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8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1848年欧洲革命陆续遭到失败,政治上的反动气焰笼罩整个大陆。
英、法、德、意等国的资产阶级由于害怕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到处与封建反动势力勾结,扼杀革命,压抑民主,阻碍进步。
因此,欧洲工人运动暂时处于低潮,工人阶级的处境是极其困难的。
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提出了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是科学地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制定今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方针,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各国无产阶级,建立工人阶级独立的政党,蓄积和组织革命力量,以迎接未来的革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1848年革命的积极参加者和鼓舞者。
革命失败后,尽管他们遭到敌人的诬陷和迫害。
受到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攻击,但是他们并没有失去革命信心和斗志,对未来充满革命胜利的希望,孜孜不息的奋斗着。
为了迎接未来的战斗,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马克思于1850年1月至11月写成《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
这部书最初连载在德国汉堡出版的《新莱菌报·政治经济评论》上,1895年以单行本出版。
恩格斯曾为单行本写了导言,并阐述了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是法国无产阶级斗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马克思的主要代表著作之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这部著作里,马克思科学总结了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透彻地分析了法国革命的性质、原因和动力,以及事变的过程,为我们分析和研究近代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历史树立典范。
同时马克思精辟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对于无产阶级如何对待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以及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另一方面,这部著作可以启发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观察现实,预见未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彻底革命的精神,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1848年欧洲革命1848年,在欧洲大陆各地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场革命,是欧洲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针对的是本国的专制和保守,而它从一出现就显示出突出的国际性。
在欧洲,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变革同时发生在从法国到匈牙利、从丹麦到波兰、从德意志到意大利的广大范围内。
一、革命的发展概况19世纪30-40年代,继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欧洲大陆上的那些封建专制国家也都不同程度的开始了本国的工业革命,逐渐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工业生产过渡。
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的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越来越不能容忍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它们要求废除一切阻碍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障碍。
它们既要求经济上的自由发展,又要求政治上的民主权利。
1847年,在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社会的阶级矛盾。
结果,导致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
1、意大利一月革命在1848年1月中旬爆发的意大利一月革命中,意大利人民打败了奥地利军队,在一些地区恢复和建立了共和国,撒丁国王号召意大利人参加争取意大利独立的战争,由此吹响了全欧洲革命的号角。
2、法国二月革命1848年2月,法国人民推翻了1830年七月革命后建立的由金融贵族把持控制的七月王朝,成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资产阶级共和制在法国的胜利,如同一颗火种迅速点燃了欧洲各地的革命烈火。
3、维也纳三月起义和柏林三月起义维也纳人民对不能容忍任何改革、进步和革命与坚决主张实习君主制政体的梅特涅统治愈发不满和愤恨。
1848年3月13日,乘着奥地利会议在维也纳举行之际,维也纳人民发动了革命,与政府军队展开看坚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奥地利政府牺牲了梅特涅来安抚群众,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已遭到动摇。
柏林人民于3月18日在王国门前举行集会,由于政府军向群众开枪而爆发巷战,政府一败涂地。
第二天,群众再次向国王示威。
之后,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不得不答应群众的要求——召开国民会议,制定宪法。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及其解体。
第二,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的原因、简单经过和历史意义。
一、“维也纳会议”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几个问题:1.维也纳会议的召开。
1814年10月到1815年6月,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代表216人在维也纳召开国际会议。
操纵会议的是俄、英、普、奥四大国,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普鲁士国王腓烈特·威廉三世和他的首相哈登堡、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一世和他的首相梅特涅、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累出席了会议。
上述四大国参加会议的目的是进行分赃,同时要恢复法国大革命以前欧洲的旧秩序,并且防止法国东山再起。
会议经过激烈的争吵,于1815年6月签署了“最后总决议”。
2.维也纳会议的主要决定。
教材上把维也纳会议“最后总决议”分为四点:第一,恢复欧洲旧的统治秩序。
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恢复波旁王朝,葡萄牙恢复布拉冈扎王朝。
另外,德意志、意大利各邦的王朝也都复辟。
第二,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按照大国意图重新划分欧洲版图。
总决议把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内,东北边境的17个城堡和要塞由反法联军占领3~5年,还规定法国于5年内分15次付清7亿法郎赔款。
为了防范法国东山再起,又决定把荷兰与比利时合并,成立尼德兰王国。
根据总决议,波兰遭到第四次瓜分(由俄、普、奥瓜分)。
此外,普鲁士得到了萨克森的大片领土。
第三,重新分割海外殖民地,英国得到了马耳他岛,原来属于法国的殖民地如多巴哥、圣卢西亚、毛里求斯等地都转入英国手中。
另外,英国还从荷兰手中夺取了南非开普殖民地和锡兰岛(今斯里兰卡)。
英国进一步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第四,继续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
德意志虽在名义上建立了联邦,但仍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各邦享有独立的主权。
而意大利的大部分领土被奥地利控制。
维也纳会议的决策者逆时代潮流而动。
他们推行“正统主义”原则,一味维护封建君主和贵族的统治权力。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知识点梳理《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的形成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节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第四节北方大战第五节十八世纪争夺欧洲和殖民地霸权的斗争第二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一节围绕美国独立战争的国际斗争第二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节法国对外侵略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第四节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三章维也纳反动体系和东方问题第一节维也纳会议第二节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第三节神圣同盟干涉拉美国各国的企图和门罗宣言第四节东方问题第四章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到普法战争时期的欧美国际关系第一节一八四八——一八四九年欧洲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二节克里米亚战争与巴黎和约第三节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国际斗争第四节意大利的统一第五节德意志的统一与普法战争第五章一八七O年以前欧洲国家对亚非的侵略和亚非各国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第一节英国吞并印度和印度人民的反抗第二节荷兰侵占印尼和印尼人民的反抗第三节资本主义列强奴役中国的开始和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第四节列强侵略日本和日本国际地位的变化第五节列强在非洲的侵略活动第二编近代国际关系(一八七一——九一八年)第一章一八七一年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局势第二节近东问题和柏林会议第三节三国同盟的形成第四节德国联盟体系的完成和法俄同盟的订立第二章十九世纪七十——九十年代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第一节英俄在中亚的争夺第二节列强对中国和东南亚的侵略第三节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第三章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第一节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第二节美西战争和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第三节英布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第四节义和团运动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干涉第五节英日同盟和日俄战争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的形成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节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第四节北方大战第五节十八世纪争夺欧洲和殖民地霸权的斗争第二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一节围绕美国独立战争的国际斗争第二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节法国对外侵略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第四节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三章维也纳反动体系和东方问题第一节维也纳会议第二节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第三节神圣同盟干涉拉美国各国的企图和门罗宣言第四节东方问题第四章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到普法战争时期的欧美国际关系第一节一八四八——一八四九年欧洲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二节克里米亚战争与巴黎和约第三节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国际斗争第四节意大利的统一第五节德意志的统一与普法战争第五章一八七O年以前欧洲国家对亚非的侵略和亚非各国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第一节英国吞并印度和印度人民的反抗第二节荷兰侵占印尼和印尼人民的反抗第三节资本主义列强奴役中国的开始和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第四节列强侵略日本和日本国际地位的变化第五节列强在非洲的侵略活动第二编近代国际关系(一八七一——九一八年)第一章一八七一年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局势第二节近东问题和柏林会议第三节三国同盟的形成第四节德国联盟体系的完成和法俄同盟的订立第二章十九世纪七十——九十年代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第一节英俄在中亚的争夺第二节列强对中国和东南亚的侵略第三节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第三章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第一节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第二节美西战争和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第三节英布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第四节义和团运动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干涉第五节英日同盟和日俄战争第四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战争危机的加深第五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三编现代国际关系史(1917-1945)第一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国际关系的新时代苏联建国的对外关系第二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三章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运动的新形势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四章1924-1929年的国际斗争第五章新的世界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六章侵略绥靖集体安全第七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八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反法西斯联明的形成第九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王绳祖作为中国国际关系史的最为权威的专家,其著作被认为是最为经典的;基本上北大老师都学过这本书,都深受此书的影响。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欧洲革命一、维也纳体系的确立1.维也纳会议①召开:1814年—1815年,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开会,会议由俄、英、普、奥四大国操纵。
②内容:a.恢复欧洲旧的统治秩序;b.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按照大国的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c.分割海外殖民地,英国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进一步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d.继续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
2.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二、维也纳体系的维护1.神圣同盟:1815年秋,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下,俄、普、奥三国组成(后来除英、奥斯曼帝国、意大利的教皇国外,欧洲各国相继加入)。
其目的是联合欧洲各国的专制君主共同镇压革命,维护维也纳体系。
2.四国同盟:英、俄、普、奥四国组成。
(1818年法国加入,变为五国同盟),决心以武力贯彻“神圣同盟”的使命,规定定期召开会议,解决争端。
3.维也纳体系的历史作用:维纳体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一种历史的反动。
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来解决国际间的争端,客观上促使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维也纳体系的动摇1.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的各种矛盾①各国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②被压迫民族同欧洲大国压迫者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③神圣同盟内部各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19世纪早期欧洲各国的革命、改革和独立运动①首先在西班牙,随后在意大利、俄国和法国爆发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
1830年法国发生“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建立君主立宪制的“七月王朝”。
②1832年,英国通过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
③1821—1829年希腊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获得独立。
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首次被改动,同时也使神圣同盟开始分裂、瓦解。
1830年,比利时摆脱荷兰控制而独立,使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再次被改动,也使神圣同盟最终破裂。
1848年欧洲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1848年,在欧洲大陆各地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场革命,是欧洲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针对的是本国的专制和保守,而它从一出现就显示出突出的国际性。
在欧洲,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变革同时发生在从法国到匈牙利、从丹麦到波兰、从德意志到意大利的广大范围内。
一、革命的发展概况19世纪30-40年代,继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欧洲大陆上的那些封建专制国家也都不同程度的开始了本国的工业革命,逐渐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工业生产过渡。
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的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越来越不能容忍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它们要求废除一切阻碍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障碍。
它们既要求经济上的自由发展,又要求政治上的民主权利。
1847年,在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社会的阶级矛盾。
结果,导致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
1、意大利一月革命在1848年1月中旬爆发的意大利一月革命中,意大利人民打败了奥地利军队,在一些地区恢复和建立了共和国,撒丁国王号召意大利人参加争取意大利独立的战争,由此吹响了全欧洲革命的号角。
2、法国二月革命1848年2月,法国人民推翻了1830年七月革命后建立的由金融贵族把持控制的七月王朝,成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资产阶级共和制在法国的胜利,如同一颗火种迅速点燃了欧洲各地的革命烈火。
3、维也纳三月起义和柏林三月起义维也纳人民对不能容忍任何改革、进步和革命与坚决主张实习君主制政体的梅特涅统治愈发不满和愤恨。
1848年3月13日,乘着奥地利会议在维也纳举行之际,维也纳人民发动了革命,与政府军队展开看坚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奥地利政府牺牲了梅特涅来安抚群众,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已遭到动摇。
柏林人民于3月18日在王国门前举行集会,由于政府军向群众开枪而爆发巷战,政府一败涂地。
第二天,群众再次向国王示威。
之后,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不得不答应群众的要求——召开国民会议,制定宪法。
德国一八四八年革命是什么意思德国一八四八年革命简介在1848年的时候德意志联邦曾经发生了一系列的抗议和起义活动,人们将这些活动都统称为德国一八四八年革命。
各种起义和抗议的运动都主要是为了一个主旨,也就是特别强调泛日耳曼主义,并且对德意志邦联在罗马的领地上组成三十八个国家的政治专制。
三月革命结束之后普鲁士重新修订了宪法,并且对政府进行了改组。
但是这次的宪法很快就被帝国的宪法所取缔,并因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战争。
关于这次革命的相关信息在德国一八四八年革命简介中有着详细的记载,那么德国一八四八年革命简介是怎样介绍这次运动的呢在德国一八四八年革命简介中首先介绍了这次运动发生前的相关情况。
在1840年的时候因为当时国王气死,所以腓特烈继承了国王的位置,他登上王位之后因为对自由主义的同情很快对审查的政策放宽了许多,并且不再阻止任何公民的自由活动,除此之外腓特烈还发布了宪法,但是这次的宪法却很快被帝国颁布的宪法所取代。
这种情况让自由主义的人们十分的失望。
除此之外德国一八四八年革命简介中还介绍了运动的简要过程,在革命前夕,因为德国国内粮食大面积减产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内起义和罢工活动几乎从不间断,革命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而在这之后爆发的二月革命也让许多邦国发动了革命战争。
群众们纷纷走上街头进行抗议示威等活动,并且希望国家可以重新制定宪法。
德国一八四八年革命的原因德国在一八四八年发动的革命在历史上是一次著名的革命运动,当时民主派在社会上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本来当时恩格斯等人给予这次革命很多非常好的意见,也是比较合乎当时的国情和现实状况的,可是可惜的是人们并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最终导致了革命被军队无情的镇压,最后还是以失败作为了革命的结局。
德国一八四八年革命的原因直接促使了革命运动发生的必然性,那么德国一八四八年革命的原因是什么呢德国一八四八年革命的原因还要从腓特烈威廉四世继承王位开始说起,他虽然不是一位自由主义者,可是在他心中对于那些人始终是十分同情的,于是在他登上王位之后很快就对之前沿河的报章审查政策进行了舒缓和放宽,而且并不允许军队阻止和干涉自由主义的相关活动。
第四节1848年欧洲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已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藉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力量以及崇尚稳健的民族传统,以改革的方式化解冲突,向工业化更高的程度上发展,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能力。
而在欧洲大陆,一方面由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还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封建势力和金融资产阶级的势力相对更强大一些,而且对自由主义运动和民主运动以及被压迫民族的斗争采取了高压政策,故而社会矛盾愈演愈烈。
在矛盾激化的基础上,终于在1848年爆发了几乎遍及整个大陆的革命。
一、1848年革命的任务三类:法,德,东南欧。
总的说来,都是力求建立起包括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在内的更加全面的资产阶级统治,其客观内容,均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二、1848年法国革命在“七月王朝”统治下,法国政权掌握在金融贵族手里。
根据规定,只有交纳直接税200法郎以上的人才有选举权,交纳500法郎的人才有被选举权。
当时法国的3 600万人口中,有选举权的只有20万人。
很多工业资本家也没有选举权。
金融贵族的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基佐掌握法国政府时期(1840~1848年),法国政治更加黑暗。
基佐顽固反对任何改革,对内镇压革命运动,维护金融贵族的利益;对外讨好英国,积极对外扩张。
法国国内矛盾日益尖锐。
1847年以后,对政局不满的资产阶级到处以举办“宴会”为名,进行政治宣传,要求改革。
七月王朝对共和派的活动采取了完全敌视的态度,顽固坚持对选举权的高额财产资格限制。
首相基佐甚至公开声言:“要得到选举权吗?就请发财吧”!1848年初基佐颁布的严禁举行宴会活动的法令,成了二月革命爆发的导火索。
在巴黎,原定2月22日举行大规模宴会活动并进行示威游行。
因遭禁止,以工人为主体的巴黎群众于当天上街示威。
在与军警发生冲突后,示威于次日演变为武装起义。
群众高呼“打倒路易〃菲力浦”!和“共和国万岁”!的口号。
24日起义者攻下王宫,路易〃菲力浦出逃英国。
欧洲1848年革命1848—1849年,主要发生在法国、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等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
这是欧洲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时一方面是工业革命正在扩展,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欧洲已经开始进入大工业生产阶段;各国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得到加强,而政治上多数国家的工业资产阶级仍处于无权的地位或初掌政权;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在欧洲不断高涨。
另一方面是欧洲大部分国家还处在封建统治之下,或受到其他民族的压迫;少数国家虽然也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但封建残余仍然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维也纳会议在欧洲所确立的反动封建体系也还存在着。
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这样革命就无法避免了。
法国1848年革命1830年七月革命后,在法国掌握政权的金融贵族集团推行有利于本集团的内外政策,反对任何政治、经济改革。
1848年2月22日,巴黎工人和群众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冲向总理基佐的官邸。
24日晨,工人和群众占领了巴黎所有的兵营和武器库,并向杜伊勒里宫进攻。
国王路易-菲利浦逃往英国。
资产阶级独占了胜利果实。
2月24日晚组成了临时政府。
拉马丁任外交部长,实际上控制着政府的权力。
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下,临时政府被迫于2月25日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巴黎二月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为了对付无产阶级,下令解散国家工场,把工场中的工人编入军队或赶到外省做苦工,巴黎无产阶级被迫举行了六月起义(6月23—26日),但被镇压。
此后政权转入卡芬雅克将军(1802—1857)手中,开始了资产阶级共和派的统治时期。
1848年11月12日,制宪议会公布了宪法,即《1848年宪法》。
12月10日举行总统选举,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当选总统。
1851年12月1日夜,波拿巴发动军事政变。
1852年12月2日,波拿巴即皇帝位,称拿破仑三世,史称法兰西第二帝国。
德意志1848年革命革命前夕,德意志是一个四分五裂的邦联,德意志邦联由35个邦和4个自由市组成。
第九章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1.试析1848年欧洲革命的原因和任务。
2.法国7月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3. 1848年德国革命的性质如何?4.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总结1848年革命的?第一节 1848年法国革命一、二月革命和临时政府1、二月革命背景1845、1846年的农业歉收和1847年的工商业危机,迅速激化了法国社会固有的各种矛盾。
在这期间,物价飞涨,粮食奇缺,工厂大量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在业工人的工资也降低了一半以上,处于饥饿和死亡线上的城乡工农群众纷纷掀起暴动和罢工斗争。
工业资产阶级利用这一形势,从1847年7月开始在各地掀起“宴会”斗争,以宴会的形式宣传改革议会选举制度,得到了群众广泛的响应。
2、过程1848年初,在国王路易·菲力藩的策划下,内阁首相基佐下令取消资产阶级原定于2月22日举行的宴会,禁止进行示威。
在政府的高压面前,资产阶级放弃了原定的计划,但巴黎的工人、学生和市民不顾政府的禁令,在2月22日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马赛曲”、“打倒基佐”、“改革万岁”的口号响彻巴黎全城。
次日,和平示威转变为武装起义。
3、结果起义群众同政府军展开了激烈的苍战,一部分国民自卫军也倒向群众。
到24日,在“打倒路易·菲力普”“共和国万岁”的口号声中,起义者攻入杜伊勒里宫,路易·菲力普仓惶逃往英国,起义群众把象征君主制的国王座椅搬到巴斯底广场的烈士纪念碑前当众烧毁。
奥尔良王朝被推翻,二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二、六月起义1、原因1848年6月22日,当解散国家工厂的命令颁布以后,立即有成千上万的工人涌上街头,举行游行示威。
工人们高呼:“打倒制宪议会!”“共和国万岁!”等口号,在一夜之间筑起了六百多座街垒,起义开始了。
2、过程从23日到24日,起义者攻下了许多据点,并准备向市政厅进军。
但是,当卡芬雅克把兵力部署好之后,就立即集中各种重炮轰击起义工人。
起义者寡不敌众,又缺乏统一的领导和指挥,许多街垒在25、26日两天被敌人相继攻陷。
3、结果26日黄昏,政府军攻陷了起义者的最后据点圣安东区,六月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
卡芬雅克对参加起义的工人阶级进行了野蛮的报复,一万一千多人被判处死刑,一万五千多人被判处徒刑、流放或苦役。
4、六月起义失败的原因六月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六月起义的直接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在当时的条件下,无论是在主观方面,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条件还都不成熟。
②1848年,科学共产主义才刚刚诞生,它还没有深入到法国工人中间。
③六月起义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一时激化的特殊条件下的产物,是资产阶级蓄意挑起的起义发生时,政府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而工人仓促发动。
带有一定的自发性,也缺乏统一的指挥和领导。
④由于资产阶级的宣传,小资产阶级和农民都站到了政府一边,使工人陷于孤军作战的困境。
5、意义巴黎工人的六月起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它是当时社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第一次公开的、大规模的武装战斗,是为保存或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而进行的战斗。
三、路易·波拿巴政变1、六月起义失败后的法国政局在镇压了六月起义之后,28日,卡芬雅克立即被推选为法兰西共和国的行政首脑,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派的全面统治。
从6月28日起,卡芬雅克政府连续颁布一些法令,宣布解散所有的国家工厂,封闭一切革命俱乐部和进步刊物、废除延期偿还债务的规定、把工作日由十小时延长至十二小时、正式确认了对农民的四十五生丁附加税等等,这样,人民在二月革命中所争得的一切权利均被取消。
2、波拿巴上台为了从法律上巩固资产阶级共和派的统治,1848年11月,颁布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宪法,又称1848年宪法,根据新宪法,12月10日进行了总统的选举。
在六个总统侯选人中卡芬雅克和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处于最为有利的地位。
选举结果,路易·波拿巴借助其伯父拿破仑一世的声誉,以五百五十万张选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总统。
3、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年1月14日,路易·波拿巴颁布新宪法,把总统的任期由四年延长到十年。
12月2日,路易·波拿巴正式宣布法兰西为帝国,自己登了帝国皇帝的宝座,称作拿破仑三世,这就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开始(1852——1870)。
4、波拿巴的统治法兰西第二帝国是大资产阶级中最反动、最富有侵略性阶层统治的一种特殊形式。
这个政权使国家的军事警察官僚机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加强起来。
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到资产阶级议会制共和国,再到拿破仑三世的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国发展到拥有55万官吏和55万军队的庞大的国家机器。
拿破仑三世时期、曾经发动过一系列对外战争,其中包括对阿尔及利亚、越南、叙利亚、墨西哥的入侵。
1857年,法国还曾伙同英国组成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在攻陷广州、天津和焚烧圆明园等事件中犯下滔天罪行。
太平天国革命期间,法国又于1862年5月组成“常捷军”,帮助清政府在浙江一带镇压革命,屠杀中国人民。
历史事实证明,拿破仑三世上台前所许诺的“对外和平”完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政治骗局。
不过,应当承认,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法国的社会经济有过迅速的发展,五十至六十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参阅郭华榕:《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历史地位》载《世界历史》1984年第4期P49;K52·1984年9期)。
第二节 1848年德意志革命一、德意志各邦的革命1、历史背景1845——1846年的农业歉收和1847年的经济危机同样强烈地冲击了德意志各邦,激化了德意志各邦的社会阶级矛盾。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以后,德意志各邦相继爆发革命,与法国相邻的西南各邦首先发难。
巴登、巴伐利亚、黑森和符登堡的人民举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迫使反动政府倒台。
二、法兰克福议会和维护帝国宪法的斗争1848年德意志革命最主要的任务是消灭封建割据状态,完成德意志的政治统一。
三月革命以后,几乎所有的德意志邦国都组成了资产阶级自由派内阁。
但是德国资产阶级自由派一掌握政权,就极力设法阻止革命的深入发展。
他们不能充分利用革命所造成的有利条件完成国家的政治统一,建立全德民主共和国,相反主张走合法的议会道路,幻想通过一个全德议会,推举一个邦国的国王作全德意志的皇帝,实现德国的政治统一。
第三节东欧和南欧的民族运动一、 1848年意大利革命1、原因革命前的意大利仍然维持着维也纳会议的分裂状况。
整个意大利被分割成8个封建邦国,分别由罗马教皇、西班牙波帝王朝、奥地利皇室等外民族的统治者统治。
因此,推翻异族压迫,实现民族独立,消灭各邦的封建专制制度。
完成国家的统一,就成为1848年意大利革命的主要任务。
2、过程1848年的经济危机和连年而来的农业歉收,给意大利人民造成严重灾难。
1848年1月,西西里王国首府巴勒摩的起义成为这次意大利革命的开端。
3月维也纳起义赶跑梅特涅的消息传来以后,意大利各邦的革命形势迅速高涨,各邦相继发生人民起义,政权纷纷转到资产阶级自由派手中。
在人民革命运动的推动下,意大利各邦在1848年和1849年3月先后两次向奥地利宣战。
在意大利革命者马志尼及其“青年意大利党”的领导下,1849年3月建立了罗马共和国,意大利革命发展到最高潮。
3、结果但是,由于力量对批过分悬殊和各邦资产阶级自由派的背叛,结果在法、奥政府的联合进攻下,两次对奥战争都以失败告终,罗马共和国也被绞杀。
1849年8月,各地的人民运动最后被镇压下去,西班牙、奥地利和罗马教皇新恢复了在意大利各邦的统治,意大利革命宣布结束。
4、意义1848年意大利革命唤醒了意大利人民的民族意识,直接推动了此后意大利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的斗争。
二、 1848年捷克革命和匈牙利革命1、缘由在法国二月革命和德意志三月革命的影响下,捷克、罗马尼亚、波兰和匈牙利等东欧及东南欧地区也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
1848年6月,捷克首都布拉格爆发了人民起义。
起义者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持战斗了五天,最后被奥地利军队和政府军镇压下去。
2、意义匈牙利革命是1848年东欧和东南欧各国革命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对欧洲封建反动势力打击最为沉重的革命。
这次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消灭封建制度,建立独立、自由的匈牙利的民族国家。
革命的对象取决于革命的任务,就是奥地利的封建统治阶级和匈牙利的大贵族地主。
革命的主力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革命的领导力量是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同资产阶级的联盟,其中最著名的领导人有诗人山多尔·裴多菲(1823——1849)、科苏特等。
第四节 1848年欧洲革命的总结一、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的原因1848年革命是一场空前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它爆发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1848年欧洲革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势力与神圣同盟国际反动势力之间反复博斗的继续。
②1848年欧洲革命是1830——1847年欧洲经济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日益成长的无产阶级在即将来临的革命中获得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这是1848年欧洲革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④到1848年,造成一场欧洲范围革命的客观形势已经具备。
二、1848的欧洲革命的任务1848年欧洲革命,总的来说是消灭封建制度,铲除封建残余,推翻异族压迫,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
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它们所处的历史和政治地位不同,所以各国所面临的革命任务也不尽相同。
三、1848年欧洲革命的特点1848年欧洲革命发生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机器生产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壮大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直接影响着这一次革命的进程,使之打上了无产阶级的烙印,这就形成了这次革命不同于已往的一些显著特点:1.无产阶级还不够成熟,没有自己的政党,还处在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因而没有能够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
2.资产阶级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由于害怕站在身旁的无产阶级,所以总是畏首畏尾和动摇妥协,形势一旦不利,他们立即背叛革命,甚至与反动势力结成联盟,反对革命。
3.小资产阶级与农民也发生了变化。
法国的小农从革命转向了保守,其它国家的农民也未摆脱资产阶级的影响。
4.这次革命把各个阶级、阶层和政党都卷入了,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一方面,人民大众和封建势力的矛盾尚未彻底解决;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迅速激化。
5.1848年革命也不同过去历史资产阶级革命那样沿上升路线发展,而是沿下降线发展,并且最终均告失败。
但是,“在这些失败中陷于灭亡的不是革命。
陷于灭亡的是革命前的传统的残系”。
(《马恩先集》第一卷,P393)。
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法国二月革命对欧洲其它国家的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推动。