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微创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跟骨骨折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撬拨复位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撬拨复位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应用。
方法:2006年10月—2008年4月采用克氏针撬拨复位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24 例(27足),术中C型臂机透视下用克氏针撬拨复位加手法复位跟骨骨折,恢复关节面平整及跟骨高度和宽度,纠正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复位满意后,导针定位经皮中空螺钉内固定。
结果:本组病例术后(12±8)个月获随访,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优20足,良5足,可2足,优良率92.6%。
结论:撬拨复位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跟骨;骨折;螺钉;骨折复位内固定跟骨在人体负重和行走中起重要的作用。
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者,约占全身骨折的2%,全部跗骨骨折的60%[1],多由高处坠落,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SandersⅠ型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疗;而对Sanders Ⅱ、Ⅲ、Ⅳ型骨折多主张手术治疗[2]。
自2006年10月—2008年4月采用克氏针撬拨复位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24 例跟骨骨折,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跟骨骨折病例24 例(27足),其中男21 例,女3 例;双足3 例,单足21 例;年龄17~63 岁;住院天数6~15 d;受伤后至手术时间10 h~7 d;手术时间:1 h~1 h50 min;术前拍摄跟骨侧、轴位X线片:按Sanders分型[3],Ⅰ型3足(双足者),Ⅱ型15足,Ⅲ型12足。
SandersⅠ型3足属无移位骨折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27足采用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单,C型臂机透视下定位,从跟骨结节由内向外打入直径3.5 mm克氏针,然后于跟骨后结节跟骨止点内外侧各打入直径3.5 mm克氏针至骨折处,调整进针方向和角度,使针尖穿入塌陷的关节面下方的骨块。
微创技术在治疗跟骨骨折中的临床效果进展摘要:跟骨是人体最大的跗骨,在负重和行走中起着重要作用。
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足部损伤,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因为多累及跟骨关节,如不有效治疗可致残疾。
诊断和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争议较多,疗效不一,治疗的重点应是关节面复位和稳定,以探索跟骨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指标,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微创技术;跟骨骨折;临床效果;治疗进展前言:跟骨骨折主要分为传统手术和微创技术手术。
传统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入侵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恢复时间较长[1]。
因此,相关临床学者提出微创技术治疗跟骨骨折患者,不仅可以减少对患者身体的损害,还可以缩短患者临床预后的持续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意义。
在微创技术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状态进行针对性的临床手术治疗,规范临床手术的优势,选择有价值的临床治疗方法[2-3]。
本文主要总结了微创技术在跟骨骨折术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分析微创技术在跟骨骨折术中的优势,还可以分析手术过程中的细节,从而为临床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服务。
1.微创技术的治疗优势1.1对器官损伤较小在微创技术治疗患者的过程中,微创技术可以减少手术对患者器官的影响。
为避免空气中的细菌对患者身体造成刺激,在手术治疗过程中,一般采用超声刀和双极电源进行基本手术,凝血后阻断血管。
不仅能有较好的临床止血效果,还能在出血后尽快减少出血现象,帮助患者恢复胃肠功能,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4]。
1.2减轻对患者机体的伤害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手术治疗时,可减少对机体的损伤。
通过了解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的优势,可以保证患者在手术治疗中有更好的治疗进展[5]。
1.3缩短患者预后周期患者接受微创手术后,由于对患者机体的损害较小,可缩短患者微创手术后的预后期,保证患者的临床预后价值。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对患者进行各种手术的监控,不仅可以保证患者在临床手术过程中的安全,还可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6]。
经皮微创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跟骨骨折
【摘要】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微创手术内固定的手术方法。
方法本组20例患者共22足,均为闭合骨折,X线C型臂下,克氏针闭合撬拨复位加空心钉内固定。
结果20例患者全部随访,伤口均I期愈合,无骨延迟愈合及不愈合。
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优良率91%。
结论跟骨骨折微创手术内固定,伤口和骨折愈合好,住院时间短,患者总体费用低,优良率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跟骨骨折;微创;撬拨复位;内固定
跟骨骨折的非手术疗效一直不理想,常遗存疼痛、扁平足、足跟变浅、创伤性足关节炎等后遗症,而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而跟骨钛合金解剖钢板内固定一旦发生伤口愈合困难,常出现长期不愈合或因跟骨骨折患肢肿胀而延期手术。
本文就2009年以来20人22例跟骨骨折微创内固定手术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患者22足,男性17例,左足8例,右足7例,双足2例;女性3例,左足2例,右足1例。
年龄23~45岁,平均38岁,均为高处坠落伤,闭合性骨折,伴有其他肢体伤3例,腰椎压缩性骨折2例。
本组22足均为跟骨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并有不同程度的关节面塌陷,Bhler角改变明显,手术时间距伤后1~5 d,术前所有患者均拍摄跟骨侧位及轴位片,常规查跟骨CT三维重建。
骨折分类按Palcy分型:II型7足,III型13足,IV型2足。
1.2 手术方法俯卧位,全程在C型臂X线下操作,现在跟骨结节处穿入直径3 mm克氏针向下撬拨跟骨,以恢复Bhler角,将其尽可能恢复到40°,再将克氏针继续穿入固定在距骨上,以维持Bhler角。
根据CT及图像三维重建,在C型臂下找到塌陷压缩的骨块,经跟骨结节处穿入克氏针将该骨块撬拨复位,用3 mm克氏针临时固定(方法同上),用同样方法将所有压缩骨块一一复位固定后,再逐个退出克氏针,放置空心钉导针,测量空心钉长度后,拧入空心钉固定,X 线透视下见复位良好,伤口缝合一针。
手术全过程在30 min以内,出血约5 ml。
术后可用弹力绷带固定并加用冰块冷敷,3 d后开始足跟及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48 h换药一次,抗生素使用3 d,2周拆线,4周后行足部基本锻炼,单足8周扶拐下地活动,12周弃拐行走;双足12周扶拐下地活动,16周弃拐行走。
平均住院时间一周。
2 结果
术后伤口全部I期愈合,未发生骨延迟愈合及伤口感染,术后X线片复查骨折均对位对线良好,关节面恢复良好,Bhler角均恢复到35°以上。
采用Maryland 足部评分法:关节功能优18足,良2足,差2足,总体优良率91%。
3 讨论
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占整个跗骨骨折的60%~65%,且大部分都涉及距下关节[1,2]。
移位的跟骨如得不到适当的治疗将导致距下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足的负重和行走[3]。
经皮闭合撬拔固定技术治疗跟骨骨折历史悠久,在国内外广泛使用[4]。
微创的优点是创伤小、伤口愈合好、不易出现伤口愈合困难、骨折愈合良好、不会出现骨延迟愈合及骨坏死等,微创出现感染罕见,对于足部肿胀不太严重,张力性水泡不太多的病例均可实施手术,不影响伤口愈合。
手术及住院时间短,治疗总费用低。
缺点是对于PalcyⅣ型跟骨骨折应慎重选择。
常规的切开复位解剖型钛板内固定,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往往后果严重,有时比非手术治疗还不理想。
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治疗方法。
大多数学者认为跟骨骨折在伤后10~14 d也可延长至3周时手术为佳。
而微创手术最长为5 d,明显缩短了消肿及患者住院的时间。
近年来移位跟骨骨折微创手术方法日益受到重视[5]。
微创跟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是在原克氏针撬拨复位外固定基础上改进的,也有用有限切开后克氏针撬拨复位外固定,原克氏针撬拨后针尾留在皮肤外,易发生感染,患者平卧时,针尾在足跟下方可引起疼痛,不适感,同时患者不能洗澡、洗足,带来不方便。
该手术方法克服了以上缺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利于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军伟,李毅,梁晓军,等.复杂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美中国际创伤杂志,2009,8(3):2729.
[2] 卢永春,王特,刘文玲,等.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骨折.中医正骨,2008,20(1):2324.
[3] 许伟华,杨述华,叶树楠,等.闭合复位联合外固定器治疗移位跟骨骨折.创伤外科杂志,2008,11(2):124126.
[4] 鲍宏玮,严力生,施水潮,等.经皮撬拨复位结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观察.海军医学杂志,2011,32(3):162163.
[5] 谢成.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8):3647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