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血细胞正常数量与生理功能
- 格式:docx
- 大小:36.61 KB
- 文档页数:1
2022年西医综合考试大纲(专硕)Ⅰ.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招收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有备继续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择优选拔,确保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生理学约14%,生物化学约12%,病理学约12%,内科学(含诊断学)约33%,外科学(含骨科学)约23%,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6%四、试卷题型结构1.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
2.细胞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型受体和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性及其变化,局部点位。
4.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及其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3.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4.红细胞血型:ABO和Rh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功能的评价。
2.各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3.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4.动脉血压:形成、测量、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hysiology(中医学本科)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100501112. 课程性质/类别:必修课 / 学科基础课程3. 学时学分: 48+8学时/ 3+0.25学分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教育必修的基础理论学科之一。
其基本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课程教学目标是在前期课程基础上使学生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系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发生原理以及内、外环境因素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独立思考、科研等能力。
为学习其它医学课程奠定基础,为学习和研究中医药理论提供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基本知识及基本的操作技能;为日后的临床医疗实践和科研实践提供健康人体功能的检测标准、诊治依据。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自然科学。
实验教学基本目标是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实验,使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报告的写作能力,了解从事医学工作的一些基本技术。
并培养学生对科学工作的严谨的态度、严密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总学时 56学时。
理论授课48学时,3学分,每周3学时,共16周;实验教学8学时,0.25学分,每2周1学时,共16周。
3. 建议学时和知识单元表1 各知识单元内容及学时分配:章节内容讲授1 绪论 22 细胞的基本功能 63 血液 44 血液循环105 呼吸 56 消化与吸收 57 能量代谢与体温 28 尿的生成和排出 69 感觉器官的功能010 神经系统生理 311 内分泌生理 5合计48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生理学及其任务;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急性实验法(在体实验法和离体实验法)、慢性实验法。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整体水平、器官、系统水平,细胞、分子水平。
2.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体液;内环境;稳态。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红细胞(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
正常成人红细胞的数量男性约为(4.5-5.5)X1012*/L,女性约为(3.8-4.6)X1012/L。
正常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平均直径为8um,周边稍厚,与同体积球形红细胞相比,表面积较大。
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在血液的气体运输中有重要的作用。
红细胞内也有一些缓冲对,对维持血浆Ph值相对恒定有一定作用。
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
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状,这称为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
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愈大,其变形能力也愈大。
因此,正常的双凹圆碟形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大于异常球形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2)悬浮稳定性与血沉。
把含有抗凝物质的血液放置于垂直竖立的沉降管中,虽然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却下沉得很慢。
红细胞能比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通常以第一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mm)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
(魏氏法)正常成人男性血沉为0-15mm/h,女性为。
0-20mm/h。
血沉越小,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好。
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是阻碍其下沉的因素,双凹圆碟形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大,与血浆接触面大,所产生的摩擦力亦大,因而下沉很慢。
在某些疾病中,许多红细胞较快地以凹面相互接触,形成一叠红细胞,称为红细胞叠连。
叠连后造成了红细胞表面积减小,使红细胞下沉时与血浆的摩擦力减小,沉降加速。
影响红细胞叠连的因素并不在红细胞本身,而主要决定于血浆的性质。
一般血浆中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时,可使叠连增多,沉降加速;而白蛋白含量增多时,则叠连减少,沉降减慢。
(3)渗透脆性。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内外液体之间的渗透压基本相等,使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
如果把红细胞悬浮于低渗盐溶液中,水分子将透入红细胞内,引起红细胞膨胀、破裂,逸出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溶血。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西医综合》考试大纲《西医综合》是为招收全日制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所设置的考试科目,其考试内容主要涵盖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内科学(含诊断)四门课程。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
()生理学:分()生物化学:分()药理学:分()科学(含诊断):分.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试卷题型试卷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病案分析、论述题等,每科目试卷可能涉及其中个题型。
一、生理学(一)绪论.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
.细胞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型受体和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性及其变化,局部点位。
.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及其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红细胞血型:和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功能的评价。
.各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动脉血压:形成、测量、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微循环:组成、血流通路、血流阻力和血流量的调节。
.组织液:生成和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血压的长期调节。
2017 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西医 ) 考试大纲Ⅰ. 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西医 ) 是为医学高等院校招收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有备继续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择优选拔,确保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 考查目标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西医 ) 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 ( 包括诊断学 ) 、外科学。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及法律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 ; 医学基础理论部分重点考查基本医学理论知识,以及运用医学概念和原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 临床综合能力部分重点考查临床思维、诊断与鉴别诊断、制定和执行诊疗计划、临床操作、急诊处理等临床综合能力。
Ⅲ.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生理学约 14%, 生物化学约 12%, 病理学约 12% ,内科学 ( 含诊断学 ) 约 33%, 外科学 ( 含骨科学 ) 约 23%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 6%四、试卷题型结构A 型题第 1-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第 41-115 题,每小题 2 分,共150 分B 型题第 116-135 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X 型题第 136-165 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Ⅳ考查内容一、生理学( 一 ) 绪论1. 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 ;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生物三种血细胞结构功能表格1、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呈双面微凹的圆盘状,直径约7.5um,无细胞核及细胞器。
细胞质内含有大量淡红色的血红蛋白,肯有运输氧及二氧化碳的功能。
2、白细胞:在血液中呈球形,又分为两类:细胞质内有特殊颗粒的称有粒白细胞;无特殊颗粒的称无粒白细胞。
(1)有粒白细胞:根据其所含特殊颗粒的嗜色性,又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直径10~12um,细胞核多数分为2~5叶,核叶之间有细丝相连;也有少数细胞核呈腊肠形,称为杆状核。
细胞核分叶少或不分叶的是比较幼稚的细胞;分叶较多的是比较衰老的细胞。
细胞质内有染成淡紫红色的颗粒、颗粒较小,分布均匀。
颗粒至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特殊颗粒,数量较多,有杀菌的作用;另一类是嗜天青颗粒,数量较少,能消化细胞所吞噬的异物。
中性粒细胞肯有变形运动和吞噬异物的能力,在体内起重要的防御作用。
2)嗜酸性粒细胞:直径10~15um,细胞核多数分为两叶。
细胞质内含有嗜酸性颗粒,颗粒较大,大小均匀,染成橘红色。
嗜酸性粒细胞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3)嗜碱性颗粒:直径10~11um,细胞核呈S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较淡。
细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颗粒的大小不一,分布不均,染成紫蓝色。
颗粒中含有肝素、组胺和慢反应物质等。
(2)无粒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
1)淋巴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颇不一致,直径6~16um。
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
细胞核相对较大,染成深蓝色。
细胞质很少,染成天蓝色。
还可根据细胞膜的表面结构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差别,在光镜下形态基本一致的淋巴细胞,还可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数种。
T淋巴细胞能识别、攻击和杀灭异体细胞、肿瘤细胞、感染病毒的细胞等;B淋巴细胞能转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2)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细胞,直径14~20um。
单核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
细胞核呈肾形,蹄铁形或不规则形,染色浅淡。
细胞质较多,染成淡灰蓝色。
663西医综合能力一、考试范围1、基础医学:生理学、病理学,约占30%。
2、临床医学基础: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约占70%。
二、试卷分值:300分三、试卷题型结构1、选择题(单选):100题*2分/题=200分2、名词解释:10题*4分/题=40分3、中英文翻译:2题*5分/题=10分简答题:10题*5分/题=50分四、答题方式及时间闭卷、笔试、180分钟五、考查内容生理学(一)绪论1、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物质的跨膜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转运。
2、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性及其变化,局部电位。
3、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影响因素,兴奋-收缩偶联,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三)血液1、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血浆的pH值。
2、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
3、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4、红细胞血型:凝集原和凝集素,ABO和Rh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功能的评价。
2、各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3、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体表心电图:正常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形态及其意义。
5、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平均动脉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测量、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6、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7、微循环:组成、血流通路、血流阻力和血流量的调节。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此外还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
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
如果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出来,溶解于血浆中,即丧失上述功能。
白细胞的功能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1.吞噬作用吞噬作用是生物体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之一。
对于其要消灭的对象无特异性,在免疫学中称之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很强,嗜酸性粒细胞虽然游走性很强,但吞噬能力较弱。
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
它们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
一般认为,白细胞能向异物处聚集,并将其吞噬,这是因为白细胞有趋化性。
由于细菌体或死亡的细胞所产生的化学刺激,诱发白细胞向该处移动(图5-5)。
组织发炎时产生一种活性多肽,也是白细胞游动的诱发物质之一。
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为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消化其所摄取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
一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就死亡。
死亡的白细胞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
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内仅生活3~4天,即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
变为巨噬细胞后,体积加大,溶酶体增多,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强。
但其吞噬对象主要为进入细胞内的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和细菌等。
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
此外,它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衰老与损伤细胞的作用。
2.特异性免疫功能淋巴细胞也称免疫细胞,在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所谓特异性免疫,就是淋巴细胞针对某一种特异性抗原,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抗体或进行局部性细胞反应,以杀灭特异性抗原。
血液中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
(1)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是由T细胞来实现的。
这种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80%~90%。
血常规1.红细胞(RBC或BLC)参考值:3.8~5。
1*10^12生理功能:(附1)1、运输氧、二氧化碳、电解质、葡萄糖以及人体排出来的废物新陈代谢所必须的物质;酸碱平衡功能(血红蛋白Fe2+)2、吞噬细胞样的功能,在其细胞膜表面具有过氧化物酶,该酶是典型的溶酶体酶,它可起着巨噬细胞样的杀伤作用.3、免疫粘附功能: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补体C3b结合后,可粘附于灵长目或非灵长目的红细胞与血小板上(C3b受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特性是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所不及的。
4、防御感染:细胞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免疫粘附后,不仅可以通过过氧化物酶对它们产生直接的杀伤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吞噬细胞对它们的吞噬作用。
因此,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可以看作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因素之一.5、免疫功能:识别携带抗原;清除循环中免疫复合物;增强T细胞依赖反应;效应细胞(B/T)样作用➢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灼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继发性:代偿性增多(缺氧等),非代偿性增多(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等肿瘤相关及肾盂积水、多囊肾、肾癌等肾脏相关)。
➢减少:生理性:≤15岁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等;病理性: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生成过多、破坏过多、丢失过多)。
2.血红蛋白(HB或HGB) 参考值:115~150g/L生理功能:运输氧、二氧化碳、电解质、葡萄糖以及人体排出来的废物新陈代谢所必须的物质;酸碱平衡功能(血红蛋白Fe2+)➢增多: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灼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等;病理性增多: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减少:轻度:血红蛋白〈90g/L、中度:血红蛋白90~60g/L、重度:血红蛋白60~30g/L、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生理性:≤15岁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等;病理性: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生成过多、破坏过多、丢失过多)(1)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0.35~0.45L/L一定量的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增多:血液浓缩;其他同红细胞降低:同红细胞(2)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2~100fL(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参考值:27~34pg(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16~354g/L(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临床意义: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时有意义,常见于各种类型的营养缺乏性贫血.目前Bassmen提出了平均红细胞体积(或容积)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分类法,在临床上应用价值较大,见表1-1几种贫血的MCV和RDW变化MCV RDW正常人正常正常缺铁性贫血降低升高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升高升高再生障碍性贫血正常正常溶血性贫血升高升高铁幼粒细胞贫血正常升高单纯小细胞贫血降低3。
各类血细胞正常数量与生理功能
血细胞是血液中的各种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以下是各类血细胞的正常数量与生理功能:
1.红细胞(红血球):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种细胞,通常占总血细胞数的95%以上。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正常成人男性的红细胞计数为4.5-5.5×10^12/L,女性为4.0-5.0×10^12/L。
2.白细胞(白血球):白细胞是维持人体免疫和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袭的重要细胞。
它们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正常成人白细胞计数为4-
10×10^9/L。
3.血小板(血小板):血小板主要负责血液凝固和止血功能。
正常成人血小板计数为150-400×10^9/L。
维持正常血细胞数量和功能主要与人体内各种物质和生理机制有关,如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等。
如果某种细胞数量异常增多或减少,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
因此,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对于提前发现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