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髓检查项目

骨髓检查项目

骨髓检查包括的项目很多,主要包括:

1.骨髓有核细胞总数

【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10~180)×109/升。

【临床意义】(1)增多:示骨髓增生,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2)减少:示造血组织功能减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2.骨髓增生程度与有核细胞数量的关系(见表)

骨髓增生程度与有核细胞数

增生程度范围(×109/L) 均值(×109/L)

增生极度活跃220~1000 682.75

增生明显活跃36~573 219

增生活跃36~124 66.2

增生减低 6.6~62 24

增生极度减低 5.1~15 9.22

3.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

见表1—13。

表l—13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

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

---------------------

骨髓增生程度既往实际病日常工作中可按以常见原因

的判断例的分析结果下比例粗略估计

增生极度活跃0.56~1.67:1 1:1 白血病、红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 5.3~12.2:1 10:1 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增生活跃15.9~32.3:1 20:1 正常骨髓或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37.4~70.4:1 50:1 造血功能低下

增生重度减低199~999:1 300:1 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4.骨髓巨核细胞及分类

【正常值】总数7~35个/1.5cm×3cm。分类:原始型O,早幼型0~0.05(0~5%),中幼型O.10~0.27(10%~27%),晚幼型0.44~O.60(44%~60%),裸型0.08~O.30(8%~30%),变性0.02(2%)。

【临床意义】

(1)增多: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脾功能亢进、急性大出血等。

(2)减少: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5.骨髓粒细胞系统

【正常值】见表1—14。

表1—14骨髓粒细胞系统正常范围

粒细胞系统正常范围(%) 平均值(%)

原始粒细胞O~l.8 O.64

早幼粒细胞O.4~3.9 1.57

嗜中性中幼粒细胞 2.2~12.2 6.49

晚幼粒细胞 3.5~13.2 7.90

杆状核粒细胞16.4~32.1 23.72

分叶核粒细胞 4.2~21.2 9.44

中幼粒细胞O~1.4 O.38

嗜酸性晚幼粒细胞O~1.8 0.49

杆状核粒细胞O.2~3.9 1.25

分叶核粒细胞O~4.2 O.86

中幼粒细胞O~O.2 0.02

晚幼粒细胞O~O.3 0.06

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O~O.4 O.10

分叶核粒细胞O~O.2 O.30

【临床意义】(1)原粒细胞和早幼细胞增多(占20%~90%):常见于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简称慢粒)急性变。

(2)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占20%~50%):常见于亚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型白血病。

(3)中性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细胞增多:常见于各种急性感染(如细菌、螺旋体、原虫),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痛风),药物或毒物(如汞、注射异种蛋白),严重烧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恶性肿瘤及慢性粒细胞增多症。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如哮喘、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等),某些白血病(如慢粒、霍奇金病等)。

(5)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增多症、嗜碱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等。

(6)粒细胞减少:常见于各种化学、物理因素所致,以及严重病毒感染。

6.骨髓红细胞系统

【正常值】见表1—15。

表1-15骨髓红细胞系统正常范围

红细胞系统正常范围百分比(%) 平均值百分比(%)

原始红细胞O~1.9 O.57

早幼红细胞O.2~2.6 O.92

中幼红细胞 2.6~10.7 7.41

晚幼红细胞 5.2~17.5 10.75

早巨幼红细胞O O

中巨幼红细胞O O

晚巨幼红细胞0 0

【临床意义】(1)原始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增多:常见于红血病、红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

(2)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增多: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发作期、黑热病等。

(3)晚幼红细胞增多: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红细胞减少:如粒系及巨核细胞均不减少,则见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营养性贫血等。

7.骨髓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比值(M/E)

【正常值】1.28~5.95。

【临床意义】

(1)比值增大:常见于粒细胞系统增生,如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红细胞系统减少,如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2)比值减小(或倒置):常见于粒细胞系统减少,如粒细胞缺乏症、放射病、慢性苯中毒等;红细胞增生,如幼红细胞增生的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增生的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8.骨髓单核细胞系统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原始单核细胞O~O.04(0~4%),幼单核细胞O~0.021(0~2.1%),单核细胞O.01~0.062(1.0%~6.2%)。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急性或慢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急性以原始和幼稚型为主,慢性以成熟型为主)及慢性感染。

9.骨髓浆细胞系统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原始浆细胞O~O.001(0~0.1%)(平均0.004%),幼浆细胞O~0.007(0~0.7%)(平均0.104 9/5),浆细胞O~0.021(0~2.1%)(平均0.71%)。

【临床意义】增多,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浆细胞白血病。

10.骨髓其他细胞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巨核细胞,0~0.003(0~0.3%,平均O.03%);网状细胞,0.001~0.01(0.1%~1.0%,平均O.16%);内皮细胞,0~0.004(O~0.4%,平均O.05%);巨噬细胞,O~0.004(0~0.4%,平均O.05%);组织嗜碱细胞,O~0.005(0~O.5%,平均O.03%);组织嗜酸细胞,0~O.002(0~O.2%,平均0.004%);脂肪细胞,0~O.001(0~O.1%,平均O.003%);分类不明细胞0~O.001(O~0.1%,平均O.015%)。

【临床意义】

(1)急性或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放射病,可见网状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增多。

(2)恶性网状细胞病,可见网状细胞增多,且形态异常。

(3)某些感染(如黑热病),可见网状细胞增多。

11.骨髓异常细胞和寄生虫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异常细胞:李-史(Reed-Sternberg)细胞、戈谢(Gaucher)细胞、尼曼一匹克(Niemann-Pick)细胞、转移癌细胞等;寄生虫:疟原虫、利杜小体即黑热病小体(Leishmanin-Donouani body)。

12.骨髓细菌培养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败血症或菌血症时,可培养出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伤寒病时,骨髓培养阳性率高。

13.过氧化酶染色(POX)

【正常值】

(1)阳性:细胞浆内见到蓝绿色颗粒,根据颗粒多少可分为强阳性(常见于早幼粒细胞以下各期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阳性(常见于少数巨噬细胞)、弱阳性(常见于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

(2)阴性:胞浆内无蓝绿色颗粒的细胞。

【临床意义】有助于急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呈阴性反应,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呈阳性反应,其中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s)多见为弱阳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以强阳性为主等。

14.嗜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正常值】阴性反应,胞浆呈淡红色,无颗粒。正常人嗜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值一般多在80分以下;阳性反应,胞浆呈棕黄色至黑色,根据颗粒大小、多少和染色程度可分为:(+)浅黄色、(++)棕黄色、(+++)棕黑色、(++++)黑色。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与其他类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及化脓性感染等的鉴别诊断。慢粒时NAP明显减低,甚至消失(积分0);类白血病反应时NAP增高,尤其是化脓性感染时可明显增高。此外,妊娠妇女NAP也增高。

15.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SE)

【正常值】阳性反应,细胞浆内有灰黑色絮状沉淀,根据沉淀情况可分强阳性(深黑色)、中度阳性(棕黑色)、弱阳性(灰黑色)。

【临床意义】鉴别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与其他类型白血病。如单核细胞呈强阳性反应,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均为阴性。

16.特异性酯酶(氯醋酸酯酶AS-D)染色

【正常值】阳性反应,胞浆中可见红色颗粒。

【临床意义】阳性反应主要见于粒系细胞,原始粒细胞呈弱阳性,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反应,单核细胞一般呈阴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由此可鉴别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17.糖原染色(PAS)

【正常值】阳性反应时,胞浆内可见红色颗粒或团块状。正常淋巴细胞内阳性率低于30%,积分小于60分,幼红细胞积分小于40分。

【临床意义】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及其他淋巴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糖原呈粗颗粒或块状强阳性反应,积分增高;红血病或红白血病时,幼红细胞的PAS呈强阳性反应。

18.酸性磷酸酶(ACP)染色

【正常值】阳性反应时,胞浆内可见黑色颗粒。

【临床意义】毛细胞白血病时,ACP呈阳性反应,且不为左旋酒石酸所抑制;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组织细胞白血病可呈阳性;戈谢细胞(Gaucher)呈阳性反应。

19.铁染色

【正常值】阳性反应,胞浆中有蓝色颗粒,根据颗粒多少、大小和染色深浅,用(+)表示阳性强弱。正常人细胞外铁+~++;细胞内铁(铁幼粒细胞)阳性率为19%~44%,常为1~5个颗粒。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细胞外铁明显降低或消失,红细胞阳性率为0~30%(粒小、色淡、胞浆内颗粒为1~2个);非缺铁性贫血,细胞外铁常为++~+++,细胞内铁阳性率为50%~90 9/6(粒大、色深、胞浆内颗粒数常为30个左右)。

20.骨髓象分析

【正常值】骨髓象分析是指综合分析骨髓细胞增生程度、骨髓细胞计数、粒细胞比例等项目检查后,得出的最后的骨髓象报告及结论是一份综合性的报告。正常骨髓象报告应为骨髓增生活跃,各系统、各阶段造血细胞比例正常,无各种异常细胞和寄生虫。

【临床意义】病理性骨髓象分析报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原始细胞比例超过30%,通常被认为是急性白血病的主要诊断标准。如果这些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POX)阳性,则考虑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包括粒细胞、单核细胞和粒一单核细胞自血病等;如果这些原始细胞过氧化物酶阴性,而糖原染色(PAS)阳性,则考虑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红白血病或巨核细胞白血病。

(2)粒细胞异常增多,以成熟阶段为主者,可以嗜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来区别。如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值高,考虑为感染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不是白血病;阳性值低或为阴性,则被认为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3)红细胞系统增生明显,多为增生性贫血。其中红细胞颜色变浅、体积变小的,往往提示为缺铁性贫血;体积增大、早期红细胞增多的,可考虑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大小不等而且伴有各种异常形态的,往往为溶血性贫血。

骨髓检查项目

骨髓检查包括的项目很多,主要包括: 1.骨髓有核细胞总数 【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10~180)×109/升。 【临床意义】(1)增多:示骨髓增生,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2)减少:示造血组织功能减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2.骨髓增生程度与有核细胞数量的关系(见表) 骨髓增生程度与有核细胞数 增生程度范围(×109/L) 均值(×109/L) 增生极度活跃220~1000 682.75 增生明显活跃36~573 219 增生活跃36~124 66.2 增生减低 6.6~62 24 增生极度减低 5.1~15 9.22 3.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 见表1—13。 表l—13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 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 ---------------------

骨髓增生程度既往实际病日常工作中可按以常见原因 的判断例的分析结果下比例粗略估计 增生极度活跃0.56~1.67:1 1:1 白血病、红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 5.3~12.2:1 10:1 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增生活跃15.9~32.3:1 20:1 正常骨髓或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37.4~70.4:1 50:1 造血功能低下 增生重度减低199~999:1 300:1 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4.骨髓巨核细胞及分类 【正常值】总数7~35个/1.5cm×3cm。分类:原始型O,早幼型0~0.05(0~5%),中幼型O.10~0.27(10%~27%),晚幼型0.44~O.60(44%~60%),裸型0.08~O.30(8%~30%),变性0.02(2%)。 【临床意义】 (1)增多: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脾功能亢进、急性大出血等。 (2)减少: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5.骨髓粒细胞系统 【正常值】见表1—14。 表1—14骨髓粒细胞系统正常范围 粒细胞系统正常范围(%) 平均值(%) 原始粒细胞O~l.8 O.64 早幼粒细胞O.4~3.9 1.57 嗜中性中幼粒细胞 2.2~12.2 6.49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骨髓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1 .骨髓检查的主要临床应用 (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骨髓象检验对各种类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戈谢病、尼曼- 匹克病、海蓝色组织细胞增生症、多发性骨髓瘤,也常通过复查骨髓象来评价疗效或判断预后。 ( 2)协助诊断某些疾病如各种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淋巴瘤的骨髓浸润、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率利用骨髓液检验疟原虫、黑热病原虫、红斑狼疮细胞及细菌 培养、染色体培养、干细胞培养等,皆可提高阳性率。 2 .检查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①外周血细胞成份及形态异常,如一系、二系或三系细胞的增多和减少; 外周血中出现原始、幼稚细胞等异常细胞。②不明原因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③骨 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等。④化疗后的疗效观察。⑤其 他;骨髓活检、造血祖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微生物及寄生虫学检查(如伤寒、疟 疾)等。 ( 2)禁忌症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术应慎重。 3.骨髓标本的采集骨髓标本大部分采用穿刺法吸取。骨髓穿刺部位选择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骨髓腔中红骨髓丰富;②穿刺部位应浅表、易定位;③应避开重要脏器。临床上常用的穿刺部位包括胸骨、棘突、髂骨、胫骨等处。髂骨后上棘此处骨皮质薄,骨髓腔大,进针容易,骨髓液丰富,被血液稀释的可能性小,故为临床上首选的穿刺部位。 4 .骨髓涂片检查 ( 1 )普通光镜低倍镜检验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估计巨核细胞系统增生情况;观察涂片边缘、尾部、骨髓小粒周围,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 (2)油镜选择满意的片膜段,观察200?500个细胞,按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别计算,并计算它们各自的百分率;仔细观察各系统的增生程度和各阶段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5 .骨髓象检查的注意事项确认细胞不能单凭一、两个特点下结论,应综合细胞大小、 核质比例、核的形状、染色质结构、核仁、胞质着色和颗粒等条件全面分析判断;个系统的原始细胞虽各有特征,但极相似,甚难鉴别,除应做相应的细胞化学染色协助区别外,也可根据伴随出现的幼稚细胞或成熟细胞,推测原始细胞的归属;介于两个阶段之间的细胞,不论其来源如何,应统一按成熟方向的下一阶段计算;在特殊情况下,光学显微镜下各别介于两个系统之间的细胞,甚难鉴别。如介于浆细胞与幼稚红细胞之间的细胞,可归于红细胞。介于淋巴细胞与红细胞之间的细胞亦归为红细胞;若确诊为浆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或红白血病时,则应将这些细胞随确诊而划分其归属;实在难以确定类型的细胞,可列为“分类不明细胞” 。应通过细胞化学染色、骨髓病理、电镜或集体读片等方法弄清楚类别,或作形态描述记录、照像记录、动态观察,以待进一步明确。 5 .骨髓象的分析与报告包括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比例、粒系统细胞改变、红系统细胞改变、巨核系统细胞改变、淋巴系统细胞改变、单核系统细胞改变和其他血细胞改变。

怀疑骨髓瘤需做那些检查项目

怀疑骨髓瘤需做那些检查项目 很多血液病都是原因不明的重症疾病,一旦发生,总是较难治愈。多发性骨髓瘤不同于其他血液病,它是一种进行性的肿瘤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常伴有多发性溶骨性损害,高钙血症,贫血,肾脏损害,同时该病病人发生感染的几率也是极高的。那么,怀疑骨髓瘤需做那些检查项目?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患者多数在40~60岁之间,发病缓慢,骨痛(多在下胸部及腰部),贫血,体重减轻,不易解释的血沉增快,蛋白尿,血浆蛋白异常,病理性骨折及反复发生感染。 2.检查: ①血片上可见红细胞有缗钱样形成。 ②骨髓中浆细胞增多>15%,或组织活检有浆细胞瘤的证据。 ③X线表现:可有多数大小不等的溶骨性破坏区、脊柱压缩性骨折或广泛的骨质疏松等。以颅骨、脊柱、肋骨及骨盆等处更多见。 ④血清有大量M蛋白, IgG>25g/L;IgA>l0g/L;IgD>2.Og/L;IgE>2.Og/L;IgM>l0g/L;或尿中本-周蛋 白>0.2g/24小时。M蛋白大都属于单克隆性。 ⑤约30%患者有血钙增高,但血磷及碱性磷酸酶可正常,晚期肾功不全时可增高。 3.诊断: 血清蛋白电泳出现M蛋白峰;骨骼X射线检查示多处溶骨性改变;骨髓涂片中找到大量骨髓瘤细胞。若三项中有两项阳性,结合临床表现,即可作出一项诊断。 实验室检查: 肾功能: 肾功能常受损,尤多见于病程中期、晚期。血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酚红排泄试验、放射性核素肾图等检查可确定肾功能是否受损及受损程

度。晚期可发生尿毒症,成为死因之一。当患者有大量本-周蛋白尿时,应避免进行静脉肾盂造影,因造影剂可能与本-周蛋白发生反应而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血液生化异常: 血钙常升高,国外报告高钙血症在MM的发生率为30%~60%,国内报告发生率为15%~20%。血磷一般正常,肾功能不全时磷排出减少可引起血磷升高。胆固醇可正常、升高或降低,高胆固醇血症多见于IgA型骨髓瘤,低胆固醇血症多见于IgG型骨髓瘤。碱性磷酸酶可正常、降低或升高,既往曾认为本病有骨质破坏而无成骨过程,故碱性磷酸酶不升高,并以此作为本病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转移癌的鉴别点之一,但近年来国内外均有研究证明并非所有MM患者均无成骨活动,部分患者的碱性磷酸酶水平可高于正常,故不可凭借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排除本病。高尿酸血症在本病常见,可并发泌尿道结石。 以上就是关于怀疑骨髓瘤需做那些检查项目的详细介绍,相信看了上文,你对骨髓瘤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更好地治疗疾病,我们要更多的了解它,在医生的医治下尽早的康复。祝愿广大患者早日康复。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0019477304.html,/985gsl/2015/0818/229467.html

骨髓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SOP_09-2 骨髓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一、目的:统一项目操作规程,严格检验质量标准,为临床提供及时、可靠的结果报告。 二、适用范围:血液骨髓检验。 三、操作人员:检验科授权工作人员。 四、操作步骤: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用于观察骨髓与血液中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借以了解其造血功能。对疾病的诊断、疗效的观察、预后等研究都具有重大价值。血细胞化学染色是在观察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细胞化学成分,对血细胞各种生化成分及代谢产物作定性、定位和定量的观察,临床上亦常用以协助诊断、鉴别诊断血液病和其他疾病。 1 骨髓象检查: 1.1 骨髓细胞形态检查步骤: (1) 骨髓取材: ①骨髓穿刺部位:一般取胸骨、棘突、髂骨前嵴或后嵴等部位。两岁以内小儿主张用胫骨 穿刺。穿刺部位不同,取材可能有明显差异。以胸骨穿刺最好,棘突次之,髂骨最差。 故必要时应多部位取材,以便能全面地了解骨髓情况。 ②吸骨髓液:一般不超过O.2ml,否则易于稀释。 ③骨髓取材满意的几项指标:抽吸骨髓时,患者有特殊酸痛感,骨髓液中应含有骨髓小粒。 显微镜下观察涂片,可发现骨髓特有细胞。 (2) 涂片检查: ①涂片制备:要求涂片均匀,有头、体、尾三部分,血膜面积约1.5cm×3cm,厚度以透过 血膜可看清字迹为限。选择骨髓小粒部分制作涂片,骨髓液量不宜过多。因骨髓的凝固较快,涂片过程要快。骨髓不可用草酸盐抗凝,否则会使血细胞核变形,核染色质致密,胞浆空泡形成,出现草酸盐结晶。 ②涂片检查:一般体积大的细胞分布于涂片的上下边缘及尾部,计数时应该从体尾交界处 开始迂回向尾部移动。 (3) 染色:选用瑞氏(Wright)和姬姆萨(Giemsa)混合染色。具体方法:髓片两端用蜡笔划 线,必要时在血膜边缘较厚处用铅笔写明患者姓名及日期或编号。加染液3~5滴于涂片上,静置1min(天热时间缩短),然后加5~10滴磷酸盐缓冲液,使两液混匀,约10~15min,用水冲洗髓片,冲洗时平放玻片,缓缓用流水冲洗(勿先倒去染料),待干镜检。 附注; ①涂片要新鲜,涂片后立即进行染色,如特殊情况,一般不超过1周。否则,细胞蛋白质 变性,使染色偏碱。

骨髓干细胞移植的相关检查与评估指南

骨髓干细胞移植的相关检查与评估指南 骨髓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方法。在进行骨髓干细胞移 植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相关检查和评估,以确保患者具备适宜的条件进行移植手术。本文将介绍骨髓干细胞移植的相关检查与评估指南。 骨髓干细胞移植前的检查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患者基本信息的收集、 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首先,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非常重要,包括年龄、性别、病史、过敏史等。这 些信息对于制定合理的移植计划和评估风险非常重要。另外,还需要了解患者的血型和HLA配型情况,这对于选择合适的供者或提供合适的骨髓干细胞来源至关重要。 其次,进行体格检查是为了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和身体功能情况。特别是要注 意患者的体重和身高,这对于计算移植药物的剂量非常重要。此外,还需检查患者的心肺功能、神经系统功能、肝肾功能等。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是否具备接受移植手术的条件。 实验室检查是骨髓干细胞移植前的重要环节。常规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 常规、血型和交叉配血、肝肾功能、电解质和凝血功能等。这些检查项目能够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器官功能及移植的安全性。此外,还需要进行免疫学检查,如流式细胞术、HLA配型等,以确保供者与受者的配型相符,减少免疫排斥 的风险。 影像学检查在骨髓干细胞移植前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 X线检查、CT扫描和核磁共振等。这些检查能够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器官情况、 有无感染、有无肿瘤等,并提供必要的信息用于移植方案的制定。 除了上述常规的检查项目外,患者还需要经历心理评估和资源评估。心理评估 旨在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应对能力,移植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一项重大的生命挑战,

确诊MDS不可少的检查项目——骨髓穿刺

确诊MDS不可少的检查项目——骨髓穿刺 怀疑及确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必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是骨髓穿刺术,下文做相关详解。 骨穿的目的 骨穿的目的是从你的骨髓腔吸取一丁点儿鲜红的骨髓液,在2x6cm大小的载玻片上涂成薄薄的血膜,然后用一种像蓝钢笔水一样的叫做瑞氏染液的染料对薄膜进行染色,15至20分钟后就可以放在放大一千倍的显微镜镜头下观察,如果骨髓细胞的数量、比例及细胞形态发生明显的改变,血液系统疾病尤其是白血病。MDS的诊断,在显微镜下就一目了然了。 穿刺的部位 通常选择的穿刺部位有三处,一处是髂前上棘,另一处是髂后上棘,还有一处是胸骨的穿刺点,但这个地方离心脏有点近,一般不首先考虑。 不需要任何术前准备,患者跟随医师躺在治疗床上,要侧卧,背部朝向医师,双腿曲膝,骨穿独自医师一人就可做,不需要帮手。亲人是不允许跟进来,需无菌。 选择髂后上棘这个进针点,此处的一大优点是,当操作时,患者看不见医师手里紧握的不锈钢针,紧张度减少了,还有一大好处就是此处骨质没有髂前上棘的骨质那么坚硬,当不锈钢穿刺针穿透骨质到达骨髓腔时,不至于费太大的劲儿。 骨穿疼不疼 血液病专家史淑荣谈及骨髓穿刺术讲到,部分患者进行时会有所紧张,这时我都会表示:“没关系,不疼,很快就结束,平常,你不小心摔一跤或在门框磕一下都比这个疼呢。别担心。” 骨穿开始需要为患者消毒皮肤,铺洞巾,注射麻药,注射完毕后就开始穿刺,这时患者不要躲避,位置偏了的话还得重来一次,穿刺针进到骨髓腔里,需用20毫升的注射器抽吸骨髓,这时患者会有酸痛感,这主要是抽吸时的负压造成的,这个感觉很快就会消失,只吸了

0.1毫升的骨髓液就足够用了,拔下穿刺针,用一块无菌纱布盖在穿刺处,并贴上两条细的胶布粘稳纱布。 穿刺过程极为完美,一次流畅而又光滑的过程,干净利落,没有血污,一气呵成。这时患者可以起身下床去做任何事情了,穿刺部位不会妨碍到行动,只须记住三天内穿刺部分别沾水或擦洗,以免感染。 备注:骨穿的时间一般为十来分钟。结果出来时间为2-3日。

骨髓活检报告单

骨髓活检报告单 1. 背景介绍 骨髓活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骨髓中的细胞组成和功能状态。该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一系列血液疾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本文将以骨髓活检报告单为例,介绍该报告单上常见的内容和解读方法。 2. 报告单结构 骨髓活检报告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2.1 病人信息 病人信息部分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和住院号等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对 于报告单的正确识别和归档非常重要。 2.2 送检材料 骨髓活检通常是通过取骨髓组织进行的,而送检材料部分将详细描述所取的组 织部位、数量和取材方式等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对骨髓活检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2.3 骨髓活检结果 骨髓活检结果是报告单的核心内容,它对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进行描 述和评估。常见的骨髓活检结果包括: •骨髓细胞的形态描述:包括骨髓细胞的大小、形状、染色性质等特征,如有异型细胞的存在,也应在此部分进行描述。 •骨髓细胞的数量:描述不同类型细胞的百分比和细胞计数。常见的骨髓细胞有造血干细胞、粒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等。 •骨髓细胞的功能评估:通过特定染色或免疫组化方法,可以评估骨髓细胞的分化和功能状态。例如,可以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或特定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判断细胞的分化成熟程度或是否存在异常改变。 2.4 结论和建议 骨髓活检报告单最后一部分是医生对检查结果的结论和建议。根据骨髓活检结果,医生可能会给出具体的诊断或临床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3. 阅读与解读 阅读和解读骨髓活检报告单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下面列出一些常见的阅读要点: 3.1 形态学特征 注意骨髓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如细胞大小、核形状、染色性质等。异常的形态学特征可能提示存在疾病变化。 3.2 细胞计数和百分比 关注骨髓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变化。不同类型细胞在骨髓中的相对比例通常保持一定的平衡,异常的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可能与疾病相关。 3.3 免疫组化染色 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使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来评估骨髓细胞的功能状态。通过观察特定蛋白的表达情况,可以进一步了解细胞的分化和异常改变。 3.4 结论和建议 结论和建议是报告单的最后部分,医生通过对结果的综合分析给出诊断和相应的治疗建议。阅读时需要关注医生的结论和建议,以便了解病情和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4. 小结 骨髓活检报告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报告,用于评估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状态。阅读和解读报告单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但通过了解报告单的基本结构和常见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一重要的临床工具。

骨髓细胞学检验报告

骨髓细胞学检验报告 背景 骨髓细胞学检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评估骨髓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骨髓细胞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和诊断多种疾病,特别是涉及造血系统的病变。本次报告主要针对患者进行的骨髓细胞学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分析 1.血细胞比例: –粒细胞比例:正常人的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比例通常在40%至75%之间。如果粒细胞比例高于正常范围, 可能表示感染或炎症反应,而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骨髓功能抑制或骨 髓疾病有关。 2.红细胞比例: –红细胞比例正常范围在40%至50%之间。如果红细胞比例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的存在,而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骨髓异常增殖性疾 病有关。 3.血小板比例: –血小板比例正常范围在150×109/L至450×109/L之间。如果血小板比例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血小板减少症或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而高于正 常范围可能与骨髓增殖性疾病有关。 4.骨髓形态及异常情况: –骨髓细胞学检验还包括对骨髓内细胞的形态学观察,以便发现细胞的异常形态和其他可疑的病理改变。根据细胞形态学的特点,可以判断 是否存在骨髓异常增生、恶性转化或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结果 根据本次骨髓细胞学检验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血细胞比例: –粒细胞比例:患者的粒细胞比例为60%,处于正常范围内,暂无异常发现。 2.红细胞比例: –红细胞比例为45%,处于正常范围内,暂无异常发现。 3.血小板比例: –血小板比例为180×10^9/L,处于正常范围内,暂无异常发现。 4.骨髓形态及异常情况:

–细胞形态学观察显示骨髓细胞形态正常,未发现异常细胞形态或其他可疑病理改变。 建议 根据本次骨髓细胞学检验结果,目前没有发现明显异常。然而,骨髓细胞学检验结果需要综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建议患者继续进行定期的骨髓细胞学检验,以及密切关注身体状况的变化。如果出现任何新的症状或异常,建议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进一步评估和治疗建议。 结论 本次骨髓细胞学检验结果显示患者的粒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比例均在正常范围内,未发现明显的异常形态或其他病理改变。然而,鉴于骨髓细胞学检验结果需要综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建议患者继续进行定期的检查,并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建议。 请注意,该报告仅对本次骨髓细胞学检验结果进行解读,具体诊断需要综合其他相关检查和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建议患者与医生进行进一步沟通和咨询,以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骨骼检查项目

骨骼检查项目 骨骼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检查项目,用于评估人体骨骼的健康状况。骨骼是人体重要的支撑结构,除了提供身体形态和姿势外,还承担着保护内脏器官和产生血细胞等重要功能。因此,及早发现和预防骨骼疾病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常见的骨骼检查项目主要包括骨密度检查和骨代谢标记物检测。骨密度检查是评估骨骼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测量骨骼的矿物质含量来判断骨质疏松程度。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特点是骨骼变薄、骨质减少,易于发生骨折。常见的骨密度检查方法有双能X线吸收法(DXA)、量子计算机体层摄影(QCT)和超声骨密度测量法等。 另一个常见的骨骼检查项目是骨代谢标记物检测,它通过测量血液或尿液中与骨骼代谢相关的物质来评估骨骼的代谢状态。骨骼的代谢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包括骨吸收和骨形成两个方面。骨代谢标记物检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骨骼的代谢活跃程度,判断骨质疏松症的发展情况。常见的骨代谢标记物包括血清酸性磷酸酶、血清碱性磷酸酶、尿中的胶原交联肽和尿中的骨特异性蛋白等。 除了骨密度检查和骨代谢标记物检测外,还有其他一些骨骼检查项目可用于评估特定的骨骼疾病。例如,关节X线检查可以用于诊断骨关节疾病,如骨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骨髓检查可以用于评

估骨髓疾病,如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核素骨扫描可以用于检测骨转移瘤和骨骼感染等。 通过骨骼检查项目,医生可以全面评估患者的骨骼健康状况,并及早发现和治疗骨骼疾病。对于高龄人群、女性、长期服用激素、存在骨质疏松家族史等高风险人群,骨骼检查尤为重要。此外,骨骼检查也是评估骨折风险和制定骨质疏松症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在进行骨骼检查前,患者需要注意一些事项。首先,准备好相关检查资料,如医生开具的检查申请单和个人身份证件。其次,遵循医生的指导,了解检查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例如,骨密度检查通常需要患者躺平在检查床上,保持身体平稳;而骨代谢标记物检测可能需要患者空腹或特定时间采集样本。最后,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检查机构和设备,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骨骼检查是评估骨骼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通过骨密度检查和骨代谢标记物检测等项目,可以及早发现和预防骨骼疾病,保护身体健康。在进行骨骼检查前,患者需要了解相关检查项目和注意事项,并选择合适的检查机构。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其恢复骨骼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血液科检查项目与操作指南

血液科检查项目与操作指南 血液科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对血液的检查,可以为 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血液科 检查项目,并提供相应的操作指南,以便读者对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是通过对血液样本中各种成分进行计数和测量,了解患 者体内血细胞数量和性质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 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各种性状指标的测量。操作指 南为: 1. 预备材料:采血针、试管、橡胶塞、酒精棉球、棉签等。 2. 患者准备:患者空腹,不饮酒和吸烟。 3. 操作步骤: a. 按照规范化的步骤洗手并戴好手套。 b. 在患者手臂上用酒精棉球消毒。 c. 用采血针从患者的静脉中采集适量的血液。 d. 将采集到的血液缓慢转入试管中,并用橡胶塞封好。 e. 转动试管使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合。 f. 检查完成后,及时将试管标注信息并送至检验科。 二、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是评估患者血液的凝血系统功能状况的一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和凝血 酶时间等指标的测定。操作指南为: 1. 预备材料:采血针、试管、橡胶塞、抗凝剂、凝血试剂等。 2. 患者准备:患者空腹,不饮酒和吸烟。 3. 操作步骤: a. 进行手卫生并戴好手套。 b. 消毒采血部位。 c. 采集适量的血液进入抗凝剂预先装好的试管中。 d. 加入相应的凝血试剂。 e. 根据试剂说明进行试管旋转或放置一段时间。 f. 检查完成后,及时将试管标注信息并送至检验科。 三、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穿刺检查是通过穿刺骨髓并采集骨髓样本进行检查,了解患者 骨髓细胞形态和功能的一种常规操作。主要包括骨髓涂片染色、骨髓 细胞形态学分析、骨髓活检等。操作指南为: 1. 预备材料:骨髓穿刺针、注射器、局部麻醉药、酒精棉球、穿刺 针导管等。 2. 患者准备:患者空腹,不饮酒和吸烟。

骨髓涂片检查方法及报告内容

骨髓涂片检查方法及报告内容 (1)骨髓涂片制作、染色方法 1)制片 骨髓涂片制作方法与血片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但因有骨髓小粒和脂肪滴,有核细胞较多,因此较血液黏稠,推片略难于血片,推片时角度要小一些,速度要慢一些,避免骨髓片过厚。 2)染色 临床常用的染色方法主要有: ①瑞氏(Wright)染色 ②吉姆萨(Giemsa)染色 ③Marshall提出的标准化的Romanowsky染色 ④R-G(Romanowsky- Giemsa)染色 ⑤wittekind1987年介绍的R-G染色 (2)骨髓片检查的程序及方法 1)检查步骤 [骨髓涂片检查] ①低倍镜 Ⅰ.观察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等。 Ⅱ.判断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低倍镜下选择细胞分布均匀部位观察骨髓片有核细胞增生情况,根据骨髓片中有核细胞的密度或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例来估计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通常分为五级,如表2-1。 表2-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 增生程度成熟红细胞: 有核细胞有核细胞均数 (高倍镜视 常见病例

野) 增生极度活 跃 1:1>100各种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10:150-100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 血 增生活跃20:120-50正常骨髓象、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50:15-10造血功能低下 增生极度减 低 200:1<5再生障碍性贫血 Ⅲ.观察全片巨核细胞的数量巨核细胞数量变化较大,如将骨髓膜标准化为×,则参考值为7-35个。 Ⅳ.观察骨髓片边缘和尾部有无体积较大的或成堆的特殊病理细胞。 ②油镜 分类计数200或500个有核细胞(不包括分裂型细胞和破碎细胞)。按各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别记录,并计算出百分比。同时仔细观察各系、各阶段细胞的形态是否正常。 [血涂片检查] 分类记数100-200个白细胞,计算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描述红细胞形态,血小板数量和分布情况。如见到幼红细胞按分类100个白细胞中幼红细胞的数量来报告,并说明其阶段性。(3)骨髓报告 1)结果计算 计算出各系和各阶段细胞占有核细胞总数的百分数;再算出各阶段粒细胞百分数的总和与各阶段幼红细胞百分数之总和,将前者除以后者即得出粒:红比值(G:E)。粒红比值代表粒系和红系的相对数量关系,正常人约为2-4:1。如有核细胞增生亢进,G:E增大,则为粒系增多;如有核细胞增生低下,G:E增大,则为红系减少。 2)骨髓象报告单的填写 应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突出重点,填写骨髓检查报告单。 ①“骨髓特征”一栏主要内容为Ⅰ.对取材、涂片、染色的评价;Ⅱ.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和粒红比值;Ⅲ.分别叙述各系细胞的情况。Ⅳ.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形态由全片来评估;Ⅴ.是否见到特殊的病理细胞和寄生虫。

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应抽取骨髓少量制成薄片;采用骨髓小粒丰富、制片厚薄均匀的涂片,经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后,于显微镜下检查细胞质和量的变化; 试剂 1)瑞氏染色液:瑞氏染粉18,置洁净干操的研钵内,加甘油,研磨片刻,使瑞氏染粉充分溶 解,加甲醇约50ml,继续研磨片刻后,收集上层染液;残余部分再加甲醇50ml研磨:再收集上层染液,重复几次后,用甲醇冲洗研钵,倒入同一瓶内,最后加甲醇至500mi;开始几周应经常振摇染色液;染色液存放的时间越长,染色效果也越佳;此外,研磨时染粉内应先加甘油,、以免染粉在研磨过程中结成块,更易溶解;染粉未经研磨配成的染液不宜用作骨髓片染色; 2)姬姆萨浓缩染液:将姬姆萨染粉3.8g放入纯甘油250ml中,置60℃水浴2小时,溶解 后力口60℃预热的甲醇250m1混匀,于室温、棕色瓶内保存,配后数天即可使用,可长期保存; 3)pH6.5磷酸盐缓冲液:磷酸二氢钾1.5g,磷酸氢二钠1.0g、加蒸馏水到5000ml;最 后纠正pH6.5; 4)姬姆萨稀释液:取姬姆萨溶液50m1,加pH6.5磷酸盐缓冲液到500ml,混匀;此液为姬 姆萨应用液,可直接作涂片复染用;作瑞氏稀释液时,取此液10一20mL加蒸馏水至100ml,混匀即可; 操作 1.骨髓取材:

取材部位有胸骨、棘突、髂骨前嵴或后嵴等;两岁以内小孩最好用胫骨,成人常取髂后上棘,此部位穿刺方便,病人也易接受.穿刺前要求严格消毒,杜绝细菌感染,除穿刺室紫外线消毒和皮肤消毒外,还应注意穿刺包和手套消毒时间有否过期;戴手套要熟练,避免手套接触来消毒物品;穿刺针进入髓腔时常有脱空感,吸取前针筒内应留有1m1左右的空隙,否则髓液很快进入针筒空隙而无法取出;针筒内若有水份也要用消毒纱布擦干,以免溶解细胞;吸液量一般控制在0.2m1左右;因吸量过多,易被外周血稀释;部分病人干抽或吸出量太少时,不要将针头立即拔出,可边抽边调节针头深浅,或边抽边缓慢外移针头,最后将针头内可能残留的髓液尽量推出、制片,以减少病人痛苦; 2.涂片: 选两块小粒较多、厚薄均匀的骨髓片,自然干燥后在较厚的头端髓膜上写上病人姓名、日期及“BM”标记;加瑞氏染色液8—12滴,用吸球吹吸并使其布满整张涂片,约半分钟后,加姬姆萨稀释液5-10滴,再用吸 球吹吸气,使两液充分混匀,若有金黄色油膜出现,染色效果更佳;染色时间一般为10一20分钟,夏天可缩短些、冬天则可延长些;冲洗时应乎放玻片让流水缓慢冲洗; 另外,因手拿玻片处可能会有染料残留,应更换手拿位置再予冲洗;染色太淡的涂片,可用姬姆萨稀释液复染3 分钟;着色太深时,可用瑞氏染液滴加于涂片上;立即冲洗即可;各实验室最好能摸索出自己的染色经验,尽量做到一次性染色成功;没有姬姆萨染液的单位,可用蒸馏水加少量天青或美蓝代替,但染色效果没有前者好;染好的涂片要自然干燥,切忌加热烘干,否则细胞退色而影响观察; 3.染色

骨髓活检

本文介绍了骨髓活检在常见血液病诊断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全血减少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中的意义,把全血减少疾病分为骨髓不增生性全血减少与骨髓增生性全血减少两大类,对全血减少疾病的病理发生机制作了简介,并介绍了红系细胞增生性贫血与骨髓不增生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除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外,本文主要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毛细胞白血病的定义,临床表现,细胞化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骨髓病理组织学及鉴别诊断要点作了介绍。 ` 关键词:骨髓活检骨髓病理学全血细胞减少急性髓系白血病 一、全血细胞减少疾病全血细胞减少(pancytopenia)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病表现,不是独立性疾病。因为很多血液病均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即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均低于正常值。根据全血细胞减少病因不同将其分为骨髓不增生性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增生性全血细胞减少两大类。 全血细胞减少或某一系血细胞减少一般至少有四方面的原因: ①“土地里不长苗”,“土地”比如骨髓造血微环境,“种子”比如造血干细胞,这两方面的一方或两方出问题,造血细胞均不能正常生长,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贫血; ②“光长苗不结果”,比如生长的造血细胞均是幼稚的,不能分化成熟,外周血是贫血的,如MDS等; ③结的果不成熟,由于“肥料”不足,仅有少量成熟或果实不饱满,类似巨幼细胞贫血因缺叶酸或/和维生素B12,缺铁性贫血因缺铁; ④成熟的果实被破坏了,如溶血性贫血及失血。为了寻找贫血原因,往往需要做多种血液学检查才能最后确诊,首选检查项目就是BMA和BMB,即从“根”上找原因。BMB 对明确全血减少原因至关重要。 1.骨髓不增生性全血细胞减少:主要是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呈贫血貌,外周血血红蛋白(或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明显减少,外周血网织红细胞<1%。骨髓造血组织增生极度减低或较低下,脂肪细胞增生或不增生,骨小梁间一片荒凉,不见巨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或肥大细胞相对增多。(图1) 骨髓活检在常见血液病诊断中的意义- 剑哥- 陶陶我们的心灵空间图1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极度低下,间质水肿,脂肪细胞不增生 造血细胞缺乏,无巨核细胞。塑料包埋切片,H-Giemsa-E 染色100× 2.骨髓增生性全血细胞减少: 骨髓三系细胞增生性全血细胞减少疾病中有的可能是由于骨髓细胞分化成熟障碍,无效造血所致,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白血病等;有的是由于血细胞成熟障碍所致,如营养性贫血,或骨髓转移瘤、骨髓肉芽肿、骨髓纤维化及骨髓硬化症等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有的则是由于血细胞破坏过多所致如: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溶血破坏),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被破坏)等。 笔者统计本院2001~2002年的5025例BMB中,伴有全血减少表现的病例649例(13%),经BMB及其相关检查最终确诊结果排在前8位的病种(表1),最常见为AA(241例,37%),其次为MDS(69例,11%),再次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40例,6%)。全血细胞减少疾病仅仅根据BMA是不易明确诊断的。必须同时做BMB 及其它相关检查(包括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染色体,血清免疫电泳,叶酸、维生素B12 检测等)才能够使绝大部分全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