (4)彼此有利想一想 不是捕食,捕食必须发生在不同物种生物个体之间,而雌雄螳螂属同一物种。
4.(1)分层 (2)镶嵌二、1.另一个群落 2.(1)①植物 植被 彻底消灭 ②森林 (2)①土壤 种子 繁殖体 3.速度 方向 想一想 不一定,还受气候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课堂训练1.D [纵坐标为甲、乙、丙三种鱼类的食物分布,有共同的食物资源和生存空间,故构成竞争关系。
] 方法技巧 对种间关系的相关曲线确定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
第3节群落的结构复习课授课教师:赵家飞班级:高二(9)班[教学阐述]在课题引入中,引导学生由个体→种群→群落这条主线的构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的复习。
在此基础上,由种群特征的有哪些这一问题引出群落的特征和群落水平上所研究的问题和群落结构的话题。
在复习中,适当结合图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加深对群落结构的理解。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是课标中建议的一项活动,旨在使学生能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根据已授新课的反馈只与在调查方法上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进行适当的比较,不要把该探究活动上成一节验证或简单的重复实验。
[教学目标]1.区别群落和种群,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回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方法及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区别。
3.把握本节内容在生态学中的地位,深化对群落结构与功能统一性的理解。
4.重点和难点复习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复习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理解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程与方法]〖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第三节群落的的结构〖问题〗什么叫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练习〗种群和群落的区别!〖问题〗以“种群具有一特征”,请同学想一想群落有哪些特征呢?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展示〗一、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展示〗二、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练习〗丰富度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关系!〖问题〗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所采取的方法与种群密度的调查中所用方法的区别?三、种间关系〖学生活动〗回忆种间关系的主要类型,并思考这几种种间关系中不同种生物间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练习〗完成类型、特点、图型和物质与能量关系的连线!〖展示〗种间的关系(不同种生物的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四、群落的空间结构〖学生活动〗阅读并回忆有关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知识。
高三一轮复习“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一、考纲要求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土壤中的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材分析本专题属于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是前面所学种群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高考中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三、学情分析一个群落是由同一时间生活在同一地域的各种种群组成的。
群落是生命系统中的一个结构层次,是一个比种群更高层次的系统,有自身所需的研究的内容。
作为高三一轮复习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但应搞清楚群落与种群之间的关系,更要掌握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主要特征的核心内容,能将知识正确地迁移应用,形成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驱动和建构概念两种教学策略。
整节课围绕解决“群落为什么是比种群更高层次的系统?”这个大问题展开。
针对“群落的结构”这个核心概念下的一般概念,教师设计了一系列贴近生产生活、逻辑性强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
在应用迁移阶段,教师呈现历年来的典型高考题,在与学生的分析讨论中帮助学生了解命题人的命题方向、方向和难度,从而明确复习的方向。
概念教学和典型例题分析相互配合,最终学生能建立起“群落的结构”的知识框架,并能正确迁移应用。
五、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并掌握相关曲线。
3、学生能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六、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能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并掌握相关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